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评价郭沫若的《女神》
一、思想内容上。《女神》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它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反抗一切旧势力的*精神,对光明的向往等,是最强烈地体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二、在艺术上,《女神》是中国浪漫主义新诗的开山之作,开拓和形成了浪漫主义新诗流派。《女神》以鲜明的浪漫主义独树一帜。它强烈的感情,唯美的艺术形象等对当时和后来的浪漫主义诗人发生重要影响。
三、在诗歌形式上,《女神》是自由体诗的一个高峰,为诗歌的革新和创造树立了榜样。它完全冲破了旧诗格律的束缚。诗节、诗行长短无定,韵律无固定格式。
(1)凤凰涅槃拟人唯美图片扩展阅读:
时代精神:
1.《女神》的反抗精神
《女神》的时代精神,首先表现为强烈地要求冲破封建藩篱,彻底地破坏和扫荡旧世界的反抗精神。《女神》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大胆地反抗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叛逆者,一个追求个性解放,要求尊崇自我的战斗者。
2.《女神》的爱国主义精神
《炉中煤》以煤自喻,表示甘愿为祖国贡献出全部的光和热;《棠棣之花》、《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等作品都是以自我献身的形式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反帝爱国的*运动,这场运动所激发起来的中国人民的爱国*,通过诗的形式被反映在《女神》之中了。
3.《女神》的进取精神
这是在感受了新的*世纪到来的气息所产生的不可抑止的欢欣情绪,也是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表现。所以,《女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对光明、对力量的歌颂,色彩明亮,声调高亢,气势磅礴。
㈡ 郭沫若是什么诗派的诗人
浪漫主义诗派(创造社)。
高昂激越,火山爆发,狂飙突进式的诗作,强烈地震撼和激动了“五四”一代青年的心灵,并形成了一支独特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
“五四”文学革.命以后,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创造社,形成了浪漫主义文学倾向和文学流派 为我国现代文学开辟了新的途径。郭沫若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鲜明地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倾向。
在五四时期的诗坛,集结在浪漫主义旗帜下的有创造社、湖畔诗社、弥洒社、新月诗派等团体。
创造社在前期以尊重天才、主张自我表现为艺术宗旨,作品有典型的早期浪漫主义唯美特征,对我国的新文学运动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以创造社为核心所形成的诗歌流派也称为早期浪漫主义。
创造社力倡“主情主义”,注重内心情感、情绪的表现。郭沫若特别注重文学的情感性,尤其强调情感的“自然流露”。
1921年8月,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女神》的问世,震动了“五四”新文坛。他以崇尚主观、崇尚自我、崇尚自然的崭新艺术风格,开一代诗风,奠定了“五四”新文学浪漫主义诗人的不朽地位。瞿秋白说他“代表着黎明期的浪漫主义运动”,“开辟了新文学的途径”。
自我表现,是郭沫若“五四”时期浪漫主义诗歌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他的浪漫主义诗歌的首要特征。他说:“诗底主要成分总要算是‘自我表现’了”。所谓“自我表现”,就是诗人要以最激越的语言形式表现自己的个性,反映主观的内心生活,抒发自己的情绪和情感。
《女神》就是郭沫若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直抒情感的最成功的艺术作品。《女神》的每一首诗都有诗人的形象,他的自我以特别突出的姿态和鲜明的色彩,渗透在奇特的、优美的诗意诗境中。
㈢ 凤凰涅盘 浴火重生是什么意思
“凤凰涅盘,浴火重生”的意思是:凤凰在火中重生并得到永生 浴火重生:经过火的燃烧后重生,比喻一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一种坚强的意志;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获得重生,并在重生中达到升华。
出自:郭沫若先生所作诗歌《凤凰涅槃》;
在郭沫若的《凤凰涅槃》中说:“凤凰每500年自焚为灰烬,再从灰烬中浴火重生,循环不已,成为永生。
引申的寓意:凤凰是人世间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它就要背负着积累于人世间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投身于熊熊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换取人世的祥和与幸福。同样在肉体经受了巨大的痛苦和磨练后它们才能得以更美好的躯体得以重生。”
(3)凤凰涅槃拟人唯美图片扩展阅读:
凤凰涅槃的传说:
1、凤凰是人世间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它就要背负着积累于人世间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 投身于熊熊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换取人世的祥和和幸福。 同样在肉体经受了巨大的痛苦和磨砺后它们才能得以更美好的躯体得以重生。
2、古荆州之火凤凰的由来: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相传楚国有一年发大水,连续三个月降雨不见天日,全国成了水乡泽国,老百姓苦不堪言,楚国国君设坛祭日,祈求太阳早日出来,没想到邪恶的乌龙继续降雨,国君诏令天下勇士讨伐邪恶的乌龙,都被乌龙打败并吃掉。
有一谋士说,在楚国的东边有一座凤凰山,山上有一只神鸟名曰——火凤凰。楚国国君和谋士请火凤凰为人间除魔,火凤凰义不容辞前去除魔,火凤凰和乌龙大战七七四十九天没有分出胜负,火凤凰最后只得牺牲自己。
3、火凤凰在埃及,代表凤凰的古老原词是“Fenice”,Fenice原指埃及神话中的不死火鸟,相传这种生长于阿拉伯沙漠中的美丽而孤独的鸟每500年自焚为烬,再从灰烬中重生,循环不已,成为永生。
㈣ 郭沫若属于什么诗派
郭沫若属于浪漫主义诗派。他的诗想象神奇,多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现自己的理想。如《凤凰涅槃》《炉中煤》等诗,神奇的想象令人神往。具有李白遗风。
㈤ 凤凰涅槃励志语录有哪些
如下:
1、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保持初心,砥砺前行。
2、虽说“落地的凤凰不如鸡”;但凤凰总归是凤凰,涅槃重生,历经苦痛,不为人知;但展翅,依旧能够翱翔于天地之间。
3、久经沉睡的梦啊,只要你不断浇灌总会萌芽,你要相信那些无人问津的沉默岁月,都是往后涅槃重生的铺垫。
4、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哪能够事事都顺心如意。那么,在人生低谷时,要怎么做,才能让我们触底反,在逆境中,记住五句话,让你否极泰来,涅槃重生。
5、青春涤礼棱角翦。志绸缪,平庸蜕变。握瑜怀瑾玉阶远。万滤千淘尽,彩虹香苑。诗书不厌三更勉。十年剑,一朝皇冠。遥看伯乐难寻见。涅槃重生后,千里马悍!
㈥ 寓意破茧重生的名字是什么
寓意破茧重生的名字是凤凰涅槃。凤凰涅槃”指凤凰在火中重生并得到永生,浴火重生。经过火的燃烧后重生,比喻一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一种坚强的意志。凤凰涅槃”也可以是比喻一个人在漫长的时间里 ,经历了人世间的苦痛后,从浮躁 消沉 死灰一般变得成熟,稳重而坚强。凤凰涅槃来自一个与火有关的美丽神话。
寓意文体学名词
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素材多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着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
㈦ 郭沫若是什么诗派的诗人
郭沫若属于浪漫主义诗派的诗人。他的诗想象神奇,多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现自己的理想,如《凤凰涅槃》《炉中煤》等诗,神奇的想象令人神往。他的代表诗集《女神》,诗风豪壮、雄健、颇具阳刚之美。郭沫若的诗可以说是新诗中豪放的先驱,他也有许多清丽婉约之作。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本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除郭沫若外,还有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1914年1月,赴日本留学。1915年,进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1918年,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1919年,组织抵日爱国社团夏社;同年,创作诗歌《抱和儿浴博多湾中》《凤凰涅槃》等。1921年8月,诗集《女神》出版。1923年,完成历史剧《卓文君》、诗歌戏曲散文集《星空》。
㈧ 闻一多的诗集着作都各自展现了怎样的文学特色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湖北省浠水县人。他出身“世家望族,书香门第”,在清华学校学习时参加了“五四”运动。1922年毕业后赴美学习美术,1925年回国后一直在大学从事教学工作。1923年,他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红烛》。1929年又出版了《死水》。他的主要诗作都收于这两个集子中。他有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素养,又在西方接受绘画的训练。在开始写诗时,被认为是个“极端的唯美主义者”。一部《红烛》最鲜明、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点。在《色彩》中他歌唱色彩,也就是歌唱艺术的价值:
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情热,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再完成这帧彩图,黑还要加我以死。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因为有了艺术才有了生命的价值,同时,为了艺术也可以献出生命。《剑匣》以精心雕镂剑匣比喻对美好的追求,最后“我用自制的剑匣自杀了!哦哦!我的大功告成了!”在《艺术底忠臣》中,他表示“美即是真,真即美”,他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个做了艺术底殉身者”。他所要抒发的就是这种对美、对艺术的忠诚,以及在创造过程中追求的执着,失败的苦恼之情。但闻一多爱艺术与爱祖国是结合着的。他对于那“东方的恬静底美”是极赞扬的,他说:“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他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所以《忆菊》一诗在歌颂了“自然美的总收成”时,禁不住满怀激情地唱着:“秋风啊!习习的秋风啊;我要赞美我的祖国的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在《孤雁》、《太阳吟》中也表达了身处异域的“游子”对祖国的思念。到了写作《死水》时,闻一多已从歌唱艺术的美,转而直接地歌唱爱国主义,并由此而开始诅咒那黑暗的现实,也有一些诗是直接地描绘现实的。“三一八”惨案后他发表了《文艺与爱国》,虽然仍认为诗人应超脱于政治之外,但又认为“爱国运动能够和文学复兴互为因果”,两者应该携起手来,为祖国而死就是伟大的诗篇。《静夜》一诗极生动地表现了在那个新与旧搏斗交替的时代,一个正直的爱国诗人是无论如何不能安坐在艺术的象牙塔中的:如果只是为了一杯酒,一本诗,静夜里钟摆摇来的一片闲适,就听不见了你们四邻的呻吟,看不见寡妇孤儿抖颤的身影,战壕里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幸福!我如今不能受你的私贿,我的世界不在这尺方的墙内。听!又是一阵炮声,死神在咆哮。静夜,你如何能禁止我的心跳?于是,他不能不在更多的诗篇中表现他对祖国、对现实的情怀。《一个观念》、《祈祷》、《一句话》等诗,就是抒写对祖国的火热之心的。在《发现》、《死水》中则表现爱之甚、求之切,因而对祖国现状的强烈不满。《死水》所表现的情绪,与郭沫若《凤凰涅槃》中风歌的“生在这样个阴秽的世界当中,便是把金刚石的宝刀也会生锈”,在精神上是十分接近的。因此,闻一多不再停留在对抽象、缥缈的美的赞颂,而去刻画活生生的实在的生活了。尽管由于生活的局限,他的刻画显得还比较浮面(如《荒村》、《罪过》、《天安门》等),但表现了诗人的心与人民生活的接近。《洗衣歌》一诗仍是爱国主义的主题,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高度民族自尊心,在殖民主义思想面前的极度愤慨,也表现了“毫无奴颜媚骨”的殖民地人民的最可宝贵的性格。诗中所表现的铮铮铁骨和对资本主义的藐视之情,与作家后来面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拍案而起”的精神,完全是一脉相通的。闻一多的诗最能体现新月社对诗的主张。徐志摩也认为“一多不仅是诗人,他也是最有兴味探讨诗的理论和艺术的一个人。我想这五六年来我们几个写诗的朋友多少都受到《死水》的作者的影响。”他的每一首诗都表现了艺术上的严谨。在语言上,他非常讲究借喻。由于想象的丰富神奇,许多比喻出人意外却十分贴切,成了闻诗艺术上的一大特色。他写具体的物,如写景致:“芭蕉的绿舌头舐着玻璃窗”,“铅灰色的树影,是一长篇噩梦,横压在昏睡着的小溪的胸膛上”。这种拟人化的写法比比皆是。他写抽象的事,如写奇怪的思想:“仿佛从一座古寺前的尘封雨渍的钟楼里,飞出一群蝙蝠,非禽非兽的小怪物。”这种把抽象的与具体的贯通在一起,使诗的形象性非常强。诸如“这贤良的桌椅,朋友似的亲密”,“驮着灰色号衣的战争,吼的要哭了”等等,都明显地看出是在“做”诗。加以注意运用民族文化传统,所以他的诗是秾艳的、绚丽的,但有时如朱湘所说,太“文”与太“累”。包括《死水》,反复地用了种种色彩斑斓的词藻来刻绘,这正是诗人刻意追求绘画美的实践。比较起来,象《发现》、《洗衣歌》倒显得更朴素爽朗些。闻诗除了音节的谐调,也注意到文字的整齐,但绝无生硬之感。如《洗衣歌》,就象是非常整齐的建筑群,却看不出有意增删的痕迹,似乎是自然天成的。他的诗音乐感也很强。在闻一多之后,便很少有人为新诗格律的创造花费这样多的心血,创造这么好的成果。他是郭沫若之后为开辟新诗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徐志摩,浙江省海宁县人,曾留学英美,他的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