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软件 » 神奇图片分割软件注册机
扩展阅读
梦幻图片唯美剪映特效 2025-02-08 04:06:39
樱花少女图片大全 2025-02-08 04:03:20

神奇图片分割软件注册机

发布时间: 2023-06-18 00:16:18

什么软件可以在图片上批改平板电脑

神奇图片批处理官方版。
神奇图片批处理官方版是一款特别出色的图片批处理软件。神奇图片批处理官方版页面简洁大方,操作易上手,功能丰富多样,支持添加水印,添加边框等。

② 神奇的图片,点开就会变成另外一个内容

首先我纠错一下:并不是循环播放的gif,PS可以制作,但是需要下很大很大的功夫。

这些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栅格化,所谓的栅格就是这些图片都是由很小的像素方块构成。

第一层图片由可视的灰色像素或者黑色像素构成,第二层图由透明像素构成,剩下背景部分由白色像素填满,然后这三种像素点均匀分布在画布表面。我们在手机或者电脑QQ或者微信传图的时候都有自动加上白色背景,因此这时候第二层透明像素组成的图片和背景均显示白色,因此第二层图片看不到。

接下来我们点开这张图片,那图片就会以原图显示,原图显示的特性是透明背景。由于我们通常预览图片的软件,比如看图浏览器、或者手机图片显示,都有本身软件窗口的底色,通常是黑色或者深灰色。这时候原图显示第二层透明像素组成的图片会通过软件窗口的颜色显现出来,从视觉效果上覆盖了第一层,因此我们就看到了第二层的图片。软件底色越深,第二层图片就越明显,如果软件底色较浅甚至可以同时看到两层图片。

下面这张是我自己做的

③ 谁能解读这张神奇的图片(这里有详细说明,就是耶鲁大学耗时5年的研究)

首先,我想说,在正常视角下,这张图片是没有二义性的,舞女真正的旋转方向是逆时针。理由是,影子的旋转方向。如果你注意到舞女的倒影,你会发现倒影中脚尖的运动轨迹是一个椭圆。而在正常视角下,这个椭圆是由于脚尖作圆周运动在近大远小的视觉误差下产生的轨迹,椭圆上半部分是脚尖运动到远离观察者的时候的轨迹,而下半部分是靠近观察者时的轨迹。而图片中,椭圆的下半部分被隐藏了,在上半部分中,脚尖倒影的运动方向是逆时针的,因此,舞女的旋转方向是逆时针的。当然,在这个观察下,我们仍可以把椭圆上半部想象成离我们近的部分,但这个想象不符合正常视角。因为在那样的空间视角下,图片不应该呈现出“中间较白亮,四周较灰暗”的亮度背景。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这张图片“看起来有二义性”?尽管没有去了解任何图片制作的过程,但是通过观察我认为,问题出在舞女身上。大多数人认为经过全黑处理之后,舞女的旋转图像在两个方向下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导致了二义性。但我发现,如果我只看腿部,会很容易转换方向(事实上很多人就使用把目光集中在腿上来切换方向);但是当我看整个人的时候,很难看出逆时针。因此我觉得,其实逆时针和顺时针的图像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尤其体现在一些旋转关节上,比如屁股...)。同时我还认为,舞女本身的部分是顺时针的旋转图像,这导致大多数人第一眼看到的是顺时针旋转。在这一点上,我还没有很有力的论据,我的理由是源自我每180度换一次方向的技巧。事实上,只要我看到影子在上椭圆从右向左滑动时,我立刻会看到逆时针旋转;但当影子被隐藏在下椭圆中时,我会很轻易地看到顺时针旋转,因此便实现了180度一换方向。另外我还注意到,图片一开始的时候,脚尖位于即将到达最右端的位置,并向最右端移动,而此时正好处于没有影子的时候,因此大多数人在第一时间会认为舞女是顺时针旋转的。如果我手头有photoshop一类的图片处理软件的话,我就可以做一个实验:把图片的前几祯剪掉,让一开始时脚尖就位于最右端,然后影子在第一时间在椭圆上半部自右向左滑动。我认为这样处理之后会有相当比例的人第一眼认为是逆时针旋转。最后,讨论下关于旋转方向与左右脑的联系的问题。先总结一下上面,如果我判断没有错误的话,这张图片是用一个顺时针旋转的人体图像,和一个逆时针旋转的倒影部分合成的。由于对人体做了全黑处理,因此把人体想象成逆时针旋转也是合理的(两个方向在二维图像上都体现为左右摆动,顶多有局部变形和“不容易想象”的问题),但是由于倒影投影在地板上后变成椭圆,因此在中间亮四周黑的光照背景下便有了唯一方向,逆时针。下面要问的是,为什么说右脑看出顺时针,左脑看出逆时针呢?我想应该是这样的,由于右脑善于观察和空间想象,因此当我们没有注意到影子的方向时,右脑会敏锐地察觉出顺时针和逆时针在图像上的细微差别,从而输出顺时针旋转的信号。而当注意到影子的方向之后,左脑通过推理分析得出,顺时针是不可能的。此时需要右脑再综合影子和人体图像在脑子里构建出逆时针旋转的模型。此时便可以看出逆时针了。之所以不能转换自如,是因为大脑在视觉信号上有着名的连续化的暗示效应。为了克服这种效应,有一个小窍门,就是在希望切换方向时连续眨眼,这样会有助于减弱这种暗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