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素材 » 古代思想家图片素材
扩展阅读
产品合格证图片素材 2025-02-14 05:36:21
唯美下雨动漫图片 2025-02-14 05:35:36
大学生简历背景图片 2025-02-14 05:32:19

古代思想家图片素材

发布时间: 2023-05-17 12:20:35

A.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孙子是中或肢国春秋时期着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孟子是战国时期着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庄子是东周战国中期着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墨子是是战国时期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韩非子是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

1、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13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1)古代思想家图片素材扩展阅读: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着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着名的不过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

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出自这里。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B. 孟子见过孔子吗孟子对孔子的继承有哪些

孟子虽然与孔子都是儒家代表人物,但是孟子出生时,孔子已经去世一段时间了,所以孟子不可能见过孔子。

但孟子曾跟随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学习儒家学说,他十分尊崇孔子,而孟子的许多学说,包括性善论,其实就是在回答孔子尚未讲完的问题,比如孔子讲了什么“仁”,但是却没有解释人为什么应该“行仁”,而孟子的性善论则解释了其中原因,这是孟子对孔子思想继承与发展的体现之一。

注: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C. 中国古代着名的三位思想家是谁

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纯租》《乐》《易》《春秋》六经。

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2、项羽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苏宿迁市区)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杰出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勇猛好武,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率军渡河援救赵王歇。巨鹿之战,击破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领军灭亡秦国。

自称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大封灭秦功臣将领,拥立六国贵族后代为王。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掀起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项羽在正面战场屡破刘邦。

彭越不断后方破坏楚军补给。韩信统一了黄河以北,挥师南下。项羽刚愎自用,猜疑亚父范增,终为刘邦所败。

公元前202年,项羽退守垓下(今安徽灵璧县),突围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最后霸王别姬,自刎于乌江旁。

作为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项羽是一位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李晚芳评价项羽“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3、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

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4、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蚂裤橡。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开庆元年(1259年),补授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草拟诏书有讽权相贾似道语,被罢官。

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沿长江东下,文天祥罄家财为军资,招勤王兵至5万人,入卫临安。旋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将援常州,因淮将张全见危不救而败,退守余杭。

旋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赴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颜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归。五月,在福州与张世杰、礼部侍郎陆秀夫、右丞相陈宜中等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建策取海道北复江浙,为陈宜中所阻,遂赴南闷旁剑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

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次年,元朝蒙、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将其押赴厓山(今新会南),令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之,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后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中书宰相之职。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

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于大都就义。终年47岁。着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5、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符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着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孔子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项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诸葛亮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文天祥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戚继光

D. 中国古代的着名人物有哪些

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E. 从古至今,我国涌现出的着名思想家都有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文化传播这一模块,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着作文学作品,传递精髓思想,为后人学习提供丰富的素材。中华古国历经五千年的历史,通过自然的探索与自身的智慧,聚集了数人的才华,让中华文化得到了传承。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前有古人,后有来者。

F.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思想家有:

1、孔子

(1)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是人类所特有的本质特性。人先天就具有四种善的萌芽: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善端是后天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发展的基础与条件。

(2)理想人格“内圣外王”是理想人格,重视道德完善甚于治理天下国家才能。“大丈夫”应该有着崇高的志向和伟大的精神境界,有着对正义行为的高度自觉性,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气节。

(3)道德教育的内容:仁、义、礼、智。其基本内容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内容,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也是孟子整个教育目的所在。

2、孟子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有所发展,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等方面。

(1)民本: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

(2)仁政: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养民要制民之产、使民以时、取民有制;教民要向人民施以教化。

(3)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孟子所谓“王道”,即“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4)性善:性善论是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

3、老灶团子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在老子思想体系中是自然界的最高准则,“道”的运行规则决定着人世间的一切,人只有顺其道而行之,符合自然规律才能与天地融合,达到与万物和谐相处的目的。

在“道”的基础上,老子提出了“无为”的思想,这种思想在西汉初年被统治者采用,对百姓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减轻对百姓生产生活的干涉,对恢复战国以来因战争造成破坏的经济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无为而治”的基础是小国寡民,小到“鸡犬之声相闻”。虽然小,但老子不主张百姓之间频繁的往来,甚至最好是“老死不相往来”。老子认为这样可以减少社会矛盾,利于社会稳定,但实际上是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属于比较消极的思想。

老子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事物都是相对的,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这对于人们正确全面地认识事物具有重要的意义,集中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思考。

4、墨子

墨子主张“兼爱”,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从宗法制度出发的亲疏尊卑之分;提出“兼相爱,交相利”,要求“节葬”、“节用”,反对奢华的生活方式以及礼乐制度;鼓尺锋吹“尚同”、“尚贤”,反对任人唯亲。

提出“非攻”,反对各国之间以掠夺陵辩晌为目的的战争;主张“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时又承认鬼神的存在。

5、韩非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

对于民众,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恶”理论,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因此他认为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但是主张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的。

韩非子的观点是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韩非子根据当时的形势情况,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韩非子提倡君权神授,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治国理念都颇受韩非子学说的影响。

G. 中国古代的主要政治思想的代表人物

儒家---孔子:
中国着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肢数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道家--老子: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法家--韩非子
韩非,汉族,战国时和饥乱期的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唤档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将老子的辩证法和荀子的朴素唯物主义融为一体,同时重视吸收墨家思想,集儒道墨法四大思想流派的精华于一身。韩非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毛泽东最佩服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毛泽东曾经说过:”中国古代有作为的政治家,基本都是法家。“
韩非是韩王之子,荀子的学生,李斯的同门。着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思想。

H. 中国古代三大思想家是哪几个人啊

一:李贽: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中古自由学派鼻祖,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历共城知县、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旋弃官,寄寓黄安、麻城。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杂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死。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李贽着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
思想主张:
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① 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② 提倡人类平等③ 反对封建礼教④ 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⑤ “至道无为”的政治理想
二:黄宗羲: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销樱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着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思想主张:

哲学上反对宋学中“理在气先”的理论,认为“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而乱斗闷是“气”的运动规律,认为“气质人心是浑然流行之体,公共之物也”。具有唯物论的特色。“盈天地皆心也”的观点又有唯心论的倾向。这与黄宗羲服役阳明学,深受其影响有关。黄认为王学中“致良知”的“致”,就是“行”,两者别无二致。反对日益苛重的赋税征收,“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对传统的“重本抑末”的大胆否定。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现实社会,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这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黄宗羲认为要限制君主的权力,首先得明辨君臣之间的关系,黄宗羲提出的限制君权的另一主张就是设置宰相,使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是黄宗羲限制君权的又一措施。黄宗羲反对单一的科举取士,主张使用多种渠道录取人才,以制度防止高官子弟凭借哗弯长辈权势在录取过程中以不正当的方式胜过平民。
三、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着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本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所以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
思想主张: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顾炎武&清学开山”始祖,是着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他继承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顾炎武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钱穆称其重实用而不尚空谈,“能于政事诸端切实发挥其利弊,可谓内圣外王体用兼备之学”顾炎武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卷十三《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另着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四、王夫之: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着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着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思想主张:1.反禁欲主义,提倡不能离开人欲空谈天理,天理即在人欲之中。2.均天下、反专制、爱国理想3.气一元论,王夫之认为气是唯一实体,不是“心外无物”。王夫之还指出,天地间存在着的一切都是具体的实物,一般原理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决不可说具体事物依存于一般原理。4.心物(知行)之辩——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5.揭示“名”、“辞”、推的辩证性质。6.理势合一的历史观。7.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论。
对于作文作诗,认为要带有感情,不能无病呻吟。继承和发展了古典诗学理论中言志缘情的优良传统,提出要由“心之原声”发言而为诗“。促成诗歌起到“兴观群怨”作用的情感在注入文字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两重关系:一为情与景,二为情与声。
王夫之的史学观
首先、归纳法。王夫之论史善于分析众多史实,并加以归纳,从而得出富有启发性的结论。
其次、比较法。王夫之运用这一方法,纵论古今历史变迁、人物沉浮,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得出了许多富有新意的结论。
其三、历史主义的方法。王夫之论史,气势恢弘,虽于上下千余年中自由出入,但从不任意评说,王夫之论史充分考虑历史背景,不执一慨而论。

I. 世界上的古代大思想家有哪些

中国古代思想家
1、老子-中国古代第一位大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老子(前58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晚年,周王朝日趋没落,老子便弃官归隐,并且写出《道德经》,申述道德的含义。认为道是先天存在的,循环往复;德由道所产生,是道的具体表现,其思想论述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还用道德的辨证关系辨证了万物的存在,基于这种认识,提出了“自然无为”,“无为而治”的思想观点。代表作品:《道德经》

2、孔子-中国古代最着名思想家-儒家创始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当未被当时战火连连的大小国所接受。因此他周游列国,招收弟子,形成了儒家学派。孔子的学术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的思想观点被后来的封建统治阶级所采纳,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作品:《论语》

3、孟子-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发扬人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子子舆,战国鲁国人。“孟母三迁”的典故自古便成为教育的典故。在学术思想上,他作出了“心性论”的阐述,提出了着名的“性善论”,重视养心,保养自己的心性。。在政治上,他提出了“王道仁政”、“民重于君”的学说,主张用“仁义”的思想治理国家。后代人认为孟子发扬了儒家学派的思想观点,并被尊称为“亚圣”。代表作品:《孟子》

4、庄子-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发扬人

庄子(前369-前286),名周,子子休,战国宋国人。庄子的思想集中搏早在《庄子》一书中,他的学术思想继承和发扬了老子关于道的绝对主义和神秘主义,后人以“老庄”相提,其学术思想主要是相对主义观点。代表作品:《庄子》

5、墨子-中国古代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前468-前376),名翟,春秋鲁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最重要的伦理和政治主张是“兼爱”,但这种思想无法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在秦汉后便成为了绝学。代表作品:《墨子》

6、荀子-中国古代着名的唯物论者

荀子(前313-前238),名况,子卿,战国赵国人。荀子是我国古代着名的唯物论者。在伦理道德观念上,他的思想观点与孟子的“仁”不同,荀子更加注重 “礼”的作用。主张“性恶论”。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治”与“法制”相结合,礼敬君子,法治小人。代表作品:《荀子》

7、韩非子-中国古代的法学大家

韩非子(前280-前233),战国人。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学术思想继承了老子的“道”,但把道理解为事物发展的规律,发展了荀子的“性恶论”。在政治上,主张以法为主的“法术势”结合。代表作品:《韩非子》,其中韩非子的着作中还有很多我们耳熟能闻的成语:如,自相矛盾,讳疾忌医,三人成虎等;

8、晏子-中国古代着名的“民本”思想家

晏子(?--前500),名婴,字平仲,春秋齐国人。在君臣关系上,他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观点,即君臣互补,取长补短,而非一味附和。
他是一位无神论者,相信人民的力量,认为统治者应当亲民爱民,采用“民本”的思想治理国家。代表作品:《晏子春秋》

9、董仲舒-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董仲舒(前176-前104),西汉人。董仲舒向武帝提出了“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主张,提出了“三纲五常”的前明思想观点,是儒家的“王道政治”和“仁政思想”。是他将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代表作品:《春秋繁露》

10、朱熹-中国古代着名理学家

朱熹(1130-1200),子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南宋人。
朱熹的学术思想继承合发展了二程(程灏、程颐)的思想,被后世称为朱程理学。在知行问题上,提出“知先行后”,认为明白义理才能有所作为。代表作品:《四基悔雀书章句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

西方有哪些大思想家
德谟克里特斯:(公元前460年~公元前370年或公元前356年)来自古希腊爱琴海北部海岸的自然派哲学家。
毕达哥拉斯: (Pythagoras,约前580年—前500年),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和音乐理论家。
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是着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
柏拉图: (Plato,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哲学哲学家,西方哲学、西方文化之一重要思想家。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约前384年—前322年)是古希腊着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阿基米德: (Archimedes,前287年—前212年),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出生于西西里岛的叙拉古。
尼科罗·马基雅弗利:(1469年5月3日—1527年6月21日),是意大利着名政治家,他的着作《君主论》影响了后世许多政治家,他的理论也被曲解为马基亚维利主义,即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强权至上主义。
马丁·路德:(1483年11月10日—1546年2月18日)新教宗教改革的发起人。生于德国艾斯莱本。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年1月22日—1626年4月9日),英国散文作家、哲学家、政治家,是古典经验论的始祖。
勒奈·笛卡尔 :(René Descartes,常作笛卡儿,1596年3月31日生于法国安德尔-卢瓦尔省笛卡尔-1650年2月11日逝于瑞典斯德哥尔摩),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
斯宾诺莎 :(Benedictus de Spinoza,1632年11月24日—1677年2月21日),西方近代哲学史重要的理性主义者,与笛卡尔和莱布尼茨齐名。出生于阿姆斯特丹的一个从西班牙逃往荷兰的犹太家庭。
让·雅各·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是瑞士裔法国思想家、作家、政治理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