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深海图片
2. 真实点的大海图片 不要太蓝的
大海图片:
海在洋的边缘,是大洋的附属部分。海的面积约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较浅,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
海临近大陆,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的影响,海水的温度、盐度、颜色和透明度,都受陆地影响,有明显的变化。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体。
世界大洋的总面积,约占海洋面积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处可达1万多米。大洋离陆地遥远,不受陆地的影响。它的水份和盐度的变化不大,每个大洋都有自己独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统。大洋的水色蔚蓝,透明度很大,水中的杂质很少。
(2)深海图片高清晰扩展阅读
连绵不绝的咸水水域,分布于地表的巨大盆地中。面积约362,000,000平方公里(140,000,000平方哩),近地球表面积的71%。
全球海洋一般被分为数个大洋和面积较小的海。三个主要的大洋为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北冰洋被看作是大西洋延伸出去的一部分),大部分以陆地和海底地形线为界。三大洋在环绕南极大陆的水域即南极海(又称南部海〔Southern Ocean〕)大片相连。传统上,南极海也被分为三部分,分别隶属三大洋。
将南极海的相应部分包含在内,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分别占地球海水总面积的46%、24%和20%。重要的边缘海多分布于北半球,它们部分为大陆或岛弧包围。最大的是北冰洋及其近海、亚洲的地中海(介于澳大利亚与东南亚之间)、加勒比海及其附近水域、地中海(欧洲)、白令海、鄂霍次克海、黄海、东海和日本海。
海洋平均深度约为3.7公里(2.3哩)。从一般深100~200米的大陆棚坡折开始,大陆坡一路降为广阔的深海平原。约有75%的海床深度在3~6公里间,只有约1%的深度更深。最深的水域分布在较窄的海沟中,其中大部分与太平洋岛弧有关,目前已知最深的是马里亚纳海沟(Mariana Trench)的11,034米。
3. 罕见!新西兰科学家公开深海白化鲨鱼照片,珍藏博物馆内30年
据外媒4月19日报道,科学家研究发现,地球上罕见的白化现象在深海鲨鱼身上也有发生,近日,一位新西兰科学家就在发布的论文中,公开了一张深海鲨鱼的白化照片。
据悉,这些深海鲨鱼它们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无光的世界里,彼此之间很可能利用生物荧光,进行交流。
▲公开的白化鲨鱼照片
加州莫斯兰丁海洋实验室太平洋鲨鱼研究中心主任大卫·艾伯特说:“据我所知,这在任何特定的鲨鱼或鳐类中都不常见。我们研究人员能看到深海生物的机会本来就不大,所以亲眼见到白化鲨鱼时,觉得很有意思。”
面对这些白化鲨鱼,海洋生物学家想要了解,色素的缺乏是否对它们造成了影响,甚至会影响与它们孙歼相近的鳐鱼和鲨鱼。因为缺乏色素,可能会使它们更容易受到捕食者的攻击,或者影响它们识别配偶的能力,在使用生物荧光信号的深海物种中,这甚至可能对它们的交流能力也有所影响。
▲白化与正常的鳐鱼
在奥克兰战争纪念博物馆,藏有许多自然 历史 收藏品和军事史收藏品,其中就有一个白化鲨鱼的标本。
新西兰国家水和大气研究所的渔业科学家布里特·菲努奇,在《鱼类生物学杂志》 3月份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就描述了这只大约30年前收集的,一只灯笼鲨(一种深海鲨鱼)出现的白化现象。
据悉,灯笼鲨因生活在深海,身体会发光而得名。这种鲨鱼身体通常是深色的,尽管菲努奇发现的标本颜色很淡,但它仍然有可以发光的感光器官。
她说道:“我看到这条小鲨鱼的时候,心想这是什么鬼?纯白的,竟然没有色素沉着。因为每一种灯笼鲨都有独特的光色模式,所以科学家们一则好冲直猜测它们会利用生物荧光相互交流。”
尽管菲努奇描述的白化鲨鱼仍然有感光能力,但她推测,缺乏色素可能使其他个体很难认出这只雌性鲨鱼是否可以成为伴侣,因此影响了它的交配能力。由于对这一物种的了解甚少,进一步的研究可能会揭示,它们之间可能是通过物种特有的感光模式,来进行识别和与同类交流。
菲努奇说,无论如何,这条鲨鱼看起来都很 健康 ,没有迹象表明它的白化是有害的。这只动物已经存活了一段时间,如果不是在当时的一次调查中被打捞上来的话,它可能还会继续存袜晌活。
尽管如此,这个标本,就像已经观察到的许多不同物种出现白化时一样,还没有成年。因为通常这种白化的生物,一旦过大很容易受到捕食者的攻击。
加拿大温哥华西蒙弗雷泽大学生物学博士候选人詹妮弗•比格曼表示,海洋深度通常会影响海洋生物的颜色,许多水域较深的生物顶部颜色较深,因此从上面看,它们似乎与深水融为一体,而从下面看,它们又与明亮的水面融为一体,但白化可能会影响这一点。此外,这些白化个体可能不太容易偷袭猎物。
比格曼说:“作为一个白化物种,会导致更低的适应能力。但我们没有看到大规模的白化现象,作为海洋生物学家,我们主要研究的是海洋生物尸体。我们连对深海鲨鱼都知之甚少,对这种罕见的白化标本,就更不了解了。目前对于深海的知识发掘还严重不足。”
(孙丽娜,审校:苜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