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注射器哪些部位必须保持无菌
根据无菌原则,注射器针头、活塞、乳头、针梗是必须保持无菌的。
注射器由针头和注射器两部分组成,其中针头包括了针尖、针梗、针栓,注射器包括了乳头、空筒、活塞、活塞轴和活塞柄。
现在一般使用的规格是2毫升、5毫升、10毫升或20毫升注射器,偶用50毫升或100毫升,皮内注射则用1毫升注射器。
(1)针栓指哪个部位图片扩展阅读:
无菌操作原则:
1、环境清洁
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半小时,须停止清扫地面等工作,避免不必要的人群流动,减少人员走动,以降低室内空气中的尘埃。防止尘埃飞扬。治疗室每日用紫外线照射消毒一次,时间20~30分钟即可,也可适当延长消毒时间。
2、无菌操作
衣帽穿戴要整洁。帽子要把全部头发遮盖,口罩须遮住口鼻,并修剪指甲,洗手。必要时穿好无菌衣,带好无菌手套。
3、物品管理
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无菌物品不可暴露在空气中,必须存放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无菌物品一经使用后,必须再经无菌处理后方可使用,从无菌容器中取出的物品,虽未使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
4、无菌物品
无菌物品必须存放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无菌包应注明无菌名称,消毒灭菌日期,有效期一周为宜,并按日期先后顺序排放,以便取用,放在固定的地方。无菌包在未被污染的情况下,可保存7天,过期应重新灭菌。无菌物品一经使用或过期,潮湿应重新进行灭菌处理。
5、取无菌物
操作者身距无菌区20cm,取无菌物品时须用无菌持物钳(镊),不可触及无菌物品或跨越无菌区域,手臂应保持在腰部以上。无菌物品取出后,不可过久暴露,若未使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疑有污染,不得使用。未经消毒的物品不可触及无菌物或跨越无菌区。
6、无菌操作
如器械、用物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即不可使用,应更换或重新灭菌。
一物一人,一套无菌物品,只能供一个病员使用,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② 临时上有皮内,皮下和肌肉注射药之分,他们分别将药物注射到人体的那个部位
您好!常用注射法
一、皮内注射法(ID)
皮内注射法是将小量药液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
(一)目的
1.用于各种药物过敏试验,以观察局部反应。
2.预防接种。
3.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
(二)部位
1.皮肤试验 取前臂内侧下段。因该处皮肤较薄,皮色较淡,易于注射和辨认。
2.预防接种 常选用三角肌下缘部位注射,如卡介苗、百日咳疫苗等。
(三)用物
注射盘内放无菌1ml注射器和4.5~5 号针头,按医嘱备药液。
(四)操作方法
1.将用物备齐携至床边,核对,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做皮试前,应详细询问有无过敏史,如对需要注射的药液有过敏史,则不能作皮试,应和医生取得联系,更换其他药物后再作试验。
2.用1ml注射器及针头,抽取药液,排尽空气。
3.选前臂掌侧(或三角肌下缘部位),用70%酒精棉签消毒皮肤待干,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使针头斜面向上,和皮肤呈5度至15度刺入皮内(图10-5)。
4.待针头斜面进入皮内后,放平注射器,注入药液0.1ml, 药量要准确,使局部形成一圆形隆起的皮丘,皮肤变白,毛孔变大。
5.注射完毕,迅速拔出针头,切勿按揉,清理用物,按时观察反应。
图10-5 皮内注射法
6.如需作对照试验,用另一注射器和针头,在另一前臂的相同部位,注入0.1ml等渗盐水20分钟后,对照观察反应。
(五)注意事项
皮肤消毒忌用碘酊,进针勿过深,拔针不按压,以免影响结果的观察。
二、皮下注射法(H)
皮下注射法是将小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
(一)目的
1.需迅速达到药效、不能或不宜经口服给药时采用。如胰岛素口服在胃肠道内易被消化酶破坏,失去作用,而皮下注射迅速被吸收。
2.局部麻醉用药或术前供药。
3.预防接种。
(二)部位
上臂三角肌下缘、上臂外侧、腹部、后背及大腿外侧方(图10-6)。
图10-6 皮下注射部位
(三)用物
注射盘内无菌1-2m注射器和5.5~6号针头,按医嘱备药液。
(四)操作方法
1.将用物备齐携至床边,核对,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选择注射部位,用2%碘酊和70%酒精进行皮肤消毒,待干。
2.将药液吸入注射器,排尽空气,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和皮肤呈30度到40度角,过瘦者可捏起注射部位(图10-7),迅速刺入针头的三分之二,放开左手固定针栓,抽吸无回血,即可推注药液。
3.注射完毕,用消毒棉签轻按针刺处,快速拔针,清理用物。
(五)注意事项
1.针头刺入角度不宜大于45度,以免刺入肌层。
2.尽量避免应用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作皮下注射。
3.经常注射者,应更换部位,轮流注射。
4.注射少于1ml的药液,必须用1ml注射器,以保证注入药液剂量准确。
图10-7 皮下注射法
三、肌内注射法(IM 或im)
肌内注射法是将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 。
(一)目的
1.和皮下注射同,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
2.不宜或不能作静脉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者。
(二)部位
应选择肌肉较厚,离大神经、大血管较远的部位。其中以臀大肌为最常用,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及上臂三角肌。
1.臀大肌注射定位法
(1)十字法。以臀裂顶点向左或右一侧划一水平线,从服务员骼嵴最高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将臀部分为4个象限,其外上象限并避开内角(从髂后上棘至大转子连线),即为注射区(图10-8)。
(2)联线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线的外上三分之一处为注射部位(图10-8)。
作者: 天使也美丽 2006-2-20 22:51 回复此发言
--------------------------------------------------------------------------------
2 第三节 常用注射法
图10-8 臀大肌肌内注射定位法
2.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
(1)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这样骼嵴、食指、中指便构成一个三角形,注射部位在食指与中指间构成的角内(图10-9)。此处血管、神经较少,且脂肪组织也较薄,故被广泛使用。
(2)以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以病人自体手指宽度)为标准。
为使臀部肌肉松弛,可取以下各种体位。
侧卧位:上腿伸直,下腿稍弯曲。
俯卧位:足尖相对, 足跟分开。
坐位: 坐位椅要稍高,便于操作。
图10-9 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
3.股外侧肌注射部位为大腿中段外侧,位于膝上10cm,髋关节下10cm处约7.5cm宽。此区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部位较广,适用于多次注射者(图10-10)
图10-10 股外侧肌内注射区
4.上臂三角肌注射法。为上臂外侧自肩峰下2-3指,此处肌肉分布较臀部少,只能作少剂量注射。
三角肌九区划分法(图10-11);把三角肌的长度和宽度中线都均分为三等分,使三角肌成为九个区,分别为三角肌上、中、下1/3部的前、中、后区。
1.三角肌的上1/3部的前、中、后区为三角肌肌内注射的绝对安全区。
2.三角肌的中1/3部的前、中、区为相对安全区。
3.三角肌的中、下1/3部的后区深面,因有桡神经通过,为三角肌注射的危险区。
4.三角肌的下1/3部的前、中区因肌肉太薄不能作肌内注射。
图10-11 三角肌九区划分法
(三)用物
注射盘内无菌注射器2-5ml,针头6-6.5号,按医嘱备药液。
(四)操作方法
1.将用物备齐携至床边、核对,解释,以取得合作,协助病人取适当体位.
2.用2%碘酊和70%酒精消毒皮肤,待干。
3.吸取药液排尽空气,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绷紧皮肤,右手持针,如握笔姿势,以中指固定针栓,针头与注射部位呈90度,快速刺入肌肉内。一般约进针2.5~3cm(消瘦者及儿童酌减)。
4.松开左手,抽动活塞,如无回血,固定针头,注入药物。注射毕以消毒棉签按压进针点,快速拔针(图10-12)。
5.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图10-12 肌内注射法
(五)注意事项
1.切勿把针梗全部刺入,以防针梗从根部折断。
2.两种药液同时注射时,要注意配伍禁忌;需长期作肌肉注射者,注射部位应交替更换,避免硬结的发生。
3.两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因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幼儿在未能独自走路前,其臀部肌肉发育不好,应选用臀中肌、臀小肌处注射
(六)病区内集中进行肌内注射
1.在同时间内为多数病人作肌内注射时,可将用物、药物注射本放于治疗车上,治疗车下层放一盆消毒液和治疗碗,内衬纱布,以收集用过的注射器及针头,然后推车到病房,按病床顺序边吸药,边注射。
2.在同一时间内为多数病人作肌内注射时,需准备集体用的治疗盘,内放无菌巾、注射器及针头、药物,治疗碗一只,内放消毒液纱布。
3.操作方法
(1)治疗盘上铺无菌治疗巾(双层)。
(2)核对大、小注射卡,将小卡按床号固定在治疗盘内,准备药物。
(3)吸取药液,套上安瓿,放在无菌治疗盘内,使活塞柄对准小注射卡,最后盖上无菌治疗巾备用。
(4)按床号顺序核对,向病人解释后注射。在另一病人注射前,用消毒液的纱布擦拭双手后,再行注射。
③ 各种注射法的名称和进针角度
肌注,90度。皮下,30度到45度,静脉注射5到45度(看血管),皮内5度
④ 静脉注射方法
(1)用途
药液直接注入于静脉内,随血液而分布全身,可迅速发生药效;由于其排泄也快,因而在体内的作用时间较短;能容纳大量的药液,并可耐受(被血液稀释)刺激性较强的药液(如氯化钙、水合氯醛等)。主要用于大量的补液、输血;注入急需奏效的药物(如急救强心等);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等。
(2)用具
少量注射时可用较大的(50~100毫升)注射器,大量输液时则应用输液瓶(500毫升)和一次性输液胶管。
(3)静脉注射的部位及方法
依动物种类而不同。
①牛、羊的静脉注射
多在颈静脉实施,个别情况也可利用耳静脉注射;羊多用颈静脉。
由于牛的皮肤较厚,所以刺入时,应用力并突然刺入。其方法是:局部剪毛、消毒,左手拇指压迫颈静脉的下方,使颈静脉怒张;明确刺入部位,右手持针头对准该部后,以腕力使针头近似垂直地迅速刺入皮肤及血管,见有血液流出后,将针头顺入血管1~2厘米,接连注射器或输液胶管,即可注入药液。
②猪的静脉注射
常用耳静脉或前腔静脉(图1-6)。
图1-6猪的耳静脉注射
A.耳静脉注射法
将猪站立或横卧保定,耳静脉局部按常规消毒处理。
一人用手指捏压耳根部静脉处或用胶带于耳根部结扎,使静脉充盈、怒张(或用酒精棉反复于局部涂擦以引起其充血);术者用左手把持猪耳,将其托平并使注射部位稍高;右手持连接针头的注射器,沿耳静脉管使针头与皮肤呈30°~45°角,刺入皮肤及血管内,轻轻抽活塞手柄如见回血即为已刺入血管,再将注射器放平并沿血管稍向前伸入;解除结扎胶带或撤去压迫静脉的手指,术者用左手拇指压住注射针头。另手徐徐推进药液,注完为止。
B.前腔静腔注射法
可应用于大量的补液或采血(图1-7、图1-8)。
图1-7猪站立保定时前腔静脉注射
图1-8猪仰卧保定时前腔静脉注射
注射部位在第1肋骨与胸骨柄结合处的直前。由于左侧靠近膈神经而易损伤,故多于右侧进行注射。针头刺入方向呈近似垂直并稍向中央及胸腔方向,刺入深度依猪体大小而定,一般在2~6厘米,依此而选用适宜的16~20号针头。注射时,猪可取仰卧保定或站立保定。
站立保定时,针头刺入部位在右侧由耳根至胸骨柄的连线上,距胸骨端1~3厘米;稍斜向中央并刺向第一肋骨间胸腔入口处,边刺入边回血,见有回血即标志已刺入并可注入药液。
猪取仰卧保定时,可见其胸骨柄向前突出并于两侧第1肋骨与胸骨接合处的直前、侧方各见一个明显的凹陷窝。用手指沿胸骨柄两侧触诊时更感明显,多在右侧凹陷处进行穿刺注射。仰卧保定并固定其前肢及头部,局部消毒后,术者持接有针头的注射器,由右侧沿第1肋骨与胸骨接合部前侧方的凹陷处刺入,并稍偏斜刺向中央及胸腔方向,边刺边回血,见回血后即可徐徐注入药液;注完后拔出针头,局部按常规消毒处理。
③马的静脉注射
多在颈静脉实施,特殊情况下可在胸外静脉进行。
颈静脉注射多在颈上及颈中1/3部的交界处进行。柱栏保定,使马颈部稍前伸并稍偏向对侧,局部进行剪毛、消毒。术者用左手拇指(或食指与中指)在注射部位稍下方(近心端)压迫静脉管,使之充盈、怒张。右手持注射针头,沿颈静脉使与皮肤呈45°角,迅速刺入皮肤及血管内。见有血液流出后,即证明已刺入;使针头后端靠近皮肤,以减小其间的角度,近似平行地将针头再伸入血管内1~2厘米,撒开压迫静脉的左手,排除注射器内的气泡,连接注射器或输液胶管,并用夹子将胶管近端固定于颈部毛、皮上,徐徐注入药液。注完后,以酒精棉球压迫局部并拔出针头,再以5%碘酊进行局部消毒。
④犬、猫的静脉注射
犬多在后肢外侧面小隐静脉或前肢正中静脉实施。猫多用后肢内侧面大隐静脉。
A.后肢外侧面小隐静脉注射法(图1-9)
图1-9犬后肢外侧小隐静脉注射法
此静脉在后肢胫部下1/3的外侧浅表皮下。由助手将犬侧卧保定,局部剪毛、消毒。用胶皮带绑犬股部,或由助手用手紧握股部,即可明显见到此静脉。右手持连有胶管的针头,将针头向血管旁的皮下先刺入。而后与血管平行刺入静脉,接上注射器回抽。如见回血,将针尖顺血管腔再刺进少许,撤去静脉近心端的压迫,然后注射者一手固定针头,一手徐徐将药液注入静脉。B.前肢正中静脉注射法(图1-10)
图1-10犬前肢正中静脉注射法
此静脉比后肢小隐静脉还粗一些,而且比较容易固定,因此一般静脉注射或取血时常用此静脉。注射方法同前述的后肢小隐静脉注射法。
C.猫后肢内侧面大隐静脉注射法
此静脉在后肢膝部内侧浅表的皮下。助手将猫背卧后固定,伸展后肢向外拉直,暴露腹股沟,在腹股沟三角区附近,先用左手中指、食指探摸股动脉跳动部位,在其下方剪毛消毒;然后右手取连有51/2号针头的注射器,针头由跳动的股动脉下方直接刺入大隐静脉管内。注射方法同狗的后肢小隐静脉注射法。
(4)静脉注射的注意事项
①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对所有注射用具、注射局部,均应严格消毒。
②要看清注射局部的脉管,明确注射部位,防止乱扎,以免局部血肿。
③要注意检查针头是否通顺,当反复穿刺时,针头常被血凝块堵塞,应随时更换。
④针头刺入静脉后,要再顺入1~2厘米,并使之固定。
⑤注入药液前应排净注射器或输液胶管中的气泡。
⑥要注意检查药品的质量,防止有杂质、沉淀;混合注入多种药液时注意配伍禁忌;油剂不能做静脉注射。
⑦静脉注射量大时,速度不宜过快;药液温度,要接近于体温;药液的浓度以接近等渗为宜;注意心脏功能,尤其是在注射含钾、钙等药液时,更要缓慢注射,同时注意观察动物的反应。
⑧静脉注射过程中,要注意动物表现,如有骚动不安、出汗、气喘、肌肉战栗等现象时应及时停止;当发现注射局部明显肿胀时,应检查回血,如针头已滑出血管外,则应整顺或重新刺入。
⑨若静脉注射时药液外漏,可根据不同的药液,采取相应的措施处理:
A.立即用注射器抽出外漏的药液。
B.如为等渗溶液,不需处理。如为高渗盐溶液,则应向肿胀局部及周围注入适量的灭菌蒸馏水,以稀释之。
C.如为刺激性强或有腐蚀性的药液,则应向其周围组织内,注入生理盐水;如为氯化钙溶液可注入10摩尔/升硫酸钠溶液或10%硫代硫酸钠溶液10~20毫升,使氯化钙变为无刺激性的硫酸钙和氯化钠。
⑩局部可用5%~10%硫酸镁溶液进行温敷,以缓解疼痛;如为大量药液外漏,应作早期切开,并用高渗硫酸镁溶液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