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清图片 » 明代火龙高清图片
扩展阅读
电影截图文字图片素材 2025-04-30 02:53:23
简约字图片手机壁纸 2025-04-30 02:53:17

明代火龙高清图片

发布时间: 2023-04-24 09:31:49

① 明代武器“火龙出水”被BBC称为州际导弹,作战有用吗

“火龙出水”在作战中是有作用的


一个例子就是:十六世纪中叶,日本侵袭朝鲜,爆发了着名的露梁海海战。战场上日本本来优势很大,朝鲜水师处境危急,在紧急时刻,他们运用火龙出水,将日敏州孙本顿挫,日军损失几百艘战舰,最终落荒而逃

② 电影火龙 谁有给我发下梁家辉主演

《火龙》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春晌扮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sXlwrib0odfeSO_oimGhAw

提取码: 24tf

简介:《火龙》是由李翰祥执导,梁家辉、潘虹领衔主演的剧情片。影片改编扒灶自李淑贤所着《他的后半生》,描述了解放后,曾经的皇帝溥仪作为普通人的后半生谨绝,以及他与妻子李淑贤之间的爱情生活。该片于1986年3月27日在中国香港上映。

③ 火龙果是剑花的果实吗

火龙果是剑花的果实。

剑花也称霸王花、七星剑花、龙骨花、火龙果、昙花 ,为仙人掌科量天尺属植物量天尺的花。分枝扦插容易成活,常作嫁接蟹爪属,仙人棒属和多种仙人球的砧木,花可作蔬菜,浆果可食,商品名“火龙果”。

④ 数码宝贝火神兽、火龙兽、炎龙兽、凯撒暴龙兽、古代暴龙兽的高清图片

只找到2张.图片如下:

⑤ 神火飞鸦、火龙出水,这些名字吊炸天的明代火箭,实战威力如何

▲明代倭寇

最后至于拿康格里夫火箭来论证明代火箭不行的,且不说两者有长达两三个世纪的代差,作战环境已经完全不同。而且按照这个逻辑,19世纪欧洲军队能用滑膛燧发枪打败用火绳枪清军,那是不是当年用火绳枪的军队都是loser呢(笑)。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静默之鸮,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⑥ 龙的历史演变

中国龙的发展分为3个时期。

第一期是春秋以前,可称之为“古代龙”。古代龙多作匍匐爬行状,结构形态比较粗陋,蛇身兽头,保持着爬行动物的特点。

但它们的形状极为丰富,也异常怪异。或尖角,或齿角,或无角,或长鼻,或卷鼻,或无鼻,或多鳍,或一鳍,或无鳍,或一足,或前后有足,或无足……它们带着一身粗野与狂放,暴力与恐怖,展示着神秘的威力。这不仅反映着上古时代大陆地方文化未经系统化之前的形态,同时也反映着野蛮的部落兼并战争时代的文化特色。

第二期从战国到唐代,可称之为“中世龙”。这是龙的形态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中世龙”开始脱去了爬行动物的特点,从匍匐走向飞腾。龙的体态多呈S形,显得刚健有力。形态结构也开始复杂化,出现了头发、节毛,角开始分杈,由原先的牛角变为鹿角,羊须的特征开始突出,有时则表现为兽身。

而且气势渐增,表现出不可一世的姿态来。如汉画砖上的青龙龙头高举,引颈长啸,大有腾身欲飞之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世龙不管龙姿怎样变化,形态怎样不同,除圆形造型外,它们的头大多奋力高举,或引颈欲鸣,有引身向上的飞动趋势。这一点与古代龙和现代龙,是大不相同的。这种造型艺术,乃深深植根于强盛的专制帝国与夷夏文化大融合的历史运动之中。

第三期是宋以后,可称之为“现代龙”。宋以后,龙的形态基本定型,所以宋、元、明、清七百年,几乎没有什么亮慧册变化。现代龙的主要特点是蜿蜒多姿,通体华美,虽仍保持着不可一世的威严,但却失去敬宏了中世龙的刚猛。

它们的头角由短变长,呈叉状,但却没有进攻性,而展示的是一种“威仪棣棣”的容度。上腭由卷变直,口由深变浅,原始龙带血的巨口,变成了满足生存需求的觅食工具。身躯延长,须发长飘,身体的各个部分表现得极为协调,优美的姿态更富有神韵。它标志着民族性格的成熟与民族文化的基本定型,标志着一个历史时代的终结。完美意味着不再发展,成熟意味着走向衰落。

(6)明代火龙高清图片扩展阅读:

炎黄时期就以龙为图腾,对神异动物龙碧粗的崇拜,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早在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时期,先人们就雕刻各种“C”形玉龙、玉猪龙等作为礼器,拜祭天地山川。

据记载,在炎黄时代,龙就成为中华民族各部落联盟的共同图腾。以后,夏朝以黄龙为图腾,商周时期龙文化更得到广泛的传播,在各种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中,龙的形象经常出现。

秦汉以后,龙成为帝王的象征。历代皇帝都自称为“真龙天子”,还把龙字用在帝王使用的东西上,如将皇帝穿的衣服称为龙袍、皇帝坐的椅称为龙椅、皇帝睡的床称为龙床等。在古人心目中,龙是一种神秘的宝物,不易见到,即使显现了也见首不见尾,或只见到只鳞片爪。而龙的出现,是天下太平的征兆,所以龙被人们视为天下间最大的吉祥物。

虽然神秘莫测、变化多端的龙难得一见,但自古以来人们对龙的形象描述得很清楚。汉代学者王充指出,龙自首至膊,自膊至腰,自腰至尾,三部分长度都相等;龙的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龙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龙还能显能藏、能巨能细、能长能短。春分时飞上天,秋分时潜于渊。

在神话传说中,龙的种类有很多,有鳞者为蛟龙,有翼者为应龙,有角者为虬龙,无角者为螭龙,未升天者为蟠龙,好水者为晴龙,好火者为火龙,善吼者为鸣龙,好斗者为蜥龙。

在堪舆学着作中,“龙”是最常见的术语之一。由于自然界的山和水在形态上变化多端,与传说中的龙相似,所以古人将山和水都比喻作龙,把山脉直呼作“龙脉”,把曲折的流水呼作“水龙”。这样,龙就成为山和水的象征,各种龙的塑像和图案大量出现在宫殿衙署、大户人家乃至寻常百姓家中。北京故宫的九龙壁、太和殿的龙椅、龙柱等都是人们所熟知的。

⑦ 火龙果皮先是什么颜色再是什么颜色

从最开始的绿色到成熟时的红色。


(7)明代火龙高清图片扩展阅读:


火龙果有几种颜色


1、红肉火龙果:红火龙果的果肉红色或紫红色,鲜食品质佳,在台湾、广东、广西产期5~11月,海南产期更长。红肉火龙果自花亲和性差,自花授粉果率低,果实小,商品性差,需要白肉类火龙果授粉,坐果率高且果大。目前红肉火龙果品种名称混乱,没有确定的品种名,各种植者根据自己的爱好而定。

⑧ 世界上真的有龙出现过吗

世上真的有昌配龙?!1934年营口坠龙初探
1934年8月8日,在营口发现了一具与传说中的龙极相似的骨骼,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这个神秘生物未死之前,当地的居民曾经两次见到它,并与其有过长时间近距离的接触!
在《营口市志》第一卷中记述:“(1934年)8月8日午后,辽河北岸东小街一农民在附近苇塘发现一巨型动物白骨,长约10米,头部左右各有一角,长约1米余,脊骨共29节。伪营口第六警察署将其运至西海关码头附近空地陈列数日,前去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说,这个怪物曾经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出现在距离入海口20公里处。
肖素芹老人:当年9岁,她爸爸是给地主赶马车的,当时很多人都说在田庄台上游发现一条“活龙”,于是赶到那里。爸爸就把她放在马背上,扶着她看。她所看见的“龙”方头方脑,眼睛很大,还正迅斗一眨一眨的,而身体为灰白色,弯曲着蜷伏在地上,尾巴卷起来,腹部处有两个爪子伸着,而让她印象最深的就是感觉这条“龙”有气无力,眼半睁半闭,再加上眼睛有些发红,很多人都说是天气太热的缘故,于是在龙的上面搭了个棚子为它避暑,还有人抬水往它身上浇,让它得以“解暑”。后来,下了很长时间的大雨,这条“龙”就不见了。
当时,老百姓认为天降巨龙是吉祥之物,人们有的用苇席给怪兽塔凉棚,有的挑水往怪兽身上浇,为的是避免怪物身体发干。据说,人们都非常积极,即便是平日里比较懒惰的人也都纷纷去挑水、浇水。而在寺庙里许多百姓、僧侣每天都要为其作法、超度,此举一直持续到又一次的数日暴雨过后,这只怪物神秘地消失了为止。
然而,连续二十多天大雨后,这个怪物第二次又奇异地出现了,这次出现是在距辽河入海口10公里处的芦苇丛中,此时它已不是活物,而是一具奇臭难闻的尸骸。
据杨义顺老人回忆:在发现“龙”骨之前,曾听大人们说芦苇荡里总有噼里啪啦的响声,而且还有“呜……”像牛一样的叫唤声,听起来很沉闷,还能听到挣扎的声响,后来就没有动静了。当时,营口地区已经连续下了40多天的大雨,街路上全都是水,一些房屋因进水太多而倒塌。雨停后,随着北风吹过,空腥臊味很大,看管苇塘的一名卢姓工人顺着怪味寻找,发现大片举磨大片芦苇倒伏,拨开后进去一看,吓了一大跳:里面赫然躺着一个已经死去的庞大动物!该工人吓得转身就跑,回到家里大病了一场。百姓们听说之后,结伴前去观看,并且报告给了当时的政府。当时西海关附近的一家防疫医院人员穿着白大褂,给已经生蛆的动物尸体喷射了消毒水。“龙”骨被抬出来后,有人用4个船锚系上绳子将骸骨围成一圈,供大家参观。
孙正仁:光骨头不是原来的龙型,画的那个、描得那个不是那个型,就是挺长的,挺大的头,两个大角一米多长,不止一米三、四尺,长两根。趴在地上,身上弯弯曲曲的,能有十几米这么长。
原营口市着名正骨医生马子臣(曾亲眼见过“龙”骨)的儿子马国祥记得父亲曾对他说过,骸骨被发现时,肉还没有完全腐烂,看上去特别像“龙”。
记者翻阅1934年8月12日《盛京时报》时惊奇地发现,此“龙”竟然有“爪”,而且还用“爪”挖了一个近17米长,6米多宽的土坑,说明“龙”后曾经挣扎过。
相关记载:“……该龙体气参天,头部左右各生三支甲,脊骨宽三寸余,附于脊骨两侧为肋骨,每根约五六寸长,尾部为立板形白骨尾,全体共二十八段,每段约尺余,全体共三丈余,原龙处,有被爪挖之宽二丈长五丈之土坑一,坑沿爪印清晰存在,至该龙骨尚存有筋条,至皮肉已不可见矣。”
这些特征也进一步验证了是龙的看法。
据几位老人讲,当年有关方面曾邀遍老渔民辨认,但没一个人认识怪物尸体。人们议论纷纷,普遍认为是“龙”。
营口伪第六警察分署组织人力,将其尸骨分解后运到南岸,在西海关前空场上按原状摆放,任人参观。
2 世上真的有龙?!1934年营口坠龙初探
当时的《盛京时报》派人采访,也称之为“龙”、“天降龙”、“营川坠龙”、“巨龙”等,同时还配以照片,图文并茂。营口市民争相观看,附近城市专程来参观者也络绎不绝,购买往返营口的火车票因此紧张起来。后又有报道说,营口水产高级中学校渔捞科张老师判定“确系蛟类”。
当时的营口美大照相馆和英明照相馆洗印了大量“龙”骨展览的照片,在二本町胡同附近沿街贩卖,一些从外地来营口参观“龙”骨的人,争先恐后购买“龙”骨照片带回去给家人欣赏。
李滨生:记得那一年我十岁,在70年前,在西海关露天展览围的一圈是锚,舢板下固定船的锚用那个间断着围起一个圈,用绳子拦着,地下洒着白灰,因为人很多也挤不进去。随着人流的移动才能到前边看,人都有一个好奇心理去看,只是传说中有龙,实际生活中没有见过的机会,都很好奇,去看。重点都看头,它很长,有两三丈长,十米左右,立着。脊梁骨朝上不像鱼。奇怪的是头上有角,任何水族没有角。
翻阅相关资料,记者看到了1934年8月14日《盛京时报》刊登的“龙”骨照片复印件,虽然年代久远,加上受当时摄影技术以及种种因素制约,只能依稀看出头戴草帽观看“龙”骨展览人群的模糊身影,然而画面中一具长长的动物骸骨及其头上生出的两只长角依然清晰可见。
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社会秩序混乱,水产高级中学也几经搬迁,偌大的骸骨就这样遗失了。
1939年,16岁的孙正仁来到大连给人做管家,女主人的丈夫是营口商会会长的弟弟。孙正仁深得主人的赏识,1941年离开大连时,女主人把一段“龙”骨当作奖赏给他。据介绍,女主人手中的龙骨大约有三斤多重,呈白色条状,骨头底端约有碗口大小,慢慢向上延伸越来越细,直至最尖端。骨头表面的白色釉面很亮,大家说是‘龙’牙。女主人告诉他,这是曾经在营口展览的龙骨。
6月16日上午,孙正仁老人把自己保存了整整六十三年的五块“龙”骨捐献给了市史志办公室,他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鉴定一下他手中的骸骨。
营口坠龙事件和龙骨现世的经过大概如此。对此,多方媒体进行过报道,也有各种质疑的声音:
中央电视台还拍摄了专题片,片中得出的结论认为,这是鲸鱼搁浅,然后骨骼拼错。
辽宁省研究员傅仁义根据《盛京时报》的照片断定“龙”骨是出土的“原始牛”的化石。
董为副研究员认为,这有可能是一种象的化石,而那两个“角”,是长齿。
有专家研究孙正仁老人捐赠的龙骨后初步认为是第四纪野马的化石。
这些解释显然都不圆满:
鲸鱼不会有角和四爪,根据刚腐烂活体拼装的骨头不太存在长度体形和特征严重摆放错误的可能。
牛马象都不可能有十多米长的蛇形骨骼。
而且考古学者都忽视了最重要的问题:当时是活体腐烂得到的骨骼,而并非古生物化石,新鲜骨骼也不可能成为化石。
由于孙老的龙骨来源问题,加上化石和新鲜骨骼的差异,不免使人怀疑这是不是当时的营口龙骨。
虽然有大量目击者,非常详实的记载照片,由于缺乏实物,营口坠龙仍然成了难以解开的历史之谜。

因为要尽量保证事情的客观,以上的记叙多是整理自光音的相关文章。我不敢贪功,在此致谢!
我整理了一些网上的目击龙事件,发现这些事件的目击者(很多时候是相当多的人同时看到)多数都声称自己看到的神秘生物很像龙,都有牛头,蛇身,四爪且长角,身形都相当长而巨大。这些事件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目击:许多人称看到过飞在空中的龙。有时是身体的一部份,在一次内蒙的目击事件中,多个目击者声称看到云中露出一只巨爪。有时是全身。最离奇的是多个解放军女伞兵称在文革中的一次跳伞训练中在云中看到了龙。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这几人都没有伸张。另些人目击的龙则在水中。这和水怪目击事件较相似。就不多写了。
第二类就是坠龙。据有的文章作者说,他收集的坠龙事件已有几十起,就我看到的来说,这些事件有以下两种:一种是旱灾严重的时候久不下雨,村民在空地上发现一条巨大的类龙生物,它好像筋疲力尽,一直趴在地上,只是偶尔扭动一下身体。好心的村民一般都会给它盖上席子。龙在地上的时间从两三天到两个月不等,其间不吃不喝。龙的消失总是在大风大雨的夜晚,村民认为龙在地上受苦是上天对它犯错的惩罚,龙的刑期满了就回到天上。另一种是闪电击毙类龙生物,,如果说前一中是活坠龙,那这中就是死坠龙了。死坠龙的数量比活坠龙少,民间的解释是龙犯了大罪,被上天罚到人间。

3 世上真的有龙?!1934年营口坠龙初探
从这些事件中也看出一些问题:关于龙的目击事件都是在中国发生的,有一例在新加坡。(日韩也有,但我没找到例子)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看不到龙?如果这中生物确实存在,这又该怎么解释,龙没有翅膀,它怎么飞行呢?十二生肖中唯独龙被说成是不存在的,可是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创造一种不存在的动物来和十一种存在的动物并列呢?请大家不要把这篇文章当成猎奇的作品,我只是想寻找事情的答案。

附:历代对龙的记载(相信是很不完全的,请朋友们提供资料)
●(后汉书.五行志〕:龙降温明殿
此句在清代〔洛阳县志,仟异志〕中引作黑如车盖隆起,奋迅五色,敕〔后汉书〕更明确。
灵帝光和元年六月丁丑,有黑气堕北宫温明殿东庭中,黑如车盖,起奋迅,身五色,有头,体长十余丈,形貌似龙。
灵帝即东汉皇帝刘宏,光和是他在位时所用的年号之一,光和元年六月丁丑,即公元一七八年七月一日。东汉都城在今河南洛阳市近郊,温明殿或许就是皇帝陛下的寝宫吧。在温明殿的东院,从空中坠下一个巨大的黑色物体,像圆形的车伞一样,身子在快速的旋转中显露出五色光芒,虽有头,但无足,不见尾,似龙非龙,长达二十余米。
●〔元史.五行志〕云:至元二十七年七月,益都临胸县有龙见于龙山,巨石重千斤,浮空而起。
至元二十七年。临胸县在今山东省。龙山出现了龙,可惜不知它的模样如何。它的到来,竟能使千斤巨石浮空而起。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黄龙出现在武阳赤水,逗留九天后离去, 当时曾为此建庙立碑。
●东晋永和元年(西元345年)四月,有一黑一白两条龙,出现在 龙山。燕王亲率朝臣,在距离龙200多步的地方,举行了 祭祀活动。
●明清时期的地方志中,还不时发现有关龙的记录。据《临安府志》记载,崇祯四年(西元1631年)云南石屏县东南的异龙湖中发 现巨龙,“须爪鳞甲毕露,大数围,长数十丈”龙山和异龙湖中 出现龙,可能不止一次。不然它不会有“龙山”和“异龙湖”之 称 !
●《唐年补录》记载,唐咸通末年某日,有青龙坠在桐城县境内, 因喉部有伤,当场死去。龙全长十多丈,身子和尾巴各占一半。 尾呈扁平状。它的鳞片跟鱼差不多,头上有双角,口须长达两丈 ,腹下有足,足上有红膜。
●郎瑛《七修类稿》记载,明代成化末年,广东新会县海滩上 坠落一条龙,被渔民活活打死。此龙约一人高,身长数十丈,酷似画中龙,只有腹部呈红色。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西元1162年),太白湖边发现一条龙,巨鳞长须,腹白背青,背上有鳍,头上耸起高高的双角,在几里之外都能闻到腥味。当地群众用席子遮盖它的身体,官府还派人亲自祭祀。一夜雷雨过后,龙消失了。它卧过的地方留下一道深沟。
●《永平府志》记载,道光十九年(西元1839年)夏天,有龙降落在滦河下游的乐亭县境内,蝇蚋遍体。当地群众为它搭棚以遮蔽阳光,并不断用水泼洒它的身体。三天后,在-场大雷雨中,龙离开了原地。
●西元1944年8月,松花江南沿的扶余县陈家围子村后,数百人围观一条趴在沙滩上的黑龙。据仍然健在的目击者任殿元说,该龙长约20多公尺。这个动物外形像四脚蛇,脸形和画上的龙差不多,长着七八根又粗又硬的长须,身子的前半部份直径约一公尺多。四个爪子深深扎进沙滩里。它全身都是鳞片,形状像鳄鱼鳞。任殿元至今仍满腹疑团,那条巨型动物为什么长得那么像画上的龙?
●1953年夏天,豫东某地降落一条不明动物,不少好事者徒步数里前往观看。据目击者所描述的形状,这东西像一条巨大的鲨鱼。它的腥味招来很多苍蝇。这鱼应是生活在深海的稀有鱼类,至于为什么会由天而降,似乎可以和龙坠落的原因产生关联。

⑨ 火药是怎么发明的

火药是四大发明之一,主要来源于人们对炼金术和制药业的长期实践。火药的发明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在古代,人们提炼药丸来追求长生不老。炼金术的目的和动机是超前的,但是它的实验方法仍然有它的优点,这最终导致了火药的发明。

火药是一种黑色或棕色的炸药,与硝酸钾、木炭和硫磺机械混合。它最初被制成粉末,然后通常被制成不同大小的颗粒。可以用于不同的目的。在无烟激唤火药被使用之前,是唯一的军用推进剂。火药是中国古代炼金术士在1000多年前的隋唐时期发明的。

明朝的火药

明代在作战火器方面,发明了多种“多发火箭”,如同时发射10支箭的“火弩流星箭”;发射32支箭的“一窝蜂”;最多可发射100支箭的“百虎齐奔箭”等。明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与建文帝战于白沟河,就曾使用了“一窝蜂”。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多发齐射火箭,堪称是现代多管火箭炮的明缺凯鼻祖。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当时水战中使用的一种叫“火扮码龙出水”的火器。据“武备志”记载,这种火器可以在距离水面三、四尺高处飞行,远达两三里。

这种火箭用竹木制成,在龙形的外壳上缚四支大“起火”,腹内藏数支小火箭,大“起火”点燃后推动箭体飞行,“如火龙出于水面。”火药燃尽后点燃腹内小火箭,从龙口射出。击中目标将使敌方“人船俱焚。”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二级火箭。

另外,该书还记载了“神火飞鸦”等具有一定爆炸和燃烧性能的雏形飞弹。“神火飞鸦”用细竹篾绵纸扎糊成乌鸦形,内装火药,由四支火箭推进,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火药筒并联火箭,它与今天的大型捆绑式运载火箭的工作原理很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