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图片 » 男女坐式动态图片
扩展阅读
电脑里的图片变形 2025-02-04 16:41:23
运动员散步动态图片 2025-02-04 16:39:00

男女坐式动态图片

发布时间: 2023-07-31 12:08:11

‘壹’ 一个动图一个女的穿白衬衣露肩膀坐在一个穿黄背心男的身上接吻求动图来源

会不会是喜爱夜蒲1里面的连诗雅

‘贰’ 男女姿势图解大全 正常体位最受男女欢迎(附教程)

说到男女同房的姿势那真可谓是非常之多,用千奇百怪和五花八门来形容绝对不为过。但一般常用的也就那么几种,但很多姿势也确实是可以不断去尝试的,毕竟啪啪啪也要经常换换新花样嘛,这样是更有情趣一点!一起来看看男女同房姿势108种图解,要想都学会的话没有个年吧的时间是不行的,废话不多说,立马进入!

男女同房姿势108种图解:

1、正常体位(最受男女欢迎的姿势)

据统计最受男女欢迎的体位姿势便是“正常体位”了,并且还是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排在第一位,也是使用最多、最为普遍、最受欢迎的一种!女方平躺,双腿可以呈弯曲、或者盘在男人腰间、或者抬腿到男人肩膀上、或重叠,男人可用手肘支撑身体、可半跪进入,这样能够让男女双发都能看到对方脸上的表情和状态能更好的获得快感

2、站立体位

“站立”体位操作起来非常简单,并且其体位变化也是由很多种,可以快速转换成任何体位,还有一点可以加快男性的“gao潮”。因为采用这种体位女性的“下面”是会收紧的,所以给男人带来的快感是更为强烈,缩短男人“gao潮”的时间,如果“能力”不强的朋友,还是要少用这种体位,以免双方都不能尽兴

3、后坐体位

这种体位方法其最为主要的特点就是没有限制,在任何地方任何场景都能进行,在公园的板凳上面,在自己的汽车中,在客厅的沙发生等等(只要你胆大,任何地点都可进行操作),这是一种打破传统、追求刺激、富有想象力的一种的方式,其方法也非常简单,对男女没有任何的姿势上的要求

4、对坐体位

很多人认为这种姿势才是最适合的“性ai”,通常是男女对坐,女人双脚盘在男人的腰间,进行时男女双方还可以边喝酒边享受,从而也使时间边的非常长,一两个小时算是比较正常的了,男女也都能或得快感,大家学会了吗?有老婆的可以晚上回家就尝试下这种方法,看看到底是不是真“爽”

5、水母式体位

如果自己男人的体力和耐力都非常不错,千万不要错过水母式体位这个姿势。男性像蹲马步一样和自己的女人环抱在一起,女人座在上面只有发挥,可最大限度的达到更深处。

6、拱桥式

拱桥式体位主要对女性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女性有比较柔软的身段。女人平躺然后双腿自然的分开,双手向后制成其整个身体,就像“拱桥”一样,在男女同房姿势108种之中,这种姿势可以说最难的一种之一了。

上一页 0 /9 下一页

‘叁’ 男士的标准站姿和坐姿是什么样子的,在非正式场合下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在非正式场合下男士标准的站姿:

头正,双目平视,嘴角微闭,下颌微收,面容平和自然。双肩放松,稍向下沉,人有向上的感觉。躯干挺直,挺胸,收腹,立腰。双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中指贴拢裤缝,两手自然放松。双腿立直、并拢,脚跟相靠,两脚尖张开约60度,身体重心落于两脚正中。

标准的坐姿是:

双腿并拢,上体挺直,坐正,两脚略向前伸,两手分别放在双膝上(男士双腿略分开)。

在非正式场合站姿 :双脚可以微岔开以丁字步为主,不会让人觉得有压迫感,一只手插口袋,另一只手则轻推皮包或挟着皮包的肩带也是可以的。坐姿则可以跷腿,但不可跷得过高或抖动,保持双脚平踏于地,双膝亦可略微分开,但不要超过肩宽,也不能两腿叉开,半躺在椅子里。

(3)男女坐式动态图片扩展阅读:

男士垂手式站姿和握手式站姿

1、垂手式。上半身挺胸、立腰、收腹,两肩平齐、舒展,双臂自然下垂,双手放在身体两侧,头正,两眼平视,嘴微闭,下颌微收,面带笑容;下半身双腿应靠拢,两腿关节与髋关节展直,双脚呈“V”字型,身体重心落在两脚中间。

一般用于较为正式的场合,如参加企业的重要庆典、聆听贵宾的讲话、商务谈判后的合影等。

2、握手式。主要用于女士。是在基本站姿的基础上,双手搭握,稍向上提,放于小腹前。双脚也可以前后略分开:一只脚略前,一只脚略后,前脚的脚跟稍稍向后脚的脚背处靠拢。
男士有时也可以采用这种姿态,但两脚要略微分开。可用于的礼仪迎客,也可用于前台的站立服务。

站立时不要过于随便,驼背、塌腰、耸肩、两眼左右斜视、双腿弯曲或不停颤抖以免影响站姿的美观。

‘肆’ 男士的标准站姿和坐姿是什么样子的,在非正式场合下

1、男士的标准站姿

(1)身体立直,抬头挺胸,下颌 微收,双目平视,嘴角微闭,双脚 平行分开,两脚间距离不超过肩宽, 一般以20 厘米为宜,双手手指自然并拢,放于身体两侧。也可双手在身后交叉,右手搭在左手上, 贴于臀部。

注:在不同的场合思考应该深坐还是浅坐,深坐,表现出一定的心理优势和充满自信;浅坐,表现出尊重和谦虚;过分的浅座,则有自卑和献媚之嫌了。

(4)男女坐式动态图片扩展阅读:

入座前,应适当整理一下衣物,切莫在入座后再站起来整理衣服。入座时要轻稳,走到座位前,转身轻轻坐下,女子入坐时,若穿裙子可稍微拢一下裙子。

需要根据椅子的高低来适当调整坐姿,双脚正放或侧放。女士切记:双膝一定要并拢,任何时候都不能分开。一般以坐满椅子三分之二为准,尽量不要靠在椅背上。

双手保持自然,可放在膝盖或大腿上。如沙发有扶手的话,男士可双手女士单手放在扶手上。

男女站姿的区别是在脚上,女生为丁字步或V字步,两脚合并,男士站姿脚步中脚是打开与肩同宽,手部相握的姿势不同,男士手部为交叉放背后,或相握在前身,女士只有一种,必须左右手相握,左手在上,大拇指被右手握住。

‘伍’ 求一张动漫男女坐在草地上看星星的图片,越浪漫越好。谢谢

‘陆’ 一个女孩坐在船上一只乌鸦在她旁边,而且旁边还有两盏灯的动漫图片高清的有吗或者动态高清的

我把原图下载地址私发给你。

‘柒’ 中年女人有意让男人“得逞”,会有哪些肢体动作

在爱的人面前,会压抑不住内心的情感,无意之间就会出现一些小动作,比如想吸引对方的注意力,又不想表现的太刻意,想多看对方一眼,又要假装没看见。所以男人要知道,女人对你动了真情,才会有这几个肢体动作,无法掩饰。

五、会有身体不自觉靠近你的“姿势”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嘴巴上说不喜欢,身体却很诚实。”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喜欢一个人却因为出于含蓄和害羞,嘴巴上总是不敢承认,可是身体语言却将喜欢表现得淋漓尽致。

要知道,喜欢一个人是无法控制的,是再怎么掩藏也是掩藏不了的。即使嘴巴上羞于说出口,可是相处时,身体上的行动却会不自觉地靠近。

男女相处,如果一个中年女人动情了,那么她一定会有身体不自觉靠近你的“姿势”。因为喜欢,所以想要靠近;因为喜欢,所以想要与你更进一步,嘴巴可以说谎,但身体语言却是不会说谎的。

‘捌’ 求一张图片 一个女的坐在一个很大的十字架上面 哥特式风格的

论基督教教堂罗马式与哥特式风格的不同
圣凯法师
内容提要:教堂作为神在地面上的宅第,是基督教信仰生活的重要场所,它是是基督教建筑的精华。我们主要通过比较罗马式与哥特式的教堂在建筑风格上的不同,罗马式用内部空间来象征宇宙,体现一种静态的安宁与凝重;哥特式则用外部结构的急剧上升来象征向天国无限升腾的意象,表示出一种动态的张力。这两种不同风格的教堂阐明了基督教艺术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同时也显示了基督教的历史沿革。

一、教堂在基督教艺术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麦克斯•缪勒认为宗教是领悟无限的主观才能,他说:“宗教是一种内心的本能,或气质,它独立地、不借助感觉和理性,能使人们领悟在不同名称和各种伪装下的无限。没有这种才能,也就没有宗教,甚至连最低的偶像崇拜和物神崇拜也没有。”[1]他认为无限观念是整个人类信仰历史发展的根基,是全部宗教观念的基础,是人类的感觉提供给人们它最原始的形式。但是,人们不仅需要在心灵感悟这种无限的存在,还需要在现实活动中证实这种存在。因此,神需要有可以感性地、直观地把握的现实象征,对于基督教来说,这就是教会和教堂。在教徒们看来,教堂是建立在现实的世界之上的神圣空间,是神在人间的宅第,应该象天国一样尽善尽美,尽可能地神圣和富于超灵验性。因此信徒们不惜在教堂上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富。
建筑是时代精神的焦点,而对于欧洲的基督教世界国家来说,教堂无疑是一个时代最好的建筑,所以教堂便集中体现了这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与追求。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基督教作为一种宗教,都十分注重人的内心世界的情感体验,离开人的情感体验便无所谓对世界的艺术的掌握和对世界的宗教的态度。[2]所以,教堂建筑更是如此,它体现了人们对上帝的理解与感受,以及人们对心灵的追求。正是由于人们的理解及追求的不同,所以形成了教堂建筑的不同风格。
众所周知,早期基督教艺术受到古希腊文明的十分显着的影响。但是,在教堂建筑上由于教堂与古希腊神殿在功能上的区别,因此形成了完全不同于神殿的结构与风格,古希腊神殿重视的是外部装饰和宏伟风格,而基督教教堂最重视的却是内部装饰。[3]同时,四世纪以前,基督教受到罗马帝国的压迫,而在地窟来进行传教和祈祷,这种原始时期的地下活动决定了教堂外部的含而不露,而所有的艺术装饰只能表现在内部。即使到了“米兰敕令”公开后,但是地窟时代的“巴西利卡式”建筑特色仍然被保留了下来。
所以,在早期教堂建筑中,内部空间的精心安排与装饰仍然是艺术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唯一场所。对教堂内部着意修饰的主要用意就是要创造一个神圣空间,作为通往天国的“中介”,当信徒踏入教堂,就能在心灵上感受到上帝及天国的存在,从而与外面的现实世界分离开来。
对于基督教艺术,经历了从早期的“巴西利卡式”到中期的“拜占庭艺术”、“黑暗时期”、“加洛林艺术复兴”、“罗马式”、“哥特式”,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时期、殖民化时期、后殖民化时期。对中世纪基督教艺术来说,以“罗马式”与“哥特式”最有代表性,而且这两种风格对后来教堂建筑艺术的影响也最为巨大。所以,我们试图对这两种艺术风格进行比较,阐明基督教艺术的历史发展进程,以及基督教思想方面的变化。

二、罗马式教堂的风格
罗马式教堂萌发于加洛林王朝、成熟并流行于11-12世纪西欧、北欧及部分东欧地区,被称为中世纪“第一次国际性时代”的教堂建筑风格。实际上,罗马式建筑艺术反映了从古代地中海世界(罗马帝国)到西欧中世纪社会(加洛林王朝)的过渡,代表着中世纪早期西欧基督教世界的确立和巩固。[4]其实,在罗马式的前期还存在着“前罗马式”时期,是从8世纪末到10世纪的酝酿时期。由于10世纪以来的克吕尼修会运动、赴西班牙圣地亚哥的圣雅各朝圣浪潮及十字军东征等特殊历史背景,使得各地“前罗马式”教堂建筑风格逐渐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宏大的国际化流行风格。
10世纪初,克吕尼修会发起改革运动,强调信仰的神圣性与虔诚性。[5]克吕尼修会提倡创建宏伟壮观的修道院教堂,追求内部陈设富丽堂皇,将隆重繁缛的礼仪作为重要的传教手段。所以,罗马式的教堂便模仿了古罗马凯旋门、城堡及城墙等建筑式样,采用了古罗马式的拱券结构,所以称为“罗马式”。在艺术风格上,罗马式教堂表现为堂内占有较大的空间,横厅宽阔、中殿纵深,在外观上构成十字架形。
首先,为了对付中世纪的强盗横行,乡村隐修院常常和堡垒结合在一起,所以筑有高大围墙、坚固厚实的大门和碉堡式的钟塔。钟塔的建立在现实意义上是为了召唤信徒礼拜,但是在战争频繁时期也常兼作了望塔用;从象征意义上来说,塔象征着神灵,象征着基督救世的本怀,当悠悠的钟声从高高的塔顶上传出时,人们又何尝不觉得这是神在召唤呢?狭小而少的窗户总是给人们无限的遐思及神秘感,总是有一种诱惑力在吸引着人们。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罗马式建筑深受基督教宇宙观的影响,那就是半圆形的拱券结构,罗马式教堂在窗户、门、拱廊上都采取了这种结构,甚至屋顶也是低矮的圆屋顶。这样,整个建筑让我们感到圆拱形的天空一方面与大地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同时又以向上隆起的形式表现出它与现实大地分离,于是我们看到,古老的基督教地窟内部在二维平面上展开的基督教宇宙观,在罗马式建筑中被展开为立体的三度空间。在教堂的平面设计上它仍然保留了面向祭坛长平面的巴西利卡式,它使整个教堂在结构上获得了双重的象征效果。
在内部装饰上,以石制桶状拱顶和交叉拱顶作为内部支撑,这样也给人一种类似天空的幻想。然后,再用大面积壁画装饰,雕塑多附属于建筑被普遍用于教堂的大门、门券、门楣、额板、柱头、柱基、祭坛和座椅上,尤以朝圣大教堂的门楣浮雕最富盛名。这些壁画与浮雕的动物与植物,在“天空”下,仿佛是“上帝”创造的所有生灵。当置身于教堂之内,人们恍惚感觉置身于一个缩小了的宇宙之中,站立在大地上,头顶则是蓝天白云。
罗马式教堂的典型代表为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法国的普瓦蒂埃圣母堂和阿耳大教堂,德国的沃姆斯和美因茨大教堂,以及英国的达拉姆大教堂等。它们虽各有特色,但都给人一种外观厚重、内景幽暗神秘的感觉。

三、哥特式教堂的风格
罗马式教堂是以乡村修道院为中心而发展起来,哥特式教堂则是以城市“主教座堂”为核心而发展起来。欧洲的城市化是在哥特式时代开始的,是由朝圣运动而形成的。
12世纪以来,在法国北部最先出现“哥特式建筑”。此名源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对这种建筑艺术风格贬义的称呼,“哥特”本为日耳曼部族名,他们借此表示“野蛮人的”意思。[6]但这种建筑风格以其独特的神学意趣和美学情趣而被人接受,逐渐流行于西欧各地。13世纪是其主要发展时期,随着西欧经济复苏,哥特式城市主教座堂也伴随城市化运动而得以发展。15世纪随文艺复兴的兴起而衰落,但在北欧则一直延续至16世纪。
基督教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渐渐地在欧洲建立了它的统治地位,于是一种精神信仰慢慢变成了世俗统治的权力。这是基督教的成功,同时又是它的堕落。因为宗教是通过赋予社会制度终极有效的本体论地位,即通过把它们置于一个神圣而又和谐的参照系之内,从而证明了它们的合理。这正如彼得•贝格尔所指出的那样:“宗教合理化的目的,是把人类解说的实在与终极的、普遍的、神圣的实在联系起来。于是人类活动的内在不稳定和转瞬即逝的结构,就被赋予了最终的可靠性和永久性的外表。换言之,人造的法则被赋予了一种宇宙地位。”[7]所以,宗教应该体现出一种神圣的价值。当教会变成了政权同时,也就意味着它精神上的纯粹性受到了玷污和破坏。所以,失落了的精神意蕴就希望重新得以回归,而哥特式教堂就是给基督教建筑带来的福音。
哥特式教堂建筑风格诞生于法国巴黎北郊圣丹尼斯隐修院教堂。1140-1144年,隐修院院长苏哲(Suger,1081-1151)在其主持重建的教堂歌坛部位,为体现新柏拉图主义的光、高、数三个理想,系统运用了尖肋拱技术,并以明亮的彩色玻璃取代了罗马式的持重墙。此后,这一建筑体系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实践,在13世纪中叶达到成熟,并推向西、中欧各地。
哥特式教堂建筑是从罗马式教堂基础上发展起来,它摆脱了罗马式教堂的沉重感而朝向轻巧、雅致甚至矫饰的方向发展。它遵循中世纪经院哲学高度理性化的规范,旨在制造出一种灵魂腾越的升华感应而引发出一系列技术革新。
哥特式教堂型制基本采用拉丁十字巴西利卡平面。通常东端半圆形后堂部位小礼拜堂较多,布局复杂。西立面有一对很高的钟塔。西立面典型形式是:一对塔夹着中厅的山墙,中央大门和上方栏之间是圆形的玫瑰窗。三座门洞都有周围的几层线脚,并刻着成串的圣像。
哥特式教堂外部有许多造型挺秀、高耸入云的尖塔,堂身墙壁较薄,并以轻盈通秀的飞扶壁、修长灵捷的立柱或簇柱来增强建筑物的高度感,产生出一种令人惊异的框架效果,使人可从外观上来领悟、体会其玄奥、空灵之妙景。这些向无穷高处上升的尖顶,它引导人们的心灵尽可能地摆脱一切现实的羁绊,向着精神的天国而去;而同时众多的尖顶又象是尘世中向苍穹伸出的双手,它在向“上帝”呼吁拯救,呼吁圣灵重归人间,使人类得到精神上的复活。
教堂的墙体配有高大明朗、用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往往能给人造成一种向上升华飞腾、触及天国神秘的幻觉。基督教吸收了新柏拉图主义,认为光是神不断放射出来的,而自然界的美是反射了神的光明,而艺术家是通过其心灵而创造出艺术,而心灵是由圣灵感动,因为心灵与圣灵最接近。同时,对于欣赏者与感受者来说,由于看到艺术而感动,这样也就是接近了圣灵。同时,从三扇大窗户射入的光线揉为一体,启示了三位一体的神秘,而从三个方面射入的光线则属于预言者、使徒和殉教者。[7]
在教堂内部,还有许多布局和谐的圆柱,壁上、柱身都装饰有形象生动的浮雕和石刻,并能辅以从玻璃花窗射入的五彩光线之点缀和烘托,使人置身于内更感宗教的庄严、肃穆和神圣。因此,有人把耸入云霄的哥特式建筑称为一首屹立在空间的圣诗、一曲回荡在天际的音乐。
哥特式教堂的着名代表有法国的夏特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1320年完工,教堂本身尚保留有罗马式的一些特征,如崇大、厚实等)兰斯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为德国最大天主教堂,1248年兴建,1880年最后完工,其双尖塔高157米)和乌尔姆大教堂(其单尖塔高161米,为世界教堂高度之最)、英国的威斯敏斯特教堂(1245年重建,1745年完成其最后部分两座钟楼)、林肯大教堂和坎特伯雷大教堂以及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等。
哥特式教堂建筑代表着中世纪鼎盛时期教会权力的至高无上,反映出西欧社会发展中上基督教影响曾经达到的登峰造极的地步。

四、罗马式与哥特式风格的不同
教堂的建筑与一般建筑不同,它要以某种内部和外部结构上的特征造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并且通过它来体现出某种观念性的内涵。造型本身就直接给我们感悟到精神的力量,它仿佛使教堂本身获得了生命力,我们可以通过直觉的体验方式与创造者进行心灵的沟通。所以,不同风格的建筑体现出不同的内涵,表现出不同的观念。
罗马式教堂内部空间提供的是宇宙的象征,而在外部则表现出饱满的力度和敦实的框架,给人以均衡、平稳等印象。这种印象提供给人们一种精神的归宿,意味着宗教情趣与现实人生的紧密关系。所以,罗马式教堂提供给人们一种安全与归宿,享受到神的安灵与祥和。
哥特式建筑由于急剧上升的尖拱,所以当置身于其中时,感到自身肉体的卑微和毫不足道,而向上升腾的诱惑力使人不自觉得体验到一种对至高无上的超验存在的精神向往。而彩色玻璃透进的光线,造成了神秘、崇高的感觉,仿佛那是“上帝”以超凡的力量把我们的心灵引入到充满光明的神圣天国,在那里获得了彻底的拯救和解脱。所以,哥特式教堂提供给人们一种心灵的冲动,人有一种体验的冲动,而神也有一种动的张力。
所以,中世纪教堂是宗教与艺术在高层次上的完美结合的典范,而罗马式与哥特式更是突出的代表。它们两个分别代表着基督教发展过程中,随着基督教势力的增长,所以在教堂风格上也表现出一种力量的上升,由罗马式的静态而上升到哥特式的动态,而高高的塔尖恰恰说明基督教势力的登峰造极。
附记:作为一名佛教的出家人,却有缘能写一篇基督教的小论文,这也许是宗教对话时代的产物吧!而这份缘应该感谢何琦老师的孜孜不倦的教导,使我能够领略到基督教艺术的魅力。
2001年2月15日 圣凯于南京大学哲学系
注释:
[1]麦克斯•缪勒《宗教的起源与发展》,金泽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页。
[2]何琦〈宗教艺术学ABC〉,《艺术学研究》第1集,第91页。
[3]傅谨先生认为基督教教堂与古希腊神殿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教徒们聚众祈祷之所,后者则仅仅是神的居所,凡人不得进入。见〈论欧洲基督教艺术〉,《世界宗教研究》1993年第3期,第127页。
[4]卓新平《宗教理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540页。
[5]克吕尼改革运动见唐逸主编《基督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140页。
[6]卓新平前揭书,第540页。
[7][美]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高师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4页。
[8]傅谨前揭文,第1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