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大全 » 藏佛像图片大全及称谓
扩展阅读
我到底输到了哪里图片 2024-12-16 13:51:41
蒙古国的性感女人图片 2024-12-16 13:50:50
第n次戒烟失败搞笑图片 2024-12-16 13:50:17

藏佛像图片大全及称谓

发布时间: 2024-12-16 11:05:48

Ⅰ 大日如来和释迦牟尼佛像有什么区别吗

1. 金刚界曼荼罗和胎藏界曼荼罗都以大日如来为主尊,但大日如来的形像和姿态在这两部曼荼罗中略有不同。

2. 金刚界大日如来跏趺坐,菩萨像,头垂发,上半身戴着手镯、臂钏、璎珞等装饰品,手结智拳印,即左手食指伸直,用右手的手掌把它握住,通身之色清白。

3. 胎藏界大日如来也是跏趺坐,菩萨像,但头戴魏髻,身缠轻妙之衣,手结法界定印,即左手在下,右手在上,两拇指相抵,通身金色。

4. 释迦摩尼佛形像一般为全跏趺坐,螺发,顶有高肉髻,大耳垂肩,身着袒右肩袈裟,左手置脐下,右手结触地印、或右手结施无畏印。

(1)藏佛像图片大全及称谓扩展阅读:

大日如来,释迦牟尼佛的三身之一。是表示绝对真理的佛身。在汉译中,又有摩诃毗卢遮那、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光明遍照等名号,是密教最根本的本尊,在金刚界与胎藏界两部密教大法中,都是法身如来,是法界体性自身,是实相所现的根本佛。

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他存在于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此时商品贸易的繁荣促使了刹帝利阶层的崛起,构成阻碍的传统婆罗门教权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跃着包括佛教在内的沙门思潮。

Ⅱ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弥勒佛

提到弥勒佛大家一定联想到大肚、笑口常开这些特点,其实在汉传佛教中,弥勒佛早已没有犍陀罗造像的特点,也没有藏传佛教中严谨的造型仪轨,随性自如的造型却深受大家的喜爱,这是为什么?正瀚说石从几个角度跟大家一起分析。

●弥勒佛的重要性

佛教有三世佛之说,又分横三世佛、竖三世佛。竖三世佛,即过去世迦叶佛、现在世释迦牟尼佛与未来世弥勒佛。弥勒佛是世尊释迦牟尼的继承者,将在未来娑婆世界降生的下一尊佛(未来佛),即贤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常被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简单来说,“弥勒”梵文为“Maitreya”是常见婆罗门姓氏,意为“慈爱”,与弥勒佛心慈性慈、护法利生、拔苦施乐相呼应。前面提及弥勒是未来佛,目前还是菩萨,正确的称谓应该是“弥勒菩萨”,弥勒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与释迦牟尼佛是同时代人。后来随释迦出家,成为佛弟子,现在在兜率天,讲经说法,机缘成熟后会下降娑婆世界(即我们所生活的世间),在龙华树下证悟菩提成佛果。

弥勒佛鸿慈大愿就是化混乱的世界为大同世界;化污浊的人间为人间净土;化黑暗罪恶的世间为人间天国。所以弥勒佛在佛教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深受民间百姓崇拜敬仰。

●弥勒佛的推动

公元689年7月,唐代和尚将义等10人造《大云经疏》,内称武则天是弥勒下生,是阎浮提国主,御史郭弘霸也乘机邀宠,上表称则天为弥勒佛。武则天听之大喜,同年便称帝,改国号为周,取而代之李唐,演了一出篡权换朝的历史剧。

明朝同样有个叫弥勒的和尚,圆寂前留了一首偈语: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而这句偈语深深影响着后人。

明朝洪武初陕西田九成起义;永乐中期山东盖都唐茜儿起义;宣德末年河南张普祥起义;嘉靖初山西李福达起义;万历四十二年冀东高应臣起义;天启初年山东郓城徐鸣仁起义。清朝,雍正五年,陕西翟斌起义;干隆十三年,福建瓯宁普少起义;嘉庆十八年河南、山东林青、李文成起义;道光二十六年湖南桂阳青莲教起义;咸丰七年,四川涪州刘仪顺起义;光绪二十四年山东冠县赵三多起义??这些民众造反,无不打着当世的弥勒旗号,用普渡众生,改天换地,寻求极乐世界等等意愿掀起一浪又一浪反抗的怒潮。

在民不聊生、社会动荡的年代,生活在底层的民众,由于无法根本改变贫穷与困苦的处境,便促使他们与民间宗教的教义一拍即合,向往弥勒佛出世而永生、安乐的信仰,弥勒佛常常被宣传为某个具体人托生或转世,进而揭竿而起,用新的世道代替黑暗的世道,因而成为鼓舞民众投身反抗斗争的发酵剂,成为威胁封建政权的力量。

●弥勒佛的造像

弥勒佛在很多人印象中都是大肚,笑口常开,造型随和,是弥勒佛汉化后的造像,正因为显庄严于诙谐,代表了中华民族宽容、和善、智慧、幽默、快乐的精神,也蕴含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待。我们不妨从一些弥勒佛的作品中感受一下。

相传唐末五代傅大士及弥勒和尚等化身形象的出现,令到弥勒信仰在信众心中薪火相续。很多人会把“布袋和尚”、“大肚弥勒”、“弥勒佛”混在一起,之前正瀚说石也分析过“弥勒佛”的造像,而且根据古典记载,其实他们都不是同一尊,但造像有一定的相互影响与联系,所以都是大肚能容、笑口常开的姿态。

这种大肚盘坐、喜笑颜开的弥勒佛形态始于元代,在民间流行。但当时古代皇室崇奉藏传佛教,所以在故宫常见的为藏传弥勒佛造像。藏传佛教对于密宗弥勒佛像的原始风貌保持的很好,可以接近其本身应有的形态,一般为金黄色身相,绀青色螺髻和肉髻,袒露右臂,双手结说法印于胸前,结跏趺坐在莲花上,也有头戴五叶天冠的菩萨相,跟汉传的弥勒佛有很大差别。

随着时间发展,汉传佛像仪轨并不像藏传的“硬性”严谨,除了汉传佛教寺庙中摆放的佛像,汉传佛像创作化繁为简,以“神”达“意”。很多文人雅士都是即席挥毫,创造出很多画面诙谐、饱含哲理的画像。

例如有乐禅师、月照上人等禅画大师创作的弥勒佛画作别具一格,推动着当代汉传佛教文化艺术的发展。

在民间弥勒佛的作品中,我们常常看到的弥勒佛笑口常开,寓意着积极乐观,无忧无虑,和蔼可亲;大肚皤腹,寓意大度宽容,与人为善;轻松自在,显示了他平民化的身份,拉近了与老百姓的距离。这些精神风貌,也是我国人民所追求和期望的。

相信上面这些弥勒佛的雕刻挂件大家不陌生,小时候家里长辈会把这些雕刻挂件赠送给小孩。虽然并没有完整雕出弥勒佛的全身,但笑口常开的姿态,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点拨人生,给人们留下了有益的启迪,同时也寄寓了长辈对孩子们的祝福与关怀。

弥勒佛在各个领域都是大家喜闻乐见的题材,不仅是弥勒佛本身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还是传承下来的艺术形式,弥勒佛都像人们传递着正能量,值得我们去学习多行善事,既使得自己高兴,又帮助了别人,使得这个社会更加和谐,人与人之间更加团结,国家才会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