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马家塬历史文化
马家塬遗址位于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木河乡桃园村马家塬,距县城17公里,面积约80万平方米,其中核心范围约3万平方米。北依马家塬山梁,东、西两侧为地势较高的杜渠梁和妥家梁,中部低凹平缓,避风向阳,南至瓦一头自然村。
遗址地面随处可见属于常山、齐家文化类型的横篮纹泥质红陶片和夹砂红陶片,断崖上还有知亩此大量的灰坑和房屋遗迹。根据考古调查,在遗址的中心区,有较为密集的战国中晚期墓葬分布,面积约2万平方米,共探明各型墓葬60座。
从发掘清理的情况来看,该墓葬规模较大、规格较高,出土文物1600余件,其中所包搭迅含历史文化信息较为丰富,有很高的考古研究价值;这样保存完整、装饰精美的战国中晚期车乘的发现,在甘肃省尚属首次,乃至全国都较为罕见,为研究秦文化、古代北方民族史,以及这一时期车辆的耐顷制造技术、装饰工艺,金、银、铜、铁等金属品的提炼和运用程度等等提供了重要证据,对于中国科技史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㈡ “马家塬出土战国马车特展”在甘肃省博物馆开展,战国时期的豪车有多豪
近日马家塬出土战国马车在甘肃省博物馆开展,由于战车外形极其华丽,人腔档们纷纷猜想这辆战车是否是皇室专用。战国时期的马车竟然能如此豪华。
所以我们不难推测,这是一辆,官僚贵族的马车,在战国时期,马车通常是两个轮毂,这是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出差速器,和转向器的原因,所以伍携乱刚开始的马车并没有特别复杂,每个轮子之间独立旋转互不影响,正是这种大道至简的设计,让战国时期的马车更加的稳固。我们通常在影视剧上面看到战国的马车,通常乘坐三个人,一个人在中间驾驶,另一个人拿着弓箭或者弩,还有一个拿着长矛,这便是最初的战车。
当然,我们现在再也看不到这样的马车,但是这次展览让人们看到了战国时期工匠的手艺,精美的设计,让人震撼。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同时也将我们带入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能促进年轻一代对历史的热爱,也有助于培养民族自信心
㈢ 神奇的北纬34°+
—— 张秉勤和他的中华文明线
自从张秉勤先生提出“ 三皇五帝在关中 论 ”以来,他致力于研究渭河流域关中地区历史文化,尤其新石器时代,当时只是为了给“三皇五帝在关中论”找到考古支撑。自从发现北纬34度+,并定义为中华文明线以后,所有问题似乎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朋友戏虐,把北纬34度的中华文明线,也可以叫张秉勤线。
中华文明发源于北纬34°——35°区间,从江苏连云港到甘肃临洮,东西长度1600公里,尤其是从河南陕县到甘肃天水,渭河流域这一段576公里区间的考古发现,就是给“ 三皇五帝在关中 论 ”的有力脚注。北纬34°以北100公里区间,也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祥之地、繁衍之地。
这区间自江苏连云港到甘肃临洮,从1921年中国的考古开始,沿途重要的新石器时代的古遗址有贾湖遗址、裴李庄遗址、双槐树遗址、二里头遗址、仰韶村遗址、庙底沟遗址、老官台遗址、盘龙湾遗址、姜寨遗址、杨官寨遗址、半坡村遗址、客省庄遗址、北首岭遗址、马家塬遗址、大地湾遗址、齐家坪遗址和马家窑遗址等。
旧石器时代的古遗址有蓝田猿人遗址(115万年)、蓝田唤郑梁上陈村遗址(224万年)。
沿途的古代京城有开封、洛阳、长安、咸阳、镐京、丰京等。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渭河流域是黄河很重要的一级支流,也是两千万年前黄河的古河道,渭河也正好和北纬34度线平行,相距20余公里。
下面我解释一下所定义的北纬34度线,为中华文明线的理由,请看下面的一组数据,你就会恍然大悟。 这 些历史名城,至今依然大放异彩,还是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据张秉勤先生介绍,他是基于在过去的工作经验和职业习惯,对坐标系、海拔高程、GPS卫星地图等,十分熟悉,在研究历史文化过程中,结合1921年到2021年100年的考古成果,在汇总过程中,得出了北纬34°是 中华文明线 的科学结论。
经纬度发明于公元120年。
地球的本初子午线总长度大约为40008km。
纬度长度
纬度1度=大约111km
纬度1分=大约1.85km
纬度1秒=大约30.8m
连丛烂云港到天水1231km;陕县到天水567km;天水到潼关473km;
渭源县乌鼠山到入黄口,渭河总长度818km。
最近发布的2021年度评选的百年百项考古发现,也可以反证 中华文明线 的正确性,以后要考证三皇五帝夏商周的事,就按中华文明线划定的范围,根据地形地貌,结合民间传说,依据历史遗留下来的村名、地名,细细发掘,你也会有一个惊喜的新发现。
还需要说什么吗?看了以上数据,对于 中华文明线 估计你全明白了,原来如此简单。
张先生顺便还说了一句,此次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没有旧石器时代的蓝田猿人遗址、蓝田上陈村遗址,和新石器时代的广和县的齐家坪遗址、宝鸡百首岭遗址、富平的盘龙湾遗址、高陵的杨官寨遗址和长安的客省庄文化遗址,实感遗憾,虽有丰镐遗址,但和客省庄文化遗址不是一回事,客省庄文化遗址和半坡村遗址齐名,比丰镐遗址早1000多年,原本是四层文化叠加,丰镐遗址不能替代客省庄文化遗址,丰镐二字,打印的是周人印记。
陕西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最具原始社会氏族文化代表性的西安半坡遗址和杨官寨遗址,有世界四大古都的长安,是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诞生地、部族发源地及陵寝所在地,相传也是更久远的华胥古国或华胥氏所在。这次太平庄遗址考古工作,也实证了陕西文物资源的至高性、丰富性和完整性的特点,体现了我陕西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尧舜禹不只是传说! 口口相传,也是一种文化载体,也是文化传承,既然是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也就会留下一些历史痕迹,有待考古专家能还原传说中的历史真相,修正传说中的缪误。
比如:先周时期没有信史,周人在西岐前1000多年消失了,没有文字记载,不知所踪。在周人始祖姬弃诞生两千年后,由司马迁所写的《周本纪》,根据传说写了那段历史。也由于周文王出于战略东移的需要,以认祖归宗为由,名正言顺的从西岐迁往始祖姬弃降生的长安灵沼,实现了和运伟大的战略转移。周武王以灵沼为根据地,实现了武王革命的成功。《伟大的灵沼》,将那段根据民间传说的历史梗概,梳理的有条不紊,考古界可以根据“中华文明线”划定范围,慢慢考证。根据记载和传说,尧帝和周人始祖姬弃是同父异母的亲弟兄,先周这段历史,要是能够考古挖掘后坐实,也就把尧舜禹都坐实了,他们的禅让制就发生在关中平原,甘亭之战终结了禅让制,夏才变成家天下的。
说明白了,这也是发现“中华文明线”的意义所在。
陕西灵沼宗周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陕西师范大学 张钰晗
西安外国语大学 韩易轩
2021.12.12
附五: 神奇的北纬34°线,中华文明之线!
㈣ 郭物:马家塬墓地所见秦霸西戎的文化表象及其内因
摘要:秦霸西戎无论对于秦国本身,还是对于中国整个历史都具有独特的价值。这不是并裂丛一个事件,而是一个历经数百年的过程。秦霸西戎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战国中晚期的马家塬墓地体现了这个过程晚期阶段的特点。马家塬墓地中,高等级墓葬虽然有显示戎王身份地位的一些器物,但是和独立于农耕区之外的游牧首领墓葬比较而言,缺少短剑、管銎啄戈一类的武器,可能显示秦国对其军事装备和武装力量的控制和首领的羁縻,甚至在首领下葬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另一个方面,墓中出土车辆、铜壶等器物,则反映了这支戎人受到华夏礼制和文化的深刻影响。 秦人建国和扩张的过程中曾与西戎发生了包括战争在内的各种关系,考古工作者可以从双方城址、墓葬和出土器物中发现多种文化交融的现象。西戎在史书中多有记载,但考古学家对这些半牧半农的人群却知之甚少,甘肃张家川 *** 自治县马家塬墓地的发掘逐步揭开了西戎一支的神秘面纱。自2006 年开始发掘以来,马家塬墓地迄今已发现66 座墓、2 座祭祀坑,墓地中心是M6,其余中小型墓葬在其北部和东西两侧呈半月形分布。马家塬墓地葬俗和随葬品包含了欧亚草原文化、西方文化、秦文化、西戎文化和楚文化等因素。本文结合马家塬墓地的考古发现,从秦霸西戎的角度,探讨马家塬墓葬文化值得注意的几个特点及产生的原因、同周围文化的关系以及蕴含的历史意义。 一 秦霸西戎为长期过程 秦人最初可能来自东方,先后为商周两朝出力。广义的秦人祖先,也就是戎胥轩和申侯之女带领的族群,在商周之际就投奔周人,定居西犬丘,和戎人生活在一起。大骆时,有二子:成与非子。非子庶出,为周孝王养马,有功,别封于秦,秦邑可能在今天陕西宝鸡陈仓一带,为秦人直接的祖先。在西周厉王末年,约公元前841年,西戎灭大骆。西周宣王时,秦庄公收复西犬丘,从此,以西垂为都,代替骆嬴一支,作西垂大夫。 秦国统治的区域是一个多族群杂居的地区,自陇以西的土地和人民始终游离于商周的势力边缘或者范围之外,直到秦孝公时能号令的还有“ ”戎狄九十二国”。秦人长期与戎人杂居通婚,各个方面有很多互动,因此,被周人,特别是齐、鲁、晋等华夏诸国,看作是“ ”戎狄”和“ ”陋国”。由于秦人和戎人既为邻居,又互动颇多,因此,不但在周秦边缘地区能发现大量的戎狄遗存,在周秦统治的核心区域也存在不少的戎狄文化因素。秦国西部的西戎,既是可以良性互动,吸取骑射技术和人力资源,获得牧业产品和远方信息的朋友,也是威胁秦国生存,牵制秦国扩张的敌人。秦国主要通过长期多次军政途径整合这个地区的人群。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 年) “ ”霸西戎”是最为有名的一次,由于秦国整合西戎主要以冲突和战争为主,本文以“ ”秦霸西戎”来概括秦国这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过程。 秦霸西戎无论对于秦国本身,还是对于中国整个的历史都具有独特的价值。这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个历经数百年的过程,其中以几次大的绝樱事件为代表。如西周宣王时,秦庄公从西戎手中夺回西犬丘;公元前750 年秦文公伐西戎;最着名是公元前623 年秦穆公霸西戎;秦孝公元年(前361 年) “ ”西斩戎之獂王”; 秦惠文王源拍更元十年(前315 年) “ ”伐取义渠二十五城”;最彻底一次是公元前272 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并在其地置陇西、北地及上郡。 秦霸西戎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规模最大的是秦穆公霸西戎, 《史记·秦本纪》载: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 年) “ ”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史记·匈奴列传》记:“ ”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故自陇以西有緜诸、绲戎、翟、豲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胊衍之戎。”秦霸西戎巩固了西北大后方,从而能较为从容地东向与诸侯争霸,而且在周边地区导致了很多连锁的反应。春秋晚期至战国晚期,一方面北方草原人群南下,一方面是秦国政治势力及文化的扩张,阻止了游牧势力的南扩,甚至用修长城的方式清空了适农区域的游牧人,“ ”西戎”被秦国渐渐控制。战国中晚期,义渠成为秦国大患,宣太后时,通过非常手段,终于解决了后顾之忧,为东向攻灭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秦霸西戎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这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很多考古发现的现象和文物进行佐证和充实。战国中晚期的马家塬墓地的发现,为我们从考古视野了解这个过程晚期阶段的特点提供了生动的实物例证。 二 马家塬高等级墓缺乏整套显 *** 权和身份的游牧人武器 马家塬战国墓地属于西戎一支应当没有问题。具体而言,有学者认为是緜戎。也有学者推测,清水有邽戎,甘谷有冀戎,秦安、张家川估计也属于邽戎和冀戎的势力范围。戎人一般认为属于牧业人群,至少也是半游牧半农耕的社会,观察墓葬迄今发现的迹象以及器物,本文发现这些本来应当尚武的戎人文化恰恰缺乏尚武的迹象。 在欧亚草原地区游牧人群的高等级墓葬中,一般都会有武器、马具和动物风格艺术三个要素。随着等级的提高,器物制作和装饰的材质中黄金、银、宝石的比重增加。从萨彦- 阿尔泰地区王族墓地的发现看,游牧社会用来显示统治者权威的威权器物一般是以管銎战斧、短剑、弓及弓囊、箭及箭箙为代表的武器,以及各式腰带、马具、马鞭和铜鍑,这些器物制作精美,甚至用黄金制作或者装饰,多以动物风格艺术装饰,礼仪的功用超过实用的目的。比如俄罗斯图瓦阿尔赞国王谷发现游牧首领墓葬。根据已经公布的马家塬战国墓地的资料,可以发现,这些高等级墓葬的随葬品虽然有一些武器的发现,但和同时期草原地带首领墓葬出土的随葬品相比,缺少短剑等武器为代表的威权物,特别是在整装成套、人群属性和材质贵重方面还是有很大差距。 根据现在发表的资料,第一等级的M16 墓主虽然有三条奢华的腰带、半圆大金项饰、臂钏等表示身份等级的威权物,但随身未携带武器(图一)。墓中出土鋄金银铁矛却非常奢华,具有礼仪的功能。这个矛并未放置在墓主身边,贴竖穴墓坑壁放置,和同一竖坑埋葬的礼仪性车的关系比较密切。这个矛具有戎人矛的特点,不过戎人的矛可能也是源自秦国的矛。第二等级的M15 竖穴西北角立铁矛。M15 墓主身体周围发现较多兵器:铜管銎啄戈、铜斧、铜戈、箭囊和数枚箭镞,但是没有短剑。M2 墓主头骨顶部放置铜戈及铜镞。第三等级M12 墓主身体周围发现铁戈和铜镞数枚。M8 墓主身体周围发现铁戈和铁剑。另外,M1 出土箭箙饰和9 枚铜镞,M1 出土了中原式的戈和草原风格的管銎三棱镞。根据迄今公布的材料,可以发现,矛在马家塬墓地中显得比较突出,各类武器作为随葬品在马家塬高等级的墓葬中不太普遍和平衡,而且没有金银装饰的短剑和管銎武器,特别是没有极具身份象征意义的短剑。大约同时代的西戎文化中,一般还能发现管銎啄戈、短剑和箭镞等武器,比如固原彭堡撒门墓地M3 周围有4 具马头骨,土坑墓,在墓主骨架腰部附近出土了戈、剑、矛。这是为什么?这可能从一个侧面说明,战国晚期这个地区的西戎首领不是缺乏尚武精神,而可能是已经为秦国所羁縻,其军事装备和武装力量受到秦国的控制,甚至在首领下葬的过程中也是如此。 《后汉书·西羌传》载:“ ”及忍子研立,时秦孝公雄强,威服羌戎。孝公使太子驷率戎狄九十二国朝周显王。”既然能率戎狄92 国朝觐周王,这说明秦国对这些戎狄能进行有效的控制。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阐释了如何以秦律和文化管理被征服地区的人民。这些竹简写成虽然较之马家塬墓地时代晚,但有些律法由来已久,可以看到秦国对于被征服地区严格的管理以及移风易俗的努力。从文献、封泥、铜器铭文看,秦国为了统治降服的西戎,很可能利用了“ ”属邦”这个行政机构,设立“ ”道”,负责处理包含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事务。汉平帝时期的34个道中,至少有7 个可能是沿用秦国以来的道,其中“ ”緜诸道”管理的范围可能就包括了马家塬墓地所在的区域。 北京市延庆县玉皇庙墓地M250、M18 大墓的发现为了解北方农牧交错地带游牧社会精英的墓葬习俗提供了生动的资料。这些墓葬中都随葬了短剑、箭镞、戈(相当于啄戈),从箭镞的摆放情况分析,应当是一把整齐放置的箭,应当是放在箭箙中,只不过箭箙已腐朽。 陕西宝鸡益门村春秋晚期偏早阶段的二号墓的发现为了解春秋中晚期秦戎关系提供了比较丰富的资料,墓中发现了3 把金柄铁剑,另外还有大量金、玉、铜、铁器,但没有发现中原或中原式的铜礼器。虽然学者对宝鸡益门村二号春秋墓墓主的身份有不少争议,但金柄秦式铁剑的出现应当是受到北方游牧文化的影响, 三翼有銎箭镞也是北方系器物,头箱主要随葬马具,有金环首铁刀、串饰等,显示了明显的草原文化特点,可以看作这个阶段秦戎关系的体现。墓主可能是秦穆公霸西戎后,臣服于秦国,后来内迁至宝鸡地区的西戎某国戎人君长。可以看出,秦国在早期对这些戎人首领的控制尚不严格,他们还是可以随葬象征他们身份的高规格短剑,甚至是为他们生产了这样融合秦文化因素的短剑。有学者认为在欧亚草原游牧人的墓葬中出土的铜剑等武器,是非常锋利的实用武器,而中原发现的短剑,刃口比较钝,可能武器在中原文化中,只是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实用性减弱了。这的确说明,短剑在中原文化的背景中,礼仪的成分大一些。其实这可能只是反映了中下等级的游牧人武士的情况,在欧亚草原最高等级首领墓中出土的短剑等武器,比如前述图瓦阿尔赞王族墓地,武器往往装饰了黄金等贵金属,黄金、宝石以繁复的方式镶嵌在短剑、管銎戈等武器上,这样的兵器其实也是礼仪的功能较大,实用性值得怀疑。马家塬墓地代表的战国中晚期一支西戎恰恰处于更远地区尚武游牧文化和中原礼仪为重的文化之间,比较生动地体现了这种中间地带人群的角色特点。 有学者指出秦国在公元前4 世纪中期商鞅变法之后,秦墓中就普遍缺少武器。有学者对此现象产生的原因作了一些推测,认为可能为了节约资源,或是防止有人盗掘兵器,或是害怕亡灵携带武器归来。这当然也许是马家塬墓地代表的西戎受秦国影响,与秦国同俗,缺少武器的原因之一。如果是这样,更可以说明秦国对西戎的广泛影响。《史记·秦本纪》记载:“ ”(武公) 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这说明,公元前688 年,早在秦穆公霸西戎之前,秦国已经开始在马家塬墓地所在的区域设县统治。公元前471年之后,緜戎可能占据了这个地区。秦国对于周边相对定居于溪谷台塬之地、半农半牧的戎人采取的是占有其地、保留其部落首领,以戎治戎的方式。公元前395 年,秦国伐緜戎,之后,緜戎可能就完全属秦,从“ ”外臣邦”转化为“ ”臣邦”,归属邦管理,这样首领不能称王,只能称为“ ”君长”、“ ”君公”,兵器的制造、发放、保存也将被纳入统一的管理。《史记·货殖列传》曰:“ ”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正是这个政策产生的实际效果的写照。 有意思的是,张家川县南部的清水县刘坪遗址发现的文物中,却有草原风格的短剑和管銎啄戈。不过这些武器制作尚不奢华,没有黄金或者宝石的装饰,并不像是等级特别高的人使用的礼仪性的武器。由于是征集,因此,也无法知道原来的共存关系。说明低级别的戎人,在随葬品方面,可能没有受到来自秦国官方的约束,可以随葬管銎啄戈、短剑这样实用性的武器。比如马家塬墓地低级别的M8 就可以随葬短剑。从甘肃秦安上袁家墓地M6、M7 的发现看,一直到了秦朝建立,在不同的时间和地域,其间也可能有很多不同的情况。 三 马家塬西戎墓地受到秦楚为代表的华夏礼制和文化的深刻影响 马家塬墓地所在的区域与秦国政治中心较为接近,加上秦国对这些戎人的有效统治,因此,非常容易受到秦国文化的影响。马家塬墓地文化中包含了大量中原诸国文化的因素,首先是秦国的铜鼎、铜壶、铜茧形壶、铜甗、铜戈和灰陶罐等。 从马家塬墓地出土文物反映出的动物艺术风格来看,除同时期独立于华夏农耕区之外,没有受到中原强国控制的草原文化影响,较多文雅柔和的特点。猛兽不猛,神兽不神,动物搏斗噬咬的牌饰也多呈风格化表现,缺乏扣人心弦的震撼力量。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游牧民族尚武、尚神精神的衰落。 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人群几乎都受到中原青铜礼器文化的影响,他们甚至因此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青铜容器———鍑,在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这主要流行于“ ”狄”系统的游牧人中。除了一般的青铜容器,商周王朝周边的人群会选取中原青铜容器中的某一种,通过交换或者仿制的方法,作为他们最喜爱的青铜礼器,这在“ ”羌戎”系统的人群中比较普遍。四川茂县牟托一号墓出土铜罍放于石棺外面最高处头部上方第一块盖板上,可能作为“ ”祭器”,显示铜罍在这个文化中的地位。在巴蜀符号中,也有这个以“ ”罍”为形象的符号。这个传统可能从更早的三星堆文化时期就开始了。从迄今的发现看,西戎控制的区域并不是铜鍑的流行区域,马家塬墓葬中虽然出土了很多类的青铜器,甚至有自身特点的铲足铜鬲,但应当说,盛酒、储酒之用的壶才是最重要的铜容器。比如M16 墓室北壁东侧头龛随葬了一对铜壶和一件银杯,显然,此银杯应当是用来饮用壶中所盛饮料,可能是酒。值得注意的是,战国晚期,游牧已经在欧亚草原成为最主要的经济和生活方式,草原人群从原来各类的陶器中,筛选出壶作为最主要的多用途容器,各种材质的壶成为北方草原地带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容器。新疆北疆,包括南西伯利亚,这个时期的文化,器形简单的陶壶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巴泽雷克文化和萨格利文化更是以陶壶作为自己最重要的容器,以牛角为原料精心制造的杯形角壶在巴泽雷克文化中成为高等级的容器,而且影响到吐鲁番的苏贝希文化。汉代的乌孙也是以陶壶或者铜壶作为文化中重要的容器。壶这种器物当然有其自身久远的草原文化背景,也有甘青彩陶壶影响的渊源,但作为中原青铜礼器之一的铜壶的文化影响力,也可能是中原战国秦汉时期欧亚草原东部地区广泛使用这种器物的原因。 随葬车和牵引牲畜最初可能是两河流域开始的,后来随葬车马成为青铜时代欧亚草原中西部的习俗,驯化马和轮辐战车传播至几大文明中后,成为埃及、两河流域等地区统治阶级钟爱的装备。车马传入中国后,自殷周以来,在中原文化中长盛不衰。欧亚草原则相反,在青铜时代末期至早期铁器时代,在高等级的墓葬中,以车随葬迅速式微,殉葬马匹则比较普遍。马家塬战国墓葬随葬不同等级和用途的车马的习俗显然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这些车的基本形制和中原地区的相似,但是整车与墓主一起在同一墓室埋葬的方式和这个时期中原使用单独车马坑的葬法又不一样。秦汉时期,这种习俗进而向西北影响到巴泽雷克文化,之后向北影响到匈奴文化,在这两个文化中,都能发现中原式的马车,特别是匈奴高等级的墓葬中,几乎都随葬了墓主人乘坐的马车,不过这时的车主要是承担礼仪、交通的功能,这在很多发现的金属饰牌上也有生动的体现,墓葬中随葬的车可能还具有让墓主乘坐,顺利升天的目的。在阿富汗席巴尔干黄金之丘发现的男性首领墓葬中,随葬了马头和马腿,没有随葬车,但男墓主脚踝部发现一对绿松石镶嵌的圆牌饰,表现的正是猫科带翼神兽牵引双轮车升天的场面。由于这件人物穿褒衣博带,车篷支撑使用竹子,而且使用中原的技术制造,因此学者认为这件文物受到汉文化的深刻影响。 马家塬战国墓葬几乎每座高等级墓中都埋葬车马。1 号、3 号墓内各有5 乘车,车前有马匹。这些车乘大多装饰华丽,有的车饰以鋄金银铁饰件以及金、银、铜制的大量车饰品、漆制的车舆、轮、辐,皮条编制的车厢。车乘轮辐及车厢侧板,均以金、银、铜、玛瑙、釉陶串珠、贝壳及鋄金银铁饰件等装饰。装饰极尽奢侈,表明墓葬极高规格。马家塬高级墓葬随葬车马的习俗,车的结构虽然是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但对车辆奢华浓烈的装饰则是西戎文化特点。有学者认为车厢装饰的构图和布局与巴泽雷克墓地出土西亚毛毯中间的构图比较接近,可能是受到巴泽雷克文化的影响。需要指出的是,用大量金箔、青铜制作的虎和大角羊等草原动物风格艺术饰片装饰车辆的车厢、车轮,迄今只发现于马家塬墓地,这当然与发现的机缘有关,可能其他的游牧人群也会有此习俗。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车辆的制造需要大量资源和复杂工艺,西戎统治阶级拥有的这些车辆,可能得到秦国官方作坊力量的支持。 马家塬墓地发现的铜敦、车辆上的漆绘花纹等是受楚文化影响的产物,这可能是通过秦人的中介而来。秦楚传统上一直有联姻关系。特别是春秋晚期,楚有求于秦,因此,两国之间多结盟、联姻,关系非常密切。因此,楚地的高级产品,比如丝织品、漆器、铜器以及相关的技术和审美观等就会进入秦国。巴泽雷克文化中发现的南方生产的丝绸制品、铜镜、漆料与漆器,也很有可能是通过秦、西戎这些中介,传入南西伯利亚的。从这里有两个途径进入草原,首先是秦国王族自己直接和欧亚草原地区进行交易,一种是先作为政治礼物赠给西戎统治集团,西戎在和阿尔泰山地区的游牧人群进行交换的过程中,输入到南西伯利亚地区。无论是秦国和西戎,他们利用这些奢侈品同阿尔泰山地区游牧人交换的重要物资可能是马匹等战略物资,其次是黄金等奇珍异宝。秦国发现的形制巨大的金箔片以及金柄铁剑证明这个时期黄河流域对黄金的大量使用, 西戎墓葬中的黄金器物也同样说明这样的背景。 这些被秦采取和戎政策以后的西戎人群可能为秦国修路、屯垦、移民、戍边。同时发挥牧业人群的优势,为秦国提供马匹、牛羊毛皮,甚至奶制品、肉食资源等,甚至作为雇佣军。另外,可以认为,西戎在秦楚与欧亚草原腹地人群之间,扮演了一个很好的中间角色,他们可能利用其熟悉的草原交通网络,发挥他们草原人群的长处,输出丝绸、漆料等,为秦国搜罗远方的马匹、皮毛和奇珍异物,承担了贸易交换的任务。巴泽雷克文化人群和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有着一定的联系,由于这些游牧人的沟通和引荐,甚至有可能西方遥远地区一些特别先进的技术和想法也可以通过他们直接或间接传递到秦国统治阶层。 四 结语 马家塬战国墓地属于西戎一支,马家塬墓地的发现与研究带来了战国时期秦戎关系研究的突破,其所在的区域既算是秦人的故地,也紧邻当时秦人控制的区域,准确地说,应当是和秦人交错杂居的区域。由于其最高的墓葬等级和墓地全面的发掘,我们可以从中管窥到这些人群比较全面的信息。 本文通过观察马家塬墓地中的一些现象,探讨了战国中晚期,秦霸西戎给西戎文化产生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从墓葬迄今发现的迹象以及器物看,戎人的文化传统和特点还是比较显着,但本来应当尚武的戎人文化恰恰缺乏尚武的迹象,另外其文化中包含了大量中原诸国文化的因素。战国中晚期这个地区的西戎首领不是缺乏尚武精神,而可能是已经为秦国所羁縻,其军事装备和武装力量受到秦国的控制,甚至在首领下葬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可能要按秦国的要求配置随葬品。高等级的首领由于不能随葬短剑、啄戈等武器,因此,只剩下高级的项饰、腰带、奢华装饰的车辆和繁复的珠饰这些非军事性的因素作为首领们的威权物。另外,由于和秦国的密切关系,马家塬墓地为代表的西戎大量吸收了中原文化中作为礼制文化构成的器物,突出者比如成为核心铜礼器的铜壶和作为仪仗核心的车马。 应当说,经过长期的互动,至少马家塬墓地为代表的这支戎人已经深受秦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秦国一个可以控制和利用的力量,为秦国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为以后秦汉最终把西戎统治的广大区域纳入华夏文化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个角度看,这也是以后汉武帝时期能顺利开通丝绸之路的重要前期步骤之一。 (作者:郭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四川文物》2019年第4期此处省略注释,完整版请点击左下方“ ”阅读原文”) (来源: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㈤ “万年永宝”汇聚首都博物馆,展示了哪些展品
前两天刚从首都博物馆回来,作为首都博物馆的重头戏之一,万年永宝中展示了很多国家级重点文物,包括秦始皇兵马俑和石甲胄等等。
三、石甲胄,也被发现于秦始皇陪葬坑,这一件文物可谓真正的国之重器,在制作的时候融合了当时玉器加工和石料开片等技术,整片衣服约有600余片甲衣,按照当时的科技生产水平如果每人每天工作八小时,制作这一件石甲胄需要花费300余天,由此可见这件文物的珍贵性。
㈥ 属鼠女出生农历四月初八,属鼠农历四月出生好吗男人
属鼠女出生农历四月初八
谢焱
前不久,在中国现古学迎来百年之际,甘肃马家塬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马家塬遗址是包括文化遗存和战国时期坑、墓葬群的大型遗址,不见于以往的考古发现中,为战国时期西戎文化以及秦戎关系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也揭开了西戎族群的神秘面纱。
马家塬位于甘肃天水市张家川自治县木河乡桃园村北一个叫“马家塬”的山梁农田上,2006年8月初的一天,一起墓葬盗掘案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也就此开始马家塬遗址长达15年青灯黄卷的田野考古工作。今天世人能够对西戎文化有一个比较具象的认识,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风餐露宿、默默无闻的文物工 。
马家塬背靠马家塬山梁,左右两侧为地势较高的妥家梁和毛家梁,墓葬分布在山腰的平缓地带当中,就像坐在一把太师椅上。
M16墓主及身体装饰
发掘缘起
“张家川有3座墓葬了,据现场调查,发现有马骨、盖弓帽、漆皮和玛瑙珠等遗物,县还缴获了一批文物,我们已经向申请发掘执照,你和老周去现场指导张家川县博物馆的,与他们一同清理一下墓葬,我忙完手头的工作随后就到。抓紧时间,争取三个月搞定,回来还有其它工作任务。”2006年8月初的一天,时任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马家塬考古项目领队王辉这样对我和周广济说。
接到工作任务这天距女儿出生不到两个月,那晚,我看着她熟睡的面庞,心想:这小不点估计连我的长相都还没记下呢吧?不过三个月很快就过去了,等发掘工作结束后,回来好好心疼她。然而,谁成想到,马家塬遗址的田野考古工作从2006年一直持续到2022 年,整整进行了15年。
2006年8月8日我与周广济老师和张家川县、博物馆的一同进驻考古现场,开始了马家塬3座墓葬的抢救性发掘清理工作。我们按照发掘的先后次序,把的3座墓葬分别编号为M1、M2、M3。
马家塬位于张家川自治县木河乡桃园村北一个叫“马家塬”的山梁农田上,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此前很少有这么多外村人来到这里,当村民们听说派来了“挖宝”的人,他们非常好奇、奔走相告,几乎全村人都围聚到了开工现场,就像一场盛大的,他们 在警戒线外,将现场围了个水泄不通。这种情况对于从事野外发掘工作8年的我来说,已习以为常,对于有“甘肃考古之一铲”美誉的周广济老说更是司空见惯、处变不惊了,他游刃有余地带着我和县博物馆以及,向村民们宣讲的、维持现场秩序、要求村民们注意安全。
清理墓葬
发掘墓葬,首先要寻找、辨明墓坑开口的层位和范围。在寻找M1开口的过程中就有意外发现:开口还未找到,却在现代地表下约1米深的位置出土了5具马头,马头的吻部朝东、呈俯卧状、两侧摆放有马的蹄骨,它们南北向间隔约7米、东西向间隔约3米,像是两列马队向东行进。
在马头下不深处便发现了墓坑开口,原来这几具马头是摆放在墓葬开口面围绕墓坑进行殉葬的。这说明墓葬的原地表没有被。经验丛宽尺丰富的周老师提出:开口面上应该还有其它遗迹。带着这个推测,我们扩大了揭露面积。果不出周老师所料,在距墓口西北角正北5米处发现了一堆牛、羊头骨及其蹄骨,面积约2米,我数了一下,有22具个体之多,它们应当是为这座墓葬的墓主人专门活动所遗留的。
村民的好奇心其实是想看看挖出了什么宝贝。发掘持续了一周后,当他们看到我们在墓圹内一层一层慢慢清理墓葬填土,并没有新的东西出土时,猎奇心理似乎受到了打击,打趣地说我们是在“磨洋工”(陇东地区土语,意思是磨蹭、偷懒、没有工作效率),加之的宣讲和劝解,他们便愤愤地不欢而散了,在随后的日子里仅有三三两两的尚在假期的学生偶尔前来参观。我心想:村民的热乎劲这么快渗高就过啦?!近巧游年来,一些人受 络流行、热播剧的影响,一提到考古,他们的之一反应是“吹灯”、“盗墓笔记”、“精绝古城”。人们经常把考古与神秘、探险、挖宝 起来。其实考古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有成熟的理论和,有科学、规范、完备的调查、发掘、文物保护与整理研究的规程。考古是一个冷门学科,人们觉得考古很高大上,但若要将其做为一份职业、一生的事业,很多人却又敬而远之,因为它让人觉得清贫、艰辛,甚至时常是孤独的。
村民的好奇心被我们的“磨洋工”给冲淡了,而我们的发掘工作才刚刚开始,把3座墓葬的开口找到后,便同时向下清理每座墓葬内的填土。
M1发掘现场。我想:“在没有大型挖掘机械的战国时代,为墓主营建墓葬的状态,和我们现在进行墓葬填土清理的方式应该大致相同吧。在我们清理台阶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这样的证据,每层台阶左右两侧推土、铲土的地方确实比台阶面的其它地方要低洼一些,是当时的人们出土时留下的痕迹。”
发掘M1时,沿着墓葬西端的台阶,逐步向下清理墓葬内填土,期间又出土了2具牛头骨及其蹄骨,牛头周围还出土了4件蒜头形小锡壶(根据后来的发现和研究,应该是牛角套)。
考古在测绘M1墓葬内出土的牛头。左一是我,左二是时任张家川县博物馆副馆长苏银花,右一是张家川县博物馆馆长马明远。
发现马车
M1墓坑填土发掘至现地表下约8米时,在墓坑的东端偏南位置,我清理出一条东西走向、宽约6厘米的塌陷的漆皮,起初我判断这是个髹漆的木棍。在发掘马家塬之前我也曾清理过一些其它地区的古代墓葬,我的发掘经验告诉我:遗物要么是水平放置的,要么是有一定的角度,只要沿着这个角度向下清理就能把遗物揭来。但当我沿着这条漆皮继续清理时,发现它呈弧形并且东西两头不断地往填土里钻。带着困惑我教周老师。他指挥发掘工人先把遗物四周的填土挖下去,再细致地剔除包裹在遗物四周的填土,手铲在他的手里轻盈地飞舞着,一面车轮的上半部分逐渐映入眼帘。周老师潇洒地把手铲往土里一扎,拍拍手上的土对我说:“我们要有重大发现了!这是车轮,下面应该有辆完整的马车,你要细心清理!”——重大发现!马车!我既兴奋又忐忑地欢呼着。我们把这一发现及时向单位做了汇报,时任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杨惠福、副所长王辉多次会同有关专家亲临现场进行指导、参观。期间我的兴奋度依旧不减,每每到了午饭时间,也迟迟不愿从墓葬中出来。为此周老师还善意打趣地批评我:工作既要认真也要注意身体!人是铁,饭是钢,吃饱了再好好干!我心想:是怕我上来的迟,耽误大家吃饭吧?当然这是句玩笑话,不过我们考古工地确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发掘人员不就位不开饭。其原因,一是发掘人员劳动强度更大、最辛苦,他们享有吃饭的优先权;二是考古队是同一个战壕里的兄弟,要始终步调一致,彼此相互关心、照顾对方。
考古现场
M3-1号车侧板装饰室内清理现场
随着发掘工作的持续推进,M1、M3竖穴内随葬的4辆马车被我们清理出来了。以M3竖穴内随葬车辆为例:它们由东向西成一字队列、做向东行进状。东边的车乘装饰最为复杂,后面的车乘装饰程度逐辆降低。之一辆车,在木质车体表面髹漆彩绘图案的基础上,再在车厢的外侧面装饰铜质方形镂空饰件、在轮面上装饰铜质三角形镂空饰件。第二辆车,是一个车舆两侧带珥面的车。我曾打趣地对参观者说:这是一辆夏凉车,乘坐者可以把手臂扶靠在珥面上,优哉游哉地观国的大好河山。第三辆车,只在车体表面髹漆彩绘,不见其它金属装饰。之一和第三辆车的形制相同,都是圆角方形车舆高栏板车。第四辆车的车厢最小、呈圈形,表面没有任何装饰。四辆车都是单辕双轮马车。
M14-1号车复原效果图 赵吴成老师绘制
M3-4号车(竖穴内第三辆)复原效果图 赵吴成老师绘制
墓葬形制
考古发掘首先要有调查研究、预判和计划,才能有的放矢。这次发掘由于是抢救性清理,盗洞就打在墓上,所以在发掘前没有进行常规的勘探,那么问题来了:墓主葬在哪里?墓葬结构究竟是怎样的?我和周广济老师多次探讨着这个问题。
当竖穴填土快清理到底部时,竖穴北壁上的竖立的木板来了——“洞室墓!确信无疑!”我兴奋地对周老师说。既然是洞室墓,考虑发掘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就需要从洞室上方向下开挖,把洞室顶部的土全部揭取掉——考古上把这一工作称为“大揭顶”。但是从哪个位置、向哪个方向揭顶?又成为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据进入过M1盗洞的木河乡所长李成军回忆:由地表盗垂直向下大概七八米左右到达盗洞底部,然后水平向两个方向掏挖,一个向北,但走不远就结束了;一个向西,挖了很深,盗洞不高,人得猫着腰前进,越往里空间越狭小,考虑到人身安全就没再往里走。
一天晚上周老师盘腿坐在住地的床上,手里拿着纸和笔,我俩一起讨论着应该如何大揭顶。周老师根据李所长的描述在纸着墓葬结构的各种可能性。那一刻我感觉我们就像在一个千古迷案:竖穴整体呈东西向,西端是阶梯式墓道,东端接近底部有一方坑,坑内随葬有4辆马车,墓坑北壁底部东端有封门板,洞室应该是从这里向北掏挖。但根据李所长的描述来推测,还有一种可能性:洞室的方向也呈东西向,那么墓葬的结构就可能是洞室和竖穴平行布局、两者之间有一堵土墙间隔。这种结构的墓葬,就连有三十多年考古经验、见多识广的周老师都没见过。我兴兴地猜想着,不过从力学角度来说,这种结构是不合理的、很容易坍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大揭顶”的前夜,我和周老师商定了揭顶方案:先在平行于竖穴开口北壁3米处、延竖穴东壁和西壁的延伸线向北扩方,进行大揭顶,等找到洞室顶部,再收缩范围。
扩方揭顶过程中,在离竖穴底面约4米的位置,出现了一条南北向的深褐色墓葬填土带,我知道洞室的顶部要出来了!在随后的发掘中,我们根据揭露的洞室方向和范围及时缩小了扩方面积,大大降低了出土量和用工量。1个多月后,一种从未见过的、新型的墓葬形制在我们的手铲下逐渐清晰起来:墓葬竖穴开口平面近梯形,西端为高低、宽窄不等的9级阶梯,竖穴东端方坑的底面上随葬4辆马车。墓室位于竖穴北壁下东端,垂直于竖穴北壁向北掏挖形成洞室,洞室分前后双室,前室呈长方形,东西两侧壁下各有9个柱洞,柱洞内立木柱用以支撑墓室顶部类似梁架性质的棚木。让人惊叹的是,前室内还随葬1辆车,装饰豪华程度令人咂舌,车体表面用金、银、贴金银铁、玛瑙等珍贵材质进行装饰,装饰覆盖程度接近100%,使整个车体几乎看不到一处木质部分。但这辆车因为洞室顶部坍塌,加上盗墓分子的肆意而损毁严重。后室呈长方形,墓主应葬于其内,估计是因为墓主盛装入殓,陪葬品珍贵且丰富,故而墓分子洗劫一空。
墓葬M16全景。该墓未掘,结构和M1相仿,车辆放置位置和等级次序与M1基本一致,可做参考。我们将这种形制的墓葬命名为“阶梯墓道竖穴土坑偏洞室墓”。
文化属性
张家川县深居我国内陆腹地,受东南和西南季风交互影响,属温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短冬长,降水量充沛。11月初的马家塬早已银装素裹,墓葬内好似冰窟,从家中带来衣物的御寒指数急剧下降,促家人尽快让同事捎来更厚的棉衣的同时,我把带来的衣服全都套在了身上,怀里抱着一个盛了热水的医用盐水瓶就下墓了,但这个的保暖器材实在是效果不佳,不到半小时就冰冰凉了。
M3出土的秦文化因素铜茧形壶
天气是寒冷的,但工作的情绪却是火热的,考古的疑问也一个接着一个:这么特殊的墓葬形制、如此装饰豪华的陪葬车辆、精美多样的随葬器物,它们的拥有者到底是谁呢?这些人是怎样的一个族群、其文化面貌又如何呢?
出土的贴金银铁矛
出土的蓝釉陶杯
判定一个遗址的考古学文化属性,需要结合多项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对出土遗物的辨识是条件之一。
20世纪30年代苏秉琦先生在宝鸡斗鸡台遗址发掘到“铲脚鬲”,开秦戎文化研究之先河。80年代大学考古系赵化成先生首次将他发掘的毛家坪遗址出土的两类文化遗存区分为“西周时期秦文化遗存(A组遗存)”和“以夹砂红褐陶为特征的B组遗存(西戎文化遗存)”。
西戎文化夹砂褐陶铲脚鬲
2006年下半年在大学任教的他和韦正老师又带着北大考古专业的学生在礼县大堡子山遗址进行田野发掘实习。礼县距张家川有近5小时车程,有一天趁着下雨停工的间歇,他不辞辛苦地带着学生,租车来到马家塬参观。其中一位 日本的留学生看到如此奢华的墓葬,激动不已,竟然地躺在了我们清理过的墓主所在的洞室地面上,引来众人一阵嬉笑。在这次考察中,赵化成先生、王辉所长、韦正老师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根据马家塬墓葬出土的夹砂褐陶铲足鬲、夹砂红褐陶单耳罐、大角羊形铜车舆饰、铜鼎、铜茧形壶、马车等遗物结合墓葬形制推断,将这批遗存定性为秦人羁縻之下的“西戎文化遗存”。
2006年发掘现场研讨会,当时的办公条件就是一顶这样的帐篷。
古代文献中有关西戎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所谓西戎,是对先秦时期西北地区周、秦文化分布区周边少数的泛称,并非某一特定。“西戎文化”指历史上西戎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西戎种姓繁多,其物质文化遗存的面貌也是多种多样的,很难拿某一支考古学文化来概括。西戎文化其实涵盖了多支考古学文化。考古发现的西戎文化遗存,主要是指商代、西周时的洼、辛店、卡约文化,以及在甘、宁地区及陕北发现的东周时期西戎等。这其中与周、秦文化的,即洼文化和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以及宁夏南部东周时期西戎及相关遗存,年代从商代延续至战国。由于史书中有关西戎的记载较为简略,长期以来史学界尽管进行了大量的梳理和考证,但对其族系及文化的认识仍然十分模糊。
M3墓室随葬车上出土的具有欧亚草原游牧文化风格的银大角羊形车舆饰
M3墓室随葬车上出土的具有欧亚草原游牧文化风格的金虎形车舆饰
在马家塬考古发掘取得初步成果后,、甘肃省委省十分重视,冬月,时任副局长童明康、甘肃省委郝远在所长杨惠福、副所长王辉的陪同下莅临工地检查指导工作。
在王辉副所长的带领下,我们继续进行着该遗址文化属性的求证。向专家请教是中国考古学界的一个优良传统,听说马家塬有重大发现,徐光冀、信立祥、焦南峰、奎、恩、王建新……一位位国内考古学专家纷至沓来,他们纷纷提出了对遗址文化属性的见解和下一步考古工作的建议。
经过保护修复后的M3-1号车车舆拦板装饰
参加评选
2007年4月8日,由指导,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享有考古界奥斯卡之誉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京揭晓。2006年度在中国各地进行的合法考古发掘、调查等项目均有参评资格。此前,经过《中国文物报》刊布、专家评议,更具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并在学科里有新内容和新认识的24个考古项目入围终评名单。中国考古界的各路英豪(考古项目领队)带着他们的考古项目齐聚首都,向评选专家和公众展示其考古发掘成果。最终马家塬战国西戎从众多参评考古项目中脱颖而出,被评为“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这是我人生之一次参加如此盛大的考古会议,我如饥似渴地聆听着各项目领队的汇报,记录着黄景略、严文明、张忠培等考古界泰斗的点评——真是一场学术洗礼啊!随后,素有中国考古界更高奖项之称的田野考古奖,于11月9日揭晓,马家塬遗址考古项目荣获“2006-2007年度田野考古奖三等奖”。2022 年10月18日,在中国现古学迎来百年之际,马家塬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至此,马家塬遗址及其出土遗物所反映的西戎文化在国内外引起了持续而巨大的反响。
后记
16年后的今天,回忆当年往事,想起已经作古的周广济老师的音容笑貌,发掘墓葬的艰辛,清理马车的不易,郭志远副馆长五十多岁的年纪还与刚刚参加工作的赵为群不论酷暑严寒仍然一起彻夜坚守工地守护文物的安全,马明远馆长工作时认真细致、生活上又经常为我和周老师改善伙食,马保华老师每天开车17公里接送我们上下班从未缺勤,考古学家们幽默的话语、严谨的学风……一幕幕恍如昨日。
今天我们能够对西戎文化有一个比较具象的认识,是因为有这样一批青灯黄卷、风餐露宿、默默无闻的文物工 ,是他们的共同努力,方才揭开了西戎族群的神秘面纱,而这也仅仅是面纱的一角,还需要更多的有志之士为之付出不懈努力。马家塬遗址的发掘于我而言也是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 单位为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刊发时标题有修改)
责任编辑:李梅
校对:张亮亮
以上就是与属鼠女出生农历四月初八相关内容,是关于考古的分享。看完属鼠农历四月出生好吗男人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㈦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是什么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有:
一、旧石器时代5项:
北京周口店遗址、河北阳原泥河湾遗址、群山西襄汾丁村遗址、辽宁营口金牛山遗址、宁夏灵武水洞沟遗址。
二、新石器时代33项:
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上海青浦崧泽遗址、浙江浦江上山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浙江余杭良渚遗址、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福建闽侯昙石山遗址。
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山东章丘城子崖遗址、河南舞阳贾湖遗址、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河南三门峡庙底沟遗址、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
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重庆巫山大溪遗址、西藏昌都卡若遗址、陕西神木石峁遗址、陕西西安半坡遗址、陕西临潼姜寨遗址、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青海民和喇家遗址、香港马湾岛东湾仔北遗址。
三、夏商时期10项:
江西新干商代大墓、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河南偃师商城遗址、河南郑州商城遗址、河南安阳殷墟(含洹北商城、后冈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新疆若羌小河墓地台湾卑南遗址。
四、两周时期15项:
北京琉璃河遗址、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山西临汾晋侯墓地及曲村天马遗址、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山东临淄齐国故城、山东曲阜鲁国故城。
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河肆蚂南洛阳余雹或东周王城遗址、湖北随州曾侯墓群、四川成都金沙遗址、陕西宝鸡周原遗址、陕竖伍西西安丰镐遗址、陕西凤翔秦雍城遗址、甘肃张家川马家塬遗址。
五、秦汉时期16项:
北京大葆台汉墓,河北满城汉墓,吉林集安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江苏徐州汉楚王墓群,江西西汉海昏侯墓,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
湖南里耶古城遗址,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广东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王墓,广西合浦汉墓群,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陕西汉长安城遗址,陕西秦咸阳城遗址,陕西秦始皇陵新疆民丰尼雅遗址。
六、三国至隋唐时期9项:
河北临漳邺城遗址及磁县北朝墓群、黑龙江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河南汉魏洛阳城遗址、河南隋唐洛阳城遗址、陕西法门寺遗址、陕西唐大明宫遗址、甘肃敦煌莫高窟、青海都兰热水墓群、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
七、宋辽金元时期9项:
内蒙古辽上京遗址、内蒙古元上都遗址、黑龙江金上京会宁府遗址、浙江杭州南宋临安城遗址及官窑遗址、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河南许昌白沙宋墓、广东“南海I号”沉船、贵州遵义海龙屯城址及播州杨氏土司墓群、宁夏西夏陵。
八、明清时期3项:
北京明定陵、江西景德镇御窑厂窑址、四川江口明末战场遗址。
㈧ 西藏一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近日
在“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上
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西藏昌都卡若遗址入选
快来看看吧
10月18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值此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之际,开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北京周口店遗址、河北阳原泥河湾遗址群、西藏昌都卡若遗址等100项发现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同时,由中国考古学会文棚罩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提名,从已挂牌的考古遗址公园项目中推荐22项候选项目,线上投票产生5项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
旧石器(5项)
北京周口店遗址
河北阳原泥河湾遗址群
山西襄汾丁村遗址
辽宁营口金牛山遗址
宁夏灵武水洞沟遗址
新石器(33项)
河北武安磁山遗址
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
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
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
上海青浦崧泽遗址
浙江浦江上山遗址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浙江余杭良渚遗址
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
福建闽侯昙石山遗址
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
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
山东章丘城子崖遗址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
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
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
河南三门峡庙底沟遗址
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
湖北荆门屈燃陵家岭遗址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
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
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
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
重庆巫山大溪遗址
西藏昌都卡若遗址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
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
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
青海民和喇家遗址
香港马湾岛东湾仔北遗址
夏商(10项)
江西新干商代大墓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河南偃师商城遗址
河南郑州商城遗址
河南安阳殷墟(含洹北商城、后冈遗址)
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
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
新疆若羌小河墓地
台湾卑南遗址
两周(15项)
北京琉璃河遗址
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
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
山西临汾晋侯墓地及曲村-天马遗址
山西侯马晋国遗址
山东临淄齐国故城
山东曲阜鲁国故城
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
河南洛阳东周王城遗址链段闹
湖北随州曾侯墓群
四川成都金沙遗址
陕西宝鸡周原遗址
陕西西安丰镐遗址
陕西凤翔秦雍城遗址
甘肃张家川马家塬遗址
秦汉(16项)
北京大葆台汉墓
河北满城汉墓
吉林集安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江苏徐州汉楚王墓群
江西西汉海昏侯墓
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
湖南里耶古城遗址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
广东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王墓
广西合浦汉墓群
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
陕西汉长安城遗址
陕西秦咸阳城遗址
陕西秦始皇陵
新疆民丰尼雅遗址
三国至隋唐(9项)
河北临漳邺城遗址及磁县北朝墓群
黑龙江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
河南汉魏洛阳城遗址
河南隋唐洛阳城遗址
陕西法门寺遗址
陕西唐大明宫遗址
甘肃敦煌莫高窟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
宋辽金元(9项)
内蒙古辽上京遗址
内蒙古元上都遗址
黑龙江金上京会宁府遗址
浙江杭州南宋临安城遗址及官窑遗址
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
河南许昌白沙宋墓
广东“南海I号”沉船
贵州遵义海龙屯城址及播州杨氏土司墓群
宁夏西夏陵
明清(3项)
北京明定陵
江西景德镇御窑厂窑址
四川江口明末战场遗址
考古遗址保护展示
优秀项目
北京周口店遗址
浙江余杭良渚遗址
福建三明万寿岩遗址
四川成都金沙遗址
陕西秦始皇陵
新闻+
资料显示,卡若遗址是西藏 历史 上首次科学发掘的古代遗址,也是迄今为止青藏高原保存最完整、最系统、时代标志最明确、遗物和遗迹最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时代大致距今5300年至4000年,它是研究中国西南地区古人类迁徙及其与黄河流域文明的联系、探寻藏民族起源之谜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