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刚出生一个月的宝宝长了马牙,老是哭 马牙有什么症状
大多数婴儿在出生后4--6周时,口腔上腭中线两侧和齿龈边缘出现一些黄白色的小点,很象是长出来的牙齿,俗称“马牙”或“板牙”,医学上叫做上皮珠,上皮珠是由上皮细胞堆积而成的,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是病,“马牙”不影响婴儿吃奶和乳牙的发育,它在出生后的数月内会逐渐脱落,有的婴儿因营养不良,“马牙”不能及时脱落,这也没多大妨碍,不需要医治。如果宝宝经常无缘故哭闹,要带他看医生比较好!看看是哪里不舒服导致的
B. 宝宝长马牙是怎么回事
马牙是长在宝宝牙肉上的小点 马牙是在宝宝牙肉(上腭中线两侧、齿龈边缘)上生长的白色或黄白色的小泡或小点。很像新长出来的乳牙,但是马牙大多数婴儿在出生后4--6周时,一般婴儿百日外即不患此病,可以很好的与乳牙区别开来,俗称“马牙”或“板牙”,马牙不是病,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不会对宝宝成长发育造成大的影响,一般会在宝宝出生后的几个月内消失。
C. 什么是马牙子
所谓“马牙子”,医学上称为角化上皮珠。在人的胚胎发育的5~6周时,在相当于上下颌部位,各有一组细胞向下增殖,形成一条上皮带,称为“牙板”。
新生婴儿或婴儿在出生后1至2个月内出生,口中的牙龈长出一些小米或米大小的白色小球。 数字不同,看起来像小牙齿。
实际上,这不是牙齿,而是在牙齿发育过程中,口腔粘膜上皮细胞增殖并增厚,形成板状,并根据下颌牙龈的形状弯曲成马蹄形,这就是牙齿 盘子。 牙板形成后,深层细胞加速并增殖,在一定位置上形成20个乳齿胚,这是乳齿发育的开始。
(3)宝宝长马牙有什么症状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将来,每个牙板上逐渐出现十几个球形的“牙齿芽”。 在胎儿的4到5个月时,“牙芽”发育成乳齿状。 此时,牙板破裂并破裂成组织。 折断的牙齿板被部分吸收并消失,另一部分成角形成上皮珠。 这种上皮珠子迅速脱落并流失。
营养不良或先天不足的婴儿从上皮珠子脱落的可能性较小。 口腔上皮的局部增厚形成牙板,这是牙胚的起点。有时牙板剩余以角化上皮珠的形式残存在颌骨或牙龈内,婴儿出生后不久,角化上皮珠便会出现在牙龈上,形成数个大头针帽大小的白色角化突起,这便是俗称的“马牙子”。
D. 如何 判断宝宝长马牙或是鹅口疮
一、马牙会自行脱落 “马牙”不影响婴儿吃奶和乳牙的发育,它在出生后的数月内会逐渐脱落,有的婴儿因营养不良,“马牙”不能及时脱落,这也没多大妨碍,不需要医治。有的小儿长了马牙后不爱吃奶,但爱咬奶头,甚至哭闹得很厉害,这就需要去医院请医生处理。 二、不可自行挑刺或处理 心急的爸爸妈妈看到“马牙”久久未长高,就用针挑刺或用粗布擦洗,尤其过去农村的老人认为它会影响小儿吃奶,主张用粗布沾上盐粒子用力摩擦,直至擦破流血为止。这是一种错误的、不科学的、不卫生的方法。这样很容易损伤黏膜,造成口腔黏膜感染,引起炎症,甚至可以引起全身感染。更有严重的可能引起新生儿败血症,危及宝宝生命。 三、马牙与鹅口疮 鹅口疮,中医称之为“雪口症”,俗称“白口糊”。是新生婴儿时期经常见到的疾病,属口腔黏膜感染性疾患。 鹅口疮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这种真菌有时也可在口腔中找到,当婴儿营养不良或身体衰弱时可以发病。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奶头不洁或喂养者手指的污染传播。 患有鹅口疮的宝宝常表现为宝宝嘴巴里有很多像奶斑一样的东西粘在口腔壁上,与新生儿吃奶留下的奶以及“马牙”很难区别。如果用棉签能擦掉则为奶斑,或者可能是“马牙”,擦不掉则为鹅口疮了。到医院里请医生把这些白色的物质取下来做真菌直接涂片检查,还可以看到菌丝和成群芽孢呢。如果不及时治疗,斑点状霉菌会越长越多,可融合成片或连在一起,且厚度增加。不严重时新生儿无特殊不适,随着病情加重,新生儿可表现出烦躁不安,进食减少,且因进食时疼痛而拒食。严重的可扩散到咽喉,引起吞咽困难,若扩散到气管可引起霉菌性肠炎和霉菌性肺炎,甚至全身性念珠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