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清图片 » 老子什么都好图片
扩展阅读
热爱祖国红旗飘动态图片 2025-02-12 18:37:25
残疾背景图片 2025-02-12 18:35:04

老子什么都好图片

发布时间: 2023-05-15 12:25:01

㈠ 老子、孔子和孟子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圣人,为何孔子最出名

老子、孔子和孟子都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三位思想拦升家中为何以孔子“名声”最响?原因其实比较好理解。

首先,来比一比道家和儒家。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带着浓郁的“隐”的特色,只是这个“隐”与佛学的“避世”不一样,更像是“隐于世”。这里以道家“无为”的观点为例。

道家的“无为”剔除的是人主观行为中的“过度私欲”,于此自然而为。学说道理虽巧妙,但却满满都有削弱人野心、欲望等意味。于此,从来不缺野心和欲望社会,对于道家来说,便不能称之为可让道家特色尽显于人前的“舞台”了。

注: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㈡ 老子的生平介绍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并称之为“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存世作品有《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着作之一。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着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称“老子”的原因:

老聃居周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

(2)老子什么都好图片扩展阅读:

1、主要着作《道德经》:

现在道家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由道家宝典《道德经》而来,道就是自然客观规律,《道德经》就是一部用“道”来解释万物演化的规律的道家哲学典籍。

《道德经》洋洋洒洒共5000余字,又被称为《老子》或者《道德真经》。

《道德经》有上下两册,上册37篇主要是道橡耐经,下册44篇则是德经,《道德经》的思想要义为“道是德之本,德是道之术”。《道德经》被誉为影响中国社会思想的三大思想着作之一。

《道德经》中阐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用“道”来描述宇宙的变化,“道”就是“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所以道就是自然之中存在的客观规律,比如天象的四季更替。

2、道家思想: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着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

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信运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宋明理学更是揉合了道学的思想发展而成。

道家思梁坦春想后来被张鲁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并演变成中国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魏晋风流在清谈玄学时更着重炼丹。因此,道家与道教常被人混淆。

㈢ 老子出关图的画作赏析

这幅画中劲利粗放的线条是承自浙派的画法。主题则是老子出关的故事。据说老子因感周代衰亡,决定西出函谷关。当时,守关的尹喜发现东方出现一片紫气,推测将有圣人到来。不久,骑着牛的老子果然出现了,并应尹喜的请求,写下《道德经》后才离开。这个故事因此在民间成为吉祥的象征。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事迹不仅被后代的道教徒传诵,他的形象也被艺术化,成为重要的道教图像。画面中,老子骑着青牛,手拿《道德经》,缓缓向前行走。画面的背景是大片空白,并无描绘建筑物的场景,也无出现太守的形象。在画面左上方,有一只蝙蝠在空中飞翔。 “蝠”与“福”字谐音,所以这幅画除了一般的宗教功能,还包含了象征福气的吉祥意涵或嫌。
在表现手法上,张路受吴伟的影响很大,笔势狂放而草率,但笔墨变得愈加雄奇,人物结构准确而又稳妥,基本合乎人体比例。人物的面部刻画得非常传神,衣纹的穿插也灵活巧妙,整个人物给人一气画成之感,形象生动而富芦灶有情致。此图不写背景,老子坐于青牛背上,手持《道德经》卷,正抬眼注视着一只飞蝠。
但也有后人的批评,认为他只能得到吴伟的力,而不能得到他雅秀高逸的趣味。这幅画衣纹用笔快速陪团扮有力,但笔的转折处还相当从容,并不是一味粗野的画所能比拟。面部、手、书帙、牛眼等处,都用胶调赭,胶太重而变了色,稍微有点呆滞。

㈣ 老子出关图的寓意 老子出关图有什么寓意

1、《老子出关图》是范曾最擅长的绘画物团题材,画中的老子,白发飘然,襟带倏然,稳如山岳,又似乎全无重量,身形飘渺,又宛若就在眼前。此般风骨,何等清新宕逸、遒举俊发;

2、范曾笔下的老子,形象透着一股仙风道骨之罩中橘气,老子衣纹以有力的线条勾勒而成,洒脱的大气。带路的小童脸上洋溢着笑容,衣纹的处理颇具动感。

3、范曾自作篆书题字,结字严谨宽博,用笔苍劲有力,为各幅作品培烂都平添了古朴气息。荣宝57期艺术精品拍卖会2008年在亚洲大酒店落槌,其中范曾的一幅《老子出关》以57.2万元成交,创下该场拍卖的最高价。

㈤ 老子出关图的史记记载

2500多年前,老子离开洛阳,出函谷关向西,之后再也无人知晓其下落。《史记》笼统地说他西出函谷关,不知所终;《后汉书》提出了“老子化胡说”,认为他到西方教育胡人去了,并且后来成了佛,这都给后人留下了谜团。 老子到底去了哪里,至今还是一个谜,后人对此既关心又无知,只能不断地猜测。
2500多年前,老子要离拆弯开洛阳时,面临着走向的选择。 东边是他的家乡,南边是楚国,但他没往东走,也没往南走,更没考虑往北走。他把目光投向了西方。 西方最有吸引力。老子从文献中,知道西方有函谷关、大散关,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而在更远的地方,流淌着两条神秘大河,河流流经的地方,有一种宗教在召唤人们…… 这,无疑在召唤老子。他骑上青牛,往西边走去。 一 这时的老子真的是老了。沿着邙山南麓往西行,夕晖直接涂抹在他脸上。这张脸已经非常苍老:两道长长的白眉毛,宛若两道白色瀑布,顺着陡峭的脸颊,夸张地飘落;而那长长的白胡须,被风往前吹着,好像探路的触角,指向了西方。 历代绘制的《老子出关图》,基本上都是这个形象。
在洛阳下清宫有一幅《老子骑牛图》。这里的道士讲:下清宫原名青牛观,是老子炼丹修道时拴牛的地方。附近有条山谷,名叫青牛峪,是青牛吃草的地方。 但这里有个疑问:历代《老子出关图》上,老子骑的都是一头水牛,老子骑水牛,因山闹为他要西渡流沙,茫茫戈壁上,他得靠水牛寻找水源;老子骑的是一头公牛,牛角上还挂着酒葫芦。2500多年前,洛阳气候和现在完全不同,森林湖沼密布,很多地方是水乡,老子一直向西,心中并不好受。其一:他犯了渎职罪,没有看管好图书资料,让人给抢运到楚国去了!为此,朝廷罢了他的官。其二,各诸侯国势力渐大,周王室不断内讧,这些明争暗斗使他厌烦,他要出走。洛阳已经不可留恋。老子微闭了眼睛,老青牛睁大旅唯闷了眼睛,朝廷闭上了一只眼睛,任由老子逃离洛阳。

㈥ 求老子的故事

1、话说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数次归家省亲,欲劝母亲随之去周;其母在陈国相邑住久,人熟地熟,不愿远迁。日月如梭,光阴荏苒,转眼间已过三十余年。一清代太清宫日,老聃忽得家讯,言家母病危,于是报请天子,归家省视。待回到家时,母已辞世。

面对茫茫大地上一堆黄土,思想九泉之下母亲之灵,回忆母亲慈祥容貌、养育之恩,老聃悲痛欲绝,寝食俱废,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发自己愚钝;顺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释重负,愁苦消解,顿觉腹饥体倦。于是饱餐一顿,倒头大睡。

家将、侍女皆感奇怪,待其醒来,问其缘故。老聃答道:“人生于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伦谐和裂虚滑而相温相暖;有智,故明理通达而理事不乱。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以情通智,则人昏庸而事颠倒;以智统情,则人聪慧而事合度。母亲生聃,恩重如山。

今母辞聃而去,聃之情难断。情难断,人之常情也。难断而不以智统,则乱矣,故悲而不欲生。今聃端坐而沉思,忽然智来,以智统情,故情可节制而事可调理也。情得以制,事得以理,于是腹中饥而欲食,体滋倦而欲睡。”

家将问道:“智何以统情?”“人之生,皆由无而至有也;由无至有,必由有而返无也。无聃之母及聃之时,无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无情而子独有情也;母聃皆无之时,则于情亦无肆腊也。人情未有之时与人情返无之后不亦无别乎?

无别而沉溺于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难断矣,人皆如此,合于情也;难断而不制,则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则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欲损而睡可眠矣。”众人闻之,心皆豁然旷达。

2、商老先生教授三年,来向老夫人辞行道:“老夫识浅,聃儿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学授??今来辞行,非老夫教授无终也,非聃儿学之不勤也。实乃老夫之学有尽。聃儿求之无穷,以有尽供无穷,不亦困乎?聃儿,志远图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闭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

周都,典籍如海,贤士如云,天下之圣地也,非入其内而难以成大器。“老夫人闻听此言,心中犯难:一乃聃儿年方十三,宋都尚且难返,去周都岂不如登九天?二乃老氏只留此根,怎放心他孤身独行?正犹豫不知怎么回答,不料先生已猜知其为难处。

忙说:“以实相告,老夫师兄为周太学博士,学识渊博,心胸旷达,爱才敬贤,以树人为生,以助贤为乐,以荐贤为任。家养神童数位,皆由民间选来。不要衣食供给,待之如亲生子女。博士闻老夫言,知聃儿好学善思,聪慧超常,久愿一见。

近日有家仆数人路经此地,特致书老夫,意欲带聃儿去周。此乃千载难逢之良机,务望珍惜!”老夫人听后,不禁悲喜交集。喜先生保荐,使聃儿有缘入周,登龙门有路;悲母子分别,何日能见?思至此,好似聃儿已在千里之外,不觉心酸难抑,潸然泪下。

老聃扑人母亲怀中,泣言道:“母亲勿须伤心,聃儿决不负老师厚望,待我业成功就,定然早日来接母亲!”说罢,母子二人相抱而泣。哭之良久,母子二人转而为喜,拜谢先生举荐之恩。三天后,全家与商老先生送老聃至五里之外。老聃一一跪拜,上马随博士家仆西行而去。

老夫人遥望聃儿身影远去,方才郁郁入车,闷闷返回。”老聃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誉蚂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

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老聃处其中,如蛟龙游入大海,海阔凭龙跃;如雄鹰展翅蓝天,天高任鸟飞。老聃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史,名闻遐迩,声播海内。

3、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国国君。鲁君批准他前行,并给了他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

老子见孔子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问孔子:“你已经得道了吧?”孔子说:“我求了二十七年,仍然没有得到啊。”

老子说:“如果道是一种有形的东西可以拿来献人,那人们会争着拿它献给君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们就会拿它送给亲人。如果道可以说得清楚,人们都会把它告诉自己的兄弟。

如果道可以传给别人,那人们都会争着传给自己的子女了。然而上面说的那些都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一个人心里没有正确的对道的认识,那道就绝不会来到他心中的。”

孔子说:“我研究《诗经》、《书经》、《周礼》、《周乐》、《易经》、《春秋》,讲说先三治国之道,深明周公、召公成功之路,我以此谒晋了七十多个国君,但都不采用我的主张。看来人们是太难说服了!”

老子说:“你那‘六艺’全都是先王时代的陈旧历史,你说那些又有什么用呢?你现在所修的,也都是些陈陈相因的旧东西。‘迹’就是人的鞋子留下的印迹,脚印和脚印,还能有什么不同吗?

初次会话之后,老子又引孔子访大夫苌弘。苌弘非常擅长乐理,教授孔子乐律、乐理;并且引领孔子观祭神的典礼,考察宣教的地方,察庙会礼仪,使孔子感叹不已,获益不浅。

孔子在这个地方逗留了几天。孔子向老子辞行。

老聃送他到馆舍之外,说:“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

为人之子,勿以己为 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大意就是说,我没有什么好送你的,就送你几句话吧,不要诽谤别人,也不要过分夸奖别人,不要自傲。

孔子说:“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孔子走到黄河边的时候,见到河水滔滔,浊浪翻滚,气势如万马奔腾,声音如虎啸雷鸣。孔子站在岸边很长时间,不觉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

河水不分昼夜地流,人的生命也是如此,不知道人生将会走到哪里啊。听到孔子说这些话,老子就说:“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

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 增。”孔子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

过了一会,老子指着浩浩黄河,对孔子说:“你怎么不学习水的德行呢?”孔子说:“水有什么德行啊?”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子听了之后,恍然大悟,说:“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圆必 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

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

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 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

孔子说:“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孔子从老子哪儿回来,三天没有说话。子贡很奇怪地问是怎么了,孔子说:“我如果遇见有人的思路像飞鸟一样放达时,我可以用我似弓箭般准确锐利的论点射住他制服他。如果对方的思想似麋鹿一样奔驰无羁,我可以用猎犬来追逐它,一定能使他被我的论点所制服。

如果对方的思想象鱼一样遨游在理论的深渊中,我可以用钓钩来捕捉他。然而如果对方的思想象龙一样,乘云驾雾,遨游于太虚幻境,无影无形捉摸不定,我就没法追逐和捕捉他了。

我见到老子,觉得他的思想境界就象遨游在太虚中的龙,使我干张嘴说不出话,舌头伸出来也缩不回去,弄得我心神不定,不知道他到底是人还是神啊。老聃,真吾师也!”

4、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在函谷府衙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时,一年逾百岁、鹤发童颜的老翁招招摇摇到府衙找他。 老子在府衙前遇见老翁。

老翁对老子略略施了个 礼说:听说先生博学多才,老朽愿向您讨教个明白。老翁得意地说:我今年已经一百零六岁了。说实在话,我从年少时直到现在,一直是游手好闲地轻松度日。

与我同龄的人都纷纷作古,他们开垦百亩沃田却没有一席之地,修了万里长城而未享辚辚华盖,建了4舍屋宇却落身于荒野郊外的孤坟。而我呢,虽一生不稼不穑,却还吃着五谷;虽没置过片砖只瓦,却仍然居住在避风挡雨的房舍中。

先生,是不是我现在可以嘲笑他们忙忙碌碌劳作一生,只是给自己换来一个早逝呢?老子听了,微然一笑,吩咐府尹说:请找一块砖头和一块石头来。老子将砖头和石头放在老翁面前说:如果只能择其一,仙翁您是要砖头还是愿取石头?

老翁得意地将砖头取来放在自己的面前说:我当然择取砖头。老子抚须笑着问老翁:为什么呢?老翁指着石头说:这石头没楞没角,取它何用?而砖头却用得着呢。

老子又招呼围观的众人问:大家要石头还是要砖头? 众人都纷纷说要砖而不取石。老子又回过头来问老翁:是石头寿命长呢,还是砖头寿命长? 老翁说:当然石头了。

老子释然而笑说:石头寿命长人们却不择它,砖头寿命短,人们却择它,不过是有用和没用罢了。天地万物莫不如此。寿虽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择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寿虽长,于人于天无用,天人皆摒弃,倏忽忘之,长亦是短啊。老翁顿然大惭。

5、太子傅教学方式很特别,他不是光讲课程,而是现场教学。太子傅每次接人待物时,就让学生们事先坐在屏风之后,不能说话吵闹,要安静聆听。而接待完各路诸侯,送走客人后,太子傅就把学生们叫出来,让各自谈谈刚才听完对话后的心得收获。

学生们都很谦虚,说学生不敢妄言(因为真不会)。轮到李耳回答时,李耳答道:学生知识和视野有限,只能表达学生看到的观点,请先生指正。(说话之前已有退路)先生:你说吧。李耳:学生根据先生一直以来的教导,加上学生浅薄的理解。

学生以为……(话外音:有功劳是先生的,有问题了是学生的浅薄,和先生无关)太子傅一听觉得这个学生蛮有水平,就提一两点李耳没考虑到的。李耳刚说了两点,先生又加了两条,于是他又有了更多的思路。李耳:先生之言是真言也,一句话醍醐灌顶,学生豁然开朗。

先生指点对学生至关重要,借先生真言,学生一一道来……太子傅:孺子可教也。李耳:是先生教导有方。

㈦ 老子是什么家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

老子,(约公元前571-471年),姓李名耳,字聃,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判困区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掘粗念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的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被后世称为“道教始祖”。

老子的思想主张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他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无论什么事都要遵循本源。并且要遵循发展的规律,不能强加干涉,要尊重自然。分开来讲,老子的思想主张分为政治上和权术上。

其中最为着名的恐怕就是政治上的无为而治了。他认为国家应该消极应对敌国的战争,不应该积极发动战争,最好的进攻是防御。觉得即使和其他国家相距非常近,也最好是老死不相往来。不过这一主张受凳瞎到的支持并不多,因为当时处于战争时期,群雄都是积极的开拓疆土,保家卫国,所以老子的思想主张不受欢迎也很正常。

而在权术上,老子主张物极必反。觉得凡事都有双面性,不能过于强求,否则可能会造成更加不好的后果。这个主张比较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时至今日依旧值得人们研究。

㈧ 知足者常乐谁说的,典故是什么

知足常乐:出《老子.俭欲第四十六》:“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意思是说:罪恶没有大过放纵欲望的了,祸患没有大过不知满拍皮衫足的了;过失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了.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觉得快乐的。

典故:

荣启期:《列子· 天瑞》记载,孔子游泰山时,在路上遇见荣启期,衣不蔽体,但边弹琴边唱歌,一副怡然自得的模样。

孔子问他:“先生所以乐,何也?”

荣启期回答:“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己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

孔子连连点头称是。又不无惋惜地说:“以先生高才,倘逢盛世,定可腾达,如今空怀瑾瑜,不得施展,仍然不免遗憾。”

谁知荣启期却不以为然地说:“古往今来,读书人多如过江之鲫,而能飞黄腾达者才有几人?贫穷是读书人的常态,而死亡则是所有人的归宿,我既能处于读书人的常态,又可以安心等待人最终的归宿,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孔子听了说:“善袭腔乎!能自宽者也。”

(8)老子什么都好图片扩展阅读:

关于知足常乐的经典名言

1、一个快乐主义者首先得有知足的修养,就是古训所谓知足常乐。王西彦

2、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3、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禄,寡欲是寿。

4、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

5、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

6、委心任运,不失其为我。知足常乐,不愿乎其外。况周颐

7、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

8、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乐矣。

9、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10、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招烦恼。清贫乐道真自在,无牵无挂乐逍遥。

知足常乐”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体现,强调的是个人的心境。“知足”可理解为断绝是非之欲,以达到心静如佛,怡然自乐。

而“不知足常乐”体现的则是一种进取精神,强握裂调在改造世界的劳作中获得快乐。“知足”与“不知足”是人们在同一环境中表达出的不同处世状态。

㈨ 孔子和老子的故事。

老子,师襄,郯子,苌子,季子都是其老师

㈩ 老子出关图的介绍

这幅《明张路画老子骑牛轴》是明代张路的真迹,画上有签款平山二字,还钤盖有张路印的印章。张路是继吴伟之后最重要的浙派大师,他的人物画虽然用笔快速、粗率,但却能精准地捕捉物象的形体和神态,而在用色方面,他也擅长运用微妙的墨色变化,让作品的质感更为丰富。“老子骑牛棚腊简出关”为叙述东周的思想家老子的传说故事。老子离开中土时,骑着链裤青牛准备通局吵过函谷关,太守尹喜希望老子过关时为之开示,然而老子却只留了宝贵的五千字《道德经》,随后从容离开,不知所终。后代的信徒将老子尊奉为“道德天尊”,成为道教最重要的神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