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明节纪念烈士简笔画手抄报 烈士纪念日手抄报
清明节纪念英雄烈士的征文(精选11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征文吧,通过征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征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纪念英雄烈士的征文(精选1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清明节纪念英雄烈士的征文1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悄悄的走来了,每当这时候,我的心里总是特别沉重,因为我的脑海里总是会浮现出那些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 当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的生活中,当敌人的屠刀在手无寸铁的同胞头上高高举起,是你们用自己那钢铁般的意志和身躯同那些的敌人奋勇拼杀,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祖国美好的未来。毒刑拷打不能使你们屈服,面对死神的狞笑你们也神情自若,大义凛然。为了五星红旗在中华大地的生起,你们宁肯把罪恶的牢底坐穿,用生命换来人类的解放。 在举世闻名的长征途中,无论怎样的艰难险阻也挡不住你们前进的步伐,无论怎样的狂轰乱炸也摧毁不了你们必胜的信心,就连飞鸟也望而却步的雪山也被你们踩在了脚下;没有食物,你们挖草根,嚼皮带。在你们心中,驱除外辱,推翻反动派,解放全中国是至高无上的信念,自己个人的荣辱得失无足轻重。 董存瑞,刘胡兰,杨靖宇……这一个个英雄的名字,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赞歌,使中国人民摆脱了东亚病夫的耻辱,从而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在清明节来临之际,我们要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去哀悼那些为祖国献身的英雄,去哀思他们的英雄业绩,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清明节纪念英雄烈士的征文2 清明节快到了,城里人的纪念仪式是扫墓。在我们家乡,清明节的时候,各家各户买上烧纸氏饥,是一种粗制的纸,烧了以后给阴间的人当钱用,也就是纸钱。清明节的前一天,带上一把铁锨,带上烧纸,提上一壶酒,大多人家是一壶水,到自家老人的坟前。现在坟上培土,再烧上纸,倒上带来的酒或者水,然后磕头,以示纪念。不管生前他们对老人如何。都是一样的。孝顺老人的,来到老人坟前,怀着悲痛的心情,烧纸送钱,以示纪念。那些不孝顺老人的,在清明节的时候,也和大多数人一样,给自己的老人烧纸送钱。不知道九泉之下他们的父母,此时此刻有何感想。是喜是悲。 我们有父母的人,父母健在的时候,应该孝顺父母。给老人最大的满足。无论物质上,或者是精神上,都要满足老人的需要,老人归西以后,不后悔。逢年过歼岩返节我们我们来到老人的坟前祭祀,送去纸钱和美酒,老人是否能知道呢?正像古诗的最后一句:一滴何曾到九泉。九泉之下的父母,怎么能感觉的儿女的孝顺呢? 作为上了年纪的人。更要善待自己,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喜欢什么。来点什么。爱喝酒的,喝点小酒,爱喝茶的喝茶,爱唱歌的唱歌,爱跳舞的跳舞。不要委屈了自己。安享晚年。就是死了之后,也不后悔。等到儿女来到你的坟前,烧纸纪念,你能感觉到吗?看看宋代诗人的枣昌诗,你就明白了,今朝有酒今朝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节纪念英雄烈士的征文3 四月清明,带着些许感伤的心情,我回到了我的母校———福建师大附中。 在安静的桃花山上,在绿树环绕中,在徐徐的风中,矗立着一块英烈碑,显得那么遗世独立。 这英烈碑上是为了许许多多为革命事业牺牲了生命的校友而建造的。 我走近它,看着面前的浮雕,每个人的脸上都是坚定的表情。 这些前辈这些校友,他们牺牲的时候,大概和我们年龄相仿,但他们懂得自己要面对的是什么,他们知道什么是视死如归。 大概正是有着对祖国满腔的热爱和对革命的热忱,为了祖国的解放和繁荣,他们才会不惜抛头颅撒热血,牺牲自我。 走到背面,我用手抚摸英烈碑上的每一个名字。 不知是感伤还是惆怅,萦绕在我心中。 他们本可以拥有美好的青春,可他们却选择了更加崇高的道路;他们每一个人用宝贵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 因此活在当下的我们,更该懂得什么是责任,什么是珍惜,要懂得热爱祖国,继承先烈遗志来告慰青松下长眠的烈士,懂得我们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用奋发成才、不辱使命来证明自己是时代的骄子。 丰碑常在,英魂永存。 让我们向他们致敬! 清明节纪念英雄烈士的征文4 一盏清茶酒一杯,一掬黄土惹愀悲。 每逢清明,印象中总是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天地之间总像是挂着一层朦胧的窗纱,如人的感情一般柔软缠绵,直到黄昏时,村子里的男同胞们聚集在祖坟前,提一杯酒亦或是一壶茶,伫立良久,默默表达虔诚的感情,手捧一抔黄土,撒向安静沉睡的墓地,带着许是一直积压在心头无法表露许是睹景思人的怀念之情,然后默默离开,二十几岁的时光里,才更深的理解了那“一盏清茶酒一杯”中所包含的感情。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这首千古绝唱,至今读来仍然那么哀怨,再加上清明固有的气氛,总是让人心生悲凉,可见古往今来,跨越时空后,人性中某些共同的、美好的感情仍然四海相通,古今相融。 清明节,一个属于中华民族祭奠亲人驾鹤西去的日子,属于怀想先辈恩德与功绩的时节,当飘飘洒洒的细雨淋湿了刚刚破土而出的青草,洒落在冰凉无言的墓碑,润泽着祖先的黄土坟茔时,这片和平时看起来并无两样的土地,顿时就被淅沥淅沥的如丝细雨注进很多感情,绵延在我们哀婉悱恻的心灵,并且让我们在缅怀故人时,警醒自己“吃水不忘挖井人,乘凉别忘栽树人”,同时不要辜负先辈们的遗愿,珍惜生命对于尘世的依恋,幸福生活。 今年的清明,少了缠绵的细雨,跟车去项目部的路上,抬眼望去,尽是无垠的荒漠,天空也显得很低很低,竟像是特别心疼这片土地上的辛勤筑路的路桥人,以她母亲般温柔的怀抱拢罩大地。 作为“路桥人”的一员,深知先辈们为披荆斩棘,开辟荒漠中纵横交错的市井之路所付出的艰辛与不易,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自我牺牲,放弃了多少个与妻儿团聚的日子,多少个本应团圆的日子过成摇首相望,才使得这片无边无际的荒漠间的无数个星星点点的绿洲连成一片,使得这里原本封闭的文明得以交流,古老的文化得以传播,现代文明得以渗入。 现在,站在先辈们用心血筑成的路上,再提起新疆,已不再觉得遥不可及。 成长在路桥集团下的我们,更应该秉承先辈们的优良传统,弘扬路桥人的吃苦精神,为路桥梦而努力。 国是千万家,路桥集团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小家,家好,国才能更好,等我们有一天骄傲的说“路桥梦已实现”时,“中国梦”也就近在咫尺了。 不远处,虽说看到的是沉淀灰尘的绿色,却依然挡不住春天的脚步,虽没有漫山的映山红,也没有遍地金黄的油菜花,而当春风迎面拂来时,遍地落叶,树木都在争先恐后的脱掉陈年旧衣,换上新装,这里也呈现一片春意盎然、万物复苏。 每一个开始都是一个新的起点,承载着新的希望,春风落叶下,思绪飞扬,让纯洁得只剩下感情与生命意识的哀思伴着淡淡的沙尘味,在春风中飞扬,也许,它能带走沉淀许久的尘世烦扰,留下一份清新和明白,给远去的亲人或先祖一份醒悟清朗的告慰。 但愿清明节能真正成为我们人生的清醒站,在对冥冥之中的祖先或亲人的景仰与怀念时,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也许我们能再次从心灵深处感受一种人生的超越,体会一份血缘亲情的真纯,在祖先血脉依存的凝聚力与感染力中,一步一个脚印,实现自我梦,路桥梦,中国梦! 清明节纪念英雄烈士的征文5 严冬在春风中消退,岁月在奋斗中远去,不知不觉又是一年清明时,一个缅怀先烈的日子。 历史的长河记载了多少英雄的事迹,革命先烈们,把对人民群众的爱化为战斗时同敌人搏杀的力量;革命先烈们,在民族面对巨大危险的时候,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革命先烈们,在社会、人民需要的时候,抛去家庭和个人的一切,毫不犹豫,把宝贵的生命无私地奉献给了祖国。 回想起这些,一位位令人尊敬的革命先烈浮现在眼前,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萦绕在耳旁。 刘胡兰、邱少云、董存瑞……他们不都是为了革命事业,为了群众利益而牺牲的吗?他们是为了理想而奋斗的勇士,为了信念而逝去的战士,把自己的生命铸成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理,因为有了他们的牺牲和奋斗,共和国才有今天的繁荣和富强。 如今,战争年代已远去,我们只能从书本和电视剧中体会和感受那一份份比天高比海深的爱国情怀。 我想那些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的烈士们,虽生命逝去,但精神永存!珍惜我们的幸福生活吧!珍惜烈士们用青春和热血换来的幸福吧!我们不能忘记,我们不会忘记,今天的美好生活,源于昨天你们血与汗的奉献。 没有你们的浴血奋战,就不会由我们的今天。 安息吧,英雄! 清明节纪念英雄烈士的征文6 清明是一个让我们缅怀先人的日子;清明是一个笼罩在烟雨蒙蒙中的节日。在片片雨丝下,隐藏着的是人们对先烈们的淡淡的哀伤和深深的怀念与崇敬。 清明节,让人缅怀先辈,令人留恋,令人悲叹,令人振奋,这里面蕴含了许多的先辈们的事迹,当他们入土为安之时,自己的故事就告终了,剩下的,就只有让人怀念了! 敬爱的革命烈士们,您用青春和生命为民族解放而英勇抗争的光辉业绩令我们敬仰;您留给后人崇高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永远鼓舞我们 进取 、向上;您播下的思想种子,已经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成为带领我们走向美好明天的旗帜。 敬爱的革命烈士们,经过你们不懈努力和艰苦卓越的奋斗,当年被帝国主义列强辱骂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已经站起来了,今天,我们接过从您手中传过来的接力棒,决心要更新观念,扩大视野,掌握一技之长,全面完善自我,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出一份小小的力量。 敬爱的革命烈士们,此时此刻,我们只想用一朵小花寄托我们的哀思,我们只想用一个花环表明我们的心意,我们只想用一座石碑表达我们的敬仰……但我们更明白,最好的方式只有一个,那就是:继承您的意志,弘扬您的精神,让我们的明天更加辉煌,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 “红花无情笑东风,青山有幸埋忠骨。”敬爱的革命先烈们,你们为人民的利益而死,你们的死重于 泰山 ,你们与青山同在,你们与大地永存。你们永远是我们心中的一块丰碑。安息吧,敬爱的革命烈士们,您的精神永存!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思想永远昂扬,灵魂永不跪倒,步伐永远坚定,这就是我们面对先烈们的铮铮誓言。我们将无愧伟大时代,我们将奋然前行! 清明节纪念英雄烈士的征文7 清明节到了,我们学校开展了缅怀先烈的活动,我们又一次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我们为英雄敬献了鲜花,又一批小学生光荣地佩戴上红领巾,站在那里,我们默默地悼念英烈,每一朵鲜花是我们对英雄的哀思,每一句话语是我们对英雄精神的赞颂,此刻,我想起了许多英雄,英雄董存瑞,在我军冲锋受阻的情况下,他冲向敌人的碉堡,用生命当支架,举起炸药包,把敌人的碉堡给炸飞了,为大部队扫平了的障碍,而他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当我想到这里,我的心里很难过,流出了眼泪。我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清明节再一次让我们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我们要向英雄们学习,学习他们那种热爱祖国的精神,并化为一种力量和行动,好好学习,学好本领,将来建设伟大的祖国。 清明节纪念英雄烈士的征文8 清明节,家家都要扫墓,但扫的不只是逝去的亲人的墓,还有那些为国捐躯的烈士们的墓。他们无私地为人民奉献,为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奋斗着,拼搏着,献出了自己最值得挥霍的青春和最宝贵的生命。在敌人的利诱和威逼,甚至酷刑下,他们没有丝毫畏惧,没有丝毫退缩,奋不顾身地捍卫国家的尊严与国土。 他们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愿让国家受到敌军的侵略。要说英勇无畏,他们才是最最担当的起这个词的。这些烈士们就是因为有着这样大无畏的爱国情怀,才会有我们今天这样和平、幸福的生活。他们放弃了自己幸福生活的权利,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自己却没有好好地享受过生活所给人带来的快乐。 我们现在的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这些伟大的烈士们的壮举,我们虽然无法做到像那些烈士英雄们一样,但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从小开始,努力读书,勤奋读书,长大以后为祖国效力,为祖国争光。在这里,我想对那些烈士们说:“英雄,我向你们致敬!” 清明节纪念英雄烈士的征文9 夹杂着几句唐人的诗句,清明就这么杏花细雨,朦朦胧胧的过来了。 清明中缺一不可地活动当数是——扫墓。这也体现了我们对先烈们发自内心的缅怀与敬畏。 先烈们有的为革命事业而献身,有的为了保护人民及国家的财产和利益而献身,有的为了在自己岗位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呕心沥血而献身,它们都是人民心目中的英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永垂不朽的灵魂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有时候一个人的对与错只在一念之间,因为对错的选择可能管护个人的生死,所有意志弱的人都会选错,而成为烈士的人正是意志坚强的人,我敬佩他们那份不可阻挠的勇气,为了国家和人们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它们是国家最宝贵的人才,使人们最宝贵的的子弟兵。 烈士们继承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怕牺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荣品质,他们有着“铁人”般的意志,永远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怠慢,烈士们头顶上耀眼的光环是人民对他们的肯定,我坚信:耀眼的光芒将充满世界各个角落,照进每个人的心田。 新一代的重任将落到我们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身上,我们应以这些烈士们为榜样,学习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怕牺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质,为将来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烈士们的精神永远陪伴我们走完人生之路。 太阳出来了,圆圆的、火红火红的,像烈士的精神之光照进我们心头,伴着我们走向新生活,当然,希望也就此诞生。 清明节纪念英雄烈士的征文10 又是一个细雨纷纷的日子,又是一个令人万千思绪涌上心头的日子,又是一个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站在广阔的蓝天下,站在这片净土上,以最庄严的态度肃立在烈士墓碑前,我的思绪不禁飘到很远的地方:英烈们为了家乡抛头颅洒热血!李大钊为了人民利益毅然放弃了自身幸福!董存瑞用自己火热的胸膛筑起我们的今天!张思德同志明有机会生存,他却把这个机会留给了战友!那一幕幕仿佛就在昨天,挥之不去,牢牢的刻在我的心头…… 战士们平凡的脸庞,朴实无华的`笑容再次感动了我! 我们现在脚下所踩的这片净土,头上顶着的这片蓝天,是他们用生命为我们开创的!让他们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染红了蓝天,染红了我的心! 他们为了我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了敌人的枪林弹雨;他们为了我们,用钢铁般的意志面对敌人残酷的刑法;他们为了我们,忍饥挨饿,在所不辞! 我们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我们要更加珍惜自己现在的生活!我们要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家乡,师长,同学! 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抱着尊敬的态度把那一捧红得如晚霞的花放在了先辈们的面前! 这个清明节,我们不应该遗忘他们!我们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先烈伟大的精神!秉承先烈们的遗志! 清明节纪念英雄烈士的征文11 又是一年的清明节,上坟的繁琐和奔波却从未改变,变得只是今年清明,大家的脚步慢起来,因为今年清明列入国家法定的假日。这倒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至少可以多留在山上一会。每年都给外公上坟,而外公留给我的确是一段段无数的猜疑和想象。恐怕连妈妈都对外公的身影模糊在妈妈9岁时,正在上班的外公却意外死去。原因我至今也没搞清楚,在那个落后的年代,这么个封闭的小山村恐怕至今仍是个谜。当家人都围着墓烧纸钱`,点香,放贡品时。只有我静静地蹲在这个小包边,对着里面早已逝去的外公揣测着失去的重重,想得出神。 天气阴沉沉的,是个扫墓的好时候。这座山却冷冷清清的,大概是山上都为老坟吧。我走过一个个墓,并为之逗留。有些墓很豪华,大气,应该是有钱人家的先人之墓吧。墓上的砖块都很整齐,也很考究,墓碑上更是刻着龙虎花草等巧夺天工之美景,倒也给人新的视觉享受。而也有几个坟凄凉落魄,仿佛亲人们早已忘记他们的存在。杂草从生,凌乱不堪,碑上的姓名也难以辨认。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外公墓边的“金阿大之墓”,死者的名字让我哑然失笑。“恐怕就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民,是金家的儿子,父母也不识字,就为顺口,叫上”阿大”。”爸爸吸口烟,慢慢吐出些缕烟雾,解答我的不解。我的心猛地一怔。我们的先祖,因为不识字,结果一辈子乃至死后也没有名字,只能以“阿大”等代号来留给自己的后代。他们这辈因为没有读书,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便永远荒芜在历史浩浩荡荡的长河里。这一块墓碑,无凝就是一个悲剧。我由此前对先辈的崇敬,竞转变到对躺在墓里的主人的怜悯之情。我开始重新审视这代人所生长的社会。 在此之前,我对外婆甚至更久的年代抱着美好的憧憬:在那个无忧无虑的年代,人们朝耕暮归,悠然自得,清新的空气中决没有那恶臭的汽车尾气;可是他们没有学习的机会,自己就变得不具思想,没有意义;因为文盲的眼睛是清澈可也是呆滞的,这种纯真的目光也许在孩提时代很可爱,而长大后,他们就变成鲁迅笔下的成年“闰土”,可怜而木然,甚至死后连墓碑上也没有一个完整的名字,到处的“阿大”、“狗娃”……让人心痛,更让人清醒地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正因为当年广大的中国农民没有读书的机会,有国无防,外敌才得以入侵,迫使们签下一个个屈辱的合约,导致中国付出大半世纪的努力才得以洗去国家的耻辱。 面对着先辈之墓,带给我们的是缕缕对逝去亲人的哀思,更是对明天的展望。今天的祖国,再也不是愚昧落后的旧中国。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得我们每个人都能读上书,祖国的未来必将更加美好。 逝者,安息吧! ;
2. 小学一年级清明节祭英烈手抄报 小学一年级手抄报
弘扬民族魂--六二班手抄报集阿图什市第一小学清明祭英烈共筑中华魂
一年级清明节祭烈士漫画手抄报清明节手抄报
清明时节忆先烈精美手抄报 缅怀先烈手抄报
致敬英雄清明节手抄旁脊报展祭祀扫墓清明节手抄报张庄小学四年级下清明手
清明祭英烈城南小学开展运瞎渗手抄报缅怀英雄活动
怎么画简单二年级缅怀先烈手抄报怎么画简单怎么画清明节手拆报简单呢
清明祭英烈手抄报一等奖教程清明祭英烈手抄报内容资料
小学生清明节手抄报图片清明祭英神凳烈
清明节祭英烈手抄报简单又好看二年级
一年级清明缅怀烈士的手抄报关于烈士的手抄报
清明祭英烈手抄报清明祭英烈城南小学开展手抄报缅怀英雄活动清明节
清明祭祀缅怀先烈手抄报
四年级烈士颂缅怀先烈手抄报简单又好看清明节祭英烈手抄报简单图片
清明祭英烈缅怀先烈的小学生优秀手抄报精选各年级的孩子们还用心地
英烈------向阳小学开展清明节手抄报评比活动副本清明节手抄报简单一
息县第十小学清明节祭英烈主题手抄报展示
关于清明节的手抄报怀念烈士
3. 平凡人的感人事迹有哪些
平凡人的感人事迹很多,下面举的就是几个平凡人的感人事迹。
1、申春玲
1998年8月24日,一场特异的悼念会在山东嘉祥县后中庄进行。 死者申春玲是一位年仅16岁小姑娘,但她却享福了这个村最高的葬礼格式, 她的三个胞兄穿上了为父母送葬能力穿上的孝衣。在灵柩前长跪不起,全村老少自觉地佩带黑纱哭着为她送行。可是有谁吵帆知晓这位早逝的姑娘其实与这个家庭不曾任何血统牵涉,她只是一个连户口都不曾的继女;在继父瘫痪,亲母亲出走离家后, 她却勇猛地留了下来,用纤弱的双肩托起了四个大学生胞兄!
2、沈桐和孙志帅
2011年3月12日下午,宁夏第一工业学校初中机电101班学生沈桐和孙志帅返校途经石嘴山市南沙海景区时,突然听到不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呼救声。寻声望去,是湖中央冰面上玩耍的3个小男孩掉进了冰窟窿。沈桐和孙志帅冒着危险地将孩子救出后,又悄然上学去了。
3、张光城
齐河开发区火把张村村里孩子上学需穿越升橡雹308国道,路上车多导致事故频发,时年66岁的他对全村人承诺:接送孩子上学,保证不出事。他信守诺言,17年来,安全护送学生600多人,未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如今他已80多岁了岁,但“送学爷爷”的送学路仍在继续。
4、王秀燕
丈夫去世后,她带着公公和儿子改嫁,而第二任丈夫家中还有岳母和 3个孩子。在这个特殊的大家庭里,她既要照顾丈夫的患病岳母,又要照顾年迈的公公,还要带好4个孩子,她用伟大的爱诠释了什么是真善美。
5、如核 最“亲”妈妈李保叶:收养残疾女婴抚养成人
20多年前,蒙阴县岱崮镇五里沟村村民李保叶,收养了一名手足扭反的残疾女婴,取名王琳。此后,她悉心照顾身残体弱的王琳。为了给王琳治病,她将儿子送到娘家,自己带着王琳四处求医,欠下巨额债务,用了13年时间才还清。尽管生活困难,她仍把王琳送到县城接受教育,并一直鼓励、支持王琳读到中专。如今,长大成人的王琳选择了特殊教育职业,把爱继续传递给她的学生们。
6、刁娜
1988年出生的龙口女孩刁娜,是南山集团一名员工。2011年10月23日傍晚,刁娜和爱人开车经过一处搅拌站附近时,看见一女子因交通事故受伤躺在路中央。两人担心女子有被过往车辆二次撞伤的危险,便下车营救。在指挥过往车辆绕开受伤女子时,刁娜不幸被车挂倒,右腿严重骨折。经媒体报道后,刁娜的事迹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强烈共鸣,被人们称为“最美女孩”。
4. 公祭日的图片背景色怎么换的
1、首先将获取来的背景色素材在手机上打开,并提取链接发送到电脑上,为后面的排版编辑做准备。
(4)悼念同学死者的图片素材扩展阅读: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中的磨毕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所有死难同胞(包含慰安妇),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瞎宏芹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中国南京开始对中国同胞实施长达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三十多万人惨遭杀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公然违反国际法、日内瓦公约的残暴行径,铁证如山,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立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的审判,早有历史结论和法律定论
5. 寻找大师议论文素材
纪年被遗忘的学人——读书——凤凰网
看大师:影响后人的文化脊梁
大师,不仅是自己专长上给世人带来深远的影响。而且,他们也是精神上的标杆。他们屹立在那里,激励后人。巴金,陈寅恪,却在自己的年岁的终点处,仍有着非同寻常的创造力。
大师的魅力在于不断反省:巴金——中国二十世纪的良心
晚年的巴金在《随想录》一书中,以罕见的勇气“说真话”,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一座丰碑。他对过去的反思,他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赢得了文化界的尊敬。巴金的痛苦就是巴金的魅力,他唤醒了因为各种缘故陷入同样感情困境的中国知识青年枯寂的心灵,遂而成为青年的偶像。
“我的上帝只有一个,就是人类。为了他,我准备献出我的一切。”“1927年春天我住在巴黎拉丁区一家小小公寓的五层楼上,一间充满煤气和洋葱味的小屋子里,我寂寞,我痛苦,在阳光难照到的房间里,我想念祖国,想念亲人。”
大师的魅力在于学无止境:钱钟书——难以望其项背的文化昆仑
他说,我一辈子干的,就是要使小说、诗歌、戏剧与哲学、历史、社会学成为一家。钱先生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以小说家观点解读古今中外的文史着作。他以一种文化批判精神看待中国与世界,以一种现代意识统领文学创作以一种高尚的形象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人格上的榜样。作为知识分子,他被迫接受思想改造,受过不少罪。但是,智者是不可征服的。他曾说:“大名气和大影响都是90%的误会和曲解搀和成的东西。”
“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上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志。”
大师的魅力在于无媚骨: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先生之着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是陈寅恪为沉湖而死的王国维撰写的纪念碑文,也是自己一生为人为学的生动写照。“考自古世局之转移,往往起于前人一时学术趋向之细微。迨至后来,遂若惊雷破柱,怒涛振海之不可御遏。”“但开风气不为师”的名言,不仅是龚自珍的自白,也是陈寅恪的志趣和自道,他没有在任何场合自命为大师,更未在任何时候端过大师的架子。
寅恪先生最动人一节是一九五三年拒绝接受中古史研究所所长的一番话。当时中共科学学院成立中古史研究所,聘寅恪先生为所长,特派先生的弟子汪钱带聘书南下广州接先生北上。时先生双目已盲,乃口述覆信,由汪钱笔录,他说: “我的思想,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中。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有自由意志和独立精神。所以我说: 独立之精神、自由的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正如碑文所示: “思想而不自由,无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岂庸鄙之敢望”……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见解再研究所学……因此我提出以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你要把我的意见不多也不少地带到科学院。”
进入生命的晚年,在肉体与精神陷入无限痛楚之中时,明末清初宁死不屈的一代奇女子柳如是便成为他生命中幻象和唯一的光亮。陈寅恪以惊人的毅力口述完成了洋洋80余万言的《柳如是别传》。这一“ 鸿篇巨制”的萌生问世,发轫于少年,志成于人生暮年,是陈寅恪所构建的托其心志,明其理想的又一心灵丰碑。此一巨大成就,正如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池田温所言:“若非有无比坚毅之心力,焉能完成此大业?人类文化史数千载,失明史家之能撰大着,其类殆罕;陈先生之业绩,称为20世纪中国史学界这一大奇迹无不可也!”
“自昔大师巨子,其关系于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者,不仅在能续先哲将坠之业,为其托命之人,而尤在能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逮,故其着作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规则也。”
大师的魅力在于一针见血:熊十力:“中国文化亡了!”
他常常穿着一件褪了色的友布长衫,扣子全无,腰间胡乱地扎一根麻绳,独自一人到街上去或公园里,跌跌撞撞,双泪长流,口中念念有词“中国文化亡了!”“中国文化亡了!”然而,街市熙攘,人皆自危,没有人来理会他,也没有人对他口中所念有丝毫的惊异。
1946年6月7日,熊十氏致函徐复观说:“知识之败,慕浮名而不务潜修也;品节之败,慕虚荣而不甘枯淡也。举世趋此,而其族有不奴者乎?”“平等者,非谓无尊卑上下也。然则平等之义安在耶?曰:以法治言之,在法律上一切平等。国家不得以非法侵犯其人民之思想,言论等自由,而况其他乎? ”
熊十力自幼即与众不同,独具才思而又非常自尊、自信。他曾口出“狂言”道:“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令其父兄诧异不已。十六七岁时,他即四处游学,当他最先读到陈白沙的“禽兽说”时,忽起神解,“顿悟血气之躯非我也,只此心此理,方是真我。”并从中领悟到人生之意义与价值。绝非是趋利避害、去苦就乐等外在满足,而在领悟人生之意义与价值,体识至大至刚之“真我”,以合于天地万物之理。这一觉悟基本上奠定了他以后的治学方向。
品学术:懂书斋里的人间情怀
也许,有类人躲在书斋为人所不知;也许我们也不知道他们的皇皇巨着;我们更不清楚,他们如同西西弗斯一样在自己的思考道路上推着石头上山,而每次又从山顶滑下来。可当他们之中有人说:我对生命的看法很豁达,我不怕死,只希望再多给我些时间完成《伊里亚特》,人们又会想起什么呢?
学术生活中的良苦寄托——费孝通:学术虔诚者
93岁高龄时,他还去了甘肃定西考察。“他的脑子里其实一直没有离开学术。他又对我们说,有人建议他写自传,可是他认为,他这一生写下的文章就是‘自传’,不必再写了。他打算花时间写些总结性的、在学术上有点分量的东西。因此,他除了开会、看书,就是下去调查研究,回到家里,也是进了书房就看书,一看就是四五个钟头。他有这样一个本领,看书或写文章的时候,不管身边有什么人走动、说话甚至吵闹,他都会旁若无人,不受影响。
学术生活里的皇皇巨着,书斋里的低调人生——罗念生:为学术献身
罗念生一直与晦涩、枯燥,像甲骨文那样难懂的古希腊文学打交道,终生不倦,孜孜矻矻,即使在最艰苦的条件下,在灾难和厄运时时临头的日子里,他也不肯放下手中的工作,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特别是粉碎四人帮之后,他除了吃饭和睡眠的时间外,几乎全是在他那用床板加宽的书桌前度过的。在他的住所,人们从窗外总看到秉烛夜耕的他坐在书桌前,从黄昏到深夜,那盏黄红的灯光总是最晚熄灭。在严热的夏天,晚上乘凉的大人、小孩聚了一院子,而灯前像偶像般的他,专注地坐在那里。这种情景引起小孩们的好奇,他们多次登窗沿向内窥望、逗闹,竟都引不开老人的视线。有一次他们联合起来,向老人大声齐呼:“书呆子,书呆子……”这次他听见了,他离开书桌走向窗口,笑着向孩子们招手……。事后,他把这段故事讲给家人听,并引以为乐。他心甘情愿,矢志不渝,不追求热门,不图名于一时,毫无保留地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古希腊文学的翻译和研究,成为领域里的先驱者。
罗念生不仅有着的文德,在人品上也堪称是楷模。他善良、忠厚,待人热忱,虽不善言表,但内心却是个火热奔放的世界。他不计名,不为利,对青年学者和学生,有求必应。他经常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为他们查询资料,解答学术上的问题,每月都要寄出解答的复信、复函。他的老伴没有工作,又体弱多病,经济拮据。有人劝他翻译些通俗,出书量的畅销书,他说:“这些书有的是人翻,而我所搞的,是别人做不来的。”他嘱咐儿女,生活上过得去,有吃有穿就行了。物质上的享受都是转瞬即失的东西,只有学问和奉献才是永存的。在文汇报发表的一篇悼念文章中,曾把罗念生先生比喻为“中世纪的和尚”这恰给了他的人生哲理以形象的描述。他从不愿给别人增添麻烦,善于理解人、体谅人,就连家中的保姆他也尽力关照她们,减轻她们的劳动负担。亲朋遇到困难,他总是解囊相助,以至往往稿费尚未到手,就已经预支出去了。他的一生说是“吃的是草,而挤出的是奶。”在他重病住院期间,他以极大的毅力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尽力与医生配合。医护人员都喜欢他,夸他是最听话的病人。他向医生再给他点时间,不多,只需半年!他要完成“荷马史诗”的译着。他不求生命中的任何享受,只求完成夙愿留给后人。然而他带着遗憾走了,留给儿女的是一个仅有10元人民币存款的存折,留给中华民族子孙万代的,却是丰厚的、永存的纪念――他的译作和遗着。
“一个人活着若不工作,就毫无意义了。我对生命的看法很豁达,我不怕死,只希望再多给我些时间完成《伊里亚特》。”
慕人格:看大师那块硬骨头
常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似乎,书生从来都只是弱弱的代表。可当我们看到有那么些人,在特别的年代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时,不仅他们深邃的目光让人折服,而且,我们也觉得他们的骨头也似乎非常硬。有傲骨,无傲气就是说的这样的人。
贾植芳:“把人字写端正”
师道的光芒,那是在长久的点滴的寻常中,而无声地流露和浸润。着书立说、传道授业,更是自己人生一世的传奇与琐碎。正如有的学生所说:“我特别喜欢植芳先生在一杯茶、一支烟中,侃侃而谈,风骨毕现,从中不仅传授了读书的心得,更是传染了一种难得的为人风格。”师者脱俗,于是教育脱俗。“我这个教授是假的,不是人人都叫我“假(贾)教授”吗?不,我教书却是真的,从来不卖假货。”他教书不拘一格,家门为学生大大敞开着,于潜移默化中“植”种桃李芬“芳”。
历经战火、牢狱和各种磨难,却不改其刚强乐观。他努力“把人字写端正”。 师者风骨,是由传奇人生铺垫的。贾植芳曾这样总结自己:从一个监狱到另一个监狱。历经战火、牢狱和各种精神磨难,却不改其刚强乐观,一生坚持知识良知和社会批判精神,努力“把人字写端正”。是为贾氏“风骨”。 在苦难面前,贾植芳始终心怀坦荡,不忧不惧。刚毅的精神,支撑他的艰苦岁月。“平时我舍不得吃肉,都是买青菜,但是一批斗我,回家我就买排骨,自己安慰自己。一个人不要自我侮辱,是很重要的。”在历经坎坷的他看来,各种经历都是人生的财富。而自己此生最大的财富,就是“没有做对不起国家、民族、朋友的事,做人还像个人,书没有白念。”……坎坷中彼此搀扶的坚强人生,他们活出的是一番气象,活出的是一种风骨。
顾准:黑夜里的持灯人
当城头变换了五星旗开始,三十年间,中国知识界几乎只有两副大脑在掘进:张中晓和顾准。一个因思想而罹难,一个因罹难而思想;一个倾全力于批判,一个在批判中建设;一个如电光石火般来不及引燃便熄灭了,一个长期在釜底下自我煎熬。他们中谁也不认识谁,却一前一后在摸索民族的出口:一个朝东,一个朝西。方向完全不同,由于思想的深度,终至于在黑暗中汇通。
前进是那么艰难:贫困,饥饿,疾病,孤独,各种羁限,逼拶和毁损……唯靠良知给个人以支持。对于他们,夜与昼是没有区别的;绵延中照例地吞咽书本,反刍苦难,舔滴血的伤口。他们用笔,默默记录精神潜行的历程,此即所谓道路。然而,这道路并非为世人准备的,——他们深知,他们是远离了权力,而且为权力所嫉恨的人。
顾准遭到革命的遗弃以后,在这个世界上,再也得不到人类的庇护,包括母亲。在同来的道路上,妻子早已自杀。于无助中,他只好伸手乞求儿女们的宽恕,直到死神降临;可悲的是,革命的新一代并没有最后跨出站定的门槛。他需要温情,那么渴待。
可是,当转身面对众神时,竟只有剑和火焰了!顾准:“不许一个政治集团在其执政期间变成皇帝及其宫廷。”“我憎恨所有的神。”顾准重复说,恍如千年空谷的一个回声!
思想者唯以孤独显示强大。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从诗到散文,顾准燃尽了自己的一生。对于他,人们到处颂扬那最后的夺目的辉光,此时,我宁愿赞美初燃的纯净的蓝焰。
总述
徐志摩曾评价罗曼罗兰、托尔斯泰时说:“单从他们面上的光彩,单从他们曾经生活过的事实里,我们应得感悟到生命最伟大,最生产--甚至最快乐--的时候是在受苦痛的时候。”也许,看着渐行渐远的学者知识者的背影,内心也正是如是之想,他们曾如此精彩地活在这世界上,不管这世界有多少苦痛。纪念他们,是为了更好地继承他们的精神。
《我们是否需要大师》(《中华读书报》)
季羡林和任继愈两位文化大师同日辞世之后,人们感佩他们巨大的文化贡献,崇高的精神信念和高洁的人生风范,但更惋惜他们的离去,感叹这个时代文化大师的稀缺,思考和忧虑他们的文化和精神的影响会否淹没于当今这个商业物欲和流行文化的浮躁、喧嚣之中……
学者朱大可向大众和媒体准确而深刻地剖析了这种人们对大师的精神焦虑和时代心理情结:“在这个消费主义时代,对季羡林的缅怀,就是对中国文化的隆重哀悼。‘大师’一旦绝迹,就会引发全社会的文化焦虑。巴金去世时,曾经有过一次恐慌性浪潮,现在好像是当年的情境再现。”
这几年来,在文化学术界,我们也见多了所谓的“伪大师”,有些人以廉价的“大师”帽子随便奉送,更有披着假“大师”炫目外衣者干下了道德低下、灵魂龌龊的事情……“大师”的价值,逐渐处于贬值的过程中。
那么,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还需要不需要“大师”?
英国哲学家卡莱尔曾经总结过人类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大师,比如但丁、莎士比亚、卢梭、彭斯等人,并盛赞他们是人类的领袖,是传奇式的人物,是芸芸众生踵武前贤、竭力仿效的典范和楷模,他们是有益的伙伴,是自身有生命力的光源,他们令人敬仰,挨近他们便是幸福和快乐……这种对人类大师的论述,至少概括了大师所从事的事业是伟大的,对人们的生命和精神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他们具有引领人们前行的领袖和权威的力量,他们既是令人敬畏、景仰的,又是和蔼可亲的。所以,现在人们对季羡林和任继愈两位文化大师的敬佩、尊重,正是人们这种热爱大师、颂扬大师的心理需求的投射和反映。而对照这样的人类大师的标准,这实际上也使得当今我们这个社会里那些混迹于文化界、艺术界和学术界的假大师剥去伪装……
我们的时代需要的是真正的文化的大师,精神的大师和思想的大师,而不是当今在文化界、学术界、娱乐圈中那些满身商业化气息、热衷炒作的、娱乐明星式的所谓“文化大师”。“大师”是像季羡林、任继愈那样以道德文章、人格特质、人生境界、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力体现的风采和风范;“大师”是一位丰富了人类精神的人,他确实增加了人类的宝藏,使人类又向前跨进了一步,他追求精神道德上的毫不含糊的真理,他那似乎无不周知、无不探究的心灵里显示了某种永恒的热情;“大师”,或像美国着名作家爱默生所说,他是世界的眼睛,是世界的心脏,他要靠保存和传播道德情操、高贵的经历、优美的诗歌和历史的结论来抵制那庸俗文化的流行、繁荣……这就是我们所认为是大师级人物的荣誉的标帜。
说我们患上了“大师饥渴症”也好,对伪大师的泛滥感到焦虑和困惑也好,都不是实质问题,实质问题是这反映了我们的精神的渴念、心灵的皈依,灵魂的需求。总之,我们讨论需要不需要“大师”,是要激励我们的人生想象,获得文化智慧,防止我们的精神生活陷入贫瘠、苍白,要使我们对真理的追求(或者对正义的追求,对自我实现的追求)持之以恒。
“大师”与“大猪”一字之差境界高低立判
季羡林、任继愈去世之后,伴随他们的名字铺天盖地而来的“大师”二字多到令人厌烦,凡称季羡林、任继愈,必在其名之后缀以“大师”二字,季羡林先生若天上有知,也必定烦闷不已,要知道,季羡林曾公开表示,如果包括“国学大师”在内的三顶帽子(另外两顶为“学界泰斗”和“国宝”)有朝一日能被摘掉,将会是件“皆大欢喜”的事情,他不愿意戴这么沉重的桂冠在身上,他不止一次地说,“我就是个土包子”。
无独有偶,和“我就是个土包子”相映成趣的是,文化老人饶宗颐在香港接受媒体采访时,打趣地对记者说,“我不是大师,我是大猪”。有必要重复一下饶宗颐这句语录的产生背景:季、任两位老人去世后一片“大师”称谓聒噪不已,有心急的媒体以“究竟谁将成为新一代的国学大师”为题展开调查,饶宗颐名列第一,紧随其后的是张其成、冯其庸、傅佩荣。
眼看着季老至死都没摘掉的三大帽子就要戴到自己头上,饶宗颐的一句“我不是大师,我是大猪”,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轻轻巧巧将“三座大山”化解于无形之中。
将大师与大猪对应起来,充分体现了饶宗颐老人的智慧,他比任何人都能明辨出大师这个称谓在这个时代所蕴涵的危机和压力,当大师成为一件廉价的帽子,被学术混子们挣来抢去的时候,它其实已经成为一个贬义词。真正的文化老人,应该对这种虚名抱有藐视的心理,他们的价值所在,在于为文化传承做了多少贡献,而不是体现在一个虚名上。
饶宗颐还有一句话说得好,他说“‘大师’是佛家说法,我又不是和尚,所以我不是大师。”这句简单易懂的话,十分朴素地向公众解释了“大师”的来源以及不愿意当大师的缘由。
和某些文化人“坚辞”大师之后又“退让一步”默认大师不同,饶宗颐以孩童似的天真语言,将一个本来很简单的道理说得明明白白,这该让那些哭着喊着有大师情结的人羞惭不已。“大师”与“大猪”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对比之下境界高低立判。饶宗颐的“大猪说”也当是对持续高烧数年的“大师热”一次含蓄幽默的批评。
针对季、任两位老人去世后引发的一片“从此无大师”哀悼声,有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文化患上了“大师饥渴症”。“大师饥渴症”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媒体的炒作有着不可推卸的作用,文化老人的去世,很大程度上也沾染上了“消费名人”的娱乐色彩,季羡林追悼会上发生的“乌龟事件”闹剧,读来令人心生悲哀。
那么多人痛悼“大师”,那么多人操起键盘廉价地跟帖一句“大师,一路走好”,但究竟有几个人读过“大师”哪怕一本完整的着作?浮躁的“大师饥渴症”随着文化老人的去世而变得更加焦虑,愿饶宗颐的一句话能带来当头棒喝的效果,该醒醒了,那些沉迷于虚幻的大师景象中不能自拔的人,让“大师”这个词从哪里来归到哪里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