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素材 » 闯关东免费图片素材
扩展阅读
戴头盔出去威搞笑图片 2025-02-05 00:30:22
pass图片是什么 2025-02-05 00:00:16

闯关东免费图片素材

发布时间: 2023-08-02 14:16:22

1. 当年人们为何要闯关东,而不去富裕的南方生活

电视剧《闯关东》可以称得上是良心巨作,从演员、剧本到历史背景的主题,很多场景都真实反映了当时“闯关东”的情景。

可是面对大东北漫天雪地,到了关东之后的艰辛生活,很多人都觉得奇怪,如果是逃荒,为什么要去那么贫瘠的地方呢?如果去南方不是更能实现温饱吗?

图片:打拼的一切被战争化为炮灰剧照

可以说闯关东其实就是一部血泪史,如果不是万不得已,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去到陌生的地方过这种艰苦的生活。

2. 闯关东的路线(最好是图片)没有图片,文字也行,但是描述得详细,用曾经的地名讲,最好有现在地名的辅助

只找到以下资料。。。


闯关东,中国近代史上(清代至民国年间)华北地区农民向东北地区移民的运动。关东指山海关以东地区,也叫关外(东北地区),清代认为是满洲人的“龙兴之地”。


相关名称历史由来


“东北”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东北曰幽州,其镇山曰医巫闾。”医巫闾山位于今辽宁北宁与义县交界处,主峰海拔866.6米。山之东麓有山神庙——“北镇庙”。当地迄今流传着关于医巫闾山的众多传说。当时。 战国时,燕国在今辽东半岛一带设辽东郡(郡治襄平,今辽宁辽阳),秦汉魏晋因之。隋代辽东郡治移至通定镇(今辽宁新民东北)。元代于至元四年(1267年)设辽东路,治所在黄龙府(今吉林农安)。朱元璋洪武八年(1375年)十月,设“辽东都指挥使司”,治辽阳(今属辽宁)。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段,人们就用“辽东”来称呼东北地区。因此,着名学者、作家、报人曹聚仁先生《万里行记》说:“古代的"东北",乃"辽河流域"的东北。”


“关东”一词本指函谷关以东。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县坡头乡王垛村,东自崤山,西至潼津,从西周以来便是沟通关东、关中的门户,乃兵家必争之地。“关东”与“山东”同义,这里的“山”指崤(yao)山,“山东”指崤山以东。朱元璋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徐达建山海关城堡一座,山海关扼东北与中原之咽喉,东北一带因此被称为“关东”。山海关以内,俗称“关里”。

明朝一般用“辽东”一词指称东北,自康熙年间(1662—1722年)起,“关东”一词才逐渐被官方和民间广泛使用。“东三省”是人们称呼东北的另一个名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分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此为“东三省”名称之始。除“东北”、“关东”、“东三省”外,还有一些俗称。如胶东半岛一带以渤海湾为界,称东北为“海北”,称山东为“海南”。另外,东北还有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代称——“白山黑水”。


背景

康熙年间开始实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放松对人口的控制,中国人口急剧增长,百十年间人口便翻一倍,人多地少的问题日渐尖锐,而中原地区尤甚。19世纪时,黄河下游水旱频仍,饿殍遍野,此时东北却有大片肥沃土地闲置,开始使中原地区的农民涌起闯关东的浪潮,尤其是丁戊奇荒时期,大批灾民涌入朝廷也默许,从此闯关东成为社会上生活困难者寻求出路的广泛认知。


相关路线


闯关东的移民源地主要是现在山西、山东、江苏、河北、河南几省,其中山东和河北最多。

而闯关东路线有两条:

一为陆路,从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等长城各关口出关,进入辽沈;

二为海路,从山东半岛乘船到辽东半岛,例如由烟台到大连只需一夜时间。闯关东后的移民在东北多做垦荒、打猎贸易、淘金、放山(进山挖人参)等以谋生。


有关图样。。。可能不是很详细。。见谅。。。图不好找。。


话说怎么会有详细地图啊。。。走的路线都不一样。。。去的省都不同。。。只能说大连是重要中转地。。。你不能笼统归为一个路线。。。你只能以某家人闯关东的路线为例来进行说明。。又不是有法定路线。。这根本就是逃难一样。。。还制定什么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