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煤和石油是怎样形成的
地学理论被一些权威搞的稀烂,所有地学专业学者发现,地学权威故意编造的种种欺骗,现在已经是骗不下去了。
对石油、天然气找不到科学答案的原因被发现了,所有的盆地都是在湖泊、水域沉积的基础之上形成,而世界整个地学却把因果完全颠倒!!!!地学理论,面临被彻底颠覆。
知网收录、
盆地、冲积平原对地震起了决定作用
郭德胜 佳木斯大学数学系 [email protected]
在地球上,任何生命都与“碳元素”紧密相关,进行 着周而复始的碳元素循环,生命需要进食含碳的有机物质,排放出二氧化碳,地球也遵循着这样的规律,地球也是要吞纳含碳有机物质,在地球内部形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等,再经过火山、地震、人类开采与使用,形成二氧化碳排放空中,被排放空中的二氧化碳又被树木,植物利用光合作用被吸收,再次将二氧化碳转化 成有机物质,以植物的形式体现出来,一部分植物被动物消化,一部分通过河流被运移地球内部,形成一个反复“碳”循环的体系。
多年来,我一直思考这样的问题,煤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原有的煤炭形成理论,“煤是树木、植被、动物尸体堆积,以及沼泽地,经过多年的演变形成煤炭”,根据这个理论分析思考,陆地上为什么看不到树木、动物尸体的堆积呢?另一方面,煤矿很大,哪来的那么多树木和动植物尸体呢?
一,天然气如何的形成的?
经过多年的思考和研究,终于发现,将含碳有机物质堆积起来,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通过河水的运移,将树木、植被、动物尸体等含碳有机物质运送到湖泊、低洼地带,经过多年的沉积,叠加,将湖泊,低洼地带变成盆地和冲积平原。
湖泊,低洼地带,他们形成了聚集各种地表物质的自然条件,地表的含碳物体在水流、河水的冲击、运移,被湖泊、低洼地带沉积下来,经历几百年,上千年的沉积过程后,湖泊的演变成干涸的陆地,也就是,湖泊---沼泽地带—干涸的盆地结构陆地。而低洼地带在多次冲击中形成沉淀,天长日久成为冲积平原。而在这个上万年过程中。湖泊、冲积平原要积累无法估量的树木、植被、泥沙,以及鱼类尸体,在多年的积累沉积过程中,湖泊、冲积平原沉积了巨厚的沉积物质,有几十米,上百米、甚至上千米的厚度,继而形成了盆地式结构的陆地、冲积平原。通过这样沉积的方式,地下储存了大量的含碳物质,从而完成了碳元素物质的积累。而这个过程,与生活中的“沼气池原理”完全相似。
任何物质,在高温、高压、通电作用下,会发生了化学反应和化学变化,地下沉积大量含碳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发生同等元素的物质的转化,形成含碳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根据沼气池形成甲烷气体的原理,沉积巨厚含碳物质的盆地、冲积平原,就必然会出现含碳气体,固体和液体,气体很可能就是天然气。
二,煤炭是否也在盆地、冲积平原内部以及与山体接壤处产生呢?
地球上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水流运移,雨水、河流将地球表面冲洗,把地面的含碳有机物运移汇聚,最后停留在湖盆、低洼地带,盆地、冲积平原就具备了储存含碳有机物的条件。盆地、冲积平原在多年的河水运移,形成一个天然的碳物质储存库,这是一个显着的量变过程,当物质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盆地、冲积平原条件成熟,就无法避免的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
我们清楚,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热能、气体、甚至出现爆炸现象。从这个角度分析,那么,地球上经常出现地震,是不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这样的地理位置上,而产生了一种巨大的能量释放,导致地球的震动?
同时,地下在释放巨大能量的同时,地下含碳物质在热能作用下将进一步发生化学变化,将含有碳元素气体物质演变成固体,进而形成煤炭?根据推理分析,天然气和煤应该存在同一位置,存在于盆地、冲积平原与接壤的山系带,而地震也应发生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上。这个演变过程应该是,沉积盆地与冲积平原--天然气--地震—煤炭。附下图:
如果上面的推理正确,那么,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1,地球内部出现碳元素物质的堆积,一定是通过河水的运移,经过多年的沉积、叠加,将含碳物质埋入地下,进而形成了盆地和冲积平原。
2,沉积式盆地、冲积平原,一定会产生天然气体,在化学反应的作用下形成含碳的固体、液体、气体。
3,地震所发生的地域,它的周边一定存在着一个冲击平原或盆地。冲积平原、盆地的面积大小决定了天然气、煤矿、地震的大小。
4,在其内及周边,没有盆地、冲积平原的地域,决不会发生地震。
5,如果说,盆地、冲积平原形成天然气,分析天然气移动走向,根据地质疏密程度,盆地、冲积平原的表面密度相对于山体的密度就大一些,气体移动会顺山体移动,山体结构是岩石,岩石存在缝隙,盆地、冲积平原所形成的天然气就会存储在山体内,根据天然气可燃可爆特性,就存在膨胀、爆炸可能,产生地质灾害,而震源中心多出于这样的地理位置。
6,对于大的冲积平原、沉积盆地,在它的内部和周边 ,一定存在巨量的天然气以及大的煤矿,反之,没有这样的地理位置,不会出现巨量天然气与煤矿,冲积平原大,天然气储量也大,地震也大,煤矿也大。
根据上述的结论,用事实加以验证。 根据网络搜索,复制了相关的信息资料。
三、大地震与冲积平原和盆地地域的关系
1、“汶川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周边地域里?
汶川地震,它所包括的震区是十个最严重震点。汶川县、北川县、绵竹市、什邡市、青川县、茂县、安县、都江堰市、平武县、彭州市;
从上面这些地震位置发现,参见下图,这些震区围绕着盆西平原,也就是成都平原的北部。
网上资料显示,成都平原发育在东北—西南向的向斜构造基础上,由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绵远河、石亭江、湔江)及其支流等 8个冲积扇重叠联缀而成复合的冲积扇平原。整个平原地表松散沉积物巨厚,第四纪沉积物之上覆有粉砂和粘土,结构良好,宜于耕作,为四川省境最肥沃土壤,海拔450~750米,地势平坦。
盆西平原介于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北起江油,南到乐山五通桥。包括北部的绵阳、江油、安县间的涪江冲积平原,中部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等。
根据这些发生重灾区的位置发现,汶川县、北川县、绵竹市、什邡市、青川县、茂县、安县、都江堰市、平武县、彭州市,将这些城市依次连接,将成都平原包围了一圈,根据这些城市受到同等严重受灾情况,再根据地图,成都平原的边缘是地震中心地带。
2、鲁甸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余震1335次。
鲁甸此次地震灾区最高烈度为Ⅸ度,涉及范围面积只有90平方千米,等震线长轴总体呈北北西走向,Ⅵ度区及以上总面积为10350平方千米,共造成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10个县(区)受灾,包括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永善县、昭阳区,曲靖市会泽县;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宁南县、布拖县、金阳县;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资料显示, 昭鲁坝子东起昭阳区凉风台大山脚,西至相邻的鲁甸县城稍外。总体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面积约525平方公里,属云南四大坝子之一。坝子内丘坝相间,地势平坦, 昭鲁坝子位于云南省东北部的昭通市,昭通市西北面与四川省隔江(金沙江)相望,东南面与贵州省毕节市接壤,南面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相邻,是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的结合部。
昭通市境内最高海拔(巧家县药山)4040米,最低海拔(水富县滚坎坝)267米。昭鲁坝子处于昭通市的腹心地带,南北纵贯昭阳区与相邻的鲁甸县,故称昭鲁坝子。
昭鲁坝子北接壤金阳县,南接壤会泽县,南北穿越鲁甸,昭阳区,西侧对应巧家县。
结合上面的陈述和地图,就不难得出,昭鲁坝子处在8.3鲁甸大地震的中心地带。
3、秘鲁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资料显示,亚马逊平原位于南美洲北部,亚马孙河中下游,介于圭亚那高原和巴西高原之间,西接安第斯山,东滨大西洋,跨居巴西、秘鲁、哥伦比亚和玻利维亚四国领土,面积达560万平方千米(其中巴西境内22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该国领土1/3),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冲积平原。
秘鲁当地媒体报道,当地时间24日下午18点左右(北京时间25日早6时左右),秘鲁中东部与巴西交界的马德雷德迪奥斯大区发生里氏7.5级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消息,此次地震的震级为7.7级,震源深度610公里。
秘鲁多个省份、巴西、阿根廷、智利、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和厄瓜多爾尔尔等邻近国家的一些地区均有震感。
事实上,亚马逊平原周边地带的智利、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和厄瓜多爾尔尔发生过多次大地震。
根据地图,这些发生大地震的国家,都处于亚马逊大平原的周边。这些国家的天然气开采量也很惊人。
4、台湾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资料记载,台湾的台中、南投两县为921地震的重灾区。地震发生次日有统计数字表明:死亡人数逾2000人,上6534人,受困者2308人。台北县、台北市、苗栗县、台中市、彰化县、云林县等地灾情较为严重。
台南平原台湾省最大的平原,属冲积平原,其面积五千平方公里。 台北县、台北市、苗栗县、台中市、彰化县、云林县位于“台南平原”东侧,台南平原5000平方公里,921地震处在台南平原地带。
另注:
网络资料,1556年,中国陕西省南部秦岭以北的渭河流域发生的一次特大地震。华县地震之所以造成巨大损失,还与震中区位于河谷盆地和冲积平原,松散沉积物厚。
1739年1月3日晚8点左右,在平罗、银川一带发生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8级地震,地震位置处在银川平原。银川平原是黄河冲积平原,地下水埋深极浅,甚至溢积地表,地下水排泄不畅,土壤盐渍严重。
按照这样的思路分析判研,再结合卫星地图,找到世界所有的沉积盆地、冲积平原,与此地所发生的地震结合起来,就会发现: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上存在各种地震,对于所有的大地震,在它的周边,或是在受灾严重地区所包围的地带,都存在各种盆地、“冲积平原”。
所有历史大地震,都存在一个共性,每一个大地震都对应着一个大的冲击平原或盆地。我们任意的拿出一个地震事件,都存在这样的现象。有地震的地区,就存在这么一个“冲积平原”,反之,没有“冲积平原”的地区及附近周边,就没有地震。 E,冲积平原,盆地会产生天然气么?
另据网络资料,2015年下半年,中国石油在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获重大突破。经国土资源部审定,中国石油在四川盆地威202井区、宁201井区、YS108井区,新增含气面积207.87平方公里、页岩气探明地质储量1635.31亿立方米、技术可采储量408.83亿立方米。这是中国石油首次提交页岩气探明地质储量。
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页岩气如何实现有效勘探开发,国内没有现成经验。中国石油从2007年进行地质综合评价开始,解放思想,创新实践,创造了页岩气工业气井、页岩气“工厂化”作业平台等10多项国内第一,形成了页岩气资源评价、区块优选、快速钻进、长水平段固井、分段压裂、压裂液回收再利用技术系列,积累了以“井位部署平台化、钻井压裂工厂化、采输设备橇装化、工程服务市场化、组织管理一体化”为核心的降本增效经验,对我国规模效益开发页岩气资源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截至2015年8月27日,在上述探明储量区内,已有47口气井投产,日产气362万立方米,能保障280万个三口之家用气。
对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冲积平原或盆地进行搜查,都会存在着这样现象,存在大平原或大盆地的国家地区,煤炭、天然气非常丰富,同时大地震也频发。把世界上着名的大平原拿出来,得出的结论都是一样的,不再一一例举。
经过上面的分析论证,煤矿、天然气、地质灾害的成因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已经非常清楚,所举的事例和事实完全符合文章所阐述的观点。从这个观点出发,各种矿藏的地理位置就明确了,地质灾害的成因也找到了。
上述观点对于地球的合理开发,保护地球家园,有极其深远意义。按照这个理论观点,地球多年来形成的自然灾害,可以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避免灾害造成的生命与财产的重大伤亡和损失。从这个观点出发,还会发现地球的过去,预知地球的未来,一举突破以往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
⑵ 给我找一个中国煤、铁、石油和其他有色金属的图
您好:
煤===http://bbs.dahe.cn/bbs/viewthread.php?tid=959109
铁矿===http://www.eku.cc/xzy/sctx/121262.htm
石油===http://www.in-en.com/oil/html/oil-1607160742212212.html
有色金属===http://hi..com/lyhwan168/album/item/be2db5d3044baac5a8ec9a13.html
⑶ 煤石油天然气在组成和应用上有什么不同
煤、石油、天然气在组成和应用上区别如下:
1、开采方面:煤储存于地下几十米至几百米不等,靠机械或者人工在地下煤层作业面开采;石油和天然气都是可以流动的液体或者气体,埋藏在地下几百米直至六七千米的地下,一般都是先打油气井,建立流动井筒,依靠地层压力或者人工举升等方式将油气开采出来。
2、运输方面:煤主要是依靠铁路、公路以及大型货轮运输;石油、天然气主要依靠管道运输,短程的也用油罐车运输;
3、应用方面:三者都是能源,应用都非常广泛;煤主要用于发电,此外煤制油工业也日趋成熟;石油和天然气相对而言属于清洁能源,尤其是天然气,主要用途还是作为燃料。煤、石油、天然气衍生品都很多应用非常广泛如塑料、衣服、各种用油、化肥等都离不开,与生活息息相关。
(3)煤和石油开采高清图片扩展阅读:
煤炭是埋藏在地下的植物受地下和地热的作用,经过几千万年乃至几亿年的炭化过程,释放出水份、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后,含氧量减少而形成的。
煤中有机质是复杂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氢、氧、氮、硫和磷等元素组成,含碳量非常丰富。由于地质条件和进化程度不同,含碳量不同,从而发热量也就不同。按发热量大小顺序分为无烟煤、半无烟煤、烟煤和褐煤等。煤炭在地球上分布较为广泛,不集中某一产地。
煤是复杂的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此外,还含有氢元素和少量的氮、硫、氧等元素以及无机矿物质。
⑷ 煤炭和石油是怎么形成的
1、煤炭是千百万年来植物的枝叶和根茎,在地面上堆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的腐植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地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燃沉积岩,这就是煤炭的形成过程。
(4)煤和石油开采高清图片扩展阅读:
煤炭和石油的用途:
一、煤炭的用途十分广泛,可以根据其使用目的总结为三大主要用途:动力煤、炼焦煤、煤化工用煤,主要包括气化用煤,低温干馏用煤,加氢液化用煤等。
二、石油燃料是用量最大的油品。按其用途和使用范围可以分为如下五种:
1、点燃式发动机燃料有航空汽油,车用汽油等。
2、喷气式发动机燃料(喷气燃料) 有航空煤油。
3、压燃式发动机燃料(柴油机燃料) 有高速、中速、低速柴油。
4、液化石油气燃料即液态烃。
5、锅炉燃料有炉用燃料油和船舶用燃料油。
⑸ 煤与石油的资料和图片
一种固体可燃有机岩,主要由植物遗体经生物化学作用,埋藏后再经地质作用转变而成。俗称煤炭。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的国家。辽宁省新乐古文化遗址中,就发现有煤制工艺品 ,河南巩义市也发现有西汉时用煤饼炼铁的遗址。《山海经》中称煤为石涅,魏、晋时称煤为石墨或石炭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首次使用煤这一名称。希腊和古罗马也是用煤较早的国家,希腊学者泰奥弗拉斯托斯在公元前约300年着有 《石史》 ,其中记载有煤的性质和产地;古罗马大约在2000年前已开始用煤加热。
煤的生成 在地表常温、常压下,由堆积在停滞水体中的植物遗体经泥炭化作用或腐泥化作用,转变成泥炭或腐泥;泥炭或腐泥被埋藏后 , 由于盆地基底下降而沉至地下深部,经成岩作用而转变成褐煤;当温度和压力逐渐增高,再经变质作用转变成烟煤至无烟煤。泥炭化作用是指高等植物遗体在沼泽中堆积经生物化学变化转变成泥炭的过程。腐泥化作用是指低等生物遗体在沼泽中经生物化学变化转变成腐泥的过程。腐泥是一种富含水和沥青质的淤泥状物质。
煤的分类 由于研究内容和使用的不同,煤有各种分类法,如按元素组成、成因、变质程度、工业用途、工艺性质等的分类 。早期多根据 煤的元素组成分类 ,称科学分类法。在地质上常采用成因分类法,即将煤分为腐殖煤、腐泥煤和腐殖腐泥煤。按煤化程度可分为褐煤、烟煤和无烟煤。1989年10月 ,国家标准局发布《 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 》(GB5751-86),依据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粘结指数G、胶质层最大厚度Y、奥亚膨胀度 b、煤样透光性 P、煤的恒湿无灰基高位发热量Qgr,maf等6项分类指标,将煤分为14类。即褐煤、长焰煤、不粘煤、弱粘煤、1/2中粘煤、气煤、气肥煤、1/3焦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瘦煤、贫煤和无烟煤。
化学组成 煤中有机质是复杂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氢、氧、氮、硫和磷等元素组成,而碳、氢、氧三者总和约占有机质的95%以上;煤中的无机质也含有少量的碳、氢、氧、硫等元素。碳是煤中最重要的组分,其含量随煤化程度的加深而增高。泥炭中碳含量为50%~60%,褐煤为60%~70%,烟煤为74%~92%,无烟煤为 90%~98%。煤中硫是最有害的化学成分。煤燃烧时,其中硫生成SO2,腐蚀金属设备,污染环境。煤中硫的含量可分为 5 级:高硫煤,大于4%;富硫煤,为2.5%~4%;中硫煤,为1.5%~2.5%;低硫煤,为1.0%~1.5%;特低硫煤 ,小于或等于1%。煤中硫又可分为有机硫和无机硫两大类。
工业分析 通过工业分析可大致了解煤的性质。又称技术分析。是指煤的水分、挥发分、灰分的测定以及固定碳的计算。水分可分为外在水分、内在水分以及与煤中矿物质结合的结晶水、化合水。外在水分为煤炭在开采、运输、储存及洗选过程中,附着在煤颗粒表面和大毛细孔中的水分。内在水分为吸附或凝聚在煤颗粒内部的毛细孔中的水分,温度超过100℃时可将煤中内在水分完全蒸发出来 。灰分是指煤完全燃烧后残留的残渣量。灰分来自煤的矿物质。挥发分是指煤中有机质可挥发的热分解产物。挥发分随煤化程度增高而降低,可用于初步估测煤种。固定碳是指煤中有机质经隔绝空气加热分解的残余物。固定碳随变质程度的加深而增高,可作为鉴定煤变质程度的指标。
工艺性质 煤的工艺性质是工业评价合 理 用 煤的依据,主要包括粘结性、结焦性、发热量、化学反应性、热稳定性、焦油产率和可选性等。粘结性是指煤在高温干馏中产生胶质体,使煤粒相互粘结成块的性能。粘结性是评价炼焦用煤的主要指标。结焦性是指在炼焦炉中能炼出适合高炉用的有足够强度的冶金焦炭的性质。发热量是指单位质量的煤在完全燃烧时所产生的热量。煤的发热量是煤质的重要指标,是计算热平衡、耗煤量、热效率等的依据。
煤中伴生元素 指以有机或无机形态富集于煤层及其围岩中的元素。有些元素在煤中富集程度很高,可以形成工业性矿床,如富锗煤、富铀煤、富钒石煤等,其价值远高于煤本身。
根据煤中伴生元素的性质和用途,可分为有益元素、有害元素和指相元素3类。有益元素主要 有锗、镓、铀、钒等,可被利用。有害元素 主要有硫 、磷、氟、氯、砷、铍、铅、硼、镉、汞、硒、铬等。硫是煤中常见的有害成分,其他有害元素在煤中含量一般不高,但危害极大,如砷是一种有毒元素。煤在燃烧中,硫是造成城镇环境污染的主要物质源。当然,对有害元素如果收集、处理得当也可变成对人有用的财富。煤中伴生元素,有各自的地球化学性质,形成于不同的沉积环境中。因此,可根据元素的相对含量、元素的共生组合关系及元素的比值,来判断相和沉积环境。
用途 煤是重要能源,也是冶金、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主要用于燃烧、炼焦、气化、低温干馏、加氢液化等。①燃烧。煤炭是人类的重要能源资源,任何煤都可作为工业和民用燃料。②炼焦。把煤置于干馏炉中,隔绝空气加热,煤中有机质随温度升高逐渐被分解,其中挥发性物质以气态或蒸气状态逸出,成为焦炉煤气和煤焦油,而非挥发性固体剩留物即为焦炭。焦炉煤气是一种燃料,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煤焦油可用于生产化肥、农药、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油漆、染料、医药、炸药等。焦炭主要用于高炉炼铁和铸造,也可用来制造氮肥、电石。电石是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合成化工产品。③气化。气化是指转变为可作为工业或民用燃料以及化工合成原料的煤气。④低温干馏。把煤或油页岩置于 550℃左右的温度下低温干馏可制取低温焦油和低温焦炉煤气,低温焦油可用于制取高级液体燃料和作为化工原料。⑤加氢液化。将煤、催化剂和重油混合在一起,在高温高压下使煤中有机质破坏,与氢作用转化为低分子液态和气态产物,进一步加工可得汽油、柴油等液体燃料。加氢液化的原料煤以褐煤、长焰煤、气煤为主。
综合、合理、有效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并着重把煤转变为洁净燃料,是人们努力的方向。
产地 在各大陆、大洋岛屿都有煤分布,但煤在全球的分布很不均衡,各个国家煤的储量也很不相同。中国、美国、俄罗斯、德国是煤炭储量丰富的国家,也是世界上主要产煤国,其中中国是世界上煤产量最高的国家
石油又称原油,是从地下深处开采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体。石油主要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与煤一样属于化石燃料。石油的性质因产地而异,密度为0.8 ~ 1.0 克/厘米3,粘度范围很宽,凝固点差别很大(30 ~ -60°C),沸点范围为常温到500°C以上,可容于多种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但可与水形成乳状液。 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氢(11% ~ 14%),其余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属元素(镍、钒、铁等)。由碳和氢化合形成的烃类构成石油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95% ~ 99%,含硫、 氧、氮的化合物对石油产品有害, 在石油加工中应尽量除去。不同产地的石油中,各种烃类的结构和所占比例相差很大, 但主要属于烷烃、环烷烃、芳香烃三类。 通常以烷烃为主的石油称为石蜡基石油;以环烷烃、芳香烃为主的称环烃基石油;介于二者之间的称中间基石油。我国主要原油的特点是含蜡较多,凝固点高,硫含量低, 镍、氮含量中等,钒含量极少。除个别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馏分较少,渣油占1/3。组成不同类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别,产品的性能也不同,应当物尽其用。大庆原油的主要特点是含蜡量高,凝点高,硫含量低,属低硫石蜡基原油。
最早提出“石油”一词的是公元977年中国北宋编着的《太平广记》。正式命名为“石油”是根据中国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沈括(1031一1095)在所着《梦溪笔谈》中根据这种油《生于水际砂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词出现之前,国外称石油为“魔鬼的汗珠”、“发光的水”等,中国称“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见到石油或其附属品的身影,不知你注意了吗?比如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沥青、塑料、纤维等还有很多!这些都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而我们日常所用的天然气(液化气)是从专门的气田中产出的!通过输气管道和气站再到各家各户。
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两种说法:①无机论 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浆中形成的;②有机论 既各种有机物如动物、植物、特别是低等的动植物像藻类、细菌、蚌壳、鱼类等死后埋藏在不断下沉缺氧的海湾、泻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经过许多物理化学作用,最后逐渐形成为石油。
原油的颜色非常丰富红、金黄、墨绿、黑、褐红、甚至透明;原油的颜色是它本身所含胶质、沥青质的含量,含的越高颜色越深。原油的颜色越浅其油质越好!透明的原油可直接加在汽车油箱中代替汽油!原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质(这是其主要成分)、胶质(一种粘性的半固体物质)、沥青质(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体物质)、碳质(一种非碳氢化合物)。
石油由碳氢化合物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质液体!天然气是以气态的碳氢化合物为主的各种气体组成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无色的易燃性混合气体。
在整个的石油系统中分工也是比较细的:物探 专门负责利用各种物探设备并结合地质资料在可能含油气的区域内确定油气层的位置;钻井 利用钻井的机械设备在含油气的区域钻探出一口石油井并录取该地区的地质资料;井下作业 利用井下作业设备在地面向井内下入各种井下工具或生产管柱以录取该井的各项生产资料,或使该井正常产出原油或天然气并负责日后石油井的维护作业;采油 在石油井的正常生产过程中录取石油井的各项生产资料并对石油井的生产设备进行日常维护;集输 负责原油的对外输送工作;炼油 将输送到炼油厂的原油按要求炼制出不同的石油产品如汽油、柴油、煤油等!
石油的性质因产地而异,密度为0.8 ~ 1.0 克/厘米3,粘度范围很宽,凝固点差别很大(30 ~ -60°C),沸点范围为常温到500°C以上,可容于多种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但可与水形成乳状液。 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氢(11% ~ 14%),其余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属元素(镍、钒、铁等)。由碳和氢化合形成的烃类构成石油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95% ~ 99%,含硫、 氧、氮的化合物对石油产品有害, 在石油加工中应尽量除去。不同产地的石油中,各种烃类的结构和所占比例相差很大, 但主要属于烷烃、环烷烃、芳香烃三类。 通常以烷烃为主的石油称为石蜡基石油;以环烷烃、芳香烃为主的称环烃基石油;介于二者之间的称中间基石油。我国主要原油的特点是含蜡较多,凝固点高,硫含量低, 镍、氮含量中等,钒含量极少。除个别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馏分较少,渣油占1/3。组成不同类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别,产品的性能也不同,应当物尽其用。大庆原油的主要特点是含蜡量高,凝点高,硫含量低,属低硫石蜡基原油。
从寻找石油到利用石油,大致要经过四个主要环节,即寻找、开采、输送和加工,这四个环节一般又分别称为“石油勘探”、“油田开发”、“油气集输”和“石油炼制”。下面就这四个环节来追溯一下石油工业的发展历史。
“石油勘探”有许多方法,但地下是否有油,最终要靠钻井来证实。一个国家在钻井技术上的进步程度,往往反映了这个国家石油工业的发展状况,因此,有的国家竞相宣布本国钻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以表示他们在石油工业发展上迈出了最早的一步。
“油田开发”指的是用钻井的办法证实了油气的分布范围,并且有井可以投入生产而形成一定生产规模。从这个意义上说,1821年四川富顺县自流井气田的开发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然气田。
“油气集输”技术也随着油气的开发应运而生,公元1875年左右,自流井气田采用当地盛产的竹子为原料,去节打通,外用麻布缠绕涂以桐油,连接成我们现在称呼的“输气管道”,总长二、三百里,在当时的自流井地区,绵延交织的管线翻越丘陵,穿过沟涧,形成输气网络,使天然气的应用从井的附近延伸到远距离的盐灶,推动了气田的开发,使当时的天然气达到年产7000多万立方米。
至于“石油炼制”,起始的年代还要更早一些,北魏时所着的《水经注》,成书年代大约是公元512~518年,书中介绍了从石油中提炼润滑油的情况。英国科学家约瑟在有关论文中指出:“在公元十世纪,中国就已经有石油而且大量使用。由此可见,在这以前中国人就对石油进行蒸馏加工了”。说明早在公元六世纪我国就萌发了石油炼制工艺。
石油是一种液态的,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矿产品。原油是从地下采出的石油,或称天然石油。人造石油是从煤或油页岩中提炼出的液态碳氢化合物。组成原油的主要元素是碳、氢、硫、氮、氧。
具有不同结构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和物为主要成份的一种褐色。暗绿色或黑色液体
伊拉克共和国的石油储量居世界第二位
图片可以到网络里的图片搜索去寻找
⑹ 煤和石油是怎样形成的煤和石油最初是什么物质
不像煤炭的形成需要特殊条件那样,石油的形成只需要一定的时间,可能要数千万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石油是可再生能源。只是由于人类开采和使用石油的速度大于石油形成的速度,所以石油也会面临枯竭的问题。
⑺ 现今人们开采的煤炭,石油主要是什么时期的植物形成的,为什么说它们是不可再生
煤主要是远古时期的植物死亡后转变而来,这点在学术界没太大争议;关于石油的形成,目前有生物成油说和非生物成油说,并且涉及到阴谋论什么的,一时半会也没有定论。
煤和石油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化石燃料,化学成分都很复杂,但主要还是以碳氢化合物为主,都被认为是不可再生能源,人类能够开采和使用的煤和石油将会越来越少。
煤的形成
地球上的煤基本都源于远古植物死亡后,由于当时的微生物无法分解木质素,导致大量植物碎屑积累,最后在地质作用下又埋入地下,经过高温高压碳化,从而形成了密实的固态煤。
然后进过数百万年的沉积,这些沉积物越来越深,压力和温度也越来越高,如果条件恰到好处,沉积物中的碳就会转变为复杂的碳氢化合物,最终生成石油和天然气,整个过程需要上千万年的时间。
(2)非生物成油论
有科学家提出,自然界中的碳可以固化为碳氢化合物,并在地质作用下可以形成石油。
关于石油的形成,生物成油论占据主导,也有很多证据的支持;但是无论那种理论正确,目前人类技术都无法大规模生成石油,所以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地球上可开采的煤和石油用完,那么人类将面临重大的能源危机。
⑻ 人类不停的开采燃烧煤炭石油,对地球的质量有影响吗
我们知道,在现在我们人类社会当中许多的能源资源都是直接开采于大自然收获的,所以说我们人类是地球资源的使用者也是掠夺者。因为我们越多地球上的资源供人类自己使用,而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和强盗的行为没有什么区别,但是这人类也是为了人们的生活,为了人们的未来才考虑这样做。就拿现在我们地球上的石油资源,就已经面临到匮乏的局面,而人类不停的开采燃烧煤炭石油,对于我们地球的质量会有影响吗?当然是没有任何问题。其中原因有以下几点。
三、人类终将会在地球上寻找到其他的资源来代替煤炭和石油。最后一点就是关于人类终将在地球上找到其他的资源,可以我们代替我们的煤炭和石油,例如现在广为流行的核电站发电。
⑼ 煤和石油在开采时应该注意什么
石油开采方式有自喷采油和机械采油,自喷采油是由于地下含油层压力较高,凭其自身压力就可以使原油从井口喷出的采油方式。机械采油则是利用各种类型的泵把原油从井中抽出,目前我国石油开采以机械采油为主。不同的地质情况不同的油品性质采用不同的机械开采方式。对粘度小于50毫帕斯卡.秒,密度小于0.934的原油(称为稀油),一般用常规开采。对粘度大于50毫帕斯卡.秒,密度大于0.934的原油(称为稠油),一般用热力采油,即采用热蒸汽吞吐、掺稀油及伴热的采油方式。以辽河油田为例,气候寒冷是北方冬季的特征。油质除一部分稀油外,大部分油质为稠油和特稠油,由于原油重质成份多,粘度大,相对密度大,在油藏条件下原油几乎不能流动,无法用常规的方法开采,给生产和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我们油田采用热力采油、稀释、乳化降粘方式开采。
稀释开采:即将一定量粘度小的稀油加入稠油中,降低粘度。
热力采油:即蒸汽吞吐、蒸气驱,就是对油层注入高温高压蒸气,加热油层里的原油,使原油的升高,粘度降低,增加原油的流动性,推动油层里的原油流向生产井。另外注入蒸气对油层加热后,蒸气变成热水流动,置换油层里原油滞流空隙。原油受注入蒸汽加热,其中轻质成分将气化,烃体积膨胀也会将原油推流到生产井。
乳化降粘:即将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混入稠油中,并在油管和抽油管表面上形成亲水的润湿表面。 大大降低油流时的阻力,使油能够正常开采出来。
⑽ 煤、油页岩和石油
煤、油页岩和石油属于可燃有机矿产。
现代和古代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变化记录了其来源和随后发生的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然而,由生物组织构成的有机质大部分在空气中腐烂并分解成C、CO2和H2O,从而在沉积地质记录中消失。细菌和其他微生物是有机质降解过程中的主导因素,降解发生在近地表和水下环境中。在氧气不足的地方,有机质的分解不完全甚至停止,稳定的有机质化合物可以在岩石中完好保存。有机物在缺氧的环境下保存的最好,如在停滞的湖中和分层的海相盆地、沼泽和泥潭。
有机质产生的过程归结为生命体最基本的光合作用。通过光合作用,植物以叶绿素为催化剂将CO2和H2O合成碳水化合物。这一复杂的过程可用下面的反应式表示:
6CO2+6H2O→C6H12O6+6O2
有机质在氧气中的分解作用是光合作用的反作用,有很多中间步骤。当氧气含量很少的时候,厌氧细菌开始产生碳氢化合物和其他更复杂的化合物。在氧化环境中,大部分沉积物只包含少量有机质,例如,砂岩中含0.05%,石灰岩中含0.3%,泥岩中含2%。有机质矿藏主要为油页岩、煤和石油天然气,构成了矿物燃料,对人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煤
1.一般特征
煤是一种由多种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和少量无机矿物质所组成的复杂混合物,是植物遗体经复杂的生物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转变而成的。组成煤的有机组分主要由植物转化而来,主要由C、H、O、S、P等元素组成;无机组分则来源于原始物质堆积时混入的矿物质、植物体内的原始无机组分等,一般为硫化物、黏土矿物、二氧化硅类以及碳酸盐和磷酸盐矿物。
煤的物理性质由成煤的原始物质、聚煤环境和变质程度有密切关系。煤一般为黑色、黑褐色或钢灰色等,随变质程度的增加颜色由褐变黑。具有沥青光泽、玻璃光泽和似金属光泽,一般随变质程度的增加光泽由弱到强。煤的摩氏硬度在2~4之间,随变质程度加强,硬度由小变大,如褐煤摩氏硬度为2~2.5,无烟煤为4。煤发育断口,可以是贝壳状、眼球状和阶梯状等多种。煤还发育裂隙。
煤主要分为腐殖煤和腐泥煤。腐殖煤是由原地的木质植物转化形成;腐泥煤由藻类、孢子和植物碎片形成。煤化过程中发生了多种物理化学作用,造成了不同的煤化等级。
2.主要类型
从岩石学观点,根据煤的主要组成物质分为四种类型:
◎镜煤:呈深黑色,具有玻璃光泽或沥青光泽,结构均一,断口呈贝壳状。常有原生的垂直裂隙。性脆而易碎。在煤层中呈透镜状或薄层状产出。镜煤是木质-纤维细胞在厌氧细菌作用下被破坏后形成的凝胶状或半凝胶状的物质。是在沼泽含水丰富、温度很大的厌氧还原条件下形成的。镜煤挥发分和氢含量均较高,黏结性较强。中级变质阶段的镜煤是炼焦的最好原料。
◎暗煤:呈灰色到褐黑色,光泽较暗。因硬度和坚韧度较大,又称为硬煤。常呈层状,含灰分较高,断口粗糙而不规则。暗煤含矿物杂质较多,一般不适于单独炼焦。
◎亮煤:其光泽和颜色介于镜煤和暗煤之间,其组织的均匀程度次于镜煤。常与暗煤成互层或渐变过渡。在一定的碳化程度内,亦可用于炼焦。
◎丝煤:又称为纤维煤,颜色暗黑,丝绢光泽,纤维状结构,质松脆,染手,形似木炭。在煤层中常呈透镜体。灰分很高,挥发分和含氢量极低,是工业用煤的有害组分。丝煤在氧化环境下,积水较少、湿度不足的泥沼中形成。
煤是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之一,分布广泛。主要形成于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以含煤岩系出现。主要的含煤岩系大致有两类,即海陆交互相含煤岩系,如我国的广西、黔东的晚二叠世含煤岩系和湖南早石炭含煤岩系;二是陆相含煤岩系,如我国北方很多中新生代陆相盆地中的含煤岩系。
二、油页岩
1.一般特征
油页岩也称为油母页岩,是指主要由藻类及部分低等生物的遗体经腐泥化作用和煤化作用而形成的一种高灰分低变质的腐泥质岩石。油页岩中含有一定量的有机质,通过干馏可从中提取原油。因此,油页岩也是一种石油资源,同时还可以从中提取硫酸铵、吡啶等多种化工物质。油页岩是化石燃料,可以帮助补偿石油储量的消耗,目前已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全球油页岩矿藏主要分布在俄罗斯、中国、巴西等国家。
油页岩的无机成分一般为黏土和粉砂,有时也含有碳酸盐矿物和黄铁矿等,组成极细粒的岩石。油页岩中的有机质成分主要为C、H、O、N和S等,与煤不同的是,油页岩C/H比低(<10),含油率高,N和S含量也较高。油页岩中的有机物大部分为干酪根,也有少量沥青质。有机质在油页岩中形态微小,所以很难识别出是何种有机体形成的。很多油页岩中含有藻类的化石,细粒高等植物碎屑和大孢子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油页岩发育页状层理,甚至可以出现极薄的纸状层理。有的貌似块状,但经风化,其页理就能呈现出来。油页岩的颜色多样,一般为棕黑色、深棕色或黑色。颜色越深,其出油率也越高。风化后,色调变浅,甚至变为灰白色。油页岩质地细致,比普通页岩轻。干燥的油页岩相对密度只有1.3~1.8。有弹性,坚韧而不易破碎。用小刀刮起的薄片可以发生卷曲,切之可成任何形状。以指甲刻划,出现油脂光泽的刻痕。断口常为极细的贝壳状。含油率为4%~20%,含油率高时,用火柴即可点燃。
2.主要类型
油页岩的形成环境有近海型和内陆湖泊型两种:①近海型油页岩主要形成于近海的潟湖海湾、滨海三角洲前缘以及其他滨海环境,常与碳酸盐岩共生,呈夹层状,层厚从十几厘米至1m不等,层数多,分布广,而且含油率高,是主要的矿床类型,如我国广东茂名的油页岩矿床。②内陆湖泊型油页岩形成于内陆湖波中,经常与煤共生,多呈互层出现,矿层较厚,可达数十米厚,但是横向上分布不稳定,含油率较低,如我国辽宁抚顺油页岩矿床和美国着名的绿河油页岩矿床。正常海洋环境生成的油页岩不常见。
三、石油
1.一般特征
从油田采出的液态有机岩称为天然石油或原油,它是一种比水轻的油脂状液体。石油在分馏的过程中,可以先后得到:石油醚、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及残留物沥青等。石油不仅是重要的能源,同时又是各种洗涤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以及农药、化肥、医药等方面的化工原料。
石油主要由碳氢化合物构成,包括烃类和非烃类物质。烃类物质有烷烃(CnH2n+2)、环烷烃(CnH2n)和芳香烃(CnH2n-6);非烃类组分主要为S、N、O的非烃化合物,包括酸类、酚、硫化物、胶质、沥青和灰分。石油的平均化学成分约为C83%~87%,H11%~15%,其他元素(O、N、S)约占1%,很少达到2%~3%,C/H比介于5.7~8.5之间。
石油多呈黑绿色、深褐色至黑色或黄色;具有明显的气味,轻质油有芳香味,浓黑的原油有沥青味,含S、N化合物的原油多具臭味。石油的密度变化较大,20℃时密度介于0.75~1.00g/cm3之间。石油的黏度与烃类组成有关,同时也与石油的密度、温度和压力等有关,一般情况下,石油的密度增高,黏度增大;温度升高,黏度降低;黏度由烷烃-芳烃-环烷烃方向增加。石油具有荧光性,而且发光现象非常灵敏,只要溶剂中有十万分之一的石油和沥青物质,就可以发光,发光的颜色和强度随石油和沥青的性质和浓度不同而变化。石油还具有旋光性,旋转角度很小,一般在0°~3.4°之间。1kg石油的平均低位发热量为41816kJ。
2.主要类型
原油中的烃类成分主要分为烷烃、环烷烃、芳香烃。根据烃类成分的不同,可分为的石蜡基石油、环烷基石油和中间基石油三类。石蜡基石油含烷烃较多最易燃烧;环烷基石油含环烷烃、芳香烃较多;中间基石油介于二者之间。目前我国已开采的原油以低硫石蜡基型居多,大庆等地原油均属此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大庆原油,硫含量低,蜡含量高,凝点高,能生产出优质煤油、柴油、溶剂油、润滑油和商品石蜡。胜利原油胶质含量高(29%),密度较大(0.91g/cm3左右),含蜡量高(约15%~21%),属含硫中间基型。汽油馏分感铅性好,且富有环烷烃和芳香烃,故是重蒸的良好原料。
原油按硫含量分类,可分为超低硫原油、低硫原油、含硫原油和高硫原油四类。按密度分类,可分为轻质原油、中质原油、重质原油三类。例如,胜利原油属于高硫重质油,WTI原油(西得克萨斯中基原油)属于低硫轻质油。
国际原油市场常用重度(API°)进行分类,将原油分为:轻质原油、中质原油、重质原油和特重原油。
石油在全球广泛分布,但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布极不均匀。据统计,各个地质时期都可以形成石油,但现代石油资源主要蕴藏在中生代和古近纪地层中;从地理分布来看,目前世界上1/3的石油都产自中东的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委内瑞拉、尼日尔爾利亚、利比亚、墨西哥、欧洲西部、北海和印尼也有大油田;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地区都有石油产出。从大地构造上来看,主要分布于构造稳定区和一些过渡区、山前凹陷带及裂谷盆地中。
近几年来,油砂作为一种新型的资源,日益受到石油地质工作者的重视。
油砂是指富含天然沥青原油的沉积砂(Ardine,1974;牛嘉玉等,2002)。因此也称为“沥青砂”。有时也指浸渍轻馏分部分逸出后的一种天然石油的砂或砂岩。可用以提炼重油和沥青。油砂实质上是一种沥青、砂、富矿黏土和水的混合物,其中,沥青含量为10%~12%,砂和黏土等矿物占80%~85%,水3~5%。具有高密度、高黏度、高C/H比和高金属含量的油砂沥青油。其外观似黑色糖蜜,其开采方法与传统石油开采截然不同。简单地说,油砂开采是“挖掘”石油,而不是“抽取”石油。已露出或近地表的重质残余石油浸染的砂岩,系沥青及原油在运移过程中失掉轻质组分后的产物。砂岩多为淡水及半咸水相,以加拿大阿萨巴斯卡河为最大,产于白垩系中,面积达33400km2。
世界上85%的油砂集中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北部地区。据加拿大官方统计,目前可进行商业开采的油砂储量约相当于1750亿桶石油,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储量(Meyerhoff,1987)。
中国的油砂资源比较丰富,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西藏、四川、贵州,此外,广西、浙江、内蒙古也有分布。其特点是分布广,层位多,厚度小,含油率低。现在已经掌握的油砂资源量为40亿桶(单玄龙等,2006)。
思考题
1.试比较内碎屑灰岩与陆源碎屑岩在组成、结构、构造和成因方面异同。
2.常见的碳酸盐岩的岩石类型有哪些?其特征如何?
3.阐述能源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