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图片 » 耳廓是哪里是哪个位置图片图
扩展阅读
人体骨盆哪个位置图片 2025-02-07 17:26:06
女人背后影子图片 2025-02-07 17:15:42
背景图片动漫女生简单 2025-02-07 17:03:41

耳廓是哪里是哪个位置图片图

发布时间: 2023-06-15 01:23:11

A. 耳廓的解剖特点是什么

耳朵的主要结构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外耳、中耳和内耳。
外耳: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我们通常讲的"耳朵",其实只是耳廓这一部分,有收集声音的作用。外耳道是声音传递的通道,长约2.5cm,内部中空弯曲,靠耳廓的1/3为软骨构成,内部的2/3则由骨质构成,表面有皮肤覆盖。
中耳:
中耳由鼓室、鼓窦、乳突和咽鼓管组成。
①耳道最深处有封闭的薄膜叫鼓膜,它是外耳与中耳的分隔,也是鼓室的外壁。鼓室是一个空腔,内含人体中最小的骨头--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三块听小骨组合成听骨链,一端连接鼓膜,另一端连接到内耳的听觉组织。声波在耳道中传递时先振动鼓膜,然后鼓膜再通过听骨链将振动传递至内耳。
②鼓窦是位于鼓室后上方的空腔,其解剖位置非常特殊:前方与鼓室相邻,后下方与乳突相邻,周围又有许多重要部位,因此经常通过这里进行耳科手术。
③乳突位于耳后,耳垂后方的突起是它的顶端。乳突内有薄骨板分隔成蜂窝状,称为乳突气房,可使内耳不受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
④咽鼓管连接鼻咽部和中耳,它可以调节中耳与外界气压的平衡,使中耳与外界环境的气压保持一致。
内耳:
内耳结构复杂,所以又称为"迷路",由前部的耳蜗、中部的前庭和后部的半规管组成。
声波的振动传到内耳,鼓膜的振动经过听骨链的传递可变成前庭窗的振动,引起内耳耳蜗淋巴液的移动,使听觉毛细胞产生兴奋,形成听觉。耳蜗负责处理声音讯号。

B. 耳壁是什么地方

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由耳廓、外耳道和鼓膜组成,中耳由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组成,内耳主要由前庭、半规管、耳蜗组成。

耳朵内的鼓膜位于外耳道的末端,直径8~9mm,厚约0.1mm,分3层。

结构
外耳

外耳由耳廓、外耳道和鼓膜3部分组成,具体结构如下:

耳廓:耳廓的上方大部以弹性软骨为支架,外覆皮肤,皮下组织少。下方为耳垂,无软骨,仅含结缔组织和脂肪。耳廓的前外面高低不平,卷曲的游离缘称耳轮。耳轮的前方有一与其平行的弧形隆起,称对耳轮,对耳轮的上端分叉形成对耳轮上、下脚,两脚之间的三角形浅窝称三角窝。耳轮和对耳轮之间的狭长凹陷称耳舟。对耳轮前方的深窝称耳甲,耳甲被耳轮脚分为上部的耳甲艇和下部的耳甲腔。耳甲腔通入外耳门。耳甲腔的前方有一突起称耳屏,后方的对耳轮下部有一突起,称对耳屏。耳屏与对耳屏之间有一凹陷,称为耳屏间切迹。

外耳道:外耳道外1/3为软骨部,与耳廓的软骨相延续;内2/3为骨性部,是由颞骨鳞部和鼓部围成的椭圆形短管。两部交界处较为狭窄。外耳道表面覆盖皮肤,内含感觉神经末梢、毛囊、皮脂腺及耵聍腺。

鼓膜:鼓膜边缘的大部分附着于颞骨上,中心向内凹陷,称鼓膜脐,为锤骨柄末端附着处。由鼓膜脐沿锤骨柄向上,鼓膜向前、后分别形成锤骨前襞和锤骨后襞。两襞之间,鼓膜上1/4的三角形区薄而松弛,称为松弛部,活体呈淡红色。鼓膜下3/4区坚实紧张,为紧张部。紧张部前下方有一三角形的反光区,称光锥。

鼓膜结构图
图片可能会引起您的不适,
是否继续查看?
查看
中耳

由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组成。鼓室是颞骨岩部内含气的不规则小腔,由6个壁围成,内有3块听小骨,即锤骨、砧骨和镫骨,以及韧带、肌、血管和神经等。咽鼓管为连通鼻咽部与鼓室的通道,长3.5~4.0cm,斜向前内下方,分为骨部和软骨部,两部交界处称咽鼓管峡,是咽鼓管管腔最窄处。乳突窦位于鼓室上隐窝后方,向前开口于鼓室后壁上部,向后与乳突小房相连通,为鼓室和乳突小房之间的通道。乳突小房为颞骨乳突部内的许多含气小腔,大小不等,互相连通,腔内覆盖黏膜,与乳突窦和鼓室的黏膜相连续。

内耳

内耳分为骨迷路与膜迷路。

骨迷路:指颞骨岩部骨密质围城的不规则腔隙,分为骨半规管、前庭和耳蜗三部分。它们依次互相连通,大致沿颞骨岩部的长轴由后外侧向前内侧排列。

骨迷路结构图
图片可能会引起您的不适,
是否继续查看?
查看
1.骨半规管:为骨迷路的后部,是3个相互垂直排列的半环形小管。前骨半规管弓向上方,埋于颞骨岩部弓状隆起的深面,与颞骨岩部的长轴垂直。外骨半规管弓向外侧,当头前倾30°角时,呈水平位,是3个半规管中最短的一个。后骨半规管弓向后外方,是3个半规管中最长的一个,与颞骨岩部的长轴平行。每个骨半规管皆有两个骨脚连于前庭,其中一个骨脚膨大称壶腹骨脚,膨大部称骨壶腹,另一骨脚细小称单骨脚。

2.前庭:为骨迷路的中部,是一个椭圆形小腔。前庭外侧壁即鼓室内侧壁,有前庭窗和蜗窗。前庭内侧壁即内耳道底,借此与内耳道分隔。后壁与3个骨半规管相通。前壁有一大孔通向耳蜗。

3.耳蜗:为骨迷路的前部,形似蜗牛壳。其尖端朝前外侧,称蜗顶。底朝向内耳道底,称蜗底。耳蜗由蜗轴和蜗螺旋管构成,蜗轴为蜗顶至蜗底的中央骨质,呈圆锥形,由蜗轴伸出骨螺旋板。骨螺旋板是一条环绕蜗轴的螺旋板形骨板,基部有蜗轴螺旋管,内藏蜗神经节,蜗轴的骨松质内有蜗神经和血管穿过。蜗螺旋管是一条螺旋形骨管,起于前庭,环绕蜗轴约两圈半,以盲端终于蜗顶。蜗螺旋管管腔可分为3部分,近蜗顶侧的管腔为前庭阶;中间为膜性的蜗管;近蜗底侧者为鼓阶,终于封闭蜗窗的第二鼓膜。

膜迷路:是套在骨迷路内封闭的膜性管和囊,借纤维束固定于骨迷路的壁上。由椭圆囊和球囊、膜半规管、蜗管3部分组成。它们之间相连通,其内充满着内淋巴。

膜迷路结构图
图片可能会引起您的不适,
是否继续查看?
查看
1.膜半规管:为3个半环形膜性细管,分别套在同名骨半规管内。每管在骨壶腹内的部分也膨大,称膜壶腹,其壁内面都有一嵴状隆起,称壶腹嵴,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头部旋转变速运动的刺激,产生运动觉。

2.椭圆囊和球囊:为两个膜性小囊,位于前庭内。椭圆囊位于后上方,后壁与3个膜半规管连通。球囊位于前下方。两囊之间以细管连通。囊壁内面各有一斑块状隆起,分别称椭圆囊斑和球囊斑。

3.蜗管:为套在蜗螺旋管内的一条三棱形膜管,随蜗螺旋管也旋转两圈半。蜗管一端伸入前庭内,借细管与球囊相连通,另一端达蜗顶,为盲端。蜗管横断面呈三角形,外侧壁与蜗螺旋管外侧紧密结合,上壁称前庭膜,下壁称螺旋膜或基底膜。螺旋膜的上面有螺旋器,为听觉感受器。

内耳道:内耳道底有一横位的骨嵴称横崎,将内耳道底分隔为上、下两部。上部的前份有一圆形的孔,有面神经通过。下部的前份为蜗区,有蜗神经通过。上、下部的后份有前庭上区,前庭下区和单孔,有前庭神经的3个分支通过。

位置
外耳

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3部分。耳廓位于头部两侧,凸面向后,凹面朝向前外;外耳道是从外耳门至鼓膜的管道,成人长约2.0~2.5cm;鼓膜位于外耳道与鼓室之间,为椭圆形半透明薄膜,直径约1cm,与外耳道底形成约45°~50°的倾斜角。小儿鼓膜更为倾斜,几乎呈水平位。

中耳

中耳为一含气的不规则腔道,大部分位于颞骨岩部内,向外借鼓膜与外耳道相隔,向内毗邻内耳,向前以咽鼓管通向鼻咽部。

内耳

内耳位于颞骨岩部的骨质内,介于鼓室和内耳道底之间。其形状不规则,构造复杂,又称迷路,由骨迷路和膜迷路两部分组成。内耳道位于颞骨岩部后面的中部,自内耳门至内耳道底,长约10mm。内耳道底邻接骨迷路的内侧壁,有很多孔隙,前庭蜗神经、面神经和迷路动脉由此穿行。

耳的位置图
图片可能会引起您的不适,
是否继续查看?
查看
功能
外耳

外耳的功能与各部分结构有关,具有集音、声波传导的作用,具体如下:

耳廓功能:耳廓有集音的作用,其实人的耳廓运动能力早已退化,但依然可通过转动颈部来判断声源的方向。

外耳道功能:外耳道是声波传导的通道,其一端开口于耳廓,另一端为鼓膜所封闭。根据物理学共振原理,一端封闭的充气管道对波长为其管长4倍的声波产生最大的共振,使声压增强。人的外耳道长约2.5cm,其最佳共振频率约为3800Hz。

鼓膜功能:鼓膜很像电话机受话器中的振膜,是一个压力承受装置,其本身没有固有振动,但具有较好频率响应和较小失真度的特性。当频率在2400Hz以下的声波作用于鼓膜时,鼓膜可复制外加振动的频率,从而产生听力,其振动与声波振动同始同终,几乎没有残余振动。

中耳

主要功能是传导声音,它将声波振动的能量传到内耳淋巴,在传递过程中有明显的增压效应,即声波由鼓膜经听骨链到达卵圆窗膜时,振动的压强增大,振幅减小。鼓膜在将声波传到听骨链时,具有较好的频率响应和较小的失真度。咽鼓管可调节鼓室内的压力,使之与外界大气压保持平衡,以维持鼓膜的正常位置、形状和振动性能。

内耳

内耳包括耳蜗和前庭器官,前者为听觉感受器官,后者属平衡感觉器官。因此,内耳主要有听觉功能和平衡功能。

听觉功能:声波进入外耳道,经过鼓膜及听骨链,前庭窗传入内耳,为气传导。声波还可以通过颅骨传入内耳,为骨传导。声波进入内淋巴液,传到螺旋器,兴奋毛细胞后将声音转换为生物电能――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及各神经元,逐级向上传递,直到大脑皮质中枢引起听觉,称为感音系统。

平衡功能:人们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通过体内各种调节机构的作用,以感知和维持人体在空间处于静止或运动状态时的平衡。这种平衡的维持,主要依靠内耳的前庭器及前庭系统、视觉系统及本身感觉系统的协调作用来完成,其中以前庭系统最为重要。一旦前庭功能发生障碍或受到非生理性的刺激时,就会发生异常反应,表现为体位调节障碍,平衡失调。

异常
外耳

耳廓假性囊肿:显微镜下可见囊肿并非在软骨膜与软骨之间,而在软骨层之间,故从病理学观点认为,称之为软骨间积液更为恰当。软骨层的内侧面被覆一层浆液纤维素,其表面无上皮细胞结构,故不是真性囊肿。

耳廓化脓性软骨膜炎:是耳廓软骨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形成于软骨和软骨膜间,检查可见耳廓红肿、明显触痛,脓肿形成后有波动感,有时会破溃出脓。

外耳湿疹:是耳廓、外耳道及其周围皮肤的变应性炎症。可见皮肤呈红斑或粟粒状小丘疹,进一步发展可有小水疱,溃破后可流出黄水样分泌物,表皮糜烂,有时为黄色痂皮覆盖。外耳出现慢性湿疹除瘙痒外,还可见外耳皮肤增厚,表皮脱屑、皲裂、结痂,局部颜色加深、表面粗糙不平等症状,可致外耳道狭窄。

外耳湿疹图
图片可能会引起您的不适,
是否继续查看?
查看
外耳道耵聍栓塞:外耳道软骨部皮肤具有耵聍腺,其分泌物称耵聍。耵聍分泌过多或排除受阻时,逐渐形成团块,可阻塞外耳道。遇水后耵聍膨胀,完全阻塞外耳道后,可有听力骤降。检查可见棕黑色或黄褐色块状物堵塞外耳道内,耵聍团块质地不等,有的松软如泥,有的坚硬如石。

外耳道疖:检查有耳廓牵拉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软骨部可见皮肤疖肿,脓肿成熟破溃后,外耳道有浓稠脓液流出耳外,可混有血液。

弥漫性外耳道炎:可见外耳道皮肤呈弥漫性红肿,外耳道壁上可积聚分泌物,外耳道腔变窄,耳周淋巴结肿痛。慢性者外耳道发痒,有少量渗出物。外耳道皮肤增厚、皲裂、脱屑,分泌物积存,甚至可造成外耳道狭窄。

外耳道真菌病:检查见外耳道和鼓膜覆盖有黄黑色或白色粉末状或绒毛状真菌,有如薄膜或呈筒状的痂皮,除去痂皮后见患处略充血潮湿。合并细菌感染时可有耳痛、流脓。

外耳道胆脂瘤:检查可见外耳道深部为白色或黄色胆脂瘤样物堵塞,其表面被多层鳞片状物质包裹。较大的胆脂瘤清除后可见外耳道骨质遭破坏、吸收,外耳道骨部明显扩大。鼓膜完整,可充血、内陷。

中耳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早期的病理变化为黏膜充血,鼓室有少量浆液性渗出物聚集。以后黏膜增厚,鼓室渗出物为黏脓性或血性。鼓膜早期充血,以后鼓膜中小静脉发生血栓性静脉炎,纤维层坏死,鼓膜出现穿孔,脓液外溢。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单纯型表现为鼓室黏膜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渗出;骨疡型表现为听小骨不同程度坏死,伴骨环、骨窦或鼓室区域骨质破坏;胆脂瘤型表现为囊壁上有复层鳞状上皮,囊内充满脱落上皮、角化物质及胆固醇结晶。

分泌性中耳炎:鼓膜充血、内陷,光锥缩短、变形或消失,锤骨柄向后上移位,锤骨短突明显向外突起,鼓室积液时,鼓膜失去正常光泽,呈淡黄色、橙红色或琥珀色,积液多时鼓膜向外凸。

气压创伤性中耳炎:表现为鼓膜内陷充血,重者出现淤斑,鼓室内积液或积血,鼓膜破裂。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图
图片可能会引起您的不适,
是否继续查看?
查看
乳突炎:表现为纤维肉芽组织增生、骨质吸收破坏和新骨形成、黏膜腺体化生、胆固醇肉芽以及胆脂瘤等。

中耳胆脂瘤:胆脂瘤并非真性肿瘤,是鼓膜、外耳道的复层鳞状上皮经穿孔向中耳腔生长堆积形成团块,其外以纤维组织与邻近的骨壁或组织紧密相连,内含脱落上皮、角化物质和含胆固醇结晶。

中耳化学感受器肿瘤:简称化感瘤,肿瘤血运丰富,无包膜,呈缓慢侵蚀性生长。鼓膜下方或整个鼓膜呈蓝色或深红色,肿瘤可穿破鼓膜在外耳道内呈肉芽状生长。

中耳癌:可分为原发、继发和转移癌,可出现鼓膜穿孔,鼓室内可见肉芽样组织。

内耳

梅尼埃病:是以膜迷路积水为基本病理特征的内耳疾病。颞骨切片镜检发现蜗管明显扩张,球囊膨大,前庭膜向前庭阶膨隆,甚至接触到蜗管骨壁,椭圆囊膨胀,主要在与半规管壶腹连接处。前庭膜可被胀破。螺旋器、圆囊、椭圆囊及壶腹嵴在疾病早期基本正常,而晚期则可发生内耳感受器的退行性变,出现感音性耳聋。

耳硬化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原发于骨迷路的局灶性病变,表现为在骨迷路包囊内形成一个或数个局限性的、富含血管的海绵状的新骨,其代替了原有的正常骨质。若病变向骨壁范围之外扩展,侵及环韧带,可使镫骨活动受限或固定。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又名耳石症,是以头位改变所诱发的、反复发作的短暂眩晕和特征性眼球震颤为表现的外周前庭病变。手术中发现及颢骨组织病理学研究证实,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半规管中或其壶腹嵴上存在游离的碳酸钙结晶,或嗜碱性染色的沉着物(耳石碎屑)。

耳蜗发育异常

Michel畸形:最严重的内耳畸形。耳蜗骨迷路与膜迷路完全未发育,有些患者颞骨岩部未发育,无残余听力。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合并其他脏器的畸形和发育异常。

Mondini畸形:耳蜗扁平,发育不良,底转已发育,但第2周及顶周发育不全。可同时合并半规管前庭、两窗和耳蜗水管畸形。单耳或双耳受累,听力为感音神经性耳聋。

BingAlexander畸形:骨迷路正常,膜迷路畸形。患者高频听力损失严重,而低频听力损失一般较轻。

Scheibe畸形:是较常见的一种内耳畸形。骨迷路及膜迷路的上部结构发育正常包括椭圆囊和半规管发育正常,蜗管和球囊发育不全。

前庭水管扩张或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常见的先天性内耳畸形。影像学检查总脚和前庭水管外口之间中点处,前庭水管直径大于或等于1.5mm。

[1]丁文龙,刘学政等.系统解剖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58-259.

[2]孙虹,张罗,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王庭槐等.生理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80-281.

[4]张秀娟.生理学概论[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118.

[5]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6]易自翔.乳突炎的病理改变和鼓室成形术的决策[C].第六次全国听力学及嗓音言语医学学术会议暨第二次助听器验配技术学术交流会,2006:2-4.

[7]范永升,温成平,等.中医免疫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12:1000.

C. 什么是耳廓

耳廓一般指耳郭,即“耳廓”,外耳的一部分,是收集声波的装置。它的大部以弹性软骨为支架,覆以皮肤。皮下组织较少而紧密,富含血管神经,耳郭下端的下垂部分,无软骨,仅由皮肤、结缔组织和脂肪构成,叫做耳垂。

耳郭借韧带、耳郭肌、软骨和皮肤等附着于头颅两侧。耳郭的前外侧面凸凹不平,其向前卷曲的游离缘名为耳轮,以耳轮脚起于外耳门的上方。



(3)耳廓是哪里哪个位置图片图扩展阅读

耳廓大部分由弹性软骨外覆皮肤构成。耳郭有几个凹陷,其中耳甲最深。耳垂(不含软骨)由纤维组织、脂肪和血管构成,易于穿孔取血样及挂耳环。

耳郭的血液主要来自耳后动脉及颞浅动脉;耳大神经及耳颞神经分布于耳郭皮肤:耳大神经分布于耳郭上部及外耳道以下耳郭外侧的皮肤;耳颞神经(三叉神经下颌支)分布于外耳道以上耳郭皮肤。

耳郭上半部外侧面的淋巴引流至腮腺浅淋巴结,颅侧(内侧)的淋巴则引流至耳后淋巴结及颈深上淋巴结。耳郭其余部分(包括耳垂)的淋巴引流至颈浅淋巴结。

D. 耳朵的构造

↑听小骨构造

耳蜗:传导并感受声波的结构,它就像一个神奇的转换器,可以将得到的声音信号转换为神经电信号,并把信号交送给大脑,从而就实现了听觉。

半规管:半规管与听觉的关系相对小一些,它更多的作用在于保持平衡。它主要负责保持平衡和控制生物的姿势。

前庭:和半规管一样,是用来保持平衡的结构,它能感受头部的位置变动,同时控制身体上的肌肉,包括眼部肌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三维空间做出各种动作。我们经常看到有人晕车或者晕船,其实都是半规管和前庭在起作用。

——以上内容参考米莱童书《生命简史》

E. 耳朵结构图与名称

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
图中,外耳包括①耳廓和②外耳道,它们分别有收集声波和传送声波的作用;中耳由③鼓膜、④鼓室和⑨听小骨组成,鼓膜的作用是当声波传送来时产生振动,鼓室内主要有三块听小骨,听小骨主要是将鼓膜产生的振动传导到内耳;内耳分为⑥耳蜗、⑦前庭和⑧半规管三部分管腔,三部分管腔分布有相应的感受器,耳蜗含有听觉感受器,前庭和半规管里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⑤是咽鼓管,是咽喉与中耳的通道,当吞咽食物和打呵欠时咽鼓管的管口开放,空气由此进入鼓室,可以保持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
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故答案为:(1)耳廓;外耳道;鼓膜;鼓室;咽鼓管;耳蜗;前庭;半规管;听小骨;(2)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内耳;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皮层.

F. 耳朵的结构图

耳朵结构图如下:

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听觉感受器和位觉感受器位于内耳。也有人将外耳和中耳列为位听器的附属器。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两部分,在外耳道的皮肤上生有耳毛和一些腺体,腺体的分泌物和耳毛对外界灰尘等异物的进入有一定的阻挡作用。

(6)耳廓是哪里是哪个位置图片图扩展阅读

听觉是由耳、听神经和听觉中枢的共同活动来完成的。耳是听觉和位觉(平衡觉)的外周感觉器官。耳由外耳、中耳构成的传音器和内耳感音、平衡器所组成。

外耳露于体表,中耳和内耳埋藏在颞骨岩部内,外耳和中耳是声波的传导器官,内耳有感受声音和位觉的感受器,是听、位觉器官的主要部分。声波通过外耳道、鼓膜和听小骨传到内耳,使内耳的感音器官(柯蒂氏器官)发生兴奋,将声能转变为神经冲动,再经过听神经传入中枢,产生听觉。

G. 耳朵的结构图是什么样子的

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听觉感受器和位觉感受器位于内耳,因此耳又叫位听器。也有人将外耳和中耳列为位听器的附属器。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两部分。另外,在外耳道的皮肤上生有耳毛和一些腺体,腺体的分泌物和耳毛对外界灰尘等异物的进入有一定的阻挡作用。

耳位于眼睛后面,它具有辨别振动的功能,能将振动发出的声音转换成神经信号,然后传给大脑。在脑中,这些信号又被翻译成我们可以理解的词语、音乐和其他声音。

(7)耳廓是哪里是哪个位置图片图扩展阅读;

正常人的耳朵大约可分辨出40万种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有些小到微弱得只能使耳膜移动氢分子直径的十分之一。当声音发出时,周围的空气分子就起了一连串的振动,这些振动就是声波,从声源向外传播。

当声音到达外耳后,通过耳廓的集音作用把声音传入外耳道并到达鼓膜。鼓膜是外耳和中耳的分界线,厚度和纸一样薄,但却非常强韧。当声波撞击鼓膜时,即引起鼓膜的振动。耳蜗里有数以千计的毛细胞,它们的顶部长有很细小的纤毛。

在液体流动时,这些细胞的纤毛受到冲击,经过一系列生物电变化,毛细胞把声音信号转变成生物电信号经过听神经传递到大脑。大脑再把送达的信息加以加工、整合就产生了听觉。

H. 人体耳朵结构图片

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两部分。耳郭的外面有一个大孔,叫外耳门,与外耳道相接。耳郭呈漏斗状,有收集外来声波的作用。

外耳道是一条自外耳门至鼓膜的弯曲管道,长约2.5~3.5 cm,其皮肤由耳廓延续而来。靠外面三分之一的外耳道壁由软骨组成,内三分之二的外耳道壁由骨质构成。鼓室位于鼓膜和内耳之间,是一个含有气体的小腔,容积约为1 cm3。鼓室是中耳的主要组成部分。

(8)耳廓是哪里是哪个位置图片图扩展阅读

耳朵是五官其中一个重要器官,具有辨别振动的功能,能将振动发出的声音转换成神经信号,然后传给大脑。在脑中,这些信号又被翻译成我们可以理解的词语、音乐和其他声音。它除了掌管听觉外,也兼具保持身体平衡的机能。

耳朵体积虽小,但接触空气的面积大,热量容易散发,且“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通过于耳,因此冬季外出一定要给耳朵保暖外衣。可以戴上耳包,或用宽大的帽子、围巾遮住耳朵;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可以迅速用手搓一下耳朵,让其快速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