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素材 » 渔鼓图片素材
扩展阅读
咽炎在哪个部位图片 2025-04-16 08:49:44
万物浪漫唯美图片 2025-04-16 08:46:35
女婴什么发型好看图片 2025-04-16 08:45:04

渔鼓图片素材

发布时间: 2025-04-16 02:54:14

A. 给我一些戏曲资料

戏曲名词、术语
优 伶 五音 律吕 百戏 傀儡戏 参军戏 滑稽戏 梨园 教坊 杂剧 院本 影戏 南戏 砌末 勾栏 瓦舍 楔子 折 南曲 北曲 散曲 套曲 宾白 科范 介 科诨 关目 传奇 出 家门 帮腔 引子 尾声 花部 雅部 行头 破台 对台 捧场 倒彩 客串 脚色行当 挑大梁 程式 戏班 科班 京派 海派 清唱 同光十三绝 四大名旦 四小名旦 四大须生 压台戏 压轴戏 折子戏 做功戏 唱赚 唱功戏 靠把戏 猴戏 连台本戏 堂会戏 古装新戏 时装新戏 现代戏 新编历史剧 生 老生 小生 武生 末 外 孤 细酸 孛老 俫 旦 正旦 花旦 贴旦 老旦 武旦 刀马旦 卜儿 净 大花脸 二花脸 武花脸 毛净 丑 旗锣伞报 门子 龙套 刀斧手 云童 马童 鼓师 琴师 定场诗 下场白 唱念做打 把子功 毯子功 身段 台步 会阵 圆场 绕场 过场 起霸 趟马 走边 亮相 打出手 火彩 椅子功 翎子功 水袖功 髯口 髯口功 甩发功 扇子功 手绢功 声腔 四平调 导板 慢板 快三眼 原板 二六板 摇板 散板 回龙 流水 快板 哭板 数板 南梆子 反西皮 反二黄 高拨子 京白 韵白 黄腔 走板 假嗓 吊嗓 板眼 叫头 哭头 盔头 凤冠 皇帽 帅盔 相貂 纱帽 巾 翎子 脸谱 戏衣 蟒 官衣 帔 褶子 八卦衣 靠 箭衣 玉带 罪衣罪裙 靴 彩鞋 旗 马鞭 云帚 云笏 一桌两椅 桌围椅帔 幕 帐 布城 龙凤掌扇 虚拟 形似神似 四大徽班 富连成社 易俗社
戏曲声腔、剧种
海盐腔 余姚腔 弋阳腔 昆山腔 青阳腔 高腔 京腔 梆子腔 乱弹 皮黄 二黄 西皮 舞剧 歌剧 话剧 影戏 京剧 评剧 曲剧 昆剧 北昆 唐剧 晋剧 蒲剧 吕剧 枣梆 茂剧 柳腔 豫剧 怀梆 宛梆 乐腔 吉剧 沪剧 越剧 杭剧 绍剧 甬剧 姚剧 湖剧 睦剧 瓯剧 婺剧 平调 苏剧 锡剧 丹剧 扬剧 淮剧 徽剧 庐剧 傩剧 赣剧 闽剧 芗剧 汉剧 楚剧 堂戏 湘剧 祁剧 阳戏 花灯 苗剧 侗剧 粤剧 潮剧 琼剧 雷剧 临剧 桂剧 彩剧 邕剧 壮剧 黔剧 地戏 侗戏 滇剧 傣剧 白剧 秦剧 跳戏 老腔 陇剧 藏剧 川剧 歌舞剧 活报剧 傀儡戏 滑稽戏 围鼓戏 丝弦戏 耍孩儿 柳子戏 五音戏 二夹戏 哈哈腔 一勾勾 太平调 四平调 五调腔 龙江剧 二人台 拉场戏 僮子戏 丁丁腔 淮海戏 柳琴戏 黄梅戏 泅州戏 沙河调 嗨子戏 含弓戏 洪山调 清音戏 梨簧戏 目连戏 东河戏 宜黄戏 宁河戏 瑞河戏 蒲仙戏 梨园戏 高甲戏 词明戏 竹马戏 三角戏 游春戏 歌仔戏 文曲戏 梁山调 辰河戏 荆河戏 巴陵戏 正字戏 白字戏 西秦戏 花朝戏 贵儿戏 大棚戏 牛娘戏 师公戏 布衣戏 关索戏 眉户剧 端公戏 线胡腔 遏工腔 八步景 碗碗腔 弦板腔 高山剧 河北梆子 老调梆子 河北乱弹 武安评调 武安落子 山西梆子 上党皮黄 祁太秧歌 浑源罗罗 晋西道情 铙鼓杂戏 山东梆子 花鼓丁香 河南曲剧 河南道情 奉天落子 金华昆腔 台州乱谈 处州乱弹 西安高腔 岳西高腔 九江高腔 龙岩汉剧 恩施灯戏 常德汉剧 广东汉剧 粤西白戏 潮州影戏 天柱阳戏 云南壮剧 壮剧沙剧 汉调二簧 安康曲子 陕北道情 商落道情 关中道情 安康道情 左叔小花椒 山西碗碗腔 茬平花鼓戏 大笛子逻逻 海城喇叭戏 海门山歌舞 皖南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 卫调花鼓戏 南昌采茶戏 右词南剑调 龙溪纸影戏 龙溪铁枝戏 黄梅采茶戏 阳新采茶戏 长沙花鼓戏 乐昌花鼓戏 粤北采茶戏 梅县山歌剧 广东木偶戏 广西采茶戏 贵州花灯戏 云南华灯戏 紫阳民歌剧 韩城秧歌剧 陕北碗碗腔 青海平弦戏 龙西布袋木偶戏 泉龙提线木偶戏 海南仗头傀儡戏
戏曲作家、演员
关汉卿 王实甫 白朴 马致远 纪君祥 郑光祖 钟嗣成 高则成 珠帘秀 李开先 徐渭 沈璟 梁辰鱼 汤显祖 魏良辅 李玉 李渔 洪升 孔尚任 魏长生 高朗亭 余三胜 张二奎 程长庚 徐小香 孙菊仙 谭鑫培 汪笑侬 汪桂芬 成兆才 杨小楼 萧长华 王瑶卿 吴梅 郝寿臣 盖叫天 金少山 高庆奎 余叔岩 言菊朋 姜妙香 侯喜瑞 梅兰芳 周信芳 李多奎 荀慧生 尚小云 马连良 俞振飞 程砚秋 谭富英 李万春 叶盛章 叶盛兰 裘盛戎 袁世海 李少春 李和曾 赵燕侠 杜近芳 白玉霜 新凤霜 丁果仙 姚水娟 袁雪芬 范瑞娟 丁是娥 王少舫 严凤英 沈云陔 常香玉 马师曾 红线女 周慕连
戏曲作品、论集
拜月亭 望江亭 窦娥冤 西厢记 墙头马上 梧桐雨 汉宫秋 秋胡戏妻 李逵负荆 灰阑记 潇湘夜雨 柳毅传书 倩女离魂 陈州粜米 琴琶记 浣纱记 清风亭 红拂记 牡丹亭 桃花扇 长生殿 清忠谱 十五贯 秋江 铁弓缘 罢宴 赵氏孤儿 将相和 宇宙锋 鸿门宴 萧何月下追韩信 霸王别姬 苏武牧羊 天仙配 姚期 长坂坡 古城会 群英会 借东风 华容道 甘露寺 空城计 洛神 梁山伯与祝英台 对花枪 汾河湾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贵妃醉酒 打金枝 钟馗嫁妹 红鬃烈马 斩黄袍 红梅阁 拾玉镯 唐知县审诰命 海瑞罢官 打严嵩 四进士 孙安动本 蝴蝶杯 庵堂认母 玉堂春 二进宫 凤还巢 荒山泪 杨三姐告状 天女散花 锁麟囊 花为媒 三滴血 葛麻 胭脂 李陵碑 五台山 三岔口 四郎探母 穆桂英挂帅 杨门女将 辕门斩子 铡美案 赤桑镇 狸猫换太子 野猪林 林冲夜奔 三打祝家庄 打渔杀家 岳母刺字 碧玉簪 宝莲灯 钗头凤 白蛇传 琴挑 搜书院 乔老爷上轿 春草闯堂 女驸马 六十种曲 元曲选 闲情偶寄 古本戏曲丛刊 戏考 中国古典戏曲论着集成
曲艺名词、名家
数来宝 诸宫调 说话 话本 俗赋 弹词 鼓子词 词话 宝卷 莲花落 鼓词 说书 单口 对口 群口 大鼓 琴书 开篇 段子 表白 噱头 包袱 底 逗哏 捧哏 京韵大鼓 单弦 评书 相声 天津时调 京东大鼓 评弹 扬州弹词 苏州弹词 乐亭大鼓 山东大鼓 山东快书 湖南渔鼓 常德丝弦 二人转 双黄 快板 对口词 三句半 绕口令 袁阔成 刘宝全 骆玉笙 魏喜奎 马三立 侯宝林 常宝堃 马季 李润杰 高元钧 刘天韵 王少堂 刘兰芳

B. 苗剧简介及详细资料

简介

苗剧,是湖南19个地方戏曲中最年轻的一个剧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诞生于湘西苗族自治区花垣县麻栗场乡,兴起湘西自治州花垣、吉首、古丈、凤凰等县,后扩展到湖南西南的城步、绥宁等县。始称"苗剧"、"苗语剧"、"苗戏"(苗语叫"戏雄"),20世纪70年代曾称"苗歌剧",直到1982年才正式定名为"苗剧"。

苗剧剧照

溯源

1994年应邀参加以国家民委副主任李晋友为组 长的全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调查,撰写了7万字的调查报告。大量的田野资料证明苗剧的前身为蚩尤戏,是苗巫装扮苗族大祖先蚩尤为苗民驱鬼逐疫的仪式。

苗剧史料

五千多年前,苗族祖先蚩尤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战神。出于战争的需要,除了运用智谋和巫术,他还创造了战争面具,其化装奇特:面部戴上金属制作的造型凶恶而狰狞的脸壳,盔顶装有金属铸造的一对牛角,耳鬓亦以锋利的剑戟状的金属片保护,综合为后来所谓的"面具"。为了吓退对方,他装扮成猛兽凶神模样,额上弄出四只眼睛,两腋下附以双翼,变成"天符之神"。其足部装饰成牛蹄,左右肩各增两臂。是故,史书对蚩尤有这样传奇性的描绘:"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鬓似剑戟,头有角"(《述异记》)。"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神异经》)。"疏首"(即雕首,雕饰面部,指戴面具)。连他的八十一个兄弟(即结拜兄弟的部落酋长),也作如是装束:"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有特异功能)。见(《龙鱼河图》)。蚩尤被黄帝擒杀之后,许多部落不听号令,黄帝"遂画蚩尤像,使万邦臣服"。由此可见蚩尤在那个时期的显赫威望。有不少史志记载,秦汉以降,蚩尤仍受到历代帝王的膜拜。秦始皇游东海所祠山川八神,蚩尤是以"兵主"之称端居其中的。汉高祖刘邦 在宫廷内设蚩尤神位并"首祠之",及至天下初定,便"立蚩尤之祠于长安"。以上史料表明:蚩尤是中国面具的创史人,并且最先将面具用于战争。蚩尤殁后,苗族经历了长达几千年的迁徙,为祈求蚩尤的神佑,苗巫以锅菸灰涂面,倒戴铁三脚(表牛角),装扮成战神蚩尤模样为苗民驱邪赐福。

这就是被大师称谓的最原始的蚩尤戏。其发生的时代应是距蚩尤殁后不久。一直保留在苗族巫坛中,延演至今。其传统仪式剧目有《恰相》(汉语即:赶猖),《大追伤亡》等,这些基本法事与技艺是苗巫度执(拿营业执照)必考项目,因而这种戏剧形态得以传承至今。我们通过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以及近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次普查,获得大量珍贵资料。这些成果,成为"中国戏曲起源于古代祭祀"的实证。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花垣、凤凰、吉首、保靖、古丈、泸溪以及湘西南的城步苗族自治县、靖县、绥宁、芷江、新晃等县市,是中国苗族同胞的聚居地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苗族同胞在政治上当家作主,经济上翻了身,民族民间的文学艺术也得到迅速的发展。1953年,湘西花垣县文化馆在麻栗场乡建立了沙科中心俱乐部,并随之成立了文化站,将熟悉苗族文艺的苗族教师石成鉴调到文化站工作。石成鉴了解苗族同胞喜爱看戏,但又没有本民族语言的戏看的情况,萌生了创立苗剧的愿望。在县文化馆的支持下,以他为主,将苗族故事《泸溪峒》改编成苗剧《团结灭妖》,交给麻栗场俱乐部排演。他们用苗歌、苗语演唱,把生活动作和舞蹈、武术的动作加以发展。使之相当于戏曲形式的唱、念、做、打,于1954年农历正月初六在麻栗场首次演出。这出戏以亲切的民族语言、朴素的感情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受到苗族民众的欢迎。这场演出,标志着苗剧的诞生。

自治州文化部门加倍努力,对各苗区的民间艺人进行培训,推广苗剧。苗剧便在花垣、吉首、古丈、凤凰等县广泛兴起,相继创作演出了十几个剧目。如花垣县的《龙宝三姐》、吉首县的《合作大生产》、古丈县的《石丁叭拉》、凤凰县的《神箭手》等。这是苗剧的业余演出阶段。

苗剧《修路》

1958年,苗剧进入城市演出,一些专业演出团体对唱腔的发展进行的各种尝试。如1958年花垣县文工团演出的《千歌万颂石昌忠》,第一次突破原始苗歌的束缚,借用歌剧的手法创腔;1965年花垣县农村文艺宣传队演出的《借牛》,第一次用戏曲的板腔手法进行创腔;1979年花垣县文工团编演的《带血的百鸟图》,以音乐创作为主,借鉴汉族戏曲唱、念、做、打等表现手段,使苗剧的艺术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苗剧的流布,除了湘西自治州的一些县市之外,还扩展到湖南西南的城步、绥宁等县。城步、绥宁两县的苗剧与湘西地区的苗剧有所不同,他们的剧目大多数是现代题材,只有少部分是根据民间故事和苗族历史故事改编的,还有少量的移植剧目。

艺术特点

声腔

苗剧的声腔体系至今尚未形成,处于试验探索阶段。大体有三种不同的形式:

用原始苗歌为唱腔。如花垣县麻栗场业余苗剧团,从诞生至今,一直采用这种办法。好处在于简便易行,民众喜爱;不足则是镟律性不强,戏曲特色也不够鲜明。

苗剧

用汉族民间音乐为苗剧唱腔。花垣吉卫镇古牛苗剧团常采用这种办法。他们演出的《歌献情成》一剧,大部分唱腔是用本县流行的汉族渔鼓调谱成的,有时也用阳戏音乐配曲,并有小型民族乐队伴奏,颇受本地苗汉人民的欢迎。

以苗族民歌为素材,创作新的唱腔。这是专业剧团和部分业余剧团,为了提高苗剧音乐的戏剧性与表现力所作的尝试。其中有四种不同的做法,有的用歌剧和歌舞剧手法设计音乐,属于歌剧风格;有的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借用戏曲板式节奏变化去创腔,是苗剧走戏曲路子的一种尝试;有的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成山歌剧,在原始民歌基础上,根据剧情及人物性格进行发展,甚至把几支同类型的曲调揉合成一曲,给唱腔赋予新的生命;有的则是采用曲牌连线的结构形式, 在唱腔中,结合板式变化的变奏手法来弥补不足。

伴奏

苗剧的过场曲牌,是根据苗族唢呐曲改编的。苗剧的锣鼓点也有两种来源,一是用苗族鼓舞、狮舞的锣鼓点为基础,发展成固定的锣鼓经;另一种则是吸收京剧的锣鼓点,略加变化,用地方特色乐器演奏。

苗剧

苗剧乐队也分文场和武场。文场除了二胡、中胡、扬琴、三弦、笛子等民族乐器之外,还有一些苗族的乐曲。如拉弦乐器"牛角器",这是苗剧的主奏乐器,音色明亮音域宽广,表现力强。竹唢呐也是苗族的传统乐器,音色明亮,但音域太窄。武场面的打击乐则有土锣土钹、包包锣、竹柝等。竹柝很有特点,原是巫师的迷信工具,在苗剧中将它作为板鼓使用。

台词

苗剧的舞台演出语言目前尚未统一,大体上有用苗语、或用汉语两种形式。专业剧团大多是用汉语,湘西自治州的业余剧团演出苗剧,都用当地苗语为舞台语言。城步、绥宁的苗剧则用汉语。

苗剧

剧目

解放前的苗剧,其剧目主要有《恰相》、《大追伤亡》、《抱己嘎》等,其特点是剧情单一,程式固定,严格安排在祭祀法事中,仪式化程度较高。解放后的苗剧,剧目甚多,主要有大戏《团结灭妖》、《带血的百鸟图》、《逃犯审官》、《黛雅与那卡》等。其剧情曲折复杂,戏曲化程度较高,曾获得多次全国性奖励。

苗剧

行当

因为创立时间不长,目前苗剧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表演程式和行当体制。业余剧团大多是以生活化的表演为主,略有提炼和发展,有的还吸收了汉族传统戏曲的某些表演程式;专业剧团则在苗族生活的基础上,按照戏曲剧种`表现生活的特殊规律,对生活形态进行加工、提炼,正在努力创造一套具有苗族特色的表演程式。

苗剧

演唱方法上,业余剧团与专业剧团各有不同。如花垣、吉首、凤凰一带的业余苗剧团由于采用原始苗歌为唱腔,完全保留了苗歌的独特演唱方法,不求音量大,只求掌握风格韵味,曲调简朴,多用本嗓演唱。专业剧团大多是用汉语演唱,唱腔已有较大的发展,通常采用民歌唱法与苗歌唱法相结合的演唱艺术,根据曲调的特色,采用相应的演唱方法。在做功方面,还没有固定的程式,根据剧目题材和演出单位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农村业余剧团和演农村生活小戏时,大多是用生活化的表演,专业剧团则较多采用了程式化的表演。他们有的是直接从苗族生活动作中提炼程式,如走路、唱歌、站立等,苗族妇女走路摆手、扭腰的动作很有特色,也搬上了舞台。苗族唱歌有托腮的习惯,因此也就形成了全托、半托、假托三种程式。

另外他们也从苗族舞蹈中提炼表演程式,如跑圆场便从鼓舞中提炼出小扭腰、大摆手的动作。也有人从苗族巫师的动乱中提炼出矮步、垫步等程式;另外也借鉴、吸收汉族戏曲表演程式,如亮相、抱拳、镟转、弓箭步等。融合苗族巫师的一些步法,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苗剧表演程式。武打表演,业余剧团多以苗族武术为主,如苗拳、苗棍、刀。专业剧团则将汉族武打套子拆散和苗族武术融合使用。如将苗族武术的"起式"与汉族戏曲的"起霸"结合使用,或者完全借用汉族戏曲武打,如高翻、空翻、靠手等。

造型

苗剧的舞台服装很有特色,不管什么行当,均以苗族现代服装为基础。但业余剧团与专业剧团,历史剧目与现代剧目之间有一定的差别。专业剧团的戏服,在苗族现代服装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改革,特别是演出历史剧目时,变化更大。

苗剧海报

传承

苗剧的价值有四:(一)有利于弘扬苗族先进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二)有利于抢救濒灭的特殊剧种,是百花齐放的举措;(三)有利于挖掘仅存于湘西苗区的蚩尤戏(苗剧的初始形态),是编写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史的活态史料;(四)有利于展示、传承少数民族优秀剧目和技艺,是苗族七百万观众的渴求。

苗剧

苗剧已失去过去的辉煌,观众远离剧场,剧团急剧锐减,传承人严重流失。被称为"天下第一团"的花垣县专业苗剧团仅保留一块牌子、一套班子、一栋房子,很少创作和上演苗戏剧目。事实证明,苗剧已经处于濒灭状况,若不及时抢救,它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永远消失。

苗剧的抢救措施有:(一)出台保护政策与法规,实行法律保护;(二)建立国家、省、州、县、四级保护机制;(三)苗剧的保护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确定保护重点与区域;(五)建立研究基地与苗剧保护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及其他科研部门,抢救、蒐集、整理相关图文资料,出版研究成果,建立网路档案;保护传承人,落实资助项目与剧团,鼓励办班授徒。

附录

石成鉴(1913-1982),苗族,花垣县麻栗场乡老寨人。石成鉴毕业于湘西特区师资训练班,以后长期任国小教员。他谙熟苗傩艺术,善诗歌词赋,懂苗语汉语,对苗族历史、风土人情了如指掌。

苗剧

1952年,他在花垣县麻栗国小任教时,兼任了当地夜校的教师。夜校,不但学文化,同时也开展民众性的文艺活动。当时,他曾提出将苗族故事《泸溪峒》(其内容与傩戏《抱假嫁》相似)改成苗剧的构想。1953年秋,石成鉴调花垣县文化馆,负责麻栗场区的民众文化辅导工作。这样,苗剧的创造也因此获得了时间和空间。1954年春,他与苗族艺人吴兴华用七天的时间写出了第一个苗剧剧本《团结灭妖》;又与石成业、刘光旭等人将剧本付诸于排练场。石成业、刘光旭当过苗老司(苗巫),演过傩戏,在他们共同的努力下,《团结灭妖》很快排练而成。1954年2月初,正值新春佳节,又逢立春时分,《团结灭妖》在麻栗场进行了首场演出。演出惊动了四乡八寨,苗民们涌向了麻栗场。他们看着以苗歌苗舞苗语演出苗家古老的神话故事,万众欢呼:我们有了自己的"戏雄"(苗剧)!

C. 湖北渔鼓传统曲目

湖北渔鼓的传统曲目种类繁多,其中以揭示社会冤案为主题的作品尤为丰富,这类曲目通常被称为"冤枉戏"。这些作品深受启发,改编自各种文学形式,如演义小说、戏曲和民间故事。其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包括《谋考案》和《十三款》等历史剧目。



进入现代,湖北渔鼓也融入了新的题材,主要以短篇故事为主,如《迷路记》和《大刀风云》等,这些作品同样展现了渔鼓艺术的多样性。早期的沔阳渔鼓主要以道教神仙故事为背景,倡导出世和行善的观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容逐渐丰富,涉及了传奇故事、民间歌谣和法庭案例,如《封神榜》、《三国志》等传奇小说改编剧目,以及《包公案》、《施公案》等历史案例改编曲目。



此外,渔鼓艺人还创作了许多取材自历史人物、民间故事以及戏曲故事的剧目,如《昭君和番》、《岳飞传》、《吴汉杀妻》等,展示了渔鼓艺术的广阔创作领域。还有一些以民间故事如《双头驴》、《十三款》为素材的曲目,这些作品深入浅出,富有地方特色,深受听众喜爱。

(3)渔鼓图片素材扩展阅读

湖北渔鼓,原称沔阳渔鼓,湖北四大曲种之一,是湖北省流行最广、群众熟悉和喜爱的曲艺走唱形式。沔阳渔鼓职业艺人代代相传,并有丰富的传统曲目和唱腔,1940年前后,盛行于鄂中江汉平原地区。1952年以后,沔阳渔鼓演唱活动遍及全省,1958年改名为湖北渔鼓。长期以来,各地仍沿用沔阳方言演唱,保持着浓厚的民间乡土气息。 它以粗犷、高亢的唱腔,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中国民间艺术史上颇负盛名。

D. 松阳高腔的其他相关高腔

(西安高腔、岳西高腔、辰河高腔、常德高腔)
地区:浙江,安徽,福建,湖南
高腔是明代弋阳腔与后来的青阳腔流变派生形成的诸声腔剧种。在几百年的流变过程中,弋阳腔各分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们与各地汉族民间音乐有不同程度的结合,由此形成各地高腔不同的音乐风格。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衢州市
西安高腔
西安高腔形成于浙江衢州,因衢州古称西安而得名。它是在弋阳腔影响下形成的地方戏,最迟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以衢州为中心,流传于浙江的温州、金华及江西东南部、福建西北部等地。
西安高腔起源于民间,流行于民间,有《槐荫树》、《合珠记》、《芦花絮》等一批传统剧目。它原来仅以锣鼓伴奏,清道光后与昆腔、乱弹合班演出,受昆山腔和乱弹腔的影响,在保留原音乐特征的前提下加入管弦、昆笛、板胡、提胡等乐器,也有了简单过门。现存的西安高腔唱腔上“大吼大叫”,表演上“大蹦大跳”,舞美上“大红大绿”,乐器上“大鼓大号”,乡土气息浓厚,在剧目、行头、唱法、行当体制、演出程序等方面基本上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古南戏的风貌,对南戏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近代以来,因战乱不断,西安高腔流散于民间。解放后,地方政府对西安高腔进行了抢救,保存了大量相关资料,上演了部分剧目。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西安高腔观众流失严重,人才稀缺,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再次面临新的生存危机,这一状况迫切需要有关方面加以重视,认真对待。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岳西县
岳西高腔是安徽省岳西县独存的古老稀有剧种,由明代青阳腔沿袭变化而来,有三百多年的传承历史。明末清初,文人商贾溯潜水、长河将青阳腔传入岳西,当地文人围鼓习唱,组班结社,岳西高腔初步成型;光绪初期,外来职业高腔艺人系统传授舞台表演艺术,促成了岳西高腔的进一步发展。
岳西高腔
岳西高腔艺术遗产丰厚,其戏曲文学、戏曲音乐、表演艺术及基本活动形式都自成体系,风格独特。通过对岳西境内民间抄本的发掘、搜集、整理,已累积剧目一百二十余种,二百五十多出,可分为“正戏”和“喜曲”两类,其中“正戏”占绝大多数,包括《荆钗记》等南戏五大传奇剧目的精彩折子,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文学价值,其最大特征是继承了“滚调”艺术并发展成“畅滚”;“喜曲”所唱均为吉庆之词,主要用于民俗活动,是岳西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岳西高腔的音乐体制基本属曲牌联套体,一唱众和,锣鼓伴奏,“唱、帮、打”三位一体,风格古朴。艺人以独有的“箍点”标记指导唱腔,传承艺业。
岳西高腔的演唱包括围鼓坐唱、舞台表演和在民俗活动中表演三种形式,有严格而成熟的程序规范。它全面融入境内各民间灯会,成为本土民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清末以来,岳西高腔几度兴衰,新中国成立前夕已处于濒危境地。新中国成立后,县政府组建专业高腔剧团,专门对岳西高腔进行传承和研究。20世纪60年代后,珍贵史料损毁严重,专业剧团体制变异,民间班社活动萎缩,岳西高腔后继乏人,再次面临绝灭的危险。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辰溪县、泸溪县
辰河高腔是包括高腔、弹腔和少部分昆腔在内而以高腔为主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南省沅江中上游的支流辰河一带,波及贵州、四川省的部分地区。辰河高腔源于戏曲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得到发展,老艺人杜风林组建湘西最早的辰河高腔戏班“大红班”,到各地巡回演出,辰河高腔开始走向民间,得到广泛流传。
辰河高腔
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辰河高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有48本“目连戏”及《黄金印》、《红袍记》、《一品忠》、《琵琶记》、《装疯油锅》等剧目,在湘西久演不衰,深受群众喜爱。辰河高腔曲调丰富,有曲牌五百余支,适合表达各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主要曲牌有【归朝欢】、【降皇龙】、【浪淘沙】、【淘金令】、【扑灯蛾】等。
辰河高腔的声腔高亢激昂,音域宽广,可在高、中、低音区回旋,粗放时裂金碎玉,响彻云霄;柔和时则细若游丝,婉转动人。男声用大本嗓演唱,给人以粗犷奔放之感;女声唱腔的高八度花腔委婉清亮,悦耳动听。早期的辰河高腔分生、旦、净、丑、外、副、末、贴八个脚色行当,清末民初之后变为生、旦、净、丑四行,其中生角又分为正生、老生、红生、小生,旦角又分为正旦、小旦、摇旦、老旦等。演员的表演朴实、自然,带有浓郁的泥土气息,具有讲究唱功、多唱传奇本高腔、擅演目连戏的特点。演出时的伴奏乐器包括唢呐、笛子、京胡、二胡、三弦、大鼓、小锣、云锣、钹、小鼓等,特制的高腔唢呐声音高亢优美,能与唱腔融为一体,在帮腔和伴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辰河高腔完整地保留了民族和地域特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较早地在戏剧演出中实现了观众和演员的互动,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意识流艺术”。辰河高腔在国外演出时曾引起轰动,被誉为“中国戏剧的瑰宝”。
由于经费紧张、人才缺乏及受众局域化、老龄化等问题,现在辰河高腔已到了几乎失传的地步,只有少数剧团在艰难的生存条件下坚持演出。需采取措施尽快改变这种局面。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常德市
常德高腔为常德汉剧高、昆、弹三大声腔之一。它是在本地原始祭祀歌舞等乡土音乐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明代弋阳腔、青阳腔等早期戏曲声腔而逐渐发展成熟的,主要流行于西洞庭区、武陵山系、辰水、沅水流域,远及鄂西南和黔东一带,1986年更名为武陵戏。明代万历至清代乾嘉年间是常德高腔最为兴盛的时期,此后随着弹腔南北路的兴起而逐渐走向衰落。《祭头巾》、《思凡》、《两狼山》、《双猴斗》、《程咬金娶亲》等是常德高腔中的代表性剧目,解放后又出现了《芙蓉女》、《紫苏传》等新编高腔戏,演出轰动一时。
常德高腔有三十余种基本腔和七十余种曲牌,演唱形式有滚唱、帮腔等。其中帮腔受沅水船歌、扎排号子音调的影响较大,分人声帮腔和乐器随奏两类,人声帮腔一唱众和,乐器随奏以大锣、大钹和唢呐伴奏。其唱腔与本地方言紧密结合,并融入了大量本地巫腔、傩愿腔、渔鼓调的音乐素材,表现力很强。演唱时有本嗓、边嗓、夹嗓、小嗓等多种表现方法。
常德高腔的脚色分为生、旦、净、丑四行,其中包括青须、白须、小生等“三生”,正旦、小旦、老旦等“三旦”,大花脸、二花脸、小花脸等“三净”。表演中唱念以中州韵拼读标准与常德方言声调相结合,为了强调人物的地域特点,也兼用一些外地语言。常德高腔特别重视表演基本功的训练,有一套富于表现力的动作程式,此外还从生活中提炼出一些特殊的表演范式,形成模拟飞禽走兽或其他动静物态的身法动作。常德高腔的表演中常会穿插一些精彩的特技,往往能收到引人入胜的演出效果。
早在清代嘉庆、道光时,众多常德高腔班社已相继解体或改唱弹腔,导致大批剧目失传,传承关系几近中断。1954年,常德市文化主管部门举办高腔学习班,挖掘传统剧本二十余个并恢复上演了其中的少数剧目,使几近消亡的常德高腔重新萌发了生机。常德高腔为常德地域文化的有机载体,为研究地方戏曲声腔的流播衍变提供了鲜活的材料。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巨大变迁,常德高腔又一次陷入濒临灭绝的艰 困境地,迫切需要得到抢救和保护。

ps://iknow-pic.cdn.bcebos.com/a5c27d1ed21b0ef41249699edac451da80cb3e48?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