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现代水墨画的介绍
现代水墨画是八五美术新潮兴起以来中国画坛引人注目的艺术现象。它引起了学术界、批评界的广泛关注。现代水墨画是以改变传统技法为起点,它在技法语言上已经有了多方面的突破。林风眠的西画法,张大千的泼彩法、刘国松的揉纸肌理处理法、周韶华的拷贝纸收缩法、成忠臣的水拓法等等,都是对书法运笔技法的背离,也是本世纪最值得关注的新技法。刘国松、周韶华、成忠臣三人被誉为现代水墨画的开路先锋和标志性人物。
‘贰’ 求古风鸢尾花图或者水墨鸢尾花图。 唯美一点的,谢谢
‘叁’ 中国现代山水画,水墨画鉴赏
外表:
初看国画,要欣赏的不是画面如此简单,还要看下列各项是否精美。
画工:
画家的作品,可表现出作者的成就。画面的形象,就是画工的具体, 我们往往主观批评该画的优劣,就是受画工的影响很大。
书法:
中国画和西洋画不同之处,其中一项就是书法。中国画画面上常伴 以诗句,而诗句是画的灵魂,有时一句题诗,如画龙点睛,使画增色不 少。而画中的书法,亦影响画面至大。书法不精的画家,大多不敢题字, 虽然仅具签署,亦可窥其良莠。
印章:
画面上常见的印章有各方面:画家的印鉴,题字者私章,衬托用闲 章,收藏者印章,欣赏者印章,鉴证者印章等。而各种印章的雕工,印 文内容,盖印位置等,都在评价之列。尤其古画,往往有帝皇,名家, 藏家和鉴赏家的印鉴,可佐真伪。
装框:
中国画的装裱更别具一格,常见的有纸,绫两大类。 今呀洗 ,绫 裱较精。裱边的颜色,阔窄,称边,接驳,裱工等,都十分讲究。日本近代的裱工另有风味,对现代的裱画方式具影响力。好的装裱,能把一幅画衬托得更为精美悦目,名贵大方。
框饰:
如用压镜方式将画藏在玻璃框下,其采用的框边质料、颜色、大小对画的美观影响极大。近年北美画家多采用西式框饰代替中式装裱,亦颇有可观。
内涵:
中国人欣赏字画不独欣赏表面工夫,更着重与作品有关和作者个人相互关系。
功力:
从事书画修养越久的人,他表现出的功力,是初学者无法掌握。尤其是书法,老手多苍劲有力,雄浑生姿。在国画方面,其线条,设计, 意境亦表现出作者的工力。所以人生经验丰富的艺术家,其作品往往较年轻画家有不同的表现,这表现就是功力。
布局:
布局看来似是画面的设计,其实是作者胸怀中的天地,从画面布局中表现出来。中国画与西洋画不同的地方甚多,最明显之处就是“留白”。国画传统上不加底色,于是留白甚多,而疏、密、聚、散,成为留白的布局。在留白之处,有人以书法,提诗,盖印等来补白,亦有让其空虚,故从布局中可见作者特到之处。
学养:
工力及布局,可于画面窥其一二,至于作者的学养,对其作品影响至大。故中国有“文人画”之称。着名文人,其作品与众不同者,就是一种“书卷气”。画家与画匠之分别,学养是条件之一。
人品:
西方画家,往往以浪漫不羁,游戏人间为乐。而欣赏者只观其画而不理画家的私德。中国人不同,画家或书家如行为不检,道德败坏,声名狼藉,大奸大恶者,即使其书法美术如何精美,亦无人问津,试问谁家高悬曹操,秦桧等奸臣作品,而岳飞的“还我河山”,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成为人尽皆知的好匾额,就是这个原故。
诗句:
字画中的诗文词句,往往代表主人的心声。其一句好诗,亦能表现 作者的内涵和学养。一句好句,亦把书题画龙点睛。最难得的,就是作者能为自己的画面题诗,不抄袭他人旧作,更见特出。至于书法亦然, 抄一首古人诗章,别人看来,只观其字,因为内容不是作者心声,而是古人翻版而已,到底欠缺了作者的灵魂。
印文:
无论字或画,常有“压角”的闲章出现。所谓压角,就是画面或书 法留白的角落。而印上的文字,有时影响字画甚大。从印文中亦可见作 者的心态,或当时的环境。好的印文,配以好的雕刻刀法,盖在字画上,使作品更添光彩。
希望我的回答得到你的赞同!!!谢谢
‘肆’ 唯美伤感背影图片水墨丹青
‘伍’ 最有名的水墨画有哪些
墨色浓淡之变化,可表现书法之韵味,如此书法之美遂多彩多姿。墨如绘画之颜色,作用很大,种类有石墨与松烟之别,分述于下:
石墨
石墨乃自然之物,是一种“悉如墨”之山石。上古无松烟墨,要写书法唯有使用石墨,以石墨做书之证亦有不少。但石墨做书自魏晋以后无闻,石墨之用于做书,乃在魏晋之前,后则为松烟所取代,书法遂转入另一新境。
但今天既已无存,在这里就不讨论了。
松烟墨
松烟至魏晋之后取代石墨之地位。松烟起源甚早,至汉代已有名贵松烟。历代制墨名家中,享名最盛者为南唐李廷珪,相传其质地之坚硬,不亚于石墨,且“其墨能削木,误坠沟中,数月不坏”。后世之制墨名家尚有北宋潘谷、元吴国良、明程君房、方于鲁,及清以来曹素功、胡开文等,皆堪称巨擘。
质细:
选墨首重质地细致,则所谓制煤时所得煤灰粗细得中,无白灰夹杂其间,胶亦可均匀,两者完全融合,故质地精纯,上砚自然无声。这点只须磨了自然知晓,用看的并不能完全明白。
胶轻:
指含胶不宜过重,过重则黏性多而滞笔,过轻又质地而无光彩。“凡煤一斤,古法用胶二斤。”此即为煤、胶的“黄金比”,所谓“对胶”。胶过轻或太重皆不好,但选择之法,须待书写后才能知道,如果墨虽浓而不黏稠,又容易施 笔,就是好的了。也有另一种以轻重判别的方法,胶多则轻,胶含量适中的话就没有畸轻畸重的感觉。
质坚:
指墨之质地坚硬,浸水不易化,李延珪墨的“能削木”就是如此。如果在制墨的胶与煤比例论当,捣的次数也足以使之充分融合到不可分离的程度,质地自然细而坚硬了。
墨色黑而亮:
墨的黑是因为煤,过多就会黑而无光;亮则因为胶,过多则光而不黑,制墨之难,难于煤与胶之调配,所谓“对胶法”,两者名半,则乌黑有光泽,就像用了海伦仙度丝一样...至于黑不黑亮不亮,就像看人头发发质好不好一样,用眼睛看啦~
墨味香而轻:
墨以有恶臭的煤,易腐的动物胶为主要原料,所以需要加点香料,如龙麝等,一来可以散发宜人清香,二来可以防腐,但是含量也需适中,太多会降低煤与胶之成份,太少又不能达到功效,皆非善类也。
以清水逐渐加入:
研墨需加清水,若水中混有杂质,则磨出来的墨就不纯了。至于加水,最先不宜过多,以免将墨浸软,或墨汁四溅,以逐渐加入为宜。
墨正:
柳公权有所谓的“笔正”,磨墨也是如此,心正墨亦正,墨若不正偏斜,既不雅观,磨出的墨也不均匀。
力匀而急缓适中:
磨墨时用力过轻过重,太急太缓,墨汁皆必粗而不匀。用力过轻,速度太缓,浪费时间且墨浮;用力过重,速度过急,则墨粗而生沬,色亦无光。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指按推用力”,轻重有节,切莫太急。
浓度适中:
这里要先澄清一下,即使是董其昌的淡笔,也是用浓墨写的,差别是在蘸墨的多寡,而不是墨的浓淡。如果墨汁含水过多,笔一下到纸上便迅速扩散,形成一团团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墨团,怎么有笔画可言?但也别矫枉过正了,拿浓到像半凝果冻的墨来写字也是很可怕的。还需记得用洁白纸,以浓墨为佳,若用有色纸,则可以稍淡。
随磨随用:
用墨必需新磨,因墨汁若放置一日以上,胶与煤逐渐脱离,墨光既乏光彩,又不能持久,故以宿墨作书,极易褪色。而市面上所售的现成墨汁,有些胶重滞笔,有些则浓度太低,落纸极易化开,防腐剂又多,易损笔锋,不宜采用。
储放匣内:
研墨完毕,即将墨取出,不可置放砚池,否则胶易黏着砚池,乾后不易取下,且可防潮湿变软,两败俱伤。也不可以曝放阳光下,以免干燥。所以最好还是放在匣内,即可防湿,又避免阳光直射,不染尘,是最好方法。
‘陆’ 现代水墨人体画的最好的画家有哪些
当代的,呵呵了,除了知道画齐白石的大师外也不知道其他的了,那个好像还是现代的
‘柒’ 想学习现代水墨画,推荐几位有特色的水墨画画家~
王仲贤 李克清 李艳维 吴浙辉
‘捌’ 现代水墨画的现代水墨画特点
现代水墨画是以改变传统技法为起点,它在技法语言上已经有了多方面的突破。林风眠的西画法,张大千的泼彩法、刘国松的揉纸肌理处理法、周韶华的拷贝纸收缩法、成忠臣的水拓法等等,都是对书法运笔技法的背离,也是本世纪最值得关注的新技法。
现代水墨画创作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初,活跃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如今已经成为中国画领域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传统的水墨画具有认识、教育和审美三大功能。这种艺术观尽管已经过时,但至今仍是高等院校艺术教科书中的教条。在清代以前,水墨画具有显而易见的认识功能,它有一套自成系统的符号语言。人们照搬范本中符号化的线条和皴法,就能仿制出明清以前的水墨画。在儒家文化一统天下的时代,受传统道家儒家思想学说的文人士大夫们,身于朝代更替,官场沉浮的封建社会,虽有“报国济世”理想,却没有“成功立业”的能力,从而使他们无奈之下或退隐山林,或遁入空门,受“不与同流”的文人操守和“无为而为”的精神慰藉,使得画家们只能通过绘画来抒写胸中郁闷,从而使得他们的作品向世人传达出虽有绝尘不忘社稷,隐逸却不甘沉沦的情绪。
传统水墨画的技法是建立在书法艺术的基础上,即所谓的“书画同源”的思维模式,先天性地决定了水墨画技法的趣味。而现代水墨画似乎是对传统水墨画的历史性颠覆,它作为一种活跃性的社会现象并迅速建立符号系统,我们不妨将现有的艺术符号粗略地分为元型符号、象征性符号、几何型符号和表现性符号。面对以临摹、抄袭为艺事的传统水墨方式和世俗文化,现代水墨画作者以敢于反传统的“激情”经冷静沉思和清醒的抉择,对传统水墨画进行质疑的扬弃。使得现代水墨画创作者通过绘画来面对当下社会现实文化问题。为此,当代水墨画作品有别于传统国画中贫弱无力的精神形态,而能强势地直面人生,诘问世风,考量价值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形态。
‘玖’ 仙剑四 有一套很唯美的水墨图
这张图是插画手伊吹五月的仙剑同人图~
她的介绍以及博客之类~
http://ke..com/view/1625130.htm?fr=ala0_1_1
另:伊吹五月的画是有版权的~个人收藏是没有问题的,但若是要传到网络相册等公共地方是需要她授权的,请务必注意~
‘拾’ 求些妖娆唯美的古风女子图片
这些都是本人网存的,希望帮到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