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图一为人体消化系统部分器官形态结构示意图,图二为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各部位被消化程度的曲线图
(1)图一中,能够分泌胆汁的结构是[1]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其分泌的胆汁储藏在胆囊中,再经导管流入[3]十二指肠内.
(2)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图二中,能够体现出营养物质被消化的主要部位是[D]小肠.淀粉在口腔中开始被消化,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麦芽糖,然后在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葡萄糖;蛋白质在胃中开始被消化,在胃蛋白酶的作用分解成多肽,然后在小肠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氨基酸.脂肪开始被消化的部位是小肠,在胆汁的作用下,乳化成脂肪微粒,然后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图中曲线Z在[D]小肠中开始下降,故为脂肪的消化.曲线X在[A]口腔中就开始下降,在[C]胃中没有下降,到了[D]小肠又下降故为糖类的消化;曲线Y[A]口腔没有下降到了[C]胃肠中下降说明在胃中开始消化,结束与小肠,故为蛋白质的消化;故图中曲线Z、X、Y分别代表的是脂肪、糖类、蛋白质的消化,故X曲线所代表的物质是淀粉,该物质最终被分解为葡萄糖.
(3)图二中的C部位在图一中所对应的器官是[5]胃.该器官内腺体所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胃蛋白酶.在该器官内开始被消化的物质是蛋白质.
故答案为:(1)1;肝脏;3;十二指肠(2)D;淀粉;葡萄糖(3)5;胃;胃蛋白;蛋白质
人体结构解剖图---胃
2008/1/24/14:13 来源:慧聪医药整理
胃,居于膈下,腹腔上部,中医将其分为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中部称中脘,即胃体部位;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与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与脾相表里。
胃壁具有四层结构:(1)粘膜它又可分为上皮(属单层柱状上皮,表面有粘液细胞),固有层(又可分为胃底腺,喷门腺和幽门腺)和粘膜肌层(2);粘膜下层(属结缔组织) (3)粘膜肌层有很厚的平滑肌(内斜中环外纵三层平滑肌构成)(4)外膜为浆膜
胃壁的微细结构介绍如下:
胃壁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四层组成,并有神经、血管和淋巴管的分布。
1、黏膜 胃黏膜柔软,活体呈橘红色。胃空虚时形成许多皱襞,充盈时变平坦。幽门处的黏膜形成环形皱襞,突向腔内称幽门瓣(pyloric valve)。胃黏膜可分为三层。
(1)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排列整齐,能分泌黏液覆盖于胃黏膜的表面,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损害。
2)固有层:由结缔组织构成,其中含有大量的胃腺,它们分别是贲门腺(cardiac and)、幽门腺(pyloric gland)、胃底腺(fundic gland)。贲门腺和幽门腺分别位于贲门部和幽门部的固有层内,主要分泌黏液。胃底腺主要位于胃底和胃体的固有层内,是产生胃液的主要腺体。胃底腺由多种腺细胞组成,主要是主细胞和壁细胞。
黏膜上皮向下凹陷形成管状的胃腺,由:
主细胞(chief cell)又称为胃酶细胞,数量较多,主要分布于胃底的中、下部。胞体呈圆柱状,胞核圆形,胞质嗜碱性,有酶原颗粒。主要功能是分泌胃蛋白酶原。
壁细胞(parietal cell) 又称为盐酸细胞,主要分布于胃底腺的上半部。细胞体积较大,呈三角形或圆形,胞质嗜酸性,在HE染色中呈红色。壁细胞主要功能是分泌盐酸,具有激活胃蛋白酶原和杀菌作用;同时壁细胞还分泌内因子,具有促进维生素B12吸收的作用。
颈黏液细胞(mucous neck cell) 细胞数量较少,分布于胃底腺的上部,夹在壁细胞之间。细胞呈柱状,胞核扁圆形,位于细胞基部,细胞内充满黏原颗粒,能分泌黏液。
此外,胃底腺还有未分化细胞和胃的内分泌细胞。
(3)黏膜肌层:为薄层平滑肌,排列成内环外纵,有利于胃腺分泌物的排出。
2、黏膜下层 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有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及神经丛、血管和淋巴管。
3、肌层 胃的肌层发达,由内斜、中环和外纵三层平滑肌构成。其中,中层环形平滑肌在幽门处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具有节制胃内容物排出的作用。
4、外膜 为一层浆膜,由间皮和少量的结缔组织构成。
㈢ 胃酸,胃蛋白酶,胃液到底是在胃的哪个部位分泌的呢
胃蛋白酶原由胃底主细胞分泌,在PH1.5~5.0条件下,被活化成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将食物中蛋白质分解。胃酸是由胃壁细胞所释放,胃酸中含有盐酸,进食后,胃酸达PH2一3。胃蛋白酶在没有食物消化的时侯保持酶原形式,避免过量的胃蛋白酶对胃壁自身的消化,是一种保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