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多肉植物不长根是什么回事 多肉植物不长根怎么办
多肉植物一般靠叶片或者枝条扦插繁殖,发根是繁殖多肉植物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有些人随手将多肉枝条扦插到土里或者将叶片安放在盆土上,一段时间后再看就长出根甚至叶片出来了,但也有一些新手不得要领,导致多肉植物迟迟不发根,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该如何是好?
首先,我们要知道,多肉植物无论是叶片还是砍头的枝条,在我们将之从其母体上掰下来时,会受惊而进入特殊的休眠状态,只有安稳舒适,能得到它们信任的环境,才能将它们从休眠状态中唤醒,也才能开始发根。
给多肉植物成功发过根的花友如果有注意观察就会知道,无论是叶片还是砍头的枝条,它们发根的时候都是从生长点长出来的,所以,想要让多肉植物发根,扦插前你必须确认你准备发根的多肉具有新鲜的生长点。
现在网上很流行出售造型老桩,于是就有不仗义的商家直接剪了老桩的枝条来出售,花友们当然希望枝条的下部可以生根,就直接插在土里,结果老桩的枝条非但不生根,反而一段一段的从底部枯萎掉甚至烂掉,没办法只能截断,幸运的情况是截断几次后老桩终于生根成功,不幸的情况则是一直砍到莲座的底部也没长出根来,这就尴尬了。
总之,叶插和扦插要成功,耐心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在没把握的情况下,千万不要为了加速它们的生根速度而给它们浇水,如果实在着急可以试试生根粉,或者用浓糖水浸泡已经伤口愈合的肉肉的发根部位15分钟(不要泡太久,否则肉肉的细胞会出现失水状况),然后扦插下去,耐心等待发根即可。
【小贴士】想让多肉植物发根,一定要尽量选择健康的植株和叶片,从母体上分离出来后最好晾晒几天,等伤口愈合后再进行扦插,让它们保持在最佳的环境条件里,这样更有利于多肉生根。
多肉植物栽种诀窍
鹿角海棠(Astridia velutina),又名熏波菊,番杏科鹿角海棠属,喜温暖干燥和阳光充足环境,不耐寒,耐干旱,怕高温,夏季高温半休眠。栽培要点:生长适温18-25度,冬季不低于10度;配土一般可用肥沃的泥炭土或腐叶土和粗沙组成的混合土壤;浇水一般春秋季生长期以保持盆土不干燥为准,多在地面喷水,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夏季放半阴处养护,保持盆土不过分干燥;生长期施肥一般每半月1次;繁殖方式常用播种和扦插繁殖,播种,4-5月采用室内盆播,播后10天左右发芽,幼苗根细而浅,需谨慎浇水,1个月后移苗,扦插以春、秋季进行为好,选取充实茎节,剪成8-10厘米,插于沙床,约15-20天可生根。
清盛锦(Aeonium decorum fvariegata),又名艳日辉、灿烂,景天科莲花掌属,喜温暖,不耐寒,不耐水湿,无明显休眠期。栽培要点:生长适温15-25度,冬季不低于5度;配土一般用泥炭+蛭石+珍珠岩各一份;浇水生长季节干透浇透,夏季高温和冬季控制浇水;生长期一般15天施薄肥一次;繁殖方式主要是扦插,可在春、秋生长期进行,插穗和剪取莲座状叶丛或单独用叶片扦插,插前稍晾一段时间,然后插于素沙土或蛭石中,放在半阴处,保持稍有潮气,很容易生根,但叶插的植株成形较慢,须耐心等待。
茜之塔(Crassula.tabularis(C.corymbulosa)),景天科青锁龙属,喜阳光充足和温暖、干燥的环境,不耐寒,忌水湿、高温闷热和过于阴蔽,耐干旱和半阴,夏季高温休眠或半休眠。栽培要点:生长适温15-25度,冬季不低于5度;配土可用泥炭、蛭石和珍珠岩的混合土,也可用园土、粗沙或蛭石各2份,腐叶土1份混匀后配制,并加少量的骨粉和鸡、牛粪作基肥;生长期浇水干透浇透,夏季休眠期宜放在通风凉爽、光线明亮,又无直射阳光处养护,不必浇过多的水,以防腐烂;生长期施肥一般每半月一次;繁殖方式主要有分株、扦插和播种,分株可结合春季换盆进行。
多肉植物如何浇水
多肉浇水方法一直都让花友纠结,浇水多了烂根,浇水少了缺水,多肉浇水量与很多因素有关:地域气候、天气、季节、温度、通风情况、多肉植物习性、土壤、花盆材质、每天接受日照时间、摆放位置、多肉状态、多肉大小等等等等。
缺水信号
不论是沙漠还是高山地区的多肉植物,技干与叶片内都存有大量水分,所以浇水量一定不要太多。而且多肉植物在非常缺水时会消耗自身叶片的水分来供应所需养分,这时底部叶片会慢慢干枯掉;另外,番杏类及部分景天植物在缺水时叶片会起褶皱;还有的多肉在缺水时叶片会变软,这些都是它们给出的浇水信号。
叶片褶皱或者变软,基本上浇水后第二天就会立即恢复,慢一点的第三天就能恢复。如果浇水后长时间都没恢复,那肯定是根系坏了,植物无法吸收造成的脱水现象。
不过有时叶片出现褶皱、变软也不一定是缺水,这就需要根据自己平时的浇水时间及最近的天气情况来判定了。一般来说,如果是缺水的情况,当晚浇水,叶片第二天就会饱满起来。但如果浇水后连续几天都没有改变状态,就需要注意了。这种情况一般都是植物的根系没有生长出来,或者原有的根系已经腐坏。这时可以将多肉从土壤中拔出来,重新清理根部,并换上干一些的土壤再种上。
浇水时间:春夏秋三个季节最好是傍晚或者下午凉爽的时候浇水,而冬季因为温度过低,最好选在中午时分浇水。浇水时沿着花盆边缘浇入,不要让水滳到叶片上。尽量避免水流入叶片中心形成积水,这样的积水会像放大镜一样,将阳光聚集到一点,直接反叶片烧坏。如果不小心浇到叶片中心,可以将水珠吹掉,或者用纸巾吸干。
浇水间隔:初期入门日,的确可以采用一个恒定的时间浇水,比如一周一次,一月一次-----虽然这种方式能让大部分多肉存活下来,但也并不是太好。因为天气变化无常,需且花盆材质也决定了水分的挥发量,还有上面所说的许多其他因素,使得浇水间隔不能一概而论。这里挑几个比较重要的讲解一下,这也是我栽培多年总结出来的经验。
地域气候与浇水:我一直认为这是决定多肉植物生长最重要的一个条件。虽然全国各地都可以养多肉,但如果幸运地居住在一个适合多肉植物生长的气候环境里,那可以省去你很多心思和时间,多肉自己就能生长得很好。比如山东威海的夏季,拿20xx年来说,最高温度才30度,只持续10天左右,然后回落到每天23C -28度以上,并且因为是沿海城市,每天都不断有海风吹来,实际温度会更低一些,非常凉爽。这样的气候对于多肉植物来说,几乎直接跃过了夏季休眠这个特性,多肉几乎全部处于生长状态,可以放心地浇水。而南方地区还持续在35度以上甚至40度的淡热气候,特别是西南地区,盆地气候是非常闷热的,风速也很小。这样炎热闷湿的环境会使多肉植物进入休眠,就不能再浇水了,这样地区大部分多肉都需要靠断水来度过夏季。但是断水时间过长也有可能直接干死,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湿气,例如依靠在托盘中加水、傍晚凉爽时喷水等方来缓解。
天气变化与浇水:天气预报现在已是我每天必看的内容,甚至一天会看好几遍,因为这个预报是会变化的。看预报主要为了几个重要信息:晴天、下雨、阴天、温度、风速。这些信息决定了未来几天是否需要浇水。如果连续阴雨,放在户外的多肉最近两天就不需要再浇水了。需阴雨天气也会使室内的多肉花器内的水分挥发速度变慢,所以也可以相对延长浇水时候。相反,如果是连续晴天,而且风速还不错(3-5级),温度适宜(10度-30度),就可以频繁浇水了。不过这个还需根据花盆材质、多肉植物的大小来判断浇水量。
花盆材质与浇水:透气最好的陶盆养多肉比较适合,因为不存在涝死植物的情况,哪怕是干一点,只要多肉不死,浇水后状态还是会转好的,非常适合入门爱好者使用。但是陶盆也有缺点,就是水分挥发得太快,花器底部不保水,这会减缓多肉植物的生长速度。因为没有足够的水分来让多肉生长,水分在多肉吸收完全前就挥发完了。特别是夏季,许多花友误认为红陶盆透气好,干透的环境对多肉植物是非常好的,所以干脆就不浇水,结果直接导致多肉干死。
春秋季节比较凉爽,但日照充足的时候,陶盆里的水分几乎1-2天就完全干透了,这时1天浇一次或者2天浇一次水都没有问题。而陶瓷、铁器、塑料等花盆因透气性相对较差,浇水间隔一般都是陶盆的2-3倍。这些花器栽培的多肉植物几乎不需要太多管理,浇一次就可以放心出门了。夏季常说的断水也是针对这些透气性较差的花器而言,因为浇水后还会有大量水分储存在花盆底部。
多肉植物也是需要有水分才能生长的,完全没有水分时会停止生长。
多肉植株大小与浇水:这一般是栽培多年的爱好者才会总结出来的一点。新种下的多肉因为根系较少、正在适应新环境、损伤恢复中等因素,对水分的吸收能力较弱,并不需要浇太多水。对于这类多肉植物,较好的浇水方式是:频繁需少量浇水。
而生长多年,非常健状的多肉植物,因为根系已经非常发达,种在陶瓷类透气性较差的花盆里,在连续晴天的情况下也可以2-3天浇水一次,如果是种在陶盆内甚至可以1天浇水一次。露养环境中即使遇上连续阴雨或者暴雨天气也没有任何影响,反而会生长得更好。这样的多肉我都是采取猛灌的方式浇水的。
多肉植物乌羽玉的花语是什么?
乌羽玉是一种经典的仙人掌种类,它的内质柔软,形态优美,观赏价值很高,是一种很受欢迎的盆栽植物。不过乌羽玉可是个有毒的美人,它含有一种能够致幻的生物碱,服用后会让人产生快感和幻觉,所以要小心不要误食。本期整理乌羽玉的花语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乌羽玉的花语:美轮美奂
乌羽玉是一种细小及无刺的仙人掌。乌羽玉又名僧冠拳,爱好者俗称乌鱼、鱼,系仙人掌科乌羽玉属多肉植物。老株丛生,萝卜状肉质根;球体扁球形或球形,表皮暗绿色或灰绿色;株高5~8厘米,棱垂直或呈螺旋状排列,顶部多绒毛,刺座有白色或黄白色绒毛;小花钟状或漏斗形,淡粉红色至紫红色;乌羽玉于3月至5月间开花,有时会开至9月。浆果粉红色,棍棒状,每个果实约有10到30粒黑色种子不等,花药有趋触性,可自花授粉繁殖。
乌羽玉本身有很多变种,常见的有仔吹乌羽玉:球体较小,易生仔球,常丛生;白花乌羽玉:球体较大,多棱,花白色;乌羽玉冠:也称乌羽玉缀化,植株扭曲生长,呈鸡冠状;乌羽玉锦:斑锦变异品种,球体有不规则的黄色或白色斑块,有时整体呈白色或黄色。还有五棱乌羽玉、多棱乌羽玉、大型乌羽玉、有刺乌羽玉、长毛乌羽玉、得克萨斯乌羽玉等。
乌羽玉可以用来治疗牙痛、分娩疼痛、发热、胸痛、皮肤病、风湿、糖尿病、感冒及失明。美国药房标示乌羽玉可以治疗神经衰弱、歇斯底里及哮喘。乌羽玉抽取物具有抑制微生物作用。乌羽玉亦含有具抗菌功效的大麦芽碱,可以对抗18种青霉素抗药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几种其他细菌及一种真菌。
⑵ 这是什么植物
黄药子
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黄药子英文名称:Rhizoma Dioscoreae Bulbiferae (拉);air potato定义:薯蓣科植物黄独 Dioscorea bulbifera L.的块茎。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中药学(二级学科);中药(二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求助编辑网络名片 黄药子为缠绕草质藤本。块茎卵圆至长圆形。茎左旋。叶互生,宽心状卵形,长7~22cm,宽7~18cm先端锐尖,全缘或微波状,叶腋有大小不等的紫棕色球形或卵圆形珠芽(零余子)。花单性异株,穗状花序下垂;雄花单生密集,花被片6,雄蕊6;雌花有退化雄蕊6,子房下位,3室。蒴果长圆形,反曲,翅距圆形,成熟时草黄色,表面密生紫色小斑点。种子扁卵形,着生于果实每室顶端,一面有翅。花期7~10月,果期8~11月。生于河谷边、山谷阴沟或杂木林边缘。主产湖北、湖南、江苏。
目录植物形态基本信息采制性状化学成分性味功能主治
展开植物形态基本信息采制性状化学成分性味功能主治
展开编辑本段植物形态
黄独 缠绕草质藤本。块茎卵圆形至长圆形,近于土面,棕褐色,表面密生多数细长须根。茎圆柱形,左旋,无毛。单叶互生;叶柄较
叶片稍短;叶片宽卵状心形或卵状心形,长5-16(-26)cm,宽2-14(-26)cm,先端尾状渐尖,边缘全缘或微波状,两面无毛;叶腋内有大小不
等的紫褐色的球形或卵圆形珠芽(零余子),直径1-3cm,外有圆形斑点。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序穗状下垂,常数个丛生于叶腋,有时基部花序延长排列成
圆锥状;雄花单生密集,基部有卵形苞片2枚;花被片披针形,新鲜时紫色;雄蕊6,着生于花被基部,花丝与花药近等长;雌花序与雄花序相似,常2至数个丛生叶腋,长20-50cm,退化雄蕊6,长仅为花被片的1/4。蒴果反折下垂,三棱状长圆形,长1.5-3cm,宽0.5-1.5cm,两端圆形,成熟时淡黄色,表面密生紫色小斑点。种子深褐色,扁卵形,通常两两着生于每室中轴的顶端,种翅栗褐色,向种子上方延伸,呈长圆形。花期7-10月,果期8-11月。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黄药子 Huangyaozi 黄药子
出处: 《滇南本草》。
中药学名: Rhizoma Dioscoreae bulbiferae。
(英)Air Pootalo Yam Rhizome
基原: 该品为单子叶植物薯蓣科 Dioscoreaceae 黄独DioscoreabulbiferaL. 的块茎。
【别名】黄独、零余薯、金线吊虾蟆、香芋、黄狗头、黄独子、金钱吊蛋、黄金山药。
【源形态】零余子:叶腋处的黄褐色珠芽,直径约1厘米。
黄药子【性味归经】苦、辛,凉。有小毒。
【功能主治】解毒消肿,化痰散结,凉血止血。用于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咽喉肿痛,吐血,咯血,百日咳,癌肿;外用治疮疖。
【用法用量】 15~25克;外用适量,捣烂或磨汁敷患处。
【备注】该品块茎和零余子,含有毒成分,服过量可引起口、舌、喉等处烧灼痛、流涎、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瞳孔缩小,严重的出现昏迷,呼吸困难和心脏麻痹而死亡。解救方法:洗胃,导泻,内服蛋清或葛粉糊及活性炭;饮糖水或静脉滴注葡萄糖盐水,亦有用绿豆汤内服;或用岗梅半斤,清水5碗煎至2碗饮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编辑本段采制
夏末至冬初均可采挖,以9~11月产者为佳。将块茎挖出,除去茎叶须根,洗净泥土,横切成片,厚约1~1.5cm,晒干生用。
编辑本段性状
块茎的横切片呈类圆形或圆形,直径3~10cm,厚0.3~1.5cm。外皮较薄,棕黑色,有皱折,具多数短小的细根及黄白色或棕黄色微突起的须根痕。切面淡黄色至黄棕色,平滑或呈颗粒状凹凸不平。质脆,折断面颗粒状。气微,味苦。
编辑本段化学成分
含有黄独萜酯A(diosbulbine A)、皂甙、鞣质和淀粉。半干燥块茎含蔗糖22.5%、还原糖0.69%、淀粉2.5%、皂甙、鞣质。还含黄独素B,C与薯蓣皂甙元。
编辑本段性味
性平,味苦。
编辑本段功能主治
【主治】:散结消瘿;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瘿瘤;喉痹;痈肿疮毒;毒蛇咬伤;肿瘤;吐血;衄血;咯血;百日咳;肺热咳喘。《中华草本》
【功效】:解毒消肿,化痰散结,凉血止血。用于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咽喉肿痛,吐血,咯血,百日咳,癌肿;外用治疮疖。《全国中草药汇编》
编辑本段药理作用
1.对甲状腺的影响:将含2-10露的黄药子饲料喂养正常大白鼠,4周后对
体重及甲状腺功能(基础代谢、甲状腺重量及其含碘量)均无影响;黄药子对硫氧嘧啶与磺胺吡啶等抗甲状腺药物所造成的甲状腺肿(体重、基础代谢率、甲状腺重
量及含碘量、血清蛋白结合碘等指标)无影响,而对0.1%硫氰酸钾造成的轻度甲状腺肿有对抗作用,黄药子对缺碘食物所致甲状腺肿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表现在
腆大的甲状腺重量减轻、腺组织和血清蛋白结合碘增加,对大白鼠自发性甲状腺肿亦能改善,黄药子的此项治疗作用可能是其中含碘所致。从湘西购得的黄药子每公斤含碘量14.3mg,若一个病人每日服黄药子2钱,其中含碘约90μg,比人的日需量高些,无疑会增加甲状腺聚碘,迅速合成甲状腺素,血中甲状腺素浓度增加,抑制垂体前叶分泌过多的促甲状腺素,肿大的甲状腺因之缩小。但用含碘量较高的红药于(与黄药子同科)进行实验,不能解除硫氰酸钾的致甲状腺肿作用。
2.其他作用:黄药干酊剂与煎剂对离体蛙心和在位蛙心均有抑制作用,对离体兔肠亦表现抑制,对末孕家兔与豚鼠子宫有
兴奋作用,出现强直性收缩与节律性收缩,对子宫的兴奋作用,可被苯海拉明所取消。黄药子上述作用酊剂较煎剂强而快。黄药子根茎的丙酮提取物注射于大鼠腹
腔,可抑制进食。干的气性球根含皂甙,对豚鼠血的溶血指数为1∶30。黄药子提取物0.1mg/ml浓度滴眼,对实验性兔单纯疱疹毒角膜病变有一定疗效。编辑本段现代研究主要成分
半干块茎含蔗糖、还原糖、淀粉、藻甙、鞣质.尚含黄独素B,C(Diosbulbins B,C)与薯蓣皂甙元(Diosgenin).野生的含黄独素 A、B、C.
药理作用
1. 对甲状腺的作用给正常大鼠饲喂含2%~10%黄药子的饲料4周,对体 黄药子重
及甲状腺功能(基础代谢、甲状腺重及其含碘量)均无影响;黄药子对硫氧嘧啶与磺胺吡啶等抗甲状腺药物造成的甲状腺肿(体重、基础代谢率、甲状腺重量及含碘
量、血清蛋白结合碘等指标)无影响。对0.1%硫氰酸钾造成的轻度甲状腺肿有对抗作用;对缺碘食物引起的甲状腺肿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表现为肿大的甲状腺
重量减轻、腺组织和血清蛋白结合碘增加。对大鼠自发性甲状腺肿亦有改善作用。黄药子的该治疗作用与其中所含碘有关。
2. 对心脏的作用黄药子煎剂与酊剂对离体和在位蛙心均有抑制作用。
黄药子(5张)3. 对平滑肌的作用黄药子酊剂和煎剂对离体兔肠有抑制作用;对未孕家兔与豚鼠子宫有兴奋作用,表现为强直性收缩与节律性收缩,对子宫的兴奋作用,能被苯海拉明所取消。酊剂的作用较煎剂强而快。
4.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黄药子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石膏样小芽胞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黄药子提取物(0.1mg/ml)对家兔实验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有治疗作用,能使炎性病变减轻,痊愈时间缩短。
5. 其他作用有实验证明:黄药子对小鼠肉瘤180及子宫颈癌U14有抑制作用。黄药子流浸膏有止血作用。黄药子能抑制银屑病表皮增生,促进角质层角化,纠正角化不全,以达到治疗银屑病的目的。
编辑本段中药化学成分
含
黄药子素(diosbulbin)A-H,8-表黄药子素E乙酸酯(8-epidiosbulbin E
acetate)。薯蓣皂甙元(diosgenin),D-山梨糖醇(D-sorbitol),2,4,6,7-四羟基-9-10-二氢菲
(2,4,6,7-tetrahydroxy-9,10-dihydro
phenanthrene),2,4,5,6-四羟基菲(2,4,5,6-tetrahydroxyphenantyhrene),4-羟基-(2-反
-3',7'-dimethylocta-2',6'-辛二烯基)-6-甲氧基苯乙酮[4-hydroxy(2-trans-3',7'-
dimethylocta-2',6'-dienyl)-6-methoxyacetophenone],4,6-二羟基-2-O-(4'-羟丁基)苯乙
酮[4,6-dihydroxy-2-O-(4'-hydroxybutyl)acetophenone],二氢薯蓣碱
(dihydrodioscorine),蔗糖,还原糖,淀粉,皂甙,鞣质等。编辑本段考证
出自《本草图经》。
1.《开宝本草》:黄药根,藤生,高三四尺,根及茎似小桑。生岭南。 黄药子2.《本草图经》:黄药根,峡州郡及明、越、秦、陇州山中亦有之,以忠、万州者为胜。十月采根。开州兴元府又产一种苦药子,大抵与黄药相类,主五藏邪气,治肺压热,除烦躁,亦入马药用,春采根曝干。又有药实根:生蜀郡山谷,苏恭云即药子也,用其核人,《神农本草经》
误载根字,疑即黄药之实。然云生叶似否,花红白色,子肉味酸,此为不同,今亦稀用,故附于此。孙思潮邈《千金月令》,疗忽生瘿疾一二年者:以万州黄药子半
斤,须紧重者为上,如轻虚即是馆州者,力慢,须用一倍。取无灰酒一斗投药其中,固济瓶口,以糠火烧一复时,停腾待酒冷即开,患者时时饮一盏,不令绝酒气,
经三五日后,常须把镜自照,觉销即停饮,不尔,便令人项细也。刘禹锡《传信方》亦着其效,其方并同,有小异处,惟烧酒候香气出外,瓶头有津出即止,不待一宿,火仍不得大猛,酒有灰。
3.《纲目》:黄药子,今处处人栽之。其茎高二三尺,柔而有节,似藤实非藤也。叶大如拳,长三寸许,亦不似桑。其根长者尺许,大者围二三寸,外褐内黄,亦有黄赤色者,肉色颇似羊蹄根,人皆捣其根入染蓝GANG中,云易变色也。唐苏恭言,药实根即药子,宋苏颂遂以为黄药之实,然今黄药冬枯春生,开碎花无实,苏恭所谓药子,亦不专指黄药,则苏颂所以言,亦未可凭信也。
4.《本草原始》:黄药皮黑色,多须,每长须处有白眼。
5.《植物名实图考》:黄药子,《开宝本草》始着录。沈括以为即《尔雅》LING,大苦。前此未有言及者。其根色黄,入染家用,昧亦不甚苦,叶味酸,《救荒本草》酸桶笋即此。湖南谓之酸杆。其茎如蓼有斑,江西或谓之斑根。郭景纯以甘草释大苦,而谓其叶如荷;沈括驳之,是矣。然沈所谓黄药者,究不识其为何产。李时珍以今之黄药当之,而易荷为薄荷,则改窜而附会之矣。《宋图经》谓忠州、万州者,茎似小桑,秦州谓之红药,施州谓之赤药,叶似养麦,开白花,已明列数种。又引苏恭叶似杏,花红白色,子肉味酸之说,以为不同,则又一种矣。李时珍所谓黄药,即今之酸汗,滇谓之斑庄根。里医习用,或以其根浸酒。《滇本草》云:味苦涩,性寒,攻诸疮毒,止咽喉痛,利小便,走经络,治筋骨疼、痰火、痿、手足麻木、五淋白浊、妇人赤白带下,治痔漏亦效。与古方仅
治项瘿、咯血者不同。然则以李时珍所据之黄药,而强以治古人所治之证,其能效乎滇南又有一种与斑庄绝肖者,秋深开小白花,叶亦微似杏,土人谓之扒毒散,治
恶疮有殊效。插枝即生,
人家多植之。或即苏恭所谓黄药者欤若忠、万、秦州所产,吾所未见,不敢臆揣,然皆非沈括所谓叶似荷者。滇南又别有黄药,乃极似山薯而根圆多须,即湖南之野山药。其白药子,亦谓之黄药。
6.《中药材品种论述》:以黄独为黄药,《本草》文献可以查考的,当为明李中立的《本草原始》,观其药材图形与描述完全一致,作者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曾
看到该院保存的清代药用黄药子标本即为该品。吴其睿《植物名实图考》所称形似山薯之滇南黄药当亦属于此类型。由此可知,以黄独为黄药,至少自明清以来,即
已如此。(至于)以老蛇盘为黄药子,在《本草》中似乎尚未见有充分根据。然而,文献有谓'大苦'其叶如荷者,而该品一茎直上,叶掌状深裂如伞而有毛,向有
'毛荷叶'之称,且生药味苦涩,而古人所谓如荷之'大苦',是否即指此而言,亦未可知。李时珍所谓类似羊蹄根之黄药子,亦即《植物名实图考》之'黄药子三
',由其形态描述与图形观之,可确认为蓼科之虎杖Polygonum rey-novtria Makino无疑。
7.《南方主要有毒植物》:零余薯,有毒部位:薯块和小薯。中毒症状:误吃引起口、舌、喉等处烧灼痛,流涎,恶心,
呕吐,腹痛,腹泻,瞳孔缩小,严重的出现昏迷、呼吸困难和心脏麻痹而死亡。解救方法:考虑洗胃,导泻;内服蛋清或葛粉糊及活性炭;饮糖水或静脉滴注葡萄糖
盐水。对症治疗:如出现昏迷,可注射强心兴奋剂,给氧;腹部剧痛时可用复方樟脑酊止痛。民间治疗法用绿豆汤。广州草药医师介绍:方一、生姜一两榨汁和白米醋二两,甘草三钱,用清水一碗半,煎至一碗,先含漱,后内服;方二、岗梅半斤,用清水五碗煎至二碗饮服。编辑本段药(毒)理学
黄
药子对肝肾组织有一定毒性,而且与给药剂量、时间有关,如长时间服用黄药子,对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血清非蛋白氮都有一定毒性,而且与给药剂量、时间有关,如
长时间服用黄药子,对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血清非蛋白氮都有一定影响。200%水煎剂半数致死量,口服为79.98g/kg,腹腔注射为25.49g/kg。
1.化学成分:黄药子含黄药子素A~H,8-表黄药子E乙酸酯,薯蓣皂苷元、D-山 黄药子梨糖醇、二氢薯蓣碱,还含蔗糖、还原糖、淀粉、鞣质。
2.药理作用:黄药子对缺碘所致的动物甲状腺肿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水煎剂或醇浸物水液对离体肠管有抑制作用,而对未孕子宫则有兴奋作用,此外有止血作用。水浸剂体外对多种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能直接抑制心肌,醇浸物水液的抑制作用较水煎剂强。
3.不良反应:常规剂量服用黄药子制剂后,也会出现口干,有食欲不振、恶心、腹痛等消化道反应。服用过量可引起口、舌、喉等处烧灼痛,流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瞳孔缩小,严重者出现黄疸。其直接毒性作用,是该药或其代替产物在肝内达到一定浓度时干扰细胞代谢的结果,大量的有毒物质在体内蓄积可以导致急性肝中毒,最后出现明显黄疸,因肝昏迷,也有因窒息,心脏麻痹而死亡。
编辑本段各家论述
1.《本草经疏》:黄药根,解少阴之热,相火自不妄动而喉痹瘳矣。蛇犬 黄药子咬毒,亦血分受热所伤故也。苦寒能凉血,得土气之厚者,又能解百毒也。
2.《本草汇言》:黄药子,解毒凉血最验,古人于外科、血证两方尝用。今入不复用者,因久服有脱发之虞,知其为凉血、散血阴矣。
3.《开宝本草》:主诸恶肿疮瘘,喉痹,蛇犬咬毒,取根研服之,亦含亦涂。
4.《纲目》:凉血,降火,消瘿,解毒。
5.《江苏植药志》:治腰酸痛。
6.《药性论》:"治水气浮肿,下小便,治嗽逆上气,项下瘤瘿。"
7.《唐本草》:"主十二水满急痛,利膀胱、大小肠。"
编辑本段药方摘录
黄药子1)治吐血不止:黄药子(万州者)50克,捣碎,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热服。(《圣济总录》黄药汤)
2)治吐血:真蒲黄、黄药子等分。用生麻油调,以舌舐之。(《百一选方》)
3)治鼻衄不止:黄药子50克,捣罗为散。每服10克,煎阿胶汤调下。良久, 以新汲水调生面一匙投之。(《圣济总录》黄药散)
4)治疮:黄药子200克,为末,以冷水调敷疮上,干而旋敷之。(《简要济众方》)
5)治天泡水疮:黄药子末搽之。(《濒湖集简方》)
6)治缩脚肠痈:干黄独50克,煎服。不可多用。(《浙江民间草药》)
7)治缠喉风,颐颌肿及胸膈有痰,汤水不下者:黄药子一两,为细末。每服一钱,白汤下。吐出顽痰。(《扁鹊心书》黄药子散)
8)治热病、毒气攻咽喉肿痛:黄药一两,地龙一两(微炙),马牙消半两。上药捣细罗为散,以蜜水调下一钱。(《圣惠方》)
9)治瘿气:黄药子一斤,浸洗净,酒一斗浸之。每日早晚常服一盏。忌一切毒物及不得喜怒。(《斗门方》)
10)降气治胃痛:黄药(炒过)、陈皮、苍术、金钱草各二钱,土青本香一钱五分。研粉服或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11)治鱼口,腰膝疼痛:黄独根五至八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12)治睾丸炎:黄独根三至五钱,猪瘦肉四两。水炖,服汤食肉,每日一剂。(《江西草药》)
13)治扭伤:黄独根、七叶一枝花(均鲜用)各等量,捣烂外敷。(《江西草药》)
14)治腹泻:黄药子研末,每次一钱,开水吞服。(《贵州草药》)
15)治疝气、 甲状腺肿、化脓性炎症:黄药子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云南中草药》)
16)治瘰疬:黄独鲜块茎二至三两,鸭蛋1枚。水煎,调些酒服。(《福建中草药》)
17)治百日咳。黄药子三至五钱。冰糖为引,水煎分三至五次服。(江西《草药手册》)
18) 治食道癌:黄药子400克,62度白酒三斤浸泡。
编辑本段药用植物栽培
生
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荫蔽。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栽培技术
用零余子繁殖。在冬季把落在地上的零余子拣回,放在木箱或竹篓里,贮藏室内过冬。于3-4月栽种。田间管理
苗高约30cm时,浅薅除草,重施人畜粪水,同时把茎藤理附在攀援物上。编辑本段生药材鉴定性状鉴别
多
为横切厚片,圆形或近圆形,直径2.5-7cm,厚0.5-1.5cm。表面棕黑色,皱缩,有众多白色、点状突起的须根痕,或有弯曲残留的细根,栓皮易剥
落;切面黄白色至黄棕色,平坦或凹凸不平。质坚脆,易折断,断面颗粒状,并散有橙黄色麻点。气微,味苦。以片大、外皮棕黑色、断面黄白色者为佳。显微鉴别
块茎横切面:木栓细胞壁微木化,内侧石细胞断续排列成环。近外方的基本组织有分泌道。维管束外韧型,散在。粘液细胞多数,含草酸钙针晶束。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粉末特征:
编辑本段其他
①石细胞长棱形而两端钝圆,或不规则椭圆形、卵状三角形,孔沟密集。
②淀粉粒长圆形、卵形、贝壳形或不规则条形,短径5-12μm,长径15-21μm,脐点点状。
③粘液细胞类圆形,短径95-160μm,长径150-300μm,含草酸钙针晶束,长50-117μm。
④分泌道含树脂状物。
编辑本段中药化学鉴定
理化鉴别
(1)取该品粗粉0.5g,加水5ml,振摇后,滤过。取滤液1ml,加1%三氯化铁试液2滴,显绿色,并产生絮状沉淀。(检查酚类和鞣质)
(2)取该品粗粉1g,加乙醇10ml,热浸约10min,滤过。取滤液滴在滤纸上,加1%香草醛盐酸试液,显淡紫色。(检查萜类)
(3)另取上述乙醇滤液,滴在滤纸上,加对二甲氨基苯甲醛试液,加热后显粉红色。(检查萜类、内酯等)
(4)薄层色谱 取该品粗粉5g,加乙醇30ml,在水浴上回流提取2h,滤过。滤液浓缩后作供试液。另取黄药子乙素作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CMC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无水乙醇-环已烷(20:1,5:1)展开,喷以对二甲氨基苯甲醛试液,110℃烤10min,供试液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樱红色斑点。
编辑本段临床运用
1.治疗甲状腺肿:对各种类型的甲状腺肿,均有一定效果。制剂用量各地不尽相同,观察对象亦有差异。
1.1.用黄药子半斤,水煎2次,滤液混合,再加白酒400ml(不加亦有效),共成2400ml。每次5ml,每日2次,饭后服。或将黄药子研粉,每日3分,分服或顿服。10天为一疗程,停药3-5日再行第二、三疗程。治疗Ⅰ-Ⅳ度的地方性甲状腺肿127例,服药月余后,全部患者颈围都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其中治愈率为67.8%。
1.2.用未经炮制的黄药子炖服,每日5钱,连服5-8周。观察25例甲状腺腺瘤,治疗后3例腺瘤完全消失,17例肿物显着缩小,1例停药后复发,但再次治疗,仍有效果。部分病例服药后诉口干。
1.3.黄药子浸酒(每升浸液含生药200g),每日100ml分3-4次服。一般腺瘤总量用至2升左右即足,腺癌应服3个月以上。治疗甲状源源瘤7例,甲状腺癌2例,甲状腺功能亢进2
例,性质不明的甲状腺肿2例,除3例无效外,其余均消退一半以上(平均颈围直径缩小25%以上),其中6例消退80%以上或完全消失。副反应:2例有消化
道反应,恶心严重,影响服药;2例因肝细胞损害出现黄疸,多因剂量过大所致。故服药总量达3升时应停服10天,并检查肝功能情况,若出现黄疸应立即停药,
及时处理。认为黄药子酒对甲状腺瘤似能部分代替手术摘除,对于甲状腺癌,配合手术治疗,可提高疗效。
1.4.将黄药子制成流浸膏,每日3-6ml(每3ml相当于原生药1钱),分3次于食后服。治疗甲状腺中毒症26
例,女例临床症状子用药后2-3天消失,21例平均于用药后4-6天显着进步,1例无效。大部分病例基础代谢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颈围有不同程度的缩小。
各地经验均证明,疗效与年龄、病程有关。年龄较轻、病程较短的,疗效较好。
2.治疗百日咳:取鲜黄独根块或果实3-5钱(3-5岁小儿用量),加冰糖3钱炖服。日服1剂,治疗50余例均痊
愈。另有用黄药子果(切片)3-5钱,加水400ml,冰糖适量炖服,每日2次,用于镇咳有良好效果。观察78例咳嗽患者,痊愈69例,好转7例,无效2
例。一般服药1-2天即可奏效,顽固性干咳可连服4天。对炎症明显的咳嗽患者,宜酌情加用抗感染药。
3.治疗食道癌、胃癌:取黄药子10两,以62度白酒浸泡。日服浸液50-100ml。分数次服。治疗食道癌及其他
消化系统癌症28例,用药后18例自觉症状基本好转,其余亦明显好转。个别服药酒后,发观对肝脏有不良影响。又报道以黄药子针剂治疗食道癌、胃癌23例,
对控制症状、改善病情有一定效果。编辑本段花语
8月15日生日花:黄药子(Old-man's Beard)
花语:乡愁(Traveler's Sentiment)
黄药子的别名是“旅行者的喜悦”,这种爬蔓植物生长在乡下路旁的篱笆附近,看起来就像灰色的绵线垂挂在道路两旁。旅行者看到这种光景,就会想起家乡老母织布的情景,因此它的花语就是-乡愁。
凡是受到这种花祝福而生的人,总是把自己的一生视为一段旅程,对于任何事情都不会执着己见。感情方面也看得很淡,禁得起失恋的打击。
在古代的基督教中,有将圣人与特定花朵连结在一起的习惯,因循于教会在纪念圣人时,通常是以盛开的花朵来点缀祭坛所
致。而到了中世纪后,在天主教修道院内,更是有如园艺中心般的种植着各式各样的花朵,久而久之,教会便把366天的圣人分别与不同的花朵合在一起,形成所谓的花历。由于当时大部分的修道院都位于南欧地区,南欧又属地中海型性的气候,非常适合栽种花草,各种花百花竟放,每一种花都有着丰富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