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家庭观赏鱼的种类,要带图片介绍
家庭观赏鱼的种类很多,分为冷水鱼和热带鱼。热带鱼又分为淡水鱼和海水鱼。冷水鱼的代表是金鱼和锦鲤。淡水热带鱼的代表是血鹦鹉鱼和孔雀鱼。海水热带鱼最着名的是小丑鱼。
金鱼起源于中国,也称金鲫鱼,近似鲤鱼但它没有口须,是由鲫鱼进化而成的观赏鱼类。金鱼的品种很多,颜色有红、橙、紫、蓝、墨、银白、五花等,分为文种、草种、龙种、蛋种四大品系。在12世纪已开始金鱼家化的遗传研究,经过长时间培育,品种不断优化,现在世界各国的金鱼都是直接或间接由中国引种的。
2. 八宝鱼的图片。
3. 给几张深海鱼类的图片
蝰鱼又名凸齿鱼,属鲑形目鲑鱼科,是一种小型、暖水性且具代表性的深海发光鱼类。其体细长而侧扁,一般体长不足350毫米。头大,眼大,吻短。口裂大,斜位。具一短须的下颌大于上颌。一口长而伸出的獠牙甚利。背鳍位于胸鳍末端的后上方,较长的第一鳍条如丝状。体侧、背部、胸部、腹部和尾部均有发光器 鲑形目(Salmoniformes)蝰鱼科(Chauliodontidae)蝰鱼属(Chaulios)海生鱼类的统称。共6种,主要在各个大洋的热带海区。。均为深海种类,沿体侧有发光器,有的在鳍末端和口腔内也有发光器,所发之光有时用于诱集摄食其他鱼类。鱼因牙大且突出两腭之外似蝰蛇而得名。体型均小,最大的是太平洋的梅孔蝰鱼(C. macouni),长达30公分(1呎)。 蝰鱼属于辐鳍鱼纲、巨口鱼目、巨口鱼科、蝰鱼属,是海洋深处的凶猛捕食者之一。和前面介绍的黑巨口鱼一样,它们有着大嘴和长长的尖牙,它们的牙如此之长,以至于无法安放在嘴里,下牙向后一直弯曲都快碰到了眼睛,科学家认为它们的捕猎方式是快速游向猎物,然后把猎物钉在自己的牙齿上。 它们头部后面的第一块脊椎实际上起着减震器的作用,这个样子恐怖的动物有一个延长的背骨,顶端有一个发光器,然后用它们近亲黑巨口鱼那种方式逗引猎物。有人曾见到它们一动不动地停在水中,在头顶不断晃动这个诱饵来吸引他们的美餐。它们身体侧面也有发光器,这些发光器则不是起诱饵作用,主要是用于交配时发信号。以吸引其他的蝰鱼。 蝰鱼有一个合叶状的头骨,下颌可以转得很开从而吞下大猎物,胃就像橡皮极具弹性,因此能吞下和本身同大的猎物,而且它们的胃还能起储存的作用,如果食品多了,就多吞食一些,放到胃里储存起来。 蝰鱼是昼夜垂直洄游鱼类,白天的时候它们呆在5000英尺(1524米)深处,晚上则在不到2000英尺的(609米左右)深的水域觅食。蝰鱼无毒,分布于中国东海、南海,国外见于日本及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热带至温带海域。蝰鱼在深海中之所以把自己装扮得如此“美丽”,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地引诱猎物,进而凶残地捕食之。 由于蝰鱼可把自己的嘴张至正常大小的两倍,加之其胃极具弹性,所以可吞下与自己同等大的猎物。 蝰鱼是分布在全球的热带至温带海域的代表性深海鱼。它的牙像毒蛇的牙齿,长而伸出。体上有很多发光器,利用这些发光器引诱猎而捕食。口开的很大,胃就像橡皮极具弹性,因此能吞下和本身同大的猎物。追逐浮游生物,晚上到海面附近,白天则向深海内移动。 它们头部后面的第一块脊椎实际上起着减震器的作用,这个样子恐怖的动物有一个延长的背骨,顶端有一个发光器,然后用它们近亲黑巨口鱼那种方式逗引猎物。有人曾见到它们一动不动地停在水中,在头顶不断晃动这个诱饵来吸引他们的美餐。它们身体侧面也有发光器,这些发光器则不是起诱饵作用,主要是用于交配时发信号。以吸引其他的蝰鱼。 蝰鱼有一个合叶状的头骨,下颌可以转得很开从而吞下大猎物,胃就像橡皮极具弹性,因此能吞下和本身同大的猎物,而且它们的胃还能起储存的作用,如果食品多了,就多吞食一些,放到胃里储存起来。 通常人们都会认为生活在深海中的鱼类会十分奇特,而蝰鱼就是其中最为奇特的深鱼类之一,这种外形怪诞鱼类的牙齿非常大,其嘴部无法装配其牙齿,只能将牙齿暴露出来,显出一副十分可怕的样子。它游动时速度很快,能够飞速地冲向猎物,并用牙齿牢牢地咬他,牙齿像钉子一样深深地插入其身体。 怎么样?这种鱼很可爱吧~
4. 寻找带有鱼的图片(要比较唯美点的,不要写实的)
5. 世界上最美的鱼图片
奥勒什蒂。最大的奥勒什蒂鱼有27厘米长。它的鱼鳞黄中透绿,像宝石一样熠熠闪光。它
的头部前端平而细长,下巴圆且厚,嘴唇呈拱形,鳃是弯曲的,像太阳的光线一样
有道金边儿。可以说,奥勒什蒂鱼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淡水鱼。
早在印加时代,被奉为神居地的的喀湖深处就有奥勒什蒂鱼的鱼鳞在那儿闪烁。
的喀湖全长250公里,是南美最狭长的淡水湖泊。印加人常常在湖面举行盛大的仪式,
祈祷脱胎换骨或复生。奥勒什蒂鱼这个名字来自古希腊神话中有关山中居住的美少
女的民族传说。
20世纪初期,居住在湖旁的印地安人将奥勒什蒂鱼作为主食。几百年中,印地
安人就是这样在湖上划船、捕鱼。他们的船是用湖周围的芦苇编织而成的,大部分
的船装有桅杆,这样可以追逐鱼群。
1937年,美国人向这个湖中投入了鳟鱼。鳟鱼既游得快又贪婪,而且它又与奥
勒什蒂鱼在同一水层觅食。很快,被称为的喀湖中的财富的奥勒什蒂鱼就遭到了新
的侵略者的伤害,被挤对得没有了立足之地。1950年以后,人们再也没有见过奥勒
什蒂鱼。的喀湖过去曾经是祈祷复生的神圣之湖,但是奥勒什蒂鱼在这里却没有得
到复生。
6. 深海鱼的图片
深海鱼(deep-sea fish),分属十多个科,特征是口大、眼大,身体某一或某几部分有发光器。见于大洋深处的硬骨鱼纲(Osteichthyes)鱼类,通常在600~2,700公尺(2,000~9,000尺)以下。发光器既用于诱捕猎物,也用于引诱配偶。
外形特征
分属十多个科,特征是口大、眼大,身体某一或某几部分有发光器。发光器既用于诱捕猎物,也用于引诱配偶。深海鱼在进化过程中为适应压力极大,极寒冷和黑暗的生存环境而形成了这些特殊习性。深海鱼的栖息地是世界上最特殊的。[1]由于深海中的竞争不如岸边或浅海中那么激烈,使许多原始类群得以存活至今。最重要的深海鱼类群有深海垂钓鱼、蝰鱼及毛口鱼。深海垂钓鱼属角𩽾𩾌亚目(Ceratioidei),它们诱捕猎物的方法是摇动脊鳍的鳍棘作为诱饵;蝰鱼属蝰鱼科(Chauliodontidae),有许多夹状牙,是可畏的掠食性鱼;毛口鱼属钻光鱼科(Gonostomatidae),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鱼类。
种类
深海鱼的品种主要有老虎斑、青斑、粉斑、加力鱼、马加鱼、红利鱼等十多种。在餐馆里见的最多的就是石斑,石斑又包含了芝麻斑、海虎斑、油斑、青斑、东星斑、北太平洋扇贝海下八千米的南极橙鲷、南极红虾等等十余种,这些鱼都属石斑类,但长像相差甚远。东星斑是石斑里的大美女,火红的鱼鳞,带着蓝蓝的小星点,产量不大,因此很名贵,大多在三、五百元一斤。老虎斑身着白色虎皮斑纹,肉质雪白细嫩,吃起来十分美味。还有些斑鱼长得十分丑陋,如北方海鲜餐厅里常说的老板鱼,全身长得参差不齐,实在不堪目睹。但这种鱼不好动,整日爬在水底,眼睛从不滴溜溜乱转,显得很沉稳,因此得名。另外,最常见得的是偏口鱼,也分左口鱼、多宝鱼等。这类鱼身材扁平,也不好看,但在水中游动时如同一只大蝴蝶。
7. 求鱼的图片,大鱼
鞍带石斑鱼 Epinephelus lanceolatus
8. 青波鱼的图片
您要找的是清波鱼吧
清波鱼学名中华倒刺鲃(音:巴),地方名为乌鳞、清板等,原产于长江及其支流,尤以上游分布较广,产量较多。清波鱼体稍侧扁,头小略尖。口亚下位,马蹄形。须2对,领须长,吻须短。背鳍硬棘粗壮,最后一根硬棘后缘有锯齿。食性杂、生长快、个体大(最大个体可达25公斤)、肉嫩味美、营养丰富、繁殖力高、抗病力强,经济价值高。
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水体污染严重,野生资源日益枯竭,今后有望成为一种优良的人工养殖对象。
补充资料:
清波二龄鱼开始成熟,四龄鱼全部成熟。繁殖期雄鱼吻端、眼鼻之间出现成丛白色珠星,臀鳍条上出现成行珠星;少数雄性个体除珠星外,鳃盖和体色变黑。绝对怀卵量1万~5万粒。繁殖季节3~8月,常在石质或砂砾质河床的流水处产卵。清波鱼的人工繁殖已在四川、重庆等地取得了成功。
鱼苗培育池一般为水泥池。初始池水深度从0.8米起,以微流水逐日冲注加深;放养密50~100尾/平方米,前5天以投喂浮游生物和蛋黄为主,第5~10天投喂水蚤和粉状饲料,花生麸应溶解后泼洒,第10~30天以投喂花生麸为主,兼投水蚤及鳗鱼饲料。透明度一般掌握在30厘米左右。
培育的鱼种池塘放养密度为3~4尾/平方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水体交换量大的鱼池可以适当加大放养密度,达到5~6尾/平方米。鱼种以投喂含粗蛋白35%以上的全价颗粒饲料(亦可用草鱼饲料代替)为好。鱼种下塘后的第3天开始进行驯食。每天投喂量为鱼体重量的3%~5%,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增减。
10天后,鱼苗体长达5~6厘米,此时,投喂原则为80%的鱼苗吃饱离去为准。因清波鱼具一定的植物食性,平时定时投喂少量鲜嫩的青料(青草、菜叶等),以补充部分维生素,利于鱼种生长。
9. 那里有鱼的唯美图片
http://www.nipic.com/site/search/11/293_1.html
这里有!
10. 海里有哪些鱼 图片
泥鱼孟 Siganus canaliculatus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科: 蓝子鱼科
香港: 泥鱼孟
中国: 长鳍蓝子鱼
台湾: 长鳍蓝子鱼、臭肚
栖息环境: 底栖。本种能容忍较混浊之海水。幼鱼大群出没于浅水内湾及珊瑚礁。
备注: 鳍棘有毒。三月至六月为产卵季节。性成熟体长低于18.5 cm (TL)。
坑鳒 Plotosus lineatus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科: 鳗鲶科
异名: Plotosus arab, Plotosus anguillaris, Silurus lineatus
香港: 坑鳒
中国: 线纹鳗鲶
台湾: 鳗鲶
栖息环境: 礁石区。
备注: 第一背鳍及胸鳍具毒棘,含剧毒;曾有致命个案。五月至七月为产卵季节
鸡泡鱼 Lagocephalus gloveri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科: 四齿鲀科
香港: 鸡泡鱼, 黄泡,青鸡泡
中国: 暗鳍兔头鲀
台湾: 克氏兔头鲀
栖息环境: 底栖。
备注: 有毒。头、肝、表皮、肠脏、卵巢及精囊均含有毒素,能引至中枢神经系统麻痹。
金鼓 Scatophagus argus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科: 金钱鱼科
香港: 金鼓
中国: 金钱鱼
台湾: 金钱鱼、变身苦
栖息环境: 底栖。幼鱼出现于淡水及咸淡水,成鱼出现于混浊浅水内海。
备注: 背鳍及臀鳍之鳍棘有毒。
白老虎 Apistus carinatus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科: 鲉科
异名: Scorpaena carinata, Apistus alatus
香港: 白老虎
中国: 棱须蓑鲉
台湾: 棱须蓑鲉
栖息环境: 居于大陆架的软质海底。
备注: 鳍棘有毒。
狮子鱼 Dendrochirus zebra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科: 鲉科
异名: pseudomonopterus zebra, Pterois zebra, Brachirus zebra
香港: 红须鱼、狮子鱼
中国: 花斑短鳍蓑鲉
台湾: 斑马纹多臂簑鲉
栖息环境: 见于珊瑚、碎石或岩石质海底。
备注: 鳍棘有毒。
达摩毒鲉 Erosa erosa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科: 鲉科
中国: 狮头毒鲉
台湾: 达摩毒鲉
栖息环境: 底栖。
备注: 鳍棘有毒。
老虎鱼 Hypodytes rubripinnis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科: 鲉科
香港: 老虎鱼
中国: 红鳍赤鲉
栖息环境: 居于浅水石礁。
备注: 背鳍鳍棘有毒。
老虎鱼 Paracentropogon indicus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科: 鲉科
异名: Hypodytes indicus
香港: 老虎鱼
中国: 印度赤鲉
栖息环境: 底栖。
备注: 鳍棘有毒。
老虎鱼 Vespicula trachinoides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科: 鲉科
香港: 老虎鱼
中国: 粗高鳍鲉
栖息环境: 居于岩石生态区的洞穴或遮蔽地方。
备注: 鳍棘有毒。
双指鬼鲉 Inimicus didactylus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科: 鲉科
中国: 双指鬼鲉
台湾: 双指鬼鲉
栖息环境: 礁石区。
备注: 香港在1999年首在赤洲首次录得本种。背鳍鳍棘有毒。
单指虎鲉 Minous monodactylus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科: 鲉科
中国: 单指虎鲉
台湾: 单指虎鲉
栖息环境: 居于大陆架的软质海底。
备注: 鳍棘有毒。
日本鬼鲉 Inimicus japonicus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科: 鲉科
中国: 日本鬼鲉
台湾: 日本鬼鲉
栖息环境: 底栖。
备注: 鳍棘有毒。
石头鱼 Synanceia verrucosa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科: 鲉科
香港: 石头鱼
中国: 玫瑰毒鲉
台湾: 肿瘤毒鲉
栖息环境: 岩礁或珊瑚区,不迁移。
备注: 鳍棘有毒。具保护色和把身体藏于沙中。香港于2001年7月10日首次在西贡的青洲录得本种。
石崇 Scorpaena neglecta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科: 鲉科
香港: 石崇
中国: 穗鲉
栖息环境: 底栖。
备注: 鳍棘有毒。
石狮 Scorpaenopsis gibbosa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科: 鲉科
异名: Scorpaena gibbosa, Scorpaenopsis gibbosus, Scorpaenopis gibbosa
香港: 石狮
中国: 驼背拟鲉
台湾: 驼背拟鲉
栖息环境: 礁石区。
备注: 鳍棘有毒。
石狮 Scorpaenopsis neglecta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科: 鲉科
香港: 石狮
中国: 魔拟鲉
台湾: 斑鳍鲉
栖息环境: 底栖。见于大陆架。
备注: 鳍棘有毒。
大口鱼 Trachicephalus uranoscopus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科: 鲉科
香港: 大口鱼
中国: 䲢头鲉
台湾: 䲢头鲉
栖息环境: 底栖。
备注: 鳍棘有毒。
黄𫚙 Dasyatis akajei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科: 土𫚉科
香港: 黄𫚙
中国: 赤𫚉
台湾: 赤土𫚉
栖息环境: 底栖。
备注: 尾棘有毒。
牛鳅 Platycephalus indicus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科: 牛尾鱼科
异名: Platycephalus insidiator
香港: 牛鳅,沙鳅
中国: 鱼(甬)(印度鱼(甬))
台湾: 印度牛尾鱼
栖息环境: 底栖。见于近岸沙泥底。
备注: 牛鳅鱼本身没有毒鮨毒棘,但它的鳃盖边绿非常锋利,如给割伤后很难埋口,所以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