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督脉的准确位置图 督脉的作用和功能
5督脉主治疾病
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病症灶老。
神志病:不寐棚辩笑,癫痫,癫狂,昏迷,惊风。
热病:中暑,高热,疟疾,感冒。
外经病:脱肛,腰骶痛链含,项背痛。
❷ 最全的人体穴位图
人体穴位图:
1、穴位,学名腧穴,主要指人体经络线上特殊的点区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和血管较多的地方。称为穴、穴道。
2、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
“腧”通“输”,或从简作“俞”。“穴”是空隙的意思。《黄帝内经》又称之为“节”、“会穴”、“气穴”、“气府”等;《针灸甲乙经》中则称之为“孔穴”;《太平圣惠方》又称作“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为“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
3、《素问.气府论》解释腧穴是“脉气所发”;《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说明腧穴并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深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联系、互相疏通的特殊部位。“输通”是双向的。
(2)背后督脉在哪个位置图片扩展阅读:
头颈部的穴位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2、神庭穴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❸ 有“督脉和任脉”的准确位置图吗
“督脉和任脉”的准确位置图如下:
督脉和任脉都是古代医者对人体一定认识的表述。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任脉和督脉的理论就建立了。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好几个地方提到了“任督二脉”。确切地说,最初的督脉是人们对脊柱的认识,任脉是对女性怀孕以后一些生理变化的认识,最终逐渐演绎到男性。比如为什么男性长胡子,女性不长胡子,古代医者用男女之间任脉气血的差别来阐释。
“督脉”除了正中以外还涉及到两边,比如“督查”这个词,也暗含着“督脉”的意思,就是站在正中间,往两边看的意思。古代医者把“督脉”脊柱当做最重要的组织器官,有具体的内涵。在很久以前,古人只是认识到了‘督脉’的功能。比如,督脉中间部分出现问题之后,脊柱会出现疼痛、不灵便,督脉的下端出了问题后会引起大小便的异常;督脉的上端异常,会引起头痛头晕。这些病候都和脊柱及其周围的肌肉、神经、血管等组织功能或结构异常有关系。
“任脉”最初是“妊”这个字,指的是女性怀孕之后人体前正中线会出现色素沉着,不仅是怀孕,月经周期的变化,人体正中线的色素颜色也会有变化。当时古人很仔细地观察到了这种细微的改变。在古代临床积累中,逐渐理论化,构建了“任脉”。
❹ 督脉穴位 督脉循行图 督脉的位置 什么是督脉
督脉【循行】 [1]《素问·骨空论》: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2]《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3]《灵枢·经脉》: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取之所别也。【注释】 (无)【语译】 [1]督脉的循行,起始于小腹部,当骨盆的中央,在女子,入内联系阴部的“廷孔”--当尿道口外端。由此分出一络脉,分布外阴部,会合于会阴,绕向肛门之后,它的分支别行绕臀部到足少阴,与足太阳经的分支相合。足少阴经从股内后缘上行,贯通脊柱而连属肾脏。督脉又与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上行至额,交会于巅顶,入络于脑;又退出下项,循行肩胛内侧,挟脊柱抵达腰中,入循脊里络于肾脏。在男子,则循阴茎,下至会阴部,与女子相同。督脉另一支从小腹直上,穿过肚脐中央,向上通过心脏,入于喉咙,上至下颌部环绕唇口,向上联络两目之下的中央。 [2]督脉,起始于躯干最下部的长强穴,沿着脊柱里面,上行到风府穴,进入脑部,上至巅顶,沿额下行到鼻柱。 [3]督脉别络,名长强,挟脊旁上项,散布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分别走向足太阳经,深入贯膂。实症,见脊强反折;虚症,见头重、震掉。取用其络穴。 【附】《奇经八脉考》 【循行】 其脉起于肾下胞中,至于少腹,乃下行于腰横骨围之中央,系溺孔之端。男子循茎下至篡,女子络阴器,合篡间,具绕篡后屏翳,别绕臀,至少阴与太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廉,由会阳贯脊,会于长强穴。在骶骨端与少阴会,并脊里上行,历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与手足三阳会合,上哑门、会阳维、入系舌本上至风府,会足太阳阳维,同入脑中,循脑户、强间、后顶,上巅,历百会、前顶、囟会、上星、至神庭,为足太阳督脉之会,循额中至鼻柱,经素髎、水沟,会手足阳明至兑端,入龈交,与任脉足阳明交会而终。【功能】 督脉的“督”字,有总督、督促的含义。督脉循身之背,阳,说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督促的作用。故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的说法。因为督脉循行于背部正中线,它的脉气多与手足经相交会,大椎是其集中点。另外,带脉出于第二腰椎,阳会维交会于风府、哑门。所以督脉的脉气与各阳经都有联系。又因督脉循行于脊里,入络于脑,与脑和脊髓有密切的联系。《本草纲目》称:“脑为元神之府”,经脉的神气活动与脑有密切关系。体腔内的脏腑通过足太阳膀背部的俞穴受督脉经气的支配,因此,脏腑的功能活动均与督脉有关。所以金代医家张洁古认为:督脉“为阳脉之都纲”即是此意。【病证】 督脉循身之背,入络于脑,如果督脉脉气失调,就会出现“实则脊强,虚则头重”的病证,这都是督脉经络之气受阻,清阳之气不能上升之故。由于督总统一身之阳气,络一身之阴气,不仅发生腰脊强痛,而且也能“大人癫疾、小儿惊痫”。同时,督脉的别络由小腹上行,如脉气失调,亦发生从少腹气上冲心的冲疝,以及癃闭、痔疾、遗尿、妇女子不育等证。 据《针灸大全》载八脉八穴,后溪通于督脉,其主治证有手足拘挛、震颤、抽搐、中风不语,痫疾、癫狂、头部疼痛,目赤肿痛流泪,腿膝腰背疼痛,颈项强直、伤寒、咽喉牙齿肿痛,手足麻木,破伤风,盗汗等。
❺ 任脉 督脉 冲脉在人体的什么地方,希望说的通俗点,要不我看不懂的,谢谢
极简单地讲:
任脉下起会阴穴,向上行至承浆。(人体正中前线)
督脉下起长强穴,向上行至龈交,(人体正中族做后线,过头到口内上唇系不宁尺首唯是与齿龈相交处)。
任督脉可形象地比作把人的上体从正中劈开左右两半,前面正中是任脉,后面及头部的前、后正中为督脉。
冲脉下出会阴后,从气街部起与足少阴经陵穗数相并,夹脐上行,散入胸中,上达咽喉,环绕口唇。
❻ 身柱的准确位置图作用是怎样的
身柱穴归属督脉,位于后背部两个肩胛骨的中间,在后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该穴上接头部,下和背腰相连,就像一个承上启下的支柱,故名“身柱”。其为督脉之脉气所发,在两肺之间,跟肺的联络非常密切,且督脉为“阳脉之海”,因而刺激该穴可宣肺清热、宁神镇咳、补气壮阳、益智健脑,能调摄阳气,改善体质,增强身体机能,预防感冒,也可治疗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疾患。
身柱穴首载于《针灸甲乙经》,其中有“狂走,谵语见鬼,瘛疭,身柱主之”的记载。《针灸大成》云:“身柱主腰脊痛,癫病狂走,瘛疭,怒欲杀人,身热,妄言见鬼,小儿惊痫。”从古文的描述中,可以知道,身柱穴主治咳嗽、气喘、惊厥、癫痫、脊背强痛等多种病症。
艾灸身柱穴可以通过灸法的温通、温补作用,结合身柱穴通阳行气的功效,达到防病治病和增强抵抗力的目的。对于体质虚弱的小儿来说,作用更为明显,故身柱穴被誉为“小儿百病之灸点”,命门穴主治胸部以下之病,身柱穴主治胸部以上之病,但凡小儿之病,均可用此二穴来治。
❼ 督脉的准确位置图 督脉不通的症状有哪些
1督脉的准确位置图
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部,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具体经脉位置如下:
2
督脉的作用和功能
调阳经气血
督脉是为“阳脉之海”,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说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具有统率、督促的作用,此外,人体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督脉对阳经有调节作用,故有“总督一身阳经”之说。
关联脑、肾、脊髓
督脉属脑,肾生髓,脑为髓海。督脑、肾、脊髓的关系十分密切。
影响生殖
督脉络肾,与肾气相通,肾主生殖,故督脉与生殖功能有关。
3督脉不通的症状有哪些旅大
邪犯督脉,则会出现角弓反张,脊柱拆派竖强直,牙关紧闭,头痛,四肢抽搐,甚则神志昏迷,发热,苔白或黄,脉弦或数。
督脉之海空虚不能上荣于充脑,髓海不足,则头昏头重,眩晕,健忘,两耳通于脑,脑髓不足则有耳鸣耳聋。
督脉虚衰经脉失养,则腰脊酸软,佝偻形俯,舌淡,脉细弱为虚衰之象。
督脉阳气虚衰,则背脊畏寒,男子阳事不举,精冷薄清,遗精,女子小腹坠胀冷痛,宫寒不孕,腰膝酸软,舌淡,脉虚弱亦为虚象。
4督脉不通怎么样调理
督脉起于长强穴、止于龈交穴,如羡纳果督脉不通造成身体不适的话,可以通过针灸、艾灸、按摩等方法调理改善,针灸针刺疼痛区域及周边的穴位,可以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艾灸能改善督脉不畅,起到循环气血、疏通堵塞的作用,此外还可以用擦法或按揉等按摩推拿手法刺激病变部位,从而疏通阻滞的经络。
❽ 督脉的准确位置图 督脉的作用和功能
1督脉的准确位置图
督脉与冲脉,任脉同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后行于腰背正中,循脊柱上行,经颈部进入脑内,再回出上至头顶。
2
督脉循行路线
第一支:下出会阴部,在尾骨端长强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沿脊柱上行,经向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先,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
第数谈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子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入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止于龈交穴。
3
督脉的作用和功能
督脉是通行元气的载体和脏腑经脉的主控系统,是联络脏腑,协调表里,平衡阴阳的中心路线,督脉气盛,则能司其联络功能,元气得布,神气得用,脏腑见协调一致,则机体适应环境,对邪气有强大的抵抗力。
督脉管理一身阳气,循行于背部正中线,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为阳脉之总纲,有总督,统领阳脉,调节阳经气血,主导一身阳气功能活动的作用;推按督脉能温肾壮阳,因薯耐碰此当人神志不清的时候,刺激督脉上的穴位可以起到“回阳”的功能。
4
督脉上的常见病症
督脉一旦统领失职,不仅使阳经气血逆乱,失于调和,肾,脊髓,脑等脏器也会受累,并影响到全身阳气活动功能,出现以下症状:
主要是关于头脑,五官,脊髓及四肢的疾病,如头痛,头风,头重,颈部发硬,头晕耳鸣,眼花,嗜睡,癫亩态痫,腰背僵痛,此外还会发生手足震颤,抽搐,麻木及中风等。
❾ 督脉在人体什么位置
人体奇经八脉之一。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督脉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故称为“阳脉之海”。主生殖机能,特别是男性生殖机能。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行于腰背正中,循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再回出上至头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唇系带处(见图)。本经脉腧穴有长强 、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共28穴。
督脉
①奇经八脉之一。出《素问·骨空论》。其循行路线,起始于小腹内,从会阴部向后,行于脊里正中,上至风府,入于脑,上头顶,下额,沿前额正中,到鼻柱下方及上齿。前后与任脉、冲脉相通,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相合,联系心、肾、脑。该经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脊柱强直、角弓反张、头重痛、项强、眩晕、癫痫、癃闭、遗溺、痔疾、妇女不孕等。
②经外穴别名。《备急千金要方》:“卒癫,……又灸督脉三十壮,三极,穴在直鼻中上入发际。”即发际穴。见该条。
督脉穴
①督脉所属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长强(少阴所结)、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足太阳会)、大椎(足三阳会)、哑门(阳维会)、风府(阳维会)、脑户(足太阳会)、强间、后顶、百会(足太阳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足太阳、阳明会)、素髎、水沟(手、足阳明会)、兑端、龈交,共28穴。又交会于足太阳的风门、任脉的会阴。
②指后溪穴。《针经指南》:“后溪通督脉,为八脉八穴之一。”后溪穴又称为小督脉。
❿ 人体的督脉在什么位置
督脉:从尾闾骨端会阴部,向后循脊柱而上,向内行入络于脑,再上头顶沿额下行到鼻柱。本经共有长强、阳关、命门、悬枢、筋缩、至阳、神道、身柱、大椎、哑门、百会、上星、水沟等28个穴位。其中最常用的有:①阳关。在第四腰椎下。
主治腰痛、月经病、带下。针5分;灸3~15壮。
②命门。在第二腰椎下。
主治头腰、角弓反张、腰痛、遗精、阳痿。针5~8分;灸3~15壮。
③百会。从两耳尖直上,与头顶之正中线交点处。
主治头痛、目眩、健忘、中风、脱肛。针3分,沿皮刺;灸5~7壮。
④水沟(即人中)。在鼻唇沟约上1/3处。
主治癫狂、小儿惊风、中风、口噤。针2~3分,针尖略向上斜进,以剧痛为度。