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到底是什么意思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
(1)王阳明图片素材扩展阅读:
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余姚(现在属浙江)人,因为曾经筑室于绍兴的阳明洞,所以世人称他为“阳明先生”。他死后三十九年,在1567年,皇帝追封新建侯,谥文成,给了极高的荣誉。
王阳明出身于官僚家庭,父亲王华曾任礼部左侍郎,在1499年,王阳明中了进士,先后任刑部、兵部主事,1506年由于与大宦官刘瑾(因残害忠良,最后被陵迟处死)结怨,贬到了贵州。
1510年升为知县,到1516年又升任右佥都御史,最后做到了右副都御史。晚年聚众讲学,在世时着作就被弟子们刊刻印行。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
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王守仁强调知和行的统一,特别强调“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他论证知和行的“合一并进”关系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其中含有某些辩证统一的因素。但他抹煞二者的差别和界限,认为知行本体只是一个,知行工夫不能分做两截去做。“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也;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进而把知和行的概念混淆起来,认为良知向外发动时所产生的主观意念、感情、动机都可以叫做“行”,所谓“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这就成了以知代行、合行于知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
清初的王夫之说:“其所谓知者非知,而行者非行也。知者非知,然而犹有其知也,亦惝然若有所见也;行者非行,则确乎其非行,而以其所知为行也。”
❷ 圣贤王阳明有哪些事例可以做作文素材
停泊心境的港湾——身边的图书馆作文
我家窗外不到一百米处,有一片属于我的蓝天,有一座可以停泊我心境的港湾。这是什么地方呢?这就是磐安县图书馆尖山镇分馆。
一走进图书馆一楼大门,就能看到磐安籍书法家陈心昌先生写的高尔基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法功底深厚,遒劲有力。走上二楼,在图书馆的门口,贴着入馆前的告知指示,进入书馆后可以看到书籍整齐有序地归类为十种,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文学、艺术、历史和地理,最后一位是综合性图书。图书馆的布局很是精致,左边是图书,中间是服务处,右边是三张供读者看书的桌子和一排学习查找用的电脑,墙壁上挂着精美的书法作品,还透着淡淡的墨香。
有人说,图书馆是读者的精神家园,是生命的禅堂,我觉得很有道理。在这里,没有像大城市里的图书馆那样宏伟大气,但同样静逸而沉稳,同样不缺少前来看书的人,学习的人。在这里与其他图书馆一样没有喧闹的声音,只有轻轻的翻书声,只要你来到这里,总会有所收获,而这就是我快乐的源泉。我们知道知识就像是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而读书就像是登山,看得越多,就爬得更高,看得越远。在这里,一排排整齐而有序的书籍就像是一座座长城,每一页纸上都指引着我们登上更高的山峰。
在这里我们可以大胆地吸取知识的甘露,不用担心内容是否健康,知识是否谬误,都是经过专家和管理人员严格把关的精品好书。这真像凯勒所说的那样,“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在阅读中提高了我们的精神境界、文化修养,了解了许多未知的奥秘。我把这里作为课外知识的补给站,课内知识深化和巩固的加油处,每次来这里我都有新的收获。
有天放学后,我登上学校后山狮峰山,俯看图书馆的位置明明是在我目视的下方,但在我的心中却是无比的高大。在我的心中,它不仅仅是我停泊心境的蓝色港湾,还是最高的港湾。它虽然面积只有几十个平方米,也只在房子的二层,所处的位置也并不高,但承载着知识的高度和呈现着文明的力量!在那里,留下了我的脚印和我的梦想。
下山后,我来到了图书馆,不仅看到了它的高度,还体会到了它的厚度,有了它,我感到心有所依。再看一页一页的书本,一张一张的纸张,书架上一层一层的书籍,是那样的沉稳,是那样的厚重,真像一见门就看到的陈心昌先生写的高尔基名言一样:“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❸ 求唐宋八大家,王阳明,嵇康,曾国藩,张居正,岳飞,戚继光的作文素材,要有哲理文采,朗朗上口。谢谢
走近王阳明
——感受王阳明的传奇一生。
王阳明生于1472年10月31日事逝于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后改名为“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他的母亲怀孕十四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个孩子,从天而降,祖父就给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我又仿佛看到11岁的王阳明在祖父王伦培养下成长。18岁时在回余姚的途中拜访程朱派学者娄谅,娄谅向他介绍了朱熹的格物说和圣人可学而至的思想,使他很受启发。20岁是随父亲王华到北京任所,一度热心骑射,继又研习兵法。21岁中乡试,遍读朱熹着作。28岁中进士,任职于工部,后又担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34岁触怒太监刘瑾,被施廷杖四十,贬到贵州龙场当驿丞,在哪里悟出“知行合一”的道理,史称龙场悟道。
最让我敬佩的是王阳明晚年时发生的那些事。那时的他已经45岁了,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王阳明举兵勤王,在袁州聚兵,双方兵力相差悬殊,朱宸濠有18万人马,而王阳明只有3万不到,兵力相差了6倍之多,可就在35天后,这场叛乱就结束了,王阳明是怎么做到以少胜多,速战速决的呢?原来,王阳明先是用缓兵之计迷惑朱宸濠,使朱宸濠以为朝廷早有防备,叛军在南昌不敢行动,为集结兵力争取了时间,朱宸濠发现中计后率兵攻打安庆,王阳明又用围魏救赵的办法,趁敌后空虚攻占了南昌,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就战败被俘了。
最让我感动的是平乱后,王阳明因肺病加重,向皇上乞求告老还乡,病逝于江西南安府港舟中。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吾心光明,亦复何言!” 这正体现了王阳明追求光明,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死亡的坦然啊!现在,在王阳明故居里,你还能看到王阳明画像上的“吾心光明”四个大字。
这一次游历,不仅使我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见识,对王阳明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还让我有了全新的目标——努力学习,做一个像王阳明一样对国家,对民族有贡献的人。
❹ 王阳明作文素材
高考的时候经常用的有两个例子。一个是王阳明格物致知精神,就是课本里学过的那个格竹子格出来高深的道理的,就是他。还有一个就是王阳明在艰苦的环境下依旧坚持思想,最终龙场悟道(并且是在一个很破败的棺材里面哦!具体你可以网络),最终他明白了“天人合一”,也因此成为了伟大的心理学家以及思想家。
❺ 王阳明故居的主要景点
王阳明故居的主体建筑——瑞云楼为重檐硬山、五间二弄的二层木结构楼房,有先人端云送子传说,故名端云楼。
王阳明诞生时他祖母梦见神仙瑞云送子的佳话,遂将此楼称为瑞云楼,王阳明在此楼度过了他的童年时光。主楼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七楼七底,重檐硬山,结构简朴,气势较大,展现了浙东地区明清楼宅建筑的基本风貌。主楼设有王阳明史迹陈列,展览以翔实丰富的图片资料和实物,展示了王阳明先生作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功、立德、立言皆居绝顶”人物光辉灿烂的一生。瑞云楼是王阳明父亲王华考中状元前租自莫氏。明成化八年,王阳明诞生时,他祖母梦见神仙瑞云送子的佳话,遂将此楼称之为瑞云楼。王阳明在此楼度过了他的童年生活,待王华任职京师,即择地龙山里第构筑新居,此楼又租给钱氏。至弘治九年(1496),王阳明的得意门生、大儒钱德洪亦降生于此楼,实乃历史之巧合。待王阳明贵显,每当回姚,必指点楼中藏胎衣处,顾念到母亲和祖母,因自己军务繁忙,对母、祖不得生养死殓,每每引起长时间的痛苦。在火烧场遗址上借用别处拆迁的明代建筑材料,仍按明代风格,参照故文献《瑞云楼记》所述原样在原址修建。楼下现布置有《王阳明史迹陈列》,展示了王阳明生平所至的各地遗迹图片、先生留下的诗文名篇及部分实物资料,系统介绍了王阳明一生的业绩成就。
❻ 圣贤王阳明有哪些事例可以做作文素材
阳明先生的典故的确有很多,但不知你的作文是个什么主题?我记忆力不好,能想到的不是很多。历史上最着名的阳明先生的事例是“阳明格竹”,是阳明先生年轻时候,遵照朱子的格物致知理论进行个人实践的一个典型例子。当然,格的结果,是毫无收获。证明了单纯的“格物”其实是格不出“理”的。这个例子为先生后期到了贵州当驿馆小吏最终参悟出“心学”有一定的意义。可以说没有前面格竹子的失败,也就没有后面心学的诞生。
阳明先生的第二个典型贡献就是平息明藩王宁王朱宸濠的叛乱。是他的心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检验,也是先生个人理想(他崇拜的是诸葛孔明)的实现。他的“知行合一”在这次评判中得到了检验。这也是他的“心学”大获光明的例子。并让先生与其他的大儒有了一个质的区别:其他的大儒多是纸上谈兵,有理论无实践,是纯粹的儒学学术大儒;而先生已经突破了这个境界,变成了真正的“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内圣外王”的大儒。
其他的事例我也知道的不多。工作太忙,一直没有系统地学习心学,甚至我还没有你了解的多呢。希望这些能帮助你。
❼ 纪录片《王阳明》全网热播中,这部片子为什么那么好看
这部纪录片之所以能够这么好,首先我还是觉得这个人物在中国的传奇色彩,他做为一个文人却还是一名儒将。
所以这部记录片之所以好,是因为王阳明本身的经历好,有那么多的素材可以运用,而当然这个导演也是挺厉害的,可以合理的运用素材。
❽ 求王阳明此图的高清无水印王阳明的高清无水印图 谢谢! 请顺便把图片在私发给我 万分感谢!
可以吗
❾ 王阳明故居的文物保护
王阳明故居于2005年3月16日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余姚有关部门已经制定《王阳明故居修复方案》,已动工全面修复故居建筑,恢复历史风貌,使之得以完整展现。
出大厅过甬道便是王阳明故居的主体建筑——瑞云楼。瑞云楼为重檐硬山、五间二弄的二层木结构楼房,建筑面积达到532.56平方米。教,尚有高楼揭瑞云。”楼下现布置有《王阳明史迹陈列》展,展示了王阳明先生生平所至的各地遗迹图片,先生留下的诗文名篇及部分实物资料,系统介绍了王阳明先生一生的业绩成就,诠释了阳明学说对日本等海外诸国的深远影响。楼上辟为王阳明及其家人居室的复原陈列。楼前为通道,两侧为庭院,种植了花草树木,东西两侧分立由日本友人捐赠而立的“阳明学纪念碑”和“修复瑞云楼碑”。此楼主体后在清干隆年间被焚毁,而仪门、正厅等四周建筑基本完整,火烧场遗址一直保存至今。1996年由市政府拨款,在火烧场遗址上借用别处拆迁的明代建筑原材料,仍按明代风格,参照故文献《瑞云楼记》所述原样在原址修建。
经过多年历次的不断整治、修缮,王阳明故居的整体格局得到了保护。
王阳明故居于2005年3月16日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于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月与绍兴的王守仁墓被国务院合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