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拍摄星空银河技巧
逃离城市高节奏的生活,来到荒野,舒展身体,仰望星空,头顶那片深遂的苍穹,浪漫又唯美,心境因此得以宁静。在我们每次旅行中,看着浩瀚静谧的夜空,渴望记录下璀璨美丽的瞬间,却不知从何下手。我给大家整理了有关拍摄星空银河技巧,分享给你们!
必备器材:
- 高感画质较好的相机
- 通常,等效焦距≤24mm,最大光圈≥F4的镜头
- 三脚架
可选器材及主要作用
- L型快装板(用于竖拍时保持稳定)
- 全景云台(便于接片)
- 快门线(实现比30秒更长的曝光时间)
- 手电筒(辅助对焦、照亮前景)
器材的选择
星空拍摄的最主要需求是高感光和超广角,因此笔者推荐大家优先选择全画幅相机。在星空拍摄中,佳能6D、尼康Df、索尼A7S等“低像素”产品比较常见,但这并不意味着2400万像素或是3600万像素的相机不能用于星空拍摄——事实上,低像素相机会有“吃星”的问题,因此尼康选择3600万像素的D810改装成D810A天文摄影专用机,而不是改装其他型号。
一般来说,(等效)焦距≤24mm、最大光圈≥F4的镜头都可以用于星空拍摄。由于星空拍摄对于快门速度是有固定要求的,所以大光圈镜头可以缓解机身高感画质方面的压力。如果镜头最大光圈比F4更小,对于机身方面的要求就比较苛刻了。
如果拍摄时需要使用转接镜头,比如索尼A7系列转接三阳14mm F2.8,最好用3M黑胶布将转接环和镜头、机身之间的连接缝缠一下,避免漏光干扰画面。
没有什么拍摄题材比星空拍摄更需要三脚架了。在竖拍、垂直构图时,笔者推荐大家使用L型快装板连接相机和云台,保持拍摄系统的重心稳定;需要全景接片时,建议使用带全景设计的云台。
焦距:18mm | 快门:30秒 | 光圈:F3.5 | 感光度:ISO-5000 | 白平衡:5100K
曝光的设定
星空拍摄与星轨拍摄的最大区别在于曝光时间。曝光时间长,点点星光就会因为地球自转的关系而变成条条星轨。这里有一个简单的计算公式:星空拍摄的最长曝光时间=600÷等效焦距(注:也有用500÷等效焦距的)。例如,在全画幅相机上使用20mm焦距进行拍摄,最长曝光时间是600÷20=30秒。如果曝光时间比30秒更长,需要使用B门、快门线或遥控器配合B门进行拍摄。
决定好曝光时间(快门速度)后,光圈通常就用镜头的最大光圈,然后用感光度来调节画面亮度。显而易见,这时候肯定是用手动曝光模式也就是M挡进行拍摄。一般来说,我们会从ISO 3200开始尝试,觉得画面亮就降低感光度,觉得画面暗就提高感光度。强烈建议大家关闭相机内的各种亮度优化功能,比如尼康D-Lighting、索尼DRO,这些功能会干扰我们对曝光的判断。
最后,建议大家使用RAW格式保存照片(尼康相机建议选择14bit、无损压缩),便于后期调整亮度、白平衡和阴影/高光。慎重开启“长时间曝光降噪”选项,它虽然能降低噪点、让画面更纯净,但也会让一张照片的拍摄时间延长一倍。最关键的,开启长时间曝光降噪是有可能“吃星”的。
堆栈合成
传统的星轨拍摄就是B门长时间曝光。这种操作简单粗暴,但也存在拍摄时间受电量限制、热噪点多、地面亮度不好控制等问题。
现在流行的 方法 是“堆栈合成”,原理和延时拍摄类似,即设定单张照片的曝光时间(通常不超过30秒)、拍摄间隔和拍摄张数,获得一组照片后再用Photoshop等软件进行合成。
对焦和补光
单纯拍摄星空,切换到手动对焦后,将镜头焦点设定在无穷远就可以了。如果镜头上有对焦距离窗,可以根据提示将对焦环拧到“∞”位置;如果镜头上没有对焦距离窗,记得无穷远并不是将对焦环拧到头,而是拧到头后往回收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佳能STM马达镜头和绝大多数无反镜头都是电控对焦的,对焦环没有旋转边界。这种情况下,只能使用实时取景、放大画面局部来手动对焦。
为了让星空照片更好看、更耐看,通常都会给星空寻找一个前景。这时候需要因地制宜,发挥 想象力 ,人、树、花、汽车、帐篷(蒙古包)、风车、射电望远镜……这些都可以作为星空照片的前景。对于有前景的照片,焦点应该落在前景上。准备一个手电筒照亮前景,会让对焦工作变得更简单。
星空照片的前景应该是不发光的。那么,如何能让前景、星空获得恰当的光比呢?一种方法是直接拍摄,然后在后期软件中做阴影、高光处理。这种方法简单粗暴,适用于几乎所有拍摄场景,但高感光、长时间曝光再提亮阴影,暗部噪点会急剧升高。另一种办法是用手电筒等工具补光,就像是在Photoshop中用蒙版工具擦亮局部一样提亮前景,适合前景距离较近、范围相对较小的情况。
全景接片
在一些场景中,我们可以使用全景接片的方法获得更广阔、更具冲击力的画面。除了上面提到的全景云台外,合成全景照片通常会用到PTGui软件。
小结和补充
在星空拍摄中,最重要的不是器材和技术,而是寻找恰当的拍摄地点和拍摄时间。拍摄地点应该远离大城市,这样可以回避各种光污染。拍摄时间上不仅要等太阳完全落山,同时还要避开月亮。具体的拍摄时间可以利用网站、APP查询,
笔者在天文方面的知识积累基本为零,几次星空拍摄其实都是在碰运气,属于顺带试一下那种。建议大家出发前做好功课,避免白白浪费体力、时间。
对于预算有限,暂时不能购买全画幅单反的朋友,也可以选择佳能G7X等内置“星空”模式的便携相机。
② 求安卓壁纸里面梵高《星空》原图
《星月夜》(The Starry Night) (荷兰语:De sterrennacht)是荷兰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于1889年在法国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创作的一幅着名油画,是画家的代表作之一,现藏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有种普遍的说法,由于这是梵高在精神病时期所作,世人普遍认为这是梵高想象出来的美妙情景。
创作背景:
1889年,梵高的疯病又一次发作。在与高更的一次激烈争吵之后,他割下自己一只耳朵,并用手帕包着送给一个妓女。此后,他被送入了圣雷米的疯人院。他在那儿共呆了一年零八天。其间,他仍然勤奋作画,完成了一百五十多幅油画和一百多幅素描。他此时的绘画,已完全地趋于表现主义。在他的画上,那些象海浪及火焰一样翻腾起伏的图像,充满忧郁的精神和悲剧性幻觉。油画《星夜》便是他该时期的代表作。这幅画,展现了一个高度夸张变形与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那巨大的、卷曲旋转的星云,那一团团夸大了的星光,以及那一轮令人难以置信的橙黄色的明月,大约是画家在幻觉和晕眩中所见。对梵高来说,画中的图像都充满着象征的涵意。那轮从月蚀中走出来的月亮,暗示着某种神性,让人联想到梵高所乐于提起的一句雨果的话:“上帝是月蚀中的灯塔”。而那巨大的,形如火焰的柏树,以及夜空中象飞过的卷龙一样的星云,也许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的精神。
在这幅画中,天地间的景象化作了浓厚、有力的颜料浆,顺着画笔跳动的轨迹,而涌起阵阵旋涡。整个画面,似乎被一股汹涌、动荡的激流所吞噬。风景在发狂,山在骚动,月亮、星云在旋转,而那翻卷缭绕、直上云端的柏树,看起来象是一团巨大的黑色火舌,反映出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狂迷的幻觉世界。
梵高在这里,并没有消极、被动地沉溺于他那感情激流的图像中。他能将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而从作品中抽离出来,并且,寻找某种方式,用对比的因素与画面大的趋势相冲突,从而强化情感的刺激。我们在画中看见,前景的小镇是以短促、清晰的水平线笔触来描绘的,与上部呈主导趋势的曲线笔触,产生强烈对比; 那点点黄色灯光,均画成小块方形,恰与星光的圆形造型形成鲜明对比。教堂的细长尖顶与地平线交叉,而柏树的顶端则恰好拦腰穿过那旋转横飞的星云。
③ 梵高星空作品赏析
像夸父一样追逐太阳,最后在阳光中燃烧,轰然倒下
《星空》(StarryNight),1889年
《星空》
(StarryNight)1889年,荷兰,文森特·威廉·梵高,画布油画,73cm*x92cm,纽约现代艺术馆藏
文森特·梵高的《星夜》油画已经达到了艺术成就的颠峰。
尽管梵高的一生中只卖出一幅油画,但他作品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
《星夜》是当代文化最着名的代表之一,它也是被复制最多,印刷最多的油画。
这幅油画里有什么
特征
使它深受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它的确有一些特点激起观赏此画人的兴趣,而每个特点感动每个不同的人。
碧蓝的天空充满了旋涡的云,闪耀的星星和明亮的月亮
。
这些特征虽然是夸张的,但它使我们产生联想,也使每个人感觉舒适和放轻。
星夜吸引我们的视线,跟随画里那
卷曲旋转的星云和那一团团夸大了的星星
,画里面的
回旋的曲线和旋转的动律
带给我们灵魂深处的震撼。
星光下沸腾的小山边上静卧着一个小村落。
结构上带给我们一种与骚动相制衡的宁静。
那冷暗的色彩和火焰式的视觉触发我们童年时对夜晚,天空和星星的幻想。
村庄的中央有一座带有高高尖塔的教堂,它统治着这些小房屋。
这尖塔带给小村落一种安稳,创作上融合了尺寸和隔离的协调。
画的左边有大块暗色结构,它表现了尺寸大小与孤立的完美一致。
与画里的其它物体的尺寸相比,该结构是宏伟的。
用旋涡式的曲线描述汹涌、动荡的天空,带给此画一种深刻的意境。该结构向我们解释了此画受人喜爱的理由。
从山脉到树丛,让我们对形状的分析有了广阔和完整的认识。
这幅梵高最为着名的风景油画,原名《星月夜》或《星夜》。
本作品创作于
1889年6月的圣雷米
一家精神病院里。
星空局部
这幅画中呈现两种线条风格,一是歪曲的长线,一是破碎的短线。
二者交互运用,使画面呈现种眩目的奇幻景象。
在构图上,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
火焰则与横向的山脉,天空达成视觉上的平衡。
《星空》中红褐混合的火焰预示着要从情境内逃出的
痛苦
,与画布顶点的距离也是绝不能逃出的理由,云层和夜空形成漩涡,不断的吞进吐出,
困惑、解脱、痛苦不停缠绕
。
平静的村庄上方占据了大篇幅的
疯狂与悲伤
。
画布没有真正的如“流动的星夜”中说的那样流动,是悲伤在缠绕着作者,不是画布,画境永远是静止且立体的,每一笔都体现着作者当时的心情。
时间不同,心境不一。
星星、月亮和希望的光晕,不停挣扎着释放,可终究没有到达村庄里面。仿佛幸福没有照到悲伤里那样。
这幅画,展现了一个高度夸张变形与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
那巨大的、卷曲旋转的星云,那一团团夸大了的星光,以及那一轮令人难以置信的橙黄色的明月,大约是画家在幻觉和晕眩中所见。
对梵高来说,画中的图像都充满着象征的涵意。
星空局部
那轮从月蚀中走出来的月亮,暗示着某种神性,让人联想到梵高所乐于提起的一句雨果的话:“上帝是月蚀中的灯塔”。而那巨大的,形如火焰的柏树,以及夜空中象飞过的卷龙一样的星云,也许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的精神。
梵高生前非常欣赏日本浮世绘《冨岳三十六景》中的《神奈川冲浪里》,而《星夜》中的天空的涡状星云画风被认为参考并融入了《神奈川冲浪里》的元素。
这是他埋藏在灵魂深处对宇宙、世界的感受。一见到这幅画,便有一股扑面而来的气息,一下子唤醒人们对入夜后的印象,可以感觉到暖风和畅,夜晚的宁静中孕育着勃勃生机,盘旋的云龙说不清是色彩还是情感。
在这幅画中,天地间的景象化作了浓厚、有力的颜料浆,顺着画笔跳动的轨迹,而涌起阵阵旋涡。
整个画面,似乎被一股汹涌、动荡的激流所吞噬。风景在发狂,山在骚动,月亮、星云在旋转,而那翻卷缭绕、直上云端的柏树,看起来象是一团巨大的黑色火舌,反映出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狂迷的幻觉世界。
梵高在这里,并没有消极、被动地沉溺于他那感情激流的图像中。
他能将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而从作品中抽离出来,并且,寻找某种方式,用对比的因素与画面大的趋势相冲突,从而强化情感的刺激。
我们在画中看见,前景的小镇是以短促、清晰的水平线笔触来描绘的,与上部呈主导趋势的曲线笔触,产生强烈对比; 那点点黄色灯光,均画成小块方形,恰与星光的圆形造型形成鲜明对比。教堂的细长尖顶与地平线交叉,而柏树的顶端则恰好拦腰穿过那旋转横飞的星云。
梵高的宇宙,可以在《星夜》中永存。
这是一种幻象,超出了拜占庭或罗曼艺术家当初在表现基督教的伟大神秘中所做的任何尝试。
梵高画的那些爆发的星星,和那个时代空间探索的密切关系,要胜过那个神秘信仰的时代的关系。然而这种幻象,是用花了一番功夫的准确笔触造成的。
当我们在认识绘画中的表现主义的时候,我们便倾向于把它和勇气十足的笔法联系起来。
那是奔放的,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笔触,它来自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
梵高绘画的标新立异,在于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觉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可以用一种小心谨慎的笔触来加以证明。
这种笔触,就像艺术家在绞尽脑汁,准确无误地临摹着他正在观察着的眼前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看,实际确是如此,因为梵高是一位画其所见的艺术家,他看到的是幻象,他就是幻象。
星空局部
《星夜》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这可以从十六世纪风景画家老勃鲁盖尔的高视点风景手法上看出来,虽然梵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义者的风景画。
高大的白扬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
这不是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这件作品是在圣雷米疗养院画的,时间是1889年6月。他的神经第二次崩溃之后,就住进了这座疗养院。
在那儿,他的病情时好时坏,在神志清醒而充满了情感的时候,他就不停地作画。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有规律地跳动着星星发光的黄色。前景中深绿和棕色的白杨树,意味着包围了这个世界的茫茫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