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素材 » 单边图片素材
扩展阅读
ppt背景图片减淡 2025-01-19 20:29:51

单边图片素材

发布时间: 2024-04-15 06:29:22

Ⅰ 单边放炮和双边放炮示意图怎么画

为了获得共反射点道集的资料和压制多次反射波之类的特殊干扰波,提高地震记录的信噪比,在野外必须使用一种专门的观测系统,即在测线上通过有规律地同时移动激发点与接收排列来达到对地下界面反射点重复采集(观测)的目的。这种观测系统称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它同样可以用时距平面图和综合平面图来表示。图4-5-1上部就是综合平面图的表示形式。它的形式主要有端点(单边)放炮和中间放炮两种,下面我们以较常用的单边放炮六次覆盖的观测系统为例作一简单介绍。图4-5-1 (a)单边放炮六次覆盖观测系统

图4-5-1 (b)单边放炮六次覆盖观测系统(x1=2·Δx)如图4-5-1(a)所示,对一台24道的地震记录系统(道数N=24),炮点位于接收排列的端点,每放完一炮,炮点和接收排列一起向前移动二个道间距;然后再继续放炮……这样,便组成了一个单边放炮六次覆盖的观测系统。在图4-5-1a上,我们将全部炮点O1,O2,……标在同一条水平线上,然后从各炮点向排列的前进方向(图中向右)作一条与炮点水平线成45°角的直线,将同一排列上的24道接收点分别投影在这条直线上,每一条直线表示一个排列获得的一张原始记录。这就是仪器接收道数N=24,偏移距x1=0,道间距为Δx,炮点间距γ=2Δx的六次覆盖的观测系统综合平面图。为了更形象、更具有代表性地表示出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综合平面图的特点,地面测线上炮点、接收点地下共反射点叠加道数变化规律。图4-5-1(b)给出了仪器接收道数N=24,道间距为Δx,偏移距x1=2Δx,炮点移动间距γ=2Δx时的六次覆盖观测系统综合平面图。从图4-5-1可见,每放一炮,可得到地下24个反射点;依次放完6炮,可得相应的6个反射界面段。其中A反射点到D反射点的界面段,每次放炮都对它进行了观测,即进行了6次观测(6次覆盖)。其中第一炮(O1)的第21道,第二炮(O2)的第17道,第三炮(O3)的第13道,第四炮(O4)的第9道,第五炮(O5)的第5道,第六炮(O6)的第1道都接收到了来自A点的反射,即这六道记录组成了共反射点A的叠加道集。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找到其他共反射点B、C、D的叠加道集。继续放第七炮、第八炮……则可获得一条连续的六次覆盖剖面,其对应的各共反射点相应叠加道如表4-5-1所示。表4-5-1 六次覆盖观测系统表从图4-5-1上还可以看到,炮点连线和共反射点叠加道的连线是互相垂直的,其交点就是共反射点在地面的投影位置。炮点和排列向前移动是有规律的,其移动距离γ、覆盖次数n和地震仪器的接收道数N有关,应满足下列关系式: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和资料解释式中γ表示炮点间道数;S是一个系数,单边放炮时取为1,双边和中间放炮时取为2。如果单边放炮采用六次覆盖,24道检波器接收,则放一炮后炮点移动的道数γ为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和资料解释即炮点和接收排列整体向右移动2个道间距,再放下一炮。γ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覆盖次数(n)和接收道数(N)。为了施工方便和计算机处理,一般炮点移动的距离γ取为正整数。同样覆盖次数(n)也受到接收道数(N)和炮点距(γ)的限制。当N越大,γ越小时,覆盖次数n就越高;但覆盖次数n总是小于N/2,最多等于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