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分析我国多地质灾害的自然原因
广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夏季多雨且受台风影响,全区年平均降雨量一般为1250mm-2000mm,多雨区多年平均降雨量则在2000mm以上。地形影响下,广西区内有十万大山、大瑶山、越城岭至大苗山三个多雨区和四个暴雨中心,暴雨中心日最大降雨量达110mm-600mm,这些区域都是突发性地质灾害多发地区。
广西地貌以山地为主,山地约占总面积71%,大部分山体切割强烈,高差悬殊,山坡坡度大部分大于30o;在岩溶石山区岩石裸露,陡壁悬崖,岩溶平原中有孤峰、峰林、残丘分布。广西地质灾害的主要灾种包括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以及河岸侵蚀、矿坑突水和冒顶、海水入侵等地质灾害。据统计,广西已调查发现地质灾害点6000多处,其中滑坡崩塌约4000处,地面塌陷近2000处,泥石流50多处。
1) 滑坡:主要分布在桂西、桂北、桂东南的层状碎屑岩出露地区。调查的滑坡中,以小型滑坡为主,约占80%。如1993年发生的平乐县云盘岭滑坡,虽体积仅5.7万m3,却摧毁房屋6间,掩埋街道及公路,导致交通中断2个月,直接经济损失1200万元,间接经济损失6500万元,治理费用550万元。
2) 崩塌:在全区均有分布,山区公路边坡上多见。规模较大的主要分布于桂西、桂东、桂东北、桂东南。石山区崩塌(落石)主要分布在连片石山区,如马山、都安、大化、东兰、巴马、凤山、忻城等地。据统计,体积小于2万m3的崩塌占93%,2-20万m3的崩塌占6%,大于20万m3的崩塌占1%。例如1990年6月9日发生的融安县浮石乡蒋村崩塌,造成15人死亡,6人重伤,毁房15间,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
3) 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岩溶地区和矿山采空区。岩溶塌陷多发生在岩溶强发育的岩溶平原、岩溶谷地、地下水浅埋(水位<10m)地区。岩溶塌陷的塌坑绝大多数为直径小于5m的小型塌坑,深度在10m以内。塌坑多成群出现,分布范围多在1km2以内。岩溶塌陷的75%为自然形成,25%是人为诱发的;但在人类活动强烈的地区,人为诱发的塌陷占50%以上。
4) 泥石流:全区调查过的有50多处,以沟道泥石流为主,主要分布在桂西、桂东北,小型占60%,中型占20%,大型占20%。泥石流多发生在山势陡峻(坡度45o以上)的海相碎屑岩和岩浆岩分布地区。如1985年汛期桂北的资源县、桂林的海洋山等地的泥石流,受灾面积1000km2,毁房3493间,死亡54人,直接经济损失1.6亿元。
5) 海水入侵:主要分布在北海市海城区海角大道一带和侨港镇及涠洲岛南湾镇海边。北海市海水入侵范围约4km2,入侵纵深距离最大达1200m(距海岸);涠洲岛海水入侵范围较小,仅在南湾镇海边有几口水井水质变咸,不能饮用。
地质灾害的发生受自然地质条件和人为工程活动的影响。自然地质灾害不受人类历史发展转移,而人为地质灾害随社会经济发展而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