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叫做“唯美”
就是高纯度的美
Ⅱ 唯美女生花丛中背影
1、唯美女生花丛中背影图片1
(2)唯美主义图片扩展阅读
唯美女人心素如简,淡雅一世,蕙质兰心,一杯香茗中,便可以体悟人生的得失,做到心静如水,荣辱不惊。一杯清茶,三味一生,在生活中体验人生的苦乐炎凉、爱恨仇情。作为一个知性的女人,当以正确的人生观对待人生。
如果在婚姻之外,你很喜欢一个人,那么保持一个朋友的距离就够了,这样你和他的友谊就可以一辈子,千万不要奢望靠近。人一旦有了贪欲,就注定要失去。
所有的情缘都是天意注定的,来不得半点的强求。唯美女生,会在人生的历练中涵养定力,在风云变幻的人生戏台上举重若轻。真正做到秀丽脱俗,必然能够达到韵致天成,从容淡定。
Ⅲ 请问这幅画是哪个画家画的啊
这幅画明显是临摹的布格罗1875年作<小溪旁>,请看原作照片.
法国画家"阿道夫·威廉·布格罗",19世纪末着名的法国学院派画家,毕业于巴黎的朱利安美术学院,在1850年得罗马奖学金。他一生坚持唯美主义的学院派风格,打击压制后起的印象派画家,他的作品很受当时人的欣赏,现代对他的作品也大有人赞美。由于他的夫人也是他的同学,所以当时受夫人的影响,极力帮助女性画家举办画展。
他的名言是:“先生!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们,人们必须寻求美和真,必须使作品达到极致。只存在一种画,就是能把毫无瑕疵的美和完善呈现到人们眼前的画,如同委罗内塞和提香的作品一样。”
布格罗在美术界虽然是逆历史潮流的人物,但他的作品确实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有时为了追求完美,他也不惜篡改现实。所以他的作品经常取材于古代的神话,以超出现实的美展现出来。
布格罗作品以高度完整、技法全面和擅长表现多愁善感的题材为特征。在人物造型处理上,为了追求高度的优美,舍弃技法创新,维护官方正统的艺术,排斥其他艺术流派,因而被现代批评家指责为保守的画家。
在布格罗的画作里,女性的形象非常恬美,有妇女,仙女和农村姑娘等人物。其环境多为乡间丛林,宁逸静瑟。
Ⅳ 求阳光唯美意境图片
唯美意境简介:唯美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强调超然于生活的纯粹美,追求形式完美和艺术技巧,他的兴起是对社会功利哲学、市侩习气和庸俗作风的反抗。通常,人们认为唯美主义和彼时发生在法国的象征主义或颓废主义运动同属一脉,是这场国际性文艺运动在英国的分支。这场运动是反维多利亚风格风潮的一部分,具有后浪漫主义的特征。它发生于维多利亚时代晚期,大致从1868年延续至1901年。
Ⅳ 唯美画面,唯美是什么意思
唯美的意思是追求绝对的美,但真正意义上的唯美并不存在于这个世界。
唯美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强调超然于生活的纯粹美,追求形式完美和艺术技巧。
通常,人们认为唯美主义和彼时发生在法国的象征主义或颓废主义运动同属一脉,是这场国际性文艺运动在英国的分支。
所谓"唯美主义",就是以艺术的形式美作为绝对美的一种艺术主张。这里所说的"美",是指脱离现实的技巧美。
王尔德一生有两大关键点,一是进入牛津大学,一是入狱。牛津大学培养了他的唯美主义人生观、艺术观,监狱则加深了他对唯美主义的思考。下面是我整理的最好看的唯美图片。
最好看的唯美图片欣赏
最好看的唯美图片1
最好看的唯美图片2
最好看的唯美图片3
最好看的唯美图片4
最好看的唯美图片5
最好看的唯美图片6
最好看的唯美图片7
最好看的唯美图片8
最好看的唯美图片9
最好看的唯美图片10
猜你喜欢:
1. 励志图片唯美图片背景图片
2. 青春励志图片唯美图片欣赏
3. 励志青春的唯美高清图片
4. 唯美图片高清大图
5. 女生图片唯美清新真人
6. 励志图片大全唯美图
Ⅶ 唯美是啥意思
唯美主义定义 所谓"唯美主义",就是以艺术的形式美作为绝对美的一种艺术主张。这里所说的"美",是指脱离现实的技巧美。因此,有时也将唯美主义称为"耽美主义"或"美的至上主义"。 发展 十九世纪末的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形成,具有两大要素:一是比德(1839-1894)的快乐主义的批评;二是莫理思(1834-1896)的生活艺术化的思想。比德认为,文艺批评家的职责不在于掌握知识,罗列材料,以满足正确的美的定义,而应该具有一种特殊气质,善于感受美的对象的能力,将自己同书本中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从中探讨得到的快感和乐趣,这才是审美批评的根本。莫理思认为,改造社会的目的是自由地伸展,就非使日常生活艺术化不可。任何文明社会,假如不能对它的成员提供这种环境,那么世界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比德和莫理思的上述观点,奠定了唯美主义的理论基础。再加上英国诗坛中拉斐尔前派的主要代表罗塞蒂(1828-1882)以及史文朋(1837-1909)等人的努力,终于形成了唯美主义运动。 英国的颓废派作家们受瓦尔特·佩特的影响非常大。佩特在1867年至1868年之间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主张人们应该热情的拥抱生活,追求生活的艺术化。颓废主义者们接受了这一观点。法国哲学家维克多·库辛和奥菲尔·戈蒂埃在法国推广了这一观念,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并声称艺术与道德之间没有关联。 认知 唯美主义运动中的作家和艺术家认为:艺术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感观上的愉悦,而非传递某种道德或情感上的信息。因此,唯美主义者们拒绝接受约翰·罗斯金和马修·阿诺德提出的“艺术是承载道德的实用之物”的功利主义观点。相反,唯美主义者认为艺术不应具有任何说教的因素,而是追求单纯的美感。他们如痴如醉的追求艺术的“美”,认为“美”才是艺术的本质,并且主张生活应该模仿艺术。唯美主义运动的主要特征包括:追求建议性而非陈述性、追求感观享受、对象征手法的大量应用、追求事物之间的关联感应——即探求语汇、色彩和音乐之间内在的联系。 代表人物 唯美主义视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和雪莱为先驱,也受到了拉斐尔前派的影响。在英国,唯美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奥斯卡·芬葛·欧佛雷泰·威尔斯·王尔德。和阿尔杰农·查尔斯-斯温伯恩,这两个人都接受过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和唯美主义运动有关联的艺术家包括詹姆斯·麦克尼尔·惠斯勒和但丁·加布里埃尔·罗塞蒂。唯美主义思潮对室内设计也产生了影响。唯美主义的室内设计师们喜欢以孔雀羽毛和蓝白相间的中国瓷器作为装饰。唯美主义运动曾经受到来自杂志《笨拙》以及吉尔伯特和苏利文的小歌剧《忍耐》的嘲讽。 编辑本段席慕容的《唯美》 请看席慕容的《唯美》: 我不太喜欢别人说我是一个"唯美主义者"。 因为,在一般人对"唯美"的解释里,通常会带有一种逃避的意味。好像是如果有一个人常常只凭幻想来创作,或者他创作的东西与现实太不相合。我们在要原谅他的时候,就会替他找一些藉口,譬如说他是个"唯美主义者"等等。 而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唯美应该是从自然与真实出发,从生活里去寻找和发现一切美的经验,这样的唯美才是比较健康的。因为,这样的努力是一种自助,而不是一种自欺。 就是说,我们面对现实,并不逃避。我们知道一切的事相都是流变,而且无法持久的。可是,我们要在这些零乱与流变的事相之下,找出那最纯真的一点东西,并且努力把它们挑出来,留下来,记起来。 这样,就算世间所有的事物都逐渐地改或者消失了,不管是我自己本身,或者是那些与我相对的物象,就算我们都在往逐渐改变与逐渐消失的路上走去了;但是,在这世间,毕竟有一东西是不会改变、不会消失的。那些东西,那些无法很精确地描绘出来,无法给它一个很确切的名字的东西,就是一种永远的美、永远的希望、永远的信心,也就是我们生命存在与延续唯一的意义。 这也就是,在九百年后,我们重读苏轼月夜泛舟的那一篇文章时,会有一种怅然而又美丽的心情的原因了。 我们明明知道那已是九百年前的事了,明明知道这中间有多少事物都永不会重回了,可是却又感受到那夜月色与今夜的并没有丝毫差别,那夜的赞叹与我们今夜的赞叹也没有丝毫差别;明光是飞驰而过了,然而,美的经验却从苏轼的心里,重新再完完整整地进入了我们的心中,并且久久不肯消逝。 这样的唯美,才是真正的唯美,也是我心向往之的境界。 唯美的句子 你可以沉默不语,不管我的着急, 你可以不回信息,不顾我的焦虑, 你可以将我的关心,说成让你烦躁的原因, 你可以把我的思念,丢在角落不屑一顾, 你可以对着其他人微笑, 你可以给别人拥抱, 你可以对全世界好, 却忘了我一直的伤心…… 你做什么都可以, 不过是因为仗着我喜欢你, 而那, 却是唯一让我变得卑微的原因。 2. 有些事,一转身就是一辈子。 3. 年轻时我们放弃,以为那只是一段感情,后来才知道,那其实是一生。 4. 我还在原地等你,你却已经忘记曾来过这里。 5. 哀莫大于心不死。 6. 我很好,不吵不闹不炫耀,不要委屈不要嘲笑,也不需要别人知道。 7. 朋友们都羡慕我,其实羡慕他们的人是我。 8. 爱你,很久了,等你,也很久了,现在,我要离开你了,比很久很久还要久…… 9. 我失恋了,你怎么可以把我弄丢了。 10. 那些被允许任性的年代,叫做青春…… 11. 我在过马路,你人在哪里? 12. 忘却,是最无奈的爱。 13. 你的幸福路人皆知,我的狼狈无处遁形。 14. 如果我转过身,就不会有人看见我的眼泪了吧? 15. 我们经过那么多考验,最后还是回到了原点…… 16. 让你在没有我的地方疯狂,让我在没有你的世界坚强。 17. 每一天,允许自己放纵一次,哭一次,只一次……其余的时间,就开开心心地笑着过。 18. 对自己狠心,才会让你幸福。 19. 我是好人,别伤害我。 20. 我是由影子保护的。 21. 我只想问你,若我回头,你还在不在? 22. 当你做对的时候,没有人会记得;当你做错的时候,连呼吸都是错。 23. 爱那么短,遗忘那么长…… 24. 等待,是一生最初的苍老 25. 一个人只要不再想要,就什么都可以放下。 26. 童话已经结束,遗忘就是幸福。 27. 幸福,就是找一个温暖的人过一辈子。 28. 没有什么过不去,只是再也回不去。 29. 要有多坚强,才敢念念不忘。 30. 看着别人的故事,流着自己的眼泪。 31. 我喜欢现在的自己,我怀念过去的我们。 32. 不被理解的弱小只好一直坚强。 33. 不要骗我,你知道即使你的谎话我都会相信。 34. 我在怀念,你不再怀念的。 35. 请不要假装对我好,我很傻,会当真的。 36. 一个人,一座城,一生心疼。 37. 我们每一步,都走的太早了啊.在学会爱之前陷入,在学会体谅之前分手,在学会面对之前结束 38.我一生中最幸运的两件事: 一件,是时间终于将我对你的爱消耗殆尽 .一件,是很久很久以前一 天, 我遇见你…… 39. 感情不是够付出够努力,就能留住幸福 40. 来年陌生的是昨日最亲的某某, 总好于那年没有遇见过某
Ⅷ 世界的外国素描头像大师
多米尼加国·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年8月29日-1867年1月14日)是法国画家,新古典主义画派的最后一位领导人,他和浪漫主义画派的杰出代表德拉克罗瓦之间的着名争论震动了整个法国画坛。
安格尔的画风线条工整,轮廓确切,色彩明晰,构图严谨,对后来许多画家如德加、雷诺阿、甚至毕加索都有影响。
巴伯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毕加索是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遗世的作品达二万多件,包括油画、素描、雕塑、拼贴、陶瓷等作品。毕加索是少数能在生前“名利双收”的画家之一。
卡米耶·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1830年7月10日-1903年11月13日),是一位法国的印象派画家。
弗朗索瓦·布歇 (Francois Boucher)(1703年-1770年5月30日),法国洛可可时期的重要画家。又译做法兰撒·布歇或是法兰克斯·布雪。他以综合性,感官的绘画主题闻名。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1825年11月30日 - 1905年8月19日)是19世纪末着名的法国学院派画家,毕业于巴黎的朱利安美术学院,在1850年得罗马奖学金。他一生坚持唯美主义的学院派风格,打击压制后起的印象派画家,他的作品很受当时人的欣赏,现代对他的作品也大有人赞美。由于他的夫人也是他的同学,所以当时受夫人的影响,极力帮助女性画家举办画展
列奥纳多·达芬奇1(意大利语:Leonardo da Vinci,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他不但是个大画家,同样还是一位未来学家、建筑师、数学家、音乐家、发明家、解剖学家、雕塑家、物理学家和机械工程师。他因自己高超的绘画技巧而闻名于世。他还设计了许多在当时无法实现,但是却现身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明。总的来说,达芬奇大大超越了当时的建筑学,解剖学和天文学的水平,但是却未能推动其发展。
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í,Salvador Domenec Felip Jacint Dalí Domenech,1904年5月11日 - 1989年1月23日)是一位着名的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画家,因他的超现实作品而闻名。达利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和想象力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将怪异梦境般的形象与卓越的绘图技术和受文艺复兴大师影响的绘画技巧令人惊奇地混合在一起。他有一种对做出出格的事物而引起他人注意的狂热爱好,并影响至他的公众艺术形象,使他的艺术爱好者与评论家异常苦恼。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又译“达维特”,1748年8月30日—1825年12月9日) 是法国画家,新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1834年7月19日—1917年9月27日),法国印象派画家、雕塑家。
欧仁·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1798年4月26日~1863年8月13日)是法国着名画家,1798年4月26日出生于法国南部罗讷河畔的阿尔代什省,曾师从法国着名的古典主义画派画家雅克·路易·大卫学习绘画,但却非常欣赏尼德兰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的强烈色彩的绘画,并受到同时代画家热里科的影响,热心发展色彩的作用,成为浪漫主义画派的典型代表。他的画作对后期崛起的印象派画家和梵·高的画风有很大的影响。他的着名画作“自由领导人民”是对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名作“悲惨世界”的呼应,这幅画曾被印入法国政府发行的100法郎的钞票和1980年的邮票上。
H·保罗·德拉罗什 (Hippolyte-Paul Delaroche 1797年7月17日 - 1859年11月4日) 是法国着名的学院派画家之一。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匠。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
《呐喊》(挪威语Skrik,也译作《尖叫》,作于1893年),是蒙克最着名的代表作,被认为是存在主义中表现人类苦闷的偶像作品。像蒙克的许多其它作品一样,他一共画了四个不同版本的《呐喊》。蒙克在世纪之交时期创作了交响乐式的“生命的饰带”(The Frieze of Life)系列,《呐喊》属于这个系列。这个系列涉及了生命、爱情、恐惧、死亡和忧郁等主题。
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发音 (说明 · 关于)),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后印象派代表人物。
凡高的作品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但一直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直到死后他的作品才以其之震撼人心和富于想象力赢得评论界的赞扬。在他死后一些画家开始模仿他的画法,强调感情的宣泄,而对现实不一定作出如实的反映,这种创造性的态度被称为表现主义。此外凡·高的绘画风格对后来出现的野兽派也有一定影响。
约翰·斐拉克曼(John Flaxman,1755年7月6日 – 1826年12月7日)是英国着名雕塑家和插图画家。
让·昂诺列·弗拉戈纳尔(1732年4月5日-1860年8月22日),法国罗可可时代的代表画家。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年6月7日—1903年5月9日﹚,生于法国巴黎,印象派画家。大部份艺术史家将他归于后印象派。
高更的作品趋向于「原始」的风格。其用色和线条都较为粗犷。高更的作品中往往充满具象征性的物与人。此外他是印象派中融合了原始艺术风格的知名艺术家。现代艺术史中,高更往往被拿来与凡高并论,他们曾经是很好的朋友,互相画过对方的肖像,但最后却步上不同的道路,并没有维持很好的友谊。高更不喜欢都市文明,反而向往蛮荒的生活,这些都在他的作品中看得出来。
弗朗西斯哥·戈雅(Francisco José de Goya y Lucientes 1746年3月30日-1828年4月15日)是西班牙浪漫主义画派画家。画风奇异多变,从早期巴洛克式画风到后期类似表现主义的作品,他一生总在改变,虽然他从没有建立自己的门派,但对后世的现实主义画派、浪漫主义画派和印象派都有很大的影响,是一位承前启后的过渡性人物。
葛饰北斋(1760年─1849年),日本江户时代的浮世绘画家,葛饰派的创始人,其画风影响了后来的法国印象派。葛饰的笔名很多,如春朗、宗理、画狂人、戴斗、为一、卍等。
托马斯·吉尔丁(Thomas Girtin,1775年-1802年11月9日)英国画家,蚀刻画家。吉尔丁出生在伦敦南华克区一个成功的绳索制造商家里。在他幼年时父亲病逝,他的母亲嫁给了一个绘图员瓦根。吉尔丁跟随继父学习绘画,后来又师从金属版画家爱德华·多耶斯(Edward Doyes,1763年-1804年),他还结识了J.托纳(J. M. W. Turner)。
让-安东尼·华托(1684年10月10日-1727年7月18日)是法国罗可可时代代表画家。
萨托尼诺·赫兰(Saturnino Herrán,1887年—1918年),墨西哥画家。生于墨西哥阿瓜斯卡连特斯(Aguascalientes)。1903年,他父亲去世。两年后,全家搬往墨西哥城。1912年,25岁的赫兰认识了他的妻子罗莎里·阿莱拉诺。
瓦西里·康定斯基(Василий Кандинский,格里历1866年12月16日—1944年12月13日),出生于俄罗斯的画家和美术理论家。
儒略历1866年12月4日,康定斯基出生于俄罗斯莫斯科,在敖德萨度过童年。进莫斯科大学后,就读法律和经济学。1896年在慕尼黑学习绘画(写生,素描和解剖学),在俄国革命之后的1918年返回莫斯科。因为前卫艺术与官方的现实主义艺术相悖,1921年他回到德国,在包豪斯从1922年开始任教,在1928年加入德国国籍,直至1933年包豪斯被纳粹关闭。此后定居法国,在1939年加入法国国籍,1941年法国被纳粹占领,康定斯基没有选择前往美国定居,他在1944年逝于巴黎近郊的塞纳的内依。
约翰·康斯特勃(John Constable,1776年6月11日—1837年3月31日),英国风景画家。
凯绥·柯勒惠支(Käthe Kollwitz 1867年 7月8日 - 1945年 4月22日)是德国表现主义版画家和雕塑家,20世纪德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
让-巴蒂斯·卡米耶·柯洛 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年7月26日-1875年2月22日)。法国着名的巴比松派画家,也被誉为19世纪最出色的抒情风景画家。画风自然,朴素,充满迷蒙的空间感。简称做柯洛,或译做让·巴蒂斯·卡米尔·柯罗
彼得·冯·柯内留斯 (1784年-1867年)是德国着名画家,出生于杜塞尔多夫。他的父亲是一位杜塞尔多夫画廊的巡视员,他15岁时父亲就去世,做为长子,为了帮助维持家境只得放弃继续学习绘画。但他一直没有放弃绘画。
古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 1819年6月10日 - 1877年12月31日) 是法国着名画家,现实主义画派的创始人。主张艺术应以现实为依据,反对粉饰生活,他的名言是:“我不会画天使,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们。”
拉斐尔·桑乔(Raffaello Sanzio,1483年4月6日—1520年4月6日),意大利画家。
拉斐尔出生于意大利西北威尼斯和佛罗伦萨之间乌姆勃利亚省的一个小镇,他的父亲就是一位画家。拉斐尔画作中的人物清秀,场景祥和,他可以说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一位画家,在文艺复兴“三杰”中(另两位是列奥纳多·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他的画以“秀美”着称。年轻时他曾在佛罗伦萨学习四年,有幸仔细观摩了另两位巨匠的作品,从中领悟了不少。他的着名宗教画圣母系列将宗教的虔诚和非宗教的美貌有机地融为一体;他的画即使是“圣乔治和龙搏斗”的场面看起来也是平静安详的。他为梵蒂冈教皇居室创作的大型壁画《雅典学派》(School of Athens)是经典之作,他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将基督教和异教,统统融合到一起,创造出和谐的场面。同时也创作出许多着名的肖像如:“教皇利奥十世像”。他的性情平和、文雅,和他的画作一样。他短短一生创作出不少作品,于1520年早逝。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1841年2月25日—1919年12月3日),出生在法国巴黎的经典印象派画家。
雷诺阿以画人物出名,这之中又以画甜美,悠闲的气氛还有丰满,明亮的脸和手最为经典。印象派中雷诺阿的特色在于描绘迷人的感觉,从他的画作中你很少感觉到苦痛或是宗教情怀,但常常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如母亲或是长姐般的笑容。雷诺阿认为绘画并非科学性的分析光线,也并非巧心的安排布局,绘画是要带给观者愉悦,让绘画挂置的环境充满了画家想要的感觉。
雷内·马格利特(René Magritte,1898年11月21日-1967年8月15日)是比利时的超现实主义画家,画风带有明显的符号语言,如《戴黑帽的男人》。他影响了今日许多插画风格。全名是雷内·弗朗索瓦·吉斯来恩·马格利特(Rene Francois Ghislain Magritte)。
伊利亚·叶菲莫维奇·列宾(Илья Ефимович Репин,1884年8月5日—1930年9月29日),俄罗斯画家,巡回展览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年6月28日—1640年5月30日),佛兰德斯画家,是巴洛克画派早期的代表人物。
鲁本斯出生于德国锡根,父亲是一名原籍比利时安特卫普的新教律师,为了逃避宗教迫害而逃到德国。在他的父亲去世后,12岁的鲁本斯跟随母亲回到了西班牙统治下的家乡安特卫普,并在那里接受了天主教洗礼,而宗教也成为鲁本斯画家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一个主题。少年时期的鲁本斯曾在一个伯爵夫人家里做侍童,因此有机会接受正统的贵族式教育,精通多种语言。后来又在母亲的安排下从师几位画家,21岁时他便获得安特卫普画家公会的承认,成为一名正式的画家。
西奥多·卢梭(Étienne Pierre Théodore Rousseau,1812年4月15日—1867年12月22日),法国巴比松派的风景画家。依全名又译做皮埃尔·埃提昂·蒂奥多·卢梭。他的中文译名有相当多种,有时做胡梭,有时做鲁梭。
卢梭的风景画以强烈的色彩、大胆的笔触,和独特的主题闻名。评价是有褒有贬,他是提高法国风景画家地位的重要人物,在18世纪当时,他的作品被拒于主流画派长达10年的时间,最后终于在1848年获得大众的认可正式有公开展出,并被授与荣誉的十字勋章。并成为将巴比松派接续到印象派的重要画家。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年7月15日 - 1669年10月4日)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台湾简称为林布兰特。
亨利•马蒂斯(法语:Henri Matisse;1869年12月31日—1954年11月3日)是法国着名画家,野兽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画家。他以使用鲜明、大胆的色彩而着名。
爱杜尔·马奈(Édouard Manet,1832年1月23日—1883年4月30日),是出生在法国巴黎的写实派与印象派画家,。
米开朗基罗·波纳罗蒂(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1475年生于佛罗伦斯加柏里斯镇,伟大的雕塑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他与李奥纳多·达·文西和拉斐尔·桑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以人物“健美”着称,即使女性的身体也描画的肌肉健壮。他的雕刻作品“大卫像”举世闻名,梅第奇墓前的“昼”、“夜”、“晨”、“昏”四座雕像构思新奇,此外着名的雕塑作品还有“摩西像”、“大奴隶”等。他最着名的绘画作品是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的《创世纪》天顶画和壁画《最后的审判》。他还设计和初步建造了罗马圣伯多禄大殿,设计建造了教宗尤利乌斯二世的陵墓。米开朗基罗脾气暴躁,不合群,和达·文西与拉斐尔都合不来,经常和他的恩主顶撞,但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他于1564年在罗马去世,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家。
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1571年9月29日—1610年7月18日),意大利画家,1593年到1610年间活跃于罗马、那不勒斯、马耳他和西西里。他通常被认为属于巴洛克画派,对巴洛克画派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胡安·米罗(Joan Miró,1893年4月20日—1983年12月25日),西班牙画家、雕塑家、陶艺家、版画家,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
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1814年10月4日-1875年1月20日﹚法国巴比松派画家。以乡村风俗画中感人的人性在法国画坛闻名。习惯被称作米勒,实际按照法语发音应翻作“米叶”。
居斯塔夫·莫罗(Gustave Moreau,1826年4月6日-1898年4月18日),法国象征主义画家。生于巴黎,死于巴黎。
莫罗的绘画主要从基督教传说和神话故事中取材。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莫罗的绘画作品中往往包含着文学要素,因此莫罗往往被同时代的象征主义作家和艺术家尊为先驱。
1891年,莫罗成为法国国立美术学院教授。在他的学生中有后来成为野兽派先驱的亨利·马蒂斯和乔治·鲁奥。
克洛德·莫内(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国印象派主要画家,印象派运动领袖人物。
彼埃·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1872年3月7日-1944年2月1日),荷兰画家,风格派运动幕后艺术家和非具象绘画的创始者之一,对后代的建筑、设计等影响很大。以几何图形为绘画的基本元素。
奥德·纳德卢姆Odd Nerdrum(1944年4月8日-)挪威画家。他是一个引起争议的人物。他宣称自己的作品不是艺术,只是一种浮躁虚夸。他的作品中表达出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传统,明显受到了伦勃朗(Rembrandt)和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的影响。
乔治亚·欧姬芙(Georgia Totto O'Keeffe;1887年11月15日-1986年3月6日)是一位美国艺术家,被列为20世纪的艺术大师之一。欧姬芙的绘画作品已经成为1920年代美国艺术的经典代表,她以半抽象半写实的手法闻名,其主题相当具有特色,多为花朵微观、岩石肌理变化,海螺、动物骨头、荒凉的美国内陆景观为主。她的作品中常充满着同色调的细微变化,组成具有韵律感的构图,某些时候欧姬芙画中的物品外轮廓,让观者感到此物品的轻脆感。
尼古拉·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年6月15日-1665年11月19日)17世纪法国巴洛克时期重要画家。以《阿尔卡迪的牧人》为其代表作。常被简称做普桑。
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5年3月1日~1510年5月17日),原名亚里山德罗·菲力佩皮(Alessandro Filipepi)是欧洲文艺复兴早期的佛罗伦萨画派艺术家。
让·路易-安德尔·蒂奥道·热里科 (法语:Théodore Géricault;1791年9月26日 - 1824年1月26日)是法国浪漫主义画派的先驱,对浪漫主义画派和现实主义画派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1839年—1906年),法国人,是印象派到立体主义画派之间的重要画家。
塞尚由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介绍加入印象派,并参加了第一届印象派画展。有人依他的风格也归于后印象派。
塞尚认为“线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间的对比。物象的体积是从色调准确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他的作品大都是他自己艺术思想的体现,表现出结实的几何体感,忽略物体的质感及造型的准确性,强调厚重、沉稳的体积感,物体之间的整体关系。有时候甚至为了寻求各种关系的和谐而放弃个体的独立和真实性。
塞尚认为:“画画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去复制现实,它意味着寻求各种关系的和谐。”从塞尚开始,西方画家从追求真实地描画自然,开始转向表现自我,并开始出现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流派,形成现代绘画的潮流。
塞尚这种追求形式美感的艺术方法,为后来出现的现代油画流派提供了引导,所以,其晚年为许多热衷于现代艺术的画家们所推崇,并尊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
瓦西里·伊凡诺维奇·苏里科夫(Василий Иванович Суриков,1848年1月24日—1916年3月19日,俄罗斯着名画家,1948年莫斯科国立美术学院更名为苏里科夫美术学院。
苏里科夫出生于西伯利亚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1876年毕业于圣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并且获得一级艺术家称号。成名作大部分取材于历史事件,表现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提香(Tiziano Vecelli约1477年 - 1576年8月27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的伟大画家,威尼斯画派的代表。
提香出生于意大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卡多列,10岁时随兄长到威尼斯,在乔万尼·贝利尼画室学画,与着名画家乔尔乔涅同学。
蒂埃哥·委拉士开兹(又译委拉斯贵支)(1599年6月-1660年8月6日)是文艺复兴后期西班牙最伟大的画家,对后来的画家影响很大,弗朗西斯哥·戈雅认为他是自己的“伟大教师之一”。对印象派的影响也很大。
委拉士开兹的全名为蒂埃哥·罗德里开兹·德·西勒瓦·伊·委拉士开兹(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出生于西班牙西南部的塞维利亚,父亲胡安·罗德里开兹·德·西勒瓦是祖籍葡萄牙的小贵族、律师,母亲罗里玛·委拉士开兹是塞维利亚的贵族世家,依据当地习惯,姓随父母中家世身份高的人,因此他随母姓。
安德鲁·魏斯(Andrew Wyeth 1917年7月12日-)美国当代重要的新写实主义画家,以水彩画和蛋彩画为主,以贴近平民生活的主题画闻名,作品已被相当多的博物馆、艺廊重视与收藏,包括了美国国家画廊。他的全名是Andrew Nowell Wyeth。又译作安德鲁·奈维尔·维斯。
马克·夏卡尔(俄语: Марк Шага́л; 白俄罗斯语: Мойша Захаравіч Шагалаў ;1887年7月7日-1985年3月28日),是超现实主义画家之一。出生于俄国的犹太家庭。父母只靠着微薄的收大以养育10个子女,家境贫困。黑暗的木屋、迷信的乡民、演奏着小提琴的人、牛、羊、鸡以及马等都存在于少年夏卡尔心中的,这一幕幕的印象,成为了他的创作泉源。
乔治·皮埃尔·秀拉(Georges-Pierre Seurat,又译做乔治·修拉, 1859年12月2日—1891年3月29日),是点彩画派的代表画家, 后印象派的重要人物。他的画作风格相当与众不同,秀拉的画充满了细腻缤纷的小点,当你靠近看,每一个点都充满着理性的笔触,与凡高的狂野,还有塞尚的色块都大为不同。秀拉擅长画都市中的风景画,也擅长将色彩理论套用到画作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