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图片 » 乳房中间是哪个位置图片
扩展阅读
算计的搞笑图片 2025-04-16 17:03:16
落日水粉画图片大全 2025-04-16 16:54:28
纹身图片女生霸气高清 2025-04-16 16:48:46

乳房中间是哪个位置图片

发布时间: 2025-04-08 20:11:13

Ⅰ 两乳房中间是什么位置

两乳房中间是什么位置?
膻中穴位于两乳头之间的正中线上,是任脉上的重要穴位。又称为气海穴,它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及任脉之会,具有行气活血、宽胸理气、止咳平喘的功效。常按膻中穴可以调节自主神经,缓解胸闷、心悸、哮喘等症状,并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膻中穴的主治症状包括胸口疼痛、下腹疼痛、心悸、呼吸不畅、咳嗽、过胖、过瘦、呃逆、乳腺炎、缺乳症、咳嗽病等。此外,膻中穴还与机体的免疫细胞有关,参与监控和调整身体的状态,对抗感染,提高机体免疫力。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揉法和推法来按摩膻中穴。揉法是用中指指尖轻轻按揉,约50~100次;推法则是用两大拇指腹从膻中穴向外推。膻中穴的位置在肩胛骨体上,有膈神经(乳房)内动脉的前穿支,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Ⅱ 胸部的正确位置和样子,给张医学的人体图吧

1、胸是人体第二大体腔局部。胸的上界为颈部下边界,下界为骨性胸廓下口,外界为三角肌前后缘部位。

2、胸部的骨骼标志可以标示出胸部位置:

(1)胸骨上切迹,位于胸骨柄的上方。正常情况下气管位于切迹的正中。

(2)胸骨柄,是胸骨上端略呈六角形的骨块。其上部两侧与左右锁骨的胸骨端相连接,下方与胸骨体相连。

(3)胸骨角,又称Louis角。位于胸骨上切迹下约5cm位置,由胸骨柄与胸骨体的连接处向前突起而成。其两侧分别与左右第2肋软骨连接,为计数肋骨和肋间隙顺序的主要标志。胸骨角还标志支气管分叉、心房上缘和上下纵隔交界及相当于第5胸椎的水平。

(4)腹上角 ,为左右肋弓(由两侧的第7~10肋软骨相互连接而成)在胸骨下端会合处所,形成的夹角,又称胸骨下角(infrasternal angle),相当于横膈的穹隆部。正常约70~llO。体型瘦长者角度较小,矮胖者较大,深吸气时可稍增宽。其后为肝脏左叶、胃及胰腺的所在区域。

(5)剑突,为胸骨体下端的突出部分,呈三角形,它的底部与胸骨体相连。正常人剑突的长短存在很大的差异。

(6)肋骨,共12对。于背部与相应的胸椎相连,由后上方向前下方倾斜,其倾斜度为上方略小,下方稍大。肋骨分布为:第1~7肋骨在前胸部与各自的肋软骨连接,第8~10肋骨与3个联合一起的肋软骨连接后,再与胸骨相连,构成胸廓的骨性支架。第11~12肋骨不与胸骨相连,其前端为游离缘,称为浮肋。

(7)肋间隙,为两个肋骨之间的空隙,用以标记病变的水平位置。第1肋骨下面的间隙为第1肋间隙,第2肋骨下面的间隙为第2肋间隙,其余以此类推。大多数肋骨可在胸壁上触及,唯有第1对肋骨前部因与锁骨相重叠,常未能触到。

(8)肩胛骨,位于后胸壁第2~8肋骨之间。肩胛冈及其肩峰端均易触及。肩胛骨的最下端称肩胛下角。被检查者取直立位两上肢自然下垂时,肩胛下角可作为第7或第8肋骨水平的标志,或相当于第8胸椎的水平。这可作为后胸部计数肋骨的标志。

(9)脊柱棘突,是后正中线的标志。位于颈根部的第7颈椎棘突最为突出,其下即为胸椎的起点,常以此处作为计数胸椎的标志。

(10)肋脊角,为第12肋骨与脊柱构成的夹角。其前端为肾脏和输尿管上端所在的区域。

(2)乳房中间是哪个位置图片扩展阅读:

1、胸部包括胸腔和胸腔内容两部分,胸腔又分为胸壁和膈;胸壁借腋前、后线又分为前、侧和后壁,其中后壁称背部属脊柱区内容;胸腔内容又分为中间的纵隔和两侧的肺及胸膜。

2、胸部的境界,体表标志及胸部标志线的划分。胸壁的浅、深筋膜的特点,浅静脉的配布及交通关系,皮神经的分布,固有胸壁的构成。肺及胸膜反折线的体表投影,心脏及大血管的体表投影及临床意义。

3、胸部的肉体几乎是脂肪为主,除脂肪外胸部最大的成分是乳腺。

Ⅲ 胸部正中央的穴位叫什么(最好附张人体学位分布图)谢谢!

==============================


【【基本介绍】】


~~~~~~~~~~~~~~~~~~~~~~~~~~

中 文 名:膻中

别 名:元儿、胸堂、元见、上气海

隶属经络:任脉

功 能:利上焦、宽胸膈、降气通络

出 处:《灵枢·经脉》

~~~~~~~~~~~~~~~~~~~~~~~~~~


01、名称释义

膻指空腔,中指中央。因穴在玉堂之下的胸腔中部,适当两乳中间,且因膻中为心之外周,代心布令,居于胸膜之中,因名膻中。


02、治法

寒则补之留针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03、定位

前正中线,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04、解剖

在胸骨体上,有胸部(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4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05、主治

气喘、噎膈、胸痛、乳汁少、心悸、心烦、咳嗽。


==============================


【【高级解析】】


膻中穴[dàn zhōng xué],人体穴位名称,大致位置在人体的“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膻中穴的主治病症为: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难、咳嗽、过胖、过瘦、呃逆、乳腺炎、缺乳症、咳喘病 等。

~~~~~~~~~~~~~~~~~~~~~~~~~~


膻,本念作“山”,字义为:像羊肉的气味,如“~气,~味,腥~”。

这个字还念作“旦”,字义为:1、袒露。|| 2、胸中:~中 (a. 中医指胸腔中央,心包所在处; b. 针灸穴位名,位于前胸部正中)。

~~~~~~~~~~~~~~~~~~~~~~~~~~


【穴位名称解析·膻[dàn]中】


——— 膻[shān],羊臊气或羊腹内的膏脂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吸暖后的暖燥之气。中,与外绝对,指穴内。膻中名意指任脉之气在此吸暖胀散。本穴物质为中庭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至本穴后进一步吸暖胀散而变化暖燥之气,如羊肉带有辛臊气息普通,故名。


【释名】(参考古籍)


本穴最早见于《灵枢·根结》篇:“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

膻中,按《简明中医字典》注解有如下四层含义:① 穴名;② 指胸腔内“心包”所在处,③ 专指“心包”;④ 泛指胸中。膻中为心之外围,代心行令,居于胸膜之中。此穴在胸,居两乳之间,心包膜所在之处,故名。


==============================


【【实际应用】】


【定位取穴】


《甲乙经》云:“在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中,任脉气所发,仰而取之”。此说历代针灸典籍基本仿之。当今人们在临床中结合男女解剖结构,使该穴的定位取穴更加准确而实用。其定位法为: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取穴:仰卧,男子于胸骨中线两乳头连线之交点处定取;女子则于胸骨中线平第4肋间隙处定取。

~~~~~~~~~~~~~~~~~~~~~~~~~~


【宽心顺气】( 重点!)


膻中穴是心包募穴(心包经经气聚集之处),是气会穴(宗气聚会之处),又是任脉、足太阴、足少阴、手太阳、手少阳经的交会穴,能理气活血通络,宽胸理气,止咳平喘。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刺激该穴可通过调节神经功能,松弛平滑肌,扩张冠状血管及消化道内腔径等作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能有效治疗各类“气”病,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证,如哮喘、胸闷、心悸、心烦、心绞痛等。


说到膻中穴的作用,我真是印象深刻。我原来的邻居是位脾气特拗的老年人,有次因为生气突然心口痛,一时找不到速效救心丸,眼看他呼吸越来越急促,急中生智,我就在他的膻中穴上使劲按压,大概一两分钟,他就慢慢缓过来了,休息一会儿就正常如初了。后来,我在接触的大量病例中发现按揉膻中穴还可以舒缓病人压抑的心情,我想,这就是此穴“宽胸理气”的功效吧。


许多人在医院针刺按摩该穴后自觉腹内气体流动,胸部舒畅宽松,有的还可听到肠鸣音。其实平时自己按揉就可以收到疏理气机的效果。我建议大家每天按揉此穴100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时间约2~3分钟,便可达到《普济》中所说的:“气和志适,则喜乐由生。”揉的时候请注意:四指并拢,然后用指头肚儿轻轻地做顺时针的环形揉动或者从上到下摩,千万别从下向上推!

~~~~~~~~~~~~~~~~~~~~~~~~~~


【刺穴方法】


揉法:拇指或由手掌大鱼际部先顺时针后逆时针方向各按揉20次,反复10次。

擦法:拇指或手掌大鱼际部由上向下按擦即可,持续5-10分钟。

推法:两只手掌面自膻中穴沿胸肋向两侧推抹至侧腰部,20次左右。

温灸法:用扶阳罐温灸即可,每次3-5分钟左右。适用于有寒证者或产后缺乳者。通过罐体磁场和红外线刺激该穴位,具有宽胸理气、活血通络、清肺止喘、舒畅心胸等功能。

~~~~~~~~~~~~~~~~~~~~~~~~~~


【穴位功效】


武侠小说中常有这样的描述:某高手一挥手点了对手的膻中穴,轻者动弹不得,重者立即毙命。虽然这只是小说家的臆想,但膻中穴的确是人体保健的要穴。


膻中穴位于胸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平第四肋间处。膻中具有宽胸理气、活血通络、清肺止喘、舒畅心胸等功能。


《黄帝内经》认为“气会膻中”,也就是说膻中可调节人体全身的气机。此外,膻中是任脉、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经三焦经的交会穴,也是宗气聚会之处。它有阻挡邪气、宣发正气的功效。

~~~~~~~~~~~~~~~~~~~~~~~~~~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操作:分揉法和推法,揉用中指端按揉,约揉50~100次;用双手拇指腹 自膻[dàn]中穴向外推。


膻中穴的主治病症为: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难、咳嗽、过胖、过瘦、呃逆、乳腺炎、缺乳症、咳喘病等。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次要穴道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胸部健美的指压法。


取穴办法:膻中穴位于胸部,以后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解剖:在胸骨体上;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疾病:咳嗽,气喘,咯唾脓血,胸痹心痛,心悸,心烦,产妇少乳,噎嗝,收缩。


人体穴位配伍: 配曲池、合谷(泻法)治急性乳腺炎;配内关、三阴交、巨阙、心平、足三里治冠心病急性心肌堵塞;配中脘、气海治呕吐反胃;配天突治哮喘;配乳根、合谷、三阴交、少泽、灸膻中治产后缺乳;配肺俞、丰隆、内关治咳嗽痰喘;配厥阴俞、内关治心悸、心烦、心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附注:心包经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别名:元儿穴,胸堂穴,上气海穴,元见穴。


穴义:任脉之气在此吸暖胀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暖燥之气。


运转规律:凉湿水气由天之下部汇入本穴并吸暖下行天之上部。


功用作用:募集心包经气血。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暖则泻针出气。


==============================


【【附录·请读准字音】】



“膻中穴”的“膻”,音[dàn],念作“旦”。(第四声)

“穴”字只有一种读音:音[xué],念作“学”。(第二声)

“针灸”的“灸”,音[jiǔ],念作“九”。(第三声)


词语“巨阙、神阙”中的“阙”字念第一声;“宫阙”的“阙”念第四声。具体请查网络词典。此外,“巨阙”与“神阙”各自都是穴位名称。


~~~~~~~~~~~~~~~~~~~~~~~~~~


腧,音[shù],念作“树”。字义为:人体上的穴道,如“~穴,肺~,胃~”。

“腧穴”的省称 [acupoint;accupunctive point] 。如“肾腧、胃腧”,现常简写成“俞”[shù]。


<名>“腧[shù]”字从肉从俞。“肉”指身体、肌肉。“俞”意为“捷径”。“肉”和“俞”联合起来表示“身体内部的捷径、通道”。——— 捷径或通道都有一个入口,那就是“穴”。故“腧[shù]”与“穴”常连称为“腧[shù]穴[xué]”[acupoint;accupunctive point]。如“肾腧[shù]”、“胃腧[shù]”等。(现常以“俞[shù]”字代之)

[“俞”字是个多音字,还念作“愉”,但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具体义项请查阅网络词典!]


~~~~~~~~~~~~~~~~~~~~~~~~~~

【腧穴详解】


腧(shù,第四声)穴是指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针灸、推拿等疗法主要的施术部位。又称孔穴、穴位等。


腧穴学是研究腧穴的位置特点、主治作用及其基本理论的一门学科,是针灸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本专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代结合腧穴的形态结构和针灸效应等进行研究,使腧穴学的内容更为丰富。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腧”通“输”,或从简作“俞”。“穴”是空隙的意思。《黄帝内经》又称之为“节”、“会”、“气穴”、“气府”等;《针灸甲乙经》中则称之为“孔穴”;《太平圣惠方》有称做“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为“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素问.气府论》解释腧穴是“脉气所发”;《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说明腧穴并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深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联系、互相输通的特殊部位。“输通”是双向的。从内通向外,反应病痛;从外通向内,接受刺激,防治疾病。从这个意义上说,腧穴又是疾病的反应点和治疗的刺激点。


==============================

【【后记】】


以上诸段资料,均摘自网络(网络+网络词典),经敝人之手汇编、排版,最后成了这个样子。

其内容虽庞杂,但也颇为详实,且由浅至深,循循善诱,简繁有序,类目有别。是以有意深究者大可通览全篇,无心钻研者只须采其精要。~^_^


==============================

【图片参考】

⑤上身正面穴位概览[文字不大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