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大全 » 草药有多少种图片和名字
扩展阅读
假山高清图片 2024-09-22 15:36:46
在哪里能找到截屏图片 2024-09-22 15:04:56

草药有多少种图片和名字

发布时间: 2022-01-06 21:59:24

1. 中草药有几种

中草药的种类很多,根据近年的初步统计,总数约在八千种左右,常用中草药亦有700种左右。如此繁多的种类必须按照一定的系统,分门别类,才便于学习、研究和应用。药物分类的方法是根据人们对于药物认识的逐渐深化而不断发展的。例如中国最早的药书——《神农本草经》把当时常用的365种药物按照毒性强弱和用药目的不同分成上、中、下三品:上品是延年益寿药,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品是防病补虚药,有毒无毒,根据用量用法而定;下品是治病愈疾的药物,多有毒性,不可久服。这种分类方法简单而粗糙,其中有些药物的分类也不一定恰当。但当时,可能在避免因用错药物而中毒的问题上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梁代陶弘景编《本草经集注》时,增药365种,分为玉石、草、木、果菜、米食、有名未用六类,每类又各分上、中、下三品,这是根据药物自然属性进行分类的开端,但仍较粗糙。直到明代李时珍编《本草纲目》一书,分类方法始有重大的发展。他采用了根据以前本草的分类方法略加修改,把药物分为水、火、土、石、草、谷、菜、果、木、器、虫、鳞、介、禽、兽、人等十六部外,又把各部的药物按照其生态及性质分为六十类。例如草部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杂草等。而且他还往往把亲缘相近或相同科属的植物排列在一起,例如草部之四、隰草类中的53种药物中,有21种属于菊科,而且其中10种是连排在一起的。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药材原植物(或动物)的辨认与采收,对于澄清当时许多药材的混乱情况起了很大作用。现代记载中草药的教科书所采用的分类方法,根据其目的与重点而有不同,主要有下列四种:
1.按药物功能分类——如解毒药、清热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等。
2.按药用部分分类——如根类、叶类、花类、皮类等。
3.按有效成分分类——如含生物碱的中草药、含挥发油的中草药、含甙类的中草药等。
4.按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先把中草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动植物药材再根据其原植物原动物的亲缘关系来分类和排列次序。如麻黄科、木兰科、毛莨科等等。

2. 中药一共有几种

一)中药材的种类 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而中药材又是饮片和中成药的原料。据调查,全国用于饮片和中成药的药材有1000~1200余种,其中野生中药材种类占80%左右;栽培药材种类占20%左右。在全国应用的中药材中,植物类药材有800一900种,占90%;动物类药材100多种;矿物类药材70一80种。植物类药材中,根及根茎类药材在200一250种;果实种子类药材180~230种;全草类药材160一180种;花类药材60一70种;叶类药材50一60种;皮类药材30一40种;藤木类药材40一50种;菌藻类药材20种左右;植物类药材加工品如胆南星、青黛、竹茹等20一25种。动物类药材中,无脊椎动物药材如紫梢花、海浮石等有30-40种;昆虫类药材30一40种;鱼类两栖类、爬行类药材40—60种;兽类药材60种左右。 (2)《中华人民共和国》收载的中药材种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我国的国家药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药品必须符合国家药品标准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标准(简称地方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先后颁布了6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自1963年第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到1995年版,收载药材种类明显地增加。 1985年版药典的种药材及制品中,实际收载药材446种,其中植物药材383种,占86%;动物药材种,占9%;矿物药材21种,占5%。3类药材中,植物和动物药材来源较复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药多来源,在1985年版药典收载的425种植物、动物药材中,两个来源的81种、3个来源的32种、4个来源的9种、5个来源的3种、6个来源的1种;二是多药一来源,属于这种情况的有42种,其中两味药同属一来源的38种、3味药同属一来源的2种、4味药同属一来源的2种。因此,从基原统计来看,425种植物、动物药材来自536个动、植物种,隶属160科。 1990年版药典收载中药材及植物油脂509种,包括植物药材439种,动物药材47种、矿物药材23种,涉及基原627种(不包括附录),其中以植物类居多,共557种,动物类70种。基原构成情况是:一原373种、二原88种、三原36种、四原7种,五原6种、六原1种。多基原药材品种是:三原有大黄、山慈菇、马勃,天南星,瓦楞子、五倍子、升麻、水蛭、甘草、石韦,百合、百部、竹茹、伊贝母、吴茱萸、牡蛎、青黛、郁李仁、细辛、珍珠、砂仁、威灵仙、莪术、党参、海龙、娑罗子、预知子、桑螵蛸、黄连、黄精、蛇蜕、麻黄、紫草、橘红、麝香;四原有川贝母、龙胆、苦杏仁、郁金、秦艽、秦皮、金银花;五原有石斛,陈皮、枳壳、钩藤、海马、淫羊藿;六原有石决明。 (3)地方标准收载的药材种类 地方标准属地方性用药法规,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实施或补充,通常收载地区习用的药材。例如,药典收载的天仙子为茄科植物莨菪的种子,而广东、江西等地则习用爵床科植物岩水蓑衣的种子,称“南天仙子”。据统计,全国约有200多种药材的用药习惯存在地区性差异,比较普遍的有地丁、白头翁、贯众、透骨草、大青叶等。 目前,我国各省(区)的地方标准尚无统一要求,从已出版的一些地方标准来看,其名称、出版时间不尽一致。现将部分省、区的药品标准收载的中药材品种作一统计。 地方标准中,地区性习用药材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例如,《四川省中药材标准》收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品种只占11%,89%属药典以外品种,《云南省中药材标准》收载的地方习用品种占72%。地方标准收载的药材具有很浓的地区特色,如四川的阿坝当归、川中南星、川党参、四川牡丹、康定玉竹和川南马兜铃等;云南的云白芍、金铁锁、珠子参、薯莨和理枣仁等。 《中国基本中成药》收载各类中成药700种,涉及药材574种(不包括不同炮制方法的药材品种)。中成药的原料绝大部分属普遍经营的中药材,但许多配方也吸收了一些目前尚无经销的、属于民间药范畴的草药,如矮地茶、臭梧桐7叶、南蛇藤、菱角、秋梨、青萝卜、洋葱头、荠菜、杜鹃叶、白背叶、岗稔子、柳蘑、蜣螂、蜻蜒、鳝鱼、猪下颌骨、羊胫骨、鸡脚、麻雀脑、海螺、铁屑、铜绿和香墨等。 《月王药诊》是较早的一部藏药史籍,收载的药物包括植物类440种、动物类260种、矿物类80种,其中300多种药物为青藏高原特产,多数药物沿用至今.晶珠本草》是收载藏药最多的一部大典,涉猎广泛,有着浓郁的藏民族特色,被誉为藏族的《本草纲目》,该书收载的药物种类有75%为现今所用,其中30%属藏医专用,据统计,涉及1200个基原动、植物种。从有关资料的统计来看,目前我国有藏药3000种左右.据统计,我国现有蒙药2230种。目前,除内蒙古自治区外,我国东北和西北的许多蒙族聚集地也都使用蒙药。 内蒙古自治区经过多年的资源普查,初步摸清了蒙药资源,全区共有各类蒙药资源1342种,其中植物类926种、动物类290种、矿物类98种,其他类28种;本区内常用蒙药有500余种,商品蒙药约400种,还有民族专用药260种。内蒙古自治区制定的《蒙药标准》收载药材和成药522种.维药的应用基本上在新疆自治区范围内。据新疆的调查,全区有维药600余种,较常用的360种左右,其中本地产资源约160种,占维药种数的27%。《新疆维吾尔药志》收载药物124种.傣药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医药之一,远在2500年前的《贝叶经》中便有记载。傣族祖居云南西双版纳,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傣药提供了理想的药用资源,据统计,我国傣族药物有1200种。《西双版纳傣药志》收载了520种,其中最常用的有71种。我国壮族主要集中于广西自治区,据该区有关部门调查,壮药共有709种。《壮族民间用药选编》收载常用壮药500多种。四川阿坝地区整理出羌族常用药100种;湖南初步查出本省苗族、土家族、瑶族、侗族等习用民族药361种,云南德宏自治州收录傣药330种、景颇族药123种;广西《环江县毛难族药名录》收载药物556种。另据有关单位调查统计,广西有瑶族药555种、侗族药298种、仫佬族药259种、苗族药213种、京族药27种及彝族药21种。据报道,目前藏汉共用的药物有300多种;蒙汉共用的400多种;维汉共用的155种;佤汉共用的80种。

3. 中药材一共有多少

1、中药的种类非常多,如今把中药的种类分为5700多种。
2、中医上比较常用的有500种左右。
3、临床上比较常用的中药,有200种左右。

4. 中药的种类有多少种

《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其余为矿物及其他药物,由李时珍新增入的药物就有374种。

5. 中药有多少种

中药:我国传统使用的植物,动物,矿物药及其成药称中药。 西药: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称西药。 成药:按疗效显着的常用处方, 将药物制成一定规格的制剂,给予通俗的名称,患者可不经医生处方直接购用,这种药品称为成药。 中药的来源有植物,动物,矿物三大类。一般认为,中药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及其配伍禁忌等方面。 1、四气五味:中药的“气,味”实际上就是药物的性质,味道。“四气”也称“四性”是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这是同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一般来说,寒性凉性的药物都具有清热性,泻火,解毒等作用。热性温性的药物多具有祛寒,助阳,温中,通络等作用。此外,尚有一类药性平和的药物,称为性平。“五味”是指药物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味道。味辛的药物具有发汗,行气,活血的作用;味甘的药物具有缓解,调和,补益的作用;味酸的药物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味咸的药物具有软坚散结的作用。此外药物还有涩味和淡味,涩味的作用与酸味类似,可归入酸味;淡味有利水渗湿的作用,因淡味理解为无味,所以习惯上也只称“五味”而不称“七味”。 2、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药物进入人体后,分别产生上升,下降,发散和泻利的作用趋向。一般来说,具有升浮性质的药物,有向上向外的趋向,分别有升阳,发表,散寒,催吐和透疹的作用。具有沉降性质的药物,则有下行向内的趋向,分别具有潜阳,收敛,清热,降逆,渗利,泻下安神的作用。 3、补泻:补就是补其不足,即补益身体的亏损,增强机体功能,提高抗病能力,改善虚弱症状。如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泻就是泻其有余,即祛除致病因素,调整机体功能,制止病势发展。如解表,泻下,利气,利水,祛痰,导滞,催吐,消积等。 4、归经:归经是指药物对人体不同部位疾病的选择性治疗作用。它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某些药物能治某经的脏腑及其经络之病,则此种药物就归入该经。此外,药物的五味与五脏亦有一定的关系,即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这也可作为药物归经的参考。

6. 谁有中草药名称和图片大全

1、八角枫(白金条[侧根名]、白龙须[须状根名]、八角王、八角梧桐、八角将军、割舌罗、五角枫、七角枫、野罗桐、花冠木)

清热;祛湿;收涩;消瘀。主肝炎肠炎;淋浊;带下;脱肛;子宫下垂;肝脾肿大;跌打扭伤

拓展内容:

中药的优点和不足:

中药的优点大概有其神秘性,科学性,独特性,某些中药有稀有名贵性,可探索性,经济性,能标本兼治,对疑难杂证有独特的治疗理论和作用,发展空间很大.同时也是中国的国粹,国宝.对预防疾病有独到之处.且现剂型较多,好多中药也服用方便起来了.

不足大概有,口服对胃肠道大金有副作用(宜少量多次服用),注射剂副作用大多尚不明确,汤剂口感不是很好.煎熬较为复杂.

7. 中草药一共有多少种

根据最新的《中华本草》(1999)记载,共有中药8980种。如果加上其他少数民族用药,最新统计是12800余种

8. 中药有多少种

我国药用植物及中药材种类繁多,新版《中药大辞典》将收载12807种中药材,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动物1581种,矿物80种。也有很多地方药材可能未被收录,即便是常用的中药材都有近千种之多,所以不能给你一一写出。
但可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其目的与重点而分类:
1.按药物功能分类——如解毒药、清热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等。
2.按药用部分分类——如根类、叶类、花类、皮类等。
3.按有效成分分类——如含生物碱的中草药、含挥发油的中草药、含甙类的中草药等。
4.按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如先把中草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动植物药材再根据其原植物原动物的亲缘关系来分类和排列次序。如麻黄科、木兰科、毛莨科等等。

9. 中草药6000种图解名字功效

中草药6000种图解名字功效?以下是小社吐血整理的常用中草药图谱及性味归经、功能主治介绍,供大家欣赏、参考。另外,小社这次特意给每一种中药都附上了别名,便于大家平时灵活运用。

(前方大量图片,建议在WIFI下观看)

解表类

1、发散风寒药

生姜

别名:大肉姜、鲜生姜



白芷

别名:芳香、泽芬



防风

别名:铜芸、茴草、百枝、屏风



苍耳

别名:常思菜、地葵、道人头、猪耳、刺儿棵



羌活

别名:羌青、护羌使者、羌滑、退风使者



细辛

别名:小辛、细草、少辛、独叶草、山人参



荆芥

别名:香荆芥、假苏、姜芥、四棱杆蒿、稳齿菜



桂枝

别名:柳桂



麻黄

别名:龙沙、狗骨、卑相、卑盐



2、发散风热药

牛蒡子

别名:鼠粘子、大力子、恶实



升麻

别名:周麻、鸡骨升麻 、鬼脸升麻



柴胡

别名:地薰、茹草、柴草、茈胡



葛根

别名:甘葛、干葛、粉葛、葛条根



桑叶

别名:铁扇子、蚕叶



菊花

别名:甘菊、金蕊、真菊、药菊



薄荷

别名:蕃荷菜、土薄荷、南薄荷、人丹草、野薄荷



泻火药

1、清热泻火药

天花粉

别名:栝楼根、花粉、白药、瑞雪



决明子

别名:草决明、马蹄决明、千里光、假绿豆



知母

别名:连母、水须、穿地龙、羊胡子



栀子

别名:木丹、越桃、山栀子、黄鸡子、黄栀子



莲子心

别名:苦薏、莲薏、莲心



夏枯草

别名:铁色草、棒柱头花、榔头草、棒槌草、牛枯草



2、清热燥湿药

龙胆

别名:陵游、草龙胆、苦地胆、山龙胆、水龙胆



白鲜皮

别名:野花椒皮、白羊鲜、北鲜皮、臭根皮、八股牛、八挂牛、好汉拔



苦参

别名:地槐、苦骨、穿参、牛参、地参、野槐、山槐



鸦胆子

别名:老鸦胆、鸦蛋子、小苦楝、苦参子



黄芩

别名:山茶根、黄芩茶、土金茶根



黄柏

别名:黄檗、圆柏、檗木、川黄柏



黄连

别名:川连、川黄连、姜黄连、吴萸黄连、酒连



3、清热泻火药

大青叶

别名:大青、北板根、大靛



山豆根

别名:豆根、北豆根、广豆根、苦豆根



北豆根

别名:蝙蝠葛根、北山豆根、山地瓜秧、蝙蝠藤



白头翁

别名:野丈人、头公、毛姑朵花、老公花



白蔹

别名:白根、山地瓜、鹅抱蛋、地老鼠、猫儿卵



连翘

别名:旱莲子、空翘、空壳、落翅



板蓝根

别名:靛青根、蓝靛根



金银花

别名:忍冬花、银花、双花、二宝花



鱼腥草

别名:紫背鱼腥草、紫蕺



蒲公英

别名:蒲公草、黄花地丁、黄花草、蒲公丁



4、清热凉血药

地黄

别名:生地、生地黄



赤芍

别名:木芍药、赤芍药、红芍药



牡丹皮

别名:丹皮、丹根、牡丹根皮



5、清虚热药

银柴胡

别名:银夏柴胡、银胡、牛肚根、土参



胡黄连

别名:割孤露泽、胡连、西藏胡黄连



泻下药

1、攻下药

大黄

别名:将军、锦纹、锦纹大黄、川军



2、润下药

火麻仁

别名:大麻仁、麻子仁、麻子线麻、山麻



郁李仁

别名:郁子、郁里仁、李仁肉、小李仁



3、峻下逐水药

千金子

别名:千两金、菩萨豆、续随子



巴豆

别名:巴仁、巴米、红子仁、泻果、猛子仁、巴仁



甘遂

别名:甘泽、陵泽肿、手花根、猫儿眼、胜于花



芫花

别名:赤芫、杜芫、头痛花、南芫花、药鱼草、九龙花、闹鱼花



京大戟

别名:大戟、红芽大戟、紫大戟、将军草



商陆

别名:章陆、章柳根、见肿消、当陆



祛风湿药

1、祛风散寒药

川乌

别名:鹅儿花、五毒、铁毒



木瓜

别名:木瓜实、铁脚梨



草乌

别名:乌头、独白草、土附子



威灵仙

别名:铁脚威灵仙、酒草阶、黑骨头、老虎须、七寸草、牛闲草



独活

别名:独摇草、独滑、长生



路路通

别名:枫实、枫草、九空子、枫草



2、祛风湿清热药

防己

别名:粉防己、汉防己、石解



马钱子

别名:番木鳖、苦实把豆儿、苦实、马前



秦艽

别名:秦胶、秦纠、左秦艽



桑枝

别名:桑条



3、祛风湿强筋骨药

五加皮

别名:南五加皮、五谷皮、红五加皮



狗脊

别名:金毛狗脊、金毛狗、金狗脊



桑寄生

别名:桃树寄生、苦楝寄生、广寄生



化湿药

广藿香

别名:土藿香、大叶薄荷、猫尾巴香、山茴香



苍术

别名:赤术、仙术、茅术、华苍术



豆蔻

别名:白豆蔻、草果、草豆蔻



佩兰

别名:兰草、木香、大泽兰、女兰、香草、杭佩兰



草豆蔻

别名:豆蔻、草蔻、草蔻仁、草果、扣仁



草果

别名:草果仁、草果子、老蔻



厚朴

别名:川朴、厚皮、重皮、烈朴



利水渗湿药

1、利水消肿药

冬瓜皮

别名:白瓜皮、白冬瓜皮



赤小豆

别名:红豆、小豆、野赤豆



泽泻

别名:水泻、芒芋、泽芝、天鹅蛋、水泽、如意菜、水白菜、及泻



茯苓

别名:茯菟、茯灵、松薯、松苓



薏苡仁

别名:薏仁、薏米、草珠子、回回米、六谷子、尿珠子



2、利水通淋药

川木通

别名:淮木通、山木通、花木通、白木通



车前草

别名:当道、蛤蚂草、车轮草、铁贯草



石韦

别名:石皮、金星草、石兰、石剑、石背柳



灯心草

别名:虎须草、赤须、灯心、灯草



3、利湿退黄药

垂盆草

别名:半枝莲、佛指甲、狗牙半支、豆瓣子菜、狗牙齿、鼠牙半支、白蜈蚣



金钱草

别名:神仙对坐草、蜈蚣草、黄疸草



茵陈

别名:茵陈蒿、绵茵陈、绒蒿



虎杖

别名:苦杖、斑杖、花斑杖、紫金龙、酸汤杆、山大黄、阴阳莲



温里药

丁香

别名:母丁香、公丁香、雄丁香



八角茴香

别名:大料、大茴香、舶上茴香、八角珠、八角香



小茴香

别名:土茴香、谷茴香、草茴香、谷香、小茴、小香、香丝菜



花椒

别名:秦椒、蜀椒、巴椒、川椒



肉桂

别名:桂树、牡桂、玉桂、紫桂、大桂、桂皮



干姜

别名:白姜、干生姜、均姜、药姜



吴茱萸

别名:食茱萸、吴萸、气辣子、曲药子



附子

别名: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



高良姜

别名:良姜、小良姜、海良姜、膏良姜



理气药

刀豆

别名:刀豆子、关刀豆、刀巴、马刀豆



土木香

别名:青木香、祁木香、玛奴、新疆木香



大腹皮

别名:槟榔皮、大腹毛、槟榔衣、茯毛



川楝子

别名:金铃子、仁枣



木香

别名:蜜香、青木香、五木香、南木香、云木香、广木香



乌药

别名:台乌药、香叶子树、白叶柴、青竹香、铜钱树、白背树



佛手

别名:佛手柑、密罗柑、五指柑、手柑



陈皮

别名:橘皮、橘子皮、广橘皮、红皮



枳壳

别名:川枳壳、江枳壳、湘枳壳



枳实

别名:鹅眼枳实



香附

别名:香附米、莎草根、三棱草根



香橼

别名:钩橼子、香橼柑



薤白

别名:薤根、薤白头



消食药

山楂

别名:鼠查、棠球子、赤爪实、山里红果



麦芽

别名:大麦芽、大麦蘖、麦蘖、大麦毛



莱菔子

别名:萝卜子



驱虫药

苦楝皮

别名:楝木皮、楝树枝皮、楝皮、楝根皮



南鹤虱

别名:野胡萝卜子、鹤虱、窃衣子



使君子

别名:留求子、史君子、五棱子、君子仁、索子果



槟榔

别名:大腹槟榔、大腹子、槟榔子、橄榄子、槟榔玉



止血药

1、凉血止血药

大蓟

别名:鸡项草、野红花、将军草、马蓟、虎蓟、刺蓟、山萝卜、牛口刺



地榆

别名:白地榆、鼠尾地榆、黄瓜香、绵地榆、红地榆、马猴枣



侧柏叶

别名:柏叶、丛柏叶



槐花

别名:槐蕊、槐米



2、化瘀止血药

三七

别名:山漆、金不换、参三七、田三七、田七



茜草

别名:茹芦、茜根、活血丹、小活血



蒲黄

别名:蒲花、蒲草黄、蒲厘花粉、蒲棒花粉



仙鹤草

别名:龙头草、金顶龙芽、刀口草、狼牙草



3、收敛止血药

白及

别名:白芨、甘根、呼良姜、白及子、白鸡儿



4、温经止血药

艾叶

别名:艾蒿叶、家艾叶、艾草



活血化瘀药

1、活血止痛药

川芎

别名:西芎、山鞠穷、香果、小叶川芎



延胡索

别名:延胡、玄胡索、元胡索、元胡



郁金

别名:马莲、黄郁



姜黄

别名:黄姜、毛姜黄、宝鼎香、黄丝郁金、郁金



乳香

别名:熏陆香、马尾香、乳头香、天泽香



泽兰

别名:地笋、地石蚕、蛇王草、草泽兰



没药

别名:末药



2、活血调经药

川牛膝

别名:甜牛膝、天全牛膝、大牛膝、肉牛膝



王不留行

别名:奶米、大麦牛、王母牛、留行子



丹参

别名:山参、红根、紫丹参、赤丹参、血生根、血参



红花

别名:红蓝花、刺红花、草红花



桃仁

别名:白桃、毛桃、红桃



益母草

别名:益母、茺蔚、野天麻、地母草



鸡血藤

别名:血龙藤、九层风、血筋藤、紫梗藤、血凤藤、大血藤、过岗龙



3、活血疗伤药

骨碎补

别名:猴姜、石毛姜、过山龙



苏木

别名:苏方木、棕木、赤木、红赤木、红柴



4、破血消症

马钱子

别名:士的宁树、番木鳖、苦实把豆儿、火失刻把都、苦实、马前、牛眼、大方八、马钱树,马钱科、马钱属乔木



三棱

别名:荆三棱、光三棱



莪术

别名:蓬莪术、蓬术、广术、青姜



化痰止咳平喘药

1、温化寒痰药

天南星

别名:虎掌、南星、蛇芋、野芋头



化橘红

别名:柚皮橘红、化州橘红、柚子皮



白前

别名:石蓝、嗽药、鹅管白前



半夏

别名:水玉、羊眼半夏、蝎子草、麻芋果、三叶半夏、三步跳



芥子

别名:芥菜子、青菜子、黄芥子



旋覆花

别名:金线花、夏菊、满天星、金盏花、猫耳朵花



2、清热化痰药

川贝母

别名:贝母、川贝、勤母



瓜蒌

别名:栝楼、药瓜、吊瓜



胖大海

别名:大洞果、安南子、胡大海、通大海、大海



前胡

别名:土当归、水前胡、野当归



桔梗

别名:梗草、苦桔梗、大药、铃铛花、尚头花、苦菜根



浙贝母

别名:浙贝、象贝母、大贝母、元宝贝、珠贝



昆布

别名:海带、江白菜



竹茹

别名:蛤壳、瓦屋子、花蚬壳



3、止咳平喘药

马兜铃

别名:兜铃、水马香果



白果

别名:鸭脚子、灵眼、佛指柑



百步

别名:嗽药、百条根、山百根、药虱药



桑白皮

别名:桑皮根、桑根白皮、桑皮、白桑皮



款冬花

别名:冬花、款花、艾冬花、九九花



罗汉果

别名:假苦瓜、光果木鳖、拉汉果



安神药

合欢皮

别名:合昏皮、夜合皮、合欢木皮



远志

别名:棘菀、细草、光棍茶、细叶远志、小草、小草根



柏子仁

别名:柏实、柏子、侧柏子



酸枣仁

别名:枣仁、酸枣核



平肝熄风药

罗布麻叶

别名:茶叶花、泽漆麻、野茶叶



蒺藜

别名:旁通、屈人、止行、刺蒺藜、硬蒺藜



天麻

别名:赤箭芝、独摇芝、离母、赤箭、明天麻



钩藤

别名:大钩丁、双钩藤



开窍药

石菖蒲

别名:山菖蒲、药菖蒲、金钱蒲、水剑草、石蜈蚣、九节菖蒲



补虚药

1、补气药

甘草

别名:国老、美草、甜草根、粉草、乌拉尔甘草



人参

别名:人衔、土精、棒棰、圆参、山参



大枣

别名:红枣、干枣、良枣



山药

别名:山芋、怀山药



白术

别名:冬术、山芥、于术、浙术



党参

别名:黄参、狮头参、中灵草



黄芪

别名:绵黄芪、独根、二人抬



2、补阳药

巴戟天

别名:鸡血藤、兔儿肠、鸡肠风、猫肠筋



肉苁蓉

别名:地精、大芸



杜仲

别名:思仙、木绵、丝连皮、丝棉木、玉丝皮



补骨脂

别名:破故纸、怀故子、川故子



蛇床子

别名:野茴香、蛇米



淫羊藿

别名:箭叶淫羊藿、心叶淫羊藿、仙灵脾



3、补血药

白芍

别名:白芍药、金芍药



当归

别名:马尾归、秦归、云归、西当归



首乌藤

别名:夜交藤、田猪头、铁称陀



4、补阴药

牛膝

别名:怀牛膝、杜牛膝、牛盖膝、牛筋



石斛

别名:林兰、杜兰、千年竹、黄草



麦冬

别名:寸冬、韭叶麦冬、麦门冬、寸麦冬



百合

别名:白百合



收涩药

五味子

别名:五梅子、山花椒、五味



五倍子

别名:文蛤、木附子



肉豆蔻

别名:肉果、玉果、顶头肉



罂粟壳

别名:米壳、粟壳



莲子

别名:水芝丹、莲实、莲蓬子



芡实

别名:水鸡头、鸡头实、鸡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