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素材 » 江夏堂图片素材
扩展阅读
瓦片图片大全 2025-04-02 17:51:32
霸气背景图片大全 2025-04-02 17:51:20

江夏堂图片素材

发布时间: 2022-04-02 12:01:58

① 求关于三国演义的电子小报,素材也行

http://www.1t1t.com/html/zhuanqu_1/sg_444/jingyan_446/2008-03/1205306136.html

② 家族祠堂对联大全

神龛联
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

树发千枝根共本,江水源同流万派。

祖德振千秋大业,宗功启百代文明。

敬恭明袖则笃其庆,昭穆列祖载锡之光。

休言别族与宗族,但道吾翁和若翁。二姓合龛对联

余庆堂联
余地有亨泰,庆盛多吉祥。

土产无价宝,地生有道才。

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

氏族联
百年树德,奕代流芳。 绳其祖武,佑我后人。

昭假烈祖,佑启后人。 蒸尝勿替,祀事孔明。

心诚则灵,意虔便安。 奉先思孝,敦族言欢。

孰事有恪,明德维馨。 春秋匪懈,继序不忘。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德行。 万叶荐余庆,千龄光本支。

衣冠陈俎豆,礼乐荐馨香。 恭敬节让明礼,语默动静其诚。

子孙亦以为序,昭穆不失其伦。 福星高照栋宇,礼乐幸来紫阁。

富贵贵在创业,幸福福于劳动。 本支百世不易,蒸尝万古如斯。

元吉光耀在上,福禄繁荣来成。

宗功丕着钟麟趾,祖泽长绵起凤毛。

一脉源流先世泽,满堂酝酿太和春。

敬恭诚则笃其庆,昭格明戴赐之光。

泽及后裔典万古,姻怡乡党俎千秋。

保民子而民欢乐,宁尔裔则尔炽昌。

聪听祖考之懿德,思贻父母以令名。

惟籍葵忱修俎豆,敢凭明德荐馨香。

乃圣乃神监有赫,维宗维袒启无疆。

匡扶民物昭千古,燮理阴阳障一方。

祖功宗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

雨顺风调四时无害,民安物阜一视同仁。

必有丰年人耕禹甸,贻尔多福家戴尧天。

祖则无私无为善长,宗能秉公师作明神。

是训是行赞乃祖武,有典有则贻劂孙谋。

礼以待人恭以致昌,优然见位忾然闻声。

有德可久有功可大,致悫则着致爱则存。

保障一方功昭禾麻菽麦,兴隆四序德遍动植飞潜。

灵通本乎聪明山川并寿,显应由于正直人物增辉。

人至上圣贤书可耕可读,德为绳祖宗恩当报当酬。

德叶南离饮食烹调有赖,厨称东道善恶彰昭无私。

萃子孙于一堂序昭序穆,祀祖宗于百代报德报恩。

燮理阴阳不过替天行道,参赞化育无非代地施恩。

百族重四民士农工商各归本业,两房源一脉伯叔兄弟须念同胞。

何须溯赵钱孙李周非一脉正宗,实只求工农商学兵能五体同心。

仲光滔华振志万承有元堂世运,和平忠美瑞深开业积德并传朝。

高天厚地献奇星斗图书山水画,光宗耀祖垂训衣冠礼乐圣贤言。

宗祠对名山左青龙右白虎祥瑞上腾万丈焰,
门前环古水襟东江袖西洲彩练直涌百川雄。

祖遗世泽长新礼乐诗书先哲燕冀须发扬光大,
宗留家声勿替衣冠文物后裔蝉联要继往开来。

尊祖敬宗岂专在黍稷馨香最贵心斋明而躬节俭,
光肖裕后诚惟是簪缨炳赫自当家礼乐而户诗书。

几十年积德累仁用宏堂构命之敬命之爱以燕以冀惟曰曾孙有庆,
数百载烹葵烹枣以洁蒸尝俾尔识俾尔昌孔时孔惠实凭先祖是皇。

分姓氏族联
周氏
濂深涵雅量,溪广裕宏谋。 ——新国乞力律周家祠

兴周八百年历代国祚最长允称西伯;
赐姓亿万载千秋理学创作首重敦颐。 ——新道拉什街南洋周家祠

林氏
忠孝有声天地老,古今无数子孙贤。 ——林氏大宗祠九龙堂

云氏
燕翼诒谋光分星岛,虎符秉节瑞集云山。

唐氏
晋水发祥源流远,阳春得气棣萼辉。

赵氏
定天下致太平,除非汉祖唐宗,谁堪伯仲;
说本来论当世,好似巨川大日,各自东西。

黄氏
江夏黄童,天下无双,公树勋庸垂汉史;
琼南孙枝,海外生聚,世传孝友振家声。

许氏
萃子姓于一堂,缅先人祖有德宗有功,为烈为光,春露秋霜明祀典;
衍云礽播诸代,愿吾辈孙也贤儿也肖,能文能武,鸳班鹭序集南洋。

吴氏
渤海延陵分两郡,系本同源,上溯三让传家,实二千余年来共称鼻祖;
闽派琼支聚一堂,欢联异域,最喜四方观礼,在数万几里外大振家风。

何氏
肇迹庐江以来,派远流长,都是渊源一脉;
宗祠在狮岛之上,敦宗睦族,还看继述千秋。

曹氏
大地钟灵,肇启文明联栋彩;
华堂霭瑞,宏开富有接云光。

啰咀建鸿图,肇启御题四字美;
嘉坡振大业,宏开帝书两句扬。

长绵世泽 衣冠百世 春秋匪懈
丕振家声 俎豆千秋 继序不忘

昭假烈祖 绳其祖武 慎终追远
佑启后人 贻厥孙谋 积厚流光

千枝归一本
万派总同源

世代源流远 礼乐家声远 典祀千年重
孙枝奕祀长 诗书世泽长 绵延百世昌

宗祖规模远 祖功垂福泽 祖功垂福泽
儿孙绍述长 宗德布春光 宗德衍家声

涧溪毛可荐 蒸尝酬祖德 福田宗祖种
黍稷德惟馨 昭穆序人伦 心地子孙收

本支百世不易 礼乐绳其祖武
燕尝万古如斯 诗书贻厥孙谋

名垂天地不朽 听聪祖考遗训
神与日月同明 思贻父母令名

春秋享祀来格 昭穆明其礼教 祖灵穆平不远
祖宗明命如闻 俎豆荐以馨香 旧德焕若其新

祖宗凭依在德 丁兰刻木思亲孝 千百年祖宗如在
子孙对越惟诚 孟母断机教子贤 亿万世子孙同荐

不忘孝友为家政 以燕以翼宏堂构 水源木本承先泽
还冀诗书着祖鞭 孔惠孔时洁蒸尝 春露秋霜展孝思

百代孝慈山仰泰 先代贻谋由德泽 孝友传家绳祖武
万年支派水流东 后人继述在书香 诗书继世翼孙谋

孝友弟恭皆学问 孝孙有庆祭如在 金鼎焚香香结彩
诗书礼乐尽修齐 先祖是皇礼莫愆 银台秉烛烛生花

春露私霜崇祀典 秋霜舂露怀先泽 俨若思孝孙有庆
父慈子孝笃伦常 霞蔚云蒸启后人 祭如在明德惟馨

祀功宗德流芳远 祖泽百年惟礼乐 祖砚父田垂燕翼
子孝孙贤世泽长 家风十世有箕裘 阶兰庭桂肇鸿图

致孝思高曾以上 继高曾孝思不匮 教孝教忠开世德
遵古礼宗庙为先 奉俎豆明德惟馨 且耕且读振家声

谋烈远贻山石厚 绳其祖武唯耕读 雅言不外诗书礼
蓣蘩时荐水泉香 贻厥孙谋在俭勤 家教无非孝弟慈

僾见忾闻昭祀典 满门忠节传字内 漫说不如我同姓
贻美绳武焕宗祊 世代宗亲在人间 须求无忝尔所生

德洽群黎安衽席 藉谈数典知有祖 世世子孙无相害也
法严三尺懔风霜 富辰小忿不忘亲 明明我祖实式凭之

立爱惟亲立敬惟长 身范克端绳其祖武 奉之以乐安之以礼
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家规有训贻厥孙谋 敬其所宗爱其所亲

金鼎呈样,龙香结彩
银台报喜,风烛生花

继序不忘,昭假烈祖
春秋匪懈,佑启后人

祭用燕尝,仰酬祖德
礼循昭穆,克序人伦

侄见忾闻,孝思不匮
秋尝春礿,祀事孔明

凡今之人,不如我同姓
聿修厥德,无忝尔所生

子姓萃一堂,序昭序穆
祖灵追百世,若见若闻

乔木发千枝,岂非一本
长江分万脉,总是同源

春露秋霜,本枝衍百世
蓣蘩藻洁,俎豆祝千秋

继述序人伦,礼循昭穆
馨香酬祖德,祭用燕尝

修身齐家,不外纲常大节
继志述事,毋忘孝友先声

祖宗忠厚遗留,由来远矣
岁时蒸尝祭烹,可不敬乎

陟降遥通,魂魄常依华屋
春秋展祭,馨香宜彻幽泉

先代有贻谋,肇基端由勤俭
后人宜续绪,务本只在读耕

守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
教子孙两行正路,唯读唯耕

报德报功,爱祖时思心不斁
致诚致悫,敬神如在孝常存

春祀秋尝,遵万古贤礼乐圣
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

春露秋霜,当思德业由先泽
云蒸霞蔚,留得诗书与后人

要好儿孙,须从尊祖敬宗起
欲光门第,还自读书积善来

堂势尊严,昭奕代祖功宗德
孙支蕃衍,承万年春祀秋尝

勤俭持家,农工商贾各居业
文章华国,祖考高曾乃慰心

溯祖德宗功,奕叶簪缨推望族
别兰孙桂子,万年诗礼继先声

立业维艰,虽一粟一丝无忘先泽
守成非易,遵六德六行不坠家声

春露秋霜,正蕴藻流芳,蓣蘩焕彩
左昭右穆,喜宗枝蕃衍,灵爽式凭

家肥则族肥,不外亲亲长长数大事
祖远而听远,全凭子子孙孙一个心

忾乎闻、僾乎见,岂陈俎载牲,遂云来格
属于毛、离于里,非修身慎行,何以飨亲

垂训一无欺,能安分者即是敬宗尊祖
守身三自及,会吃亏的便为孝子贤孙

秩元祀,礼莫愆,继祢、继祖、继高曾,孝思不匮
屡丰年,岁其有,奉牲、奉盛、奉酒醴,明德维馨

春有心于露,秋有心于霜,遵戴礼遗规,钦崇祀典
父之贵者慈,子之贵者孝,式文公懿训,笃念伦常

富贵显然,必忠孝节义自任数端,方可无惭宗祖
诗书美矣,但农工商贾各专一业,便非不肖子孙

士恒士,农恒农,工恒工,商恒商,族少闲民,便有兴隆气象
父是父,子是子,兄是兄,弟是弟,门无乖气,方为孝友人家

莫云遗泽不灵长,但大家饥有食,寒有衣,从容朝夕,便当思旧德
岂必烦言多责备,亦只要孝于亲,弟于长,敦叙伦纪,即可谓亢宗

告大众听闻,今日做人儿孙,他年即人宗祖,落叶归根,也为自家留地步
是吾曹责任,先当举其纪纲,后则详其条目,兴祠广祭,庶几奕祀有馨香

小宗人仅千家,念析支分族仍共本源,害勿交让,利勿交争,仁义而已矣,孝弟而已矣
大祭岁惟一举,极抒敬展诚不过信之,宿可用禴,享可用簋,玉帛云乎哉,钟鼓云乎哉
望采纳

③ 重修祠堂大门对联大全

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
树发千枝根共本,江水源同流万派。
祖德振千秋大业,宗功启百代文明。
敬恭明袖则笃其庆,昭穆列祖载锡之光。
休言别族与宗族,但道吾翁和若翁。二姓合龛对联
余庆堂联
余地有亨泰,庆盛多吉祥。
土产无价宝,地生有道才。
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
落道公式
道远几时通达,路遥何日还乡。
生,老,病,死,苦。
氏族联
百年树德,奕代流芳。
绳其祖武,佑我后人。
昭假烈祖,佑启后人。
蒸尝勿替,祀事孔明。
心诚则灵,意虔便安。
奉先思孝,敦族言欢。
孰事有恪,明德维馨。
春秋匪懈,继序不忘。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德行。
万叶荐余庆,千龄光本支。
衣冠陈俎豆,礼乐荐馨香。
恭敬节让明礼,语默动静其诚。
子孙亦以为序,昭穆不失其伦。
福星高照栋宇,礼乐幸来紫阁。
富贵贵在创业,幸福福于劳动。
本支百世不易,蒸尝万古如斯。
元吉光耀在上,福禄繁荣来成。
宗功丕着钟麟趾,祖泽长绵起凤毛。
一脉源流先世泽,满堂酝酿太和春。
敬恭诚则笃其庆,昭格明戴赐之光。
泽及后裔典万古,姻怡乡党俎千秋。
保民子而民欢乐,宁尔裔则尔炽昌。
聪听祖考之懿德,思贻父母以令名。
惟籍葵忱修俎豆,敢凭明德荐馨香。
乃圣乃神监有赫,维宗维袒启无疆。
匡扶民物昭千古,燮理阴阳障一方。
祖功宗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
雨顺风调四时无害,民安物阜一视同仁。
必有丰年人耕禹甸,贻尔多福家戴尧天。
祖则无私无为善长,宗能秉公师作明神。
是训是行赞乃祖武,有典有则贻劂孙谋。
礼以待人恭以致昌,优然见位忾然闻声。
有德可久有功可大,致悫则着致爱则存。
保障一方功昭禾麻菽麦,兴隆四序德遍动植飞潜。
灵通本乎聪明山川并寿,显应由于正直人物增辉。
人至上圣贤书可耕可读,德为绳祖宗恩当报当酬。
德叶南离饮食烹调有赖,厨称东道善恶彰昭无私。
萃子孙于一堂序昭序穆,祀祖宗于百代报德报恩。
燮理阴阳不过替天行道,参赞化育无非代地施恩。
百族重四民士农工商各归本业,两房源一脉伯叔兄弟须念同胞。
何须溯赵钱孙李周非一脉正宗,实只求工农商学兵能五体同心。
仲光滔华振志万承有元堂世运,和平忠美瑞深开业积德并传朝。
高天厚地献奇星斗图书山水画,光宗耀祖垂训衣冠礼乐圣贤言。
宗祠对名山左青龙右白虎祥瑞上腾万丈焰,门前环古水襟东江袖西洲彩练直涌百川雄。
祖遗世泽长新礼乐诗书先哲燕冀须发扬光大,宗留家声勿替衣冠文物后裔蝉联要继往开来。
尊祖敬宗岂专在黍稷馨香最贵心斋明而躬节俭,光肖裕后诚惟是簪缨炳赫自当家礼乐而户诗书。
几十年积德累仁用宏堂构命之敬命之爱以燕以冀惟曰曾孙有庆,
数百载烹葵烹枣以洁蒸尝俾尔识俾尔昌孔时孔惠实凭先祖是皇。

分姓氏族联
周氏
濂深涵雅量,溪广裕宏谋。 ——新国乞力律周家祠
兴周八百年历代国祚最长允称西伯;赐姓亿万载千秋理学创作首重敦颐。 ——新道拉什街南洋周家祠
林氏
忠孝有声天地老,古今无数子孙贤。 ——林氏大宗祠九龙堂
云氏
燕翼诒谋光分星岛,虎符秉节瑞集云山。
唐氏
晋水发祥源流远,阳春得气棣萼辉。
赵氏
定天下致太平,除非汉祖唐宗,谁堪伯仲;说本来论当世,好似巨川大日,各自东西。
黄氏
江夏黄童,天下无双,公树勋庸垂汉史;琼南孙枝,海外生聚,世传孝友振家声。
许氏
萃子姓于一堂,缅先人祖有德宗有功,为烈为光,春露秋霜明祀典;
衍云礽播诸代,愿吾辈孙也贤儿也肖,能文能武,鸳班鹭序集南洋。
吴氏
渤海延陵分两郡,系本同源,上溯三让传家,实二千余年来共称鼻祖;
闽派琼支聚一堂,欢联异域,最喜四方观礼,在数万几里外大振家风。
何氏
肇迹庐江以来,派远流长,都是渊源一脉;宗祠在狮岛之上,敦宗睦族,还看继述千秋。
曹氏
大地钟灵,肇启文明联栋彩;华堂霭瑞,宏开富有接云光。
啰咀建鸿图,肇启御题四字美;嘉坡振大业,宏开帝书两句扬。

勤耘慧命 用率真处世
深耕福田 以忠厚传家

东曦照吾庭 自是向阳门第
海角作故乡 始终积善人家

东奔西走 创业多因手脚勤
海阔天空 守成唯赖功夫深

孝友景先贤,难弟难兄,恍见德星长聚
祠堂邻古渡,群昭群穆,共分明月无边

义聚三千余人,世间第一
居同五百多载,天下无双

箕裘全子,袍笏文孙,颍川郡凤毛世胄
南国旌旄,东宫衣钵,李唐时虎拜龙庭

④ 祠堂对联 大全

经典祠堂对联大全:
【上联】明恕清通
【下联】乡贤世泽
【上联】国宝家声
【下联】乡贤世泽
【上联】名宦家风
【下联】岭南首第
【上联】魏北元勋
【下联】乡贤懿德
【上联】进士芳徽
【下联】百年树德
【上联】奕代流芳
【下联】绳其祖武
【上联】佑我后人
【下联】昭假烈祖
【上联】佑启后人
【下联】蒸尝勿替
【上联】祀事孔明
【下联】心诚篇灵
【上联】意虔便安
【下联】奉先思孝
对联大全 ..
【上联】敦族言欢
【下联】孰事有恪
【上联】明德维馨
【下联】春秋匪懈
【上联】源自父
【下联】望出新安
【上联】名扬东汉
【下联】勇冠青齐
【上联】君称国宝
【下联】人举笔公
【上联】仁义礼智信
【下联】忠孝节德行
【上联】万叶荐余庆
【下联】千龄光本支
【上联】衣冠陈俎豆
【下联】礼乐荐馨香
【上联】余地有亨泰
【下联】庆盛多吉祥
【上联】土产无价宝
【下联】地生有道才
【上联】土能生万物
【下联】地可发千祥
【上联】父家声远
【下联】笔公世胄长
【上联】一母三进士
【下联】四世两乡贤
【上联】国宝家声远
【下联】乡贤世泽长
【上联】社稷书通鉴
【下联】乡贤着粤城
【上联】余地有亨泰
【下联】庆盛多吉祥
【上联】土产无价宝
【下联】地生有道才
【上联】土能生万物
【下联】地可发千祥
【上联】濂深涵雅量
【下联】溪广裕宏谋
【上联】道远几时通达
【下联】路遥何日还乡
【上联】押衙真侠义士
【下联】笔公为社稷臣
【上联】道远几时通达
【下联】路遥何日还乡
【上联】恭敬节让明礼
【下联】语默动静其诚
【上联】子孙亦以为序
【下联】昭穆不失其伦
【上联】福星高照栋宇
【下联】礼乐幸来紫阁
【上联】富贵贵在创业
【下联】幸福福于劳动
【上联】本支百世不易
【下联】蒸尝万古如斯
【上联】元吉光耀在上
【下联】福禄繁荣来成
【上联】国宝家声垂后裔
【下联】新安门第继遗风
【上联】学富精撰长生诀
【下联】志坚拒交禅受图
【上联】祖德流芳思木本
【下联】宗功浩大想水源
【上联】树发千枝根共本
【下联】江水源同流万派
【上联】祖德振千秋大业
【下联】宗功启百代文明
【上联】杏苑鸿才开宋代
【下联】羊城仙迹着清时
【上联】兄弟同科三进士
【下联】公孙四世两乡贤
【上联】同榜一门三进士
【下联】任绵二甲独登仙
【上联】一榜同怀三进士
【下联】四传崇祀两乡贤
【上联】楚水渊源来百世
【下联】黔山俎豆绍千秋
【上联】新发于硎千年利
【下联】安然无恙万家兴
【上联】宗功丕着钟麟趾
【下联】祖泽长绵起凤毛
【上联】一脉源流先世泽
【下联】满堂酝酿太和春
【上联】敬恭诚篇笃其庆
【下联】昭格明戴赐之光
【上联】泽及后裔典万古
【下联】姻怡乡党俎千秋
【上联】保民子而民欢乐
【下联】宁尔裔篇尔炽昌
【上联】聪听祖考之懿德
【下联】思贻父母以令名
【上联】惟籍葵忱修俎豆
【下联】敢凭明德荐馨香
【上联】乃圣乃神监有赫
【下联】维宗维袒启无疆
【上联】匡扶民物昭千古
【下联】燮理阴阳障一方
【上联】祖功宗德流芳远
【下联】子孝孙贤世泽长
【上联】忠孝有声天地老
【下联】古今无数子孙贤
【上联】晋水发祥源流远
【下联】阳春得气棣萼辉
【上联】祖德流芳思木本
【下联】宗功浩大想水源
【上联】树发千枝根共本
【下联】江水源同流万派
【上联】祖德振千秋大业
【下联】宗功启百代文明
【上联】敬恭明袖篇笃其庆
【下联】昭穆列祖载锡之光
【上联】玉笋琼林才储国器
【下联】鸾笺凤绍彩焕天章
【上联】国宝乡贤宜承祖德
【下联】郎官甲第当振家声
【上联】雨顺风调四时无害
【下联】民安物阜一视同仁
【上联】必有丰年人耕禹甸
【下联】贻尔多福家戴尧天
【上联】祖篇无私无为善长
【下联】宗能秉公师作明神
【上联】是训是行赞乃祖武
【下联】有典有篇贻劂孙谋
【上联】礼以待人恭以致昌
【下联】优然见位忾然闻声
【上联】有德可久有功可大
【下联】致悫篇着致爱篇存
【上联】敬恭明袖篇笃其庆
【下联】昭穆列祖载锡之光
【上联】燕翼诒谋光分星岛
【下联】虎符秉节瑞集云山
【上联】至孝弥灾,名扬东汉
【下联】神威服介,勇冠青齐
【上联】片言可用,毫末将拱
【下联】小恶无为,涓流成池
【上联】古道照人,世传孝德
【下联】新安发迹,代孕忠诚
【上联】百年树德,奕代流芳
【下联】绳其祖武,佑我后人
【上联】昭假烈祖,佑启后人
【下联】蒸尝勿替,祀事孔明
【上联】心诚篇灵,意虔便安
【下联】奉先思孝,敦族言欢
【上联】孰事有恪,明德维馨
【下联】春秋匪懈,继序不忘
【上联】勤耘慧命,用率真处世
【下联】深耕福田,以忠厚传家
【上联】保障一方功昭禾麻菽麦
【下联】兴隆四序德遍动植飞潜
【上联】灵通本乎聪明山川并寿
【下联】显应由于正直人物增辉
【上联】人至上圣贤书可耕可读
【下联】德为绳祖宗恩当报当酬
【上联】德叶南离饮食烹调有赖
【下联】厨称东道善恶彰昭无私
【上联】萃子孙于一堂序昭序穆
【下联】祀祖宗于百代报德报恩
【上联】燮理阴阳不过替天行道
【下联】参赞化育无非代地施恩
【上联】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德行
【下联】万叶荐余庆,千龄光本支
【上联】义聚三千余人,世间第一
【下联】居同五百多载,天下无双
【上联】派衍韩江,甲第郎官彰粤海
【下联】徽流棉竹,乡贤名宦着羊城
【上联】新岁纳鸿禧举仰文光冲斗
【下联】安居迎燕喜遥瞻瑞气霭门庭
【上联】东曦照吾庭,自是向阳门第
【下联】海角作故乡,始终积善人家
【上联】东奔西走,创业多因手脚勤
【下联】海阔天空,守成唯赖功夫深
【上联】大地钟灵,肇启文明联栋彩
【下联】华堂霭瑞,宏开富有接云光
【上联】恭敬节让明礼,语默动静其诚
【下联】子孙亦以为序,昭穆不失其伦
【上联】福星高照栋宇,礼乐幸来紫阁
【下联】富贵贵在创业,幸福福于劳动
【上联】本支百世不易,蒸尝万古如斯
【下联】元吉光耀在上,福禄繁荣来成
【上联】咀建鸿图,肇启御题四字美
【下联】嘉坡振大业,宏开帝书两句扬
【上联】百族重四民士农工商各归本业
【下联】两房源一脉伯叔兄弟须念同胞
【上联】何须溯赵钱孙李周非一脉正宗
【下联】实只求工农商学兵能五体同心
【上联】仲光滔华振志万承有元堂世运
【下联】和平忠美瑞深开业积德并传朝
【上联】高天厚地献奇星斗图书山水画
【下联】光宗耀祖垂训衣冠礼乐圣贤言
【上联】宗功丕着钟麟趾,祖泽长绵起凤毛
【下联】一脉源流先世泽,满堂酝酿太和春
【上联】敬恭诚篇笃其庆,昭格明戴赐之光
【下联】泽及后裔典万古,姻怡乡党俎千秋
【上联】保民子而民欢乐,宁尔裔篇尔炽昌
【下联】聪听祖考之懿德,思贻父母以令名
【上联】惟籍葵忱修俎豆,敢凭明德荐馨香
【下联】乃圣乃神监有赫,维宗维袒启无疆
【上联】匡扶民物昭千古,燮理阴阳障一方
【下联】祖功宗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
【上联】兴周八百年历代国祚最长允称西伯
【下联】赐姓亿万载千秋理学创作首重敦颐
【上联】雨顺风调四时无害,民安物阜一视同仁
【下联】必有丰年人耕禹甸,贻尔多福家戴尧天
【上联】祖篇无私无为善长,宗能秉公师作明神
【下联】是训是行赞乃祖武,有典有篇贻劂孙谋
【上联】礼以待人恭以致昌,优然见位忾然闻声
【下联】有德可久有功可大,致悫篇着致爱篇存
【上联】江夏黄童,天下无双,公树勋庸垂汉史
【下联】琼南孙枝,海外生聚,世传孝友振家声
【上联】孝友景先贤,难弟难兄,恍见德星长聚
【下联】祠堂邻古渡,群昭群穆,共分明月无边
【上联】箕裘全子,袍笏文孙,颍川郡凤毛世胄
【下联】南国旌旄,东宫衣钵,李唐时虎拜龙庭
【上联】定天下致太平,除非汉祖唐宗,谁堪伯仲
【下联】说本来论当世,好似巨川大日,各自东西
【上联】肇迹庐江以来,派远流长,都是渊源一脉
【下联】宗祠狮岛之上,敦宗睦族,还看继述千秋
【上联】宗祠对名山左青龙右白虎祥瑞上腾万丈焰
【下联】门前环古水襟东江袖西洲彩练直涌百川雄
【上联】宗祠对名山左青龙右白虎祥瑞上腾万丈焰
【下联】门前环古水襟东江袖西洲彩练直涌百川雄
【上联】祖遗世泽长新礼乐诗书先哲燕冀须发扬光大
【下联】宗留家声勿替衣冠文物后裔蝉联要继往开来
【上联】尊祖敬宗岂专在黍稷馨香最贵心斋明而躬节俭
【下联】光肖裕后诚惟是簪缨炳赫自当家礼乐而户诗书
【上联】保障一方功昭禾麻菽麦,兴隆四序德遍动植飞潜
【下联】灵通本乎聪明山川并寿,显应由于正直人物增辉
【上联】人至上圣贤书可耕可读,德为绳祖宗恩当报当酬
【下联】德叶南离饮食烹调有赖,厨称东道善恶彰昭无私
【上联】萃子孙于一堂序昭序穆,祀祖宗于百代报德报恩
【下联】燮理阴阳不过替天行道,参赞化育无非代地施恩
【上联】几十年积德累仁用宏堂构命之敬命之爱以燕以冀惟曰曾孙有庆
【下联】数百载烹葵烹枣以洁蒸尝俾尔识俾尔昌孔时孔惠实凭先祖是皇
【上联】百族重四民士农工商各归本业,两房源一脉伯叔兄弟须念同胞
【下联】何须溯赵钱孙李周非一脉正宗,实只求工农商学兵能五体同心
【上联】仲光滔华振志万承有元堂世运,和平忠美瑞深开业积德并传朝
【下联】高天厚地献奇星斗图书山水画,光宗耀祖垂训衣冠礼乐圣贤言
【上联】萃子姓于一堂,缅先人祖有德宗有功,为烈为光,春露秋霜明祀典
【下联】衍云播诸代,愿吾辈孙也贤儿也肖,能文能武,鸳班鹭序集南洋
【上联】渤海延陵分两郡,系本同源,上溯三让传家,实二千余年来共称鼻祖
【下联】闽派琼支聚一堂,欢联异域,最喜四方观礼,在数万几里外大振家风

⑤ 董永故里在哪呀

董永故里在马鞍山市博望区丹阳镇。

董永的故里董山里村位于现在的苏皖交界处,马鞍山市博望区的丹阳镇,根据考证,这里是大型黄梅戏《天仙配》的故事发源地,和董永的故里。

在1953年的时候,剧作家来到董永的故里进行采风以后,根据民年传说边写出来了《天仙配》,并且这里的村民大多都姓董,而且一直以董永作为他们的榜样。

在董山里村里面,不仅有着埋葬董永的坟墓,而且还有保存完好的《董氏族谱》,在每年的三月初一,这里的人们就会挂出描绘着董永和七仙女路遇的《董氏宗图》,除了这些之外,董山里村还留着很多和七仙女还有董永有关的遗存。

(5)江夏堂图片素材扩展阅读:

2000多年来,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相传,玉皇大帝的七姑娘被董永的孝心感动,于是让槐荫树做媒,嫁配董永。

董永说:哑巴树怎能开口,七仙女说:大树不开口,各自两分手,大树若开口,姻缘天配就。接着,他们双双跪拜,槐荫古树因感动而开口说话。

不料,老槐荫树激动之余说错一字,将百年合好说成百日合好,弄得董永和七仙女仅有百日的缘分。

民间俗语一夜夫妻百日恩,就是因此传开的,据郭宪周撰写的《长葛史志》记载:董永卖身葬父,要去财主家做工还债。

附近张姓有一女儿名叫巧姐,天生聪慧,心灵手巧,自愿嫁给董永,一同去到财主家做工还债。财主有意刁难,要他们一月时间织300匹细密的娟。

巧姐昼夜不停,终于按期完成,财主只好把他们放了回去,又过了5年,他们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名孟述,次子名仲述。

巧姐也和董永一样,十分勤劳,有一天,她正在地里劳动,刮起大风、下起暴雨,不只是因为身体虚弱,还是触了雷电,巧姐竟然亡故。

后来,人们传说,巧姐原来就是天上织女,帮了董永后又回到天上去了,董永长子董孟述的后裔散居在今董村、官亭等乡镇许多村子,次子董仲述在战乱中迁到了南方。

⑥ 请介绍一下明清时期代表人物、作品、特点等

明清时期绘画流派的涌现
文章出处:中国书画家网 发布时间:2004-01-11

鸦片战争前的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文化虽然趋于保守,但绘画领域却出现许多富有特色的流派与个性强烈的画家,各领风骚,树织画坛。
[明]陈洪绶《荷花鸳鸯图》
明初崇尚宋代画风的画家遍于宫廷、民间,明代中期文人画重新复兴于苏州,后期士大夫文人画更是向独抒性灵发展,以画为乐、以画为寄。

[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之一

明清变革,并没有割裂绘画的传统,清代仍然画派林立,摹古、创新各行其道;文人画、西洋画也对宫廷绘画产生了影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人还以画为生、以画泄愤,金石书法的刚健之风也溶入了绘画。民间绘画更加世俗化、商品化;作为中国古代绘画的最后辉煌,清代绘画已呈现出发生奇变的倾向,为近代中国绘画的改革作好了准备。
[明]陈洪绶《品茶图》

“华山派”与明画院绘画
明太祖朱元璋长于武功,拙于文治,他当政时期厉行文化专制主义,摧残艺文,画坛一派萧条景象。而采药于北方的医生兼业余画家王履(1332年-?)则幸免于难。他工山水,不拘守前人成法,主张深入自然,师法造化,从真山水中吸取创作素材。

[明]王 履《华山图册》之一
有《华山图册》存世,绘陕西华山小景40幅,题诗拔文,抒写欣赏自然风光的感受。山体作小斧劈皴,奇峭伟岸,林木杂生,云烟流布;笔墨苍劲,变化灵活,气韵生动。后人称他取法自然山水的画风为“华山派”。
[明]王 履《华山图册》之一
明成祖朱棣虽也实行文化专制,但手法与乃父不同,而是将文人、画士廷揽入宫,为其服务。王绂、谢缙等人就是被荐举的画家。洪熙、宣德以至成化、弘治皇帝当政时期,宫廷画家也一度兴旺,如边景昭、林良、吕纪等人,较为着名。他们的作品以兼工带写见长,设色富丽,题材吉祥,如象征长寿之松、鹤,象征兴旺之兰、竹,象征富贵之锦鸡,象征幸福之喜鹊等,一派升平气象。吕纪的花鸟画还含有规劝皇帝实行善政的意思,如《三思图》,画三只相思鸟,以表示凡事三思而行;
[明]吕 纪《三思图》

《残荷鹰鹭图》,画一只雄鹰正转身下扑,荷塘中白鹭和小鸟都惊慌逃避,不知所措,借以告戒皇帝不要滥用武功。绘画在开明的政治气候下,显然又得到更进一步地发展。
[明]吕 纪《残荷鹰鹭图》
----------------------------------------------------------------------------------------------

“浙派”的创导者戴进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戴进(1377年-1462年)是明初功力精深的大画家,他曾在宣德年间被荐入宫,后遭忌返回家乡,卖画为生。逝后葬于西湖附近洪春桥畔。

[明]戴 进《关山行旅图》
戴进技艺全面,人物、山水、花卉皆擅长,面貌也有多种变化,山水取法宋人苍劲一派,又融以元人水墨法传统,山石大斧劈皴,水墨淋漓,豪放挺健,下笔较重,粗犷有力,气势充沛。人物工意结合,面部描写较细,神态生动,衣纹线条则粗放顿挫,劲练洒脱,风貌独具,花鸟既能工笔设色,又能水墨写意。

[明]戴 进《溪堂诗意图》

戴进的直接继承者有其子戴泉、婿王世祥、弟子方钺、夏芷等,均为浙江人,故他的传派世称“浙派”。受戴进影响,江夏人吴伟笔墨更为纵放,被称作“江夏派”。 在“浙派”的影响下,成化、弘治时期宫廷内外的画风多倾向于粗笔水墨,以挺拔豪放取胜,风行百余年,直至沈周、文征明为首的“吴门画派”崛起而告衰落。

[明]吴 伟《灞桥风雪图》
----------------------------------------------------------------------------------------------

极富书卷气的“吴门画派”
明代中期随着经济生活的繁荣,素称“鱼米之乡、丝绸之路”的苏州(俗称吴门)涌现出卓有成就的画家群体,以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家最为着名,人称“吴门画派”。他们的作品大多数表现江南文人优雅闲适的生活情趣。
[明]文征明《真赏斋图》(局部)
“吴门画派”的四大家各有千秋,其创始人沈周功力深厚,不慕功名,最富文人气质,他具有多方面的文化修养,书法雄厚浑朴,兼工山水、花鸟、人物,中年画法严谨细秀,用笔沉着劲练,以骨力胜;晚年笔墨简放粗豪,气势雄强。所作率意纵逸,寓有野逸之趣,成为明代复兴文人画的先锋。

[明]沈 周《庐山高图》

沈周的弟子文征明,曾为利禄所驱,举荐入京为翰林待诏,后不得意,辞官归里,书画终老。他的书画技艺也很全面,文雅典丽,笔墨蕴籍含蓄,风骨秀逸。文征明长寿而勤奋,传世作品甚多,子侄、弟子流风不绝,至清初不衰,故而他成为“吴门画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
[明]文征明《曲港归舟图》
文征明的好友唐寅,颖悟异常,年青时应试,中应天府(今南京)解元,后入京会试,因舞弊案牵连下狱,罢为吏。他一气之下绝意仕进,放情声色,诗文书画为生。

[明]唐 寅《孟蜀宫妓图》
唐寅的作品以工细为主,又兼有文人的笔墨,富有诗一般的意境;书法秀逸遒劲,风格洒脱,雅俗共赏,深受欢迎。他也是一位人物、山水、花鸟兼工的画家,并因生活跌宕多趣,风流不羁,而成为家喻户晓的江南才子。
[明]唐 寅《古木幽篁图》
文、唐的画友仇英,出身工匠,但勤奋好学,创作态度十分认真,一丝不苟,所绘人物、山水,精工具体,设色清丽,构图繁密,意境深邃,文雅而严谨,匠心独运,为他人所不及。故而他赢得画坛的尊重,成为“吴门画派”四家之一。
[明]仇 英《桃源仙境图》
“吴门画派”是一个既有文人画家,又有职业画家、画工的群体,它的出现,既振兴了文人画,又规范了“浙派”末流技法粗陋之习,推动了明代绘画深入发展。
[明]唐 寅《落霞孤鹜图》
----------------------------------------------------------------------------------------------

陈淳、徐渭的写意花鸟
在“吴门画派”兴复文人画的风潮影响下,随着思想家强调发挥主观能动的“心学”兴起,明代中期的绘画变得更有生气,在技法上也有许多突破,表现于花鸟画创作上,水墨写意的大家应运而生,他们就是号白阳山人的陈淳(1483年-1544年),及号青藤的徐渭,世称“青藤白阳”。

陈淳的花鸟画师法沈周,用笔随意,自由纵横,淡墨疏笔,生趣横溢,是位以拙胜巧的高手。他的水墨花卉常常是一花数叶,疏淡欹斜,比沈周的作品更为活泼。

[明]陈 淳《花卉册》之一
徐渭较陈淳更为放纵,以泼墨大写意花鸟画见长,不求形似求生韵,笔势激动,气度轩昂,如感情之渲泄,澎湃汹涌。这与他怀才不遇的坎坷经历大有关联,才情在仕途上受阻,却在诗文书画上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如《墨葡萄图》轴,几无线条,全用泼墨泼水而成,却墨分五色,浓淡有致,形态生动;狂放之气,足以骄人。

[明]徐 渭《墨葡萄图》
徐渭的人物画也很精彩,寥寥数笔,即见精神,有《驴背吟诗图》等。
[明]徐 渭《驴背吟诗图》
----------------------------------------------------------------------------------------------

董其昌的绘画风格
明代后期的画坛中心人物是董其昌(1555年-1636年)。他诞生于经济发达的松江,官至礼部尚书,是继元代赵孟钪�蟮挠忠晃淮蠊倭偶嫖娜耸榛�摇?

[明]董其昌《葑泾访古图》

他长于山水画,提倡“元四家”,轻视“吴门画派”,极力鼓吹纯“文人画”。所作注重笔墨技巧,书画同体,讲究气韵,慕求风神,带有主观抒意,追求似与不似。董其昌善于将古人的结构、技法特点加以归纳,使画面的疏密、浓淡、开合、虚实更有规律,富有清润温雅、平和怡然的趣味,稚拙、简淡中带有宁静、自然的文人之思。
[明]董其昌《仿王蒙山水》

董其昌在美术理论上多所建树,他提出直抒己意、仿古人而变古人;讲究神似,以拙胜巧;画家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来加强学养;并以禅宗南北之分来总结画史,认为从唐朝开始,以王维的水墨渲淡一派为南宗,以李思训工笔重彩一派为北宗,前者注重抒情,有文人气;后者注重写实,有工匠气;他崇南贬北。此论一出,影响很大,文人画的南宗成为画坛正宗,以致海外称“文人画”为“南画”,以此为中国画的代表。

董其昌的实践与理论得到松江地区画家陈继儒、莫是龙等人的支持,弟子满门,流风不绝,人称“松江派”。

[明]董其昌《墨梅图》册之一
----------------------------------------------------------------------------------------------

个性强烈的人物画家陈洪绶

晚年的人物画随着社会思潮的活跃而有较大的改观。不拘陈法、追求个性的大画家陈洪绶(1598-年1652年)就诞生于这一时期。他号老莲,浙江诸暨人,曾入京为内廷作画,并观禁中藏品,技艺大进;但对明末政治腐败深怀不满,不久南还,明亡后变得更为愤世嫉俗。所作人物,往往经过大胆的夸张变形,头大耳阔,躯体伟岸,相貌奇峭,衣纹排叠,凛然可畏;借佯逛迂怪,否定时政,讽刺当局,表达狂放不羁之情。
他的《归去来图·解印》,画陶渊明傲然前视,仪态轩昂,与接印小吏的谦卑恭谨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贵品格,画风高古奇特。又如《何天章行乐图》,把主人公何天章画得如一尊魁梧的造像,而其爱姬娇小轻盈,两人面部木然,皆无喜悦之色,极不相配,实无乐可言,借以讽刺封建礼教。陈洪绶善于利用夸大人物个性特征和衬托对比的手法,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技法上,他用线清圆细劲,拙如古篆,刚中见柔,力度雄健,也不落常套。
[明]陈洪绶《仕女图》
陈洪绶还为当时流行的小说、戏曲作插图,歌颂侠义、爱情,赞扬爱国英雄,如《屈子行吟图》、《水浒叶子》、《西厢记》等,皆很出名,不仅对清初木刻版画的发展贡献很大,而且也成为反抗压迫的宣传品,不胫而走,甚至影响晚清“海上四任”。此外,他的山水、花鸟画也有很多特点,古朴工丽,以艳衬雅,富有装饰性,雅俗共赏,流传甚广。
[明]陈洪绶《雅集图》卷(局部)
----------------------------------------------------------------------------------------------

愤世嫉俗的明遗民画派
明清鼎革,社会动乱,许多文人为了避祸,或不肯与清政府合作,便出家做了和尚;有的不再应考做官,甘当明朝遗民,了此一生。他们中间的画家,以“四僧”(即石涛、八大、髡残、弘仁)和龚贤、方以智(无可)等最为出名。

石涛、八大是明朝宗室,作品中往往流露身世之感,激昂悲愤,沧凉忧郁。石涛以山水见长,兼工花卉。他主张“搜尽奇峰打草稿”,又主张“我之为我,自有我在”,而且广泛吸收前人技法,融会贯通,独来独往,自成一格。他的画风富有创新精神,在运笔用墨、设色构图上皆突破陈法,令人耳目一新。石涛晚年在商业都市扬州卖画,他恣肆奇拙的画风,对“扬州八怪”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清]石 涛《山水清音图》
八大亦长于山水、花鸟,“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水意境荒率凄凉,花鸟怪诞冷漠,愤世嫉俗,不满现实,一派受压抑而不屈的情调。所写书法,似蚯蚓扭曲多变,柔中有刚,世称“蚯蚓体”。

[清] 朱耷《荷花小鸟》
髡残的山水粗头乱服,笔墨纵横淋漓,善于干湿互用,层次丰富,多幽深繁复之趣,寄托远离尘俗的逃禅避世之情;与其画面上的草书诗文互得益彰,给人旷达忘世之感。

[清]髡残《雨洗山根图》
弘仁则与其相反,笔墨简淡,线条疏秀,山水清奇磊落。他最爱画家乡黄山的奇松怪石,伟岸俊峭,以寄托孤傲清高之情,成为清初“黄山画派”的首领。

[清]弘 仁《天都峰图》
象“四僧”一样有着傲骨与野逸之趣的遗民画家龚贤,为“金陵八家”的代表。他的山水注重墨色的厚重,善用积墨法表示山水的阴阳向背,很有苍郁深邃的趣味。
[清]龚 贤《溪山隐居图》

活动于江西的哲学家方以智,所绘简单,却含有思想,如《骑驴图》,就寓有三数合一、学问自许的含意。图中骑驴者实为他“不佛不儒不道、又佛又儒又道”的自我写照,表明知识分子在社会变荡时期不忘文化传统的乐观精神。 四僧和明遗民画派因负有民族气节和艺术上的独创精神,而被称作清初画坛的“野逸派”。

[清]方以智《骑驴图》
----------------------------------------------------------------------------------------------

“清”四王的画风

清初重要的画家还有“正统派”的四王,即太仓(今属江苏)人王时敏、王鉴,常熟人王翚,和王时敏的孙子王原祁。他们受董其昌的影响较大,发展了晚明文人画的抽象特点,特别注重笔墨和纯形象的表现。所作并非描绘真山水,而是主要表现笔墨和线条的半抽象画。
四王作画常常题为仿某某宋元名家,诸如巨然、黄公望和元四家,其实都是自己的画,而且四人面貌也有所不同。王时敏用笔虚灵,气韵清恬,王鉴落墨丰润,兼擅青绿;

[清]王 鉴《长松仙馆》
[清]王时敏《仙山楼阁图》

[清]王 翚《水阁幽人图》
王原祁画风浑厚秀润,喜用干笔焦墨,曾在京中任书画总裁,弟子满门,有“娄东画派”之称。

[清]王原祁《仿大痴山水》

四王与同时代画家的不同之处,在于画面布局不求奇险,而是注重笔墨功夫,所以粗看面目相同,若无变化,其实其变化在于笔墨的旋律,而非形象的布置。他们的摹仿古人,尽管有很大的局限,创新不足,但对前人技法的总结、继承,却维系了传统,而且左右清廷画艺,被奉为“正统派”。 受他们影响的唐岱、董邦达、杨晋、宋骏业及“小四王”(王昱、王愫、王宸、王玖)等,作品虽然也很典雅,然而因袭味太重,显得公式化和缺乏生气。

----------------------------------------------------------------------------------------------

“西画”对院体画的影响
清朝重建宫廷画院,康熙、雍正、干隆三朝达到鼎盛。那时西洋传教士络绎来华,意大利的郎世宁、法国的王致诚,捷克的艾启蒙等,带来了西洋画的凹凸阴暗和透视法,在宫内为皇帝作战功图,以精细逼真的艺术效果而受到欢迎。

[清]胡湄 《鹦鹉戏碟图》

[清](法)王致诚《十骏图》之一

同时,中国水墨画与散点透视的技法,也被西洋画家采用,如王致诚的《十骏图》,就兼有中西之长。

受西洋画的影响,清宫廷中的画家如焦秉贞、冷枚、丁观鹏等,也参酌西法,作画注重凹凸阴暗的光影效果,笔法更为纤细写实。

[清]焦秉贞《仕女图》
清朝宫廷绘画的题材主要有人物肖像画、宫廷生活画、历史纪实画,以宣传皇帝的文治武功,为皇帝服务。花鸟画于历朝相仿,延续“黄家富贵”一路,也参有没骨画法,稍为奔放生动,着名画家有邹一桂、蒋廷锡等。山水画大致为“四王”派系;界面更趋宏大、工丽,注重装饰趣味,着名画家有袁江、袁耀父子。这种局面与大清帝国利用文化粉饰太平的专制政策十分吻合。
[清]袁 江《海上三山图》

----------------------------------------------------------------------------------------------
直抒心胸的“扬州八怪”
清代中叶,在商贾云集、思想活泼的扬州,萃集一批卖画为生的重要文人画家群体,人称“扬州八怪”。其所以称怪,一是书画创作皆流露强烈的个性;二是与当时的社会时尚相背戾,为人大多不趋炎附势,孤高自傲。扬州人视他们奇奇怪怪,按方言“八怪”称之。主要画家有郑燮、金农、黄慎、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罗聘、华喦、高凤翰、闵贞、边寿民等。

“扬州八怪”都是失意文人,他们承传明遗民画家反抗精神,反对蹈袭模拟,所作抒个性、用我法、专写意、重神似,既在一定程度上挣脱宫廷提倡的正统,也相对摒弃了儒雅平和的“书卷气”,形成了重视感受、抒发性灵,而又适合商业需要的写意画风。多直露,少虚伪,吐泄不平,清新狂放。

郑燮的《竹石图》,挺劲孤直,具有倔强不驯之气,而又寄托“一枝一叶,总关民情”的同情民间疾苦之心。
[清]郑 燮《墨竹图》
金农的《佛像画》轴,佛像神情安然飘逸,身后背景以其独特的书法来完成。新颖的构图及遒劲的笔力得益于作者深厚的碑刻功底。

黄慎的《花鸟草虫册》以农家田园小景入画,生动别致,充满质朴气息。

[清]金 农《佛像像》 [清]黄慎的《花鸟草虫》之一
再如罗聘的《醉钟馗图》,以漫画的手法,描绘出一幅迷离朴塑、奇异怪谲的鬼怪世界,借以讽刺社会现实。有人将此图比作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称它们都是用“以鬼喻人”的手法来讽诲世事。
“扬州八怪”敢于标新立异的精神打破了清代中叶画坛的沉寂,给人以有力的启迪,其艺术对后世水墨写意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

[清]罗 聘《醉钟馗图》(局部)
----------------------------------------------------------------------------------------------

多元化的民间风俗画
明清的民间风俗画内容庞杂,题材丰富,涉及生产、生活、宗教、历史、文学、戏曲等方面。如明代四川蓬溪宝梵寺、北京西郊法海寺的佛教壁画,云南丽江大宝积寺小乘佛教壁画,西藏哲蚌寺藏传佛教壁画,山西新绛稷益庙的道教壁画;清代南京、绍兴、金华的太平天国壁画;明代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的年画,清代山东潍坊、山西临汾、广东佛山、福建泉州、四川棉竹等地的木刻年画、戏画;明代徽州刻《西厢记》、《元曲选》插图、《十竹斋画谱》等,均较为出名。

[明]北京法海寺壁画《韦驮像》

这些民间风俗画的最大特点一是既工丽具体,又生动活泼,富有装饰情趣;二是贴近生活,通俗耐看,含有劝恶从善、吉祥喜庆的内容,如《莲生贵子》、《鱼跃龙门》、《年年有余》、《一团和气》等。它们与宫廷画、文人画、卷轴画等,共同构成了多元的明清绘画,对繁荣文化、活跃思想、丰富生活起到积极而不可低估的作用。
[清]年画《一团和气图》
----------------------------------------------------------------------------------------------

具有民族特色的“汤喀”绘画
明清时期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一带藏区雪域的绘画,除寺院壁画外,以“唐卡”这种富有民族特色的绘画最为流行。 唐卡亦称“汤喀”,是藏语,指一种用布或绢制成的画轴。内容大部分为佛像、菩萨像、护法神像,这类作品宗教特征较强,规范而严谨,尤其是曼陀罗唐卡,即坛城唐卡,画佛或诸神的宫殿,圆中有方,方中画圆,层层排列,紧密有序。

[清]唐卡《降魔燮》
相对而言,一些表现圣者传奇、佛陀本生故事与神话传说的作品,往往出现世俗生活的场面,有山水、花鸟,显得较为生动。

唐卡的绘艺较为工细,线条柔和委婉,设色对比强烈,构图严谨对成,既有热烈明快、和谐统一的装饰趣味,而又带有图案化、神秘感,颇有特色。这种宗教绘画以其特有的美感,一直受到藏族同胞的喜爱,至今不衰。
[清]唐卡《释迦牟尼画传》

⑦ 苏东坡被贬黄州时创作的作品(紧急)

只找到几首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

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此词对于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开篇即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笔大如橼。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赤壁战场,借怀古以抒感。“人道是”,下笔极有分寸。“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以下“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煞拍二句,总束上文,带起下片。“江山如画”,这明白精切、脱口而出的赞美,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得出的结论。以上写周郎活动的场所赤壁四周的景色,形声兼备,富于动感,以惊心动魄的奇伟景观,隐喻周瑜的非凡气概,并为众多英雄人物的出场渲染气氛,为下文的写人、抒情作好铺垫。

上片重写景,下片则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皖城战役胜利之时,其后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乃是使东吴据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的保证,否则难免出现如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这可使人意识到这次战争的重要意义。“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纶巾,青丝带头巾,“葛巾毛扇”,是三国以来儒将常有的打份,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正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胸、稳操胜券。“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以下三句,由凭吊周郎而联想到作者自身,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的郁愤和感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为倒装句,实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此句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深沉、痛切地发出了年华虚掷的悲叹。“人间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酹”,即以酒洒地之意。

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苏轼词作鉴赏

本词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

作者描写的对象,主要是“快哉亭”周围的广阔景象。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知君为我新作”两句,交待新亭的创建,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关系,反客为主、诙谐风趣地把张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说成特意为自己而造,又写亭台窗户涂抹上青红两色油漆,色彩犹新。“湿”字形容油漆未干,颇为传神。

“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记忆中情景,又是对眼前景象的一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他又以此比拟他“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这种以忆景写景的笔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词境的空灵飞动。以上五句新颖别致,引人入胜,通过作者昔日的淋漓兴致,传达出今日快哉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

上片是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下片换头以下五句,又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展现亭前广阔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动心骇目的壮观场面。词人并由此生发开来,抒发其江湖豪兴和人生追求。“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三句,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江水中,形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平静的山水画卷,这是对水色山光的静态描写。“忽然”两句,写一阵巨风,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狂风巨浪中掀舞。至此,作者的描写奇峰突起,由静境忽变动境,从而自自然然地过渡到全词着意表现的着重点——一位奋力搏击风涛的白发老翁。这位白头翁的形象,其实是东坡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以下几句,作者由风波浪尖上弄舟的老人,自然引出他对战国时楚国兰台令宋玉所作《风赋》的议论。作者看来,宋玉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说教,白头翁搏击风浪的壮伟风神即是明证。其实,庄子所言天籁本身绝无贵贱之分,关键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他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苏轼这种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这首词艺术构思和结构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客多姿、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特点。下片的描写和议论,豪纵酣畅,气势磅礴,词中出没风涛的白头翁形象,犹如百川汇海,含蓄地点明全篇主旨,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其中贯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特色。

●满庭芳

苏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

算只君与长江。

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

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

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

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

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词是苏轼发配黄州时的作品。当时,苏轼的许多朋友或怕株连,或避嫌疑,纷纷疏远了他,使他备感世态炎凉。然而,他的同乡陈慥却蔑视世俗,仍与其过从甚密,五年中竟七次来访。元丰六年(1083年)五月,“弃官黄州三十三年”的王长官因送陈慥到荆南某地访东坡,得以与东坡会晤,此作乃得以诞生。

词的上半阕主要是刻画王长官的高洁人品,下半阕则描绘会见王长官时的环境、气氛,以及东坡当时的思绪和情态。

上阕全就王长官其人而发,描绘了一个饱经沧桑、令人神往的高士形象。前三句“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一开篇就语出惊人不同凡响,将长江拟人化的同时,以比拟的方式将王长官高洁的人品与长江共论,予以高度评价。“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二句喻其人品格之高,通过“苍桧”的形象比喻,其人傲干奇节,风骨凛然如见。王长官当时居住黄陂,唐代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故词云“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后四字以竹松比喻托衬他的正直耿介。“江南岸”三句是说倘非王先生送陈慥来黄州,恐终不得见面。语中既有词人的自谦,也饱含作者对于王先生人品的仰慕之情。

过片到“相对残釭”句写三人会饮。“摐摐”二字拟(雨)声,其韵铿然,有风雨骤至之感。“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几句,既写当日气候景色,又通过自然景象的不凡,暗示作者与贵客的遇合之脱俗。“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充满了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情。“居士先生老矣”,是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叹。“真梦里,相对残缸”,写主客通霄达旦相饮欢谈,彼此情投意合。

末三句写天明分手,船鼓催发,主客双方话未尽,情未尽,满怀惜别之意。

全词“健句入词,更奇峰特出”,“不事雕凿,字字苍寒(郑之焯《手批东坡府府》),语言干净简练之极,而内容,含义隐括极多,熔叙事,写人、状景、抒情子一炉,既写一方奇人之品格,又抒旷达豪放之情感,实远出于一般描写离合情怀的诗词之上。词中凛然如苍桧的王先生这一形象,可谓东坡理想人格追求的绝妙写照。

●满庭芳

苏轼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

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词以议论为主,具有浓厚的哲理意味,同时也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从词中所表现的内容来看,它的写作年代当为苏轼谪贬黄州之后。此作情理交融,奔放舒卷,尽情地展示了词人人生道路上受到重大挫折之后既愤世嫉俗又飘逸旷达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他宠辱皆忘、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词人以议论发端,用形象的艺术概括对世俗热衷的名利作了无情的嘲讽。他一开始就引用《庄子》中的一个寓言故事,以蔑视的眼光,称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进而以“算来着甚干忙”揭示了功名利禄的虚幻,并由世俗对名利的追求,联想到党争中由此而带来的倾轧以及被伤害后的自身处境,叹道:“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事”,指名利得失之事,谓此事自有因缘,不可与争;但得者岂必强,而失者岂必弱,因此也无须过分介意。以上几句,既是对营营苟苟世俗观念的奚落,也是对政治派系内部倾轧的厌倦和批判,大有洞悉人生之慨。东坡感到人世间名利场的角逐如同梦幻,所以,“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试图醉中不问世事,以全身远祸。一“浑”字抒发了以沉醉替换痛苦的悲愤,一个愤世嫉俗而又渴求摆脱尘世羁绊的文人形象呼之欲出。

过片“思量、能几许”,承上“百年里”说来,谓人生能几;而“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宦海浮沉,辗转流迁,命运多舛,饱经忧患。这几句是作者的人生自叙,隐含着身受惨祸、壮志难酬的沉痛哀叹。

“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是因“忧愁风雨”而彻悟之语。此句愤激地表达了词人对于忧患人生的失望和怅惘,读来令人感慨万千。下面笔锋一转,以“幸、无际的绿茵、高张的云幕,与浩大无穷的宇宙合而为一,求得了内心的宁静。结尾”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一句,情绪豁达开朗,充满了飘逸旷达、超凡脱俗的闲适至乐之情,表明作者终于摆脱了世俗功名的苦海,获得了精神的超脱与解放。正如有人所说,诗词固然以”主性情“为主,但是”主议论“的诗词如能做到”带情韵以行“,同样可以收到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东坡这首《满庭芳》词的成功便说明了这一点。

称这首词是一篇抒情的人生哲理议论,应当是恰如其分的。全篇援情入理,情理交融,现身说法,真抒胸臆,既充满饱经沧桑、愤世嫉俗的沉重哀伤,又洋溢着对于精神解脱和圣洁理想的追求与向往,表达了词人人生矛盾的困惑中寻求超脱的出世意念,可谓一曲感人至深的生命的觉醒和呼唤。

●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苏轼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苏轼词作鉴赏

此词是作者贬居黄州期间寄给时任鄂州太守的友人朱守昌的。词中既景中寓情,关照友我双方,又开怀倾诉,谈古论今。作者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情达意,既表现出朋友间的深厚情谊,又发自肺腑的议论中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词中寓情于景,寓情于事,言直意纡,表达出苍凉悲慨、郁勃难平的激情。

上片由景及情。开篇大笔勾勒,突兀而起,描绘出大江千回万转、浩浩荡荡、直指东海的雄伟气势。

江汉,即长江、汉水。长江、汉水自西方奔流直下,汇合于武汉,着名的黄鹤楼武昌黄鹄山岿然屹立,俯瞰浩瀚的大江。此二句以高远的气势,抓住了当地最有特色的胜景伟观,写出了鄂州的地理特点。“蒲萄深碧”,化用李白的诗句“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形容流经黄鹤楼前的长江呈现出一派葡萄美酒般的深碧之色。以下“犹自带”三字振起,继续以彩笔为江水染色。李白又有“江带峨眉雪”之句(《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杜甫《登楼》诗云:“锦水江春然来天地”。苏轼此不仅化用前人诗句,不着痕迹,自然精妙,而且用“匍萄”、“雪浪”、“锦江”、“春色”等富有色彩感的词语,来形容“深碧”的江流,笔饱墨浓,引人入胜。词人将灵和楼前深碧与锦江春色联系起来,不但极富文采飞扬之美,而且透露了他对花团锦族、充满春意的锦城的无限追恋向往之情,从而为下文“思归”伏脉。以下由景到人,既上接岷江锦水,引动思归之情;又将黄鹤楼与赤壁矶一线相连,触发怀友之思。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既总束上片,又领起下片,由风景人物引发思归怀古之情。换头两句,劝友人休读三国江左史乘《江表传》。该书多记三国吴事迹,原书今已不传,散见于裴松之《三国志》注中。以愤激语调唤起,恰说明感触很深,话题正要转向三国人物。“狂处士”四句,紧承上文,对恃才傲物、招致杀身之祸的祢衡,表示悼惜。祢衡因忠于汉室,曾不受折辱,大骂曹操,曹操不愿承担杀人之名,故意把他遣送给荆州剌史刘表,刘表又把他转送到江夏太守黄祖手下,后被黄祖所杀,葬于汉阳西南沙洲上,因为祢衡曾撰《鹦鹉赋》,有声名,故后人称此洲为鹦鹉洲。“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以萧索之景,寓惋惜之情,意言外。接着笔锋一转,把讥刺的锋芒指向了迫害文士的曹操、黄祖。“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争底事”,即争何事,意谓书生何苦与此辈纠缠,以惹祸招灾。残害人才的曹操、黄祖,虽能称雄一时,不也归于泯灭了吗!此句流露出苏轼超然物外、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收尾三句,就眼前指点,转出正意,希望友人超然于风高浪急的政治漩涡之外,寄意于历久不朽的文章事业,撰写出色的作品来追蹑前贤。李白当年游览黄鹤楼,读到崔颢着名的《黄鹤楼》诗,曾有搁笔之叹,后来他写了《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等诗,据说都是有意同崔颢竞胜比美的。苏轼借用李白的故事,激励友人写出赶上《黄鹤楼》诗的名作。这既是勉人,又表露出作者对于永恒价值的追求。

这首词由景及情,思乡怀古,由豪入旷,超旷中不失赋诗追黄鹤的豪情壮采,不失对于人生的执着追求。词的上片,由江汉西来、楼前深碧联想到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引出思归之情,又由“葡萄深碧”之江色连接着黄鹤楼和赤壁矶,从而自然地触发怀友之思;下片由思乡转入怀古,就祢衡被害事发抒议论与感慨,最后又归到使君与黄鹤。全词形散而神不散,大开大合,境界豪放,议论纵横,显示出豪迈雄放的风格和严密的章法结构的统一。一则,它即景怀古,借当地的历史遗迹来评人述事,能使眼中景、意中事、胸中情相互契合;再则,它选用内涵丰富、饶有意趣的历史掌故来写怀,藏情于事,耐人寻味;三则,笔端饱和感情,有一种苍凉悲慨、郁愤不平的激情,字里行间涌流。

●西江月

苏轼

顷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由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寄情山水的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作者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上片头两句写归途所见:“照野渳浅浪,横空隐隐层霄。”弥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层云。春夜,词人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辽阔的旷野流过。先说“照野”,突出地点明了月色之佳。用“弥弥”来形容“浅浪”,就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汨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说云层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此两句暗写月光。

“障泥未解玉骢骄”,是说那白色的骏马忽然活跃起来,提醒他的主人:要渡水了!障泥,是用锦或布制作的马荐,垫马鞍之下,一直垂到马腹两边,以遮尘土。词人这里只是写了坐骑的神态,便衬托出濒临溪流的情景。此时,词人不胜酒力,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鞍鞯,即欲眠于芳草。“我欲醉眠芳草”,既写出了浓郁的醉态,又写了月下芳草之美以及词人因热爱这幽美的景色而产生的喜悦心情。

过片二句,明写月色,描绘从近处观赏到的月照溪水图,更进一步抒发迷恋、珍惜月色之佳的心情:“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琼瑶,是美玉,这里比做皎洁的水上月色。可惜,是可爱的意思。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借喻”,径以月色为“琼瑶”。此句以独特感受和精切的比喻,传神地写出水之清、月之明、夜之静、人之喜悦赞美。“解鞍欹枕绿杨桥”,写词人用马鞍作枕,倚靠着它斜卧绿杨桥上“少休”。这一觉当然睡得很香,及至醒来,“杜宇一声春晓”,通过描写杜鹃黎明的一声啼叫,把野外春晨的景色作了画龙点晴的提示。这一结尾,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生动地表现了空山月明、万籁俱寂的春晨之美。

作者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灵的心境,描绘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人间仙境图,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表现了自己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读来回味无穷,令人神往。

⑧ 中国百家姓氏大全 史性家世是什么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8-05

⑨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大乔小乔

大乔嫁给了孙策 ,小乔嫁给了周瑜 。
三国时的大乔和小乔合称“二乔”,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着名的大美女,分别是三国东吴霸主孙策和大将周瑜的妻子。唐代着名诗人杜牧《赤壁》中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更是让这二乔家喻户晓。
孙策(175年-200年),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长子,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三国时期吴国的奠基者之一。《三国演义》中绰号"小霸王"。为继承父亲孙坚的遗业而屈事袁术,后脱离袁术,统一江东。在一次狩猎中为刺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其弟孙权接掌孙策势力,并于称帝后,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汉末名将,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人。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江东孙氏集团军队与刘备军队联合,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病逝于巴丘(今湖南岳阳),年仅3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