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素材 » 弘潇唯美图片
扩展阅读
算计的搞笑图片 2025-04-16 17:03:16
落日水粉画图片大全 2025-04-16 16:54:28
纹身图片女生霸气高清 2025-04-16 16:48:46

弘潇唯美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4-12 14:12:16

㈠ 姓氏向请朋友们给宝宝取个淡雅有内涵的名字

氏箬黎

㈡ 求炮哥传奇2016年网盘在线观看资源,弘潇主演的

《炮哥传奇》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FO7J_lA_ukWyHuy8JWNoxQ

提取码: ck2e

丁大炮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屌丝,每天都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经常是说到的事情却没办法做到,人们都叫他炮哥。然而,谁也不知道意外和惊喜哪个先来,机缘巧合,炮哥无意间被一个组织误认为是地位显赫的大作家虎子老师,于是被绑架、被套路、被追逐,上演了一系列啼笑皆非却又确实改变了他命运的种种奇葩事,人生好像一场游戏更像是一场梦,真真假假孰能分清,而最后的结局更是让炮哥大吃一惊……

㈢ 请问弘叟老人的画值钱吗

不值钱,可以收藏。提醒楼上的,不要相信,易趣网上的什么卖画的,包括提供鉴定证书的,如果一个名画家的画是几百元,那就是假的,哪怕上千上万的也会是假的,做这一行要深入才会了解。作品《漓江渔歌》被美国印第安纳州博物馆收藏,《合掌峰》、《碧流轻舟》分别选入日本《现代中国画家选集》和《中日美术展画集》,《山居图》刊入《中国现代山水画选集》。

擅泼墨大写意山水,作品具有简洁明快,豪放泼辣,浑朴凝重,泼墨与点彩相结合的特点
网上只有零散的资料:
1. 香港雅兰古道拍卖有限公司>> 2008迎春拍卖会>> <峡江云帆>尺寸:135x67cm市场行情:估价: HKD 2,000
2. 上海中天拍卖有限公司2006年12月第十三届拍卖:弘叟<黄山云海>67*135厘米,100万.
3.易趣拍卖<黄山云海>20万,题款画于琉璃厂.
有些作品题款画于荣宝斋等,可见这位画家主要活动于北京无疑,如果正如楼上年兄说的是北京画院原院长,那可以再做一下考证:
北京画院历任院长: 叶恭绰\赵枫川\邹 雅\王雪涛\刘春华;现任:王明明.
叶恭绰(1881~1968)字裕甫,又字誉虎、玉父,号遐翁、遐庵,晚年别署矩园,广州番禺人。出身于京师大学仕学馆。生平于文化学术、考古、书、画无不精湛。搜藏古代创迹,至为丰富。书法用笔运腕,独有心得,雄森苍浑,自成一家。画则竹石松兰,尤喜画竹,秀劲隽上,直写胸臆。画就辄题诗词。至力艺术运动五十余年,至老不倦,全国性美术展览及书、画围体靡不参加。文字改革,尤为努力。文献古迹,经其整理保存者尤多。年八十,先后将所藏书、画、典籍、文物重器尽数捐献于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成都等市有关机构,以垂永远。编着全清词钞、五代十国文、广箧中词、广东丛书、遐庵词赘稿、序跋一辑、遐庵汇稿等。《红树室琐记》
通过上述介绍可知:他主要不是山水,而与弘叟先生所存作品不同.

赵枫川(1915.8—1988,10)河北人。擅长中国画。1936年在京华美专学习。历任太行山文联干部、北京市文联副秘书长、北京画院院长、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副主席。作品有《早春》、《公社生产队》、《丰收》等。
似乎赵先生的作品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部分,也不符合弘叟的作品风格.

�邹雅,原名亚民,又名大雅,别署“老木匠”, 1916年4月3日生, 无锡人。从小酷爱美术。1934年到上海谋生,曾在新光书店、民强艺 术社从事美术设计工作,并开始创作木刻。于民国27年到达延安,进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同年冬奔赴晋东南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八路军政治部宣传部工作,为战士课本作木刻插图。民国29年春调到鲁艺木刻团,参 加年画创作活动;随后又参加了“十大任务”套色水印木刻的创作(这 一作品现保存在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同年夏又随木刻团去冀南开展 工作,一面努力创作,一面培训干部,成绩斐然。从民国30年起,他先 后在新华日报(华北版)社、太行新华书店、太行人民日报社、冀南书店、 石家庄新华书店工作,历任美术编辑、美术室主任,创作了《不能任人 屠戮》、《掌握新武器,学习新文化》和《破碉堡》等大量木刻作品。 解放战争时期,他又创作木刻作品《欢迎刘邓大军南下》、《百万 雄师过大江》等。他的木刻版画具有纯朴、粗犷和强劲的艺术风格,受 到国内版画界的好评。建国后,邹雅在北京参与创办人民美术出版社, 被任命为总编辑、副社长。曾是该社《连环画报》第一任主编。从组稿、 编写、设计,直到校对、印刷,都亲自动手,不辞辛苦。此时他潜心于 中国山水画,取法黄宾虹“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技法,作品内容既 有层峦叠嶂的雄姿,也有水乡泽国的风貌,体现出苍劲老辣、浑厚华滋 的艺术风格。“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下放五七干校劳动,但他没有因 此而放下画笔。1973年,他恢复工作,出任北京画院院长。1974年率队 去山西体验生活,不幸于4月20日在阳泉煤矿罹难,时年58岁。1980年, 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邹雅遗作画展》。1984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 《邹雅画集》。 1916年生于江苏省无锡市。青年时代在上海致力于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1938年赴延安进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后到太行、晋冀鲁豫等敌后抗日根据地从事抗日宣传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副社长等职。1973年任北京画院副院长,后任院长。1974年到阳泉煤矿深入生活,不幸失事遇难。

邹先生主要成就在木刻,不是弘叟.
王雪涛先生是举世闻名的小写意花鸟画家,也不是弘叟.
刘春华先生是油画家,画过<毛主席去安源>也不是弘叟.
王明明先生是现任院长,而不是原院长.咦?看来不是院长.汗哪.
再看副的吧.
北京画院历任副院长:于非暗\陈半丁\徐燕孙\崔子范\邹 雅\刘 迅 庄 言\尹瘦石\陈日新\王雪崖\吴 休\张 步\刘春华\梁文华\梁国海\汪保琦\王明明,除去上述已经排除的:还可以排除于非暗\崔子范\徐燕孙\刘迅\庄严\尹瘦石,前两位先生分别画工笔和花鸟.而徐先生也是工笔画家.刘迅\庄言两位先生是油画家.尹瘦石先生是人物画家.
陈半丁先生,即陈年,画家。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字半丁(有《陈半丁画册》),一字半痴,别署辟痴,又字静山。以字半丁行世。号半丁老人、半叟、半翁、半野老、山阴半叟、稽山半老、山阴道上人、不须翁、老复丁、竹环、竹环斋主人、鉴湖钓徒、蓬莱山民、藐世头陀。室名一根草堂、五亩之园、竹环斋、莫自鸣馆。
陈日新
(1916.11—)原名陈余劲,山东烟台人。擅长中国画。曾在胶东八路军、《大众报》社从事美术工作。在中央美术学院专修科及理论研究部进修。1953年后历任东北美术专科学校文艺理论课讲师,北京画院艺术室主任、副院长、顾问。作品有山水画、墨竹等.

王雪崖 笔名雨山,男,汉族,四川开县人。1947年如重庆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学习,1949年入伍,坚持美术创作,1957年在北京中国画院进修人物画,《有一种指示是这样做出来的》、《发扬光荣传统》、《快乐潇洒的小伙子》等漫画、速写、组画分别在《解放军报》等报刊上发表,《队日》参加“建国十周年美术作品展览”。1976年入中国画院,专攻国画山水。1986年出任中国文化交流代表团团长出访罗马尼亚,并举办“中国现代画展览”。擅泼墨大写意山水,作品具有简洁明快,豪放泼辣,浑朴凝重,泼墨与点彩相结合的特点。曾任北京画院秘书长,副院长。1988年7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多家报刊发表,并被中国美术馆等单位收藏。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理事。
论述:《合掌峰》、《碧流轻舟》

作品《漓江渔歌》被美国印第安纳州博物馆收藏,《合掌峰》、《碧流轻舟》分别选入日本《现代中国画家选集》和《中日美术展画集》,《山居图》刊入《中国现代山水画选集》。

擅泼墨大写意山水,作品具有简洁明快,豪放泼辣,浑朴凝重,泼墨与点彩相结合的特点。

又名吴休,1932年生,四川人。1949年毕业于四川省艺专,196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64年于北京中国画院(现北京画院)研究班毕业后留任专业画家,1984年任副院长,1992年退休。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老教授协会会员,美国中华文化艺术研究院顾问、新加坡第一文化中心顾问。其山水、花鸟、人物画及书法等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多次获奖,为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收藏。曾在北京、香港、美国举办个人画展。在美国、马来西亚、台湾讲学出版有《吴休诗书画选集》、《吴休画集》、《吴休诗选》、《画馀论丹青》。其成就被载入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名人录》、美国传记研究院《五百位杰出人物》、北京中外名人研究中心《中国当代名人录》、北京大学《中国名人丛书》等国内外多种辞典、传记。吴休山水画早期清新、秀丽,继而雄浑、滂薄,近作细腻、丰富,于真实与平易中形成深邃的意境。在传统与创新的融合中,愈显其艺术之精湛与功底之厚实 .

张步先生倒是画山水,不过我见过他的作品,风格完全不同.应该不是.

㈣ 陈圆圆才貌双绝,为何崇祯皇帝不愿意纳她为妃呢

在中国漫长胡五千年文明中,因美色而亡国胡事挒不在少数。夏桀之于妹喜、商纣之于妲己、周幽之于褒姒,夫差之于西施,唐玄宗之于杨贵妃,这些被扣了亡国罪名的美女有了一个专有词------“红颜祸水”。但是,这些人却没有比明朝末年陈圆圆掀起的波涛大,究其原因,是因为陈圆圆不仅使得闯王李自成历尽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大顺王朝”顷刻之间化为灰烬,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她又间接成为清朝入主中原的原因。

最后陈圆圆被送进了皇宫,但是陈圆圆这样一个美女却自始自终都没有得到崇祯皇帝的宠幸。陈圆圆美则美矣,但是当时正值明朝末年,内有起义军风起云涌,外有满人虎视眈眈,弄得大明王朝摇摇欲坠,崇祯皇帝更是心神俱疲。面对国破家亡的威胁,焦头烂额的万岁爷眼里当然也只有敌人,根本容不下美人,也没有精力和心情顾及美色。因此即便是崇祯皇帝对陈圆圆有几分喜爱之心,也无心那纳妃。田弘遇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找到了正确的人,如意算盘也落空了。

失去利用价值的陈圆圆被遣回田府,地位一落千丈。不过因缘际会,她后来却得到了手握兵权的吴三桂的喜爱,因此又被田弘遇作为巴结吴三桂的礼物送给了吴三桂。后来,也是因为陈圆圆的原因,使得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投降清军,使得清军入土中原,改变了整个中国历史。

㈤ 有人说历史上的弘瞻不是甄嬛生的,那是谁生的




而大观园,原是荣国府,是凤栖梧桐之所。有凤来仪,林黛玉便是那只凤凰,香消玉损,故曰潇湘馆。

㈥ 田弘遇选美,除了圆圆,卞玉京,杨宛,还有谁啊

那个是野史,你问的是秦淮八艳吧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等六人。后人又加入柳如是、陈圆圆而称为八艳。
金陵八艳,色冠一方,她们的命运与帝王将相紧连在一起。许多历史事件的背后,帝王将相的许多令常人难以理解诡异出格的行为都可从她们的命运中找到答案。英雄爱美女,金陵八艳之艳,可谓艳之极至!

一、风骨嶒峻柳如是

柳如是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着名歌妓才女,她个性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奇伟,声名不亚于李香君、卞玉京和顾眉生。柳如是名是,字如是,小字蘼芜,本名爱柳,因读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后又称“河东君”、“蘼芜君”。

她是嘉兴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易名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由于她美艳绝代,才气过人,遂成秦淮名姬。她留下了不少值得传颂的轶事佳话和颇有文采的诗稿《湖上草》、《戊寅卓》与尺牍。

柳如是曾与南明复社领袖张缚、陈子龙友好,与陈情投意合,但陈在抗清起义中不幸战败而死。柳氏择婿要求很高,许多名士求婚她都看不中,有的只停留在友谊阶段。最后于崇祯十四年她20余岁时,嫁给了年过半百的东林领袖、文名颇着的大官僚钱谦益。钱氏娶柳后,为她在虞山盖了壮观华丽的“绛云楼”和“红豆馆”,金屋藏娇。柳氏后生有一女。有“红学“者认为,曹雪芹设计的绛云轩是来自柳氏的绛云楼。

当崇祯帝自缢,清军占领北京后,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柳如是支持钱谦益当了南明的礼部尚书。不久清军南下,当兵临城下时,柳氏劝钱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柳氏“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氏硬托住了。于是钱便腼颜迎降了。钱降清去北京,柳氏留在南京不去。钱做了清朝的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由于受柳氏影响,半年后便称病辞归。后来又因案件株连,吃了两次官司。柳如是在病中代他贿赂营救出狱,并鼓励他与尚在抵抗的郑成功、张煌言、瞿式耜、魏耕等联系。柳氏并尽全力资助,慰劳抗清义军,这些都表现出她强烈的爱国民族气节。钱谦益降清,本应为后世所诟病,但赖有柳如是的义行,而冲淡了人们对他的反感。

郁达夫在《娱霞杂载》中录有柳如是的《春日我闻室》一诗。就文学和艺术才华,她可以称为“秦淮八艳”这首。着名学者陈寅恪读过她的诗词后,“亦有瞠目结舌”之感,对柳如是的“清词丽句”十分敬佩。清人认为她的尺牍“艳过六朝,情深班蔡”。柳氏还精通音律,长袖善舞,书画也负名气,她的画娴熟简约,清丽有致;书法深得后人赞赏,称其为“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收”。

1666年钱氏去世后,乡里族人聚众欲夺其房产,柳氏为了保护钱家产业,竟用缕帛结项自尽。恶棍们虽被吓走,一代才女却这样结束了一生。柳氏死后葬于虞山佛水山庄。

二、倾国名姬陈圆圆

陈圆圆本为昆山歌妓,曾寓居过秦淮,由于她色艺超群,更与重大历史事件相系,所以清人便将她列入了“秦淮八艳”之中。陈圆圆原姓邢,名沅,字圆圆,又字畹芳,幼从养母陈氏,故改姓陈。她殊色秀容,花明雪艳,能歌善舞,色艺冠时。

崇祯末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威震朝廷,崇祯帝日夜不安。外戚嘉定伯周奎欲给帝寻求绝色美女,以舒解皇帝的忧虑之心,遂遗田妃的哥哥田畹下江南觅艳。田畹寻得陈圆圆后,被其姿色醉迷,遂私下占为己有。不久李自成的队伍逼近京师,崇祯帝急召吴三桂镇山海关。田畹对农民起义军整日忧心惶惶,便设盛筵为吴三桂饯行,圆圆率歌队进厅堂表演。吴三桂见圆圆后,神驰心荡,高兴得搂着圆圆陪酒。酒过三巡警报突起,田畹恐惶地上前对吴曰:“寇至,将若何?”吴三桂说:“能以圆圆见赠,吾首先保护君家无恙。”未等田畹回答,吴三桂即带圆圆拜辞。吴三桂在其督理御营的父亲劝说下,将圆圆留在京城府中,以防同行招惹是非让皇帝知道。

李自成打进北京后,吴三桂的父亲投降了起义军,陈圆圆被李之部下所掠。当吴三桂答应投降李自成时,闻圆圆已被李之部将所占,冲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遂投降了清军与农民军开战。这就是吴梅村在《圆圆曲》中所曰:“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李自成战败后,将吴之父及家中38口全部杀死,然后弃京出走。吴三桂抱着杀父夺妻之仇,昼夜追杀农民军到山西。此时吴的部将在京城搜寻到陈圆圆,飞骑传送,自引吴三桂带着陈圆圆由秦入蜀,然后独占云南。吴氏进爵云南王后,欲将圆圆立为正妃,圆圆托故辞退,吴三桂别娶。不想所娶正妃悍妒,对吴的爱姬多加陷害冤杀,圆圆遂独居别院。圆圆失宠后对吴渐渐离心,吴曾阴谋杀她,圆圆得悉后,遂乞削发为尼,从此在五华山华国寺长斋绣佛。

后来吴三桂在云南宣布独立,康熙帝出兵云南,1681年冬昆明城破,吴三桂死后,陈圆圆亦自沉于寺外莲花池,死后葬于池侧。直至清末,寺中还藏有陈圆圆小影二帧,池畔留有石刻诗。

三、艳艳风尘董小宛

董小宛是明末有名的秦淮八艳之一,董小宛,名白,一字青莲,别号青莲女史,她的名与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她聪明灵秀,神姿艳发,窈窕婵娟,为秦淮旧院女子中的一流人物。她的姿色曾引起一群名公巨卿、豪绅商贾的明争暗斗。但这个流落风尘的女子鄙视权贵,巧与周旋,勇于斗争。而明末四才子之一冒辟疆富于才气、风流倜傥,两人一见钟情。冒辟疆容貌俊美,风度潇洒,人称“美少年”,是复社中一位才子。

小宛入冒氏之门后,与冒家上下相处得非常和谐。马恭人(辟疆母)和苏元芳(辟疆妻)特别喜欢小宛,而小宛也很恭敬顺从,服侍她们比婢女还要用心。闲暇时,小宛与辟疆常坐在画苑书房中,泼墨挥毫,赏花品茗,评论山水,鉴别金石。小宛初进冒家,仿钟繇帖,学曹娥碑,每天写几千字,既不错字,也不漏字。

小宛还曾代替辟疆给亲戚朋友书写小楷扇面。从前在苏州的时候,小宛曾经学过一段时间绘画,能够画小丛寒树,笔墨楚楚动人。她15岁时画的《彩蝶图》现收藏在无锡市博物馆,上有小宛题词,并有二方图章印记,还有近人评价很高的题诗。小宛的画传世绝少,该图是一幅难得见到的佳作。到如皋后,她保持着对绘画的特殊爱好,时时展玩新得长卷小轴或家中旧藏。

小宛最令人折服的,是把琐碎的日常生活过得浪漫美丽,饶有情致。小宛天性淡泊,不嗜好肥美甘甜的食物。用一小壶茶煮米饭,再佐以一两碟水菜香豉,就是她的一餐。辟疆饭量喜欢吃甜食、海味和腊制熏制的食品。小宛深知辟疆的口味,她为辟疆制作的美食鲜洁可口,花样繁多。如酿饴为露,酒后用白瓷杯盛出几十种花露,不要说用口品尝,单那五色浮动,奇香四溢,就足以消渴解酲。在喝茶方面,小宛和辟疆有共同的嗜好。他们常常是一人一壶,在花前月下默默相对,细细品尝茶的色香性情。

小宛经常研究食谱,看到哪里有奇异的风味,就去访求它的制作方法,用自己的慧心巧手做出来。现在人们常吃的虎皮肉,即走油肉,就是董小宛的发明,因此,它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叫“董肉”,这个菜名虽然有些唐突美人,但和“东坡肉”倒是相映成趣。另外,小宛还善于制作糖点,她在秦淮时曾用芝麻、炒面、饴糖、松子、桃仁和麻油作为原料制成酥糖,切成长五分、宽三分、厚一分的方块,这种酥糖外黄内酥,甜而不腻,人们称为“董糖”,现在的扬州名点灌香董糖(也叫寸金董糖)、卷酥董糖(也叫芝麻酥糖)和如皋水明楼牌董糖都是名扬海内的土特产。有人把董小宛和伊尹、易牙、太和公、膳祖、梵正、刘娘子、宋五嫂、萧美人、王小余列为我国古代十大名厨,恐不为过。

月色如水,最为小宛所倾心。夏夜纳凉,小宛喜欢背诵唐人咏月及流萤、纨扇诗。为领略月色之美,她常随着月亮的升沉移动几榻。半夜回到室内,她仍要推开窗户,让月光徘徊于枕簟之间。月亮西去,她又卷起帘栊,倚窗而望,恋恋不舍,还常常反复回环地念诵李贺的诗句“月漉漉,波烟玉”。“我和你一年四季当中,都爱领略这皎洁月色,仙路禅关也就在静中打通。”小宛就是这样在自然平实的日常生活中领略精微雅致的文化趣味,在卑微的生命中企慕超脱和清澄的诗意人生。

辟疆说自己一生的清福都在和小宛共同生活的九年中享尽。这清福也包括静坐香阁,细品名香。辟疆最欣赏“横隔沉”,这是一种内质坚致而纹理呈横向的沉香。小宛最珍爱东莞人视为绝品的“女儿香”,他们还蓄有不少“蓬莱香”。辟疆曾从江南觅得一种味如芳兰的“生黄香”,他拿了一两块给广东朋友黎遂球鉴赏,黎遂球叹为观止。小宛还用从内府获得的西洋香方子制作过百枚香丸。他们讲究品香时的情调。寒夜小室,玉帏四垂,点燃两三枝红烛,在几只宣德炉内燃沉香,静参鼻观,就好像进入了蕊珠众香深处。

四、侠肝义胆李香君

在明末那个非常堕落的年代,大部分的朝廷大臣麻木得已感觉不到他们所面对的局势,正日益变得内忧外患。而南京秦淮河畔,那一座座香浓衣翠的绣楼里,却生活着一群对明朝的前途甚感忧心的红尘女子。

位于钞库街中段的媚香楼,就是这些绣楼中的一座。它的主人歌妓李香君,是一个家喻户晓式的人物。其实,在当时的秦淮八艳中,李香君的名气并没有柳如是或陈圆圆那么大。而现在漫步秦淮旧巷,能找到的绣楼也只剩下这一座了。这是一座两层高的绣楼,楼梯狭窄,行走的脚步声,透过楼板清晰地向上传去。崇祯十二年的秋天,年仅21岁,但已名闻四方的复社四公子之一侯方域,刚从河南商丘来到南京,便抛开即将开始的乡试,直接走上了这架暗红色的楼梯。

那一年,李香君正当十六岁花季妙龄,“温柔纤小,才陪玳瑁之筵,宛转娇羞,未入芙蓉之帐。”她坐在绣帘挂落的花格窗前,遥望着秦淮河,她在等待她梦中的爱情。当侯方域蓦然出现在她的面前时,她一定感觉到了她所期待的姻缘已经来临。这本应是一段才子佳人式的风花雪月,只是可惜选错了时代背景。随着满清铁蹄的入关,明朝大厦快速地坍塌。朱氏亲王仓皇南渡,在一片乌烟瘴气中,在南京匆匆地成立了南明政权。

复社的死对头阮大铖,抓住了这个机会,从金陵的深巷中走了出来。他投靠南明佞臣马士英,出现在政治舞台的前台。阮大铖本是一个被清流阶层所唾弃的人物,但他还是想改头换面。于是,他企图用金钱收买侯方域,来达到他个人的政治目的。这一伎俩,很快就被才识过人的李香君识破。她坚决拒绝了阮大铖的金钱诱惑,并要求侯方域立即与之断绝关系,划清界限。老羞成怒的阮大铖,用卑鄙的手段进行报复。侯方域无奈,挥泪离开了南京,这段短暂的爱情也仓促地画上了一个伤感的句号。

不管侯方域后来的表现如何,应该说,李香君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是无可非议的。事后,她还是在这座绣楼上,对友人深深地感叹道:“田公岂异于阮公乎?吾向之赞侯公子者谓何?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卖公子矣!”对爱情的追求如此坚贞,且是发生在一个秦淮歌妓的身上,实属难得。

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南京失陷,南明成了一团历史中的泡影。对于李香君来说,她所生存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她所追求的爱情最终也因侯方域的北返而破灭。这个在书本上被标榜为有报国之志的名士,曾经的官宦子弟侯方域,在政治气节上,并没有坚守多久,他于顺治八年又参加了由清朝组织的科举考试,结果又一次以失败而告终。在爱情生活上,他也没有像《桃花扇》中所写,在栖霞山与李香君重逢。再翻读侯方域的人生历程,他应该是一个很失败的人。

顺治十二年(1655年)的暮春,满树的桃花已经凋谢,落红遍地。李香君悄悄地合上了那把题有侯方域诗句的扇子,凄切地收拾好行装,与过去诀别。她独自来到栖霞山下,在一座寂静的道观里,出家为道士。史书言,李香君后不知所终。

五、侠骨芳心顾眉生

明末清初鼎鼎大名的“秦淮八艳”中,顾横波是地位最显赫的一位,她曾堂皇受诰封为“一品夫人”,柳如是陈圆圆亦有不及;同时,她也是最受争议的一位----据说先有一位与她私订终身的才子由于她的背盟殉情而死,后来她那仕于明朝晚节不保的丈夫龚鼎孳每谓人曰“我愿欲死,奈小妾不肯何”,俨然一个红颜祸水,不是害人性命就是毁人名节,与多数人印象中“秦淮八艳”的侠骨柔肠,深明大义迥然有异。着名史家孟森先生尝作《横波夫人考》一文,对龚顾之人品大大不以为然,认为夫妇二人皆是势利无耻之徒,利欲熏心之辈。曾被誉为““礼贤爱士,侠内峻嶒”的横波夫人,真就如此不堪吗?

顾横波,生于1619年,本名顾媚,字眉生,又名顾眉,号横波,又号智珠、善才君,亦号梅生,人称“横波夫人”,婚后改名徐善持,上元(今南京)人。据《板桥杂记》记载,顾横波“庄妍靓雅,风度超群。鬓发如云,桃花满面;弓弯纤小,腰支轻亚”,她通晓文史,工于诗画,所绘山水天然秀绝,尤其善画兰花,十七岁时所绘《兰花图》扇面今藏于故宫博物院中,十八岁与李香君、王月等人一同参加扬州名士郑元勋在南京结社的“兰社”,时人以其画风追步马守真(即出生较早的马湘兰,也是秦淮八艳之一,明代知名女画家,尤善画兰),而姿容胜之,推为南曲第一。(南曲,泛指卖艺不卖身的江南名妓)又精音律,尝反串小生与董小宛合演《西楼记》《教子》。

顾横波居于眉楼,“绮窗绣,牙签玉轴,堆列几案;瑶琴锦瑟,陈设左右,香烟缭绕,檐马丁当”,时人戏称“迷楼”----有人谓“迷楼”系指顾横波风流迷人,访者无不神魂颠倒,实属望文生义。“迷楼”本系隋炀帝时建于扬州的别院,因该处“曲折幽深,阁楼错落,轩帘掩映,互相连属,如仙人游”, 故名“迷楼”。以“迷楼”戏称“眉楼”,始作俑者的余怀系江南才士,当时又正对横波一往情深,所言当为褒意,指“眉楼”建筑巧夺天工,布置匠心独具,观之仿同仙境。此誉一出,即不胫而走,广为延用。顾横波个性豪爽不羁,有男儿风,在秦淮八艳中与柳如是较像,时人尝以曰“眉兄”呼之,颇似柳如是之自称为“弟”。但较之柳,又多几分任性嫉俗。

相传当时的理学家黄道周(后抗清殉节于江西)尝以“目中有妓,心中无妓”自诩,东林诸生乃趁其酒醉时请横波去衣共榻,试试他是否真有柳下惠的本事。这个传闻未必尽实,却反映出时人眼中顾横波不以世俗礼教为意的作风。她的这种我行我素,毫不在乎世人眼光的作风,恐怕是她后来能与江左才子龚鼎孳缘定三生比翼齐飞的重要原因,然而她的备受争议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这种个性招来的恶果。顾横波才貌双绝,有“南曲第一”之称,自然广受风流名士们的青睐,以致眉楼门庭若市,几乎宴无虚日,常得眉楼邀宴者谓“眉楼客”,俨然成为一种风雅的标志,而江南诸多文宴,亦每以顾眉生缺席为憾。

六、长斋绣佛卞玉京

卞玉京名赛,又名赛赛,因后来自号“玉京道人”,习称玉京。她出身于秦淮官宦之家,姐妹二人,因父早亡,二人沦落为歌妓,卞赛诗琴书画无所不能,尤擅小楷,还通文史。她的绘画艺技娴熟,落笔如行云,“一落笔尽十余纸”喜画风枝袅娜,尤善画兰。18岁时游吴门,居虎丘,往来于秦淮与苏州之间,是明末清初的一位秦淮着名歌妓。卞赛一般见客不善酬对,但如遇佳人知音,则谈吐如云,令人倾倒。

卞赛曾与明末清初的着名诗人吴梅村有过一段姻缘。崇祯十四年春,吴梅村在南京水西门外的胜楚楼上饯送胞兄吴志衍赴任成都知府,在这里他遇见了前来为吴志衍送行的卞赛姐妹,看到卞赛那高贵脱俗而又含有几分忧郁的气质,不由想到江南盛传的两句诗:“酒垆寻卞赛,花底出陈圆”。席间吴又对卞赛的文才进行了探试,令吴不由倾倒,以后二人交往频繁,感情渐深。后来吴在长干里寓所得到卞的一书简,知道卞想嫁给他,心里很矛盾。因吴听到一消息,崇祯帝的宠妃田氏的哥哥田畹最近来金陵选妃,已看中陈圆圆与卞赛等。吴在权势赫赫的国舅前胆怯了,只在卞赛的寓所吹了几首曲子便凄然离去。

二年后,卞赛嫁给了一诸侯,因不得意,遂将侍女柔柔进奉之,自己乞身下发,在苏州出家当了女道士,依附于70余岁的名医郑保御,郑筑别宫资之。卞赛长斋绣佛,持课诵戒律甚严,为报郑氏之恩,用三年时间为郑氏刺舌血书《法华经》

此时吴梅村当了清朝的官,心情颓伤。顺治七年的一天,卞赛在钱谦益家里看到了吴的《琴河感旧》四首诗,方知吴对她的思念。数月后二人在太仓终于相见,卞赛为吴氏操琴,吴感怀不已,写了《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赠之,诗中道出了卞在这十年中的情景,点出了清军下江南、玉京“弦索冷无声”,一派凄凉状况。卞赛后来隐居无锡惠山,十余年后病逝,葬于惠山柢陀庵锦树林。

七、风流女侠寇白门

寇白门名湄,字白门,是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之一。《板桥杂记》曰:白门娟娟静美;跌宕风流,能度曲,善画兰,相知拈韵,能吟诗,然滑易不能竟学。正由于白门为人单纯不圆滑,而决定了她在婚恋上的悲剧。

崇祯十五年暮春,声势显赫的功臣保国公朱国弼,在差役的护拥下来到了钞库街寇家,几次交往后,白门对他留下了良好印象,斯文有礼,温柔亲切,所以在朱氏提出婚娶时便一口同意。是年秋夜,17岁的寇白门浓妆重彩地登上了花轿。明代金陵的乐籍女子,脱籍从良或婚娶都必须在夜间进行,这是当时的风俗。朱国弼为了显示威风和隆重,特派5000名手执红灯的士兵从武定桥开始,沿途肃立到内桥朱府,盛况空前,成为明代南京最大的一次迎亲场面。

朱国弼实际上是一个圆滑狡黠的官僚,他迎娶寇白门是一时的需要,数月后他那儇薄寡情便渐暴露,遂将寇氏丢一边,依旧走马于章台柳巷之间。1645年清军南下。朱国弼投降了清朝,不久入京师,又被清廷软禁。朱氏欲将连寇白门在内的歌姬婢女一起卖掉,白门对朱云:“若卖妾所得不过数百金……若使妾南归,一月之间当得万金以报公。”朱思忖后遂答允,寇白门短衣匹马带着婢女斗儿归返金陵。寇氏在旧院姊妹帮助下筹集了20000两银子将朱国弼赎释。这时朱氏想重圆好梦,但被寇氏拒绝,她说:“当年你用银子赎我脱籍,如今我也用银子将你赎回”当可了结。

寇氏归金陵后,人称之女侠,她“筑园亭,结宾客,日与文人骚客相往还,酒酣耳热,或歌或哭,亦自叹美人之迟幕,嗟红豆之飘零”。后又从扬州某孝廉,不得意复还金陵,最后流落乐籍病死。当时文坛祭酒的东林领袖钱谦益作《寇白门》诗追悼曰:“寇家姊妹总芳菲,十八年来花信迷,今日秦淮恐相值,防他红泪一沾衣。丛残红粉念君恩,女侠谁知寇白门?黄土盖棺心未死,香丸一缕是芳魂。”

八、才华横溢马湘兰

马湘兰(1548——1604)可以称为明代的女诗人、女画家。据《秦淮广记》载,她名守真,字湘兰,小字玄儿,又字月娇,因在家中排行第四,人称“四娘”。她秉性灵秀,能诗善画,尤擅画兰竹,故有“湘兰”着称。她相貌虽不出众,“姿首如常人”,但“神情开涤,濯濯如春柳早莺,吐辞流盼,巧伺人意”。

马氏在绘画上造诣很高,当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接连三次为《马湘兰画兰长卷》题诗,共7句,记载在曹寅的《栋亭集》里。《历代画史汇传》中评价她的画技是“兰仿子固,竹法仲姬,俱能袭其韵”。在北京故宫的书画精品中也间杂着马氏的兰花册页,发着独异的光彩,她的绘画在国外一直被视为珍品。在文学上马氏亦颇具才华,曾撰有《湘兰子集》诗二卷和《三生传》剧本。马氏多才多艺,还通音律,擅歌舞,并能自编自导戏剧。在教坊中她所教的戏班,能演出“西厢记全本”,随其学技者,备得真传。

马氏生长于南京,自幼不幸沦落风尘,但她为人旷达,性望轻侠,常挥金以济少年。她的居处为秦淮胜处,慕名求访者甚多,与江南才子王稚登交谊甚笃,她给王稚登的书信收藏在《历代名媛书简》中。在王稚登70大寿时,马氏集资买船载歌妓数十人,前往苏州置酒祝寿,“宴饮累月,歌舞达旦”,归后一病不起,最后强撑沐浴以礼佛端坐而逝,年57岁。马氏死后葬在其宅第,今白鹭州洲公园的碧峰寺附近。

㈦ 《甄嬛传》:甄嬛为弘瞻选择了安逸的人生,那你知道弘瞻的结局吗

《甄嬛传》大结局甄嬛因干隆问书《郑伯克段于鄢》决定将弘瞻过继给果亲王一脉。

甄嬛在宫中多年,早已看清了种种尔虞我诈,洞明世事,她明白当皇帝其实并不快活反而十分痛苦,所以她决定打消弘瞻即位的可能,为弘瞻选择了安逸的人生。

弘瞻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是靠自己走的,如果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即便开头再优越结局也是潦倒的。人生在世总有太多世俗的欲望,人可以贪慕,但绝不可以因为贪慕作出害人害己伤天害理的事情,否则终究会自食其果。

无论是王公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要活得坦荡活得问心无愧。智者乐,仁者寿,若想既乐又寿,不在于家财万贯富可敌国,而是为仁为智。

㈧ 一张地理的照片

陕西 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