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么是跑马灯
跑马灯是传统特色手工艺品,亦是传统节日玩具之一。由毛竹编织成马头,马尾,属于灯笼的一种。
在过去,跑马灯一般在春节等喜庆的日子里才表演,由二十来位11—14岁小孩组成,边跳边唱,根据节奏快慢形成不同阵势,有喜庆、丁财两旺、五谷丰登的寓意。跑马灯属系在身上糊上颜色鲜艳的纸,如今已由丝绸取代。
中国传统玩具之一,灯笼的一种,常见于元夕、元宵、中秋等节日。灯内点上蜡烛,烛产生的热力造成气流,令轮轴转动。轮轴上有剪纸,烛光将剪纸的影投射在屏上,图象便不断走动。
因多在灯各个面上绘制古代武将骑马的图画,而灯转动时看起来好像几个人你追我赶一样,故名跑马灯。跑马灯内的蜡烛需要切成小段,放入走马灯时要放正,切勿斜放。
(1)走马灯内部图片由什么组成扩展阅读
跑马灯的起源:
科学史研究者大都依据文学家范成大(1126—1193)的诗文记载,认为南宋时才有跑马灯。范成大的诗集中有首记叙苏州正月十五上元节 的诗,诗中描绘了千姿百态的灯。
诸如飘升于天的孔明灯,在地上滚动的大滚灯,以及“转影骑纵横的走马灯”等。当时似无“跑马灯灯”之名,诗人自注为“跑马灯”。
“跑马灯”在中国文学中有关此事的最早记载,诗人所记为淳熙十一年之事,即公元1184年。以此计后已有800 年历史了。
跑马灯有两大特点,利用热气流作动力;另一个是以涡轮装置带动灯上画面转动。若依此两点追本溯源,它在北宋出现之前,已经历了至少有1300年的发展史。
‘贰’ 如何制作走马灯
中国古代汉族民间艺人制作的走马灯是以高粱秸为框架,用彩纸及彩纸编成的各式精美吊饰制成。不足之处是不结实,易坏,一般人很难做。市场上的走马灯多为电动旋转,但不及传统的走马灯有意义;且此种走马灯为工厂生产,百姓也很难制作。
一、制作火焰笼。找1块稍硬的纸板,裁出1个直径约10厘米的圆,圆心处留1个老数可供1根长竹签穿过的洞。将圆分为16等分,每等分为22.5°,并画线做上记号,然后用刀沿线切出一小口并向外稍折出。热空气就从此通过。圆的边缘切出若干个小角,折出,粘上刻有(挖空)各种自己喜欢的图案的长条道林纸(长约为上面圆的周长,宽约16厘米)。挖空图案的部分可在背面贴上各色彩色玻璃纸,就变成了彩色图案,会更加好看。上下要粘牢,成筒状。最后把竹签穿唯宽上。竹签与圆纸之间(下面)缠1块小纸,托住圆纸。火焰笼就做成了。
二、制作框架。找些重量较轻的小木条或小木棍钉成1个比火焰笼稍大的四方体,在指含亮下方(底座)中间钉1根宽木做横底板。上面放蜡烛,中间放1个小玻璃瓶或其他较滑的东西,火焰笼的竹签放在上面容易滑动和旋转。框架四面贴上白色窗纸(透明)。上方(顶座)拴一根绳子可提、可挂。中间一横木,打洞。火焰笼中间的竹签一头穿在此木上,一头落在较滑的东西上,这样一个走马灯就做成了。如在外面精心修饰一番,更加漂亮。只需要点上蜡烛,它就转动了。走马灯内的蜡烛需要切成小段,放入走马灯时要放正,切勿斜放。
材料准备:
自备制作用走马灯的工具和材料。
如;剪刀、胶水、铅笔、直尺、圆规、各种彩纸(方形或圆形纸片)、细铁丝一段(20cm)、缝衣针、印有奔马的纸片、子母扣。
制作步骤:
1、把红纸剪成如图一方一圆,方的为36×14CM,圆的直径12CM,方的作圆筒,圆的作顶盖(风轮)。
2、把圆筒一端边剪成许多小齿,粘上胶水,以便贴顶盖。
3、作顶盖上的风轮:把圆形纸中央剪出8个小窗门,每个窗门半开着,方向要一致。作完之后把它粘在圆筒上。
4、用细铁丝作支架,做成双环状套在台灯灯泡上,尖端顶在顶盖的圆心处,为了耐用,圆心处嵌上子母扣作为轴承。
5、剪粘奔马图样。也可以用彩笔画马的图形。
‘叁’ 科学走马灯的制作法
科学走马灯的制作法如下:
材料准备:硬纸板(1块,圆悔段形, 直径10公分)蜡烛(1枝5公分)、卡纸(1 张长方形, 26 公分)、画片(5片,长方形)、竹筷(1根)、揿扭(1个)、缝衣针(1枚)、透明纸(1张26公分×18 公分)大号纸条(5根,0.4公分x 12公分)剪刀、胶水、小刀。
操作步骤:
1、首先,剪出一个直径10 公分的圆纸板,做成如图所示的风轮,实线部分用小刀割开,虚线部分按同一朝向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