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袁了凡的乡亲示范
《了凡四训》作为一部家训,袁了凡返歼的告诫多以他儿子熟悉的亲人、亲戚和乡亲作为例子,即所谓“用身边事来教育身边人”。
笔者对《了凡四训》中所提到的52个当时有名姓的人物,进行一番考证探究,初步搞清了他们的经历和籍贯。在这52个人中,嘉善县18人,当时在嘉善的4人,嘉兴府秀水、平湖县等10人,浙江余姚、鄞县、仙居等县和时在杭州为官的10人,福建省7人,江苏省常熟、江阴各1人,山东省1人。(39)因此,浙江人在道德教育的示范作用上,功德卓着!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一种历史积淀,是一个地方精神和智慧的长期积累和凝聚,具有很强的历史传承性。浙江作为劝善思想家的故乡,袁了凡思想的形成,既是他家学传统培养教育的产物,也是底蕴深厚的浙江地方文化和人文精神涵养滋润的结果。
注释
1、 [明]袁仁:《嘉禾记》,明万历《嘉善县志》卷“十·艺文志”,54、55页,万历二十四年(1596)知县章士雅重修,上图藏。
2、姚立军:《话说了凡之一》,《嘉兴日报》2007年9月3日,B3版。
3、嘉善县志编委会编:《嘉善县志》“三十五编·人物”,1034页,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4、 章宏伟:《有关袁了凡生平的几个问题》,《明清论丛》第七辑154页,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8月。
5、 中华道德学会:善书总览-创造幸福的宝典-《了凡四训》。
6、 《曾国藩全集:日记(一)》,岳麓书社,1987年。
7、 胡适:《<精本袁了凡先生四训>封面题记》,耿云志主编《胡适研究丛刊》(第一辑)29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
8、 《赵田袁氏家谱》:42页,《了凡列传》,民国九年钞本,上图藏。
9、 [明]袁了凡着:《了凡杂着历法新书》,《袁了凡文集》四卷,351-462页,嘉善县地方志办公室编,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10月影印本。
10、33、[日]酒井忠夫着:《中国善书の研究》,弘文堂,昭和三十五年日本东京国书刊行会,昭和四十七年重刊。
11、冯贤亮:《陈龙正:晚明士绅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浙江学刊》2001年第六期,第133-139页。陈龙正(1585-1645),字惕龙,号几亭,崇祯七年进士,有《几亭全集》60卷。
12、游子安:互联网上《功过格的现代意义讲稿》。
13、章宏伟:《要加强袁了凡思想研究》,《嘉兴日报》2007年7月30日,B3版。
14、[明]章士雅:《嘉善县志序》,明万历《嘉善县志》,卷“一”,3—8页。
15、[明]袁黄:《跋新修嘉善县志后》,明万历《嘉善县志》,卷“一”,9—12页。
16、[清]潘柽章:《松陵文献》卷六《人物志·袁黄》,《续四库全书》541册,44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明] 叶绍袁:《湖隐外史·明哲》,收入叶绍袁原编、冀勤辑校《午梦堂集》,1043页,中华书局,1998年11月。
17、[清]彭绍升编:《袁了凡传》,《居士传》四十五第619页,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清光绪戊寅年钱塘许氏刊本,1991年。
18、[明]袁颢着:《袁氏家训·家难篇》,上图藏《袁氏家训丛书》卷之一,1页。[明]袁仁:《丛世伍家居八景赋》,明万历《嘉善县志》卷“十一·艺文志”,8、9页。[明]袁黄:《重梓袁氏家训跋》,《袁氏家训丛书》卷之二,18页。[明]袁黄:《刻袁氏丛书引》,上图藏《袁氏丛书》卷首,4页。
19、22、姚立军:《关于明朝思想家袁黄的考证》,《嘉兴日报》2007年7月16日,B3版。
20、万历壬寅年(1603),“武塘了凡居士袁黄”为天台慈云寺沙门释真清(象先)撰铭。见互联网:[明]释如惺撰《大明高僧传》,袁黄撰《象先禅师塔铭》。
21、[明]袁仁:《家居八景赋》,明万历《嘉善县志》,卷“十一·艺文志”,8、9页。
23、[清]万相宾增修:清嘉庆《嘉善县志》卷“二十·外纪”,20页,清嘉庆五年庚申夏镌刻本,嘉善档案馆藏。
24、[明]万历《嘉善县志》卷“八·选举志·科贡”。
25、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第135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26、《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沈起炜、刘德重主编:《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上海古籍出版渗或社,1999年。中国历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
27、[清]陈寿熊撰:《袁松巢君家传》,《袁氏家乘》,第42页。
28、[清]沈刚中纂,[清]陆燿订:《分湖志》卷二《人物》。上图藏。
29、[明]袁仁:《嘉禾记》,明万历《嘉善县志》卷“十·艺文志”,第54—55页。
30、同上,卷“十二·杂志·灾祥”,9页。
31、36、38、[明]袁黄:《袁了凡先生四训》,《袁了凡文集》七卷,891页、877页。
32、丁宾(1543—1633),字礼原,号改亭,諡清惠,有《丁清惠公遗集》8卷。
34、[明]袁衷等录,[明]钱晓订:《庭帏杂录》,《丛书集成新编》第33册179页,新文丰出版公司。
35、[明]王畿:《袁参坡小传》,《王龙溪先生全集》,台北华文书局,1970年5月。
37、[明]释德清:《云谷先大师传》,《憨山老人梦游集》卷十六,5a-9b页,故宫博物院藏《嘉兴藏》续藏第53函。
39、姚立军:《话说了凡之三》,《嘉兴日报》2007年10月30日,B3
2. 袁了凡的家族训导
日本学者酒井忠夫指出:“袁了凡的学问和思想,创造的原因是他的家庭传统对他的影响。”(33)袁了凡在家学传统的培养中成长,其曾祖父袁颢在《袁氏家训》中,提倡救世助人、积善行善、谦虚修德等训诫。
袁了凡的父亲袁仁对儒学具有很高的造诣,与大学者王阳明、王艮(心斋)、王畿等在学问上有交往,跟唐伯虎是知己。袁仁博学又善于教育,对袁了凡早年的影响极大。他教导的重心在修身:“士之品有三,志于道德者为上,志于功名者次之,志于富贵皮凯者为下。”(34)家庭的教育为燃兆唤袁了凡思想的形成播下了最初的种子。
袁了凡小时候不仅聪明,而且学习非常用功。袁了凡的老师、山阴人王畿赞扬道:“参坡袁公,名仁,字良贵,猜铅浙西嘉善人氏。……武塘袁生表从予游,最称颖悟,馀爱之”。(35)
3. 袁仁的袁仁家庭情况
袁了凡共有兄弟姐妹8人。袁仁38岁时妻子王氏(魏塘王孟璿次女)去世,王氏生子袁衷、袁襄。袁仁又娶继室李氏,生3子,即袁裳、袁了凡、袁衮。袁仁还有3个女儿,长女嫁钱南壬,次女嫁嘉兴张高标,三女嫁钱晓。袁了凡14岁时父亲去世,41岁时生母李氏去世。袁仁的墓在嘉善县惠民镇双溪村孙家浜。
袁了凡各弟兄记录父母平日训导,由袁仁女婿钱晓将其整理成《庭帏杂录或仿》一书。《庭帏杂录》是我国古代家训着作的佼佼者,被收入《丛书集成初编》,由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在1985年出版。
根据《庭帏杂录》记述可知,袁了凡的母亲李氏,是一位人格高尚的女性。她不仅对前夫的孩子视如己出,而且以身作则,给他们以勤俭持家、体恤贫穷、宽以待人、以德报怨等美德的熏陶。钱晓盛赞说:“李氏贤淑有识,磊磊有丈夫气,观兹录可以想见其人矣。”
譬如,由于袁了凡母亲的宽厚,使在魏塘镇东亭桥比邻而居的袁沈两家,不仅化解了世仇,且结为姻亲。《庭帏杂录》“袁襄录”记载了这段由仇转亲的过程:“比邻沈氏世仇予家,吾母初来,吾弟兄尚幼,吾家有桃一衫腊纤株,生出局森墙外,沈辄锯之。予兄弟见之,奔告吾母,母曰:是宜然。吾家之桃岂可僭彼家之地。沈亦有枣,生过予墙,枣初生,母呼吾弟兄戒曰:邻家之枣,慎勿扑取一枚。并诫诸仆为守护。及枣熟,请沈女使至家,面摘之,以盒送还。吾家有羊走入彼园,彼即扑死。明日,彼有羊窜过墙来,群仆大喜,亦欲扑之,以偿昨憾。母曰:不可。命送还之。沈某病,吾父往诊之,贻之药。父出,母复遣人告群邻曰:疾病相恤,邻里之义。沈负病,家贫,各出银五分以助之。得银一两三钱五分,独助米一石。由是沈遂忘仇感义,至今两家姻戚往还。”
日本学者酒井忠夫在其《中国善书研究》中指出:“袁了凡的学问和思想,创造的原因是他的家庭传统对他的影响。”袁黄在袁氏家学传统的培养中成长,他的曾祖父袁颢在《袁氏家训》中,提倡救世助人、修身积德、积善行善、谦虚修德等规范训诫。
4. 《了凡四训》:你愿意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样的训诫
尽管《了凡四训》这本书我已经看了裂启很多遍,但好书总是读不尽的。不得不说,这一遍是读得最认真的,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消化。
回顾这本书里面讲述的内容,了凡先生从立命之学,讲到到改过之法,再到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如果用四个关键词来概括整本书的内容,就是立命、改过、行善、谦虚。
我曾经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朋友。这位朋友告诉我,她觉得书里面的内容神乎其神,甚至还觉得有一些迷信。或许有人会认为了凡先生的事迹仅仅是一个特殊的个例,不够有说服渗源孝力,但他对孩子说的话又让人觉得可信度很高。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劝人行善的书。对了凡先生来说,他通过进学修业,积德行善,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了凡先生经过云谷禅师的点拨,终于摆脱宿命论的禁锢,并且总结出了一套关于如何掌控自己命运的心法。这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有借鉴意义。
当我们知道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时,就会通过各种努力,让自己发挥出自己更大的能量和价值,这才是我们人生在世的意义所在。
但凡看得长远的人,总是想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下点什么,与其说留下金银财富,不如说留下良好的家风家训。了凡先生的祖父写了《袁氏家训》。曾国藩为自己的族人写了不少家书。诸葛亮着有《诫子书》。
如果想要影响深远,就有必要把想对子孙后代说的话记录下来,唯有着书立说,才能把自己的思想一代一代丛稿传承下去。
我很庆幸我们家祖孙三代人都有记录生活的习惯,这让我们能够用文字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并保存下来。随着时间的累积,我们得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这正是值得个人花时间去沉淀的东西。
不妨花一点时间思考一下:你愿意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下什么样的训诫?
5. 了凡先生的后代做什么的
他的儿子袁俨(天启),后来中了进士,最后以广东省高要县的县长退休。
了凡先生的后代,第十三代袁炳坤先生,还住在他的老家(浙江,嘉善),他是一个学校的老师,现在退休了,他今年八十三岁。
袁黄嫡系后人吴江汾湖镇(原芦墟镇)的袁炳坤,在写给汾湖镇分湖诗社张舫澜社长的信中说:“余祖先自陈州(今河南淮阳)徙江南,散居吴越间。自余廿二世祖富一公珍由语儿溪(今浙江桐乡西南)徙居嘉善净池(陶庄)历近三百年。
记载于袁氏家谱。嘉善陶庄的始迁祖为袁珍(字富一)。万历八年(1580年)袁黄在芦墟镇西的来秀里寻得陆龟蒙遗址,决定定居下来,第二年袁黄儿子袁俨在来秀里出生,万历十四年(1586年)考中进士,之后就离开江浙从政宝坻,征战朝鲜。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袁黄举家从嘉兴府嘉善县魏塘镇,搬迁至苏州府吴江县芦墟镇赵田村,从此自称“赵田逸农”,着书隐居赵田村达十二年。死后,依其遗愿葬于嘉善县惠民镇王家村毒蛇浜(解放后改独社浜)。
嘉善县陶庄袁家埭的袁姓人家,仍能与袁黄晚年的归隐地吴江市赵田村的袁姓排辈论序。嘉善陶庄镇的袁家埭的袁姓,就是《厅乱袁氏家训》所说的“今陶庄诸侄孙相往来者,于汝辈无五服之外亲支。”
(5)袁氏家训高清图片扩展阅读
袁了凡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出生在嘉善县魏塘镇(故居陶庄镇),年轻时聪颖敏悟,卓有异才,为万历初嘉兴府三名家之一。万历十四年中(1586)进士,十六年授宝坻知县,颇有政绩,被誉为“宝坻自金代建县800多年来最受人称道的好县令”。
万历二十年(1592),倭寇进犯朝鲜,升任兵部职方司主事扮键档,不久调任援朝军营赞划,谋划平壤大捷,一举扭转战局。后罢归乡里,着书立说,担任《嘉善县志》主笔,1606年夏去世,享年74岁。天启元年(1621)追叙袁了凡东征之功,赠尚宝司少卿。清干隆二年(1737)入祀魏塘书院“六贤祠”。
据不完全统计,袁了凡共计有着述22部,198卷,主要有《祈嗣真诠》、《皇都水利》、《评注八代文宗》、《宝坻政书》、《两行斋集》、《劝农书》、《史汉定本》、《群书备考》、《历法新书》等。袁了凡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价值最高的一部大藏经《嘉兴藏》的最早倡刻者。
不过,袁了凡当年普遍受到当朝的学风批评,王夫之批评其经义说:“经义之有茅鹿门、汤宾尹、袁了凡,皆画地成牢以陷人者”。《明史·陈幼学传》载袁黄“妄批削‘四书’、《书经集注》,名曰《删正》,刊行于时”,后经陈氏“驳正”,“镂板尽毁”(卷281)。
可知其人生前身后很招致了些争议,而其《功过格》,黄宗羲则说奉行《功过格》者“与鬼神交手为市”,张尔岐也说袁黄“与天地鬼神为市”,这是切中要害的批评。后明末大儒刘宗周撰《人亮迅谱》以明儒家之道德实践,对流行于其时的袁黄《功过格》进行反拨。
袁了凡是浙江嘉善人,一说江苏吴江人。据日本学者酒井忠夫考证,袁家祖居嘉兴陶庄(明代并入嘉善县),元末时家境富足。明初,因燕王朱棣夺取皇位,发生“靖难之役”,袁家因与反对燕王的人有交往,而受到牵连被抄家。
袁了凡的曾祖的父亲幸免于被捕,开始四处奔走逃亡,后定居于江苏吴江。袁了凡的曾祖袁颢作了吴江县徐氏的女婿,并入了吴江籍,着有《袁氏家训》以训导袁氏后人。
袁了凡在《了凡四训》中,称与其一同参加会试的嘉善县书生为“同袍”,另据清人彭绍升所作的《袁了凡居士传》记载,袁了凡的先祖入赘到嘉善县,所以他得以补为嘉善县学生。本文根据上海图书馆藏《袁氏家乘》和袁了凡主编的明万历《嘉善县志》等资料,参考
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结合笔者实地调察袁了凡墓,并对袁了凡及其《了凡四训》进行考证,以弄清渊源关系,理清事实真相。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袁黄举家从嘉兴府嘉善县魏塘镇搬迁至苏州府吴江县芦墟镇赵田村,从此自称“赵田逸农”,着书隐居赵田村达十二年。死后,依其遗愿葬于嘉善县惠民镇王家村毒蛇浜(解放后改独社浜)。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袁了凡
6. 古代有哪些家训家规
一、西周初期姬旦《诫伯禽书》
原文: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译文:亲戚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历猛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
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樱烂闭处,便会得到荣耀;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
二、春秋末期鲁国孔子家训
原文: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译文: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就是小步快走。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
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不学诗何以言“——不学诗怎么会说话?
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怎么做人?
三、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诫子书》《诫外甥书》
原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
译文: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诫外甥书)
译文: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节制情欲,去掉郁结在胸中的俗念,使几乎接近圣贤的那种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体现出来,使你内心震动、心领神会。要能够适应顺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验,摆脱琐碎事务和感情的纠缠,广泛地向人请教,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绪。
四、晋代琅琊王氏家训
原文: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
译文:言行能一致,是信的极点;把美名推让给别人而自己承担过失,是德的极点;传播好名声使亲人显赫,是孝的极点;兄弟和乐,宗族欢欣,是悌的极点;在财物面前没有比谦让更好的了:这五条,是立身的根本。
五、北宋欧阳修《欧阳永叔集》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而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付弈。
译文:玉不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脊裂不值得深思吗?
7. 了凡生意经
大家好,非常感谢小组晨会这个平台,让我有机会继续分享《了凡生意经》第四、五章的内容。当时在读书的过程中,心中升起一个念头,我要是能分享传统文化知识就好了。所以当倪佳让我继续分享时,心想这就是最好的安排。
《了凡生意经》一书编辑整理智然老师2013年12月24日至29日于北京颐年山庄主讲的“了凡生意经——企业家研修班”课堂实录。第四章是立命之学,第五章是改过之法。这两章,占据了整本书的一半。
在分享立命之学前,碧盯首先要了解下了凡先返扮生的身世。袁了凡是明朝人,活了74岁。他父亲是在55岁时生的他,在悔世和14岁时,去世的。袁氏家族是非常厉害的家族,他们有一部《袁氏家训》。这部家训一共分5个内容。第一个内容叫家难。就是袁家发生了什么灾难,作为儿女要知识,作为子孙要汲取。要想家业长盛不衰,就得要修谦德。第二就是要立德。一个家,首先要有德,不是要有财,厚德自然载物。第三讲明职。主要讲到袁家子孙不做官、不务农、不经商,也不当兵。做什么,只做大夫。第四个部分叫为学。一个家族最重要的是要有学问,是个耕读之家,有财就偏了。既要有钱,还要有学,学习很重要。第五就是家政。就是一个家庭要有它的一套管理方法。
袁了凡在15岁时在慈云寺遇到了一个仙风道骨的孔道长,把他的命运都给算定了,这说明人确实是有命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剧本,如果我们就按照自己的人生剧本演的话,其实也就这样。命运的精彩之处,就在于我们是自己的人生命运设计师,命是可以改的。袁了凡为什么会遇到孔道长,是孔道长要给他传皇极数。这说明袁了凡和孔道长有缘分。什么是缘分,就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有缘分的事情不难。如果大家总觉得好多事情挺难的,凡是难事都是没有缘分的。如果判断一件事有没有缘分:3点,一、事先根本没有谋划;二、过程很轻松,一点也不难。三是结果皆大欢喜,大家都很满意。
既然命是定的,我们对待命运的态度应该是哪样的呢?
认命。对于生命中发生的所有事情,都能坦然接受,就叫做认命。而我们今天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不都是不接受,不认命么。对于生命中发生的一切,都欢喜接受,叫做悦纳,悦纳就是认命。
云谷禅师:改命。
在了凡33岁时,认识了云谷禅师。命由我做,福自己求。
德行是富贵的基础。改命其实改我们的念头。念头一换,生命的景象马上就换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些都是在告诉我们,要向内求。所以,我们不能急,急了就容易走偏。化解急脾气的三种方法:第一:今后吃饭一定要慢;第二:走路一定要慢,走路一定要稳当。第三:说话一定要慢。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三慢,吃饭慢,走路慢,说话慢,这个急脾气慢慢就化解了。心一安,人就不会急于求成,就能顺道而行,利他,但行好事,不问前程。
了凡从五个方面烦死了他不能做大官的原因。做官完全是靠福气的。第一:不耐烦。就是没有耐心,没有信心。第二:不能容人。强势的父母一般都产弱势的孩子。在家里一定要让孩子多做事,父母一定要弱,要把自己放的低低的、矮矮的,孩子立马成长起来。第三:看人呢短处,常喜欢批评人。管理的核心,就是提升人气。第四:直行直心。言轻莫劝人。就是一个人如果对你不是100分的信息,你才可以批评他。第五:说话不要过头。
生命能量
第一:积德。第二:包容。真正的宽恕不是宽容别人,而是修正自己。第三:和爱。多看人的优点,找人优点的能力。第四:惜精神。
立命之法:第一:身信真理。第二:发愿忏悔。其实就是认错。第三:书符发愿。
8. 《增广贤文朱子家训袁氏世范/中华古典珍品书坊》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增广贤文朱子家训袁氏世范/中华古典珍品书坊》(袁采)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6RFPxJFYS4MSfjkH9ZAAHQ
书名:增广贤文朱子家训袁氏世范/中华古典珍品书坊
作者:袁采
译者:余淮生 注释
出版社:黄山书社
出版年份:2007-5
页数:190
内容简介:
《增广贤文•朱子家训·袁氏世范》内容简介:《增广贤文》几乎收集了士农工商、官宦平民各个敬锋嫌阶层的人生处世格言,尊卑杂糅亮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各阶层的人做人的规范,其基本内涵是和中国儒家精神一脉相承的。它崇尚的好学、勤奋、克俭、诚信、友善、清廉等,至今仍然是我们做人的准则。
《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为明末清初学者朱用纯撰。《朱子家训》集中了古人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包含有许多治家处世的质朴哲理和有益启示,如勤俭持家、爱护劳动成果、注意清洁健康、和睦邻里等,同时也贯穿着清高闲达、与世无争、怡然自得、知足常乐的士绅生活情趣。所以,它不仅为劳动阶级的平民之家所传习,而且也为官宦之家以及书香门第所津津乐道,为有清一代最为着名也是流传最广的一篇家教之作。
后人多将《袁氏世基带范》推为《颜氏家训》之亚。该书是写给“田夫野老,幽闺妇女”等平民百姓的,以达到“厚人伦,美习俗”的目的。因此,该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通俗化。它完全是从当时的社会生活出发的。作者选取两百多个问题,用简明通俗的语言进行阐述,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9. 古代有哪些家训家规
古代着名的家训家规有很多,如:诸葛氏家训、朱氏家训、梁氏家训、李氏家训、司马氏家训等,具体如下:
诸葛氏家训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三国时期诸葛亮,官至丞相,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为忠武侯。虽然如此高官,但是诸葛亮依旧以“淡薄”、“宁静”来要求自己,要求家人。也许正是因为诸辩闷液葛亮这份淡薄之心,宁静之情,才让诸葛亮做到一生“鞠躬精粹,死而后已。”让诸葛亮的美名得以传遍天下。
朱氏家训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朱子家训》
这句耳熟能详的名句想必大家都很了解吧,流传最广的勤俭持家训戒,成为中国传统士子耕读文化的标志。
朱伯庐的治家格言一直为世人所传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短短几百字的家训从衣食起居到为人处世,朱氏家训无不详尽。朱氏家训不仅规范着族人的生活习惯,更是思想道德的要求。
梁氏家训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梁焘《家庭谈训》
能够传承祖业,世代不熄的家族,必定是积善之家。梁焘一生为官正直,心忧君王,爱怜百姓,尽到为官的责任。虽然最终因为卷入‘元祐朋党之争’而招致贬谪,而且一贬再贬,最终死于贬谪途中,但是梁氏家训却让这位不幸的大臣流芳百世。梁焘用其生命书写了一部忠臣贤相的悲剧史。
李氏家训
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唐太宗李世民《戒皇属》
和“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是一个意思,告诫后代要听从不同意见。唐太宗本人虚怀纳谏,也为李家做出了典范。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严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着名的贞观之治。
司马氏家训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司马光《训俭示康》
不要被炫富的风潮所吸引,要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要坚守自己的独立意识。司马光认为,有德行的人都是从简朴中培养出来的,简朴就会减少欲望,君子少欲就不会被外物役使,就可以正道直行;小人少欲就能自谨其身,节约费用,远离罪过,使家庭丰裕。
纵观历史,越是富贵的大的家族,越是传承百年的家族,越懂得细水长流,懂得勤俭节约,懂得独善其身,低调简朴。
欧阳氏家训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欧阳修《示子》
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毕竟国人最重视教育了。欧阳修认为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罩纯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而成平行恶劣的小人。
曾氏家训
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的家书,堪称最全家训,能做到堪比圣人。正国藩是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但其对子女的教育却留给后人很多可借鉴的内容。勤奋、简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刘氏家训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敕后主辞》
刘备告诫儿子的话,好事要从小做起,积小成大;坏事也要从小开始防范。这句箴言不仅是刘氏家训,也被其他家族奉为圭臬。
“积善成德”是很多家族所世代奉行的箴言,刘氏家训也同样如此。
高氏家训
你发愤立志做个君子,则不拘做官不做官,人家都敬重你,故吾要你第一立起志气来。——高攀龙《高氏家训》
和明清之际的“官本位”崇拜形成鲜明对比,志气是立身持家的第一要义。携物
高攀龙并不攀龙附凤,给后世留下一个铁骨铮铮的高家。
能够真正传承下来的不是高官厚禄,不是万贯家财,而是做人的道理。
颜氏家训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颜之推《颜氏家训》
很好的解释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想要有和谐的家庭环境,自己要先达成亲人的期望。《颜氏家训》堪称家庭关系的科学发展观。
颜之推认为教育子女是作父母的严肃而重要的课题。他把儒家的“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主张从胎教开始。
袁氏家训
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袁彩《袁氏世范》
《袁氏世范》共分三卷:即睦亲、处己、治家。内容多涉及读书修身、敬业、重贤、尊老爱幼,治家理财、人伦之道、处世之道等多方面,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其目的是营造一种和睦安宁的家庭氛围和社会氛围。全书虽然以儒家之道为依据,却也思想开明,富于哲理。
姚氏家训
咬得菜根,百事可做。骄养太过的,好看不中用。——姚舜牧《药言》
穷养孩子的理论源头,从小让孩子吃苦有更高几率可以锻炼忍耐,磨砺上进。姚氏注重对日常生活、世俗人情经验的总结,所以家训也多事要求朴素、平易、实用。
方氏家训
贫贱而不可无者,节也贞也;富贵而不可有者,意气之盈也。——方孝孺《家人箴》
穷要穷的有气节,富要富的有谦虚。刚正不阿的方孝孺完美诠释了这句家训。方氏的《家人箴》,在历史上培养了无数志士名人,英雄豪杰,在今天,对哺育一代新人也做出有益的贡献。
吴氏家训
器量须大,心境须宽。一念不慎,败坏身家有余。——吴麟徵《家诫要言》
吴家做人讲境界,讲格局,但更注意细节。有时细节会决定成败。明末着名大臣吴麟征从自己的切身的从政经历、社会阅历和时间观察中总结出了许多为人、为学、修身、齐家、经世、济邦的人生经验。
吕氏家训
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安家两字,曰让与忍。——吕坤《孝睦房训辞》
吕字两个口,家训也是两个字两个字。如果能做到这些,真乃持家有道。
张氏家训
人家不论贫富,贵贱,只内外勤谨,守礼畏法,尚谦和,重廉耻,便是好人家——张履复《训子语》
好人家并非大富大贵,而是安定和谐,享一个清福。张履祥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江山易主,民族危亡,天灾人祸不断,深重的社会危机震荡着他的心灵,这才导致张氏很是注重安定和谐环境的重要。
孙氏家训
夫家所以齐者,父曰慈,子曰孝,兄曰友,弟曰恭,夫曰健,妇曰顺——孙奇逢《孝友堂家规》
再次论证家庭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每个人都要在家庭中做好多重角色。孙家注重对家庭成员关系的教化,只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从小培养,才会让一个家族长青不败。
爱新觉罗氏家训
志之所趋,无远不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爱新觉罗·玄烨《圣祖庭训格言》
大意就是“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志向的远大于否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追求与未来,爱新觉罗氏早早就发现这方面的重要性,对后人志向,毅力方面的培养还是大有裨益的,让后人遇到困难时不至于轻易退缩。
何氏家训
学业在我,富贵在时。在我者不可不勉,在时者静以俟之。——何耕《示子辞》
告诉后代,安心治学,不要热衷发财,反正何家早晚要发达的。家训多是注重学业,修养,品行等。当然何氏也不例外,学业在我,富贵在时,这让后人更加注重内在。
林氏家训
“住美国房子,娶日本老婆,请中国厨子”是人生最幸福的生活。——林语堂
林家不是直接告诉后人什么大道理,而是以很轻松的语气告诉后人生活的道理,轻松自在便可。
10. 你知道哪些名人家训呢
“传家有道惟存厚”,本是曾国荃所写的一幅楹联,“忠厚传家,率真处世”便是他家子困租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之道。
往往,百年氏族的传承,不是靠财富,而是德行,家训不仅代表了各个家族的生存智慧,也是各家繁衍壮大的真实写照。
刘氏家训: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敕后主辞》
诸葛氏家训: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朱氏家训: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朱子家训》
梁氏家训: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梁焘《家庭谈训》
高氏家训:
你发愤立志做个君子,则不拘做官不做官,人家都敬重你,故吾要你第一立起志气来。——高攀龙《高氏家训》
李氏家训:
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唐太宗李世民《戒皇属》
颜氏家训: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颜之推《颜氏家训》
袁氏家训:
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枣肆—袁彩《袁氏世范》
姚氏家训:
咬得菜根,百事可做。骄养太过的,好看不中用。——姚舜牧《药言》
方氏家训:
贫贱而不可无者,节也贞也;富贵而不可有者,意气之盈也。——方孝孺《家人箴》
吴氏家训:
器量须大,心境须宽。一念不慎,败坏身家有余。——吴麟徵《家诫要言》
吕氏家训:
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安家两字,曰让与忍。——吕坤《孝睦房训辞》
张氏家训:
人家不论贫富,贵贱,只内外勤谨,守礼畏法,尚谦和,重廉耻,便是好人家。——张履复《训子语》
孙氏家训:
夫家所以齐者,父曰慈,子曰孝,兄曰友,弟曰恭,夫曰健,妇曰顺。——孙奇逢《孝友堂家规》
司马氏家训: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司马光《训俭示康》
爱新觉罗氏家训:
志之所趋,无远不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爱新觉罗?玄烨《圣祖庭训格言》
欧阳氏家训:
玉不琢,汪岩兆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欧阳修《示子》
何氏家训
学业在我,富贵在时。在我者不可不勉,在时者静以俟之。——何耕《示子辞》
林氏家训:
“住美国房子,娶日本老婆,请中国厨子”是人生最幸福的生活。——林语堂
曾氏家训:
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曾国藩《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