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清图片 » 米溪帖高清图片大全
扩展阅读
俄罗斯肥胖的女人图片 2024-11-02 12:14:58
玩手机图片搞笑漫画 2024-11-02 11:42:49

米溪帖高清图片大全

发布时间: 2022-07-30 01:45:40

① 米蒂的苕溪诗帖中的戴公是谁

戴安道
过剡如寻戴
剡(shàn),剡溪,水名,曹娥江上游的一段,在浙江。
寻戴:寻访好友
戴安道住在剡溪。
这里是个典故: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后因称访友为“寻戴”。
所以,米芾这里写的“寻戴”,并不是找自己的一位姓戴的好友(戴公),而是借用“寻戴”这个典故。

顺便说一下,其下文也用了一个人名(典故),枚,枚乘,和司马相如齐名,人称枚马,也是辞赋家。所以用“赋枚”来指代作赋。

② 北宋大家米芾的作品有哪些

米芾作品有哪些
用文字表达他有哪些作品
来自匿名用户的提问
最佳答案由提问者推荐
米芾传世墨迹主要有《苕溪诗卷》、《蜀素帖》、《方圆庵记》、《天马赋》等,而翰札小品尤多。存世的多为小字,大字仅有现藏上海博物馆的《多景楼诗》、东京国立艺术馆的《虹县诗》、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研山铭》。
米芾除书法达到极高的水准外,其书论颇多。着有《书史》、《海岳名言》、《宝章待访录》、《评字帖》等。
米芾擅水墨山水,人称“米氏云山”,但米芾画迹不存在于世。目前唯一能见到的,也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米画”——《珊瑚笔架图》,画一珊瑚笔架,架左书“金坐”二字。然后再加上米点和题款,米家山水便赫然而出。米芾以画代笔,颇有意趣。

③ 米芾蜀素帖几亿

书法史上的大师级书法家几乎个个都是天才,也几乎个个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展露头角。

米芾同样也是如此,在近年来,书坛出现一件米芾31岁写的书法,引发许多人的关注,能够在31岁把书法写到这种程度,翻遍整个书法史,也找不出第二个人来。

这件作品就是米芾的《离骚经》。


米芾行书《离骚经》

《离骚经》与米芾的《苕溪诗帖》以及《蜀素帖》,在气格的表现上有所不同,但用笔的习惯,和点画的内在机理却是一致,其书写气息也完全是米芾个人的呈现。技法可以模仿,但气息是无法模仿的,所以这件《离骚经》是书坛公认的米芾真迹。

这件《离骚经》总长度在十米以上,开篇有干隆皇帝的四字题跋“端庄流利”,从此作的鉴赏印来看,从成书之日起,便已经被许多名家所珍藏。

在上个世纪中叶的时候,此作落入一位国民党要员手中,曾有美国一家博物馆想重金求购遭到了拒绝,此作流传到了今天,被藏家秘密收藏,有专家估值在10亿元以上!


米芾行书《离骚经》

米芾是中国书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人物,他的意义就在于建立起了后人迈向晋唐的一条桥梁。

通俗来讲,后来学习晋唐书法难之有难,一是年代久远,书写习惯极难更易,另外是真迹善本颇少,无法领会晋唐笔法的真谛。

而米芾则是以超凡的天才,从容而悠游地走在晋唐法度之中,留下了数量及其庞大的珍贵法帖。


米芾行书《离骚经》

米芾在自己的书法当中,以一种近乎夸张的“炫技”的手法,将前人法度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后来叩开晋唐大门的敲门砖,从继承的角度来讲,米芾也足以堪为“宋四家”之首。

大书法家宋高宗赵构对米芾也有过一段最为妥当的评价:

米芾得能书之名,无负于海内。以芾收六朝翰墨,副在笔端,故沉着痛快,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烦鞭勒,无不当人意。其书本六朝妙处酝酿,风骨自然超逸也。

米芾一生宗法“二王”,尤其是得益于王献之,所以他书法当中的那种内在气质,有着极为浓烈的晋人风韵,令人高山仰止!


米芾行书《离骚经》

米芾的这件《离骚经》乃是书坛的罕见新作,此作结尾处有元丰四年的落款,这一年是公元1081年,米芾31岁。

《离骚》乃是大诗人屈原的大作,宋代的顶级书法家都曾抄写过,目前存世的也有苏东坡与黄庭坚的拓本,而米芾尚有这件真迹传世。

米芾这件《离骚经》,点画遒劲,字形充满欹侧之变,细细观察,每一个点画都充满蓄势之力,并且留有余地,昂视阔步,中得外超,令人赞叹。此作的结尾处有后人的题跋:


米芾行书《离骚经》

“昔之评芾书者,曰超迈入神,曰沉着痛快,此册殆兼有其美,余固以端流丽目之。石渠宝笈藏米书多矣,无出此右者,即以米书论亦当推为后来居上。”

此作一直被私人珍藏,其用笔之精,形态之美,不逊与米芾任何名作。


米芾行书《离骚经》

而今,我们通过多方找寻,终于将这件私人收藏的米芾《离骚经》原作进行了超高清博物馆级别的1:1复原,还原出跟原作毫无二致的状态。

欲购此米芾《离骚经》行书长卷,请点击下面惠购

④ 苕溪诗帖 米芾 翻译

米芾《苕溪诗帖》白话释义:

我将要前往苕溪(位于浙江省北部),戏作苕溪诗呈给各位朋友。襄阳漫仕(米芾自称,祖籍太原,因其祖父徙居湖北襄阳,曾在襄阳居住)米黻。因为夏天的美好松竹我留在这里,如今为了领略秋天的美景,我要前往苕溪去看那儿的溪山。

平日总是歌咏白雪,现在我要到那里创作采菱的歌谣。鲈鱼摆在饭桌上好像一缕缕的玉一样,橘子开满洲头绽放团团的金光。在这水宫的无限美景中,让我追随着前人谢灵运(旅圣)的足迹在这里尽情地游玩一番吧。

半年的时光可以依傍在修竹林里歇憩,三个时节能够欣赏美丽的花朵。慵懒地倾倒惠泉酒小酌,每每点杯壑源茶细细品尝。主人贤友良多,摆席开筵,环看四周的群峰,它们也被宴会的哗闹声打破了沉静。早起去朋友家归还书简,便不由得因思念家乡而嗟叹不已。

我在这里居住半年,接连与诸位胜友共饮。可是我因为身体有恙,每次相约自己只是制备菜饭漫谈而已,时常还向刘、李、周三位朋友借书。

喜好慵懒闲适的生活却无法推却朋友的盛情,自知穷困哪里希冀通达。贫穷并非道理的拙劣,得病才发觉养心的功效。农家小院可以留客,青冥的天空任凭鸿雁们自由飞翔。乘着秋帆追寻贺怀智的足迹,载着美酒乘船过江东。

厌倦从仕的生活到处流落,不断地驱车四处游玩。热的时候随便找个地方住下。快凉的季节就顺着河流往东边飘去。到了新的地方亲近或是陌生的人聚在一块,身处异乡感觉也像在家乡一样。看着又能穿暖又能食饱的自己,便觉得心中有愧于贫穷但博学的古贤人梁鸿。

旅游饮食都因得遇相知而小驻,像在水上飘来飘去的渔家一般只因有兴致便去游玩。诗句写满了游玩荆水的感闻,迈向时卞峰胸襟甚为豁然开朗,胜句连篇。渡过剡溪仿佛在追寻戴公的足迹,游览古梁国一定要赋上一篇。傍晚渔歌接连响起,情景如画,还有小船作陪,何等惬意!

与密友从春天分开,红薇已经开过,万物繁茂的夏天也将过去。成簇的枝头上鸟儿很是自得,似乎含情脉脉地看着我。漫野间兰花点缀出绚烂的颜色,漆黑的夜晚坐在船头只有岸边的石头与河水相碰对声,仿佛石头在与我对话一样。却看那可怜的皎皎明月,依旧洒满船中,凄清如许。

原文:

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缕会玉鲈堆案,团金橘满洲。水宫无限景,载与谢公游。 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

朝来还蠹简,便起故巢嗟。 余居半岁,诸公载酒不辍。而余以疾,每约置膳清话而已,复借书刘、李,周三姓。 好懒难辞友,知穷岂念通。贫非理生拙,病觉养心功。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厌鸿。秋帆寻贺老,载酒过江东。 仕倦成流落,游频惯转蓬。

热来随意住,凉至逐缘东。入境亲疏集,他乡彼此同。暖衣兼食饱,但觉愧梁鸿。 旅食缘交驻,浮家为兴来。句留荆水话,襟向卞峰开。过剡如寻戴,游梁定赋枚。渔歌堪画处,又有鲁公陪。 密友从春拆,红薇过夏荣。团枝殊自得,顾我若含情。漫有兰随色,宁无石对声。却怜皎皎月,依旧满舡行。

(4)米溪帖高清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苕溪诗》是米芾元祐戊辰(1088年)八月八日从无锡去往苕溪(今属浙江湖州)时所作的六首诗,是米芾的经意之作。诗题称“将至苕溪戏作呈诸友”,其中包括五律六首。从诗中的内容可知,这时侯米芾是在无锡,已经从春天住过夏天,到这八月(秋中)间才预备离开无锡到湖州去,此卷正是其将要离无锡时写的。

米芾自撰《头陀寺碑》里说道:“元祐戊辰,集贤林舍人,招为苕吾之游九月二日道吴门,以王维画古帝王易于龙图阁待制俞献可字昌言之孙彦文。翌日,与丹徒葛满、字季忧检阅审定。五日吴江舟垂虹亭题。”

这时候米芾已经离开无锡,正从苏州下船,经行江向西出发。到湖州约在重阳之前,其时应在书此卷之后不久。诗中又有“凉至逐缘东”和“句留荆水话”之句,那是指到江东——苏州、湖州之前,原曾旅居湖北。

林舍人是林希,万历《湖州府志》载,林希在元祐二年(1087年)就任湖州太守,到元祐四年(1088年)由吕温卿接任。

此卷写于元祐三年戊辰,正是林希知湖州时。唐颜真卿曾作湖州刺史,所以米芾以鲁公比林氏。这些就是米芾作此六首诗的情景。

米芾书《苕溪诗》时,年三十八岁,比他的另一个行书代表作品《蜀素帖》仅早四十余天,《苕溪诗》也是他的书法风格逐渐成熟时期的作品。

文章赏析:

《苕溪诗》中侧锋运用十分丰富,而且有些夸张,“看”中撇的笔画是夸张的侧锋运用,又有些飞白意味,毫无做作的嫌疑。

《苕溪诗》中横竖笔画大多重入轻收,以侧锋重按起笔,然后调为中锋,行笔迅速,显得痛快淋漓。

每个字笔画的长短粗细、屈伸正侧,乃至整篇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空间的大小、疏密,都极富变化。总之就是“锋势郁勃,挥霍浓淡如烟云,变怪多态”侧锋的使用,给米芾的字增添了千般风流,万种仪态。那种爽利超逸的气质在笔锋的肆意挥洒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苕溪诗》中用笔方圆并用,变化跌出,米芾习惯在用笔之中方和圆结合在一起使用,方中有圆,圆中寓方,张力十足。

在《苕溪诗》中方圆的运用极为普遍,圆转处稳健雄厚,气势雄浑,颇有颜真卿风韵;方折处果敢迅疾,意趣天然。

每一个线条都刚柔并济,富有弹性。米芾用笔藏露变化十分明显,几乎每个笔画中都有藏露,信手拈来,非常自然,使鉴赏者能感受到极为强烈的韧劲。

⑤ 谁能给介绍下书法家米芾,十分感谢

米芾(1051~1107),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初名黻,后改芾,字符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 (今江苏镇江) 。曾任校书郎 、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初师欧阳询、柳公权 ,字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后转师王羲之、王献之,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以书法中的点入画,用大笔触水墨表现烟云风雨变幻中的江南山水,人称米氏云山,富有创造性。米芾传世的书法墨迹有《向太后挽辞》、《蜀素帖》、《苕溪诗帖》、《拜中岳命帖》、《虹县诗卷》 、《 草书九帖 》、《 多景楼诗帖》等,无绘画作品传世。着《山林集》,已佚。其书画理论见于所着《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等书中。
因他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官”。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宋史·文苑传》说:“芾特妙于翰墨,沈着飞,得王献之笔意。”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最大。米芾自称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对古代大师的用笔、章法及气韵都有深刻的领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芾学书在传统上下了很大功夫。米芾未卷入政治漩涡,生活相对安定,后当上书画博士,饱览内府藏书,熟谙千载故事,古人得失,如数家珍。他少时苦学颜、柳、欧、褚等唐楷,打下了厚实的基本功。苏轼被贬黄州时,他去拜访求教,东坡劝他学晋。元丰五年(1082)开始,米芾潜心魏晋,以晋人书风为指归,寻访了不少晋人法帖,连其书斋也取名为“宝晋斋”。今传王献之墨迹《中秋帖》,据说就是他的临本,形神精妙至极。米芾一生转益多师,在晚年所书《自叙》中也这样说道:“余初学,先学写壁,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其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其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摩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泽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钟方而师师宜宫,《刘宽碑》是也。篆便爱《咀楚》、《石鼓文》。又悟竹简以竹聿行漆,而鼎铭妙古老焉。”

米芾以书法名世,他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苦练,米芾每天临池不辍,史料记载:“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钟(繇)、索(靖)也,可永勉之。”他儿子米友仁说他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写字。(据孙祖白《米芾米友仁》)。米芾作书十分认真,自己说:“佘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也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

米芾的书法在宋四家中,列苏东坡和黄庭坚之后,蔡襄之前。然如果不论苏东坡一代文宗的地位和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领袖的影响,但就书法一门艺术而言,米芾传统功力最为深厚,尤其是行书,实 出二者之右。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吾尝评米字,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于东坡之上。即米颠书自率更得之,晚年一变,有冰寒于水之奇。”皇帝的询问书法,米芾自称自己是“刷字”,明里自谦而实点到精要之处,“刷字”,体现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 从现存的近六十幅米芾的手迹来看,“刷”这一个字正将米字的神采活脱脱地表现出来,无怪乎苏东坡说:“米书超逸入神。”又说“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米芾的书法影响深远,尤在明末,学者甚众,像文征明、祝允明、陈淳、徐渭、王觉斯、傅山这样的大家也莫不从米子中取一“心经”,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

米芾除书法达到极高的水准外,其书论也颇多。着有《书史》、《海岳名言》、《宝章待访录》、《评字帖》等。显示了他卓越的胆识和精到的鉴赏力,对前人多有讥贬,然决不因袭古人语,为历代书家所重,但过头话也不少,诮颜柳、贬旭素,苛刻求疵。 米芾传世墨迹主要有《苕溪诗卷》、《蜀素帖》、《方圆庵记》、《天马赋》等,而翰札小品尤多。

米芾擅水墨山水,人称“米氏云山”,但米芾画迹不存在于世。但目前唯一能见到的,也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米画”——《珊瑚笔架图》,画一珊瑚笔架,架左书“金坐”二字。然后再加上米点和题款,米家山水便赫然而出。米芾以画代笔,颇有意趣。

⑥ 《苕溪诗帖》是谁的代表作,并简要叙述其特点

米芾

《苕溪诗帖》颇得“二王”笔法,尤以献之外拓用笔为主。“内擫”与“外拓”两种笔法各具特色:前者以腕力控笔,线条沉实,中宫聚拢,故称骨胜之书;后者运笔飞扬而筋力暗敛,欹侧多态,意趣悠然,又称筋胜之书。《苕溪诗帖》用笔爽利,洒脱不拘,多取侧锋,灵巧多变,行笔波折虽多而速度不减,故线条劲挺有力,既赏心悦目,又耐人寻味。
米芾用笔多变,曾自诩“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即用正、侧、藏、露不同颖锋入纸,使整幅作品长短、轻重、仰偃、间距、起笔、收笔不主故常,各具姿态。试看《苕溪帖》墨迹,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予人八面生姿、沉着痛快之感。每字结体修长,下半部微向右倾,如玉树临风,摇曳生情。左右、上下结构的字,强化开合向背,或左擒而右纵,或上敛而下放。“游”、“蓬”、“过”等字“走之旁”形态各异,如挂帆沧海——“依旧满船行”(米芾诗名)!章法上除起首交待“戏作”缘起及书者名款占两行、卷末记录书写年月占一行外,所作六首诗顺势承应,各成一“章”,得“缜密”之妙;各“章”之间留有空白,有“疏朗”之美。又有小行书“夹注”其间,虽非有意为之,但已尽显错落参差之美。通篇观来,大小、疏密、欹正……随势生形,一气呵成,纯任天机。正如宋人朱熹所言:“天马行空,追风逐云,虽不可范以驰驱,要自不妨痛快。”当然,帖中某些字欹斜过甚,如倒数第三行“对声”等字,有欲倒之势,恐为人垢病。明代吴宽就直指米书“习气”为“猛厉奇伟,终坠一偏之失”。
米芾《苕溪诗帖》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与《蜀素帖》并称米书“双璧”,影响巨大。米芾子米友仁、南宋吴琚、金代王庭筠等人之书均以毕肖米书着称。

⑦ 米芾苕溪诗原文有谁知道

《苕溪诗卷》米芾书,澄心堂纸本墨迹卷。纵30.3厘米,横189.5厘米。全卷35行,共394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末署年款“元戊辰八月八日作”,知作于宋哲宗元佑三年戊辰(公元1088年),时米芾38岁。所书为自撰诗,共6首。卷前引首有“米南宫诗翰”五篆字。卷末有其子米友仁跋:“右呈诸友等诗,先臣芾真足迹,臣米友仁鉴定恭跋。”后纸另有明李东阳跋。

《苕溪诗》是米芾行书的重要代表作品。此帖是以米芾游苕溪时的诗作书写。开首有句“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此帖是米芾经意之作, 全卷书风挥洒自如,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的典型面貌。笔法清健,结构潇丽,有晋王献之的笔意。 其书写风格最近《兰亭叙》。吴其贞《书画记》评称:“运笔潇洒,结构舒畅,盖效颜鲁公;书者,绝无雄心霸气,为米老超格,妙书。”

据鉴藏印记,知此帖曾藏入南宋绍兴内府,明杨士奇、陆水村、项元汴诸家,后入清干隆内府,并刻入《三希堂法帖》。清亡后,《苕溪诗卷》被溥仪携至东北,伪满覆灭后与其他文物一起散失,《苕溪诗卷》当时被古玩界称为“东北货”,在“东北货”中,有很多通过各种渠道流出中国。 《苕溪诗卷》回归有一个离奇故事。1963年4月,一个东北小伙来到北京荣宝斋,用一粗布包裹,送来一堆破烂———皆为浩劫之后的残破之物,有些碎片只有指甲大小,没想到竟有有心人收而藏之,纹丝未动。经过专家仔细拼接、抚平,竟然有大书法家赵孟府等人的国宝真迹37件,有些残片与故宫所藏残品正好吻合,终于合璧。一年后,即1964年3月,又是这位青年,拿着同样的包裹送来与上次类似的一堆破烂,经过整理,拼凑书画残卷20余幅。由于这位年轻人未留下真实姓名和地址,当荣宝斋后来赴东北准备以2000元再次酬谢时,竟未能找到其人。直到1990年,这个谜底才被揭开。原来,这些残片是他的父亲丁征龙1945年9月8日在长春街头购得,在回家的路上,同行的三人中,有一个叫骆大昭的见财变歹,杀死他父亲和另一个同伴。他的母亲孙曼霞在事发12天后,终将骆大昭通过当局绳之以法。这个浸有鲜血的包裹便被孙曼霞仔细收藏18载,虽家贫而不市之,最后终于献给国家。在这批国宝中,就有米芾的《苕溪诗》。《苕溪诗》回归时已有残伤,缺损数字,后居延光室影印本临摹补完,重新装裱。

释文: 苕溪诗
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缕会(此字误书旁注卜乃点去符号)玉鲈堆案,团金橘满洲。水宫无限景,载与谢公游。
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朝来还蠹简,便起故巢嗟。
余居半岁,诸公载酒不辍。而余以疾,每约置膳清话而已,复借书刘、李,周三姓。
好懒难辞友,知穷岂念通。贫非理生拙,病觉养心功。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厌鸿。秋帆寻贺老,载酒过江东。
仕倦成流落,游频惯转蓬。热来随意住,凉至逐缘东。入境亲疏集,他乡彼此同。暖衣兼食饱,但觉愧梁鸿。
旅食缘交驻,浮家为兴来。句留荆水话,襟向卞峰开。过剡如寻戴,游梁定赋枚。渔歌堪画处,又有鲁公陪。
密友从春拆,红薇过夏荣。团枝殊自得,顾我若含情。漫有兰随色,宁无石对声。却怜皎皎月,依旧满舡行。
元佑戊辰八月八日作。

⑧ 米芾与他的《蜀素帖》,为何被称为书法界的视觉盛宴

中国书法的艺术起源于汉字产生的阶段,从最一开始的符号刻画到甲骨文,汉字便慢慢形成了其独具一格的表现艺术,汉字书法是无声的乐,无图的画,无形的舞,无言的诗。

不同时期的书法艺术都能表现出不同时期的人文发展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取向。

在漫长的发展演变和朝代变更的历史长河,宋元明清期间产生了不少书法大家。他们的作品更是中华民族书法艺术的代表,是展现我中华民族文化的文化瑰宝,在世界的文化艺术宝库里也是独树一帜,独放异彩的。

在众多的书法大家的作品中,今天我们来赏析一下米芾的《蜀素帖》,让《蜀素帖》带我们走进米芾的书法世界。


结语:

米芾的整篇《蜀素帖》的价值在于,它虽是名贵丝绸织品吸水性很差,难于在上边书写,但因为米芾书法功底深厚,用笔迅疾,线条显得枯竭自然,“刷”字手法更是独树一帜。通篇以柔寓刚,笔势圆劲流利,外柔内刚,可以让书法爱好者深刻的领会到古典的中国书法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米芾书法史料集

《宋史.米芾传》

北宋米芾神作《蜀素帖》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⑨ 米芾及其书法的鉴赏

米芾字符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他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岁写碑,二十一岁步入官场,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在书法上,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另一方面,他又独创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为后世许多画家所倾慕,争相仿效。他的儿子米友仁,留世作品较多,使这种画风得以延续,致使“文人画”风上一新台阶,为画史所称道。米芾究竟以书为尚,还是以画为尚,史家各有侧重。
米芾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收藏宏富,涉猎甚广,加之眼界宽广,鉴定精良,所着遂为后人研究画史的必备用书。有《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砚史》、《海岳题跋>等。《宝章待访录)成书于元佑元年(1086)八月,分为“目睹”“的闻”两大部分,所录八十四件晋唐品,开后世着录之先河,影响颇大,甚至有专门模仿此书体例的论着,如明张丑撰《张氏四表》。《书史》则更为详实,为后世鉴定家的依据之一。《海岳》一书主要叙述自己的经验心得,十分中肯。该书一般认为是后人辑录米论而在成。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虽然画迹不传于世,但书法作品却有较多留存。南宋以来的着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是北宋四大家的杰出代表。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虽有人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王文治)。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根据米芾自述,在听从苏东坡学习晋书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响最深: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笔法,如“门”字右角的圆转、竖钩的陡起以及蟹爪钩等,都集自颜之行书;外形竦削的体势,当来自欧字的模仿,并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沈传师的行书面目或与褚遂良相似;米芾大字学段季展,“独有四面”、“刷字”也许来源于此;褚遂良的用笔最富变化,结体也最为生动,合米芾的脾胃,曾赞其字,“如熟驭阵马,举动随人,而别有一种骄色”。
元丰五年(1082)以后,他开始寻访晋人法帖,只一年就得到了王献之的《中秋帖》。这先人为主的大令帖,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总觉得右军不如其子。但生性不羁的米芾并不满足于小王,早在绍圣年间就喊出了“老厌奴书不换鹅”,“一洗二王恶札”。米芾据说学过羊欣,李之仪说,“海岳仙人不我期……笔下羊欣更出奇”。那么米芾学羊欣大概在卜居海岳庵,是元佑六年之后的事情了。尽管如此,米书并没有定型,近在元佑三年书写的《苕溪帖》、《殷令名头陀寺碑跋》、《蜀素帖》写于一个半月之内,风格却有较大的差异,还没有完全走出集古字的门槛。直到“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何以为主”时才最后完成了自己风格的确立,大概在五十岁以后。这定型的书法面目,由于米芾过于不羁,一味好“势”,即使小楷如《向太后挽词》也跃跃欲试。这“势”固是优点,但同时又成了他的缺陷。“终随一偏之失”,褒贬分明如黄庭坚者应该是比较客观的、公道的。黄长睿评其书法,“但能行书,正草殊不工”,当时所谓“正”,并无确指,不一定是现在的“正楷”,倘指篆隶,倒也恰当。现存的米芾篆隶,的确不甚工,草书也写得平平。他后来对唐人的草书持否定态度,又囿于对晋草的见识,成绩平平自然在所难免。

米芾作书十分认真,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不假思索一挥而就。米芾自己说:“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也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
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
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学米芾者,即使近水楼台如
者也不免有失“艰狂”。宋、元以来,论米芾法书,大概可区分为两种态度:一种是褒而不贬,推崇甚高;一种是有褒有贬,而褒的成分居多。持第一种态度的,可以苏轼为代表。
米芾以书法名世,为北宋四家之一,若论体势骏迈,则当属第一。他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努力。他三十岁时在长沙为官,曾见岳麓寺碑,次年又到庐山访东林寺碑,且都题了名。元佑二年还用张萱画六幅、徐浩书二帖与石夷庚换李邕的《多热要葛粉帖》。证之其书法,二十四岁的临桂龙隐岩题铭摩崖,略存气势,全无自成一家的影子;三十岁时的《步辇图》题跋,亦使人深
感天资实逊学力。米老狡狯,偶尔自夸也在情理中,正如前人所云“高标自置”。米芾自叙学书经常会有些故弄玄虚,譬如对皇帝则称“臣自幼便学颜行”。但是米芾的成功完全来自后天的苦练,丝毫没有取巧的成分,米芾每天临池不辍,举两条史料为证:“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钟(繇)、索(靖)也,可永勉之。”他儿子米友仁说他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写字。(据孙祖白《米芾米友仁》)。米芾富于收藏,宦游外出时,往往随其所往,在座船上大书一旗“米家书画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