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清图片 » 拉卜楞寺高清图片
扩展阅读
搜索动花图片 2025-02-13 11:41:33
图片插画软件哪个好 2025-02-13 11:33:26
亲子卡通图片素材 2025-02-13 11:27:24

拉卜楞寺高清图片

发布时间: 2023-05-11 13:35:26

A. 求一篇地理述评材料

与藏族史研究一样,藏区地理研究(主要是人文地理)一直是藏学界的重点之一。这在50年代后是如此,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20世纪上半叶也是如此。不过,我们对50年代后的研究情况,特别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的情况了解甚多,而对20世纪上半叶藏区人文地理的研究情况(含译述)知之甚少。本文拟对这一时期藏区人文地理研究成就作一述评,以供学术界参考和批评指正。为了便于参考,我们分文章和书籍两部分进行描述。

一、文章

20世纪上半叶,藏区人文地理研究呈逐步上升趋势,其上升速度远远超过藏学领域的其他分支领域。据统计,20世纪初,尤其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藏区人文地理方面的文章为数寥寥,只有十多篇;辛亥革命以后,到1937年抗战爆发这段时间,却猛增到150篇;抗战爆发后,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有约200篇之多。①这说明了国人在列滑卖强环伺、企图侵略我西藏,帝国主义殖民政策猖獗的时代里,越来越关心边陲的安危和国家的统一,学者们逐步加强了对藏区的调信汪逗查和研究;尤其是在抗战爆发以后,随着大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南迁和西移,随迁的专家学者们有了直接接触边疆地区和人民、亲自进行田野考察的机会,于是,这方面的研究又进一步得到陵伍加强。许多人在亲自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了高质量的调查报告、学术论文或鲜活生动的纪游作品。相比之下,1937年之后的译述作品所占比重也大大缩小。这一现象说明中国人自己在藏区地理方面的了解、调查和研究已经大大加强,不那么依赖于“舶来品”了。

当然,有关目录索引中所收文章中,有些是图片或地图,这里我们不予讨论。再剔除那些重复的条目以及许多并不是真正的学术论文或者学术价值不大的文章之后,值得介绍的实际上没有那么多。下面我们只能将择要介绍:

(1)国人着述

探险、纪游类文章,本时期国人的撰述可谓汗牛充栋,可以说它们既是人文地理方面的着述,也是文学作品。其中比较重要的大多发表于《地学杂志》、②《西北月刊》③《新亚细亚》月刊④等。实际上好些后来都结集成书出版问世,而且影响很大,比如张其勤的《炉藏道里最新考》、避嚣室主(法尊法师)的《我去过的西藏》等。这里不赘。

徐益棠的《西康行记》⑤和柯象峰的《西康纪行》⑥(民国二十七年)都是西康纪游,但记述的事件和发表的时间均不同。1929年,西康省当局委托华西大学派人调查社会情形,民族学家徐益棠随同以柯象峰为团长的考察团在西康各地调查近三个月时间,事后徐益棠先生逐日将考察团的行程、经过、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是为《西康行记》。而柯象峰的《西康纪行》则是作者在是“抗战后第一年(1938年)领团赴西康研究时之逐日记载”。这次调查是我国学术团体赴康之第一次工作,“所见事物所遇问题及所聆言论”文中都详为记述。据作者称,行文中“尽量思用科学方法”。比较而言,上述柯文比徐文更加翔实、细腻。

1940年,李式金的青康之行穿越甘青康滇四省,历时长达半年。他从兰州出发至西宁,经青海湖盆地、柴达木东南隅,涉黄河上源,越巴颜哈喇(克拉)山而抵玉树,复自玉树入西康昌都,顺澜沧江、怒江上流而下,经云南西北部而抵大理。其文《澜怒之间》⑦详细记录了作者从7月26日到8月21日这段时间在澜沧江、怒江之间的见闻。⑧此外,绳景信的《果洛及阿瓦行记》、⑨时雨的《青海行》⑩等也是本时期重要的纪游作品。

喜马拉雅山,为世界探险家们所景仰,早在二、三百年前,就有许多外国探险家结队前往,但大多以失败而告终,许多人葬身雪山之中。不过,1926年英法德意瑞五国探险家之登山探险较为成功,此探险队以狄伦福斯教授为团长,狄教授之夫人为总指挥,探险队员主要由地质气象学方面的专家和医学护理专家组成,组织完备,人才众多,吃苦耐劳,且结果至为成功。石荣(本字无法显示‘日+章’)的《雪
山探险记》〔11〕专门记述了五个探险家在喜马拉雅雪山探险的经过。

除了康藏青一带之外,也有关于甘肃藏区的游记类文章发表,明驼的《拉卜楞寺巡礼记》〔12〕就分九节详细描述了作者巡礼拉卜楞寺的详细经过,简述了嘉木样活佛世系、拉卜楞寺机构及其统治权、佛地风光等,读起来饶有兴味。

1949年前,国人在人文地理方面的研究论文及调查报告等也为数不少:

张印堂的《宁青经济地理之基础与问题》〔13〕从宁夏青海的地理背景、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出发,阐述了宁青经济地理之三个基础和宁青经济建设存在之五个困难问题,并指出开发宁青两省必须在“基础”之可能范围内制定切实计划,针对“问题”制定解决途径,方有成功之希望。这既是一篇经济论文,又是一篇地理学文章。宁属地区,位于西康省西南界于川滇两省之地域,行政区辖西昌、越西、冕宁、昭觉、宁南、会理、盐源及盐边等所谓“宁属八县”,郑象铣的《宁属之地理环境及其区划》〔14〕描述了该地区各县的地理环境及行政区划,内容包括各县面积及其所占西康省之比例、人口密度、气候条件、生产状况等,文中“西昌近十年雨量统计表”、“西昌近十年温度统计表”以及“宁属各县产米情况表”等很有参考价值。张法隐的《西藏种族沿革地理考》〔15〕分种族源流、沿革形势和地理形势三部分,其中地理形势部分尤为详细,作者结合历史事实,对佛教经典中关于西藏之记载进行了语文史料考据和论证。蒋君章的《西藏之自然环境与人生》〔16〕一文涉及西藏地理形势与疆域、自然环境、人文概况和对外关系诸项内容,论述尚属平实,但文末作者对西藏问题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17〕马萧萧的《西藏南部重镇——帕勒》〔18〕分藏南的门户、世界第一高城、“国际市场”、生活方式、邮电空间与侯先生、肥美的官缺、单调与温暖七部分描述了享有“世界第一高城”美誉的帕勒的地理简况。

地图研究方面,任乃强的《西康地图谱(1—7)》〔19〕是本时期康区地图学方面最重要的论文。

值得一提的是,本时期有些论文运用语言学方法来考订和论证地理学问题,在方法论上更加纯熟和科学,比如郑天挺的《发羌之地望与对音》〔20〕就根据有关史料结合音韵训诂之方法,考订和论证“发羌”的地望和对音问题;而王登的《康藏地名释:乍丫、打箭炉、墨尔多山、大桑、菜子坡、白玉、德格》〔21〕和何燕航的《西康地名汇考》〔22〕均用语言学的方法考究康藏各地地名的渊源和历史。

谈到本时期的藏学研究,我们不能不提及1946年任乃强先生主编的《康藏研究》杂志及该刊发表的许多藏学文章。1946年任乃强先生转任四川大学教授之后,为了推动国内藏学研究,于当年发起并组织了我国第一个专门研究藏学的民间社团——康藏研究社,他本人并被推选为理事长,接着自费主编出版了专业刊物《康藏研究》月刊。可以想见,当时的经费是极端困难的,但他节衣缩食,始终保证按期出刊。从1946年7月至1949年9月,该刊一共出版了29期,发表文章近百篇。其中地理类的文章尤其占有相当的分量和地位。对山脉湖泊的研究方面,该刊发表的重要文章有如谢国安的《冈底斯山纪异》、《西藏四大圣湖》,〔23〕任乃强的《冈底斯山与昆仑》、《西藏四大圣湖补注》〔24〕等;自然区划研究方面有任乃强的《多康的自然区划》、《西藏的自然区划》〔25〕等文;地图方面有任乃强的《康藏标准地图提要》、《三种译文康藏地图说略》〔26〕等文;其他方面的重要文章还有谢国安的《康藏高原的顶部——羌塘》、《记西藏的闷域》、《闷域的终点咱日》,〔27〕任乃强的《大积石山与俄洛藏族》,〔28〕庄学本的《大积石山与俄洛人民生活》〔29〕等文;译文方面有李哲生译法国古纯仁(Francois Gore)着述多篇。康藏研究社及其社刊《康藏研究》的创办,在团结藏、汉学者,发展我国藏学研究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国内外藏学界享有美誉。

王斡的《游藏指南》〔30〕并非游记,而是20世纪上半叶发表较早的西藏地理调查报告。根据三个不同方向的诸多入藏路线,〔31〕“述其程站及沿途景观,以为壮志西游之指南”,叙述清楚。杨曾威的论文《近代西洋学者对西藏地学之探察》〔32〕首先在“绪论”里追溯了中国人了解西藏早于外国之历史事实,同时指出中国犹如在科技方面“有始无终”(如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一样,对于西藏的探索也是如此。故而在西藏地学方面自近代以来远远落后于外国。而研究边疆首先得了解其山川地形,故而他在搜集大量外国人着述成果的基础上,详细介绍、分析了自19世纪以来外国在西藏地学方面探察的历史及成果。尤其在“结论”中,作者说“补救之法,还是要由近及远,继续不断的努力亲身去考察,回来好好的研究,好好的整理,作成有价值的报告,精确的记录,详明的图籍,然后才能由此种报告记录图籍,去应用到政治经济方面,解决边疆问题”。尽管如今的中国已是一日千里,中国藏学已是硕果累累,但对于我们今天的各项边疆工作来说,这句话依然可以是一种勉励。腾蛟的《西康领域伸缩之史迹》〔33〕有感于“今之言西康者,常与西藏混为一谈,不云西康乃西藏之一部,即曰西康乃吐蕃之属土,而于古代西康各国举土内属之史乘,不加考证,于西康所领之区域,不加详察,囿于康卫藏之模糊观念,遂生谬误之判断”这一现象,对西康境域的历史变迁、伸缩轨迹、政治消长、名称更易等作了较为明晰的分析和描述。

魏大鸣、古振今《西康贡噶雪山调查记》、薛德煜的《西藏产牦牛考》、〔34〕卢澄的《青海之史地考》、〔35〕王谟的《由地形气候物产说明康、卫、唐之重要性》〔36〕等,都是这方面较好的文章。

通论性调查报告与历史地理志很多,较有代表性的有:

未着撰人的《西藏史地》〔37〕是一篇通论性的文章,全文分六章详述了西藏史地概况,其中包括英帝侵藏史,西藏的地理、政治、军事、交通等,较为通俗明了。此外,本时期还发表了大量县情概况,单就《康藏前锋》所载各县概况就有十种左右,〔38〕长短不一,详略不同,撰写有些粗糙,但是材料来源都是经过调查而得,其中有些比较详尽,可以说是历史地理调查方面的活材料,其价值不言而喻。这里我们以《西康德格县概况》〔39〕为例,可窥其撰写方法及其内容之大概。除“前言”和“尾语”外,共分九章:第一章、沿革;第二章、地理:含疆域、山川形势、关隘、县治;第三章、民俗:含民族、风俗;第四章、政治:含汉官、土酋、最近汉官之政治以及最近土酋之政治等;第五章、交通:含道路、水陆交通之工具、邮电;第六章、教育;第七章、经济:含土地权、土地使用、货币、农牧、工业、商务、矿产、药材、森林、荒地;第八章、译经院及喇嘛寺;第九章、军事。函盖面较广,叙述比较全面,较有参考价值。

庄学本的《西康丹巴调查》〔40〕调查了由丹东(革什咱属丹东土司)、巴底、巴旺三土司及绒密24村(前明正土司地)与章谷屯组成的所谓“丹已”地区的经济和民族状况,前者分农林、工业、商业、矿产、牧业、森林药材产量、猎业、交通等部分描述;后者分成(民族的)地理分布、体质、生活(衣食住行)、文化(文字、工艺)、风俗(生育、婚姻、丧葬之俗、医药、娱乐)、宗教、语言、土司等部分描述。通俗简明,但有些地方过于简约,对宗教、语言和土司的记述如是。李中定的《康南八县纪要》〔41〕可以算是巴安、白玉、得荣、义敦、理化、雅江、稻城、定乡八县的人文地理简志梗概。戴新三的《日喀则鸟瞰》〔42〕叙述了日喀则地区的方方面面,内容包括疆域沿革、地势气候、政治机构(日喀则宗、扎什伦布寺)、宗教信仰、居民生活、物产经济、交通运输(大路、水运)等诸方面。李亦人的《西康之地理》〔43〕专门叙述西康地区的地理概况,简明扼要;刘恩兰在理番进行实地调查后,曾经发表过有关理番地方的文章多篇,其中《理番地理概况》〔44〕清晰明了地勾勒了理番地区地理概貌。

潘荣中的《玉树概况》〔45〕张其昀等的《青海人文地理志》、〔46〕蒙昭藩的《青海省地理志》、〔47〕远人的《青海概况》、〔48〕倪锴的《果洛之概况》〔49〕等都是专述青海或青海境内某藏族地区人文地理的简志。慕少堂的《甘宁青疆域沿革考》则专门探讨甘宁青三省疆域的发展和变化沿革,给人们展示了较为清晰的脉络。甘肃藏区,人们关注的焦点依然是拉卜楞:这方面人文地理学家李式金的着述最多,其中《拉卜楞之地文志略》〔50〕和《拉卜楞在西北地位的重要性》〔51〕较为重要:前者是关于拉卜楞地区通论性的简明地理志,首先分析了拉卜楞、保拉寺、欧拉牧地等处的气候条件与季节变化,然后分草地地形、少年山地、少年河谷、阶段地形、扇状地形及冲积地之混合地形几节记述了这些地区的地形概貌,最后描述了主要的山脉与河流,即白石山脉、西倾山脉和黄河;后者是作者《拉卜楞》一书的自序。文中作者对其能在河曲地区调查和后来在甘、青、康、滇诸省调查的前后因缘作了一番叙述,然后说明其撰《拉卜楞》一书是因为该地之诸多重要性:一、拉卜楞是西北的一个喇嘛教中心;二、拉卜楞是一个汉藏贸易要地;三、拉卜楞是沟通汉藏文化的纽带;四、拉卜楞在四不管地带中政治力量较大。随后分经济、政治、社会三个方面来分析了拉卜楞的问题和将来的展望,其中经济方面谈及了农林牧业、矿产业、交通等,政治方面讨论了河曲是否应该设立特立区的问题和内外界线问题,社会方面涉及了人口调查、种族健康以及宗教等问题。何正璜的《东方的梵蒂冈——拉卜楞》〔52〕专为纪念嘉木样五世而作,实际上是作者巡礼拉卜楞寺的一篇纪游,但其中涉及了拉卜楞的政治、宗教、史地、习俗等各个方面。河曲地区,位于甘青康川四省之间,由于黄河奔流而来,并在此地转一大湾,是故有“河曲”之称,这里是黄河流域一块地高气寒、水草丰美、人口稀少的牧区。这一地区主要居民为藏族,信奉藏传佛教,故而藏学研究往往对此无比青睐,着述很多。本时期,贡曲哲喜的《河曲藏区概况小志》〔53〕和李式金的《河曲——中国一极有希望之牧区》〔54〕都是关于该地区人文地理方面的文章,前者是通论性的简志,后者则专门从畜牧角度描述了河曲地区的地理环境、牧民分布、放牧情况、草原状况,等等。

与藏学相关的综论性地学着述还有如: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地学系教授王谟的《中央亚细亚概况》,〔55〕此文的第四部分“西藏青海”分南部西藏、北部西藏、西康地方、青海地方四小节专述藏区的地理概貌;石荣(本字无法显示‘日+章’)的《哲孟雄志略《〔56〕是有关我国西藏邻邦——哲孟雄的历史地理沿革小志。作者根据有关史料着述,择有关哲孟雄经过故实之材料,撰成此文,以为“研究边务者之一助”,文中对英帝国主义如何霸占该国、进逼我国西藏等史实叙述较详。

(2)译述

由于特定历史、地理、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对于藏区,尤其是在西藏地区实地考察、探险和旅游,近代以来中国人一直落后于外国人。外国人无论是考察人数、考察范围、考察深度以及考察成果,都是国人自叹不如的。当我们着手于这方面的研究时,除了翻检有限的文献典籍之外,不得不更加重视参考洋人用现代叙事方法较为科学地记录下来并发表出来的大量着述,不得不特别重视翻译介绍这方面的文字。因此,本时期中国发表的关于藏区人文地理的文章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翻译作品。

翻译作品中探险游记占了较大的比重,大约有十种左右。其中英国人约翰·怀特(John Claude White)的《拉萨游记》、〔57〕法国女士大卫·奈尔(Alexander David-Neel)的《藏游历险记》、〔58〕日本探险家内田宽一的《西藏探险秘史》、〔59〕英国人麦克皋温(今译麦克戈德温)的《乔装到拉萨人》、〔60〕英国人泰克曼(Teichman,又译台克满)的《西藏东部旅行记》、〔61〕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的《西藏》、〔62〕英国人杨哈斯班(一般译为荣赫鹏)的《帕米尔游记》〔63〕等最有影响。上述大部分都是探险着作的书译或全译。关于喜马拉雅最高峰的探险方面,也有好几篇译文,比如张星烺的译文《罗布卓尔及最先发现喜马拉雅山最高峰的问题》、〔64〕绛央尼马的译文《英人探险埃非尔上峰记》〔65〕等。不仅如此,学者们在译介的同时,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比如藏族学者绛央尼马的《埃非尔士峰的名称问题》。〔66〕

具有学术研究性质的文章,除了查尔斯·贝尔(Charles Bell)1931年在《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季刊上发表的《现在西藏在亚洲之地位》(长君译)之外,这里我们要特别提到史蒂文森(Paul Huston Stevenson)的《西康人文地理述略》。〔67〕此文作者当时在北平协和医学院任职,深入西南内地考察,体察真实。中国人自己的东西大多为“政治风俗的记载,少有山川地形实地的考察,至于地质气象人类诸方面的系统工作,更少有人谈及”,〔68〕而此文则从人文地理学角度入手,在川康交界一带的考察过程中记录和描述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汉人、汉人耕种区域、部落民族、独立倮倮、倮倮起源问题、石器时代文化、各种原始语言、社会及心理原素、西番、打箭炉、“Chinese”——一个文化上的名词。文章虽短,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对于我们研究藏区人文地理,自然会有某种启迪。日本渡边万次郎的《西藏地势与气候》〔69〕分析了西藏地势与当地气候状况之关系等。

上述都是在1937年以前的译述。正如上文所说,1937年以后,由于特定历史及条件的原因,中国学者在亲自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了许多高质量调查报告、学术论文或鲜活生动的纪游作品,于是对“舶来品”的依赖性越来越小,翻译文章为数寥寥:其中李哲生译法国古纯仁(Francois Gore)着述发表于《康藏研究》多篇文章〔70〕也值得注意。英国贾卜门(F.Spencer Chapman)着、彭国元译的《拉萨的素描》〔71〕(未完)是《拉萨圣城记》(Lhasa The Holy City)一书的节译(两章),此书被认为是继贝尔《西藏的过去与现在》之后的又一部西藏史地方面的巨着。张镇国、杨华明也节译了法国古德诺(Francois Gore)着的《旅居藏边三十年》(1~5)〔72〕发表。其他译文还有高泳源的译文《由中亚谈到中国历史地理》、〔73〕丁骕节译的《夥尔巴人及其居处》〔74〕等。
可以剪裁!

B. 我们研究自己,最终是为了忘记自己

“我们研究自己,最终是为了忘记自己”是铃木隆基说过的一句话,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是我们很多人终其一生追寻,但都达不到的境界。

安妮宝贝说写作对她来说,只是一条道路,她在其中试图发现和寻找自己。这与“我们研究自己,最终是为了忘记自己”何其相似,二者的道理根本是相通的。

我所理解的忘记自己,不是真的忘记,而是在达到了某一种境界之后的我不再是我,是共我的状态。这么说似乎很深奥,但其实很简单。我们每个人都不只有一面,不同年纪,不同阶段,都或多或少会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产生也就使得之前的自己不再是最初的样子,这何尝不是某种意义上的忘记。

忘记过去那些刻意藏起的部分,形成一种新的自我。而那些被忘记大概只是换一种形态存在。可在现实的眼中,它自然是被忘记了。

《得未曾有》这本书是2014年6月安妮宝贝以庆山这个笔名发表的第一本书,散文集。

2013年下半年开始到2014年,安妮宝贝发生了一次多段组成的长途旅行,把与四个他人直接的相会和交集,写成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得未曾有》,源自佛经:得未曾有,心净踊跃。

因着这段旅行,安妮宝贝遇见了一些朋友和老师。同时决定改一个笔名,庆山。她说:“以现在的状态和心境,可以有一个新的名字。名字很简单,更多理解是在意会之中。”

安妮宝贝的这段旅行,自北京出发、抵达、回来、再出发……如此循环,路线从江南延展到甘肃,遇见四个以前不相识的人。

01 爱做画也善于烹饪的厨子,倡导他的饮食方式。

“生活可以很自在,并非每天需要大鱼大肉,我们的快乐和享受可以来自很微小的事物。”这是安妮宝贝给第一段旅程写的前言,亦是总结,她将这段旅程取名为拾花酿春。

或者在这里开始该叫她庆山。安妮这个名字按她自己的话说是融化于“庆含轮山”这个名字之中,已经得到它的位置。

庆山遇到厨子刘汉林是在顾家的家宴上,刘汉林以一桌当季家常食材为原料,用原生态方法烹饪出的菜肴,一壶自酿的酒,众人一起喝茶时,时时起身为他人添水的动作,给庆山留下印象。当得知七月庆山生日,他答应为她做一桌菜,两人就此结缘。

九月的一天,两人在杭州碰面,一起到了醉卢。两个人聊了很多,主要是刘汉林在讲,庆山在听。刘汉林讲自己,讲醉卢,表达自己对做菜,对生活的态度,对园林的向往。庆山时而提问,两个人的交谈很是愉快。

醉卢的生活很闲适,人人向往,但很少人做得到放弃城市的灯红酒绿,到乡下守着自己的小店过小日子。

庆山在与刘汉林交谈的同时,在用心观察,在感受,在记录,这其实也是在表达自己的态度。

02 摄影师回归乡居,以作品系列礼敬故乡和大自然。

庆山称这段旅程为还乡记:内心宁静的话,守着几棵树,一样可以过一辈子,它们可以成为你永久的知己。

魏壁是摄影师曾翰的朋友,庆山在曾翰口中知道魏壁《梦溪》系列的作品及他生活道路的变化。

一次她知道世纪坛有摄影展,有魏壁新作,就去了。在展厅里,庆山感觉到她试图在寻找的,也许是一种清晰而诚恳的自我表达。在展厅拐角的墙上,看到魏壁的作品。内容多为农村传统或古老的用具,被废弃的生活用品,也有田间的植物和作物。拍法单纯,事物沉静,照片上用毛笔题字。文字朴实无华却简单真实。

看完这一系列的作品,《梦溪II》。庆山决定去湖南找他。

梦溪镇是魏壁作品中令他魂牵梦萦的故乡。与魏壁联系过,说好在荆州站等候,他开车接上他缓老亩。车上两人开始交谈。魏壁谈他在梦溪镇的生活和工作,讲他少年时读书的一些记忆。他在聊天中时常带些反讽和自嘲的幽默感。

到家时,魏壁的妻子娜娜和孩子开着灯在等待。路上母亲和妻子轮番打电话,殷勤问询他到了哪里,是否快到家,这是一个被亲情密实包裹着的男人。

他扰森让娜娜去厨房煮面给大家吃,开始介绍这座房子。讲房子的结构,讲房子里的一切,包括回忆。他一边讲,庆山一边观察、用心记录。吃面条时,他说着家常话,让庆山觉得自然而朴实。

在梦溪镇的日子自然且真实,他们每天家里家外转,聊天,讲花园里的树,谈对生活、对艺术的感受,魏壁细说自己的经历,表达感悟。依然是魏壁主讲,庆山倾听,偶尔提问。

03 年轻僧人,以诗歌以唐卡以修行以感悟,供奉信仰。

庆山称这段旅程为渡过轮回梦海:我生活在佛陀的觉悟里,行走在自己的梦里。我想用这些贝叶经书做一只船,离开轮回苦海。

桑济嘉措,二十四岁,在拉卜楞寺学习的藏族僧人。庆山偶然看到他的微博。他记录和表达自己在寺院里的生活。通过他的图片和文字,庆山了解拉卜楞寺和置身其中的僧人们的生活。并且被这些文字所发射出来的思考、感受、美感和活力所感动。

于是关注了他的微博,某天早上收到他的私信,也刚好看到。然后约了见面。吃饭,聊天,喝茶,就这样成为朋友,相识相知。

七月他再次到北京,八月一起去阿里冈仁波齐转山,旅行期间,有了很多对话,涉及到许多话题和观点。九月,决定去拉卜楞寺找他。

再见亦是初见,因为他说再次相见就当是初初相识,重新开始。

再见面,他依旧一席红色僧衣。庆山跟着他开始逛拉卜楞寺,听他讲寺院的历史,讲转经的藏人,讲他的学习、辩论。他的小书房,塞下所有对他来说有保存意义的东西。谈论艺术大师,电影和音乐,表达感受。讲僧人的自由和戒律。任何戒律都是为了在现在和以后不伤害自己和家人。

谈论唐卡,他说有禅意的或是思想上给人指引的唐卡是很有力量的,像一个真理,不需要太多解释。

关于修行,他说心的状态是最重要的。人的修行一开始要遵守戒律,但最终应该获得超越。他说作为僧人,他学习的目的是获得证悟和终极的自由。

04 以古法弹奏的老琴人,年过八旬,心守一事。

庆山称这段旅程为素琴.古音.淡味:岁月冉冉,而人的心可以做到平稳从容,大抵是有怎么样的心,才能有怎么样的音。

古琴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乐器,它的声音,强弱平衡,深幽有余韵。抚琴一曲,并不单纯是表演,用音色去取悦他人,更深远的意味是,让这个仪式与弹奏者自己的内心应和。

叶老师八十四岁高龄,待客不便,经过周晨和桐含两位当地与叶老师相识的朋友联系,差不多持续半年时间,最终定下与之相会的时间。

叶老师几乎每天弹琴,在处理简单的家务之外,她依然教琴,每周授一次课。她说教琴因人而异,要按照自身条件。一般可以专心的、有时间和经济条件的,学起来快。喜欢古琴,对其认识深,能够欣赏了解,学起来也快。

她觉得要尽量地宣传、弘扬、推广古琴,使更多的人知道。文化遗产应该推广、传承下去。

叶老师因着父亲的喜好而学琴,最开始跟家在扬州的杨子镛老师学,学了十个月。后来杨老师回扬州,她就在父亲朋友的介绍下加入当时今虞琴社。通过参加社里的雅集(每半个月或一个月一次)进一步提高琴艺,其间又拜了张子谦、李明德、徐元白三位老师。

叶老师从十四岁开始学琴,至今未曾中断。学了琴又学画,跟着张大千学了一年。之后跟着他去成都。

叶老师说弹一首琴曲要表现它的内涵。真正到了某种境界,觉得事情就是这样,该怎样就怎样。

叶老师通常就事说事,表述质朴而直接,没有任何多余结论和抒发,给人感觉是一个撇去自我的人,基本听不到她自己的一些观点,因为她会不知不觉溜走。她只有谈起古琴时,才会有自我的理论。

这四段旅程都是庆山自然的因缘。她与他们一起度过的时光一部分被萃取成为文字。而相续依旧延伸。

庆山在这段长长的旅行里,探寻心的源泉,发现自己。她在写他们,表达他们的表达,实际上这也是她自己想表达的态度。

她遇见的四个人过着我们想象中的生活,似乎不太真实。但谁又知道,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这一切都真实发生着,正等待我们去发现,去追寻,去探索。

C. 国内有哪些不坑爹的春游景区

个人经验,游览时提升性价比的关键:

1、淡季去,很多景区门票半价,人少。

2、走远些,不要门票或门票便宜,人少。

3、多做功课,多与同好交流,发现自己感兴趣,其他人不太感兴趣的景区,便宜,人少。

4、季节性强的景点,做好功课,去对时候,值回票价。

5、过于常规的热门景区,做足功课,深入游览,把感兴趣的点尽可能体验到,值回票价。

以下是一些推荐

1、淡季去,很多景区门票半价,人少。

  • 甘南郎木寺冬季免费,几无游客,提前做功课可赶上盛大的佛事活动,壮观免费。遇下雪如仙境。

  • 10年去甘南拉卜楞寺冬季门票半价,游客少,藏民多,食宿便宜。

  • 天水麦积山石窟冬季门票半价,可以看到麦积覆雪的胜景,游客少到不行,栈道上没人拥挤,想看多久看多久,想怎么拍怎么拍。

  • 冬天的拉萨布宫,淡季票价,不用提前排队买票,随到随进,想怎么看怎么看,想走回头路随便你,夏天绝对不行。而且冬天的拉萨游客少,前后藏,卫藏、康区的人都上去了,大昭寺前面好像一个免费藏族服饰展,尽情看吧。

  • 悬空寺、云冈石窟,冬季去游客比其他三季都少。悬空寺的栈道上不拥挤,也不用腿软了。云冈石窟游客少,每个窟都可以拿着自己买的手册,比对着慢慢看,比导游讲的好。

  • 敦煌,莫高窟冬季门票半价,游客特别少,开的窟和夏天一样多,门口博物馆的复原展没人看。千佛洞也没游客,随便看。缺点是鸣沙山冷,月牙泉冻住了。

D. 有没有什么适合学生穷游的地方

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空闲时间多,但是学生又没有固定的收入,喜欢旅游的学生只能选择穷游,哪有那些适合学生穷游的地方呢?

适合学生穷游的地方应该有以下特点:

第一,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经济方面。旅游景点不需要门票或者门票较低并对学生有优惠,住宿和餐饮便宜。

第二,交通便利,交通成本低,最好能坐公交车就能到达。

第三,景点有特色,可以带有一定的刺激性,学生都是年轻人,充满活力,胆子也比较大,喜欢尝试新鲜事物。

第一位就要数成都了,《成都》这首歌相比大家都听过,成都是大都市里面节奏最慢的,对成都的向往也是由心而生,成都的锦里和宽窄巷子,是小吃相对集中的地方,基本囊括了成都街边小吃的大多数,花上半天,享受成都的悠闲自在。

鼓浪屿

E. 《千年菩提路》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

《千年菩提路》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MYPway8rVmc-nekRpn4aEA

?pwd=by47 提取码:by47
《千年菩提路》
导演: 周兵、蔡小敏、施润玖、万玛才旦、袁丁、王冲霄、金明哲、陈丽、鲍军、汪哲、韩斌、杨光、苏强、吴向列、方型弊磊
主演: 孙悦斌
类型: 纪录片、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0-02-01(中国大陆)
集数: 46
片长: 30分钟
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
《千年菩提路》
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千年菩提路》
出 品 方:北京嘉源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项目类型: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
集数设置:
发行版 42集 每集30分钟
播出版 未定
项目定位:
佛教自2000年前的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后,于弥补儒学在人的终极关怀方面的欠缺之余,又与中国本土文化从不断碰撞融合,而至于生根发芽,最终成为支撑整个华夏民族的三大文化基石之一。
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千年菩提路》将深入中国大地乃至周边邻国的名山古刹,探寻历代高僧苦修弘法的悲行大愿,以历史和人文为审美取向, 避免教理教义的讲解及探究,以期梳理出一条中国佛教传承、发展2000年的历史脉络,还中国佛教原本清晰的形象。
创作缘由:
永平8年,公元65年,古印度僧人摄摩腾、竺法兰徒步穿越帕米尔高原,以白马驮带经书和佛的画像,来到东汉辉煌的首都洛阳。自此,一个名叫“佛陀”的印度圣者那智慧的声音便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回响了2000年。从悠远到真切,由隐约而振聋发聩。
今天,我们看到汉语、藏语、巴利语等三个语系佛教在中国大地上并存,我们看到谈佛学佛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看到佛教名山的香火日炽一日。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一派兴盛的背后,人们对佛教的误解其实是越来越多,距离佛陀的智慧也越来越远了。
那么佛教为何选择了中国?儒释道曾经有过怎样的碰撞与融合?历代大德高僧谱写了多少传奇华章?佛教又为每个华夏子民构筑了怎样一个精神的家园?
已故前中国佛协主席赵朴初居士曾经这样写道:“人类文化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不可能完全割断。我们要汲取传统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精华来充实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新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也包括佛教文化在内。”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基于全面梳理中国佛教历史的宏大愿心,基于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历经五年精心筹备,我们终于获准走进中国大地的每一个佛门重地,用我们的镜头记录下那一尊尊庄严的佛像,那一处处修行的胜境,那一摞摞传播久远的经书,那一个个存留在历史中的高僧大德。
这是一个难得的机缘。
这是一次规模空前的制作。
有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国国家文化部、国家民委、国家宗教事务局、国家旅游局、国家文物局等国家六大部委鼎力支持,有楼宇烈、温金玉、李应来、陈红星等一批中国佛教界专家和学者,为节目的内容严格把关,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千年菩提路 》必能于尽展中国佛教魅力之余,引领我们每一个人,对中国佛教的历史及现状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探寻和解读。纤租孝
制作阵容:
《千年菩毁稿提路》将采用目前最先进的HD高清电视技术,按照国际标准进行拍摄和制作。其创作团队云集了当下中国纪录片创作的精英。在《故宫》原班创作队伍的基础上,摄制组还在音乐创作、三维制作以及再现拍摄等环节上邀请国内外的顶尖专业人士和制作团队加盟。他们的到来无疑将为该片的制作水准提供强劲的保障。
主要内容:
《千年菩提路》将以寺庙的兴衰、人物的命运、不同佛教宗派的法脉传承为线索,勾勒中国佛教2000年来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其主要内容涉及32个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寺庙以及与之相关的大德高僧。

分集梗概:
白马驮经(上、下集)
新的千年已经来临。
当时间带着战争的硝烟,以及无数帝王将相、名流高士渐渐远去以后,在中国洛阳,在古老的邙山脚下,一个来自朝圣者的顽强足音,已经在洛河北岸绵延流淌了2000年。
集中了中国有佛教以来许许多多个“第一”的白马寺,传说其名字源于“永平求法”,源于“白马驮经”的故事。
今天,我们蓦然回首,却发现当年求来的竟是一种更加开阔的思维,而白马驮来的是我们祖先所未曾关注过的整整一个人类彼岸的世界,是中华民族所赖以繁衍传续的其中一块文化的基石。
白马寺的故事告诉我们,中国佛教绝不仅仅是佛像、佛经、僧尼和寺庙,佛教其实就在每一个中国人的一言一笑中,佛教就在你和我同样流淌的血液里。
净土信仰(上、下集)
自魏晋以降,净土信仰以其简单易持的修行法门赢得了广泛的影响,以至于今天已经成为信众最多的一个佛教宗派。
翻开2000年的中国佛教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在早期印度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初步融合,在佛教由高墙大院的皇宫秘术逐步演变成为中国普罗大众的精神资粮,在佛教不断走向中国本土化的每个进程中,净土信仰无不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在,仅凭口宣“南无阿弥陀佛”以及手持念珠这两个由净土宗流传下来符号,每一个中国人都能迅速勾画出一个中国佛教僧侣的标准画像。
而这一切,居功至伟的不能不首推庐山东林寺的释慧远。他以及他以后的历代净土祖师们的身体力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广泛且深远。
东行记(上、下集)
他是一个外国人,却一路东行来到中国,不惧危难,以弘扬佛法为己任;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曾于出家后被迫娶妻生子,曾被指责不守法度;
他被皇帝视为国之重宝,从而直接导致了一场抢夺他的战争;
他在当时世界的中心——长安主持着规模空前的佛经译场;
他对弟子立下誓言,自己主持翻译的佛经300余卷,如果没有谬误,那么他的身体焚化后,舌头将不会焦烂。
他,就是所译汉语佛经至今流传最广的一代佛学大师——鸠摩罗什。
师戒
自从有了僧团,随后就有了戒律。那么什么是戒律呢?
弘一法师说:
“……有一天佛看到地下不甚清洁,佛随手就拿扫帚来扫地,于是许多的大弟子,看到佛既亲身扫地,也就过来帮扫,一时就扫得十分清洁。扫了之后,佛即到讲堂里去说法,说:若人扫地,能得五种功德……”
惟贤法师说:
“……僧团生活本来没有戒律,比如过午不食吧,有一次一个僧人夜晚去乞食,正好下大雨,雷电中一位孕妇看到了,吓倒在地,于是妇人向佛抱怨。以后,佛就规定过午不食了。……戒律被制定出来很多年都没有人犯规,是在多年以后才有人犯戒。……”
在福鼎的平兴寺,我们看到:
守戒的僧人,虽然头上没有烫戒疤,但面容、神态异常美好;于是他的心照见你的心也美好起来,见彩云、见飞天、见自性。
东土释迦(上、下集)
晨钟幕鼓,时光流转,古寺在这一份挥洒不去的悠远与沧桑中,伴隋梅花开花谢1400余年。
“国清讲寺”, 一个“讲”字恰好道出了国清寺在中国佛教历史中的渊源和地位。
这是一代帝师的修行道场。
这是中国佛教第一个宗派的祖庭。
这里至今仍然传承着智者大师所创立的天台一脉的博大圆融的佛家精神。
帝国高僧(上、下集)
我们驱车奔向这座古城,去寻找唐朝,寻找长安,寻找玄奘。
历史的痕迹已经模糊不堪了。好在我们身上流着和他同样的血,使我们能够透过现代物质文明的滚滚洪流,依稀窥见他踽踽独行的身影。
玄奘,中国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中国佛教文化最高潮的推动者,中国最具世界影响力的知识分子。
少林寺(上、下集)
一座闻名天下的古刹。
“天下功夫出少林”。
世界上迷恋中国武术的人们将这里奉为圣地,喧嚣之上,人们似乎忘记了,这里还是达摩“面壁九年图破壁”的地方,这里是中国禅宗的祖庭。
禅宗之静,武术之动,如何合而为一?那些名扬四海的少林僧兵,难道不受杀戒的约束吗?少林功夫,是传自达摩祖师吗?
穿越现实与历史的迷雾,我们寻找达摩,寻找真正的少林……
六祖慧能(上、下集)
这是一位佛教宗师的一生传奇。
他出生在流放犯人的边荒之地;
他幼年丧父,在贫穷困顿中长大;
他曾经是一个以砍柴为生的樵夫
他没有上过学,是一个文盲;
他一闻而悟,千里求法
他为法忘躯,历尽艰辛
他领禅宗衣钵,开顿悟法门,成为中国佛教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
他建立了中国化、生活化、平民化的禅宗体系,使当时佛学思想界如风行草偃,气象一新,影响所及,整个文化领域无不因其溶铸而生机勃发。
本片通过对禅宗六祖慧能一生的故事介绍,让人们了解在中国佛教历史中,禅宗是如何中国化、社会化、平民化、生活化的发展历程。
守望华首(上、下集)
从迦叶尊者到虚云大师;从蜀汉有寺到今天汉传、藏传、南传三系佛教在此集结。华首门,这个矗立在鸡足山的佛教圣地,始终默默守望着这片苍山洱海间不息往还的挑夫、马帮以及帝王将相,任时光奔流。
瞬息即起的云雾呼吸便散;山间隐居的行者隔崖相望;般舟道传出佛号悠远清凉。 ? 佛祖捻花、迦叶微笑;这片山峦,这片道场,历经千年,温和而坚决。
终南山
没有人能数清楚终南山里曾经有多少寺院,或者有多少隐士的茅蓬。从华夏文明在中原兴起,长安城正南的终南山里就开始有修行者的踪迹。
今天,终南山的春夏和秋冬跟数千年前或许已经有很多不同,但是每一个前来探访隐士又失望而归的人都会突然间意识到,正是这条地处中国西北的古老山脉,一直代表了中国汉文化的内省方向,成为中国文化一个深刻反思的场所。
清凉五台山(上、下集)
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被称为“清凉胜境”的五台山位居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自东晋十六国时起,各宗高僧来台活动 ,都把五台山作为弘法传宗的基地,在这个舞台上演绎着中国佛教史上的风雨兴衰。一千七百余年间,五台山佛教呈现出显密诸宗并弘,汉藏佛教共存的独特风采。同时,五台山亦因文殊菩萨道场的缘由,成为汉、藏、满、蒙、土各民族尊奉、海内外知名的佛教圣地。
本片将采用五个导演分别拍摄五个短片的手法,来展示这个人文积蕴深厚的佛教文化重地。
光明峨眉山(上、下集)
走进大大小小的依山而建的寺院,让人倍感庄严的不仅仅是它川南风格的寺院建筑,它精美的塑像,在这些出家人清澈的目光里,我们看见了光明。
的确,峨眉山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光明山。它是与佛陀的智慧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光,大千世界只能沉于漫漫黑夜之中,没有光,我们黑色的眼睛只能看见黑色,没有光,我们的心灵就无法得到智慧的滋润。
峨眉山作为普贤菩萨的应身道场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如果说佛教是行为的,实践的,最集中地彰显这种实践精神的就是普贤菩萨,他的十大行愿是佛门修行的重要法门。
在普贤的行愿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让我们走进峨眉山,去了解它的历史,它的传奇。
普陀洛伽(上、下集)
佛因山而兴盛,山因佛而扬名。正是佛教传入后,重新赋予了深厚的宗教文化,才使这个传说中的仙岛成为名闻遐迩的天下名山。
什么是大慈大悲?什么是观世音?
如果你能暂时抛却浮躁,远离都市的喧嚣,来到这一片海天佛国,听梵音讽诵、看海天一色,或许会有机缘重新认识你的人生。
九华金地藏(上、下集)
安徽九华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唐代开元年间,九华山被辟为地藏菩萨道场。而大愿地藏菩萨与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不同的,是他由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古代一位外邦王子——新罗僧金乔觉证得无上菩提后劝化、度脱世人,后被尊为金地藏,是一个真实的比丘形象。
金乔觉于九华山潜心修行75年,99岁圆寂。圆寂以后三年“颜状鲜活如生,升动骨节,其声若撼金锁”,建塔之后,“塔址发光如火,光成圆状”。现在流传于世的地藏菩萨形象是光头、手持宝珠及锡杖,为阎罗王之化身。? 如今,我们在九华山方圆百里的村镇中依然随处可见人们故老相传的礼佛习俗,如每逢节日拜山、途中不能回头、不能交谈,过年家家吃素等等。
而号称“百戏之首”的古老戏曲“目连救母”更保留着许多古老的质朴和神秘。
莲师的足迹(上、下集)
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这片肥沃的土地,古称“卫藏”。相传由莲花生大师亲手建造的西藏历史上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桑耶寺今天仍然矗立在这里。
桑耶寺,藏文意为"无边寺"、"超出意想寺"、"不可想象寺"。
桑耶寺,由于其三层主殿分别呈现出藏、汉、印度三地的建筑风格,故又名“三样寺”。
这里,诞生了西藏第一代佛教僧人;
这里,是西藏第一座"佛、法、僧"齐全的佛教寺院;
这里,是西藏历史上第一座佛教译经院;
这里,还有神秘的青扑山、伏藏、西藏度亡书……
这里是藏族佛教文化的开始之地,当代藏族文化的本原之一。
大昭、小昭寺(上、下集)
在全世界的佛教信徒心中,大昭寺,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圣地。因为这里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的十二岁等身像。它见证了汉藏之间长久以来所形成的亲情血缘关系,见证了宗喀巴大师辉煌的成就,见证了第一世达赖喇嘛及第一世班禅的诞生。
而供奉着佛祖八岁等身像的小昭寺,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已成为藏地僧侣们修习藏传佛教密宗密法的最高学府。
本片通过对大小昭寺建筑历史和人物故事的介绍,探寻藏传大乘佛教生命力的源头,发现汉藏同胞一致的精神信仰追求之所在。
布达拉宫
它屹立于雪域高原的红山之巅。
它曾是吐蕃王朝的皇宫,而后又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
它有着辉煌的建筑艺术成就,浓缩着藏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被视为西藏文化的集大成者。
布达拉宫,今天虽然隐去了权力的光环,却依然在世人面前彰显着它独特的魅力。
拉卜楞寺(上、下集)
距今三百年前,一位在西藏修行多年的僧人回到了甘南的故土。他期望在家乡修建一座寺院,一座“成佛永世栋梁的寺院”。显然,这座被称作“拉卜楞”的新建寺院在很多方面不占优势。它没有布达拉宫大昭寺那样深厚的历史,也没有塔尔寺那样特殊的背景,更没有甘丹寺那样显赫的地位,何况它远离藏传佛教的中心——拉萨。它随时都有可能被时光湮没在历史的长河,就像曾经的一座座寺院。
然而三百年过去了,从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座经堂开始,如今,它拥有六大学院,几千名僧人,十一世班禅经师嘉样嘉措,七世贡唐经师华尔丹嘉措等众多高僧…它是如何走到了今天?在岁月的冲刷中依然挺立?这一切的背后又该有着怎样的动荡与沧桑?
雍和宫
过去,它为了传播藏传佛教用来保全“大清基业万年盘石之安”。
现在,人们在这里许下愿望,播种希望,祈求吉祥。
它是北京三千寺庙中最与众不同的一个,从雍亲王府到雍和宫,它是一代圣王的诞生地,又是藏传佛教转世灵童的掣签地。它曾联系着政治和宗教,同时又是蒙、藏、汉民族融合的一座桥梁。
作为曾经的皇家寺庙,雍和宫25米高的未来佛预示着56亿7千万年以后的故事——众生说法。
南传佛教
聚居在云南省西南部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全族信奉上座部佛教。每座村寨至少都有一座佛寺。每个少年男子都必须出家一次,在寺中学习文化。传承千余年的傣族上座部佛教,融合了地域和民族的文化风俗,超出了纯宗教的意义,所有的民众对自己的信仰,都怀着一种亲切的感情。
法门寺(上、下集)
1981年8月24日,一道闪电,击倒了陕西扶风县法门寺的宝塔,也开启了一个埋藏千年的秘密。
在倒塌的古塔下面,人们发现了一座隐秘的地下宫殿。在2000多件唐代稀世珍宝的簇拥下,世界独一无二的,佛祖释迦牟尼的指骨舍利,面世了。
一同出土的,还有一块石碑,记录的是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出自1000多年前一位唐代高僧之手。
这些沉睡了1113年的文字,透露了大唐帝国盛极而衰的秘密,从中,我们更读到了人们在追寻真谛的道路上,曾经有过的热诚与迷失……
洗石庵(上、下集)
世上有史记载的第一位比丘尼的灵骨舍利,背后是一段上海滩大家闺秀的传奇人生。
洗石庵,在这个雅致而不同寻常的尼庵,云门宗第十三代传人宽能法师将劳作、茶艺以及修行融为一体,四十年践行生活禅,使洗石庵铅华洗尽,成为两广佛法的一处圣地。
灵隐寺(上、下集)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这两句诗无疑是灵隐寺在江南文化史中地位和形象的真实写照。
慧理、永明延寿、骆宾王、济公。。。。。。儒释相融,禅净合一。
久远的传灯历史,丰厚的宗教及人文积蕴,使这个飞来峰下的“仙灵所隐”之地至今仍然于幽静之中透露出勃勃生机。
法海真源:
一段中国历史的传奇,从起始到终结,背后往往映衬着一个政权的由盛及衰。
一座源于表彰忠烈的寺庙,屡毁屡建,先后更换了好几个名字。每个名字既代表着一种迥异的性格,更浓缩了整整一个朝代的悲欢命运。
法源寺,在1000多年的世事变幻中,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样,但这里所弘扬的“法海真源”的佛教精神,却一直传承了下来,至今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