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咽喉部位是哪
医学生咽和喉是分开的两个不同部位,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咽喉是指口咽,慢性咽炎最主要的病变也是在口咽。口咽对着图看。而你非要咽喉的话,咽是指鼻咽+口咽+喉咽。而喉是指图上标着的喉咽前面的部位,就是声门附近那里,大概就是喉结的高度。咽部是在喉结上方的。
❷ 咽的位置和分布如何
咽(英文名:pharynx)是一前后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道,位于第1~6颈椎前方,上端附于颅底,向下于第6颈椎下缘或环状软骨的高度续于食管。咽有前壁、后壁及侧壁,其前壁不完整,故咽向前分别与鼻腔、口腔及喉腔相通。咽腔分别以软腭与会厌上缘为界,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3部。咽具有吞咽功能,呼吸功能,保护和防御功能以及共鸣作用。此外,咽也是一个重要的发音共振器,对发音起辅助作用。
咽(pharynx) 食物入食管和呼吸介质(水或空气)入鳃或肺的共同通路。咽介于口腔和食管之间,既属于消化系统又属于呼吸系统。
鱼类的鳃于咽的两侧形成。在胚胎的早期,咽部两侧突出5个咽囊。与此相对应,外胚层也向内凹陷,内外两胚层相遇后打穿,乃形成鳃裂。鳃裂间为鳃隔,其前后面发生出丝状或板状的表皮突起——鳃。鳃裂的数目随动物种类而不同。在脊椎动物中,最多可达14对,如一种盲鳗;圆口类多为7对鳃裂。鲨鱼一般为5对,许多种鲨鱼在鳃裂前面还有一个吸水孔,从发生来看,吸水孔乃是退化的第一对鳃裂。
陆栖脊椎动物虽用肺呼吸,但在胚胎期也形成咽囊,这些咽囊有些暂时打穿形成鳃裂,但以后即行封闭。咽囊在发育中形成一些和呼吸无关的衍生结构。
第1对咽囊的远端部膨大形成鼓室(中耳),其近端部仍保留着和咽的联系,成为耳咽管,或称欧氏管。耳咽管和鼓室与鲨鱼的吸水孔同源,都是由第1对咽囊发生而来。第2对咽囊在哺乳类形成腭扁桃体,在其他陆栖脊椎动物多趋于退化。腭扁桃体为淋巴器官,其功能是产生淋巴细胞和抗体,有防御作用。第3和第4对咽囊形成甲状旁腺(背侧上皮)和胸腺(腹侧上皮)。第5对咽囊的上皮形成后鳃体。陆栖脊椎动物的后鳃体位于甲状腺旁,哺乳类的成体无后鳃体。后鳃体分泌的激素称为降钙素,可调节血浆中钙离子浓度。
咽囊的底面中央处发生出甲状腺。在系统发生上,甲状腺相当于文昌鱼的内柱。用放射性碘注入文昌鱼体内,则注入的碘全集中到内柱,证明内柱与甲状腺同源。圆口类的幼体在咽部有内柱,变态后内柱变为甲状腺。
在鱼类,水与食物共同入口,到达咽部,水由鳃裂流出,在流经鳃丝时进行气体交换;食物则由咽入食管。两栖类有了内鼻孔,空气由鼻孔经口咽腔入肺;食物则由口经过口咽腔入食管。
哺乳类的内鼻孔后移,硬腭之后延伸出软腭。沿软腭的背中线向前剪开,可见鼻咽腔(咽部对向鼻腔的部分)。在鼻咽腔侧壁上可见耳咽管(欧氏管)的开口,此管沟通咽部及中耳腔。咽向后有两个通路:一是靠背面的食管,一是经喉门通入腹面的气管。吞咽时,食物经口腔、咽进入食管,即从腹前方通向背后方,所以呼吸通路和消化通路在咽部形成咽交叉。在喉口外盖有一个叶片形的软骨——会厌软骨,吞噬食物经过咽部时,会厌软骨盖住喉门,迫使食物进入喉门背面的食管而不误入气管。呼吸时,空气通过鼻腔、咽,由喉门入气管,即从背前方通向腹后方。
对于人体而言,咽是消化道与呼吸道的共同通道,呈前后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道。上附于颅底,下端至第6颈椎体下缘续于食管,全长约12 cm。咽的后壁与侧壁较完整,前壁自上而下分别与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因此,咽可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
❸ 咽鼓管有什么作用
咽鼓管又称欧氏管,在鼓室前壁的偏上部有一很重要的暗通道。它的一端由前壁进入鼓室,另一端则进入鼻咽部,是沟通鼓室与鼻咽部的通道,所以被称为咽鼓管。咽鼓管呈弓状弯曲,整个管道长约35~39毫米,由软骨部与骨部两部分所组成。它的外1/3为骨部,内则有颈内动脉,在鼓室前壁的偏上部是鼓室口;内2/3为软骨部,内侧端的咽口位于鼻咽部的侧壁,具体位置是在下鼻甲后端的后下方。骨性部是管的外侧较短的部分,其鼓室端开口于鼓室的前壁;软骨部经咽鼓管咽口,开口于鼻咽部的侧壁。软骨部平时闭合,仅在吞咽或呵欠时开放,以平衡中耳和外耳的气压,有利于鼓膜的正常振动。由于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故咽部感染易沿咽鼓管侵入鼓室,引起中耳炎。
咽鼓管黏膜与鼻咽部鼓室黏膜相通,由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组成,有相当多的分泌细胞。这些细胞分泌的液体,维持恰当的咽鼓管张力,使之既不完全开放,却又能在适当的机会,如张口、吞咽、打呵欠或咀嚼时偶尔开放一下,以此来调节鼓室内压力,从而保持鼓室内外压力的平衡。
咽鼓管是中耳通气引流的唯一通道。主要功能是引导鼻咽部气体进入鼓室,以维持鼓膜两侧压力平衡,从而保证鼓膜的正常振动。如果咽鼓管闭塞或鼻咽部炎症造成咽口闭合都可致鼓室压力降低,外界压力相对增高,从而使鼓膜内陷而影响听力。此时,宜行咽鼓管导管吹张术。
如发生鼻炎时,由于咽鼓管在鼻咽侧的开口处部分或全部阻塞,才导致其功能障碍,使鼓膜内外两侧的压力失去平衡,影响中耳鼓膜对声波的传导。
咽鼓管的功能障碍并非局限于对鼓膜有效振动的影响。当咽鼓管发生持续性功能障碍时,鼓膜内侧压力就会低于外界压力,即出现负压。此时,中耳腔内毛细血管内的血清就会随之渗出到中耳腔,形成中耳积液,这就是所谓分泌性中耳炎。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发生纤维化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使当初渗出至中耳的液体变得越来越黏稠,并最终将中耳的听骨包绕起来,这在医学上称为鼓室硬化症,就像给听骨安装了紧箍咒一样,使其无法行使振动的功能,听力就会逐步下降,严重时需要在手术显微镜下为受限的听骨链进行“松解”手术,才能恢复其功能。如果在中耳渗出的基础上再合并细菌感染,如化脓性中耳炎,就会雪上加霜,甚至导致鼓膜穿孔、听骨坏死等严重病变。
当然,影响咽鼓管功能的疾病不止鼻炎一种,还有其他多种疾病,如鼻咽部肿瘤等,需要区别对待。
❹ 咽通过什么和何处连通
咽通过鼻后孔与鼻腔相通,通过咽峡与口腔相通;通过喉口与喉腔相通;通过咽鼓管咽口与中耳鼓室连通。
咽是消化道与呼吸道的共枝圆同通道,呈前后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道。上附于颅底,下端至第6颈椎体下缘续于食管,全长约12 cm。咽的后壁与侧壁较完整,禅野前壁自上而下分别与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
(4)吞咽管在哪个位置图片扩展阅读:
咽是食物入食管和呼吸空气入肺的共同通路。咽介于口腔和食管之间,既属于消化系统又属于呼吸系统。咽分鼻咽、口咽、喉咽三部分,分别与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
1、鼻咽部(上咽部)
在鼻腔的后方,颅底至软腭游离缘水平面以上的咽部。鼻咽前方与后鼻孔及鼻中隔后缘相连。后壁约在相当第一、二颈椎与口咽部后壁相连续,统称为咽后壁。鼻咽的左右两侧下鼻甲后端约1cm处有一漏斗状开口为咽鼓管咽口。
2、口咽部
为软腭游离缘平面至会厌上缘部分,后壁相当于第三颈椎的前面贺搭喊,粘膜上有散在的淋巴滤泡,前方借咽峡与口腔相通,向下连通喉咽部。
3、喉咽部(下咽部)
自会厌软骨上缘以下部分,下止于环状软骨下缘平面,连通食管,该处有环咽肌环绕,前方为喉,两侧杓会厌皱襞的外下方各有一深窝为梨状窝,此窝前壁粘膜下有喉上神经内支经此入喉。两梨状窝之间,环状软骨板后方有环后隙与食管入口相通,当吞咽时梨状窝呈漏斗形张开,食物经环后隙入食管。在舌根与会厌软骨之间的正中有舌会厌韧带相连系。
❺ 食道口在身体的哪个位置
食道口位于脊柱的前方。上端于第6颈椎下缘高度与咽相接,下端穿过膈肌于11胸椎左侧与胃的贲门口相连,全长约25厘米,从中切牙至销配食管末端的长度约40~42厘米。
食管的粘膜湿润而光滑,呈粉红色,下段食管粘膜略呈浅灰色。粘膜上有7~10条纵行皱襞,凸向内腔,有助于液体下流。
(5)吞咽管在哪个位置图片扩展阅读:
食管在气管后方下降,经膈的橡凳食管裂孔入腹腔,食管横断面,显示管壁肌层及微细结构,食管、膈、胃(上部)的冠状切面,示膈食管韧带将食管连于膈,此韧带使得食管随吞咽和呼吸而运动,但限制食管向上的过度移动
食管有内环、外纵两层肌肉。上1/3的外层亏如指由骨骼肌组成,下1/3由平滑肌组成,中1/3由骨骼肌和平滑肌混合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