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地质学中的三角图是怎么看的
楼主同学你好:
首先我们看图名,看看图是讲什么东西的
其次我们要看三个顶点是什么东西
最后看看每一边的比例设置
举例:我们地质里的三角岩比图就能很好的说明
㈡ 地质学的三大原理
只听说过《地质学原理》
英国地质学家C.莱伊尔的主要着作,又名《可以作为地质学例证的地球与它的生物的近代变化》 (Modern Changes of the Earth and its Inhabitants Considered as Illustrative of Geoloay),初版共3卷,分别于1830年1月、1832年1月和1833年 5月出版。第四版分为4卷,1834年5月出版。其中第一卷论述地质学发展史和地质现象古今变化的原理;第二卷论述无机界现时正在进行的各种地质变化;第三卷论述有机界在自然选择、地理分布和移徙,以及在人工驯养、培植等条件下所引起的变化;第四卷为地质学的基本内容。从1838年开始,莱伊尔把第四卷即地质学的基本内容抽出来并加以扩充,以《地质学纲要》 (Elements of Geology)的书名出版单行本。这本书在1851年又经过重编,定名为《普通地质学教科书》(Manual of Elementary Geology),1865年又改为《地质学纲要》。到 1872年,《地质学原理》共出版十一版。在书中,莱伊尔提出地球的变化是古今一致的,地质作用的过程是缓慢的、渐进的。地球的过去,只能通过现今的地质作用来认识。现在是了解过去的钥匙。他的这种观点被称为“均变论”。《地质学原理》对当时和以后的地质科学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地质学原理》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地质学纲要》在1872年由中国数学家华蘅芳和美国医生玛高温合译成中文出版,书名为《地学浅释》。徐韦曼译的《地质学原理》中译本于195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㈢ 地质图的起源
地质图的绘制始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英国地质学家威廉 史密斯。史密斯于1794年在巴斯和新卡斯尔之间旅行时,发现南英格兰地层的层序适用于整个英格兰。由此便决定要绘制全英格兰的地质图,并开始为这一目的陆续地收集资料。大约在1801年前后,他完成了英格兰、威尔士地层分布的一般地质图。史密斯地质图的编制,首先在标准地区确定地层层序;然后,注意这些地层中含有的化石的特
征,并确定自古到今的差异,将其作为标准化石对其他地层进行不考虑岩性的对比。史密斯之后随着时代的前进、地质学的发展,地质图的编制越来越精确,表现的内容也逐渐增多。1878年在巴黎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地质学会议上,开始讨论有关地质图的问题,1881年通过了俄国A.II.卡尔宾斯基提出的地质图图例,并逐渐发展成今天国际上通用的地质图图例系统。现在所说的地质图,也包括为某种特殊目的,着重表现某种地质现象的图件。1981年美国编成的1:750万的环境工程地质图,日本编成的1:20万基岩地质图,以及国际合作编成的1:500万各大洲地质图都是比较着名的地质图。
地质图的编制多以实测资料为基础,有一定的制图规范和标准。目前所使用的地层分级系统、表示地层年代的色标和符号,以及表示各类岩体的色标和代号,多是国际通用的。客观需要促使地质图向专门化、部门化方向发展。种类也越分越细,除普通基础性地质图外,还有第四纪地质图、大地构造图、岩相图、古地理图、水文地质图、工程地质图、矿产分布图等。目前狭义的地质图多指基础性普通地质图。不同比例尺地质图,表示地层年代的界、系、统、组、层等的分级是不同的,比例尺愈大表示的层次愈细。在没有注明岩性的情况下,有时要与区域地层表配合使用,才能查明岩石的具体种类、性质及结构特点。各种实用性和分析性地质图,虽增加了专门用途所需要的直接性内容,但大多利用区域基础地质图派生编制。
中国最早的地质图,是邝荣光在1905年编制的《直隶地质图》,20世纪20年代初期出版的 1:100万地质图,是中国第一批正规出版的分幅地质图。据1982年统计,中国已编制完成1:100万地质图55幅(全国共62幅),覆盖面积约894万平方千米;完成1:20万地质图853幅,覆盖面积 500多万平方千米。先后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集》(1973)、《中国大地构造图》(1979)、《中国构造体系图》(1976)、《亚洲地质图》(1975),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地质图集》(1980)等。
㈣ 百年沧桑话馆藏——《中国地质图书馆馆藏珍本图录》编撰始末
陈俊岚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图书馆经过数十年南下北上,西迁东回的战乱时期,公元2011年迎来建馆95周年,更迎来中国地质事业的蓬勃发展。馆藏也由建馆时藏书仅4000余册,发展到目前的纸介质印本70余万册,囊括了近代地质学启蒙时期以来约200年间的国内外宝贵地学文献;世界各国地质图件一万余套。正是几代地质图书馆人的辛勤努力,日积月累,经过近一个世纪的不倦追求,使得地质图书馆书海浩瀚,犹如地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瑰宝。
一、编撰《中国地质图书馆馆藏珍本图录》的背景及经过
2003年,由张尔平主编的《鸿印雪泥》一书出版,将地质图书馆90年的藏书印章辑录成册,首次揭开了地质图书馆发展历程的面纱。然而有关地质图书馆近百年珍贵文献的研究却是一个空白。为融地质图书馆藏书之精粹,展我国地学文化之宏博,填补近百年来地质图书馆珍贵文献研究的空白,2011年中国地质图书馆顾晓华馆长设立馆长研究基金,“编撰〈中国地质图书馆馆藏珍本图录〉”的项目通过专家评审获得立项,拟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地质图书馆珍贵文献汇集成册,呈现于世人面前。
第一步,课题组制定了科学的技术路线、工作方法及工作思路。课题组在参考国内图书馆界对特藏文献界定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征求专家学者对界定地学珍贵文献标准的意见。通过对馆藏纸本文献进行排查摸底,核定馆藏珍本文献的种册数,最终确定入选《图录》的目录。
第二步,通过上网、到国家图书馆、西安交大图书馆等地查阅资料,对入选珍本图录的百种文献的历史背景、专业学术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进行探考,完成文献的属性描述工作。
第三步,征求专家意见,对属性描述文字进行修改和完善。在馆内召开专家研讨会,对图录的相关内容和编辑文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进行修缮。
二、《图录》的基本情况
经过一年多的工作,最终共筛选出中外文图书106种、中外文期刊13种、地质图件9幅入选图录,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编辑成册。
1.界定地学珍本文献的标准
我国近代地质事业是在地质学会成立,有了专门的地质研究部门和教育机构以后,才有了卓越的发展。这些地质事业起步阶段的地学文献对中国的地质事业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和卓越的贡献,承载了地质前辈的丰功伟绩和地质事业发展的艰辛历程。因此我们在界定标准的时候参考了以下几个原则:时间界定的原则、有重要学术价值原则、以手稿待印本为主的原则、以装帧精美特殊材质为主的原则。
中国地质图书馆珍本文献的标准:1949年以前的文献(以民国期间出版物为代表)为本馆的特藏文献,1937年以前的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的文献、近代着名地质学家的着作(以地质学家的手稿、待印本、抄写本为代表)、装帧精美,特殊材质(宣纸线装及特殊印刷,以1912年以前外译本为代表)的文献界定为本馆的珍本文献。
2.入选图录的文献情况
本书分为图书篇、期刊篇和图件篇三个部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再现了中国地质图书馆馆藏的精华。入选《中国地质图书馆馆藏珍本图录》的文献既有我国地质事业泰斗章鸿钊、翁文灏、黄汲清、谢家荣、杨遵仪等先生的大作,也有极其珍贵的地质图件、图片,以及早期译自国外的地学专着,刊本有宣纸线装、宣纸铅印、油印本,以及世人难得一见的珍贵手稿。装帧有卷轴装、折装、线装、精装及简装等形式。文献涵盖了中国学者翻译国外地质着作、外国学者到中国进行地质考察、国人自己进行地质调查及地质研究发展的重要阶段,内容包括近代地质事业的发展、地质考察、游记、矿物矿产及博物馆学等方面的专着。每件作品都凝聚地质前辈的汗水和心血(有关文献请见图1至图5)。
内附32张彭县铜矿局(图5)矿景、采矿、冶炼及人们劳作的真实情景,是了解彭县铜矿局历史的非常珍贵的史料。
3.珍本文献的属性描述
以《井矿工程》一书为例,聘请专业摄影师为文献进行拍照,并配以文字介绍(图6)。
该书属矿学类。主要介绍了造自涌水井及奴而敦造自涌井的方法;开地取矿之法、今凿转动之法、凿孔常遇难事、孔内补管为衬、开石之器具、白而格斯脱落所设开石之器具、马太与布拉特两人所设凿孔之器;用火药拉开土石之法、平路与火药膛得光之法、开裂土石所用之别种药料等内容。附图140幅。
在属性描述中我们对重要项别作了说明和介绍:
书名项,包括书籍的卷数、期数;
着者项,包括出版时间、出版地点、出版者、版本类别;
稽核项,包括册数、函数、图、表等;
图1 《工商部试办地质调查说明书》(丁文江撰,1913年成文)
图2 章鸿钊先生手稿(宣纸线装)与张印堂先生科考报告(手写、实地拍摄照片)
附注项,为以上各个事项的补充与说明,包括所附的附录材料;如题签、藏章,刻印流传及关于这本书的特殊说明等;
提要项,向读者提供书籍的内容概要和评介知识,需概括地介绍本书内容大意、着者生平事迹、着作经过以及版刻流传情况等。
序及前言,承蒙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寿嘉华为本书作序,馆长顾晓华撰写前言。
三、编辑《图录》的目的及意义
顾晓华馆长在前言中对编撰本书的目的及意义进行了介绍。
图3 《地质研究所师弟修业记》(章鸿钊、翁文灏合撰,1916年)
图4 《南浔铁路规划图》本馆珍藏的唯一的缣帛手绘铁路图
分3卷,总长27.7m,1906年完。2000年经全国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认定该图对我国早期铁路建造史、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史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1.展示与弘扬
入选图录的文献是在数十万册图书中遴选出来的,每件作品都凝聚了我国地质前辈的心血,见证了中国地质事业发展坎坷而又光辉的历程,弘扬了地质工作者“三光荣”的地质精神。
图5 《彭县铜矿局写真》(1909年,照片写真集)
图6 《井矿工程》
[英]白尔捺辑,[英]傅兰雅口译,赵元益笔述,曹钟秀绘图,光绪五年(1879)江南制造总局编译。本书共二册三卷,宣纸线装本
2.追思与缅怀
中国地质图书馆从“有馆尤贵有书,有书尤贵有用”到成为亚洲最大的地学专业图书馆,它的建立与发展凝聚了几代图书馆人的呕心沥血。透过这些作品,让人感念地质先辈的聪明才智和为国家身先士卒的爱国情操。
3.希望与勉励
希望这本书能够让读者走进地质图书馆,走进中国近代地质发展史,阅读我国地质科学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地质前辈的丰硕地学理论,对那些为了中国地质事业的繁荣发展而作出贡献的地质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同时,地质图书馆也愿意迎接改革发展的挑战,建设现代化数字图书馆,为地质事业的发展谱写新的篇章而作出更大的贡献。
四、问题和不足
1)由于课题组成员缺乏对珍本文献知识及早期地质学理论发展的系统认识,尤其对部分文献版本的鉴定上存在困难,因此在珍本的界定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2)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发现我馆大部分特藏文献(尤以民国正式出版文献)损毁严重,又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使得这些文献的使用受到严重影响,建议加大对馆藏文献的保护和修缮工作。
3)在对馆藏纸本文献摸底中发现,很多珍贵的早期地学文献我馆并没有收藏。在我馆收集的文献中,部分出现缺少附图或者有图无书的情况。例如,周树人的《中国矿产志》有书无图,闻齐、赵志新的《徐霞客游记附图》有图无书,等等,严重影响了文献的完整性和价值评价的界定。对这些文献的收集工作是保证我馆地学文献系统完整性的工作之一,也恳请各位专家为我馆的文献采访工作提供线索和帮助。
4)在馆藏珍本文献中有很多文献为未出版的手稿,其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学术价值的参考文献非常少,使得研究工作遇到不少障碍,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和时间进行调研,也希望得到专家的帮助。
㈤ 地质学中的剖面图是什么意思
就是你把一个物体从上到下切开,然后看他的剖面。
地质学中作的剖面图大多是为了观察地层从最深处到地面(或是观察顶点)的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才制作的。
没什么,这东西。
再就是有一些作图规范之类的。
㈥ 学习任务一 了解地质制图与数字地质图
一、地质制图
地质图件是地质工作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地质制图贯穿于地质工作的全过程。据统计,地质工作的制图作业占全部工作时间的1/3以上。利用计算机自动制图能减轻地质工作者的制图负担,从而把更多的精力集中于地质分析工作。传统的地质制图过程工艺繁琐复杂,成图周期长,劳动强度大,不便及时进行动态编辑修改。利用计算机实现地质制图过程的自动化,形成现代化数字制图流程,可实现地质图件的数字化,建立图形和属性数据相结合的数据库,实现地质图数据分层管理;可灵活对地质图信息进行查询、编辑、统计和分析。借助相关的计算机制图软件,缩短了地质制图的修编周期,提高了地质图件的应用价值。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地质制图是现代地质工作者必备的基本技能。
二、数字地质制图的优点
数字地质图具有以下一些优越性:
◎质量优,精度高。可以根据制图要求对图件的质量、精度和精确性进行随时监测、处理和修订,以使其符合图件精度和质量要求。
◎工艺流程简单。计算机地质制图技术简化了复照、晒蓝、清绘、刻图、翻版分涂、撕膜、晒网线等常规复杂的制图工艺。由编稿原图输入到计算机,经过在屏幕上编辑加工后,就可以在屏幕上进行检查和校对,无误后即可出图。
◎加快了成图速度,缩短了制图周期。过去手工制作一幅1∶20万正规地质图,从编稿到清绘,需要两名制图者用近一年的时间,现在通过计算机制图只需一名制图者三个月即可完成,缩短了制图周期,加快了成图速度。
◎降低了制图成本,提高了制图效率。计算机地质制图一方面节约了时间、精力、纸张;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图件数据库,使数据可以再利用或永久保存;再一方面可以将图件数据库变成信息,进行远距离快速传送。据统计,计算机地质制图与手工地质制图相比,制图成本降低了60%左右,制图效率提高了5~8倍,大大地节约了资金和现有资源。
◎建立图件数据库,且数字地质图资料的使用很容易实现资源共享。一张地质图件制成后即有了一个图件数据库。图件数据库,特别是基础图件数据库,其数据可以无限制地重复利用,使数据可以更加充分发挥作用。
◎操作容易、修改方便。现在计算机地质制图技术已得到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应用软件种类也比较多,操作十分容易。对于图件内容的修订、更改、删除、调换、旋转、扭动、增加、添补、移动等均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实现,以达到更加完美无缺。即使校样图出现了问题,也可以进行修改。
◎图件更新方便。只要有新的资料和信息,就可以随时对原图件进行修改和更新。只需采集和添加新的资料和信息,而无须采集老的资料和信息,这也大大提高了图件更新的速度,节约了成本。
◎数字地质图可以很方便地查看各要素的属性和进行地质问题的研究,并且随着数字高程(DTM)研究的日益深入和成熟,地质学家有可能足不出户就可研究某些地质问题,实现了地质制图技术的重大突破。
◎简化了地质图件的评审程序。一是可以在计算机屏幕前进行审查;二是可以通过局域网或公共网进行远距离审查。而原来在评审地质图件时需要把一大堆图件“捧”到评审现场,请专家进行审查和评审。现在评审地质报告带上磁盘就可以了。
◎有利于保密。图件数据所赋存的信息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保密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有些保密性强的图件,一方面可以不用印刷;另一方面只需印刷少量图件供核心决策和研究利用即可,无须多量印刷。
三、数字化地质制图
数字化地质制图,是指利用计算机图数转换技术、交互式图形技术将图件数字化,对其进行编辑修改,然后通过高精度图形设备,直接制图或生成制版胶片,同时生成可反复使用、任意个性的数字图件。实现地质图数字化,建立图形和属性两类地学数据相结合的数据库,将地质信息全部存储于计算机中,实现对地图数据分层信息成片存储,这样易于管理和查询,并为分析应用开拓了新领域。GIS与多媒体、互联网等结合,可实现地质制图的信息共享及多途径显示、输出、分析,实现动态化制图。地学信息总是处在动态变化过程中,地学图件内容的变更,会引起修改再版时注入新资料,利用GIS可方便地将信息调出,作必要修改,重新输入,大大缩短修编周期,生成的地质图件精度高、速度快,大大提高了地质图件的应用价值。
用于数字化地质制图的软件有很多种,本课程以目前地质工作中应用比较普遍的MAPGIS系统作为主要工作平台,学习数字化制图的基本方法和工作原理,其他地质制图工作平台作为拓展学习的内容。
㈦ 地质学上盘下盘怎么区分
首先,上盘下盘是指你所在区域地层在立体空间上的上下关系,就是垂直位置上的上下关系,在上面就是上盘,在下面就是下盘……在解决正断层逆断层,正断层就是所谓的上盘向下滑动了,或者是相对下盘向下运动了,这里的相对可能是下盘向上动了而上盘没动,所以用相对,相反逆断层就是反过来哦,希望能帮助你……
㈧ 为什么称地层为天然的地质史书
地球的年龄大约有46亿岁了。地质学家发现,铺盖在原始地壳上的层层叠叠的岩层,是一部地球几十亿年演变发展留下的“石头大书”,地质学上叫做地层。
翻开这本硕大无比的大书,地质学家找到了许多隐埋其中的特别文字和图画——化石。在大书的前几页上,是人类祖先古猿的化石;再翻下去,又发现了许多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及鱼类的化石;最后几页,找到了一些藻类和原始细菌的残骸。
地层包括各个不同地质年代所形成的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地层形成的历史有先有后,一般说来,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地层在上,越靠近地层上部的岩层形成的年代越短。在地层的形成过程中,生物也不停地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化发展。当某一时期的生物死亡后,就被掩埋在土壤之中,经过地质历史的变迁,它们以化石的形式保留在原来的地层中。于是,不同时期的地层便有不同的化石相对应,这样,地质学家就可根据化石的种类、形态来判断地层的新老关系,区分出各种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层结构。比方说,在今天的大海里生存着许多海生动物,每种海生动物对生活环境(如温度、光照、水深等)都有不同的要求。如果我们今天在远离海洋的太行山某一地层中发现了与现代类同的海生动物的化石及海洋沉积物,那么可以肯定,在那久远的过去,这里必然是一片汪洋大海,并可由此推断出当时海洋的一些大致情况。事实也正是如此,我国北宋时代的着名科学家沈括,在他所着的《梦溪笔谈》一书中,记述了他当年考察太行山和浙江雁荡山时,都在山地的崖壁间发现了许多卵石和螺蚌壳化石,从而证明这些地方古时候曾被大海所淹没。
地层从最古老的地质年代开始,层层叠叠地到达地表。不论在陆地还是水中,地层中的堆积物的性质和组织结构都不尽相同,它代表着不同地质年代的自然地理状态。因此,地层是记录地球发展状况的历史书。地质学家通过地质年代表把它记录下来。这个地质年代表,由国际地质学会于1881年正式通过,以后又经过不断修订补充,一直沿用到现在。据科学家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世界上最古老的地层已有40~45亿年历史。
㈨ 构造地质学教材附图的《金山镇地质图》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
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概述
陈雨林
第一章 引言
通过对金山镇地区地质图的综合读图分析,可以基本了解金山镇地区的地质概况,包括地貌起伏、构造类型、构造地层、形成时期等。在这些方面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地质图的概念,了解地质图的图式规格,温习阅读地质图的基本步骤。加强了对地质图上岩层产状要素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在把岩层展绘在构造纲要图和地质剖面图方面,特别强调空间想象能力和知识灵活运用能力。其中包括岩层整合关系、岩浆侵入关系、褶皱几何关系、断层几何关系和倒转几何关系,这要求我们合理把握平面和立体思维的转换,培养地质兴趣和思考方式。
我们的分析基于《金山镇地质图》。这幅地质图属于小比例尺地质图(1:100000),图上1厘米相当于自然界1公里。该地质图长18.5厘米,实际长度18.5公里,宽14厘米,实际长度14公里,覆盖实际面积259平方公里。整个地区北高南低,海拔高度位于700米-1800米的范围内,北部以渚岭最高,达1800米,南部以安村最低,接近750米。在沿NW-SE方向上,该地区地貌有三次大的起伏,伏牛山,雨峰,孤峰所在山脉位于起伏瞰点。
基于《金山镇地区地质图》,我们编制了同比例尺的《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和《金山镇地区A-B剖面图》,这给我们分析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提供不同的视角,带来极大的帮助。
在纲要图上容易发现该地区地质构造现象相当丰富。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可将该地区地层可以划分为3个构造层:D2-P2,T2,K1-E,其中D2-P2与T2平行不整合,D2-P2与K1-E角度不整合,T2与K1-E接触关系不明显。(如图1)从西向东依次有9条走向一致的褶皱,包括5条背斜和4条向斜;有14处断层,包括4处平移断层,5处正断层,5处逆断层;3处岩浆侵入体,2处斑岩侵入体和1处花岗岩侵入体。此外,该地区还有一处倒转构造,一处构造窗和两处飞来峰。(如表1)
构造名称
数目 构造名称 数目
向斜 5 正断层 5
背斜 4 逆断层 5
倒转构造 1 平移断层 4
斑岩侵入体 2 构造窗 1
花岗岩侵入体 1 飞来峰 2
图1 表1
第二章 地层与构造
根据地层出露界线分析,金山镇地区地层沉积时间从古生界到新生界,包括中泥盆统到老第三系的一系列岩层,但缺失上、下三叠统岩层。在《金山镇地质图》可以明显发现,东南部出露地层较老,其中上、中泥盆岩层发育完好,而西北部出露地层较新,典型代表是发育广泛的白垩纪岩层,并且在该地区更西北处出露部分第三系岩层。
在地质图上可以发现D2-P2岩层产状近似一致,走向NE-SW,岩层整合接触,因此D2-P2岩层为一个构造层;T2岩层上出现大断层,它也呈NE-SW走向,但它与D2-P2岩层之间并未出露T1地层,可知它与D2-P2岩层平行不整合,因此T1地层为一个独立构造层;K1-E地层产状近似一致,为整合接触,可是它与D2-P2地层产状差异大,岩层出露交错明显,尤其是在该地区伏牛山附近,K2地层倾角为10°,而C3倾角为50度,因此T2与D2-P2岩层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于是在纲要图上有三个构造层:D2-P2,T2,K1-E,其中D2-P2与T2平行不整合,D2-P2与K1-E角度不整合,T2与K1-E接触关系不明显。
断层构造在该地区发育广泛并且种类多样。为使纲要图的编制方便,我们把断层依次编号F1-F14,并且在纲要图上红色线条表示。首先我们可以在地质图上发现两条大的逆断层线F8和F14,都呈NE-SW走向。其中F14逆断层线出露在一处褶皱的东坡,断层倾向SW320°,倾角20°-30°,为走向断层,断层穿越了P1、C3、C2、C1的一系列地层,北端止于K2地层,可知此处断层P1之后,K2之前。根据剖面图分析,F14上盘为C2、C1地层,在上盘中发生了一次向斜和一次背斜褶皱;下盘主要为为T2、P1、P2地层,由于下盘发生了倒转并且和上盘相对应的地层剥蚀严重,因此此断层的断距不好分析,但可以确定此处断层发生在上盘褶皱之后。在F14断层线中部,有两条平移断层线F12、F13与之相交。两条平移断层均主要发生C1地层,F12处于雨峰西南附近,为左行平移断层,它把C1地层完全错开,部分延伸在C2地层,并且切割F14逆断层,由此可以推测F12平移断层发生在F14逆断层之后。位于奇峰附近的平移断层F13,为右行平移断层,断层延伸于C1、C3、P1地层,它和F12一样发生在F14逆断层之后。
F14逆断层的东南方有一处更为复杂的逆断层——F8。F8断层线主要出露在P1、P2、T2地层,贯穿整个金山镇地区,断层倾向SW320°,倾角20°-30°,为走向断层。由A-B剖面图知,F8的上盘是F14的下盘,其中C2、C3、P1等地层发生明显的倒转,比如该盘C2两侧倾向相同,倾向NW130°,左侧倾角40°-45°,右侧大约75°。F8的下盘岩层组成种类多,包括泥盆到三叠的系列岩层,下盘有一个紧闭向斜、一个开阔向斜,以及一个中常背斜,虽然下盘并未出露白垩系地层,但根据紧闭向斜处岩层厚度推测,该紧闭向斜核部可能存在白垩系地层。构造由于倒转构造受到断层后期不同程度的地表剥蚀,在此断层上体现出一处构造窗和两处飞来峰。构造窗位于五里河附近,透过此构造窗可以看到下盘的P2、T2岩层,两严层厚度相当,向NW方向倾斜。飞来峰可以构成独特的自然景观,一处位于安村西南方不远处,飞来峰规模小,另一处位于孤峰周围,规模比前者大,两处均由P2、T2岩层组成,岩层产状近于一致,向NW方向倾斜,倾角在30°-40°的范围内。
该地区除了以上两处大的逆断层,还在西南边陲河北村周围发育了一系列规模不大的正断层,在地质图上共标记了5处,在纲要图上编号为F1-F5。这5处正断层大多出露在D2岩层,均为发生在一条大的背斜褶皱构造上的横向断层,而这些断层的倾向大小皆在80°-85°的范围内,近于直立,只是倾向不同而已,可以推测这5处断层是发育在同一个时期,是该处褶皱形成之后,继续受到NW-SE方向的主应力场而发生的脆性断裂。这些断层出露的岩层为中泥盆系砂岩、砾岩,它下部岩层为下石炭系砂岩、砂砾岩,都是典型的脆性岩层,由于岩石之间粘度u值小,所以在背斜逐渐隆起的过程中,岩层发生了刚性破裂,估计伴随背斜的进一步发育,这种近于直立的断层数目会增多,并且可能延伸到C1层。离河北村最近两处和最东边一处向东北方向倾,其余两处向西南方向倾。此外,5处正断层形成于同一时期,同一构造应力场的还有P1、C2岩层间的两处平移断层F6和F7。
金山镇地区是发育断层的温床,也是发育褶皱的乐园。该地区褶皱发育完好并且出露明显的有9条,向斜5条,背斜4条。在该地区的构造纲要图上,由西向东依次编号为f1-f9。f1处于最西段,褶轴走向NE-SW,绵延十数公里。褶轴主要由C1、C2、P1岩层组成,西侧岩层倾角40°-50°,东侧岩层倾角50°-70°,为开阔褶轴。f1西邻白垩系地层,与白垩系地层角度不整合。因此此褶轴形成在白垩系以前。f2为一个狭长向斜,走向和f1一致。f3褶轴规模比f1略大,连接雨峰和奇峰,主要由C1、C2、C3、P1岩层组成,西侧岩层倾角20°-30°,东侧岩层40°左右,为开缓背斜。f3褶轴上发生了两处平移断层,并且与逆断层F14毗邻。
f4褶轴位于金山镇中部,是构造最为复杂的褶轴。褶轴主要由C1、C2、C3岩层组成,形成一个鞍状背斜。南部有一处构造窗F11,可以看到P2、T2地层的出露。在A-B剖面图上可见,褶轴东西两侧岩层倾向相同,西侧倾角40°-45°,东侧岩层倾角70°-80°,发生明显的倒转。f4褶轴北端止于K2地层,而又被包夹在两断层之间,并且断层以外难觅该褶皱影迹,因此它形成于两处主断层和白垩系岩层之前
f6褶轴紧邻F8逆断层,有两座飞来峰,它南部的P1地层还有一对内部小褶轴。它南部偏西处有一处断裂的向斜褶轴f5 ,它处于F8逆断层下盘,P1地层的内部小褶皱应该是褶轴f5的翼部延伸构造。在f6褶轴的东南不远处有一条狭长的向斜褶轴f7,所涉地层基本上是二叠系地层。这些褶皱走向大致相同,应该是同一构造应力场下形成的,并且形成时间相差不远。
该地区西南部有另一处复杂褶轴f8。一方面,f8褶轴岩层组成种类丰富,包括D2、D3、C1、C2、C3的系列岩层,褶轴左右两侧岩层产状对称,左侧倾向NW330°,倾角35°-50°,右侧倾向SE150°,倾角40°-45°,为开缓褶皱。另一方面,该褶皱上发育众多的平移断层,共7处。平移断层分布有两个规律,一是沿着褶轴方向的转折点分布,另外是沿着褶轴方向的拐点分布,由此获取褶皱的相关性质,转折点和拐点受力比其他处大。
金山镇地区的正西部和东北部出现斑岩侵入体,正西部斑岩侵入体依次透切中白垩统砂岩、页岩,下白垩统砂岩、砾岩,下石炭统砂岩、砂砾岩,以及部分侵入中石炭统粉砂岩、页岩。东北部陵庄处斑岩斑岩侵入体依次透切花岗岩侵入体,中三叠统泥灰岩、灰岩,上二叠统灰岩、页岩,以及部分侵入下二叠砂岩。在这两类侵入体中,斑岩侵入体呈细长的脉状,穿插能力强;花岗岩侵入体沿着T2 岩层内断层线和T2与P2的地质交界线,发生整体侵入,范围相对较大。由于两类侵入体切割的最新地层为T2地层,可知侵入体是T2后期形成的。根据花岗岩的侵入特征可知,断层可为岩浆侵入提供天然通道。
第三章 构造发展简史
金山镇地区构造运动相当复杂。它在中泥纪开始沉积砂岩、砾岩,经过两次海进和两次还退,一直稳定地沉积进行到上二叠纪。伴随沉积厚度的增加,岩层之间的粘性差异累加作用显着,重力分布更加趋于不均匀,二叠纪时该地区出现明显的褶皱。
随着褶皱的不断发育,岩层受到NW-SE方向的最大主应力越来越大,在上二叠纪可能就行成了该地区中部的倒转地层,并发生了一系列的断层,包括两处大的逆断层和东南部一系列平移断层。断层的发生缓解了岩层之间的紧张气氛,但也改变了原来的沉积环境,致使后来的三叠纪沉积岩层不能够和老岩层很好的整合。在下三叠纪和上三叠纪,该地区抬升出露海平面,因此该地区缺少下三叠和上三叠岩层。但是这种情况持续并不久。
由于三叠纪沉积事件的缺失,以及地表风化剥蚀,和褶皱进一步发育,使地表的情况发生了巨大改变。正因为如此,白垩纪的沉积岩更加不能够和老岩层整合了,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白垩系地层和其它老地层角度不整合的原因。白垩纪该地区地壳基本稳定下来,后期的沉积岩层都能够很好整合。
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地壳深处的地幔热流不堪日益沉积的重荷,它向地壳岩层侵入。下白垩纪,在该地区东北部出现花岗岩侵入体,在上白垩纪后期,该地区西部和东北部都出现了斑岩侵入体,并且东北部斑岩侵入在花岗岩侵入体中。
岩层在沉积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发生风化剥蚀。如中部的逆冲超覆剥蚀留下的飞来峰和彻底剥蚀的构造窗,东南部的河流主干道在水的不断冲刷下逐渐形成。正是由于岩层的不断沉积和自然地持续风化,再加上岩浆的缓慢侵入,才形成今日构造神奇的金山镇。
㈩ 地质学中看薄片的目的是什么与写文章有什么关系
测定其光学性质,确定岩石的矿物成分,研究它的结构、构造,分析矿物的生成顺序,确定岩石类型及其成因特征,最后定出岩石的名称。
写论文时候有岩相学特征这个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