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夏季高温容易中暑,对这哪些穴位按摩可急救
穴位按摩疗法轻症中暑,可取足三里、大椎、曲池、合谷、内关五穴,以单手拇指或双手指顺该穴经络走向,由轻至重在该穴位上掐压,缓慢疏推和点按穴位,反复进行3-5分钟
❷ 灸大椎穴有哪些好处啊
大椎穴,古人称它为“诸阳之会”,这个穴位在背部的最高点,背部本来就属阳,所以大椎穴堪称阳中之阳,《甲乙经》说过“大椎,三阳,督脉之会”意思是,大椎是督脉与手部三阳经的交会穴,所以阳气非常足。这时就产生一个疑问“是不是大椎穴是补阳的呢?”,这样想可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既然被称为“大椎”,当然就要其“老大”的作用,其调和作用。所以,它的作用不限于补阳,当阴阳相争的时候,刺激大椎,可使阴阳平衡。
大椎穴:
【取穴】:正坐低头大椎穴 ,该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主治】: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五劳虚损、七伤乏力、中暑、霍乱、呕吐、黄疸、风疹、感冒、过敏性疾病、颈椎病等。治疗寒凉的疾病大椎也是首选穴位。
【作用】:大椎属于督脉,有通督行气,贯通督脉上下之作用。
【方法】:大椎穴位,如果是胖人可以使用双孔的艾灸盒施灸,点燃后放入两根艾条;瘦人可以使用单孔的,每次艾灸10-20分钟。以自己适应为度,可以逐渐延长施灸时间。
❸ 悬灸炉艾灸的常用穴位都有哪些
今天介绍的15个穴位是我们在艾灸时经常要用到的常用穴位,说它们常用,并不是说它们普通,而是因为有效,所以才经常用到它们。希望各位艾友记住他们的功效!
很多艾友说记不住,
多用就记住了!不仅会记住,自己慢慢也会巧用它们了,
这就是老话说的:
熟能生巧!
很多艾友反应,冬天艾灸不是很方便,这些穴位你或艾灸或点揉都可以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1,百 会 穴
忧郁烦躁失眠点百会
百会属督脉,位于人体头部,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端连线的交点处。
作 用:
(1)按摩这个穴位,具有开窍宁神的作用,能治疗失眠、神经衰弱;
(2)长期按压这个穴位,有平肝息风的作用,能治疗头痛、眩晕、高血压、中风失语、脑贫血、的作用,能治疗脱肛、子宫脱垂等疾患。
自我按摩:
双手中指交叠,用力向下按揉这个穴位,有酸胀感、刺痛的感觉;每次按揉1-3分钟。
艾灸方法:
很多艾友会觉得百会穴不好灸,实际上用一个单孔艾灸盒扣在百会穴上艾灸15分钟也很好。
2,风 池 穴
清热醒脑还治感冒
风池穴属胆经的穴道,位于人体的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大概与耳垂齐平。
作 用:
(1) 按摩这个穴位,具有醒脑明目,快速止痛、保健调理的功效;
(2) 长期按摩这个穴位,对感冒、头痛、头晕、中风、热病、颈项强痛、眼病、鼻炎、耳鸣、咽喉患病、腰痛等疾患,具有很好的调理保健效能;
自我按摩艾灸法:
用大拇指的指腹从下往上按揉,左右两穴,每天早晚各按揉一次,每次大约1-3分钟。也可以自己用艾灸盒扣在这里艾灸10分钟。
3,攒 竹 穴
消除疲劳眼睛好
攒竹穴,属膀胱经的穴道,在眉毛内侧端,眼眶骨上凹陷处。
作 用:
(1)此穴对慢性结膜炎、泪液过多、眼睑震颤、眼睛疼痛症状都有明显的疗效;
(2)按摩此穴,能够缓解视力不清、眼睛红肿等症状;
自我按摩艾灸:
每天随时随地的轻轻按揉攒竹穴,时间不限,越多越好。可以用点燃的艾条,在眼睛眶周围打着圈艾灸,每天2-3次,每次每只眼睛3-5分钟。
4,迎 香 穴
抛掉鼻炎和鼻塞
迎香穴属大肠经的穴道。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间。
作 用:
(1) 按压迎香穴,能够治疗各种鼻症, 如鼻腔闭塞、嗅觉减退、鼻疮、鼻内有息肉、鼻炎、鼻塞、鼻出血等;
(2)按压此穴,对口歪、面痒、胆道蛔虫等也有一定疗效;在中医临床中,还运用迎香穴治疗面部神经麻痹或痉挛等问题。
自我按摩艾灸法:
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1-3分钟。可以用点燃的艾条,从印堂穴一直灸到鼻尖,上上下下,每天2次,每次3-5分钟。
5,合 谷 穴
牙痛是病也不怕
合谷穴属大肠经上的穴道,当拇指和食指伸张时,在第一、二掌骨的中点,稍微偏向食指处。
作 用:
(1)合谷穴为全身最大剌激点,可以降低血压、镇静神经、调整机能、开关节而利痹疏风,行气血而通经清瘀;
(2)能治头面的各种症状,不但对牙齿、眼、喉、都有良好的功效,还能止喘、疗疮等;
(3)长期按压此位,对反射性头痛、耳鸣、耳聋、扁桃体炎、视力模糊、呼吸困难、肩胛神经痛、失眠、搜索关注公众号学艾灸,神经衰弱等症都有很好的调理保健效能;
自我按摩艾灸法:
每次按压左右手各1-3分钟。取艾条悬灸合谷穴15分钟。
6,内 关 穴
按抚你的胃,体贴你的心
内关穴,属心包经的穴道,在人体的前臂掌侧,从近手腕的横皱纹的中央,往上大约三指宽的中央部位。
作 用:
(1)这个穴位对怀孕呕吐、晕车、手臂疼痛、头痛、眼睛充血、恶心想吐、胸肋痛、上腹痛、腹泻、痛经等症状,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2)长期按压此穴位,对心绞痛、精神异常、风湿疼痛、胃痛、中风、哮喘、偏瘫、偏头痛、产后血晕、忧郁症,具有明显的改善和调理作用;
自我按摩艾灸法:
每天早中晚各一次,每次按压3分钟,按到该处酸胀为止。也可以按摩3分钟后,再艾灸5分钟,效果更好。
7,天 宗 穴
美体健胸按天宗
天宗穴属于小肠经上的穴道,在肩胛骨中点下缘,下一寸处。
作 用:
(1)按压此穴,具有疏通肩部经络、活血理气的作用;对肩胛疼痛,上肢不举效果很好。
(2)此处穴位,是治疗女性急性乳腺炎、乳腺增生的特效穴位。按此穴位,对于乳房疼痛、乳汁分泌不足、胸痛也有明显的疗效;
自我按摩艾灸法:
穴位处有酸胀感,先左后右,如有人帮助,也可双侧同时按揉1-3分钟。或者用艾灸盒扣在这里艾灸20分钟。
8,中 渚 穴
更年期女性的好朋友
中渚穴属手三焦经的穴道,在人体手背部位,小指与无名指的指根间下2厘米的手背凹陷处,用力按压,会有力量脱落之感。
作 用:
(1)此穴位对耳聋、耳鸣、头痛、咽喉痛、失眠等具有疗效;
(2) 此穴位还能治疗前额疼痛、肩背疼痛、肋间神经痛、手指不能屈伸等症状,都有很好的调理和保健作用。
自我按摩艾灸法:
先左后右,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1-3分钟。取艾条悬灸中渚穴10分钟。
9,关 元 穴
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
关元穴又称丹田穴,属任脉的穴道,在人体的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三寸,就是这个位置。
作 用:
(1) 有培肾固本、调节回阳的作用,能够治疗阳痿、早泄、月以不调、崩漏、带下、不孕、子宫脱垂、闭经、遗精、遗尿、小便频繁、小便不通、痛经、产后出血、小腹痛、腹泄、腹痛、痢疾等症状;
(2) 长期按摩这个穴位,对尿路感染、肾炎、脱肛、中风、尿道炎、盆腔炎、肠炎、肠粘连、神经衰弱等疾患,都有很好的疗效,而且有调理、改善的功能。
自我按摩艾灸法:
左手中指的指腹按压穴位,右手中指的指腹按压基手中指的指甲上,两手中指同时用力揉按穴位,有酸胀感,每天早晚左右手轮流按揉,先左后右,每次大约1-3分钟。或者用方形4孔艾灸盒扣在关元处艾灸40分钟,同时兼顾中脘穴、肚脐、气海。
10,长 强 穴
便秘腹泻好帮手
长强穴属督脉的第一穴道,在人体的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中点处。作 用:
(1)按摩此穴,能够促进直肠的收缩,使大便畅通,还能治疗便秘,并且能迅速止腹泻;
(2)长期按压此穴,具有通任督、调肠腑的作用,对肠炎、腹泻,痔疮、便血、脱肛等疾患,这么好的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学艾灸,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自我按摩:
每天分别用左右两手各揉按1-3分钟,先左后右。
11,足 三 里
常按足三里,胃病远离你
保健大穴
足三里主治腹部上、中、下三部之症,因此名为“三里”,此穴位于人体下肢,为了和手三里区别,故称为“足三里”
作 用:
(1)此穴有养生保健的功能,能够增强体力、消除疲劳、强壮神经、预防衰老、对结核病、伤风感冒、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脑溢血后遗症具有预防治疗的作用,经常按摩,能够祛病延年,所以也称长寿穴。(2)经常按摩,能够理脾胃、调气血、补虚弱、防治肠胃疾病,对胃肠虚弱、胃功能低下、食欲不振、赢瘦、消化吸收不良、肝脏疾患、胃炎肠炎、胰腺炎胃下垂等,都具有很的疗效;
(3)按摩此穴,还能增强下肢体力,防治四肢肿满、倦怠、股膝酸痛、软弱无力等症,对胫腓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风湿痹痛、末稍神经炎等都有疗效。
自我按摩艾灸法:
每天早晚各按一次,每次1-3分钟。也可以每天艾灸此穴30分钟。用单孔艾灸盒艾灸30分钟。
12,三 阴 交
妇科疾病的克星
三阴交指足部的三条阴经(肝、脾、肾)中气血物质在此穴交会,故名“三阴交”。
三阴交属脾经上的穴道,在人体小腿内侧,足内踝上缘三指宽,踝尖正上方胫骨边缘凹陷中。
作 用:
(1)此穴是妇科主穴,对妇科疾病很有疗效,如子宫功能性出血、月经不调、经痛、带下、不孕、崩漏、闭经、子宫脱垂、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行等;(2)按压此穴能治疗男孩女生殖器官的疾病。如遗精、遗尿、阳痿等;
(3)三阴交穴能排除瘀血,产生新血,经常按此穴能有效去除减头皮屑。
自我按摩艾灸法:
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按1-3分钟。也可以每天艾灸此穴30分钟。用单孔艾灸盒艾灸此穴30分钟。
13,委 中 穴
腰痛背痛求委中
委中穴属膀胱经上的穴道,在膝盖里侧中央。
作 用:
(1)按摩此位,具有通络止痛、利尿祛燥的作用;
(2)长期按此穴位,对腰背、腿部的各种疾病,如腰腿无力、腰痛、腰连背痛、腰痛不能围侧等,都有良好的疗效;搜索关注公众号学艾灸,对下肢瘫痪,臀部疼痛、膝关节疼痛等病症也作用明显。
自我按摩艾灸法:
食指放在膝盖里侧,就是腿弯的中央部位,用食指按压,有酸胀感。每次左右两侧各按揉1-3分钟,也可双侧同时按揉。可以用艾灸盒艾灸出现20分钟。
14,内 庭 穴
手肢冰冷找内庭
内庭穴属足胃经上的穴道,在足的次趾与中趾之间,脚叉缝尽处的陷凹中。
作 用:
(1)对四肢冰冷,喜欢独处静卧,不喜欢听闻人声,就按此穴;
(2)对牙齿痛、风疹块、急性肠胃炎能及种急慢性胃炎,具有很好的保健调理功能
自我按摩艾灸法:
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1-3分钟。取艾条悬灸此穴10分钟。
15,涌 泉 穴
缓解腰酸背痛找涌泉
涌泉穴属足肾经上的穴道。在足底足前部的凹陷处,第二、第三趾的趾缝纹头端和足跟连线的前1/3处。
作 用:
(1)经常按此穴,具有散热生气的作用;
(2)长期按摩此穴,能够益肾、清热、开郁;
(3)按摩此穴,治疗咽喉肿痛、头痛、目眩、失音、失眠、小便不利、休克、中暑、中风、高血压、不孕、月经不调、阴痒、糖尿病、更年期障碍、肾脏疾病。
自我按摩艾灸法:
左右脚心每日早晚各推按1-3分钟。按摩后再艾灸此穴10分钟最好。
❹ 三伏天艾灸有利于人体健康,三伏天艾灸哪些部位
人体最大的穴位-大椎穴。标准定位:当你设置穴位时,你是坐着的。穴位位于人体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的凹陷处。如果突起的骨头不明显,就让患者移动颈部,不动的关节就是第一胸椎,大概在肩膀水平。主治:发热、疟疾、咳嗽、呼吸困难、骨蒸潮热、颈肩背痛、腰脊柱强壮、角弓延长、小儿惊风、癫痫综合征、五劳不足、七伤乏力、中暑、霍乱、呕吐、黄疸、风疹。
肾经大穴,降火-涌泉穴。标准定位:取穴时,可以采取坐或仰躺,双脚指向的姿势。涌泉穴位于前脚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头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主治:神经衰弱、精力减退、疲劳、妇科病、失眠、嗜睡、高血压、头晕、焦虑、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肾病等。穴位按压治疗脑出血后恢复、穴位按压治疗膀胱炎、穴位按压治疗白发等。艾灸方法:可悬挂艾条或艾灸铜壶进行艾灸。艾条悬灸各穴15-20分钟,铜壶灸各穴30-50分钟。
❺ 三伏灸各阶段灸哪里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现在就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三伏灸各阶段灸吧。
三伏灸各阶段灸
1、慢性支气管炎:
症状:咳嗽、咳痰或气喘的症状出现在两年以上,每次发作持续三个月以上的。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冬季发作,春夏缓解。
穴位:初伏取天突穴、大椎穴、双侧肺俞穴、双侧膏育俞穴;
中伏取双侧定喘穴、双侧风门穴、双侧脾俞穴;
末伏取膻中穴、双侧百劳穴、命门穴、双侧肾俞穴。
药物:白芥子、生甘遂、延胡各一份,细辛半份,烘干磨粉,用生姜汁调成稠糊状,做成直径约为10mm,厚约为3mm大小的饼状,备用。
具体操作:把做好的药饼放在上述穴位上,用30×30mm橡皮膏固定。每次贴药时间视年龄、病情轻重而定,15周岁以下和病情较轻的贴4~6小时,其他的贴6~8小时。从初伏的第1天开始贴,然后中伏、末伏的第一天各贴药1次。
2、哮喘:
症状:有咳嗽、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咳痰等表现。最典型的症状是呼气的时候,发作性的时候有哮鸣音出现。严重的需要坐起来才能正常呼吸,经常干咳或咯大量白色泡沫痰。哮喘容易在夜间及凌晨发作,秋冬寒冷的季节常常会病情加重。
穴位:取大椎穴、双侧肺俞穴。
药物:白芥子、甘遂、细辛、延胡索等研末,治疗前1天用姜汁及凡士林调成膏状备用。
具体操作:分别在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第一天施灸。在穴位上放约2.5×3cm、厚约0.3cm的鲜生姜片,在姜片上放直径为1cm的圆锥形艾炷,先灸到局部皮肤潮红,连续灸三次。然后把调好的膏药贴到穴位上,一般贴4~24小时以后撕掉即可。
3、过敏性鼻炎:
症状:喷嚏、鼻痒、流涕和鼻堵是最常见的四大症状。通常是突然和剧烈的打喷嚏;鼻痒,鼻涕多,但是经常是清鼻涕;鼻子不通气,还常伴眼睛发红、发痒以及流泪,甚至头晕、头痛等症状。
穴位:初伏取双侧百劳穴、双侧肺俞穴、双侧膏肓俞;
中伏取大椎穴、双侧风门穴、双侧脾俞穴;
末伏取双侧大杼穴、双侧肺俞穴、双侧肾腧穴。
药物:甘遂、麻黄、细辛、半夏、麝香,各等分研成粉末,加新鲜的姜汁调匀,做成直径约为10mm,厚约为3mm大小的膏药饼,备用。
具体操作:分别在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第一天贴药,穴位按照上面的次序,每次贴药保留4h左右。
4、预防感冒:
症状:平常体质虚弱,气候稍微变化或到寒冷季节极易感冒的人。
穴位:大椎穴、双侧风门穴、双侧肺俞穴、双侧定喘穴、双侧膏肓俞穴。
药物:生白芥子、细辛各1份,甘遂、玄胡各半份,烘干研成粉末,用生姜汁调成稠糊状,做成直径为2.0 cm,厚约0.5 cm大小的药饼,正中放少许麝香,备用。
具体操作:将新鲜生姜切成5分硬币厚,2 cm×2 cm大小的姜片,放在大椎、风门穴上,在姜片上放直径为1cm的圆锥形艾炷,先灸到局部皮肤潮红,连续灸三次。然后把做好的药饼放在穴位上,用风湿膏固定。每次贴药时间视年龄而定,15岁以下者贴4~6 小时,15岁以上者贴6~24小时,从初伏的第一天开始贴,中伏、末伏各贴药1次。
三伏灸怎么做
少商穴:人体肺经最末的一个穴,属手太阴肺经。位于拇指末端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主治咽痛喉肿、中风、中暑、昏厥、发热、癫狂、癔病等证;属十三鬼穴之“鬼信”。
明代杨继洲在其《针灸大成》中提到“鬼哭穴”,把双手的大拇指用绳子绑起来,在指甲之后两边用艾火灸烧,其穴相当于少商穴。杨氏认为,灸的时候鬼邪会哭着散去,疾病即康复。
劳宫穴:手厥阴心包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劳宫穴五行属火。功用清心泄热,开窍醒神,极擅长治疗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学艾灸如脑血管意外、昏迷、中暑、癔病、精神病以及惊厥等。其穴亦属十三鬼穴,名为“鬼窟”。
少冲穴:属于手少阴心经,位于小指指甲内侧,小指桡侧,指甲角0.1寸处,主治心悸,心痛,胸胁痛,癫狂,热病,昏迷、喉咙疼痛等。
三伏天为什么要艾灸
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艾灸、穴位帖敷、针刺、药物内服等,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对人体进行药物或非药物疗法,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根据穴位的主治病证,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进行药物贴敷、药物注射、艾灸、埋线、刮痧、拔罐,或内服药物等,其中艾灸和穴位贴敷运用最为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