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么把大调移成小调弹
如果把C大调移成b小调,前者是大调、后者是小调,“调式”不同,移后听到的“味道”不同啊。当然你也可以试试看:先把一首C大调的曲子移B大调,再把移后曲子里的中音、下中音、导音各降低小二度,就移成了。
值得一提的是,大调的曲子是无法准确地移成小调的,反之也如此。
‘贰’ 大调移小调
一般情况下,我作曲非常爱用c小调,所以我总是将降E大调转向降g小调,当然这和C大调移到C小调上一样,对吧?
我一般是这样弄的( 比如C大调移到C小调上的)先是一个以C大三和弦结束,然后就是用G大和弦表现出D音(当然这在C大调上是常用的五级大三和弦,同时也是C小调的常用三级大三和弦),最后再用c小三和弦表现出降E,这样就比较自然了,因为这样旋律上也说的过去(从C到D再到降E)。
不知道你是否看懂了……
‘叁’ e小调音阶图
1.D大调和e小调虽是平行大小调,但是他们表现出的东西是截然不同的不同点:1.主音不同,G大的主音是5,e小的主音是32.音响效果,G大的感觉很宽广,e小相对来讲更阴柔更暗3.音阶排列不同 e 。
2.小调的调号为一个升号 升F #4 。和声小调的音阶需要升VII级 e和声小调就是升D #2 旋律小调上行需要升VI VII级 e旋律小调中就是升C 升D #1 #2 G大调:5 6 7 1 2 3 升4 5 e小调:
3.升4 5 6 7 1 2 3。E自然大调:音名:E,#F,#G,A,B,#C,#D首调唱名do,re,mi,fa,sol,la,si固定调唱名mi,#fa,#sol,la,si,#do,#re。C自然大调:1234567而我们通常所说的音阶就是指C自然大调。
拓展资料:
1.简单的说C大调中的C是指这个调式中的稳定因为C,然后将C当作1(大调中的一级音),构成音阶1234567,这就是C大调的调式音阶,在C大调的音乐中,乐曲是以那7个音位基本音级而构成的。
2. c小调,同样的调式中的稳定因为c,然后把c当作6(小调中的一级音),构成音阶6712345,在c小调的音乐中,乐曲是以那7个音位基本音级而构成的。大调的色彩明亮,坚定,小调的色彩,柔和,暗淡。以上说的只是自然大调和自然小调,这两种是比较常见的。
3. 降a小调分自然小调和和声小调。自然小调要降的音是:降7,降3,降6,降2,降5,降1,降4。和声小调要降的是:降7,降3,降6,降2,降1,降4。 平时弹音阶弹的是和声小调。和声大调,6(六级音)要降低半音,旋律大调,但旋律位下行时6,7(六,七级音)都要见的半音。
4. 和声小调,5(七级音)要升高半音,旋律小调,4,5(六七级音)要升高半音。e小调音阶是3#4567123 。弹六度就是 上行31、#42、53、6#4、75、16、27、31重复几个八度...... 下行35、2#4、13、72、61、57、#46、35重复几个八度。
‘肆’ 五线谱的各种调号怎么表示
五线谱里记在谱号后面用以表示乐曲所用调域的变音记号称作调号。
在近现代欧洲乐理中,调域之所以通过调号来表示,是由于欧洲的调域概念常常通过它在键盘、五线谱上的表现形式来把握的缘故。同样一个自然七声音阶,当演奏者从十二律中选用不同的律来构成而形成不同的调域时,在键盘上表现为不同的选键方式。
由于黑键在五线谱上的记法是通过在白键音位的音符前面添写#或b号来表示的,所以凡调域中所包括的若干黑键,在五线谱上也用若干#或b号来表示,这些升降记号写在五线谱上每行谱表左端,谱号的右侧,成为乐曲所用调域的标志。
(4)什么是移动小调附图片扩展阅读:
五声音阶调域与五线谱调号之间的对应关系,在近现代中国民间音乐用五线谱记谱过程中已形成一定的规格。
五声宫系一个调域只有5个音位,而调号所表示的七声调域有7个音位,两者必定不能吻合。借用七声调域的谱式来记写五声调域的曲调时所遵守的规格是:让可动唱名法唱作fa、si的那两个音位留空不占,把宫音记在do的音位上。
每行调域两端的fa、si两格盖住不看,中间五个音位组成的调域同左端所写的几个升降号之间的对应关系,就可以表明每个五声宫调系统与所用调号的对应关系。
这一规格就决定了同一调号可以用来记写哪些不同五声调式的曲调,加上欧洲大小调对调号用法的惯例,形成“一种调域调号与七种调性调式相对应”的如下规范。举3个#号的调域(A调)为例:用到其余调域调号时,下面5行的相对关系保持不变,只将第1行的音名予以移动更换,第3、6行内的音名亦相应更换。
参考资料:网络-调号
‘伍’ 乐理中的移调,怎样判断是大调还是小调
do 开始 以do为主 do结束是大调式
la开始 以la为主 la结束是小调式
还不清楚的话http://v.blog.sohu.com/u/vw/2132450这个里面讲的比较清楚。。。
‘陆’ 音乐里面小大调的区别是什么求大神帮助
若干高低不同的乐音,围绕某一有稳定感的中心音,按一定的音程关系组织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体系,称为调式。调式是人类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创立的乐音组织结构形式。通常在阐述调式这一概念时,常常把调式的中心音──主音作为起点和终点,其他各音按音高的顺序依次排列成音阶的形式,称调式音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不同的民族和地域,形成各种不同的调式。各种调式因其音阶结构、调式音级间相互关系以及音律等方面的差异,而各具特色与表现力。调式和其他表现手法配合在一起,可赋予音乐以一定的表情素质与不同的风格。 [编辑本段]大、小调式体系 调式的一种体系,包括大调与小调两种调式。其三级音为大三度者为大调式,其三级音为小三度者为小调式。自17世纪起在欧洲音乐中占重要地位,后也应用于其他地区。自然大、小调式 取自然音阶中任何一音为主音,然后按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全音、半音的顺序排列而得的调式音阶,即为自然大调式(亦称大音阶)。这时半音位置在调式音阶的第 3与第4、第7与第8音之间,其特点为:主音与其上方三度音、六度音、七度音构成大三度、大六度及大七度音程。如果按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的顺序排列,则为自然小调式(亦称小音阶)。这时半音位置在调式音阶的第2与第3、第5与第6音之间。其特点为:主音与上方三度音、六度音、七度音构成小三度、小六度、小七度音程。 调式中自主音向上依次编号的各音称调式音级,在大小调体系中,第Ⅰ级称主音,第Ⅴ级称属音,第Ⅳ级称下属音,三者均为调式骨干音。第Ⅲ级称中音,第Ⅵ级称下中音,第Ⅱ级称上主音,第Ⅶ级称导音,自然小调第Ⅶ级音称下主音。和声大、小调式 一种变化的大、小调式。和声大调式的特点为:把自然大调式的第Ⅵ级音降低,与主音构成小六度,同时在第Ⅵ级与第Ⅶ级两音之间构成增二度音程。和声小调式的特点为:把自然小调式的第Ⅶ级音升高,与主音构成大七度(转位后成小二度)音程,增二度也在第Ⅵ级与第Ⅶ级之间。旋律大、小调式 一种变化的大、小调式。如果将和声大调的Ⅶ级音也降低,与主音构成小七度,即成旋律大调式。同样,如将和声小调第Ⅵ级音也升高,与主音构成大六度,即成旋律小调式。两种旋律调式都不存在增音程。旋律大调式通常采用下行的形式,上行时与自然大调式同。旋律小调通常采用上行的形式,下行时与自然小调式同。大、小调式的一般色彩 调式各音级与主音之间音程距离的不同可形成不同的调式色彩。在大、小调体系中,自然大调式的主音与其上方三度音、六度音、七度音所构成的音程均为大音程,一般较明亮。反之,自然小调式的主音与其上方三度音、六度音、七度音所构成的音程均为小音程,一般较暗淡。和声的与旋律的大、小调式是自然大、小调式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相互渗透的结果,与自然大、小调式比较起来,和声的与旋律的大调式具有一定程度的小调色彩;和声的及旋律的小调式又具有一定程度的大调色彩,但由于变音的引用,使半音的数目和音程的性质受到改变,所以和声大、小调比自然大、小调增加了不稳定音的倾向及调式的内在紧张度。 [编辑本段]五声音阶的各种调式 不带半音的五声调式 按照纯五度关系产生的五个音所构成的音阶,其调式音列的任何相邻两音均无半音,例如c、d、e、g、a、c或c、d、f、g、a、c等。这种调式音阶不仅在亚洲、非洲的广大地区和美洲的印第安人中普遍存在,而且在欧洲国家如匈牙利、挪威和苏格兰以及北极的爱斯基摩人中也都存在。在中国民间音乐中这种不带半音的五声调式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其各音级分别称为宫音、商音、角音、徵音和羽音。各相邻两音之间的音程,除角与徵、羽与宫之间为小三度外,其余均为大二度。五声音阶中任何一音均可作为主音,并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音为主音者称宫调式,而以其他各音为主音者,则分别称为商调式、角调式、徵调式、羽调式。凡宫音相同的各调式,统称为“同宫系统”。 日本的民谣调式及律调式也是不带半音的五声调式。前者由两个相同的小三度加大二度的四度音列构成,核心音除主音外为四度音。后者由两个相同的大二度加小三度的四度音列构成,其核心音除主音外为五度音:带半音的五声调式 五声调式的某相邻两音为半音者。这类调式音阶常见的是含有两个大三度音程、一个大二度音程及两个小二度音程,盛行于晚期古希腊和近代日本。例如由两个相同的小二度加大三度的四度音列构成的日本都节调式和由两个相同的大三度加小二度的四度音列构成的日本琉球调式,都是这一类型。前者的核心音除主音外还有五度音,所以也常遇到停在五度音上的乐曲。后者的核心音除主音外还有四度音,所以也有停在四度音上的乐曲。 [编辑本段]七声音阶的其他各种调式 欧洲中世纪教会调式 17世纪前在欧洲流行的调式,又称中古调式。它源自民间音乐,为教堂音乐所采用,以后又为世俗音乐采用。欧洲调式结构的音乐理论,源自古希腊的四音列。这种四音列共有 3类,即自然四音列(包含两个全音与一个半音)、半音四音列(包含一个小三度与两个半音)及四分音四音列(包含一个大三度与两个四分之一音)。 其中只有自然四音列有完整的体系,其他两种是为了旋律获得更多的变化而与自然四音列掺和使用的。在自然四音列中,由高而低构成全音-全音-半音的称为多里亚型四音列,构成全音-半音-全音的称为弗里吉亚型四音列,而构成半音-全音-全音的则称为吕底亚型四音列。联合上述两个相同性质的四音列构成多里亚、弗里吉亚、吕底亚 3种调式。此外又有不同的音程排列构成的密克索吕底亚调式。这些调式又可以移动而成下多里亚、下弗里吉亚、下吕底亚及上多里亚、上弗里吉亚、上吕底亚等调式。如:中世纪教会调式因格列高利一世统一圣咏而规范化,开始只有多里亚、下多里亚、弗里吉亚、下弗里吉亚、吕底亚、下吕底亚、密克索吕底亚、下密克索吕底亚 8种。到16世纪增加了爱奥利亚、下爱奥利亚、伊奥尼亚、下伊奥尼亚4种,一共12种调式。这些调式的名称虽借用希腊调式的名称,但实际的调式结构已不相同,例如多里亚调式已不是自上而下按全音-全音-半音的顺序排列的两个四音列构成,而是自下而上由全音-半音-全音的两个四音列构成等。这时每个调式又根据音域的不同而分为正调式与副调式(或称下调式),并将结音(主音)的上五度音称为次主音,其中弗里吉亚调式的次主音则用六度音。 此外,尚有洛克里亚与下洛克里亚两调式,极少用。 欧洲教会调式如同大小调来比较,则伊奥尼亚调式与自然大调式同,爱奥利亚调式与自然小调式同。此外,吕底亚调式与密克索吕底亚调式可视为大调型,前者与自然大调的主要差别为增四度(称吕底亚四度),后者的主要差别是小七度(称密克索吕底亚七度);多里亚调式与弗里吉亚调式可看作小调型,前者与自然小调的主要差别是大六度(称多里亚六度),后者的主要差别为小二度(称弗里吉亚二度)。而洛克里亚调式,虽然主音上面也是小三度,并且有弗里吉亚二度,但主音上面的五度是减五度,不能构成协和音程或协和和弦,所以极少应用。 中国民间七声调式 以五声为骨干的七声调式──中国民间七声调式的一种形式。由在五声的小三度间加入不同的音而成,即在基本音级宫、羽之间加入“变宫”(宫的低半音)或“清羽”(羽的高半音);在基本音级角、徵之间加入“变徵”(徵的低半音)或“清角”(角的高半音)。这种不同的半音关系曾形成 3种不同的七声音阶:①正声调音阶或古音阶;②下徵调音阶或新音阶;③俗乐调音阶或清商音阶。 其中每一种音阶均可分为宫、商、角、徵、羽 5种调式。 中国除五声为骨干的七声调式外,也有 7个自然音都是基本音级的七声调式。这种调式和欧洲中世纪教会调式虽然音列相同,但调式支柱音有它自己的规律。此外还有带中立音的七声调式,例如秦腔苦音的徵调式,在两个小三度之间用3/4音(中立音),这样使调式色彩与其他徵调式截然不同。 吉卜赛调式 吉卜赛音阶以含有两个增二度音程为特征,其调式则有下列 3种,小吕底亚调式、大弗里吉亚调式和大洛克里亚调式。
‘柒’ 小提琴的升号和降号是什么意思。
降号:降低半个音(紧挨前一个手指,往琴头挪),升号:升半个音(紧挨后一个手指,往琴马挪)。
升号,降号(包括上升、下降、恢复的痕迹)出现在乐曲中间某一音符前面的,称为临时性的变化痕迹。这意味着音高应临时改变,本小节中同名的同一声音也应相应改变。此临时更改标记仅在同一节中有效(即,仅在同一节中临时更改标记之后的同一声音)。
升号意味着半色调,上升的压力意味着整个色调。降号表示半色调,而下降的重则表示整个色调降低。恢复标记表示先前升高或降低的声音恢复为标准声音。
(7)什么是移动小调附图片扩展阅读:
小提琴演奏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就小提琴的演奏技术来说,有以下各种主要基本功。
握弓
右手握弓,拇指尖须紧靠螺旋套(弓根),其他手指执住弓杆,使手背成自然弧形。手指需要柔软的弯曲。
弓杆位于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末节中(即指端),拇指恰与中指相对,小指的指尖,轻松的放在弓杆上,使易于适应需要,向前或向后移动(上弓时向前移动,下弓时向后移动)。四指之间,略须靠拢,不可单独分开,否则显得笨拙而不雅观。
运弓
优秀的演奏家能在小提琴上发出千变万化的声音,就运弓而言,取决于运弓的速度、弓在弦上的压力以及弓和弦的接触点这3种因素的不同结合。
音准
歌唱和乐器演奏中所发的音高,能与一定律制的音高相符,称为音准。有些乐器在制造或调音时就有音准要求。歌唱和乐器演奏过程中,随时都要通过演唱者和演奏者的控制来解决音准。
音级
具有七个唱名(do、re、mi、fa、sol、la、si)或音名(C、D、E、F、G、A、B)中任何一个名称的音,每一音级有数种不同的 音高,用变化音记号区别,各音级之间的相互关系为音乐中一切音高关系的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小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