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昔年移柳.依依江南,今看摇落.凄伧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庾信《枯树赋》
殷仲文风流儒雅,海内知名;
世异时移,出为东阳太守;
常忽忽不乐,顾庭槐而叹曰:
此树婆娑,生意尽矣。
至如白鹿贞松,青牛文梓;
根抵盘魄,山崖表里。
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
昔之三河徙植,九畹移根;
开花建始之殿,落实睢阳之园。
声含嶰谷,曲抱《云门》;
将雏集凤,比翼巢鸳。
临风亭而唳鹤,对月峡而吟猿。
乃有拳曲拥肿,盘坳反复;
熊彪顾盼,鱼龙起伏;
节竖山连,文横水蹙。
匠石惊视,公输眩目。
雕镌始就,剞劂仍加;
平鳞铲甲,落角摧牙;
重重碎锦,片片真花;
纷披草树,散乱烟霞。
若夫松子古度平仲君迁,森梢百顷,搓枿千年。
秦则大夫受职,汉则将军坐焉。
莫不苔埋菌压,鸟剥虫穿;
或低垂于霜露,或撼顿于风烟。
东海有白木之庙,
西河有枯桑之社,
北陆以杨叶为关,
南陵以梅根作冶。
小山则丛桂留人,扶风则长松系马。
岂独城临细柳之上,塞落桃林之下。
若乃山河阻绝,飘零离别;
拔本垂泪,伤根沥血。
火入空心,膏流断节。
横洞口而敧卧,顿山腰而半折,
文斜者百围冰碎,理正者干寻瓦裂。
载瘿衔瘤,藏穿抱穴,木魅睒睗,山精妖孽。
况复风云不感,羁旅无归;
未能采葛,还成食薇;
沉沦穷巷,芜没荆扉,既伤摇落,弥嗟变衰。
《淮南子》云"木叶落,长年悲",斯之谓矣。
乃歌曰:
建章三月火,黄河万里槎;
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
桓大司马闻而叹曰:
昔年种柳,依依汉南;
今看摇落,凄枪江潭;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题解】
作者借《续晋阳秋》和《世说新语》所记两则晋人殷仲文、桓温对树兴叹故事,演绎敷衍,借阐说树的荣枯,抒写自己的乡关之思。
唐张鷟《朝野佥载》记载了这样一则轶事:“庾信从南朝初至北方,文士多轻之。信将《枯树赋》以示之,于后无敢言者。”其实庾信入北以前,他的文名已经震动大江南北,不可能出现文中所说的被轻视的情况。所以这个故事我们只能当小说家言来看。但这也反映出北朝至隋唐的文士视《枯树赋》为庾信代表作的看法。而《枯树赋》在写树之荣枯时,奢丽宏衍,恣肆夸炫,且极力征事用典,以显文思富赡,也使此赋在情感充沛、气骨清健的风格中,带有齐梁文学的华丽面貌,是庾信文风集南北大成的体现。这篇赋写作时期不能确定,或根据上引《朝野佥载》,以为成于庾信羁滞北方的初期。但从本文看,其情调之沉痛与绝望情绪,更接近其晚年颓唐的心态。
【注释】
1. 殷仲文:东晋人,曾任骠骑将军、咨议参军、征虏长史等职,才貌双全,颇有名望。2. 世异时移:桓玄(殷仲文内弟)称帝,以仲文为咨议参军、侍中,领左卫将军。后桓玄为刘裕所败,晋安帝复位,仲文上表请罪。此句即指此。3. 东阳:郡名,在今浙江金华一带。4. 庭:院子。5. 婆娑(音梭suo):联绵词,枝叶纷披貌。《晋书·桓玄传》:“仲文因月朔与众至大司马府,府中有老槐树,顾之良久而叹曰:‘此树婆娑,无复生意。’” 6. 贞:坚。晋黄义仲《十三州记》载,甘肃敦煌有白鹿塞,多古松,白鹿栖息于下。7. 青牛文梓:唐徐坚等辑《初学记》引《录异传》载,春秋时“秦文公伐雍州南山大梓木,有青牛出走丰水矣。”8. 根柢:草木的根。盘魄:又作“盘薄”、“盘礴”,通“磅礴”,根深牢固。9. 山崖表里:枝叶覆盖山崖之表里。上句言根柢之牢固,下句说占地之广大。10. 桂:桂树。销亡:消亡。语出汉武帝《悼李夫人赋》:“秋气潜以凄目兮,桂枝落而销亡。”11. 半死:半死不活。语出枚乘《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其根半死半生。”12. 三河:河东、河内、河南,今山西、河南一带。徙:迁。徙植:移植。13. 畹:音晚wan,有说十二亩为畹,有说三十亩为畹。此言大面积的移植。14. 建始:洛阳宫殿名。15. 落实:果实熟落。睢(音虽sui)阳:在今河南商丘,汉为梁国,有梁孝王所建梁园。16. 声:指树木在风雨中发出的声音。嶰(音懈xie)谷:指黄帝时的音乐。相传黄帝曾命乐官在昆仑山北的嶰谷取竹制作乐器。17. 曲:指树声中含有古代乐曲。抱:怀,有。《云门》;黄帝时的舞乐。18. 将:带领。雏:幼鸟。集:群鸟停落在树上。此句言凤凰携幼鸟停落在树上。19. 巢:作动词用,筑巢。鸳鸯在树上筑巢双飞。20. 临:面对。风亭:指风。唳:音厉li,鹤鸣。此句说鹤常立树上对风鸣叫。21. 月峡:指月。此句说猿猴常立树上对月长鸣。22. 拳曲:弯曲。拥肿:同“臃肿”。23. 盘坳:盘旋于山坳之中。反复:指缠绕交错。24. 彪:虎。此与下句是形容树木的曲肿盘绕之状。25. 节:树木枝干交接处。此句是说树节竖立之多,有如山山相连。《易·说卦》:“艮为山……其于木也,为坚多节。”26. 文:花纹。水蹙:水面出现波纹。蹙:音促cu,皱。此句是说树木的花纹横生,有如水面波纹。27. 匠石:古代有名的木匠,名石,字伯说。28. 公输:公输般,即鲁班。眩目:眼花缭乱。29. 雕镌(音娟juan):雕刻。就:成。30. 剞劂:音基觉ji’jue,雕刻用的刀子。31. 鳞、甲:指树皮。32. 角、牙:指树干上的疤痕、节杈。落、摧:指砍掉、铲去。33. 重重:层层。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此与下三句,均言能工巧匠在木头上雕刻的生动图案。34. 纷披:散乱。35. 松子:即赤松子。古度:即桹木。平仲:疑是银杏树。君迁:也称君迁子。以上四树均生南国。36. 梢:树枝的末端。森梢:指枝叶繁盛茂密。37. 槎:音茶cha,斜砍树木。枿:音聂nie,树木砍后重生的枝条。此句是说这些新芽也会生长千年。38. 大夫受职:受封大夫之职。秦始皇到泰山封禅时,风雨骤至,避于松树下,乃封其树为“五大夫”。后便以“五大夫”为松的别名。39. 将军坐焉:东汉将领冯异佐刘秀兴汉有功。诸将并坐立功,他常独坐树下,军中称其为“大树将军”。上句说秦松,此句说汉树。40. 撼顿:摇倒。41. 东海:东部临海的地方。白木:指白皮松。白木之庙:相传为黄帝葬女处的天仙宫,在今河南密县。其地栽种白皮松,故称。42. 西河:西方黄河上游地区。社: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应劭《风俗通义》载,东汉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西南)人张助在干枯的空桑中种李,有患目疾者在树荫下休息,其目自愈,于是在此处设庙祭祀。43. 北陆:泛指北方地区。陆,高平地区。以杨叶为关:以“杨叶”为关卡之名。44. 南陵:南方丘陵地区。一说指安徽南陵县。梅根作冶:据说当地以梅树根作冶炼金属时用的燃料,日久习称其地为“梅根冶”。45. 小山:西汉淮南王刘安。丛桂留人:淮南小山《招隐士》有“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攀援桂枝兮聊淹留”之句。46. 扶风:郡名。在今陕西泾阳县。长松:高松。晋刘琨《扶风歌》:“据鞍长叹息,泪下如流泉。系马长松下,发鞍高岳头。”47. 岂独:难道只有。临:看。细柳:细柳城。汉文帝时周亚夫屯军处。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48. 落:停息。桃林:桃林寨。在今河南灵宝以西、潼关以东地区。《尚书·武成》:周武王灭商后,“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此二句承前四句东有白水、西有桑树、北有杨柳、南有梅树而来,大意说,以树木命名的地方,又岂止是史书上记载的细柳营、桃林塞?49. 若乃:至于。50. 飘零:飘泊,流落。51. 拔本:与下句之“伤根”,指拔掉树根,损伤树根。垂泪:与下句之“沥血”均指大树因受到损伤而痛哭流涕。《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曹瞒传》:曹操命花匠移植梨树,“掘之,根伤尽出血。”52. 入:放入。此句说把干空心的树木投入火中。53. 膏:指树脂。此句说树脂常从断节处流出。54. 横:横放。攲:音奇qi,倾斜。55. 顿:倒下。56. 文:树木花纹。围:两臂合抱的圆周长。百围:形容树干粗大。冰碎:像冰一样被敲碎。57. 理:纹理。寻:长八尺为一寻。千寻:形容树木高大。瓦裂:像瓦一样被击裂。58. 瘿(音婴ying)、瘤:树木枝干上隆起似肿瘤的部分。59. 藏:指在树上的虫子。穿:咬穿。抱:环绕。指整天环绕树木飞行的飞鸟。穴:作动词用,作窝。60. 木魅:树妖。睗(音是shi)睒(音陕shan):目光闪烁的样子。亦作“睒睗”。61. 山精:山妖。妖孽:危害,扰乱。62. 况复:何况。风云:喻局势。感:感奋,振奋。意谓国家再无复兴之望。语出《后汉书·二十八将论》:“中兴二十八将,咸能感会风云,奋其智勇,称为佐命。” 63. 羁旅:客居。64. 采葛:完成使命。《诗经·王风·采葛》本是男女的爱情诗,汉郑玄解作“以采葛喻臣以小事使出”,庾信是出使北朝时被迫留下的,他以此典喻自己未能完成使命。65. 食薇:薇是野豌豆。相传商臣伯夷、叔齐在武王伐纣灭商后,隐居首阳山,耻食周粟,采薇而食。后知薇亦周之草木,不再采食,饿死山中。以上借古人故事说自身的思想与经历。66. 沉沦:沦落。穷:阻塞不通。穷巷:为平民百姓住处。67. 芜:丛生杂草。没:埋没,遮掩。荆扉:柴门。68. 摇落:喻衰老。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69. 弥:更加。嗟:叹息。70.《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撰。71. “木叶落,长年悲”句:引自《淮南子·说山训》,原文为“桑叶落而长年悲也”。72. 斯:此。73. 乃:于是。74. 建章:西汉宫殿名,汉武帝时修建。三月火:指东汉建武二年时被焚。语用《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引兵“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75. 槎:音茶cha,木筏。晋张华《博物志》:“年年八月,有浮槎往来不失期。”此句是说,建章宫被焚烧时,灰烬在万里黄河中漂流,有如浮槎。76. 金谷:金谷园。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晋石崇所筑。园中有清泉,遍植竹柏,树木十分繁茂。77. 河阳:在今河南孟县西。晋潘岳任河阳令时,全县到处都种桃树。这二句是说,黄河里漂流的灰烬,都是昔日的绿树红花。78. 桓大司马:指东晋桓温,简文帝时任大司马。79. 依依:繁盛貌,又指杨柳随风飘扬,似有眷恋之意。汉南:汉水之南。80. 凄怆(音创 chuang):凄惨,悲伤。江潭:江水深处。此指江汉一带。81. 堪:忍受。《晋书·桓温传》载,桓温自江陵北伐,行经金城,见年轻时“所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涕。”按,又见《世说新语·言语》篇。
【今译】
殷仲文气度风流,学识渊博,名声传遍海内。因为世道变异,时代更替,他不得不离开京城改作东阳太守。因此常精神恍惚忧愁不乐,望着院子里的槐树叹息说:“这棵树曾婆娑多姿,现在却没有一点生机了!”
至于白鹿塞耐寒的松树,藏有树精青牛的文梓,根系庞大,遍布山崖内外。桂树为什么而枯死?梧桐又为什么半生半死?过去从河东、河南、河内这些地方移植,从广大遥远的田地迁徙。虽然花开在建始殿前,在睢阳园中结果。树声中含有嶰谷竹声的情韵,声调合于黄帝“云门”乐曲的律吕之音。带领幼雏的凤凰曾来聚集,比翼双飞的鸳鸯常来巢居。内心深处像陆机那样,渴望在故乡临风的亭上一听鹤鸣,现在却只能飘落异地对着明月峡听猿声长啸。
有的树枝卷曲如拳,根部磊块隆起肥大,曲里拐弯,形状有的像熊虎回头顾盼,有的像鱼龙起伏游戏,隆起的树节像群山相连,木纹横看像水池里泛起的波纹。灵巧的木匠惊奇地观看,有名的鲁班也惊讶得目瞪口呆。粗坯雕刻刚就绪,再用曲刀、圆凿精雕细刻:削出鱼、龙密鳞,铲出龟、鳖硬甲,刮出麒麟尖角,挫出虎、豹利牙;层层像彩纹密布的织丝,片片有如真实的花朵。而被砍削的树林,却草木纷披,笼罩在烟霭云霞中,狼籍散乱。
至于松梓、古度、平仲、君迁这些树木,也曾茂盛劲健,覆盖百亩,斜砍后继续发芽抽枝,千年不死。秦时有泰山松被封五大夫职衔,汉代有将军独坐大树之下。它们现在也无不埋没于青苔,覆盖上寄生菌类,无不被飞鸟剥啄蛀虫蠹穿;有的在霜露中枝叶低垂,有的在风雨中摇撼颠踬。东方大海边有白松庙,西方河源处有枯桑社,北方有用“杨叶”命名的城关,南方有用“梅根”称呼的冶炼场。淮南小山曾有咏桂的辞赋留于后人,晋代刘琨写下“系马长松”的佳句。又何止是见于记载的细柳营、桃林塞呢?
至于山河险阻,道路隔绝,飘零异地,离别故乡。树被拔出根茎泪水垂落,损伤本根就滴沥鲜血。火烧入朽树的空处,树脂流淌,枝节断裂。横亘在山洞口的斜卧躯干,偃仰在山腰上的躯干中段折曲。纹理斜曲干粗百围者也如坚冰破碎,纹理正直高达千寻的也如屋瓦破裂。背负树瘿如长着赘瘤,被蛀穿的树心成了鸟的巢穴。树怪木精睒眼灼灼,山鬼妖孽暗中出没。
况且我遭遇国家衰亡,羁居异邦不归。不能吟咏思人深切的“采葛”诗篇,又怎能如伯夷、叔齐的食薇不辱?沉沦在穷街陋巷之中,埋没在荆木院门之内,既伤心树木凋零,更叹息人生易老。《淮南子》说:“树叶飘落,老人生悲。”就是说这个意思呀!
于是有歌辞说:“建章宫三月大火之后,残骸如筏在黄河上漂流万里。那些灰烬,不是金谷园的树木,就是河阳县的花果。”大司马桓温听后感叹道:“过去在汉水之南种下的柳树,曾经枝条飘拂依依相惜;今天却看到它枝叶摇落凋零,江边一片凄清伤神的景象。树尚且如此,又何况人呢?”
【述评】
《枯树赋》借东晋名士殷仲文起兴,有两重用意。首先,殷仲文的身世经历与庾信有相似之处,所以虽是历史人物,却是以作者代言人的身份出场。其次,殷仲文对枯树的慨叹,沈痛而隽永,是早已载入《世说新语》的佳话。以此发端,既显得自然平易,又为全篇奠定了悲凉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至如”一段,吃紧之处在于“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这一疑问。这里既有同类的反衬,更有今昔的对比,而关键在于后者。通过北方贞松、文梓的郁勃生机,自然引发出对桂树、梧桐的萧瑟枯萎的惋惜和疑问。当桂树、梧桐从原产地移植到帝王之乡,皇宫苑囿时,可谓备极尊宠:“开花建始之殿,落实睢阳之园”,它们发出的声音如上古乐曲,引来凤凰鸳鸯等象征吉祥的禽鸟。尽管备极荣华,在它们的意识中,始终不能忘却故乡,风朝月夕,不免悲吟。心灵的折磨,使嘉树失去了生机。
后皇嘉树如此,恶木又当如何?《庄子》曾两次以恶木为寓言,宣明其无用无为的哲学。据说那些长在路边的树,就是因为“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人间世》篇)惠施攻击庄子也是比之以大木:“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同“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树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逍遥游》篇)庄子的哲学这里姑且抛开不论,庾信笔下,连这样无用的树木也不能自我保全,难逃被铲削劈斫的命运。它们不能为建筑材料,却被他人当作赏心悦目的玩物。为了这个目的,它们被剥去树皮(“平鳞铲甲”),削去旁枝(“落角摧牙”),木屑飞溅,宛如生命的剥落,虽然有了碎锦真花的面目,却不复从前的生机。低贱的恶木也有生命,而人类的砍削又何异于屠杀!砍伐过后,只留下一地狼藉。草树散乱,烟霞无色。
在洞悉了嘉树与恶木都必然朽落的命运之后,庾信将眼光投向更辽远广阔之处,去书写树木的历史与空间。
树木荫蔽着人类,所以人类的历史也留下了树的印痕。“森梢百顷,槎枿千年”,不知有多少故事:在人事上,秦始皇曾封树为大夫,后汉冯异有“大树将军”之号:传说中,有白木之庙,枯桑之社;地理图标出了杨叶、梅根的字样;文学领域更有淮南小山丛桂留人的深情、两晋之交刘琨长松系马的豪迈,又岂止是由于战争而着称的细柳营、桃林塞这几个名词呢?但年代既远,它们也都掩埋在历史的角落,“或低垂于霜露,或撼顿于风烟”,冷落凄清,生意萧索。
但世间万般悲苦,莫过于生离和死别;死别则死者长已矣,生离却是漫延剥蚀,一生无法痊愈的伤口。所以“山河阻绝”一段,血泪纵横,火殛膏流,残毁碎裂,妖孽舞蹈,是庾信笔下最惊心动魄的景象。意象诡怪可怖,写法富于象征性,而一韵到底的文字,也分外予人以激烈却又无比压抑的感受。
“况复”一段,由象征回到自身,代言变为自言。激烈之后渐归于平静,但平静并非淡泊,而是对命运的承受,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忍受。“风云不感”以下六句,对个人经历做了简短的概括后,以“既伤摇落,弥嗟变衰”八字总结了自己的心境,可以看作是全赋的提要。末尾的两阕短歌,隽永深长,至情至痛,再三诵之,低徊不已。
全篇的“文眼”,即陆机所说的“一篇之警策”,是“生意尽矣”四字。人至暮年,死亡的阴影无时不在,而早年国破身辱,生活流离的经历,更会加剧心灵的折磨,无材补天而只能沦为玩物的恶木,正是庾信的自我写照。所以赋中流露出悲伤到绝望的的情调,不是偶然的。我们可以说这种情调是不理智甚至偏执的,但若设身处地,就能理解,并进而同情、欣赏这种无理而有情的文字境界。传说,天鹅临终时发出的鸣声最美也最凄厉,《枯树赋》就是庾信的天鹅之歌。
❷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后面两句是什么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❸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出自毛泽东的《咏蛙》。
❹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出自哪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出自毛泽东的《七绝·咏蛙》。另一说法原作者为明代张璁。
以下引用网络--七古咏蛙:
咏蛙诗,明代张璁年少时被老师罚跪之下所作。何联华《毛泽东诗词新探》注明咏蛙诗原作者为明代张璁。张璁跪作咏蛙诗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几百年之久。1910年秋,当时16岁的毛泽东在湘乡东山高等学堂入学考试时所作,考题“言志”。诗通过对青蛙所处的环境和它的形象以及心态的描述,深刻地表现出毛泽东少年时期的远大抱负和博大的胸怀。既对那些富豪子弟嘲讽蔑视,又表达了年轻的毛泽东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尚还朦胧的领导群伦的英雄意识。
作品原文
七古·咏蛙
毛泽东1910年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❺ 求一些唯美意境原创文字。
风华是一指流沙,苍老了一段年华
1、 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
2、 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负。
3、 长街长,烟花繁,你挑灯回看,
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
4、 终是谁使弦断,花落肩头,恍惚迷离
5、 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
6、 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斜倚云端千壶掩寂寞,纵使他人空笑我。
7、 任他凡事清浊,为你一笑间轮回甘堕。
8、 寄君一曲,不问曲终人聚散。
9、 谁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
10、 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坠花湮,湮没一朝风涟。花若怜,落在谁的指尖。
11、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12、 相忘谁先忘,倾国是故国。泠泠不肯弹,蹁跹影惊鸿。
13、 昔有朝歌夜弦之高楼,上有倾城倾国之舞袖。
没有相见,不代表从不怀念
14、 待浮花浪蕊俱尽,伴君幽独。
15、 一朝春去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16、 静水流深,沧笙踏歌;三生阴晴圆缺,一朝悲欢离合。
17、 灯火星星,人声杳杳,歌不尽乱世烽火。
18、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过去,回不了当初。
19、 乌云蔽月,人迹踪绝,说不出如斯寂寞。
20、 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
21、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22、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23、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24、 蝴蝶很美,终究蝴蝶飞不过沧海。
25、 终于为那一身江南烟雨覆了天下,容华谢后,不过一场,山河永寂。
26、 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
27、 山河拱手,为君一笑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泰戈尔【飞鸟集】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
回首来时的路
一路凋零的花瓣
一路斑斓的血迹
残红是你遗落的美丽
斑驳
是追寻过的痕迹
——【此时花开.彼岸谁在】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以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
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证候来时,正
网络文库新客户端 海量文档免费下1/2
是何时?
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徐再思《蟾宫曲*春情》
对于世界,你可能只是一个人,但对于某个人,你却是整个世界。
To the world you may be just one person. To the person you may be the world
一生一世一双人,半醉半醒半浮生。
若说无缘,缘何相聚。若说有缘,缘尽何生。缘起缘灭,缘来是你。
1、幽冥路,忘川河,奈何桥前叹奈何。
2、看落花飞散水月旁,人世几多沧桑!只身徘徊,迷途上,回头望。
3、清欢共,紫陌红尘相逢;望苍穹,掠眼繁华谁懂。
4、 若今昔一别,一别永年,苍山负雪,浮生尽歇 。
5、人生一场虚空大梦,韶华白首,不过转瞬。
世人皆叹解语花,不知为谁花解语。
相思弦,尘缘浅,红尘一梦弹指间。轮回换,宿命牵,回眸看旧缘。
❻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七古·咏蛙 毛 泽 东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春天来到了,如果我不先叫唤,哪个虫儿敢发出叫声来呢!以此写出自己救国救民的雄心壮志。 这首诗是至今所知毛最早的一首诗。1910年秋,当时16岁的毛在湘乡东山高等学堂入学考试时所作,考题“言志”。 当时多数学生写尊孔读经、学而优则仕之类,而毛泽东则寓救国救民之志于咏蛙之中,校长李元甫阅后大加赞赏,说:“我们学校取了一名建国才。” 但据查该诗原是清末安徽名士程正鹄的作品,由毛拈来改了两句,变成他的作品。字里行间透射着一个睥睨天下、惟我独尊的“天子”形象。
❼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出自哪里
出自毛泽东的《七绝·咏蛙》。
❽ 秋天一个人独坐在满地飘落的树下,旁边 唯有一把吉他陪伴着他,这场景写一首诗
枯叶,老树,寒鸦。
壮士独倚吉他。
浊酒一杯相思苦,奈何扼边各天涯。
日薄西山,
萧萧琴音入梦来,遥寄千里愁肠意。
❾ 老树的书法是啥体
老树文字第一,书法第二,画排其三。
老树文字有股特殊的稳,
并非四平八稳那种寡淡之稳,
亦非精巧设计那种做作之稳,
更非所谓风轻云淡的鸡汤之稳;
他是左冲右突,纵横捭阖,
却又胸中有丘壑,可点百万兵的动态之稳。
老树喜欢民国的趣味画,而这民国又非确然的民国,
只是他心里想象和希望的趣味--“
女子温婉良顺,男子温文尔雅,
世俗活泼生动,自由自在,一切都是慢慢的、闲闲的。
人们的脸上看不到急切的欲望,
一切都是无可无不可的那么一种意思。
”画中那个长衫男子一会儿树下独坐,
一会儿花旁独立,一会儿山间独行,
一会儿屋中独酌,独来又独往,却怡然自得。
❿ 仓央嘉措诗词
1:若随美丽姑娘心,今生便无学佛份,
若到深山去修行,又负姑娘一片情。
释义:佛法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诗人在诗中表现出对佛法和喇嘛的淡漠,而对于人世生活情感却是热烈追求。
2:在那众人之中,莫露我俩真情;
你若心中有意,请用眉眼传递。
释义:描写初恋的年轻人,在众人聚会中羞涩的神态,天作之合不需要大声的讲出来,只要你对我有爱意,用眼神就能打开我的心扉。
3:心头影事幻重重,化作佳人绝代容,恰似东山山上月,轻轻走出最高峰。
我与伊人本一家,情缘虽尽莫谘嗟,清明过了春自去,几见狂蝶恋落花,
跨鹤高飞意壮哉,云霄一羽雪皑皑,此行莫恨天涯远,咫尺理塘归去来。
释义:心里的事情杂乱纷纭,都化作了佳人的绝世容颜,就好像东山上的月影,轻轻爬上最高峰一样,我和她本来就是一家人,虽然情愿了断却请不要惋惜,清明过了春天就离去了,很少见好多蝴蝶追随花翩跹起舞,于是我想驾鹤离去.那种感觉很壮观,在云霄顶上白鹤像雪一样白,不过请放心,这次走了我不会走得太远,飞到理塘我就会回来。
4:一个把帽子戴在头,一个把辫子甩背后,
一个说请你慢慢走,一个说请把步儿留,
一个说心儿莫难受,一个说很快会聚首。
释义:写动作,男女有别;写对话,言短意长;景中有情,诗中有画。诗情,画意,真切,细腻,充满生活气息。
5:我修习的喇嘛的脸面,不能在心中显现,
我没修的情人的容颜,却在心中明朗地映见。
释义:短短几句,就刻画了相思的情绪,在赞美对忠贞爱情的追求的同时,也描绘了整个爱情生活中,各种复杂曲折的情景和惟纱惟肖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