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清图片 » 禾下乘凉梦图片高清无logo
扩展阅读
流川枫图片高清壁纸 2025-02-09 08:00:26
qq聊天背图片男生高清 2025-02-09 08:00:21

禾下乘凉梦图片高清无logo

发布时间: 2023-05-25 13:23:09

⑴ 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是在几几年,袁隆平多大的时候作的


9月11日,袁隆平在“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对外合作部长级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资料图片) 新华社记者赵众志摄

袁隆平有一个梦想广为人知:“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袁隆平:1930年9月生于北平,祖籍江西德安。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先后获“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国内大奖和联合国“科学奖”、“世界粮食奖”等国际大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美丽的“误会”

袁隆平说,他之所以学农,乃是缘于一个 美丽的“误会”。

1930年,袁隆平出生在北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严母慈,家庭温馨,接连的战争却让他的青少年时期都在迁徙流离中度过。

他常常这样跟别人讲述那个“误会”:在武汉读小学那会儿,有一次郊游,老师带他们去参观一个企业家办的园艺场,他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满园的花花草草漂亮极了,红红的桃子,一串串的葡萄,“这要是学农就美了!”

那时候,卓别林的经典影片《摩登时代》正好上映,被机器折磨得发疯的工人查理,只有在对田园风光的梦想中才能得到片刻安慰。

电影中的梦境和亲眼所见的情景叠加,一个懵懂少年的心里,就此埋下一颗立志学农的种子。袁隆平说,“要是早知道农村又穷、又脏、又苦,我可能就不会学农了。”

笑谈之间,其实并无悔意。高中毕业时,袁隆平不顾父亲希望他“学而优则仕”的想法,报考了位于重庆的相辉学院农学系。解放后,该校并入西南农学院。

1953年,袁隆平大学毕业被分配至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在这个僻处湘西的小地方,他开始了日后震惊世界的研究。

⑵ 袁隆平的两个梦分别是什么

袁隆平的两个梦分别是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1、禾下乘凉梦:

袁老是一个爱做梦的人,他曾经和朋友谈论过,说自己多次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大大的麦穗像是扫把,而他和朋友们坐在稻穗底下乘凉。据说最早一次梦见,是袁老刚刚开始做水稻杂交的时候,那个时候国内很多地区,都还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

2、全球杂交水稻覆盖梦:

第二个梦难度非常高,短时间内几乎不可能实现。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杂交水稻目前的优势是高产量,可同时它的成本也很高,需要人工去种植。而现在都讲究机械化,且国家缺粮少粮的年代早就过去,想要推广必须让杂交水稻有飞跃性的进步。

另外还有一个关键性问题,杂交水稻是不存在留种说法的。农民想要种植的话,每次都要买专门的种子,伏孝游哪怕成本和利润能够形成正缺销比,人们也不愿意去浪费时间。



⑶ 袁隆平禾下成凉梦原话

袁隆平禾下乘凉梦原话:我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还有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禾下乘凉梦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对杂交水稻高产的一个理想追求,是袁隆平的中国梦。在梦中,袁隆平梦见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子粒像花生米那么大,袁隆平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袁隆平是一个爱做梦的平常人。他饶有兴趣地说,他曾两次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子粒像花生米那么大,而他则和几个朋友坐在瞎知吵稻穗下面乘凉。如今,这极具夸张的梦想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

袁隆平简介:

袁隆平,享誉海内外的着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猛脊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为了圆自己的杂交水稻梦,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废寝忘食,殚精竭虑,苦心孤诣,攻关不止。为争取更多的研究时间,他像候鸟一样每年冬天从寒冷的长沙转移到温暖的海南岛,他一年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农田里劳作、观察和研究,到收获。

⑷ 【一幅画一个小故事】禾下乘凉梦

稻花村里,两米多高的稻禾迎风生长。稻香小学里,心怀远方的张老师慷慨激昂。

“从前有一位老人,他历经艰辛,跨越万难,解决了十几亿人的粮食问题,深受人们爱戴,所以大家亲切地叫他袁老爷爷。”

“我们村里现在能有这么高的稻禾,全凭袁老爷爷奠定的基础,后人为了纪念他,写了这句诗: 禾下乘凉一梦去,海内丰谷万世存。 ”

“这句诗要从袁老爷子的 禾下乘凉梦 开始讲起……”

丰年一边听着张老师讲课,一边思绪翻飞。最后,他越听越激动,“腾”地一下子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丰年,你要干什么?给我坐下!”全班42颗脑袋都齐刷刷地转向,42双眼睛直直地盯着突然站起身的丰年,张老师强压住心头的怒火告诫道。

“我,我这次不是故意要捣乱的……我有话想说……”丰年被同学们盯着,没了往日恶作剧的“成就感”,心里只有无与伦比的激动。

张老师见孩子们已无心听课,于是说道:“那你说说吧,大家鼓掌,欢迎丰年同学给我们做分享!”

“昨天晚上听到窗外很多蛙声,我妈妈就给我讲了我的名字的由来。妈妈说,有一句诗: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人们都希望每年都是丰年,家家都能过个幸福年,所以给我取名叫丰年。”

“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里,我看见一个老爷爷。 他头戴一顶大大的草帽,肩上搭着一条旧毛巾,身穿一件深蓝色的粗布衣裳,正坐在稻禾下面乘凉! ”

“这个老爷爷跟张老师说的老人的样子很像,所以我就有点激动。”

“后来呢?后来呢?”没等张老师开口,一群同学就围了过来,催着丰年讲后面的故事。

“后来,老爷爷把或碧行我叫过去,朝我笑,还问我吃饱了慧举吗?然后,他还跟我讲起了他的故事。”丰年一边回忆,一边接着说下去。

老爷爷说:

从1959年开始,我们国家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

那时候啊,很多人都吃不饱饭,我也饿过,那感觉真是难受啊!

孩子,你叫丰年对吧,真是个好名字。你现在可能体会不到那种苦难。当时有很多人饿死了,我亲眼见过的就有5个人倒在路边、田埂边和桥底下,我看着难受啊。

那种凄惨的场景对我有很大的刺激,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民以食为天”,深深地感受到了粮食的重要性,没有粮食太可怕了!

但是当时水稻产量很低,这个问题急需解决啊。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做了一个梦,梦见 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1961年,我在湖南安江农校当教员。有一天,试验田里,一株特殊的水稻吸引了我的注意。这株水稻植株高大,谷粒饱满,十多个有8寸长的稻穗向下垂着,像瀑布一样,它太美了!后来经过确认,这是一株天然的杂交水稻!

天然杂交种不能量产,也就无法解决粮食急缺的问题。要想实现量产,就衫哗需要培育一种雄性不育的水稻,和其他品种混种,从而实现杂交。

我心里萌生了一个念头:我要培育杂交水稻!

于是,到了六、七月份,水稻开始抽穗扬花,我也开始了寻找天然的雄性水稻不育株的工作。盛夏,太阳很烈,我每天都鼓起勇气去田里寻找。日复一日,没有任何收获,但我又总是乐观地期待着明天,有一种意念支撑着我努力寻找,继续在茫茫的稻海中拿着放大镜观察一株株稻穗。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和我的助手观察了14万多株稻穗后,发现了第一株雄性不育株!

这个发现可不得了啊,这意味着,攻克杂交稻育种难题跨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1968年4月,我们把700多株珍贵的不育材料秧苗,插在安江农校的一块试验田里。结果有一天晚上,那700多株秧苗全部被拔除毁坏……

当时我悲痛欲绝啊,这可是全国人的救命草啊!

幸好,第四天后我们在学校的一口废井里找到了残存的5根秧苗,可以继续坚持试验了!

后来,我们科研团队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培育出了第三代杂交水稻。2019年10月首次公开测试,亩产达到了一千公斤。2020年11月,我们又在湖南衡阳进行了水稻双季测产,亩产超过了1500公斤。

我们终于可以不再为粮食产量担心了,人们彻底摆脱了“吃不饱饭”的困境了。

“说到这里,老爷爷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丰年虽然有些地方没听懂,但他看着老爷爷笑得那么开心,也跟着笑了起来。

“还有吗?老爷爷还说了什么?”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追问着。

此时,同学们在张老师维护秩序后,不再围着丰年,而是回到各自座位上。

“对了,老爷爷离开的时候跟我说,虽然现在不缺吃的,但是不要浪费粮食,要好好吃饭!”丰年目光坚毅地看着远方。

“嗯——好好吃饭!”同学们也备受鼓舞!

张老师见丰年讲完了故事,赞赏地看了丰年一眼,暗叹:这真是一堂成功的教学课啊,幸亏没有制止丰年的“不合理”行为。

张老师走到讲台上,总结道:“丰年给我们讲了一个很好的故事,500年前,我们的祖先们碰到了饥荒年,吃不饱、饿死人的现象是真的有。有一位叫袁隆平的院士,他悲天悯人,立志改良水稻种来增加粮食产量,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

“ 我们现在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人们可以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这样的情景,曾经在袁老爷爷的梦里出现过,人们把它叫做“ 禾下乘凉梦 ”。现在梦想成真,我们应该感谢袁老爷爷!”

“毛主席教育我们: 吃水不忘挖井人 。我想跟大家说: 见稻常念袁恩公 !”

张老师跟同学们说完,陷入了沉思:

他知道,曾经有人在2021年5月22日这一天,有无数人给袁老爷子送行: 袁老爷爷,您一路走好!

本故事属虚构,部分资料来源于《袁隆平口述自传》(湖南教育出版社)。

⑸ 缅怀袁隆平的“两个梦想”,乌合麒麟发布最新作品,对此你有何感触

“我一直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世界梦。”

这是90岁的袁爷爷在接受采访时说到自己的两个梦想,一个就是希望超级杂交稻长得可以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然后自己可以和助手在稻穗下乘凉,所以叫做”禾下乘凉梦“。

另一个梦想就是可以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可以有更高的产量,袁老为了这两个梦想,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生命最终定格了在2021年5月22日这一天,享年91岁。

24日上午,数万名民众在湖南长沙送别了让我们能吃饱饭的袁爷爷,很多民众,即便自己不能来长沙为老人送行,也在网上为老人订了花和祝福卡。

我觉得乌合麒麟的这幅作品很有深意,我觉得他画中画的并不是袁爷爷的学生,而就是他年轻的自己,也是寓意着袁爷爷已经完成了自己的梦想,可以安心的去了。

我觉得这幅画应该还有一种寓意,就是希望现代年轻人可以学习袁爷爷的精神,也是希望袁爷爷可以放心的把建设祖国的接力棒交到我们年轻一代人的手中。

是呀袁爷爷的精神确实是值得我们接力的,他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爱好广泛,对自己的妻子也是非常疼爱,对待工作也是忠诚踏实,这些都是我们所欠缺的!

最后说一声:袁爷爷一路走好!

⑹ “禾下乘凉”不是梦!2米多“巨型稻”试种成功,这具有哪些意义

2米多“巨型稻”试种成功,这代表着袁隆平院士的梦想成真了,这次的成功可以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助力农民共同走向富裕。

2米多“巨型稻”试种成功

大家都知道,在袁隆平院士生前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禾下乘凉梦”,现在这个梦想终于成为现实了,在我国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试种的巨型水稻试验成功了,近日对当地的试验水稻进行了收割,并迎来了首个丰收。

“禾下乘凉梦”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对再叫水稻高产的一个理想追求,是袁隆平院士生前的中国梦,袁隆平院士的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现在这两个梦想都已经成为现渗游实,袁隆平院士却再也看不到了,袁隆平院士生前为了这两个梦想,几十年如一日,废寝忘食,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青年人,一定要将他的精神延续皮喊者下去,为了我们祖国的美好明天而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