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广西地海椒简介
广西地海椒是一种独特的直立灌木,其幼嫩部分初始带有疏柔毛,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得无毛。它的茎枝稀疏,呈二歧分枝,枝条粗壮且曲折,带有黄褐色的色调。叶片的长度在3-7厘米之间,宽度则在2-4厘米,呈现出草质的质地,形状多样,既有椭圆形也有卵形,顶端短渐尖,基部则呈现歪斜、圆或阔楔形,叶柄较长,可达0.5-1厘米,边缘有少数牙齿,有时略呈波状,两面几乎无毛,侧脉分布为5-6对。
当地海椒开花时,花萼的形态十分独特,如同膨胀的膀胱,向下垂挂,呈球状卵形,长度1.8厘米,直径1.5厘米,几乎是干膜质的,带有白色,且具10条纵向的翅,翅上有着三角形的牙齿,基部圆形,顶端逐渐收缩,开口张开。果实部分,浆果单个生长或成对簇生,形状为球状,体积小于花萼,果梗细长,呈弧状弯曲,长度通常在1.5-1.8厘米之间。种子的颜色为浅黄色,显得格外醒目。
广西地海椒主要分布在广西贺县姑婆山和江西德兴县的大茅山地区,喜欢生长在林下的环境中,独特的形态和生长习性使其成为这些地区独特的植物景观。
㈡ 地椒意思和来源是什么
我国北方生长着一种蔓生的草本植物,它具有特殊的香味。这种植物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亦有记载,元代诗人马祖常在其作品《北行》中描述:“雨馀雷菌长,秋入地椒芬。”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地椒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地椒出北地,即蔓椒之小者,贴地生叶,形小,味微辛。”他指出,这种植物在北方较为常见,其叶子紧贴地面生长,形状小巧,味道微辛。
李时珍还提到,当地人常用地椒来烹制羊肉,使其味道更加鲜美。地椒与羊肉搭配,能够增添独特的香气,使得这道菜肴更加美味可口。
地椒不仅在古代文献中有记载,还被广泛用于烹饪和药用。其独特的香味和微辛的味道,使得它成为了一种珍贵的调味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虽然地椒在现代生活中较为少见,但它的历史价值和药用价值依然不容忽视。作为一种传统的草本植物,地椒在我国北方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