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蛤蚧是什么动物
蛤蚧别称大壁虎、蛤蚧、仙蟾等,为壁虎科壁虎属爬行动物,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我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为濒危,分布于广东、广西、河南、香港、福建及云南等地,台湾省也有记录,可入药,药用价值非常高,具有祛风、活络、散结的功效。
蛤蚧体长可达30厘米以上,头长大于尾长。背腹面略扁,头呈扁平三角形,皮肤粗糙,全身密生粒状细鳞,体色有深灰色、灰蓝色、青黑色等,头、背部有深灰、蓝褐等颜色横条纹,全身散布灰白色、砖红色、紫灰色、橘黄色斑点,尾有白色环纹。
蛤蚧栖息在山岩或荒野的岩石缝隙、石洞或树洞内,有时也在人们住宅的屋檐、墙壁附近活动。听力较强,但白天视力较差,怕强光刺激,瞳孔经常闭合成一条垂直的狭缝。夜间出来活动和觅食,瞳孔可以扩大4倍左右,视力增强,灵巧的舌还能伸出口外,偶尔舔掉眼睛表面上的灰尘。
蛤蚧动作敏捷,爬行的时候头部离开地面,身体后部随着四肢左右交互地扭动前进,脚底的吸附能力很强,能在墙壁上爬行自如。原来认为它的脚下有吸盘,其实其趾端膨大的足垫并不是吸盘,而是在足垫和脚趾下的鳞上密布着一排一排的成束的象绒毛一样微绒毛,如同一只只弯形的小钩,所以能够轻而易举地抓牢物体,可以在墙壁甚至玻璃上爬行,微绒毛顶端的腺体的分泌物也能增强它的吸附力。
蛤蚧的尾巴易断,但能再生,这是由于尾椎骨中有一个光滑的关节面,把前后半个尾椎骨连接起来,这个地方的肌肉、皮肤、鳞片都比较薄而松懈,所以在尾巴受到攻击时就可以剧烈地摆动身体,通过尾部肌肉强有力的收缩,造成尾椎骨在关节面处发生断裂,以此来逃避敌害。
蛤蚧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会断尾,因为断尾毕竟是它身体上所受的严重损伤,不仅失去了尾巴上储存的脂肪,而且还因此而失去了它在同类中的地位。尤其是在求偶时,尾巴完整的大壁虎对于失去尾巴的大壁虎有着极大的优势。通常在3~11月份活动频繁,12月至翌年1月在岩石缝隙的深处冬眠。
蛤蚧的食物以各种活动的昆虫为主,包括蝼蛄、蚱蜢、飞蛾、蝉螂、黄粉虫和蚕蛾等,不食死的昆虫和食物,但经过人工驯养,也可放养。人工养殖蛤蚧的过程中应以动物性昆虫为主、植物性昆虫为辅的原则,否则易导致大壁虎的营养不良,发生疾病。
㈡ 介壳虫的形态特征是怎么样子的
介壳虫为刺吸性昆虫,是观叶植物和室内盆栽花卉最常见的害虫。植株受到介壳虫侵害后,叶片变黄,枝干枯萎,若侵染果实会使果实褪色并脱落。此外,介壳虫还会排出蜜露,招致黑霉病的发生。花木中常见的介壳虫,是蚧总科昆虫的统称。它们的特点是:个体微小,雌、雄体的形态显着不同。雌蚧虫没有翅,雄蚧一般有,介壳虫有几十种,常见的有长白蚧、吹绵蚧、红蜡蚧、日本龟蜡蚧等,为害的花木较多。每年发生世代因地而异,一般1年发生2~3代。以雌成虫或若虫在枝干上越冬。次年3月产卵,5月为产卵盛期,该虫属小型昆虫,体长一般1~7毫米,最小的只有0.5毫米,虫体被有蜡质,繁殖快,常群集于枝叶及花蕾上吸取汁液,造成枝叶枯萎甚至死亡。
㈢ 海边一种叫蚧子的是什么
是蛏子吧,蚧子没搜到。
贝壳长方形而两端纯圆,长约4~8.5厘米,壳顶靠近前方。生长线显着,两片贝壳相等;壳面为黄绿色,常有磨损破落而呈白色。贝壳关闭时,前后端开口。栖息于河口附近和有少量淡水注入的浅海内湾的软泥沙中。以足掘穴栖居,深达10~20厘米,足部朝下,涨潮时,入水管和出水管伸出洞口,引进水流,以行呼吸、摄食硅藻和排出废物。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前、后端开口,前端为足孔,后端有水管伸出。壳顶不凸出,其位置随不同的种类而异,有的在壳的最前端,有的在贝壳中央略靠前方。足极发达,长柱状,无足丝。
㈣ 介壳虫是长什么样的
介壳虫的样子是:
介壳虫常见的外型有圆形、椭圆形、线形或牡蛎形。幼虫具短脚,幼龄可移动觅食,稍长则脚退化,营固着生活。常见的有红圆蚧、褐圆蚧、康片蚧、矢尖蚧和吹绵蚧壳虫等。此外,介壳虫的分泌物还可引起煤烟病。
介壳虫类昆虫的雌性成虫均无翅,头部、胸部、腹部的分界不明显,外形看来与若虫相似,有些只是个体比较大,而有些则是体色明显不同。
(4)溪蚧图片长什么样子扩展阅读:
在早春树液开始流动以后,介壳虫便开始取食,雌成虫产卵后,经数日便可孵化出无蜡质介壳的可移动的小虫,为初孵幼虫。
幼虫在观赏植物上爬行,找到适宜的处所后,便把口器刺入花木植物体内,吸取汁液,开始固定生活,使寄主植物丧失营养并大量失水。受害叶片常呈现黄色斑点,日后提早脱落。幼芽、嫩枝受害后,生长不良常导致发黄枯萎。
介壳虫在危害观赏植物的同时,有的还大量排出蜜露,因而导致烟煤病发生,使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受害严重的植株,树势衰退,最后全株枯死。
㈤ 蛤蚧是什么样子的
大壁虎(学名:Gekko gecko):俗称蛤蚧、又称仙蟾,台湾称为大守宫。体型较大,体长可达30厘米以上,头长大于尾长。背腹面略扁,头呈扁平三角形;皮肤粗糙,全身密生粒状细鳞;体色有深灰色、灰蓝色、青黑色等,头、背部有深灰、蓝褐等颜色横条纹,全身散布灰白色、砖红色、紫灰色、橘黄色斑点,尾有白色环纹。吻鳞不接鼻孔。背部粒鳞间散布的疣鳞约12-14纵列。指、趾间微蹼。尾基每侧肛疣1个或2-3个,雄性肛前孔和股孔16-26个。
栖息于山岩或荒野的岩石缝隙、石洞或树洞内,生活于树林、开阔地、山区、荒漠及房屋内。多夜间活动,主食昆虫。多为卵生,每次产2枚。
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和南部,在印度东北部到澳大利亚群岛也有发现。
㈥ 介壳虫图片与粉虱的区别
介壳虫与粉虱的区别是大小不一样。
白粉虱又名小白蛾子。属同翅目粉虱科,成虫体长1-1.5毫米。翅及胸背披白色粉,停息时翅合拢成屋脊状,翅脉简单。
淡黄白色或白色,刺吸式口器,雌雄均有翅,全身披有白色蜡粉,雌虫个体大于雄虫,其产卵器为针状。 白粉蚧属介壳虫类,白色,身上长有外壳,是一层蜡质,具有防护作用。
介壳虫注意:
冬季花卉休眠期,虫卵和若虫也歇着,此时介壳虫最脆弱,因为百毒不侵的神装还没配装,此时防治事半功倍,低毒的石硫合剂可致其死地也可杀虫卵,氧乐果也可以,喷洒兼灌根,注意选择晴朗温暖天气。
㈦ 蛤蚧是什么动物
蛤蚧是指大壁虎。
大壁虎:俗称蛤蚧(gé jiè)、又称仙蟾,台湾称为大守宫。体型较大,体长可达30厘米以上,头长大于尾长。背腹面略扁,头呈扁平三角形;皮肤粗糙,全身密生粒状细鳞。
体色有深灰色、灰蓝色、青黑色等,头、背部有深灰、蓝褐等颜色横条纹,全身散布灰白色、砖红色、紫灰色、橘黄色斑点,尾有白色环纹。吻鳞不接鼻孔。背部粒鳞间散布的疣鳞约12-14纵列。指、趾间微蹼。尾基每侧肛疣1个或2-3个,雄性肛前孔和股孔16-26个。
生活习性
大壁虎通常在3-11月份活动频繁,12月至翌年1月在岩石缝隙的深处冬眠。听力较强,但白天视力较差,怕强光刺激,瞳孔经常闭合成一条垂直的狭缝。夜间出来活动和觅食,瞳孔可以扩大4倍左右,视力增强,灵巧的舌还能伸出口外,偶尔舔掉眼睛表面上的灰尘。
它的动作敏捷,爬行的时候头部离开地面,身体后部随着四肢左右交互地扭动前进,脚底的吸附能力很强,能在墙壁上爬行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