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足三里的准确位置图片与作用
足三里的准确位置图片与作用
足三里的准确位置图片与作用,很多人知道我们的身上是有着很多穴位的,按摩穴位对身体有很多好处,足三里是人体治病的要穴之一,位于外膝眼下3寸,以下分享足三里的准确位置图片与作用。
足三里的准确位置图片与作用1
足三里穴的名词解释
足三里穴,经穴名。《灵枢。本输》原名三里、下陵。《圣济总录》名足三里。
别名鬼邪、下三里。属足阳明胃经,合(土)穴。
“足三里穴”:“三里”是指理上、理中、理下。胃处在肚腹的上部,胃胀、胃脘疼痛的时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时候要同时往上方使劲;腹部正中出现不适,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内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时往下方使劲,这叫"理下"。
足三里穴的功效与作用
按摩足三里能抗衰老,强身健体,对各种老年疾病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按摩足三里能美容,按摩此穴可以调和气血、美化肌肤。足三里属胃经,是治疗脾胃的穴位,脾胃好身体才能健康;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是强壮身体的大穴,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
长按足三里,能调节身体免疫力,增强抵抗力,起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按摩足三里,能通经活络、疏风化湿,上午7—9点,胃经最旺时,按摩能促进胃肠蠕动,加速身体脂肪消耗,达到减肥的目的。晚上9—11点脾经最旺时按摩此穴,脾主运化,能把饮食水谷转化成能量,运输给各个脏器,从而达到进补的作用。
足三里疗法注意事项
【艾灸疗法】:用艾条温和灸足三里穴5—10分钟,一天一次,可以治疗腹胀腹痛、脚气、下肢不遂等。
【拔罐疗法】:用气罐留罐10—15分钟,隔天一次,可以治疗中风、脚气、水肿、消化不良。
【刮痧疗法】:用面刮法刮拭足三里穴,以潮红发热即可,可以治疗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
足三里穴的按摩手法
端坐凳上,四指并拢,按放在小腿外侧,将拇指指端按放在足三里穴处,作按掐活动,一掐一松,连做36次。两侧交替进行。
端坐凳上,四指屈曲,按放在小腿外侧,将拇指指端按放在足三里穴处,作点按活动,一按一松,连做36次。两侧交替进行。
正身端坐,小腿略向前伸,使腿与凳保持约120度,食指按放在足三里穴上,移放中指在上面加压,两指一并用力,按揉足三里穴,连做1分钟。两侧交替进行。
正身端坐,小腿略向前伸,使腿与凳保持约120度,将拇指指端按放足三里穴处,力集中于指端,尽力按压,然后推拨该处筋肉,连做7次。两侧交替进行。
正身端坐,一腿前伸,两手张掌,搓擦腿部,自上而下,搓擦至遍,两腿各搓擦1遍。足三里是抗衰老的有效穴位,在该穴处按摩,有着调节胃肠功能、补肾强筋、防病健身抗衰延年的作用,对各种常见的老年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对于抗衰老延年益寿大有裨益。
坐椅上,用右手掌按膝盖骨正中央,轻抓膝盖。中指沿胫骨伸长,在中指尖水平画线,与食指方向延长线交汇处就是足三里穴。可采取按压的方式按摩1分钟,然后按摩滑肉门穴3分钟。
按摩足三里注意事项
按摩要有一定的力度,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
按摩的同时可以配合艾灸,点燃艾条熏灼足三里穴,每日1次。
足三里的准确位置图片与作用2
足三里的功效与主治
功效:足三里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经活络,升降气机的作用。
主治:足三里穴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疳积、癫狂、中风、脚气、水肿、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羸瘦。
现代又多用以足三里治疗急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肝炎、急性胰腺炎、休克、神经性头痛、高血压、癫痫、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动脉硬化、支气管哮喘、白细胞减少症、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
足三里的相关论述
1.《灵枢》 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足三里。
2.《灵枢》 着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里……善呕,呕有苦,长太息,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
3.《外台》 凡人年三十以上,苦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以三里下气。
足三里的准确位置图片与作用3
按足三里的忌讳
1.忌找穴禁止
按摩足三里一定要选准穴位,足三里坐落于小腿前两侧,犊鼻穴下3寸,距踝关节前嵴一横指(中拇指)处。按上来会出现轻度酸软的觉得,也有酸胀感,并且轻按穴位所属的部位,很有可能觉得到有一个小小凹坑。
2.忌用力过大
按摩足三里应该是用令人感觉略微酸疼、可是还是能够 接纳的幅度为宜,太用力得话很有可能会造成 部分积血,不但起不上功效,还会继续加剧身体的痛楚。
3.忌按摩太久
按摩足三里的时间也不适合太长,一般提议一个穴位数最多按摩5-十分钟,一天按摩1-2次就可以。长期按摩足三里,非常容易造成 部分全身肌肉和肌肤遭受刺激性,刺激性时间太长非常容易出现部分痛疼、积血的状况。
4.穴位周边带伤忌按
足三里坐落于脚部,这一位置非常容易负伤,因而,假如足三里周边带伤得话则不适合开展按摩,以防牵涉到伤处,加剧痛苦。
哪些人不可以按足三里
一般除开小腿带伤的群体,大部分人全是能够 按摩足三里的。
足三里坐落于小腿两侧,按摩足三里的.情况下,会触碰而且刺激性到小腿的肌肤、全身肌肉和人体骨骼,因而假如小腿部位有出现骨裂、肌肤损伤、韧带拉伤等一切一种伤情,都不适合对足三里开展按摩,以防伤处遭受刺激性后加剧伤势。
按摩足三里的最佳时间
按摩足三里的最佳时间是早上九点钟上下。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关键穴位之一,从十二经络的子午流注时间计算出来,脾经的走形时间在早上的九点钟上下,在这里时间范围按摩足三里,有利于脾经的充足。
但在生活起居中,按摩足三里,不一定要依照脾经的走形时间按摩,要是有时间、地址便捷,随时随地都能够按摩足三里的。
按摩足三里的作用与功效
1.按摩足三里能延缓衰老,增强体质,对各种各样老年疾病都是有非常好的防效。
2.按摩足三里能美容护肤,按摩此穴能够 调合血气、清理皮肤。足三里属肝胆经,是医治肠胃的穴位,肠胃好身体才可以身心健康。
3.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是健壮身体的大穴,具备健脾和胃的作用。
4.长按足三里,能调整身体免疫能力,增加抵抗力,具有保健养生的实际效果。
⑵ 足疗反射区顺口溜
足部按摩手法歌
按摩时心要静,找准区域再下手;
渗透力慢慢加,出现痛感效果大;
查心脏分三部,轻中重力观变化;
肾上腺人字点,握足指法慢慢按;
神经丛掌心中,八字弧度两边刮;
力要稳力要慢,腹胀气闷全消散。
人之本,肾为先,二、三趾骨的近端;
握足扣指法,渗透力强节奏慢;
输尿管连肾脏,一条弧行到膀胱;
单食指扣拳法,均匀稍慢不脱滑;
膀胱区舟骨下,单食指扣拳法。
月牙儿用力刮膀胱脚后跟,连成一线为尿道;
按指握拳法,膀胱内踝下方后推压;
额窦拇指端,食指扣拳向外按力度均匀要稍慢。
拇指外侧上中段,三叉神经扣指按;
小脑脑干很好找,拇指肉丘用力按;
拇指根部是颈项,扣指压痛向内推;
颈椎放射区,拇指内侧二趾骨;
双指嵌法上压刮,鼻子它随区域很好找;
拇指内侧一趾骨,拇指推掌握压病点。
(2)脚神经痛按摩哪个位置图片扩展阅读:
我国是足部疗法起源最早的国家。几千年前的中国就有关于足部按摩的记载。据考证,当年足疗与针灸在我国为“同根生”之疗法。
古代黄帝内经“足心篇”之“观趾法”(一种诊疗方法);隋朝高僧所撰《摩河止观》之“意守足”(常擦足心,能治多种疾病);汉代神医华佗着于《华佗秘笈》之“足心道”(意即足底的学问),司马迁《史记》之“俞跗用足治病”(“俞”通“愈”,跗指足背)。
宋代文豪苏东坡先生对养生颇有研究,对坚持摩擦足底涌泉穴对身体的益处就大加赞赏,称“其效不甚觉,但积累至百余日,功用不可量 ……若信而行之,必有大益。”说明中国人很早就对足部按摩有益于健康有很深的了解。中医疗法(包括足部按摩)在唐代即传人日本、朝鲜。元朝以后又传人欧洲。(元朝伯仁之《十四经》)
明朝时期,足部按摩得到进一步发展。后因封建礼教、女子裹脚等轻视足部健康的“政策”、民风,大大影响了该疗法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到了清末年间,这一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更是遭到了外国列强的残酷掠夺,一度在国内“销声匿迹”,几乎失传。
⑶ 脚上有哪些穴位,详细脚部穴位图解
足疗按摩简单实用、方便易学。无论你是否了解中医,是否有医学基础,只要按照穴位和反射区的正确位置进行按摩,每天抽出10分钟来按摩你的双脚,一定可以远离疾病,拥有健康。这里来详细讲一讲脚底穴位图
1、涌泉穴
寻找方法: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在足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
主治疾病:
涌泉穴的主治疾病为: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穴道指压法治疗脑溢血后的复原、穴位按摩治疗膀胱炎、指压法治疗白发等等。
2、大敦穴
取穴方法: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大敦穴位于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二毫米处。
主治疾病:
大敦穴的主治疾病为:目眩、腹痛、肌肋痛、冷感症。除此之外,自古以来亦被视为镇静及恢复神智的要穴。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3、太冲穴
定位方法: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此穴。
主治病症:
太冲穴的主治病症为:肝脏病、牙痛、眼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4、太白穴
定位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势,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病症:
太白穴的主治病症为:胃痛、腹胀、吐泻、痢疾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5、太溪穴
定位方法:取穴时,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病症:
太溪穴的主治病症为:肾脏病、牙痛、喉咙肿痛、气喘、支气管炎、手脚冰凉、女性生理不顺、关节炎、精力不济、手脚无力、风湿痛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6、申脉穴
定位方法:取穴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的姿势,申脉穴位于足外侧部位,脚外踝中央下端一厘米凹处。
主治病症:
申脉穴的主治病症为:增进耐性、怕冷症(怯寒症)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7、丘墟穴
寻找方法: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丘墟穴位于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主治症状:
丘墟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主要穴位,主治症状为:可以使头脑清晰、能使自己情绪稳定,能承受不幸等心理压力等。
8、昆仑穴
取穴方法:昆仑穴位于脚踝外侧,在外踝顶点与脚跟相连线的中央点。(或足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疾病:
昆仑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腰痛、高血压、眼疾、怕冷症、腹气上逆、肠结石、下痢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9、行间穴
寻找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行间穴位于足背侧,大拇趾、二趾合缝后方赤白肉分界处凹陷中,稍微靠大拇趾边缘。
主治病征:
行间穴的主治病征为:宿醉不适、眼部疾病、腿抽筋、夜尿症、肝脏疾病、腹气上逆、肋间神经痛、月经过多、粘膜炎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10、里内庭穴
寻找方法: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里内庭穴位于脚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趾尖碰到处。约第二趾趾根下约三厘米处。
主治症状:
里内庭穴的主治症状为:食物中毒、荨麻疹等。
11、下痢穴
寻找方法: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下痢穴位于足背部位,脚拇趾和第2趾中间向里2厘米处。主治病征: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此穴,对于治疗下痢非常有效,指压时一面缓缓吐气一面用拇指用力压6秒钟,左右脚各1次,如此重复15次。
⑷ 足底穴位图脚底的各个部位详细图
1、详细脚部穴位图解2、脚底按摩穴位图3、脚上有哪些穴位 哪些穴位代表身体健康详细脚部穴位图解
人体穴位多如牛毛,而每一种穴位都对应身体某一部位,平时对一些常见穴位进行按摩,可以达到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作用。那么接下来向介绍大家一下脚部的穴位。
行间穴
行间穴位于足背侧,大拇趾、二趾合缝后方赤白肉分界处凹陷中,稍微靠大拇趾边缘。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
主治病征:宿醉不适、眼部疾病、腿抽筋、夜尿症、肝脏疾病、腹气上逆、肋间神经痛、月经过多、粘膜炎等。
大敦穴
大敦穴位于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二毫米处。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
主治疾病:目眩、腹痛、肌肋痛、冷感症。除此之外,自古以来亦被视为镇静及恢复神智的要穴。
太冲穴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此穴。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
主治病症:肝脏病、牙痛、眼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
太溪穴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此穴位为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取穴时,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
主治病症:肾脏病、牙痛、喉咙肿痛、气喘、支气管炎、手脚冰凉、女性生理不顺、关节炎、精力不济、手脚无力、风湿痛等。
太白穴
平放足底的姿势,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租坦消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取穴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
主治病症:胃痛、腹胀、吐泻、痢疾等。
里内庭信哪穴
里内庭穴位于脚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趾尖碰到处,约第二趾趾根下约三厘米处。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
主治症状:食物中毒、荨麻疹等。
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在足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
主治疾病: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穴道指压法治疗脑溢血后的复原、穴位按摩治疗膀胱炎、指压法治疗白发等等。
申脉穴
申脉穴位于足外侧部位,脚外踝中央下端一厘米凹处。取穴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的姿势。
主治病症:增进耐性、怕冷症(怯寒症)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丘墟穴
丘墟穴位于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丘墟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主要穴位。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
主治症状为:可以使头脑清晰、能使自己情绪稳定,能承受不幸等心理压力等。
昆仑穴
昆仑穴位于脚踝外侧,在外踝顶点与脚跟相连线的中央点,或足外踝后方,弊知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主治疾病:头痛、腰痛、高血压、眼疾、怕冷症、腹气上逆、肠结石、下痢等。
下痢穴
下痢穴位于足背部位,脚拇趾和第2趾中间向里2厘米处。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指压时一面缓缓吐气一面用拇指用力压6秒钟,左右脚各1次,如此重复15次。
主治病征:痢疾。
脚底按摩穴位图
;
01
常做脚底按摩足底穴位图,能缓解人体的疲劳紧张足底穴位图,延年益寿,强身健体,下面是脚底穴位图。
02
涌泉穴是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推搓涌泉穴能防治各种疾病,尤其是老年性的哮喘、腰腿酸软、便秘等病效果较明显。
03
失眠穴又被称作为“百敲穴”,它位于足底跟部,在当足底中线与内外踝尖连线相交处,即脚跟的中心处。按摩此穴可以帮助睡眠,提高睡眠质量。
04
窍阴穴在四个脚趾最外侧小脚趾那边,距离趾甲根脚的一手指四分之一处。如果我们出现偏头痛、目眩、耳聋、耳鸣、胸胁痛、足跗肿痛、多梦、热病等症状的时候,可以掐按窍阴穴,可以很有效的治疗头痛的症状。
05
内庭穴位于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内庭穴最显着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祛胃火,可以说它是胃火的克星。 如果出现口臭、便秘、胃部灼热、牙龈肿痛等都可以通过按摩次穴位来缓解。
特别提示
按压时要用力,要感受到酸痛感。脑出血、内脏出血及其他原因所致的严重出血者,严重肾衰、心衰、肝坏死者,肺结核活动期的患者,频发心绞痛的人不适宜做脚底按摩。
脚上有哪些穴位 哪些穴位代表身体健康
足底穴位图你们都知道脚上有哪些穴位吗足底穴位图?哪些穴位表示着我们足底穴位图的身体健康呢?这些穴位怎么怎么按摩呢?今天我就告诉大家脚上足底穴位图的这些穴位按摩来帮助我们身体健康!
脚上有哪些穴位
1、厉兑穴:通调肠胃
厉兑穴在第二脚趾趾甲旁,靠近第三脚趾侧,按摩该穴,有清热利湿、通调肠胃的功效。用大拇指,指端点压脚趾上的厉兑穴,力度可慢慢增大,以有疼痛感觉就可以了。
2、太溪穴:补养肾脏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太溪穴是肾经上的原穴,原穴是指源头,生命的原动力。每天只要坚持揉按刺激太溪穴,就能够调动起生命的原动力,气血才会上达于面,下行于足。揉按太溪穴最佳时间是在每晚上9点,一次按30下。在按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正坐或平放足底的姿势。用手指按揉,按揉时一定要有酸痛的感觉,每天坚持按太溪穴能够防治因冬季气候所引起的常见病症。
3、大敦穴:清醒头脑
足厥阴肝经,此穴在大拇趾外侧(小脚趾那边)趾背上,由趾甲根正中致趾关节的外侧趾背上。主治肋胀痛、胸满、呕吐、腹泻、疝气、尿闭、腰痛、妇女小腹痛等。脚拇趾是一般所说“肝经”的起始处,肝经由此到生殖器、肝脏、脑、眼等依序。因此指压“大敦”的话,能使头脑清晰、眼睛明亮。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所提示:指压时要强压7-8秒钟,才慢慢吐气,每日就寝前重复10此左右。指压大敦有速效性。因此迟醒的早上,不妨在床上加以指压。
4、照海穴:缓解咽喉干燥
照海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地方,“照海”顾名思义,指肾经的经水在此大量蒸发,具有吸热的作用。按摩此穴位能缓解咽喉干燥、目赤、失眠等症状。
5、内庭穴:祛胃火
在第二趾与第三趾的分叉处,对手脚发冷,体虚多汗,脸部神经比如牙疼有显着缓解效果。内庭穴最显着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祛胃火,可以说是胃火的克星。凡是胃火引起的牙痛、咽喉痛、鼻出血、口臭、胃酸、便秘都可以按摩内庭穴。按摩内庭穴祛热、祛胃火效果非常好。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所提示:平时也可多用指端按压此穴,按压时,以一侧拇指的指端按住此穴,稍用力按压,以酸胀感为宜,每侧1分钟,共2分钟,每天坚持按摩。
6、丰隆穴:祛湿化痰
按摩丰隆穴可以祛湿化痰,丰隆,象声,轰隆打雷。长期坚持按摩能把脾胃上的浊湿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然后取这条线的中点,接下来找到腿上的胫骨,胫骨前缘外侧1.5寸,大约是你两指的宽度,和刚才那个中点平齐,在附近压按,最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显的地方,就是丰隆穴,每天按压3分钟左右。
7、隐白穴:健脾回阳
足太阴脾经,此穴在大脚趾内侧,距指甲跟脚一分处。主治舌本强、食则呕,善意、倦怠乏力、身体困重、食不下、脘腹胀痛、大便溏泄、下肢内侧肿痛或厥冷、足大趾运动障碍、黄疸等。以拇指指尖或棒状物压迫此穴,或是以拇指与食指捏住脚趾两侧,加以揉捏,间接刺激穴位。
8、涌泉穴:滋阴降火
脚掌前部1/3处(不算脚趾)、脚缘两侧连线处就是此穴。《黄帝内经》中提到“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就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这个穴位对于滋阴降火很有意义,可以缓解上火引起的口干、眩晕、焦躁等。方法是将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较强的力气揉20~30次,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较好。
9、窍阴穴:治疗偏头痛
此穴在四个脚趾最外侧小脚趾那边,距离趾甲根脚的一手指四分之一处。主要治寒热、嘴里发苦、偏头疼、臀部、膝盖、小腿外侧、四个脚趾。
10、至阴穴:清热散风
至阴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在小趾外侧,趾甲角外约一分处。湿热过盛易引起小便黄臊臭、尿频、尿急、尿涩痛。点按去火点至阴穴,可在15点到17点,此时是膀胱经最旺盛的时候,用大拇指按压此处,并坚持1~2分钟,然后再换另一只脚,每日2次。有清热散风、通利下焦的作用,对尿黄涩痛等症有很好的排泄效果。
脚底穴位疼是怎么回事
1、脚底上就是涌泉穴,脚底穴位疼痛应该就是足跟痛,足跟痛最常见的是因为骨刺引起的;
2、还有就是走路比较多,关节的磨损比较多的时候,足跟也会疼痛;
3、此外还有就是有些女性喜欢经常穿高跟鞋,在高跟鞋的磨损下,包括脚的前弓也有可能会疼痛。
足部养生五字口诀
一、摸-摸脚自诊病,防患于未然经常用手指触摸您双脚的各个部位,如触摸到皮下组织有结节、硬块或水疱样的感觉,且感到疼痛时,说明该处所对应的内脏器官已发生病变或功能不正常,应及时诊治,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全息医学认为,人的双足恰似整体的缩影,人体内脏的生理机能正常与否,都会在脚部各自的“反射区”反映出来。
二、按-按摩病灶区,祛病又健体,在触摸到有结节、硬块且有疼痛的部位上,采用各种手法适时的进行按摩刺激,使其结节逐步消失、痛感逐步减轻或消除,经络就会逐步的畅通,积病隐患也就会自然消除。中医认为“不通则痛”。血行旺盛,可使更多的代谢产物从肌肉组织以及脏腑器官中排泄出去,使机体恢复健康。中医叫它“通则不痛”。
三、搓-经常搓涌泉穴,百病不沾染 “涌泉穴”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穴位,也是全息医学中肾脏在脚部的“反射区”。《外台秘要》说:“按涌泉,养生之要也。”《石室秘录》中说:“擦足心,乃长生之法。”
四、温-寒从足下生,温足保太平祖国医学认为“诸病从寒起,寒从足下生”。所以,经常保持双足的适当温度是预防疾病从脚底入侵。足部保温法常用的有:揉搓法、温水泡洗法、运动双足法。
五、走-以步代车走,活到九十九双足,现代医学称之为“第二心脏”。这是因为人们在走路时,由于双足肌肉的收缩、松弛能导致静脉血管的扩张与收缩运动,使带有代谢产物的血液经静脉上升到肺部,经充氧后再回流到心脏。由于行走时脚部肌肉的收缩与松弛,能使静脉血管的流速增强,确保血液循环的畅通无阻,以便将营养物质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身各个脏腑器官。
脚底穴位按摩方法
方法:自购脚部穴位图一张。泡一盆热水,水温在60℃左右。把脚在热水中泡5-10分钟后用毛巾搽干。从足底穴位图找出找出胃部_甲状腺_淋巴腺及肺部等反射区,在每个部位按上1-2分钟,左右脚各按3次。
按摩甲状腺及其它上述反射区乃是非常有效的消脂法,因为甲状腺主要功能乃治疗肥胖症及情绪不安等症状;而按摩胃部可以减少食欲;淋巴腺及肺部等反射区则是帮助增加免疫力及排毒功能。
连续做完一个星期之后,因为人体的整体的循环转好了的关系,身体会觉得比以前轻快,皮肤也会变得漂亮而有光泽。
1、如果想美容的话,那就搓按肺(左右都要)和横行结肠-下行结肠-S状结肠,两个部位各按摩5分钟,有排毒的功效!
2、如果有高血压、心脏病等,那就揉按大拇指下的内关节处和心脏处,有疏通血管的功效;
3、如果有经常性头痛、风寒等,那就揉按大拇指内两侧,有加深脑部供氧的作用。
4、如果颈椎-背椎-腰椎-尾椎疾病,那就搓按大拇指下的外侧一点开始到脚躬,注意,不是脚背,也不是脚掌,是脚的内侧部位!有通经络的功效;
5、如果晕车,那就经常揉按无名指和小指指根下1CM;
6、如果孩子厌食,成人食欲不振,那就揉按图所示的胃的部位;可以增强胃液分泌;
7、如果睡觉后,肩膀疼,那就按摩无名指指根出外侧,可以适当扩大范围揉按;
8、肾不好,就按肾,但是力度不能大,否则伤内脏!
⑸ 按摩腿的穴位图
1、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在从内踝尖一直向上三寸处,胫骨的后缘,是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的交会之处,在应用上非常广泛。
民间有“女人常揉三阴交,终身不变老”的说法,可见三阴交穴对于女性的重要性。按摩三阴交穴可以改善月经不调、月经腹痛症状,保养女性子宫及卵巢,紧致肌肤,防治更年期障碍及多种妇科疾病;另外,按摩三阴交穴对于食欲不佳、胃酸、胃胀也有疗效。
2、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向下三寸处(约四横指),胫骨的边缘位置,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常按摩有增强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功效,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
足三里穴指胃经的合穴,常按摩可以补脾健胃、调节胃经的气血不和,对于腹泻、腹胀、胃痛、呕吐、便秘、肠鸣等一些胃肠道疾病有很好的疗效,老年人常按摩足三里穴还可以防治一些常见的老年病。
3、阳陵泉穴
阳陵泉穴指足少阳之脉所入为合的合上穴,位于小腿的外侧,腓骨小骨头向前下方的凹陷处,是针灸疗法的一个主要穴位。
阳陵泉穴指足少阳胆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常按摩对于腰腿疲劳、脚麻痹、膝盖疼痛、腰痛、关节筋痉挛肿痛等关节疾病以及坐骨神经痛、胃炎、胃痛、胃溃疡都有很好的疗效。
4、阴陵泉穴
阴陵泉足太阴脾经之合穴,位于小腿的内侧,在膝盖下胫骨内侧的凹陷处,与阳陵泉相对应,常按摩有益肾调经、健脾理气的功效。
按摩阴陵泉穴对于尿潴留、遗尿、尿路感染、遗精、尿失禁、阳痿、肾炎等泌尿系统疾病,痢疾、消化不良、腹膜炎、肠炎、腹水等消化系统疾病以及月经不调、失眠、膝关节炎等有很好的疗效。
(5)脚神经痛按摩哪个位置图片扩展阅读:
穴位按摩是中医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中医医学理论为指导,以经络腧穴学说为基础,以按摩为主要施治,用来防病治病的一种手段。穴位按摩具有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激发人的经络之气,以达到通经活络,调整人体机能,祛邪扶正的目的。
穴位,学名腧穴,主要指人体经络线上特殊的点区部位,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或者推拿、点按、艾灸刺激相应的经络点治疗疾病。部分穴位并不在经络上,但对其的刺激亦可产生疗效。
⑹ 怎样脚底按摩,脚底的穴位图和功能
人们的身体籍由新陈代谢的作用,在到排除体内废物和毒素的目的,包括五藏六腑、淋巴系统、大小肠和皮肤组织都是排毒的重要器官。如果说这些器官功能失常或减弱,平常是看不出,甚至于感觉不到。
由于人体特殊构造,所有器官都有神经延接至足部,其末梢神经区块,就是所谓的反射区。临床实验证明,人的双脚合并正是人体器官组织立体分布的缩影。当体内器官或腺体异常时,其足部反射区就会有结晶沉积而成为(痛点),每个痛点触觉反应不同,有些像沙子,有些呈颗粒,有些只有肿胀的感觉。当刺激,自然也会加快排除沉积在组织周围的毒素和废物,因而达到疗效的效果,这就是现在医学所称的(第三医学),利用刺激细胞组织的再生能力,让器官自我恢复并保持正常功能的理疗法。(一般打针吃药称为第一医学,物理治疗或超音波、远红外线照射等为第二医学)。脚底按摩也是第三医学的一种,目前愈来愈受到医界的重视。
■脚底按摩的功能
根据多年来的临床经验,“脚底按摩”有以下的功能:
促进血液循环之顺畅。
疏通人体能源循环管道之障碍。
促进器官部位功能之正常与各器官系统间的协调。
增进内分泌之平衡,缓和趋于紧张之系统。
排泄体内毒素杂物,维护健康。
加强新陈代谢功能,保持青春活力。
刺激细胞产生活力,防止老化。
恢复退化的器官机能,预防生病。
免打针、免吃药、疗效神奇。 足底穴位图 脚底穴位图 足部穴位图 下面这张虽然是黑白的,可更清楚人们的身体籍由新陈代谢的作用,在到排除体内废物和毒素的目的,包括五藏六腑、淋巴系统、大小肠和皮肤组织都是排毒的重要器官。如果说这些器官功能失常或减弱,平常是看不出,甚至于感觉不到。
按胃的反射区感觉胃痛说明你胃有点毛病。足底汇集了人体的六条经脉,六十六个穴位
足穴按摩法是在足部的一些特定穴位上采用推拿手法,用以治疗全身疾病的方法。本法以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足与经脉、脏腑、气血的密切关系,刺激足部的穴位,激发人体经气,以调整脏腑和各部组织、器官的联系,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由于足穴按摩法是在足部取穴按摩,减少了患者脱、穿衣服等环节,较为省时、省事,且安全,操作简便。不仅对慢性胃肠炎、神志病等有效,对急性疼痛、外感、心悸、眩晕等病证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1.足穴的定位与主治:为了定准穴位,以提高疗效,必须掌握好定位方法。
(1)骨度分寸折量法.
①足跟后缘至中趾根部为 10寸。
②足内、外踝高点至足底为图63 足底部骨度分寸折量图3寸。
③足掌面第1跖趾关节内侧赤白肉际至第5跖趾关节外侧赤白肉际为5寸,足背部亦相同。
④足跟部最宽处距离为3寸。
(2)自然标志定位法。该法即是根据人体足部的自然标志而定取穴位的方法。如趾横纹、趾尖端、跖趾关节、跖骨小头、趾缝端、内踝高点、外踝高点、舟骨粗隆等。
(3)足部穴位定位与主治2.选穴原则
(1)依据疾病症状选穴。临床可以根据各种疾病的主要症状作为选穴的依据。选取对主证有治疗作用的穴位,例如头痛可选头痛点,失眠选用安眠点等。主治作用相似的穴位可以配合应用,如坐骨神经痛可同时按摩坐骨1、2穴进行治疗,也可将具有主治作用的穴位和对症选用的穴位配合选用,如失眠伴有头痛者,可选用安眠点配合头痛点治疗。
(2)依据疾病部位选穴。依据疾病的发病部位选择相应的穴位按摩,如胃痛可取胃点,尿闭取膀胱点、肾点。
www.cnbmys.com/zyys/xw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