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足少阴胆经(子时)
阳代表腑,阴代表脏。
五脏 :脾、肺、肾、肝、心; 六腑 :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阳明是阳气最盛的意思(阴气最少)。 少阳阳气较弱(但阴气较多) 。 太阳阳气算足(但阴气较少) 。
人体 十二经脉 之一 。(起于面部目外侧,止于第4脚趾)
足厥阴肝经与 足少阳胆经 相表里
子时胆经最旺。养生学认为“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取决于胆。胆气虚则怯,气短谋略而不能决断。”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前入睡,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有多清,脑有多清“”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醒,气色红润。反之,气色青白。
足少阳胆经简称胆经,是人体 十二经脉 之一,共四十四穴,原穴为 丘墟穴 , 络穴 为光明穴,少阳是阳气初生的经络,所以他能治疗发热病,主要大致在足部以下,他的性质介于阴阳明之间。足少阳胆经的位置:足少阳胆经 起于瞳子髎穴、止于足窍阴穴,左右各44穴。
(一)体表循行部位:
起于 目外眦zì旁瞳子髎liáo 穴,经耳前、耳后、颞niè部(太阳穴)、项部、胸部、腹侧面,至下肢外侧正中及外踝前, 止于 第4趾外侧端足窍阴穴。此经络和肝经相表里。当班时间:子时(11-1点)。本经脉又一分支从足背(临泣穴)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折回穿过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交于足厥阴肝经
(二)功能 :
1、胆贮藏、排泄胆汁。肝生成 胆汁 ,胆就担负着贮存胆汁的功能。胆的下方有管道与小肠相通,随着消化的需要,胆汁经此管道排泄到小肠中,以帮助对饮食物的消化。
胆功能2、胆主决断。是指胆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措施的功能。
(三)主治 :
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 、瞳子髎(liáo)穴位置: 在面部,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本 经脉腧穴有: 瞳子髎 听会 上关 颔厌 悬颅 悬厘曲鬓 率谷 天冲 浮白 头窍阴 完骨 本神 阳白 头临泣 目窗 正营 承灵 脑空 风池 肩井 渊腋 辄筋 日月 京门 带脉 五枢 维道 居髎 环跳 风市 中渎膝阳关 阳陵泉 阳交 外丘 光明 阳辅 悬钟 丘墟 足临泣 地五会 侠溪 足窍阴
㈡ 足窍阴简介
目录
- 1 拼音
- 2 英文参考
- 3 概述
- 4 出处
- 5 穴名解
- 6 特异性
- 7 所属部位
- 8 足窍阴穴的定位
- 9 足窍阴穴的取法
- 10 足窍阴穴穴位解剖
- 10.1 层次解剖
- 10.2 穴区神经、血管
- 11 足窍阴穴的功效与作用
- 12 足窍阴穴主治病证
- 13 刺灸法
- 13.1 刺法
- 13.2 灸法
- 14 足窍阴穴的配伍
- 15 特效 ***
- 16 文献摘要
- 17 足窍阴穴研究进展
- 17.1 治疗头痛
- 17.2 治疗急性结膜炎
- 18 参考资料
- 附:
- 1 古籍中的足窍阴
1 拼音
zú qiào yīn
2 英文参考
zúqiàoyīn GB44 [中国针灸学词典]
zúqiàoyī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4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B4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足窍阴 汉语拼音 Zuqiaoyin 罗马拼音 Tsuchiaoyin 美国英译名 Foot Empty Yin 各
国
代
号 中国 GB44 日本 44 法
国 莫兰特氏 VB44 富耶氏 VB44 德国 G44 英国 G44 美国 GB44
足窍阴为经穴名(zúqiàoyīn GB44)[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原名窍阴,《圣济总录》名足窍阴。属足少阳胆经[1]。足窍阴是足少阳胆经的井穴,五行属金[1][2]。足即足部,窍即孔窍,阴为阳之对,开窍于耳目的肾和肝均属阴脏,此穴在足部,善治耳目诸疾,故名足窍阴[1]。足窍阴穴主治头、五官、胸胁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痛,耳鸣,耳聋,喉痹,口于,舌强,舌本出血,热病胁痛,咳逆,烦心,梦魇,手足转筋,肘不得举,痈疽,耳赤肿痛,咽喉肿痛,热病,失眠,胁痛,月经不调,目赤肿痛,足跗肿痛,多梦,现代又用足窍阴穴治疗肋间神经痛,高血压,胸膜炎,乳腺炎,偏头痛,目眩,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脑血管病后遗症,足踝肿痛,结膜炎,哮喘等。
4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胆出于窍阴,窍阴者,足小趾次趾之端也,为井金。
5 穴名解
足即足部,窍即孔窍,阴为阳之对,开窍于耳目的肾和肝均属阴脏,此穴在足部,善治耳目诸疾,故名足窍阴[1]。
窍,有空隙之义。阴,阴、阳之阴。窍指空孔。《黄帝内经素问》说:“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心开窍于舌,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此五脏皆属阴脏。该穴所主治目疾、耳聋、舌强、鼻塞、口中恶苦诸疾与头窍阴相类,《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此穴位人体最下,在足第4趾外侧趾甲角根旁1分处,为足少阳脉气所发之地,犹如井泉,故名足窍阴。[3]
6 特异性
足窍阴是足少阳胆经五输穴的井穴,五行属金[1][2]。
7 所属部位
趾端[4]
8 足窍阴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足窍阴穴在足第4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2]。
足窍阴穴位于足趾,第四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伸足取穴[1]。
足窍阴穴位于第四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处[5]。
足窍阴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足窍阴穴在趾端的位置
足窍阴穴在趾端的位置[1]
足窍阴穴在趾端的位置
足窍阴穴在趾端的位置(肌肉)
足窍阴穴在趾端的位置(骨骼)
9 足窍阴穴的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四趾外侧,距趾甲角0.1寸处取穴。
足窍阴穴位于足趾,第四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伸足取穴。[1]
仰卧或垂足,在足第4趾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处取穴;或于足第4趾外侧甲根角侧后方(即沿角平分线方向)0.1寸,相当于沿爪甲外侧画一直线与爪甲基底缘水平线交点处取穴[6]。
快速取穴:坐位,第4趾趾甲外侧缘与下缘各作一垂线,其交点处即是足窍阴穴[7]。
10 足窍阴穴穴位解剖
足窍阴穴下皮肤、皮下组织、趾背腱膜、趾骨骨膜。皮肤由足背中间皮神经的外侧支和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跖背动脉在趾蹼处分出二支趾背动脉,分布于各趾的相对缘。趾底总动脉也发出趾底固有动脉到各趾,因此各趾均有四条趾动脉,即二条趾背动脉,二条趾底固有动脉,各动脉均与同名静脉和神经伴行,走行于各趾的跖背面与侧面的交界线上,在趾端形成各自的网,营养并支配趾关节、腱膜和皮肤。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第四趾甲根[1]。
皮肤→皮下组织→趾甲根[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有趾背神经(腓浅神经分支)和趾背动脉分布[8]。
布有趾背神经,趾背动、静脉和趾底动、静脉形成的动、静脉网[5]。
11 足窍阴穴的功效与作用
足窍阴穴具有疏肝解郁,通经活络的功效。
足窍阴穴有疏肝气、清胆火、熄风热的作用[1]。
足窍阴穴为胆经之井穴,具有清热、安神之特点,主治热病、神志病等[9]。
足窍阴穴系胆经之井穴,有清热养阴之功,所治为心烦,喉痹、舌强,目干、目痛,耳聋,咳而汗出,头痛不可动,月信不调,汗不得出,亦多关于阴藏之窍。[3]
头窍阴之治症,多调之于局部。足窍阴之治病,为导引下行,而通散之也。又凡阳经末穴,皆取名阴象。以其下接于阴经也,如足太阳之至阴,足阳明之厉兑,及本经之“窍阴”,同此一义。古人于经穴命名,照及全面,形同经络巨网,非但一点一线也。[3]
12 足窍阴穴主治病证
足窍阴穴主治头、五官、胸胁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痛,耳鸣,耳聋,喉痹,口于,舌强,舌本出血,热病胁痛,咳逆,烦心,梦魇,手足转筋,肘不得举,痈疽,耳赤肿痛,咽喉肿痛,热病,失眠,胁痛,月经不调,目赤肿痛,足跗肿痛,多梦,现代又用足窍阴穴治疗肋间神经痛,高血压,胸膜炎,乳腺炎,偏头痛,目眩,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脑血管病后遗症,足踝肿痛,结膜炎,哮喘等。
足窍阴穴主治头、五官、胸胁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痛、耳鸣、耳聋、喉痹、口于、舌强、舌本出血、热病胁痛、咳逆、烦心、梦魇、手足转筋、肘不得举、痈疽等[1]。
足窍阴穴主治头痛、耳赤肿痛、耳聋、咽喉肿痛、热病、失眠、胁痛、咳逆、月经不调[8]。
足窍阴穴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咽喉肿痛;胁痛,足跗肿痛;失眠,多梦;热病[6]。
现代又多用足窍阴穴治疗肋间神经痛、高血压、胸膜炎、乳腺炎等[1]。
足窍阴穴主治偏头痛,目眩,目痛,耳聋,胁痛,失眠,多梦,热病;以及高血压,肋间神经痛等[5]。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
2.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脑血管病后遗症,足踝肿痛;
3.五官科系统疾病:结膜炎,耳聋,耳鸣;
4.其它:哮喘,胸膜炎。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浅刺0.1寸[8]。
一般直刺0.1~0.2寸[1]。
斜刺0.1~0.2寸[5]。
浅刺0.1~0.2寸[6]。
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6][5][1][8]。
13.2 灸法
可灸[1][6][8]。
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5]。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4 足窍阴穴的配伍
足窍阴配头维、太阳,有祛风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足窍阴配头维、太阳、风池、率谷、外关,治偏头痛[6]。
足窍阴配翳风、听会、外关,有清热泻火,通经活络聪耳的作用。治耳鸣、耳聋[6]。
足窍阴配少商、商阳,有清热利咽的作用。治喉痹[6]。
15 特效 ***
头痛和牙痛时,用5根牙签捆在一起点刺足窍阴穴,每次100下[7]。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胁痛,咳逆,不得息,窍阴主之。手足清,烦热汗不出,手肢转筋,头痛如锥刺之,循然不可以动,动益烦心,喉痹,舌卷干,臂内廉不可及头,耳聋鸣,窍阴皆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痈疽,头痛如锥刺,不可以动,动则烦心。
《针灸大成》:主胁痛,咳逆不得息,手足烦热,汗不出,转筋,痈疽,头痛心烦,喉痹,舌强口干,肘不可举,卒聋,魇梦,目痛,小眦痛。
《医宗金鉴》:主治胁间痛,咳不得息热躁烦,痈疽头痛耳聋病,喉痹舌强不能言。
17 足窍阴穴研究进展
17.1 治疗头痛
①取双侧足窍阴,常规消毒后,选用1寸毫针,针尖稍斜向上刺入0.2~0.3寸,施用泻法,得气后留针30 min,病程长者可延长至1h。留针期间每间隔15 min快速捻转一次。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3d进行下一疗程。治疗50例,显效4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②治疗高颅压头痛。采用降颅压、脱水药物(选用20%甘露醇250 mL静脉滴注,每隔8h或6h一次,或呋塞米100 mL加入生理盐水5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同时足窍阴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每次放血10~15滴。每日放血1次,3次为一疗程。放血治疗头痛即刻有效率达65%,1~3 d内有效率达95%。[9]
17.2 治疗急性结膜炎
㈢ 脚底穴位学问多,哪些穴位每天按摩有益健康
在中医中,不同的穴位对人体健康有不同的影响。 通过按压不同的穴位,可以达到一定的理疗效果。 如今,针灸保健方法越来越普及,人的脚底也覆盖着许多重要的穴位,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不同。 那么您对穴位了解多少呢?首先,让我们看一下脚上一些关键点的位置:
从以上各种穴位的介绍可以看出,人体脚底的穴位丰富,按摩可以对人体健康起到良好的调理作用。 除了上述穴位外,脚底还有许多穴位,读者可以阅读其他文献,继续了解。
㈣ 脚底穴位
脚底穴位包括隐白穴,大都穴,太白,公孙,然谷,照海,水泉,大钟,太溪穴,商丘,中封穴,涌泉,足窍阴,至阴穴,侠溪穴,足通谷,束骨穴,京骨穴,金门穴,申脉穴,仆参穴,昆仑穴,解溪穴,丘墟穴,足临泣穴,地五会穴,冲阳穴,陷谷穴,内庭穴,太冲穴,行间穴,大敦穴,厉兑穴等。
脚掌前部1/3处(不算脚趾)、脚缘两侧连线处就是此穴。《黄帝内经》中提到“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就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这个穴位对于滋阴降火很有意义,可以缓解上火引起的口干、眩晕、焦躁等。方法是将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较强的力气揉20~30次,晨起和睡前按摩有助于滋阴降火。
就中医的经络穴位来说,脚底有很多穴位,像涌泉,至阴,太白,大都,公孙,然股,京骨,金门等穴位。而就足底反射区来说,其反射区就更多,代表身体不同的部位和脏腑器官。两者是不同的概念。脚底下主要是足少阴肾经的涌泉穴。
双脚并拢一起,就像个从后上方向下看到的一个屈膝盘坐并向前俯伏的投影人形,脚的拇趾,形似人的头部;脚底的前半部,形似人的胸部(有 肺及心脏);脚底的外侧,自上而下是肩、肘、膝等部位;脚底的中部,形似人的腹部,有胃、肠、胰、肝、胆(右侧)、脾(左侧)、肾等器官;脚跟部位,有生 殖器官(子宫、卵巢、前列腺等)、膀胱、尿道及阴道、肛门等;脚的内侧,构成足弓的一条线,形似人的脊椎(颈椎-胸椎-腰椎-骶椎)。
通过按摩推拿的手法可以达到舒筋活络的功效,刺激足部的穴位,激发人体的经气,从而达到调理身体,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在足拇指下四指,脚心和靠足内侧边缘大约一寸是胃的反射区;脚心下缘到足根处是肠道的反射区;脚底第一趾骨和第二趾骨间,呈带状名叫甲状腺,经常按揉有治疗失眠、情绪不安、肥胖的效果。
足底按摩带来的好处:
磁疗的好处:
磁场能改善血液循环和组织营养,降低末梢神经的兴奋性,促使致痛物质的分解和转化,从而具有镇痛作用;磁场可以加强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的通透性,有利于炎症的消散和渗出物的吸收。同时,磁场还能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似改变病人的全身状态,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抑制和防止疾病的复发;磁场可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渗出物的吸收和消散,具有消肿作用。
热水泡脚的好处:
1、促进血液循环:
从养生理论看,脚离人体的心脏最远,而负担最重,自古就有人体的第二心脏之说,也最容易导致血液循环不好。医学典籍有记载“人之有脚,犹似树之有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对于手脚冰凉的人,泡脚是一个促进血液循环的最好的办法。
2、刺激足部的穴位、反射区和经络:
按压脚步还能反射出相对应的肝脏是否有问题,做足疗时,按摩师点压我们的脚时,会感觉痛疼、酸胀,而按完之后,会感觉浑身轻松。脚底有6条主要的经络,泡脚能刺激这六条经络,有利于活血。
3、辅助治疗疾病:
早在几千年前,中医就很重视对双足的锻炼和保养,并运用足部泡脚按摩(足疗)来防病治病。民间有俗语称“富人吃补药,穷人泡泡脚”,由此可见泡脚的作用之大。现代人长期待在空调房内,并且喜爱吃凉的食物,所以部分人会体内多寒湿,而通过泡脚能加速体内排寒。
4、改善睡眠,消除失眠症:
坚持泡脚对改善睡眠也有不错的作用。用43摄氏度的水浸泡双足30分钟,能使血液中的乳酸降低。而且,足部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用热水泡脚对神经和毛细血管有温和良好的刺激作用。这种温热刺激反射到大脑皮层,对大脑皮层起到抑制作用,从而改善睡眠,消除失眠症。泡脚能使足部的血液流速和流量增加,从而改善心脏功能,降低心脏负荷,促进新陈代谢,还可调节经络和气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