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秦武器强大到逆天,制造误差只有几微米,它是怎样做到的
商鞅变法后,秦国虎狼之师开始了他们东出崤函,蚕食鲸吞六国的征程,经历近一百三十年的厮杀,天下诸侯尽并兼于秦。考察秦军的战绩,武备情况是其中一个角度,恩格斯指出“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生产为基础的,而武器生产本身又是以一般生产力为基础的。”战国晚期的秦军武器如何,是否较之他们的敌人更有优势呢?
秦朝“令人发指”的标准化成就
自1974年秦始皇陵兵马俑坑集中出土一批秦兵器以来,关于秦兵器的研究,都发现了秦国兵器的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标准化制式化,这体现了秦兵器制造工业在设计指导和管理思想上的先进性,二是青铜兵器的绝大占有比例,较之普遍认识的战国时代铁器大发展大普及的历史背景看,又反映出相对“落后”的一面。如果把秦兵器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进行分析,或可得出较为合理的解释。独步一时的“标准化”——秦兵器在标准化制造方面的成就有多高?
“标准化”之所以被视作秦兵器的先进性特征,是因为它一般来说是近代工业时代到来后发展成熟起来的概念。现代的工艺标准化包含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在有意识地对重复性的对象,以统一、简化、协调、最优化为原理,制定出标准,实现产品系列化,通用化,组合化和模块化。
以秦兵马俑坑出土的秦兵器为观察对象,如数量最多的青铜箭镞,4万枚箭镞中,只有7支与其它形制不同,在同型式的箭镞中,随机抽取172枚,同一镞不同主面的相应尺寸误差仅为几微米,同一镞和不同镞的主面轮廓的不重叠误差分别小于0.15和0.16mm。与箭镞配合使用的发射器具弩机,从全部28套中抽取13套,发现各零件尺寸亦基本相同,特别是销和销孔的间隙配合有较高精度,零件互换不成问题。
箭镞范
秦国取得高度成就的制度原因
那么,在近代工业出现之前,秦人是如何实现了如此高水平的标准化兵器制造的呢?除了众所周知的秦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严格法律管理规定的保障外,至少还有如下原因。
首先,从制度层面看,标准化是战国时代国家行政管理制度运作的必然要求。战国时代,随着宗法组织的不断瓦解,国家管理模式转向为集权的官僚行政模式,这一模式在技术方面的一个特征是以文书为载体,以实现国家对社会资源尽可能广泛高效的控制和汲取为目的,因此在管理的方方面面,都必然要求尽可能地推行标准化以实现对管理对象的直观量化,以提高效率。
在以农战两方面为战国国家主要目的的要求下,首先是制定了统一的度量衡标准。并将其运用于田租征收并扩大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此,战国国家制作了较为精确的度量衡标准器,并以制定相应法律保证其推行于全国,如上海博物馆藏商鞅方升,铭文为“十六寸五分寸一为升”实测容积为202毫升,为考虑到在实际使用时,不同谷物有不同的堆密度,在秦简中特别规定了黍粟、粝米、麦和水在同重量下的不同体积以便于换算。
同时在标准器管理上,也以法律形式规定地方官员必须定期校准所使用的度量衡器,如有误差则予以相应惩罚。另外,度量衡标准一经制定既长期稳定,乃至我们在汉代的《九章算术》中依然可见“程粟一升”的容积与商鞅方升一致。长期稳定有效的度量衡标准管理,是实现各手工业门类生产标准化的基础。
武器标准化与战术效能
其次,在战争实践中,优化武器性能以实现战术上的最佳效能的需要。自商代以来,青铜兵器迅速普及,到春秋时代之前,因为国家规模较小,战争规模有限,各国作战对象作战环境的不同,青铜兵器的式样表现为在历时性上长期不变,而在共时性上不同地区样式差异较大的特点。
例如地处中原的晋、周、卫、郑,宋,他们的作战区域就是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作战形式是以车战为核心,故而戈这种兵器较为发达,而地处南方山林水泽密布地区的楚,吴,越,则因地形限制,作战形式多是分散近战,故用于近距离格斗的剑就比较发达。
随着春秋时代大国渐渐兼并周边诸小国,大国间的跨区域作战增多,以及进入战国时代以后列国争霸中军事与外交并举的形态出现,特别是随着编户齐民进程的深化和扩大,征兵范围扩大到全体编户民后,军队编成的多样化,构成对武器性能的新要求,加快了在战争中武器更新换代的速度。
以戈为例,三晋的戈,从春秋后期开始,基本脱离了西周以来主流的圭援戈的形制,而代之以长胡曲援戈,这种新样式的戈,在南土诸国也出现了,只是胡长不同,代之以多个戈编组为戟的形式,这种改型有利于增加戈头与?闹?涞慕哟ッ妫?銮课榷ㄐ裕??鼻炕?烁暝诠瓷鄙朔矫娴男阅埽??植凰鹗Ц攴嬖诖谭矫娴男阅堋?/p>
秦步兵
但秦在春秋晚期以来,困于关中,作战对象较为单一,除偶尔与三晋的小规模冲突以外,主要作战对象依然是泾渭上游的戎狄诸部,故春秋型秦戈一直保持西周圭援戈的形态直至商鞅变法。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考古工作获得的实物资料的增多,我们发现秦的物质文化形态在商鞅变法发生的战国中期发生了整体的断裂式剧变,上自贵族使用的铜礼器,下至平民使用的日用陶器,几乎一瞬间改变了面貌,武器当然也是如此,春秋型秦兵器突然就被淘汰了,兵器形制迅速三晋化。
还是以戈为例,从大良造鞅之造戟开始,到惠文王,昭襄王时代的诸多“上郡守”戈,秦戈形制沿着三晋戈的发展路径不断改良更新换代,这既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彻底性,即中央到地方的政令贯彻统一,又反映了随着秦作战对象范围的扩大,武器更新换代的及时。
秦兵器演变
另一方面,秦军事思想在战争实践中,要求武器标准化以实现战术目标的实现,战国时代,兵民合一的体制要求所有适龄男性编户民可以在战时立即转农为兵,为实现这一目的,在平时就会定期组织军事训练,这种训练以法律规范自什伍至屯,校,操,将各自队伍的指挥和战斗岗位,重组织协同而轻单兵搏击,所以武器越是制式化标准化,对预定战术效果的达成就越有保证。
《六韬》说,万人之军“戎车四百八十四乘,强弩六千,戟盾二千,矛盾二千,修治攻具,砥砺兵器巧手三百人。”这个配置中,步兵强弩占了绝大多数,而持戟矛这类长兵器的步兵,则除了配属战车外围以外,组成严整方阵。
以秦兵马俑所展现的阵型为例,规模最大的一号坑,前端三排轻装弩射步兵,两翼又各有弩射步兵,其后为长兵方阵与车兵相间,各单元间皆见军吏俑,可以大概推知当时的作战方式为,以主力为正,前排弩兵先轮替远射,而后长兵器方阵向敌正面压迫,又以战车作为骨干进行冲击,同时以配置在秦俑一号坑侧翼的二号坑,作为“奇兵”,以轻装弩射兵作为犄角配合远距离杀伤前进中的敌阵侧翼,继之以集中编组的机动兵种:轻车、骑兵从敌兵侧翼发动冲击。
一号坑阵型图
在这样一套战术中,对于弩兵、戟矛步兵的战术要求一定是弩的杀伤范围稳定,方能在准确接敌距离发动攻击,戟矛步兵一定要排比长兵整齐划一,步调一致,方能实现对敌阵的正面有效压迫,故而对这些兵器的长短,重量,必须要求一致。
特别是对于弩兵而言,它的特点是精准,但上弦慢,为扬长避短,镞是否标准,关系到精准的达成,同时,为了满足最优杀伤效果,秦军配置了至少三种不同的弓弩用于不同纵深梯次的弓弩兵,如前排往往是轻型臂张弩,中排又有需双人配合上弦的,射程达前者两三倍的蹶张弩,而后又有精度不如弩,但射速高于弩的弓兵用于密集射杀抵近敌兵。
这种配置催生了秦弓弩兵器的不同标准规格,据现在发现的秦镞规格来看,大概分为四种规格系列,经测量,不同规格之间的尺寸差等,初步运用了标准化生产中的等比数列概念,接近于现代标准化生产中的R10优先数系。
秦弩兵
青铜兵器比铁制兵器更易实现标准化
最后,战国时代的青铜兵器和铁兵器的不同生产工艺,造成了若要实现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必选青铜的结果。
人工冶铁在春秋时代发生以来,铁器作为当时先进生产力的标志登上历史舞台,到了战国时代,冶铁技术进一步成熟,铁器制造规模进一步扩大,特别是我国先秦时代别具特色的渗碳制钢术的发明应用,使得这一新材料很快投入军事领域,战国时代对钢铁武器性能的优越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如《荀子·议兵》:“宛钜铁?,惨如蜂虿”、《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秦昭王说“吾闻楚之铁剑利”。
然而,新生的钢铁武器虽然性能优越,但是在生产工艺上却与技术成熟的青铜铸造工艺不同,若要发挥钢铁兵器既韧且强的特性,非要经过锻打成钢才可以,而铁的延展性,决定了在锻打多把武器的时候,很难保证不同件之间的尺寸形态一致,或为了求得规格的一致,需要多次手工修正,因而需要耗费更多时间和更多人力,特别是对于箭镞这种消耗量大,但单体体积小的兵器而言,锻打难度更高。
青铜的生产工艺为模范铸造,只需一件标准器制模,然后翻制多个范型,即可一次批量浇铸出多个一致的铸件,再经过简单的销磨修整,即可达到同批产品误差极小的要求。特别是,观察战国到秦代的青铜兵器的刃部,可见细密规整平行的磨痕,说明这些青铜兵器在修磨阶段,应该是使用了简单机械砂轮的打磨开刃工艺,从这个角度看,显然青铜兵器较之当时的铁兵器更满足标准化生产中的简化原则。
基于战术运用的需求,以及秦强调社会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纳入程式化行政管理的要求,兵器生产以铜为先就成了必然选择。在大规模步兵集团作战为主流战阵方式的战国中后期战争中,武器装备整体上的标准化自然比单一武器的高性能更优先,秦先进的标准化武器制造管理,与采用性能相对落后的青铜,实是这一逻辑下的两面。
⑵ 秦始皇的兵器是什么
虎魄刀,乃当年蚩尤所用兵器,秦始皇在作战时才使用,战乱结束后。有筑其兵器巨厥,所以后来荆轲其刺秦中秦始皇用的是剑。
⑶ 关于秦兵马俑的资料和图片
艺术形态
有身穿胡服,外着铠甲,头带软帽,足登短靴,一手牵马一手提弓的骑士;有头带长冠,两臂前伸,双手握髻,技术熟练的御手;有头戴长冠,穿战袍,着长甲,手执无钩的下级指挥官;有头戴鹖冠,身着彩色鱼鳞甲,双手扶剑,气度非凡的将军。这栩栩如生的千百个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态、个性的刻画方面,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如将军俑的形象:身材魁梧,身着双重短褐,外披彩色鱼鳞甲,头带双卷尾长冠,昂首挺胸,巍然伫立,有非凡的神态和威严的魅力。一般战士的神态:有的嘴唇努起胡角反卷,内心似聚结着怒气;有的立眉圆眼,眉间的肌肉拧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浓眉大眼,阔口厚唇,性格憨厚纯朴;有的舒眉秀眼,头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侧目凝神,机警敏锐;有的昂首静思,有的低首若有所思,两者虽然得刻画一个“思”字,由于表现手法不同,前者给人的印象是气宇轩昂略带傲气,后者沉静文雅。
秦俑表现的是古代军事题材,它既没有选择两方交战、将士厮杀的战争场面,也没有选择将士修整屯兵防守的场面。而是捕捉了将士披甲,直兵列阵地,严阵以待的临阵场面。尽管在这个井然有序的静态军阵营,艺术家们在单个陶俑的雕塑上,还是力求“偶动与静之中”。使那一件件披甲之锐的武士俑昂眉张目,肃然伫立,神态坚定而勇敢,他们好似整装待发,又好似处于临战状态,还有那一件件驾车的御手俑,双臂前伸,紧握髻绳,目视前方,待命而发;那一匹匹曳车的陶马,两耳竖立,双目圆睁,张鼻嘶鸣,跃跃欲试;那一件件骑士俑,右手牵马,左手提弓,机警的立于马前,一旦令下,就将驰骋疆场。正是由这千百个充满生气、神态各异的陶俑构成整体静态的军阵地,达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静极则生动,愈静则愈动”。惟有这种静态的军阵才能使人们感到军阵巨大威慑力的深浅莫测。这样恢宏的阵列,宏伟的构图,空前绝后,无与伦比。
表现手法
统一六国之后实行全国征兵制,兵源来自全国各地,这恐怕是他们在脸型、表情、年龄上有差别的主要原因。工匠们用写实的艺术手法把它们表现得十分逼真,在这个庞大的秦俑群体中包容着许多显然不同的个体,使整个群体更显得活跃、真实、富有生气。纵观这千百个将士俑,其雕塑艺术成就完全达到了一种艺术美的高度。无论是千百个形神兼备的官兵形象,还是那一匹匹跃跃欲试的战马塑造都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着力显现它们“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绝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满了个性特征,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俑坑发现种类齐全,数量空前的青铜兵器极大地丰富了秦兵器研究的领域,其中长铍,金钩等都是兵器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兵器铸造的标准化工艺、兵器表面防腐处理技术的发现和研究填补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空白。
秦俑的设计者为了再现2000年前的秦军“奋击百万”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他们不仅仅在于追求单个陶俑的形体高大,而且是精心设计了一个由8000余件形体高大的俑群构成一组规模庞大的军阵体系。右侧为一个巨大的方阵,左前方为一个大型疏阵,左后方则是指挥部。那数千名手执兵器的武士,数百匹曳车的战马,一列列、一行行,构成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阵容。有的头挽发髻,身穿战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为冲锋陷阵的锐士;有的免盔束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手持弓弩,背负铜镞,似为机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头戴软帽,穿袍着甲,足登方口浅履,手持长铍,似为短兵相接的甲士。
烧制方法
兵马俑多用陶冶结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是先烧后接,有的是先接再烧。其实当年的兵马俑各个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我们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出土后由于空气干燥,颜色就慢慢地脱落了。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兵马俑的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陶马有的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后世影响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上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军事博物馆。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秦始皇陵定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对秦始皇陵园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于。1962年,考古人员绘制出了陵园第一张平面布局图,经探测,陵园范围有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引起考古界轰动。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令全世界人惊叹,令全中国人自豪。
⑷ 秦国的兵器有哪些啊
长矛;
长柄刺杀兵器——戟(jǐ )和铍(pī )。戟的长度在2.8m左右,它实际上是在戈的前边加装了矛头,可以钩砍,也可以直刺。铍很像插在长杆上的短剑,长度界于戟和长矛之间,约在3.5m左右;
青铜剑;
秦弩。
⑸ 我要古罗马和秦朝的军事图
公元4世纪欧洲军队使用的投石机,从中可以看出早期罗马投石机的一些痕迹。资料图片
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群是“车千乘、骑万匹、带甲百余万”的真实秦军的缩影。兵马俑的发现也为历史学界、军事界揭示了昔日秦王朝军事状况的冰山一角。正当秦军崛起于黄土高原最终一统天下之际,在西方世界古罗马也逐渐成为一个强国。两大帝国东西呼应。究竟是秦军更强,还是罗马兵团更有威力,很多年前,网友们就曾经为这个问题争执不休。现在,让我们架空历史,想象一下两大帝国正面交锋的情景,听听专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1进攻兵器
秦军铜兵,罗马铁兵●与青铜兵器相比,铁制兵器显然更为强大。不过,当时铁制兵器的优势可能并不明显。
兵马俑至今已经出土了4万件兵器,其中包括戈、矛、戟、铍、弓弩等,都是青铜制品。
剑是大家最熟悉的兵器。和刀不同,剑是通过刺这个动作杀伤敌人的,因此它比只能砍的刀更为致命。兵马俑坑出土的一些秦剑比战国时代其他诸国的剑更长一些,在1米左右。剑长了刺杀范围当然就更大。与此同时,1号俑坑还出土金钩两件。金钩,后世又名吴钩,据说是春秋时吴王阖闾首先制造的。这两件金钩形如弯月,齐头、两刃,可用来勾杀或推杀,是仪卫性短兵。
秦军的武器还包括铜铍。1号俑坑就出土带长木柄的铍16件。铍头的形状与短剑相似,装在长3米多的木柄的前端,是与矛相似的刺兵。铍是春秋时流行的长兵器。当然,秦军兵器中还有长矛,且是7米长的长矛。为此有专家推断秦步兵中有长矛方阵。不过,作家黄章晋认为,长矛阵这个说法可疑,因为在中国人知道欧洲长矛方阵之前,从来没有人说起过这种长矛阵。何况,就出土文物比例和数量看,戈比矛更普遍。戈适合战车作战。步兵作战时,它就派不上大用场了。
在秦军众多兵器中较为特殊的是带铜廓的弩机,也是这支王者之师的一件杀伤利器。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陕西考古学会副会长的袁仲一被称为“秦俑之父”。他指出,秦俑坑出土的弩基本上都是木廓,与战国弩的形制结构相同。但1996年对1号坑做进一步清理的过程中,发现两件带铜廓的弩机。铜廓提高了木廓弩机的性能,增强了灵敏度和稳定性,也增强了弩的杀伤力和使用寿命。
相比之下,罗马军团的进攻兵器看起来更强大一些。他们的兵器以铁制品为主。罗马兵装备长方外凸的盾,使用短剑作战。与长矛的简单戳刺相比,短剑的有效杀伤距离较近,要求战士们“短兵相见”。这对个人技艺要求更高,因此罗马军队非常重视平时的训练。
重标枪也是罗马军团的重要兵器。它是标枪的一种,跟短剑一样出现于公元前3世纪。罗马军团所使用的重标枪,一半是金属杆,一半是木头杆,容易投掷,穿透力强。最大投射距离约18米。
由于欧洲铁矿资源较丰富,而且与最早发明铁器的西亚人交流便利,所以欧洲很早就进入了铁器时代。黄章晋认为,双方兵器的优劣是比较明显的。因为一般而言,铁兵器的杀伤力更强。如果秦军还没有摆脱对战车的依赖,秦军与罗马军队的战斗力差距会更大。
不过,对于罗马军团铁兵器和秦代青铜兵器的优劣问题,在军博编辑研究处博士李斌看来,很难做出比较,“两者技术路线不同,从历史长河来看,铁兵器是占了上风,但是在冷兵器时代,铁兵器的优势还不是很明显。”
2个人防护
秦军皮甲,罗马铁甲
●秦军的皮甲较前代的更合理,罗马军团的铠甲头盔则形成了更为完备的防护装备。
兵马俑很好地呈现了秦军甲胄的情况。坑内大批武士俑身上雕造的铠甲,陵园内的石铠甲坑也出土有大批石甲、石盔与石马甲。与战国早期的盔甲相比,它们的甲片较前代趋于小型化,甲片编缀的方法更趋科学合理,使人穿上后弯腰、挺腹、抬臂等均感方便。不过,甲的质地与前代基本相同,仍以皮甲为主,铁甲很少。
兵马俑坑出土的武士俑一律不戴头盔。但在秦陵石铠甲坑又出土了大批头盔。袁仲一指出,这表明秦军的装备是有头盔的,不过秦军作战时常脱去头盔英勇杀敌。
而罗马军团的铠甲头盔则形成了更为完备的防护装备。黄章晋认为,在此方面,秦军不敌罗马军团。
由于罗马短剑的攻击距离较近,势必需要有其他兵器辅助保护士兵。为此,罗马人重点对盾牌做了较大的改进。罗马军队把盾改成结实的长方形凸面体,高约1.2米,宽约0.61米。这些大盾用木头制成,外层表面先以帆布蒙上,再蒙以小牛皮,上下部边缘都包上了铁边,增加它的坚固,也能保护它受到从上而下的劈刺和放在地上时受到的伤害。此外,盾上面还镶钉着一块铁的浮雕花饰,一旦有石块、投枪、以及各式沉重的投掷武器的打击,都能被挡到一边。
而罗马铠甲算得上是西方步兵铠甲制作技艺的集大成者。罗马铠甲是铁铠与皮甲的混合体。它最大限度保留古典铠甲的防护能力,机动性却并不受影响。同时,罗马军的头盔也经过改良,基本保留了科林斯式头盔的防护性能,士兵的视野和舒适性也得到很大改善。事实上,罗马军团,就是以甲盾着称。
考古工作人员正在对秦兵马俑坑中发现的青铜剑进行清理。从外形上看,秦剑比“六国剑”长出很多。
3攻城器械
秦有冲车,罗马盾车
●战国后期,冲车、抛石机等设备成了主要攻城装备。罗马人则常用盾车和木塔。
战国时代,诸侯鏖战不断,攻城技术因此得到长足发展。春秋时期临车、冲车、修橹和抛石机登场,成为冷兵器时代最早的“重型装备”。军博编辑研究处博士李斌指出,在战国的秦国以及后来的秦王朝基本都会使用到这些攻城装备。
战国时代的各种攻城方法,包括临、钩、冲、梯、水、穴、突、空洞、蚁傅、轩车等等,也基本都为秦军所熟知。
在进攻城镇时,罗马军团同样非常重视使用攻城器械。除了用撞城机击破敌人的城墙或城门外,盾车也时常出现在战场上。盾车是攻城用的木制器械,像一间小房子,不过只两面或三面有木板墙,屋顶也用厚木板制成,上面还覆有铁皮或兽革,起防火的作用。盾车下面装有轮子,可以推动。人甚至可以躲在里面,从墙上的洞里向外射箭,也可以利用它做掩护挖掘地道。
攻城时,罗马军队还经常使用木塔。根据实际需要,木塔可一层一层加高。外蒙铁皮,用轮子推动。士兵站在木塔上可向城墙上的敌人发射矢石,驱走守卫士兵。木塔另设有吊起和放下的槛桥,可以放下来架在敌人的城墙或碉堡上,方便战士爬过去。
公元前57年,恺撒在与苏威西翁内斯人交战中,就曾使用过盾车和木塔。而抛石器和弹射器的使用,能掩护攻城、渡河,或在野外战斗发生前远距离杀伤敌人。
不过,在黄章晋看来,尽管中国在春秋时期就有了用以抛射石弹的大型抛掷远射冷兵器“飞石”,但罗马军团更熟悉如何精巧地借助杠杆原理打击敌人。直到阿拉伯人将“回回炮”(Trebuchet)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抛石机全部采用的是通过最简单的杠杆原理用人力将石头投掷到远处。它需要很多的人来一起拉,且无法瞄准,也不能保证每一次的射程相同。而欧洲同时代的抛石机(Onager),使用的是以天然纤维束扭在一起的“弹簧”作为蓄能机构,加上齿轮可以起到停止和传动作用,使抛石机不需要很多人同时拉动,就可以使抛石机或重弩被绞紧,一个人就可以完成击发。齿轮和螺丝被认为机械学无可化约的最基本构件,这两样东西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没有出现。
4防御工程
秦筑石垒,罗马壕沟
●西方的数学、军事工程学的发达,这令罗马军团在攻城技术上略胜秦军。这一点同样使他们有较好的防御工事。
一般来说,秦军和罗马军团最多的是在平旷地区作战。野外作战,防御装备也颇为重要。
秦军重要防御手段是野战筑垒。这是自春秋战国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野战方法。
公元前224年,秦军于平舆之战时“坚壁而守之”。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中,秦赵两军均筑有大规模垒壁,至今在长平遗址(今山西高平一带)还留下大量的石垒痕迹。垒壁的构筑是以军阵作战为单位进行的,建在各军阵位置的周围。秦军曾攻赵军长平垒壁,“夺西垒壁”。据此可知,还应有“东垒壁”及“中垒壁”。
野战筑垒增强了野战防守能力,提高了军队野战生存能力。春秋时期,军队主要用战车在四周扣搭环围的方法,进行防守。战国后期,随着军队人数的增多,进攻能力的加强和作战突然性增加,士兵们就地取材,以土、石等为原料构筑垒壁工事,而且可以筑得又厚又高、十分坚固,还能防火攻。
罗马军团同样重视防御技术。罗马军队无论驻扎在什么地方,都会修筑防御工程。在冬天休战时,他们常常将冬令营筑在形势险要,易于防御的地方。
公元前52年春,全高卢爆发了一场反对罗马的大起义。恺撒将起义军的主力包围在阿来西亚城进行决战。交战前,罗马人使出他们善于营建野战工事的长处,挖了三道宽阔的壕沟,中间一道灌满河水。同时,罗马军还在壕沟后面建防堤和壁垒,上面加上胸墙和雉堞。在胸墙和防堤衔接的地方,向外斜列着削尖的木桩,防止敌人向上爬;然后环绕整个工事,每隔一定距离筑一座木塔;最后在这些工事外建各种陷阱。最终,罗马军赢得了防御战的胜利。
黄章晋指出,西方的数学、军事工程学的发达,令罗马军团在攻城技术上略胜秦军。同样,罗马人对于如何架桥、铺路、扎营,都从希腊数学、军事工程学中学到了很多,秦军也相对落后了。
7战斗经验
秦并六国,罗马远征
●罗马军队和各种文明的军队都曾经打过。而秦军则只与“山东六国”和匈奴打过,经验相对单薄。
罗马军团采取大规模方阵、兵团式作战。各军团一般排列成正面宽200米、纵深90米的阵型。在战线的最前方,是由轻步兵构成的散兵线,而两翼则由军团骑兵负责防守。这支军队在其几百年成长和完善过程中,同各种文明的军队频繁交锋。比如在东征马其顿时,罗马人面对的是马其顿方阵。马略迎击条顿人和森布里人,凯撒北上进攻高卢,罗马军团以没有数量上的优势,而夺取了战争胜利。这些都为罗马军队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
相比之下,秦军所遭遇的敌手则相对简单。秦军最大的作战经验是灭六国、与匈奴之战。袁仲一指出秦军所遭遇的敌人并没有罗马军团那样多样。不过,秦军作战并非仅使用单一兵种、阵法,而是常用多兵种、多单元、多手段、多样战术的合成阵法击敌。
从出土的秦兵马俑来看,1号俑坑为“右军”,是一个以步兵为主、战车与步兵相间排列的长方形军阵。2号俑坑为“左军”,是一个战车、骑兵、步兵混合编组的曲形阵;3号坑的陶俑做仪卫式的夹道排列,是统帅1、2号坑军队的指挥部。作战时,则使用左、中、右这三军阵作战方式,这是古代中国军队自商周以来就形成的一个基本的传统战法。
⑹ 秦朝的武器主要是什么
秦朝兵器 秦朝,距今2000多年,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大一统的帝国,雄厚的国力让秦国可以制造出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武器,秦人制造的武器,是按照标准化制造的,误差之小,让人难以想象,他们制造的青铜剑,在现代人眼里,最长只能到60厘米,但秦人制造的青铜剑,竟可以达到100厘米,秦人拥有一种步兵方阵,手持7米长矛,将它端平,靠它很长的优势刺伤敌兵,秦朝的弩,射程比手枪还远,是当时世界上最精准的武器,甚至还拥有一套自己的瞄准系统,秦人在作战时,在没有短兵相接的时候,就通过秦弩重创敌人的主力。
统一后秦代军队的武器装备,最主要的变化是由原来的以铜兵器为主的时代,加速向以铁兵器为主的时代的过渡。早在战国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铁兵器即已登上历史舞台,中原各主要诸侯国的部队已较多地使用铁戟、铁矛、铁刀、铁剑、铁杖、铁甲、铁匕首等新式武器装备,开始逐渐取代青铜武器。当时相比之下,秦军的铁兵器则远不如关东各国发达。统一之后,既缴获丁关东大量铁兵器,又接收了中原冶铁技术,因而加快了向铁兵器的过渡。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就在完成统一六国的当年,秦始里下了一道销毁兵器的命令,“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金人十二,重各干石”。这是我国历史上大规模销毁武器的空前记录。这次销毁的都是铜兵器。为什么要把这么多的青铜兵器销毁呢?其直接目的就是禁止民间私藏武器,防止人民和六国残余势力起来**,同时也表明,已有较多的铁制武器装备部队,所以才有可能把多余的铜制兵器销毁。但是,从青铜武器向铁兵器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在秦代仅仅是加速,而不是完成。因此,秦军武器装备显示了新旧结合、新旧交替的历史持点,并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1、装备有大量先进的远射武器。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出土情况表明,不论步兵、骑兵或车兵,都装备有大量的弓、弩、箭。规模宏大的一号俑坑,每个步兵都“背负矢箙,手持弓努”;二号俑坑还专门有一个弩兵队列。骑兵的武器不是刀、剑、矛,而是“一手牵马疆,一手作提弓状”,“配备的都是弓箭”。战车上的甲士,既持子、戈,同时“亦备有弓箭”。这些情况说明,弓、弩、箭是秦军最主要的武器之一。秦始皇陵兵马俑出土的弓弩分大小两种,小者射程为150米,大者可达900米(不知道数字是否确切),比战国时着名的韩弩六百步抑或过之。大等的弓干长176.1厘米,径4.5厘米,弦长140厘米,比《考工记》中的有关规定(上、中、下三种弓的弓干长分别合今152.5、145,5、138.6厘米)有很大突破和发展,比战国末楚弓的弓干长(160厘米)也有提高。出土的秦弩机与战国中期的楚弩机相比,弩臂由51.8厘米增至肋厘米,悬刀有所增长,望山与弦牙距也有所加宽。出土的数以万计的铜镞,除有一支双翼镞外,其余都是三棱镞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演化的三出刃镞。这是战国末最盛行的类型,其特点是飞行中稳定,方向性和瞄准性较好。还有一种特大的镞,长达4l厘米,重约100克,是专门用于强弩的。经过化验分析,秦骸的含铅量高达7.71%,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有毒“弹头”。由此可知,秦军所装备的弓、管、箭都是当时最先进的远射武器,是构成秦军强大战斗力的重要因素。
2、装备有大量铜制的近战武器。从秦诵坑的出土情况看,秦军的近战武器有长柄的戈、矛、戟、短柄的弯刀和剑,还有某些过了时的镖、钺等等。其中戈、矛、戟、剑是当时流行的武器,铍,弯刀是历史上新近发现。铍的首和剑相似,长约30厘米,装有长约3米的柄,是一种锐利的刺杀兵器。弯刀形如弯月,齐头无锋,两面有刃,是一种砍、钩两用的兵器。上述兵器虽然都是铜制的,但在形制上有很大创新,表现了青铜武器的高度发展。例如,殷周以来的矛头多为柳叶形或长三角形,有较长的简形附以环纽,而出土的秦矛则刃体趋向宽而直,变短并附孔以固胶,通体长度稳定在15厘米左右。据《考工记》所载,最长的夷矛不过三寻,约合今5.54米,而出土的步兵秦矛有的长达6.3米,这是因为步兵用矛远比车兵便利,所以出现了特殊的长矛。春秋时代的剑,一般长30厘米左右,战国时发展到六七十厘米,而出土的三把秦剑,分别为81、89、91.3厘米,可见剑己由卫体武器和表示身份的象征物发展为近战格斗的重要武器之一。
3、装备有坚实精密的金属盔甲。在春秋以前战士的护体设备主要是皮甲,战国时虽然出现了铁甲,但皮甲仍是重要的装备。《荀子·议兵》中就有“楚人鲛革,犀皮以为甲”的说法,表明战国末朗楚军仍以皮甲为主。相比之下,秦军的装备则有进一步的发展,从秦捅坑出土的陶质模拟品看,全部都是金属札叶制成的合甲,品类完备,制作精密。甲衣由前甲(护胸腹)、后甲(护背腰)、披膊(肩甲)、盆领(护颈项)、臂甲(护臂)和手甲(护手)等部分组成,并因兵种、身份、战斗需要的不同而各有不同。步兵的前胸、后背和肩部易受伤害,其甲衣多由前甲、后甲和披膊等三部分合成。骑兵必须便于骑射,其甲衣比较短小,长仅及腹,没有披膊。车御的臂、手、颈易受攻击,其甲衣不仅有前甲、后甲,还有臂甲、手甲甚至盆领。将、佐的甲衣则十分讲究,是革、札结合的花甲,其胸、背、肩部分为皮革;腹及后腰的中心部分是金属小札叶;前甲呈倒三角形,长垂膝间;后甲平直齐腰。秦捅坑没有出土盔、盾,但据古文献的记载,秦军早就有盔、盾装备。
⑺ 秦朝兵器介绍,秦朝兵器有哪些,秦朝兵器的发展
统一后秦代军队的武器装备,最主要的变化是由原来的以铜兵器为主的时代,加速向以铁兵器为主的时代的过渡。早在战国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铁兵器即已登上历史舞台,中原各主要诸侯国的部队已较多地使用铁戟、铁矛、铁刀、铁剑、铁杖、铁甲、铁匕首等新式武器装备,开始逐渐取代青铜武器。当时相比之下,秦军的铁兵器则远不如关东各国发达。统一之后,既缴获丁关东大量铁兵器,又接收了中原冶铁技术,因而加快了向铁兵器的过渡。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就在完成统一六国的当年,秦始里下了一道销毁兵器的命令,“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金人十二,重各干石”。这是我国历史上大规模销毁武器的空前记录。这次销毁的都是铜兵器。为什么要把这么多的青铜兵器销毁呢?其直接目的就是禁止民间私藏武器,防止人民和六国残余势力起来**,同时也表明,已有较多的铁制武器装备部队,所以才有可能把多余的铜制兵器销毁。但是,从青铜武器向铁兵器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在秦代仅仅是加速,而不是完成。因此,秦军武器装备显示了新旧结合、新旧交替的历史持点,并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1、装备有大量先进的远射武器。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出土情况表明,不论步兵、骑兵或车兵,都装备有大量的弓、弩、箭。规模宏大的一号俑坑,每个步兵都“背负矢箙,手持弓努”;二号俑坑还专门有一个弩兵队列。骑兵的武器不是刀、剑、矛,而是“一手牵马疆,一手作提弓状”,“配备的都是弓箭”。战车上的甲士,既持子、戈,同时“亦备有弓箭”。这些情况说明,弓、弩、箭是秦军最主要的武器之一。秦始皇陵兵马俑出土的弓弩分大小两种,小者射程为150米,大者可达900米(不知道数字是否确切),比战国时着名的韩弩六百步抑或过之。大等的弓干长176.1厘米,径4.5厘米,弦长140厘米,比《考工记》中的有关规定(上、中、下三种弓的弓干长分别合今152.5、145,5、138.6厘米)有很大突破和发展,比战国末楚弓的弓干长(160厘米)也有提高。出土的秦弩机与战国中期的楚弩机相比,弩臂由51.8厘米增至肋厘米,悬刀有所增长,望山与弦牙距也有所加宽。出土的数以万计的铜镞,除有一支双翼镞外,其余都是三棱镞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演化的三出刃镞。这是战国末最盛行的类型,其特点是飞行中稳定,方向性和瞄准性较好。还有一种特大的镞,长达4l厘米,重约100克,是专门用于强弩的。经过化验分析,秦骸的含铅量高达7.71%,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有毒“弹头”。由此可知,秦军所装备的弓、管、箭都是当时最先进的远射武器,是构成秦军强大战斗力的重要因素。
2、装备有大量铜制的近战武器。从秦诵坑的出土情况看,秦军的近战武器有长柄的戈、矛、戟、短柄的弯刀和剑,还有某些过了时的镖、钺等等。其中戈、矛、戟、剑是当时流行的武器,铍,弯刀是历史上新近发现。铍的首和剑相似,长约30厘米,装有长约3米的柄,是一种锐利的刺杀兵器。弯刀形如弯月,齐头无锋,两面有刃,是一种砍、钩两用的兵器。上述兵器虽然都是铜制的,但在形制上有很大创新,表现了青铜武器的高度发展。例如,殷周以来的矛头多为柳叶形或长三角形,有较长的简形附以环纽,而出土的秦矛则刃体趋向宽而直,变短并附孔以固胶,通体长度稳定在15厘米左右。据《考工记》所载,最长的夷矛不过三寻,约合今5.54米,而出土的步兵秦矛有的长达6.3米,这是因为步兵用矛远比车兵便利,所以出现了特殊的长矛。春秋时代的剑,一般长30厘米左右,战国时发展到六七十厘米,而出土的三把秦剑,分别为81、89、91.3厘米,可见剑己由卫体武器和表示身份的象征物发展为近战格斗的重要武器之一。
3、装备有坚实精密的金属盔甲。在春秋以前战士的护体设备主要是皮甲,战国时虽然出现了铁甲,但皮甲仍是重要的装备。《荀子·议兵》中就有“楚人鲛革,犀皮以为甲”的说法,表明战国末朗楚军仍以皮甲为主。相比之下,秦军的装备则有进一步的发展,从秦捅坑出土的陶质模拟品看,全部都是金属札叶制成的合甲,品类完备,制作精密。甲衣由前甲(护胸腹)、后甲(护背腰)、披膊(肩甲)、盆领(护颈项)、臂甲(护臂)和手甲(护手)等部分组成,并因兵种、身份、战斗需要的不同而各有不同。步兵的前胸、后背和肩部易受伤害,其甲衣多由前甲、后甲和披膊等三部分合成。骑兵必须便于骑射,其甲衣比较短小,长仅及腹,没有披膊。车御的臂、手、颈易受攻击,其甲衣不仅有前甲、后甲,还有臂甲、手甲甚至盆领。将、佐的甲衣则十分讲究,是革、札结合的花甲,其胸、背、肩部分为皮革;腹及后腰的中心部分是金属小札叶;前甲呈倒三角形,长垂膝间;后甲平直齐腰。秦捅坑没有出土盔、盾,但据古文献的记载,秦军早就有盔、盾装备。
希望这个回答对你有帮助
⑻ 秦朝的兵器是什么样的
以青铜为主,少量掺合有氧化铬。
正规士兵以戟,剑,弓,弩四样为常配。
秦以武立国,善战兵士百万,装备精良,配合默契。可以说是中国史上纪律,战力,杀气都数一数二的。
⑼ 秦朝的兵器有哪些
从兵马俑出图的文物来看,有这么几样:
青铜剑:兵马俑坑中出土的青铜剑共22件,其中17件是保存完好的。出土时,这些剑都放在木鞘中,没有使用过的痕迹。因此,有人推断可能是直接从武库中拿来放入兵马俑坑中的。与前代的青铜剑相比,这些青铜剑有一个显着的特点,那就是剑身窄狭修长,两面四纵四锷,近锋束腰,刃锋锐利,光洁度高,穿刺力强,制作工艺先进。
这些青铜剑的剑首可分为圆首剑和菱首剑两种,但剑身的构造基本相同,均呈柳叶形状。剑的长度在81厘米到95厘米之间。剑身中部起脊,两面四纵四锷,近基处腊广3.4厘米,近锋处束腰,宽度约为2厘米。
戈为横刃长柄武器,可以用于横击,是车兵和步兵的主要武器。
兵马俑一号坑曾出土戈一件,它的形状像镰刀,又与镰刀不同。戈头上有穿,用以固定木柄。刻有“三年相邦吕不韦造,寺工”字样。在兵马俑坑中,戈常与矛配合使用。秦代以后,这种兵器越来越少。
兵马俑坑出土的戈,长胡四穿,弧援无脊。戈头通长26.8厘米。援长16.4厘米,厚0.5厘米;胡长12厘米,厚0.4至0.6厘米;内长10.2厘米,下齿长1.7厘米。
戟
戟是戈、矛联合体,即在戈柄的前端装上矛头,以增强戈的刺杀功能。这种兵器出现于春秋时期,在秦代军队中也常使用。
兵马俑坑中出土的戟共有4件。戟虽在兵马俑坑中发现较少,但它比戈、矛具有更大的杀伤力,当是秦军中常用的兵器。戟上刻有铭文。从铭文来看,兵马俑坑中出土的这些戟都是秦始皇即位初年由相邦吕不韦督造的“寺工”戟。按照秦王朝的规定,兵器主要由中央的“寺工”制造,某些军事地位比较重要的郡也可以制造兵器。
连柄长度为2.9米。戟上刻有铭文,内容涉及戟的铸造时间、督造者、主造机关、工长及工人姓名。
钺
钺是一种古老的兵器,盛行于商周时期。据说武王伐纣时,就曾用钺砍纣的头。钺的样子像是大板斧,圆刃有穿,安装长柄,可用作砍劈。战国以后,这种兵器逐渐退居次要地位。兵马俑坑中也有钺的出土。不过,这种兵器数量很少,可能像殳一样,已经从实战性兵器过度为礼仪性的兵器了。
殳
殳是一种有棱无刃的钝性兵器。这种兵器和钺一样都很古老。《诗(卫风(伯兮》中有“伯也执殳,为王前驱”的记载。
兵马俑坑中的铜殳主要出土于三号坑,共有31件。殳本是装在战车上的兵器之一,与戈、戟、矛一起插在战车上。由于这种兵器不能用来击刺,相对较为落后,春秋以后,一般用作仪仗之用,在战场上很少使用。
殳首呈三角锥状,殳身为圆筒形,长10.5至10.6厘米,径2.3至3厘米。銎深8.9厘米,用以装柄。殳连柄长3.96米。
铍
铍俗称大矛,有锬、钛等不同名称,是一种长柄穿刺武器。其形状和用法与矛基本相同,但比矛穿刺力更强,杀伤力更大。兵马俑坑中已出土铍20多件,铍柄为木质,过去不曾有完整的铍出土,只出土过铍头。因铍头酷似短剑,人们往往把铍当成短剑。从兵马俑坑出土的铍和短剑来看,二者是有区别的:铍有柄而剑无柄;铍无首而剑有首;铍窄狭而剑起脊。可以说兵马俑坑中出土的铍,纠正了以往人们对铍的错误认识,填补了中国兵器史研究的一项空白。
铍头的长度在35.3厘米至35.5厘米之间。柄的直径3.5厘米。一件完整的铍,长度一般在3.59米至3.82米之间。
远程兵器
远程兵器是指具有远距离杀伤能力的兵器。兵马俑坑出土的远程兵器种类较少,主要有弓箭和弩机,但数量却很多,仅一号坑东端的五个探方内就发现弓弩遗迹130余处,成束的铜镞279箙(箙是盛载箭镞的袋子),零散的铜镞万余支。由此可见,秦军所配备的远程兵器数量之大。
远程兵器在春秋战国以后,随着兵种的变化和战略战术的变化,战争越来越灵活,也越来越残酷。有这种情况下,远程兵器的使用率大大提高,在战争中往往也发挥重要的作用。
弓箭
弓箭早在原始社会即已出现,直到秦代,仍然是主战武器之一。楚国大诗人屈原有“带长剑兮挟秦弓”的佳句,可见秦国的弓箭是相当有名的。
兵马俑坑出土的弓多与弩机相连,是一种弩弓。弓材为弹性优良的上等木材,做工相当精致。
兵马俑出土的箭镞达4万余只,有大镞、小镞之分。箭杆用木或竹制成,前端装镞,后端设括,并有3片羽毛。这样的弓箭装在弩机上,其杀伤力是可想而知的。
兵马俑出土的弓材长约130多厘米。弓干用皮条缠扎,表面涂漆。弓臂前端有含弓的缺口,稍后有两耳以缚弓干。弦长108至120厘米,做工相当精致。
兵马俑出土的箭镞有大镞、小镞之分。大型铜镞挺长40厘米左右,镞首很大,呈三棱锥形,有倒刺和血槽。小型铜镞呈三棱形,刃稍向外鼓出。完整的秦箭总长约68至72厘米。
弩机
弩机是用来发射弓箭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并不是独立的兵器。但它与弓箭相结合,就构成了新型的兵器。
兵马俑坑出土的弩由弩臂、弩机和木托等部件组成,设计相当精巧。由于秦弓优良,加之秦弩弩臂较长,其射程可达到千米之外,准确性也比普通弓箭大大提高。因此,可以说,弩机的使用,使弓箭大大地前进了一步。
弩臂长70至76厘米,宽4至5厘米,厚5.5至7厘米。前端有固定弓箭的装置,后端则安有弩机。弩机用铜制成,有悬刀、钩牙、望山、拴塞等。木托在弩机之后,固定在弩臂上,用于承托弩臂,发射箭镞。
⑽ 秦朝武器逆天强大,怎么做到的
秦的弩、箭和马拉战车出名,当时属世界级领先地位,欧洲人还没有弩,秦战车符合当时的武器模式。
在那些英武的兵马俑身上,可以看到2000多年前秦国军队的磅礴气势。在冷兵器时代,战争的两大要素一是军队,二是兵器。在秦统一六国中,武器的胜出是攻城掠地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秦兵马俑坑出土的武器绝大多数是青铜兵器,约达4万余件。铁兵器数量极少,总共只有铁矛1件,铁镞1件,铁铤铜镞2件,出土的铁质兵器仅占俑坑出土兵器总数的万分之一。这说明战国中晚期后,虽然铁器已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但由于武器对铁质的要求过高,依照当时的冶铁水平,还处在块炼铁和生铸铁的阶段,这两种铁的硬度和强度均不够,不宜大规模制作兵器。而青铜在当时使用已经非常广泛,故秦人大量使用改良合金配比的青铜兵器,把中国青铜冶炼工艺推向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秦军的兵器无论品质或是生产力都比前代有长足的提升,几乎囊括了当时盛行兵器的所有种类,既有以往常见的戈、矛、戟、剑、弩、殳、钺和铜镞等,也有首次发现的长铍和金(吴)钩。有些兵器上还有完整的铭文。按其功能可分三类:第一类是短兵器,有剑、金钩;第二类是长柄兵器,有矛、戈、戟、钺、殳、铍等;第三类是远射程兵器,有弩、弓等。这些兵器都是铸造成型。它们的主要成分是铜、锡、铅,另外还有微量的镍、镁、铝、锌、铁、硅、锰、钛等元素。
古人在长期的青铜冶炼实践中,直观地认识了合金成分、性能和用途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了“六齐”规律。所谓“六齐”,是对于六类不同的青铜器物采用六种不同的铜、锡配比。对此,战国末期齐国人所着的《考工记》中关于“六齐”的记述,是世界上最早的合金配比规律的科学总结。人类第一次通过自觉地控制铜、锡成分配比,获得了性能各异并且适合于不同用途的合金材料。从出土的兵马俑各种青铜兵器的合金比分析,与《考工记》中的“六齐”配比基本相符。说明秦国在当时已非常懂得吸收与利用他人的长处为己所用,并把这种配比规范化,如俑坑中出土的青铜剑,含锡量均在18%-21%之间,很接近中碳钢调质处理后的硬度。
秦国军队当时号称步兵百万,战车千乘,骑万匹,所需兵器数量极为庞大,因而武器制造的保障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秦人的做法,就是让武器生产制度化,模具标准化和工艺流程规范化,并用法律加以约束。《秦律十八种·上律》明确记载:“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亦必等。”在秦俑坑中出土的所有同类器物都是如此。如兵器中的铜弩,各个弩机上的同一部件都可以互换。又如青铜镞的头部是三棱形的,三个面和三个棱被加工成抛物线,基本相等。对镞的三个面放大20倍,发现同一个镞的三个面误差小于0.15毫米,不同镞的误差,小于0.2毫米,这样的精度标准是很高的。与法律相配套的是推行“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奖罚办法,要求兵器上都要刻上制作年代、机构、督造者以及具体制作者的名字,这样工匠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和肯定。
俑坑中出土的兵器均未生锈,是因为当时已具备有效的防锈技术。用电子探针和激光技术分析,青铜兵器表面有一层铬盐氧化层,这种现象在兵器中普遍存在,说明这不是偶然因素造成,而是有意进行工艺处理后形成的,从而起到良好的防锈作用,使兵器光亮如新,锋利无比。正是因为在严格的制度管理下,秦王朝把当时最为纯熟的青铜制造技术运用到兵器生产上,才使统一六国战争有了足够的武器保障,并创造出兵器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80]
秦始皇兵马俑一、二号坑所出土的青铜兵器,最让人着迷的——首先要数锋利坚韧的秦青铜长剑。柳叶状剑身的秦剑,又细又长又尖,长度均在81~94.8厘米,远远超出战国时期其他诸侯国的宝剑(长度一般在50~65厘米)。
青铜剑,剑长只有二三十厘米;至春秋战国之际,长度普遍达到50~60厘米左右;战国晚期,一些剑超出了70厘米,最长达75、76厘米,秦代,关中秦剑的长度更上新台阶,超过了80厘米,最长者将近95厘米。
秦剑的造型是一个宽、窄、宽、窄、束腰的造型,前面是剑尖儿,呈阶段性的,由厚、薄、加厚、薄到剑尖,阶段性递减,这种设计使秦剑受力部分得到加强,而又保持一定的弹性,同时剑身又不过于沉重。
青铜剑在技击格斗中,首要功能是刺杀敌人、穿透对方的铠甲,劈砍、划拉只是辅助功能而居于其次。比对手的剑长出近30厘米的秦剑,在格斗中显然更容易刺到对方,这很可能是秦剑加长的主要原因。但是,这毕竟是青铜剑,秦人用什么方法让长剑不易折断呢?
在青铜时代,铸剑的关键是在冶炼时,向铜里加入多少锡。锡少了,剑太软;锡多了,剑硬,但容易折断。对秦剑做的化学定量分析显示:它的铜锡配比让青铜剑的硬度和韧性结合得恰到好处。作为是青铜剑铸造工艺的最后巅峰,秦剑的长度、硬度和韧性达到了几乎完美的结合,攻击性能也因此大大增加。
秦式铜剑不仅长,而且很锋利。一些剑出土时毫无锈蚀,光洁如新,锋刃锐利。经试验,一次尚能划透18层纸。这些剑表面都呈灰黄色,组织细密,没有沙眼。而且剑身表面都进行了精细的锉磨、抛光,故极为平整光亮。
秦剑剑身特长,剑茎(柄)也相对很长。秦俑一、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剑,其剑茎长度多在17~20厘米左右。根据秦剑的长度、重量和技击实用功能推测,秦剑多数为双手使用(双手剑在某些时候单手使用亦可);少数剑茎较短者可能是单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