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手机壁纸 » 手机拍的泰山图片风景图片
扩展阅读
影视背景图片下载 2025-02-02 04:28:59
图片素材转换率 2025-02-02 04:27:04

手机拍的泰山图片风景图片

发布时间: 2023-09-11 11:58:22

Ⅰ 这是泰山的什么景点(图片见问题补充)

是,仙人桥
在泰山岱顶共有三座桥,一是南天门索道站的天桥,二是大龙峪口的过仙桥,第三个便是今天要说的仙人桥。

仙人桥全国很多,但泰山仙人桥非常独特,它不是人工修造的,而是靠天然形成的,是一种地质景观和现象。不同质地的岩石在应力构造的影响下,经过气候漫长的风化剥蚀,在重力的作用下,三、四块山石滑落,天缘凑巧,在难得的一瞬间,相互碰接,挤在一起,磊落成桥,架在了两峰之间,凌空于山谷之中,悬空夹挤,形成了泰山难得的自然景观。见上图。

桥西山崖不大,却脊峰高耸,远望如一大鹏的鸟背,而且该峰西侧有紧靠一条峡谷,它和仙人桥下的峡谷犹如一只鸟的肋下双翼,展翅欲飞,若在雨季,雨水顺着两条短促的峡谷急流飞注,泻入南部悬崖,也蔚为壮观。因此在西侧的山崖平台上,有四个大字:“双流翼注”。就是对仙人桥景观环境的高度概括。

这个平台,下临无地,视野开阔,群峰匍匐脚下,豪迈心胸,远望徂徕如画,近感山风猎猎,若有幸赶上泰山云海,则绵延无限浩荡不绝,云海从脚下汹涌而来,向南天门起伏而去,置身其间,仙袂飘飘,不觉已飞仙羽化,故此台名为“望海台”,是体会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绝佳地点,故向西不远有“老共产党人”李一氓的行书《望岳》。在“双流翼注”题刻的上方,明代袁洪愈留下了“望海”两个大字,高0.8米,宽0.8米,大气潇洒,和当地景观十分协调,太小了则有煞此地风景。
仙人桥东侧,有一堵红墙,从日观峰蜿蜒而来,犹如一条蟠龙,隔开了两重境界。此墙由泰安知县毛澄建于光绪二十六年,1987年前后重修,并于墙的南端龙眼位置新开了一个月亮门洞,形成了两个区间,供游人通过,门西为仙界,门东为舍身崖。
舍身崖,便是“人总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的地方,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泰山开禁后,平民百姓蜂拥登山,泰山民俗崇拜和碧霞元君宗教信仰拔地而起,泰山香火远播四方,遍及全国。但泰山信仰一度扭曲,很多香客为祈求父母病体长安和生命长寿,不惜以身换身,舍身报亲,纵身跳崖,竟形成风气,舍身崖一时成为香客心目中的麦加;还有人效仿南朝梁武帝舍身同泰寺的做法,以期在此舍身成仙。为此,明万历年间,山东巡抚何起鸣在悬崖上构筑了栏墙,阻人舍身,并更名为“爱身崖”。八股出身的何巡抚崇尚儒家文化,提倡孝道,劝人保身行孝,以报父母恩德,同时对这种愚昧的行为留诗劝谏,其中倒数第三句的最后两个字是“哀愚”,便撷取二字镌刻在了瞻鲁台的皤杆石上,以警示后人,见下图。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明朝的栏墙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1965年重修的石条栏杆,浑朴厚拙,屹立永存。
但是,高大的栏杆并不能阻止历史的重演和传承,现在虽已没有迷信的过激行为,但每年都有人或失恋、或失意、或自刎,自绝于人生,种种原因,特别是平民百姓以求重于泰山,往往从此舍身下崖,一去不返。这种情况发生后,当地景区、派出所等部门人员共同见证,形成材料后,就地掩埋。而且人的躯体经过崖下滚落,形似肉球,惨不忍睹。舍身崖下,历代白骨堆积,松风阴号,毛骨悚然。人死之后,魂飞魄散,游离于崖下林间,阴风漫漫,苦海无边,愁苦愁闷之际,崖侧正好有此石桥,度人魂魄,助鬼升天,以达仙界,这便是仙人桥的功能所在。因而,明代萧协中在此发出了“始信危桥只度仙”的感慨。
我就是泰安人

Ⅱ 中国的民间故事有哪些

1、盘古开天辟地: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一万八千年。

有一天,盘古突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吵旦橘过去。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这样不知过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2、黄帝见广成子:远古仙人广成子驾玄鹤来到崆峒山,只见林木葱茏,幽谷滴翠,泾河与胭脂河如两条素练环山而流,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便想住下来养神化气。但美中不足的是,崆峒山还不够高,不足以隔断尘嚣,影响修炼。玉帝知道后,立即派二郎真君挑泰山之石加高崆峒山。二郎真君神力无穷,往来如飞,不日即将崆峒山加高到天廷准许的高度。最后挑来的两块和房子一般大的巨石,不能往上加了,只好丢在山下,这便是今天人们看到的“二郎石”。

3、黄帝解梦:《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片段。讲述身体状态与做梦的关系。个人觉得这里的说法比周公解梦靠谱。周公不是专业人士,他要把大部份的精力投入到险恶的政治斗争与繁琐的礼仪制度中,所以解梦只是偶尔灵感激动,不够踏实,例如梦见祼女之类就会有艳遇之类的怪谈。岐伯先生就不同了,他全身心地去了解人体内的五行阴阳运作,进一步上升到精神层次,很朴实很直观。

4、嫘祖养蚕:嫘祖,又名累祖。中国远古时期人物。为西陵氏之女,轩辕黄帝的元妃。她发明了养蚕,史称嫘祖始蚕。嫘祖生玄嚣、昌意二子。玄嚣之子蟜极,蟜极之子为五帝之一的帝喾;昌意娶迟岁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继承天下,升团这就是五帝之一的“颛顼帝”。

5、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

拓展资料:

神话故事是民间文学的一种。远古时代人民的集体口头创作。包括神鬼的故事和神(鬼)化的英雄传说。

其产生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它是一种精神寄托、人类的向往和宗教的实化展现,对后世的文学艺术有深远的影响。

神话的产生还取决于当时的社会性质。当时人们必须依靠集体,共同获得生活资料,抵御野兽和敌人;劳动所得有限,必须平均分配。在原始公社制度下,人与自然的主要矛盾,成为人民注意的中心。因此,解释自然和制服自然,就成为神话的主要内容。同时,由于人们的利益一致,在集体生产中涌现出来的技艺超群、勇敢刚强的人物,受到全体成员的崇敬,其被赋予神奇的能力而成为神或半神。在他们身上,寄托了原始人制服自然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