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素材 » 古代财主老夫妻图片素材
扩展阅读
宇智波佐助电脑图片壁纸 2025-02-12 11:09:43
圣诞老人背景图片壁纸 2025-02-12 11:08:11

古代财主老夫妻图片素材

发布时间: 2023-05-29 09:52:40

⑴ 水浒传的主要人物介绍(至少八个)

1、宋江

宋江(1073~1124),字公明,绰号呼保义、及时雨、孝义黑三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着《水浒传》中的人物。原为山东郓城县押司,身材矮小,面目黝黑,为梁山起义军领袖,在一百零八将中稳坐梁山泊第一把交椅,为三十六天罡星之首的天魁星。

2、卢俊义

绰号“玉麒麟”,武艺高强,棍棒天下无双,江湖人称“河北三绝”,祖居北京大名府(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有妻子贾氏、管家李固、仆人燕青。原本是河北大名府富商、大财主、员外,被吴用等人利用李固与贾氏的奸情,使计赚上梁山,后来成为梁山第二首领。卢俊义和宋江一同受招安后,征讨了辽国、田虎、王庆、方腊,官至武功大夫、卢州安抚使。

3、吴用

吴用(?~1124)是小说《水浒传》中登场的虚拟人物,梁山排名第三,上应天机星,山东菏泽市郓城县车市村人。

吴用满腹经纶,通晓文韬武略,足智多谋,常以诸葛亮自比,道号“加亮先生”,人称"智多星"。

4、公孙胜

绰号入云龙,道号一清,蓟州人氏。他与晁盖、吴用等七人结义,一同劫取生辰纲,后上梁山入伙。后离开梁山,回乡探母,直到大破高唐州时方被戴宗请回。梁山大聚义时,排第四位,上应天闲星,担任掌管机密军师。征方腊前返回蓟州,潜心修道。

5、关胜

绰号大刀,在梁山好汉中排名第五,位居马军五虎将第一位,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是三国名将关羽的后代,精通兵法,惯使一口青龙偃月刀。

6、林冲

绰号豹子头,东京人氏,原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因其妻子被太尉高俅的养子高衙内看上,而多次遭到陷害,最终被逼上梁山落草。后火并王伦,尊晁盖为梁山寨主。他参与了梁山一系列的战役,为山寨的壮大立下汗马功劳。

7、秦明

一百单八将之一。因其性如烈火,故而人称“霹雳火”。祖籍山后开州。善使一条狼牙棒。本是青州指挥司统制,攻打清风山时,因中宋江的计策,被俘后无家可归,只得归顺。自上梁山后,秦明凭手中狼牙棒,在一系列战斗中屡立战功。

8、呼延灼

宋朝开国名将铁鞭王呼延赞嫡派子孙,祖籍并州太原(今属山西太原),上梁山之前为汝宁郡都统制,武艺高强,杀伐骁勇,有万夫不当之勇。因其善使两条水磨八棱钢鞭,故人称“双鞭”呼延灼。在梁山排座次时,坐第八把交椅。

(1)古代财主老夫妻图片素材扩展阅读

《水浒传》,中国四大名着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作者或编者一般被认为是施耐庵,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罗贯中两人中的一人,或两人皆有。

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投降朝廷以及投降朝廷后镇压田虎,王庆,方腊等各路反抗宋朝政府的政治势力,最终走向悲惨失败的宏大故事。

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水浒传》问世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了后世中国小说创作的典范。明清两朝,出现了多个版本的《水浒传》续作,另有很多小说、戏剧等以《水浒传》中的故事为素材,比如明朝的世情小说《金瓶梅》就是从《水浒传》中武松杀嫂的情节发展而来的。

另外,《水浒传》还被翻译成了多种文字,在国外很多国家流传开来,如18世纪流传到日本、朝鲜,朝鲜最早的小说之一《洪吉童传》和日本曲亭马琴的小说《南总里见八犬传》的创作,都受到了《水浒传》的影响。19世纪,《水浒传》又流传到了欧美各国,出现了德语、法语、英语等译本。

⑵ 古代财主衣服上的花纹是什么意思啊

史传黄帝时代就有彩绘花纹的记载。那就是说,古代原始人类早懂得用色彩来美化自己。开始时将颜色涂在身上,称“彰身”;再进一步刺在身上,称“文身”;后来就画在衣服上,再发展成绣在服装上。《尚书》说虞舜的衣服有五彩花色,上衣六种花纹,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下裳六种花纹,为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共十二种花纹,称十二章。这里至少有两种是刺绣的(指黼黻)。周代《礼记·祭义篇》中说“古代天子诸侯都有公室养蚕。

蚕熟,献茧缫丝,把它们染成红、绿、玄、黄等色,以为“黼黻文章”(即用不同色彩的丝线,在礼服上刺绣成各种图案)。据《辞海》,“黼(音辅)”字解释为在古代礼服上或唤绣半黑半白的花纹;“黻(音符)”字解释为在古代礼服上绣半青半黑的花纹。至于“文章”两个字,在现代汉语中已成为一个词汇,意思非常明白,但在古汉语中,却别有含义。用青、红两色线绣称之为“文”,用红、白两色线绣称之为“章”。实际上,“文章”二字古意为锦绣,后来转义喻文。“文”的另外一个意义是指画,同“纹”。《礼记·月令篇》说“文绣有恒”,据注释“文,是指画,古代祭祀的礼服上衣是画的,下裳是绣的”。总之一句话,刺绣发源很早,古已有之。

目前能看到的刺绣实物最早的当然要数荆州战国楚墓出土的“龙凤虎纹绣罗”了(见左图)。这是一幅罗地上用锁绣法表现的作品,保存完好。另外还有同墓出土的龙凤纹绣绢、湖南长沙烈士公园出土楚国刺绣,也保存得很完好陪团举,这是认识古代刺绣的最好资料。在稍后的汉墓出土文物中,绣品更多了,如马王堆西汉文物中芦碧就有绣花绢绵袍、黄绣花袍,所用绣线极细,是前所未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