1. 萧邦特别事件簿!10分
1837年萧邦因为与18岁的Maria Wodzińska一段不幸的恋情,陷入了生活危机,正在这时,他邂逅了比他大6岁的乔治·桑,这使得他又重拾了精神上的信心。 第一眼见到乔治·桑,萧邦就感受到了她与Maria Wodzińska的截然不同,Maria Wodzińska是个典型的大家闺秀,而诗人乔治·桑看上去却是十分高傲和极具自我意识。但是萧邦与乔治·桑的恋情却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一方面,乔治·桑是一个热情似火的女人,受到许多年轻才俊的追求,另一方面,乔治·桑后来销毁了大部分寄给她的信件,使得人们无法确定萧邦同她之间的真正关系。 1838年11月乔治·桑带着她的两个孩子Maurice和Solange移居西班牙的马洛卡岛上的法德摩萨镇,Maurice患有风湿症,乔治·桑根据医生的建议,希望西班牙的气候可以有助于Maurice健康状况的好转。而萧邦也一同搬到了马洛卡,萧邦一生患有肺结核,他也希望温暖的气候能够缓解他的病痛,但是事与愿违,Maurice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而萧邦的肺结核却因为房间条件差,加上糟糕的天气,发展成了肺炎。98天后萧邦和乔治·桑离开了马洛卡岛,这段旅程虽短,但是对萧邦和乔治·桑都印象深刻,乔治·桑将这段经历记录在了她的小说《马洛卡岛上的冬天》中。 1839年到1843年的夏天,萧邦都是在乔治·桑位于家乡诺昂(Nohant)的庄园里度过的。这是一些宁静的日子,萧邦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着名的波兰舞曲《英雄》。 萧邦和乔治·桑的恋情在1847年画上了句号,两人都没有公开分手的原因。当时乔治·桑的女儿Solange爱上了贫困潦倒的雕刻家August Clésinger,这引发了乔治·桑一家的家庭矛盾,乔治·桑变得非常好战,当萧邦得知Solange和August Clésinger秘密订婚的消息后,非但没有反对,还表现出来赞同,这使得乔治·桑大为恼火。 图片参考:upload.wikimedia/ *** /mons/d/db/Die_junge_Gee_Sand 萧邦1848年在巴黎举办了他的最后一次音乐会,此后他访问了英格兰和苏格兰,本打算11月在伦敦在举行几场音乐会和沙龙演出,但由于肺结核病情严重不得不放弃这些计划返回巴黎。1849年他的病情加重,已无法继续授课和演出,最终于10月17日在巴黎市中心的家中去世,时年39岁。 萧邦曾希望在他的葬礼上演奏莫扎特的安魂曲,但是莫扎特安魂曲的大部分是由女性演唱的,举办萧邦葬礼的教堂历来不允许唱诗班中有女性,葬礼因此推迟了近两周,最后教堂终于做出让步,允许女歌手在黑幕帘后演唱,使得萧邦的遗愿能够达成。有将近三千人参加了10月30日举行的萧邦葬礼,演唱者还包括Luigi Lablache,他此前曾为1827年贝多芬的葬礼演唱安魂曲,为1835年贝利尼的葬礼演唱Lachrymosa。 根据萧邦的遗愿,他被葬于巴黎市内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下葬时演奏了奏鸣曲op.35中的葬礼进行曲。虽然萧邦被葬在巴黎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但他要求将他的心脏装在瓮里并移到华沙,封在圣十字教堂的柱子里。拉雪兹神父公墓里的萧邦墓碑前,总是吸引着许多参访者,即使是在死寂的冬天里,依然鲜花不断。后来萧邦在波兰的好友将故乡的一罐泥土带到巴黎,洒在萧邦的墓上,使萧邦能够安葬在波兰的土地下。 图片参考:upload.wikimedia/ *** /mons/c/cc/Chopin-Hayez 移居到巴黎后,萧邦很快爱上了这座城市,巴黎的建筑和大城市氛围深深吸引着萧邦,他在一份寄回波兰的信中写道,巴黎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他在巴黎先是拜他的偶像法国籍德国钢琴家和作曲家弗里德里希·卡尔克布伦讷(Friedrich Kalkbrenner,1785年—1849年)为师,继续学习钢琴,但是他感觉受到了教学方式的限制,课程只进行了不到一个月。萧邦在巴黎参加音乐会的演出以赚取生活费,起先萧邦还未出名,收入仅够糊口,后来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资助者带萧邦参加了银行家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一次接待活动,萧邦的钢琴演奏打动了客人,转眼间赢得了一大批的钢琴学生,其中的大部分是女学生。萧邦通过音乐会、作曲和教授钢琴课,从1833年起便有了稳定的收入,经济上没有了后顾之忧,萧邦甚至有一辆私人马车和随从,他的衣服都是高档的材料制成。而相比之下,19世纪的其他音乐家如理察·华格纳和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则还需要指望着资助者的赞助。 在巴黎期间萧邦做了多次访问,1834年,他和席勒共同访问了在亚琛举行的的莱茵河畔音乐节。萧邦、席勒还有门德尔松三人在此次音乐节中碰面并一起去了杜塞道夫、科布伦茨和科隆,他们三人彼此欣赏对方的音乐才华,并互相学习和切磋了音乐技艺。 萧邦交友广泛,他的好友包括诗人缪塞、巴尔扎克、海涅和亚当·密茨凯维奇,画家德拉克罗瓦,音乐家李斯特、费迪南德·希勒,以及女作家乔治·桑。萧邦在李斯特家第一次见到了身着男装、抽着烟的乔治·桑,并对她一见倾心。 图片参考:upload.wikimedia/ *** /mons/d/d6/Image-Frederic_Chopin_photo_downsampled.jpeg 萧邦在波兰被视为神童,1816年6岁的时候开始学习钢琴,相继由他的姐姐和母亲教授钢琴演奏。萧邦是个音乐天才,从小就展现出他惊人的音乐天赋,7岁时便能作曲,他的第一首作品B大调和g小调波兰舞曲创作于1817年,体现出萧邦不同寻常的即兴创作能力,他在华沙被誉为“第二个莫扎特”。 第二年也就是1818年,8岁的萧邦在一次慈善音乐会上演奏了奥地利作曲家阿德尔伯特·基洛维茨(Adalbert Gyrowetz)的作品,这是萧邦的第一次登台演奏,从此跻身进入了波兰贵族的沙龙。 1822年起萧邦师从约瑟夫·艾尔斯内(Józef Elsner,1769年—1854年)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一年后公开演奏了德国作曲家费迪南德·里斯(Ferdinand Ries,1784年—1838年)的作品。1826年从中学毕业后,萧邦在音乐学院继续跟随约瑟夫·艾尔斯内学习钢琴演奏和作曲。萧邦作曲相当勤奋,他发表的第二部作品是B大调钢琴和管弦乐变奏曲(Là ci darem la mano,op.2,1827年),来自莫扎特的歌剧“Don Giovanni”,几年后在德国引起了轰动,1831年罗伯特·舒曼作为音乐评论家在莱比锡的一份19世纪最重要的音乐报纸中,以《作品二号》为题(德语:Ein Werk II.)写道:“先生们,向天才脱帽致敬吧”[1],对萧邦的作品给予极高的评价。 图片参考:upload.wikimedia/ *** /mons/4/4f/Chopin-scheffer
萧邦 ( Frederic Chopin,1810-1849 )有“钢琴诗人”的美誉。父亲是法国人,侨居波兰多年,母亲是波兰人,很爱唱歌。萧邦一直把波兰视为自己的祖国,波兰人也把萧邦当作他们的民族伟人来崇拜。在十九世纪,华沙的一份报章刊登了一句话:“上帝把莫札特赐给了德国人,却把萧邦赐给了波兰人。” 由此可以证明萧邦在波兰人心中地位。 萧邦从四岁开始弹钢琴,八岁时首次华沙在公开演奏,十二岁 时,他已成为闻名波兰的小钢琴家了。人们惊异于他的才华,把他称许为 “第二位莫札特” 。当时华沙音乐院院长兼作曲家艾尔斯纳( Joseph Elsner ) 预言萧邦将来一定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艺术家,留名于波兰的文化史册上。艾尔斯纳把萧邦收作自已的学生,教他音乐理论和作曲。后来,萧邦中学毕业后就进入了华沙音乐学院,继续学习音乐。萧邦十四岁便出版了钢琴四手联弹轮旋曲,并且经常在欧洲各城市演奏,所以到了十九岁时,萧邦已是位名满欧洲的青年天才钢琴家了。 由于萧邦的老师艾尔斯纳是一位爱国主义者,受到老师的影响,萧邦对祖国的文化也有深厚的感情,当时波兰饱受俄、奥、普等国家的侵略。一八三0年,萧邦二十岁,萧邦的父亲决定让萧邦出国举行旅行演出,临行前,他的朋友们送给他一只盛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萧邦就带着这把祖国的泥土,离开华沙到维也纳去了。萧邦离开祖国只有一个星期就听到华沙起义的消息,革命风暴迅速展开。在旅行演奏的途中,萧邦以他的音乐来诉说他对波兰的怀念和对祖国革命前途的忧虑。第二年7月,萧邦返回波兰。但途中却得到起义失败、华沙沦陷的消息。从此,萧邦拒绝到俄国演奏,也没有再回到波兰,但他的作品里却充满了对祖国的怀念。 在巴黎的期间,萧邦认识了许多当代伟大的音乐家、艺术家和作家,也成为贵族沙龙里的热门人物。 由于萧邦患有肺结核,不能过于劳累,他便把演奏会减少,专注教学生及作曲,因此这时期他的作品相继面世。一八四八年,法国境内爆发革命,萧邦离开巴黎前往英国,但他的健康日渐恶化,所以他在一八四九年再返回巴黎。到了当年的十月十七日不治逝世,享年三十九岁。萧邦的朋友们遵照他的遗嘱,取出他从波兰带来的银杯,把里面盛着的祖国泥土撒在他的棺木上。并且把他的心脏用一 个匣子装好运回波兰,安置在华沙的圣十字大教堂里。 萧邦的音乐作品几乎全以钢琴曲为主,而且大多是小品形式。他擅长使用一种称为“弹性速度”的自然节奏来表现如歌的旋律,和声丰富,旋律清新而且充满波兰舞曲的风格,例如:刚勇豪迈的波兰舞曲(Polonaise)、60首以上开朗而感情丰富的马厝卡舞曲(mazurkas) 、F 小调幻想曲(Fantasie in F minor)、2首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3首奏钢琴鸣曲(Piano Sonata)、大量前奏曲(Preludes) 、练 习曲(Etudes)、叙事曲(Ballade)、船歌(Barcarolle)、圆舞曲(waltzes)和许多优美动人,小巧玲珑的夜曲(Nocturne)等。 如果你想听听萧邦的音乐和对他的生平有更详尽的了解
可以到以下网站: 小兔古典MIDI音乐特辑─萧邦 bunny.idv/classical/chopin 相片来源: -2.cs.cmu.e/afs/cs/user/pschengchopin cinderella.uhome/chopin02 小小练习: edcity/iclub_files/a/1/95/webpage/worksheet/mc/musician1
参考: edcity/iclub_files/a/1/95/webpage/posers/chopin/chopin2
2. 一张照片的故事作文
【篇一:一张照片的故事】
在我家的大相册里,有一张在庐山游玩时照的照片,照片上的爸爸全身湿淋淋的,上衣敞开着。裤子口袋拉出来,竖着,像竖白旗一样,挺滑稽的。他半卧在一张石凳上,一只手托着右脸,脸上微笑地看着我们的照相机镜头。胡宁宁姐姐还给爸爸的这个造型取了个外号叫“睡美人”。我每次看到它就会想起那次有趣的旅游。
这个故事发生在20xx年“五·一”节的黄金周。爸爸为了让我开阔眼界,放松心情,就约了胡宁宁姐姐一家以及王琦弟弟一家来到江西庐山游玩。
那是个晴朗的日子,我们去爬伟人峰旁边的含鄱口。在爬到半山腰的时候,只见一道非常大的瀑布“挂”在山上。我不由得吟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来。我妈妈看到有个大石头,上面写着“瀑布”二字,便叫我们三个“小不点”坐在上面留个影。
给我们照完相后,妈妈突然问我:“嘉妮,看见你爸爸了吗?”我扫视一下四周说:“没有啊,谁知道他到哪里去了。”突然,瀑布那边传来一阵叫声:“呜,爽!”我们连忙看过去,只见爸爸从水里爬出来,全身湿透了。看到这情景,我们大家都哈哈大笑。只见爸爸全身湿淋淋的,一阵风吹过来,吹得爸爸直打寒战。原来,爸爸想照那道瀑布,可是他又穿着皮鞋,踩在石头上的青苔上,一滑就滑到了水里。
走在去乘坐观光缆车的路上,爸爸躺在一张石凳上,想把衣服晒一晒,妈妈趁机掏出相机把爸爸这个酷似“睡美人”的样子照了下来。
这次旅游给我们带来了喜悦和欢乐,使我们紧张的心情得到了松弛。
现在,我每次看见这张照片,都会回想起那次快乐的庐山一游。
【篇二:一张照片的故事】
在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第一次在草莓园里和“水桶哥”拍的一张照片。瞧,我和“水桶哥”的身子靠在一起,站在两排草莓中间,两人面带微笑,而“水桶哥”左手提着满满一筐又大又红的草莓。
那天下午,爸爸开车送我和“水桶哥”会合,一起出发去采草莓。到了草莓园,我看见绿色的叶子里有一点点的红色,好像是绿色的海洋里游着的红色小鱼。“呀!好多草莓呀!”我和“水桶哥”激动得叫了起来!
“水桶哥”迫不及待地跑去采草莓,我急忙叫住他说:“‘水桶哥’,你忘了拿筐子了!”我忙把筐子递给他,一起去摘草莓。我们低下头,用手掀开叶子,细细地寻找躲藏在叶子下面的草莓。忽然,“水桶哥”大喊:“启文呀,这里有很多草莓!”我赶快走过去一看,呀!好大的草莓。这时,“水桶哥”用力地一拔,不小心把草莓连果带叶拔了下来。种草莓的阿婆走过来心疼地说:“小朋友,草莓哪是这样摘的!应该一手用力抓住草莓,另外一只手小心地把草莓从果蒂上摘下来才对啊!”
我们按照阿婆的方法兴致勃勃地又摘了起来,不知不觉中,我们俩摘了一大筐又大又红的草莓。姑姑看见我们那么有默契,笑着说:“你们那么要好,不如照一张相片留念留念。”快门一闪,姑姑为我们记录下了这美好的时光。
暑假就快结束了,真希望在暑假里,再和“水桶哥”玩一次。
【篇三:一张照片的故事】
正在收拾搬家行李的我,无意间翻来了相册,里面一张张照片都是那么的令人怀念,这时,我得的手停在了要翻页的瞬间,我看见一张我小时候的照片——我和爷爷的合影。
这张照片,大概是在我五岁时照的,照片里,我坐在爷爷腿上,手里拿着爷爷新买给我的小玩意,我们笑得都很开心。
爷爷从小就很疼我,几乎是想要什么就会第一时间买给我。记得有一次,我和邻居小姐姐一起玩她家的猫,小猫很乖,我也很喜欢,无意间,我说:“要是我也有一只就好了。”
第二天早上,我被猫叫声惊醒,迷迷糊糊的睁开眼,看见一只雪白的小猫伏在我旁边,我赶紧从床上爬起,这时爷爷进来了,对我说:“喜欢么?”这一来,我变弄清了事情的原由,开心的扑倒到爷爷怀里。
小时候,姐姐很爱欺负我,因为她比我大,比我强壮,我就每次都输给她,她每次都用一些歪理来整我,斗不过她,我就哭着去找爷爷,让爷爷把她收拾一顿,我心里十分痛快。一次,姐姐手里拿着一根棍子,战战兢兢的,一个不小心,棒子猛的打在我头上,先感觉眼冒金星,然后愣了几秒,接着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听到哭声后,爷爷奶奶立刻赶来院子,我哭的十分伤心,气都喘不上来了,爷爷见势,上去就给了姐姐一巴掌,我在心中叫好,姐姐摔倒在地,捂着脸和我一起大哭起来。
小时候和爷爷的故事很多,虽然爷爷已经去世,但是还是让我记忆犹新。
一张照片,勾起我一段段回忆,开心的,伤心的,生气的,和爷爷在一起的童年。
【篇四:一张照片的故事】
在小记者团的第一次摄影课上,我拍了好几张有纪念价值的照片,其中有一张特别难忘。
那是一张惟妙惟肖,并且一点儿也不模糊的照片。有两个女同学正在跳绳,绳子在她们的手中转了一下又一下,连她们的头发也在空中翩翩起舞,她们跳得多快呀!脚下像踩着风火轮,体力也十分充足,简直是一位位经过严厉选拔和充分休息的小小运动员。
除了跳绳比赛,还举行了踢毽子、青蛙跳、背人赛跑等活动,而我的作品也是多姿多彩,比如,“飞舞的毽子”、“青蛙蹦蹦跳”、“背人赛跑”等。另外,我还拍了一些风景,如“盛开的鲜花”、“壮观的大楼”……
我觉得自己的作品还真不错,希望以后可以当一名摄影师。
【篇五:一张照片的故事】
在我的相册里,珍藏着许多照片,每一张就是一个美丽的瞬间,一段甜美的回忆。其中一张是最珍贵的全家照片,我一直把它珍藏在抽屉里。
那张照片让我回忆起我们一家人去苏州虎丘游玩的事情。那是2007年7月的一天,我们来到虎丘大公园里,看到一条由一根根棕红色木条铺成的小道,一路蜿蜒伸入茂密的树林。爸爸告诉我,这就是虎丘栈道。走在栈道上,两旁都是高大,葱翠的树林,我们感到无比舒畅。
走了一会儿,眼前出现了一座小桥,我感觉有点累就坐在桥墩上一边喝水一边仔细地欣赏着虎丘的美景。有松树,柏树,白杨树;有叽叽喳喳的鸟鸣声,有淅沥沥的流水声,还有风吹过树叶发出的“哗啦啦”的欢笑声,好像一首欢快的奏鸣曲。再用鼻子闻一闻,有花的幽香,也有小草的清香,虎丘真不愧是苏州的大公园!我们拍了很多照片,还让别人帮我们拍了一张全家照。
每次看到这张全家照我不禁想起当时的美好时光,令我回味无穷。
【篇六:一张照片的故事】
童年,是一个充满了魔法的盒子。盒子里,有我们的欢笑,有我们的童心,也有我们的泪花……在这个奇妙无比的盒子里珍藏着一张照片,每当我看到这张照片,总会想起儿时的那场闹剧——刮眉毛。
小时候,每当我听见外公刮胡子时剃须刀“吱,吱,吱”的声音,心中总是充满羡慕,心想:“剃胡子一定很好玩吧!要不然,大人们为什么要剃胡子呢?”嘻嘻!今天我也要尝尝鲜。正巧了,外公刚好满面春光地从卫生间出来。原来50多岁的外公刚剃完胡子,这时的他就像一个20多岁的精神饱满、玉树临风的小伙子。我见了,更想剃胡子了。只见我踮起脚,鬼鬼祟祟地溜进房间,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房间的凳子搬到卫生间,轻轻放下,然后,爬上去将剃须刀拿来,对头镜子,正准备要剃,咦!我哪有毛毛呢?我的下巴光溜溜地,完全用不上剃须刀,难道剃须刀对我就真的英雄无用武之地吗?我沮丧极了,头上像顶了一片黑压压的乌云。
哎!我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可以刮眉毛呀!我不禁喜出望外,头上的乌云也顿时消散开来,变成了一个大太阳。我开启剃须刀,“吱吱吱”地把眉毛剃了个干干净净,可等我定神往镜子一瞧,原来的我去哪了呢?镜子里原本的我不见了,没有出现更加帅气的我,反倒是有一个怪模怪样的像火星人一样的东西。我便大哭起来,泪水像小溪流一样绵绵不断。
外公听见了我的哭声,急忙跑过来,正要问我是什么回事?突然看见像火星人一样的我,却被我的样子给吓呆了,他眨了眨眼,不知究竟发生了什么,过了好一会儿,才想起要安慰我。这时,调皮的妹妹走了过来,看到我,便咔嚓一下,用她手中玩耍的手机把我的糗样子拍了下来,至今,还时不时地模仿我那里的样子来取笑我们就连外公也把剃须刀放得高高的,生怕我又重演“剧情”。
童年的往事多不胜数,有很多我已经忘却,唯独对这件事——因为一张照片的保留,而使我每当看到它,又不禁会想起那件糗事,然后哈哈大笑!
【篇七:一张照片的故事】
我童年的相册,静静地靠在书柜里。
我又拿起了它,拂去上面的浮尘,翻开那一页页的喜怒哀乐的旧照,仿佛又在聆听鸟语,又闻到了那扑鼻的花香。从那张张精致的小照片中,我又回忆起了那段时光。
瞧!那张照片中扶着油菜花,面带微笑,红扑扑的脸上既是喜悦又显紧张的小男孩就是我。在我的身后,是明黄色的油菜花海,头顶是湛蓝的天空,几朵云彩在惬意地游荡,而我的身边,则是一只活泼的小蜜蜂,在不停地翻飞,我还听见“嗡嗡”的声音了。
那是二年级时,我去嘉兴观赏油菜花时拍下来的。可一路上只是些稀稀落落的油菜花,始终未见想象中漫山遍野的花海,我不免有些失望。妈妈安慰我:“或许刚刚途中的花就很漂亮了。”返回的途中,我竟觉得路边的花也有几分风姿,便下车欣赏。我想:或来时无心观赏吧。
童年的美景,静静地藏在相册里。
路旁是大片的油菜花田。花朵开得正盛,花瓣撑开明黄色的小伞,花蕊在与阳光相互挑逗着,使我活跃起来。亮黄色、淡黄色、金黄色,在花海中尽情舒展身姿。各种黄色、绿色,汇聚成了一幅色彩缤纷的画卷,闪动着,给我以无限的遐想。一只活泼的蜜蜂在花丛中游玩,更给景色添了几分灵气。
妈妈对我说:“咨列,去照张相吧。”我恐惧地盯着蜜蜂,摇摇头,躲到了她身后。姐姐哈哈大笑:“你这个胆小鬼,还怕蜜蜂?笑坏我了。”我不满地看着“肆无忌惮”的姐姐,嚷嚷:“我才不是胆小鬼呢。”妈妈鼓励我:“咨列,别怕。蜜蜂可不会蜇你呢。”我忐忑不安地朝花海走去,心中祈祷着蜜蜂别注意到我,十分紧张。蜜蜂竟落在我的鼻子上,好奇地打量着我。妈妈朝我微微一笑,我便信心十足,放松了下来。
童年的我,静静地留在美景里。
我伫立于花海之中,手扶油菜花,一手揽天,共同赏花,身体微微向后仰。我陶醉在花海中,与花海中的'蜜蜂和谐相处,与美丽的景色融为一体。我高挥右手,脸上荡漾着喜悦的笑容,一束阳光正好洒在我的脸上。
瞬间,妈妈按下了相机,将这美丽的瞬间永远地记住。或许无需最美丽的景色,只需用最美丽的心态欣赏美景。照片定格了美景,定格了我的笑脸,定格了我的感情,定格了我的美好的记忆。
就这样我童年的记忆,静静地靠在书柜里。
【篇八:一张照片的故事】
在我的相册里,有许许多多好看的照片,但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是我六岁时在张衡幼儿园拍的那张。
看,照片上一共有三排小朋友,都穿着黄色的短袖。第一排的女生双手放在胸前,像一个个佛像,第二排的女生,每个人都叉着腰摆出婀娜多姿的样子。第三排是男生,都站在小凳子上,大家肩并肩手挽手的,有两个男生还正在对着说话呢,而我却昂首挺胸的,看上去很神气也很帅。小朋友们都在眉毛中间点了一个红点,笑得可开心了,多数小朋友露出了洁白的牙齿,也有的笑得抿着嘴,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我们背后的黑板可漂亮了,有粉红的荷花,碧绿的荷叶,还有五颜六色的小金鱼。看到这张照片,我就会想起那个难忘的情景。
记得那天,是我们幼儿园毕业的时候,小朋友们来到就要离开的教室,都不舍得离开老师和同学,有的小朋友还拉着老师的手哭了呢。老师给我们发了好多礼物和好吃的东西,也拉着我们的手不舍得让我们走。这时,不知哪位老师说:“让我们在教室里照张相做个纪念吧!”大家都高兴地同意了。小朋友们换上了统一的黄色上衣,有的老师给我们眉毛间都点了一个小红点,看上去很可爱,有的老师在黑板上开始画画,有的老师摆凳子让我们站成了三排。“咔嚓”一声,在我们天天上课的教室里,留下了这张漂亮的照片。
我喜欢这张照片,因为它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每当看到它,我都会一个个说出小朋友的名字,也会想起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和做游戏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