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
又名汉水(Hanshui)。长江最长的支流。它发源于陕西省西南部秦岭与米仓山之间的宁强县冢山。向东南穿越秦巴山地,流经陕南和鄂西北丹江水库,出水库后继续向东南流,过襄樊,在武汉市汇入长江。全长1532公里,流域面积15.1万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褒河、丹江、唐河、白河、堵河等。汉水河道曲折,自古有“曲莫如汉”之说。丹江口以上为上游,两岸高山耸立,峡谷多,水流急,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丹江口至钟祥为中游,流经低山丘岗,接纳南河和唐白河后,水量和含沙量大增,多沙洲、石滩,河道不稳定;钟祥以下为下游,迂回在江汉平原,河床坡降小,水流缓慢,曲流发育,河汊纵横,且愈近河口,河道愈窄,呈倒置喇叭形,泄洪能力差,容易溃口成灾。在长江支流中汉江是洪水灾害最严重的一条。诗人李白曾为它发出了“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的惊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征服汉水,1956年在下游兴建了杜家台分洪区,1958年又兴建了丹江口和黄龙滩水利工程。丹江口水利枢纽具有防洪、灌溉、发电、航运、养殖等综合效益。杜家台分洪区和丹江口水库相配合,使汉水下游基本上解除了洪灾威胁。汉水是陕西省南部和湖北省的主要水运干线,流域工、农业发达,联系产煤基地的焦枝、襄渝、汉丹等铁路与之相交。为了增加煤炭、工业品等运输能力,“七五”期间被列为我国最大的一次内河航道整治工程。目前汉水通航能力已从100吨级提高到千吨级,年吞吐量已从30多万吨上升到1000多万吨。
==================================================
http://www.statelawonline.com/zh:姹夋按
汉江,又称汉水,长1532千米,流域面积17.43万平方千米,是长江最大的支流。
简介
汉水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蟠冢山,自西向东流入湖北后在武汉注入长江。沿途接纳胥水河、旬河、堵河(最大)、丹江、唐白河等,沿途经过主要城市有汉中、安康、十堰、襄樊、武汉等。汉江上有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渠首。
历史
《书.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
《嘉庆一统志.汉中府.山川》:“汉水,在宁羌州北,源出嶓冢山。东流经沔县南,又东经褒城县南,又东经府治南郑县南......东南流入兴安府石泉县界。”
由于地势地理变化,汉江安康上游已经无法通航,冬季支流有断流。汉江中下游部分城市地势较低,汉江泛滥带来巨大灾难,1983年安康市因汉江泛滥带来巨大损失。
支流:唐白河,小清河,厚子河
流域内重要城市:汉中,安康,十堰,南阳,老河口,襄樊,武汉
汉水流域文化
--------------------------------------------------------------------------------
主要以研究汉水流域地理、历史、文化、民俗、宗教等的一门学术研究对象。
B. 汉江的起源和尽头在哪里
汉江的起源:陕西宁强县的嶓冢山,尽头是长江。
汉江为长江的支流,现代水文认为有三源:中源漾水、北源沮水、南源玉带河,均在秦岭南麓陕西宁强县境内,流经沔县(现勉县)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别名襄江、襄水。
汉江是长江的支流,在历史上占居重要地位,常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合称“江淮河汉”。汉江流经陕西、湖北两省,在武汉市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河长1577千米,流域面积1959年前为17.43万平方千米,位居长江水系各流域之首。
地貌特征
汉江流域绝大部分是山地,山地面积约123000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174000)的70%,丘陵地面积约22000平方千米,占13%,平原面积约27000平方千米,占16%,湖泊面积约2000平方千米,占1%。山地分布在老河口以上,主要平原分布在钟祥以下,之间为丘陵地区。当然,在上游山地区内亦有局部平坝与丘陵地貌,在下游平原上亦有个别丘陵,但在整个地貌上显然无足轻重。
C. 汉江的源头在哪儿
汉江源头即宁强县县玉带河源头,流水三分,依次为回水河、马家河和赵家河。源头距县城约13公里,地处川陕交界处,山峻谷狭,其间仅有一溪流过,河水顺山势泻下,溅珠喷雪,声若琴筑,形成了“三瀑”、“三潭”的奇观景观。
D. 嶓冢山的汉水源头
汉江全长1532公里,就长度而言为长江第一大支流 其发源地在陕西省西南部秦岭与米仓之间的宁强县(隶属陕西省汉中市,旧称宁羌)嶓冢山,而后向东南穿越秦巴山地的陕南汉中、安康等市,进入鄂西后北过十堰流入丹江水库,出水库后继续向东南流,过襄樊、荆门等市,在武汉市汇入长江。
《书˙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
《山海经》云,“汉水出鲋愚山,盖嶓冢之别名也,本在汉中郡沔阳县界,西南接葭萌,自后魏以来,言山之所在,曰嶓冢,曰西县,曰金牛,曰三泉,曰大安,曰宁羌,地名六变,而山则一,皆在古梁州之域,其为禹贡之嶓冢也无疑”
《嘉庆一统志˙汉中府˙山川》:“汉水,在宁羌州北,源出嶓冢山。东流经沔县南,又东经褒城县南,又东经府治南郑县南......东南流入兴安府石泉县界。”
E. 韩国汉江的源头在哪里
汉江
朝鲜半岛着名河流,发源于太白山脉西坡五台山,大体向西流经江原道、京畿道和忠清北道,在中游两水里处与北汉江(317公里)汇合,穿南韩都城首尔市,于河口处与临津江(254公里)、痢成江(174公里)相汇,注入黄海的江华湾。河口形成溺谷,呈喇叭状。
F. 汉江的源头我知道是陕西宁强县,那这个充足的水源从何而来
源头水源不多,多在沿途提供水源的支流!汉江发源于陕西省西南部秦岭与米仓山之间的宁强县冢山。向东南穿越秦巴山地,流经陕南和鄂西北丹江水库,出水库后继续向东南流,过襄樊,在武汉市汇入长江。全长1532公里,流域面积15.1万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褒河、黄羊河、丹江、唐河、白河、堵河等。
G. 汉江源头在那里沿途流经那些城市
汉江干流发源于陕西省境秦岭南麓,有北、中、南三源:漾水为中源、沮水为北源、玉带河为南源。干流流经陕西、湖北两省。
在陕西省境内,由陕西宁强县的嶓冢山自西而东流经勉县、汉中市、城固县、洋县、石泉县、汉阴县、紫阳县、安康市汉滨区、旬阳县,于白河县进入湖北省。
在湖北省境内,汉江干流经白河县后,自郧西县进入湖北。丹江口以下,干流折向东南,沿途经襄阳市、宜城市、钟祥市、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汉川市等县市,最后由武汉市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
(7)汉江源头图片唯美扩展阅读
汉江与楚文化
楚人以汉江上游丹阳为起点.取威定霸于春秋战国,开疆拓土,先后统一了50多个小国,全盛时领域北至黄河、东至海滨、西至云南、南至湖南。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建功立业,而且确立了其文化的历史地位,为同时代的中原许多区域文化所不及,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具奇秀,无与伦比。
汉江下游江陵一带有20代楚王建都,楚纪南故城,为当时南方第一大都会,被誉为南国之壁、千丈之城、万家之邑。楚国在此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人口500万众,一座城就占东周列国总人口1/6,城周宫殿等建筑145座,古陵墓2800多座。
当时在汉江流域及周边,有了最先进的采矿冶炼技术。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向世界昭示了楚人采矿冶炼技术上的惊人成就。“失腊法”等铸造工艺至今在高科技领域还有应用价值。
在春秋战国时期,楚人最早掌握冶铁技术和使用铁器,迄今可考的世界第一炉生铁锻炼是楚人,而且当时楚人的金币、银币——郢爰陈爰迄今出土最多,黄金最早被引入流通领域执行了货币职能。楚境出土保存完好的绣、锦、罗、纱、绢、绦等图案千姿百态,色彩如新,品种数量最多,漆器数量之大,工艺之精亦超越各国。
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楚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产生了商品交易场所,称为“市”。春秋时期,楚国就有专门管理市场的官职,称为“市令”。当时三个商业和经济中心——鄂城、鄢城、纪郢,地处汉江之溪,辐射全国各地。
楚人还有独具风格的精神文化。楚辞文学是楚文化的最高结晶,最正宗产品,是中国第一流文化的第一等创作。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就在他作品中,创造了一种由神话传说、巫术礼仪、原始歌舞三位一体而组成的缤纷文学世界,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位。
H. 汉江源头和终点在哪里
汉江干流发源于陕西省境秦岭南麓,有北、中、南三源:漾水为中源、沮水为北源、玉带河为南源。干流流经陕西、湖北两省,在终点武汉市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
汉江,又称汉水,汉江河,为长江的支流,现代水文研究认为有三源:中源漾水、北源沮水、南源玉带河,均在秦岭南麓陕西宁强县境内,流经沔县(现勉县)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别名襄江、襄水。
汉江是长江的支流,在历史上占居重要地位,常与长江、淮河、黄河并称为“江淮汉”。河流长度为1577千米,流域面积为1959年以前为17.43万平方千米,位居长江水系中各流域之首,1959年以后减少至15.9万平方千米。湖北省丹江口以上干流为上游,河谷狭窄,长约925公里左右,其中丹江口至钟祥为中游,河谷较宽,沙滩多,长约270km;钟祥至汉口为下游,长约382km,流经江汉平原,河道婉蜒曲折逐步缩小。
I. 汉江源头在哪
它发源于陕西省西南部秦岭与米仓山之间的宁强县冢山。向东南穿越秦巴山地,流经陕南和鄂西北丹江水库,出水库后继续向东南流,过襄樊,在武汉市汇入长江。全长1532公里,流域面积15.1万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褒河、丹江、唐河、白河、堵河等。汉水河道曲折,自古有“曲莫如汉”之说。
J. 汉水源头在哪
1、古汉源的文献考。据我国第一部地理书《禹贡》所载:“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山海经 �0�1 西山经》亦言:“嶓冢之山,汉水出焉,又东南流注于沔。”自古以来,宁强县北嶓冢山的白岩湾被认定为汉水发源地。历代官宦文人多有题咏,唐朝诗人胡曾在《嶓冢》一诗中写道:“夏禹崩来一万秋,水从嶓冢至今流。”古汉源所在的嶓冢山当地人称为汉王山,据说刘邦当年曾亲登此山,山上至今尚有汉王庙和系马桩等遗迹。古汉源发源地白崖湾东垂蔓古木之下有一石洞,广数丈,洞口有一卧牛状乳石,俗称石牛。石牛高155厘米,长310厘米,遍体苔痕水渍,其背部及臀部有8个古字,字径非篆非隶,更非正楷草书,光经陆离,莫可辨认。《陕西省金石志》认定是夏禹治水的遗迹,故名曰《禹碑》。从白崖湾沿水下行约3公里,到川陕公路与烈阳公路交汇处,东侧公路与铁路之间,有一株周长丈余,巨枝七出的桂花树,枝壮叶茂,形若碧绿的华盖。当地群众传说它那七条树杈是天上七仙女的化身而增添了神奇美丽的色彩,这就是经历580多年的禹宫古桂。此处原有一座始建于唐代,重修于明代,整葺于清代,暴毁于“文革”的禹王宫。禹王宫亦名禹王庙或嶓冢祠,原为一套古典三合院,桂花树即植于庭院之中,清道光年间曾在此创建汉源书院。目前,地面建筑无存,基址尚在。2、新汉源的确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探测手段的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的发源地被专家学者认定为宁强的玉带河源头赵家河。1990年版《辞典》对汉水源头作了新的解释。由此,北嶓冢山的白岩湾被当地人称为“古汉源”,而宁强县南部玉带河源头赵家河上流被称为“新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