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往生极乐世界后可以回到本来的我就是无吗也就是无余涅槃,无余涅槃是不是这个意思谢谢有缘人解答。
往生到极乐世界,诸位要知道,是活着去的,没有说死了去的。人没有断气,看到阿弥陀佛来接引他,跟阿弥陀佛走了,这身体不要了,丢掉了,是这么走的,活着走的,所以这个法门叫一生成就的佛法。到极乐世界换了一个身体。
这个身体是微尘聚,是阿赖耶的相分变现的,到极乐世界换的身体与阿赖耶不相干了,不用阿赖耶的物质现象,而用的是法性身,极乐世界是法性土。说到法性,我们有个概念,法性不生不灭,所以他是无量寿。法性没有变化,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没有生老病死,没有,到那个地方是化生,阿弥陀佛来接你,你坐上莲花,那个莲花是你自己念佛功夫成就的。
经上讲得很清楚,我们在这个世间,听了净宗法门,知道有极乐世界、知道有阿弥陀佛,我发心想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七宝池中就有一朵莲花,莲花上还有我的名字,绝对不会搞错。我往生的时候阿弥陀佛就是拿这个莲花来接引,莲花大小、光色全是我们现在念佛的功夫,这个是真的,带得去的。
这个世间无论干什么都带不走,凡是带不走的统统要放下,带得走的要努力,努力念佛,你的莲花愈念愈大,光色愈念愈好,就这么个道理。那个莲花是法性身、法性土,是自性本愿功德所变现出来的,它不是阿赖耶的相分,它不是阿赖耶的见分,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我们要认真念佛,世间的事一切随缘,决定不攀缘。随缘什么?机缘一切成熟,是好事情,应该帮助这个世间一切众生,应当干;没有这个缘分,就老实念佛,不要去攀缘,不要去找,去找就错了!往生极乐世界重要,别的是小事。
净土大经科注(第一四〇集)2012/1/15BUDDHA ASSOCIATION编号:02-037-0140
梦参老和尚:往生极乐世界一生成佛
梦参老和尚:理上大彻大悟他要是在娑婆世界还照样轮转,往生极乐世界一生成佛
没有讲经之前,跟大家说几句,最近一段时间,因为我身体不好,耽误了很久。同时想讲的经,有的人要我讲大部头的,我现在的精力讲大部头的经典很长的,没有这个精力了。又者有些人对这《阿弥陀经》,认为他都能看得懂不需要讲,这也是一种思想,同时有些个有学问的知识分子,念一句阿弥陀佛,不生尊重心,轻视心。有人修禅定,修观,念一句阿弥陀佛,什么人都能念,没有文化的,一个初信佛的老太太、老年人都会念阿弥陀佛,把他不重视,这是个极端错误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回顾一下,你自从出家以来,特别是咱们普寿寺的道友,都是学习占主要的,一天要上几堂课,有很多错误的思想,今天我们讲讲《弥陀经》,开始大家可能都可理会到了。是的,这个《弥陀经》很简单,念阿弥陀佛很简单,当我们讲讲可能都不是这么简单了,不是像你们思想想的。
念阿弥陀佛的几种念法
念一句阿弥陀佛有几种念法,念阿弥陀佛的时候,要观想你自己,就像我们华严境界,把自己变成阿弥陀佛,这是一种。
同时念佛的时候,念到自他不二,念自性佛,这又是一种念法。念一句阿弥陀佛包括一部《华严经》,你信吗?但是就看你怎么念。
临行赠汝无多子 一句弥陀作大舟
所以,在明朝藕溢大师,他做的注解很多,讲经很久,在他临圆寂的时候,对他的徒弟们说:“临行赠汝无多子,一句弥陀作大舟。”他说我要死了,临行就是我已经要走了,没有很多话跟你们说,也没有好多字嘱咐你们,把一句阿弥陀佛作成大船。那他的一生,作《灵峰宗论》,作注解多,临死了最主要紧的一句话,念阿弥陀佛。
因为念一句阿弥陀佛,一般人把他看轻了,你拿这一句阿弥陀佛比,比什么呢?比你坐禅,禅堂,禅堂是选佛场,顿超直入,立证菩提,禅门一炷香,坐一炷香的时候,开了悟了,大彻大悟,大彻大悟他要是在娑婆世界照样轮转。知道轮转的意思吗?失掉现生的身,还照样轮转。那是禅宗祖师一代一代的,那很多了。
你念一句阿弥陀佛生到了极乐世界,念成了的,一生成佛不再轮转了。天天有善知识,莲池海会的那些都是善知识,也有阿罗汉,《弥陀经》里的也有阿罗汉,那些阿罗汉都是发大乘的阿罗汉,不是没有发大心的,已经发了菩提心了。因为咱们《阿弥陀经》说话的是,不问自说,没人请佛说,佛跟舍利子说,舍利弗啊!我上回讲《金刚经》,须菩提这个都在转小向大,把这个阿罗汉转成了菩萨,让他发大心。阿弥陀佛对舍利弗说的,不问而自说。
大家一般看起来,念阿弥陀佛容易,念阿弥陀佛很不容易!你就生得也得念到一心不乱,不到一心不乱能修的去得了吗?同时这个就是那个华严境界。你怎样理会呢?极乐世界离这十万亿佛土,大家想想看,一个佛土是三千大千世界,你要经过十万亿的三千大千世界,你才生得了,如果没有阿弥陀佛来接引你力量,你能去得了吗?就连一个释迦牟尼佛的三千大千世界,你也冲不破啊,你会能达到极乐世界?所以啊!大家在听的时候,不要把他认为很容易。
但是有一个好处,不经过什么的语言,也不经过什么文字,不论你学过佛法,或者没有学过佛法,听到了,你能一心一意的念,念到一心不乱。为什么一个老太太什么文化也没有,七八十岁了别人一教她,她就一心一意的,她也不懂得别的,她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心里就一个念头,念佛生极乐世界。比那知识分子懂得很多很多的人,他心里非常的乱,他生不了,他不能一心。
发愿生极乐世界
因此啊,大家在听《弥陀经》的时候,要发愿生极乐世界,等你到极乐世界一生不退,生去了直至成佛,不会再生生世世的受生了。你在这个娑婆世界可不容易,因此要发大愿、要发菩提心。因为生极乐世界不只这个《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特别是般若部的,劝生极乐世界的,我们在《华严经》,先讲的《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求生极乐世界的。普贤菩萨的行愿,最后导归极乐。那个生不同了,生上品上生。如果你能念佛加十大愿王,不要念十大愿王的经文,或者嫌着长,你称一者礼敬诸佛,直到普皆回向,只念那么十大愿跟阿弥陀结合起来,你生极乐世界上品上生,文殊菩萨专接你到极乐世界去的。
所以在习学之前,要知道《阿弥陀经》非常的深,不是像我们想象的。大家要发愿,生起信心来听《弥陀经》。《弥陀经》不像《法华经》、《华严经》讲那么长,最多讲一个星期,一般的三座、四座就讲完了,我们讲的慢一点,从浅到深,浅的一般没有文化的,你就念一句阿弥陀佛,有时念六个字的,【南无阿弥陀佛】,念四个字的,【阿弥陀佛】。念都会念,什么人都会念,但是念到一心不乱的,能做到的人很少很少了。
因此咱们讲《弥陀经》之前,祝福大家要发信心,信,佛说的这个特殊法门。没有哪个弟子请,就是无问而自说,无问而自说!那你要信心具足了,你听完了《弥陀经》产生信心了。
我们一般都是求消灾难的,所以我有时候劝道友们念地藏菩萨,那就是这样的。那你念《阿弥陀经》,念阿弥陀佛就不能消灾难吗?给大家评论一下,选哪部经、讲哪部经,跟大家说那部经涵义,因此佛在说哪一部经都是无上的,不起分别心,不起分别心。
现在发愿,信,愿,信了极乐世界真实不虚的,相信自己能生得到,咱们学过《华严经》、学过《法华经》,极乐世界就在你心里,使你心变了,心生万法也得懂的华严意了。拿这意思来念阿弥陀佛,那跟咱们一般念阿弥陀佛情况不一样的,以学习《法华经》的那个智能来念阿弥陀佛,那又不同了。果位的佛,你也就进入果位了。
极乐世界在你心中
所以看你以什么心,现在我们都是凡夫心,消业障、生极乐世界,把现生所有的生极乐世界的障碍,把它消掉,你才能去啊!你念阿弥陀佛的时候,跟你修不净观、白骨微尘观相较,后者是一步一步来的,九次第定;那等于一步一步走到太原,如果你坐汽车,那就快了,五台山还没有飞到太原的飞机,将来可能发展到小型飞机,坐上飞机,十几分钟就到太原了。
你念阿弥陀佛,等于是坐飞机,十万亿佛土一念间就到,这边死了,那边生了,莲花生了。为什么呢?极乐世界还在你心中,都是你一心,这是圆满的、圆满的。要有这种愿!行呢!就念阿弥陀佛,没有其它的,非常简单,经文告诉我们,念到一心不乱,有的你定力好,三天你就一心不乱了,那你就三天走,一念间你就到了,这就靠信仰力,信、愿、行。
净界法师:什么是真如呢?
好,那么这个概念有了以后呢,我们来看看这个左边这个讲表,这个讲表非常重要,你这个讲表要全部弄通了,你整个唯识学的概念就建立起来了。
首先我们看第一个,右边有一个白白的圆圈,这个请大家在上面写真如两个字,这个是真如,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来面目。
这个真如我们解释一下。翻到讲义的第十面,第十面右上角有一个性,这是真如佛性,真如佛性往左边跑一念不觉,就是众生的情识,就是八识了。真如它有两个方向,当它觉悟的时候,往上走的时候,那叫作功德庄严,真如当它是一种觉悟的时候,当我们是称性起修,从空出假的时候,那这叫功德庄严,它是往上;真如当它堕入了一种迷惑堕落的时候,那就变成八识,那我们这个课程呢,我们不谈真如觉悟的时候,是讲真如已经堕落了,真如一念不觉以后的我们凡夫的世界了,所以真如如果它往上的话呢,就是往右边一跑的时候,那就《法华经》《华严经》的境界了,那么真如往左边跑,就是我们的八识的内涵。
那我们谈谈什么是真如呢?
它的体性,经典上给它两句话,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清净这两个字很重要喔,不管我们无量劫来,打了多少的妄想,但是我们的心,还是清净,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这个清净的重点就在这两个字,叫本然,这两个字太重要了!就是说它这个清净,它不是你修来的,它是你本来就清净,修来的清净是对立的,因为你这个清净你就不是杂染,你看一张白纸,它的清净是一种对立性的清净,你用墨汁去泼它它就黑了嘛,但是虚空的清净呢,它是圆融性的,虚空可以容纳白色,也可以容纳黑色,所以虚空的清净是圆融性的,因为它离一切相,所以清净的意思就是说,它不是杂染,它也不是杂染相也不是清净相,它是离一切相这叫清净,它也不是善也不是恶,所以它容纳一切的善恶,这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因为它离一切相,以它无住的原故,所以它周遍法界,这是它的体性。
它的作用呢,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它的作用有两块:第一个寂静,因为我们的心本来是无所得,你不可能抓住任何东西,你看我们追求物质,总有一天你会厌烦,为什么?因为你已违背你的本性,我们的本性是没有相状的,你一定要追求相状,你最终的结果,就是跟本性抵触了,因为你本性是寂静的,它无所得,你只有放下,你才能够合乎你的本性,而不是去追求,所以它的本性的第一个特点,它是寂静的,它无所得。
第二个呢,它是有照了性的,它是有愿望的,它是有作用的。所以三世诸佛就是因为证得本性,他才能够一方面安住空性,一方面能够从空出假,到十方世界示现八相成道,这是它有寂跟照两种功能,这两种功能就依止在这个清净本然的一个止境上,这个就是我们本来具足的,就像水一样,我们本来具足的,那么这是第一块,真如。
唯识学概要——009
虚云老和尚:随心自在,处处真如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
有些人终日悠悠忽忽,疏散放逸,心不在道,虽做工夫,也是时有时无,断断续续,常在喜怒、哀乐、是非、烦恼中打圈子。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六根对六尘。没有觉照,随他青黄赤白,老少男女,乱转念头。对合意的,则生欢喜贪爱心;对逆意的,则生烦恼憎恶心,心里常起妄想。其轻妄想,还可以用来办道做好事,至若粗妄想,则有种种不正邪念,满肚秽浊,乌七八糟,这就不堪言说了。
白云端禅师有颂曰:“若能转物即如来,春暖山花处处开。自有一双穷相手,不曾容易舞三台。”又《金刚经》云:“应如是降伏其心。”儒家亦有:“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的说法。
儒家发愤,尚能如此不被物转,我们佛子,怎好不痛念生死,如救头燃呢?应须放下身心,精进求道,于动用中磨炼考验自己,渐至此心不随物转,工夫就有把握了。做工夫不一定在静中,能在动中不动,才是真实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